2018届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三章 内能
初中九年级(初三)物理上第13章《内能》(内能)讲学稿
![初中九年级(初三)物理上第13章《内能》(内能)讲学稿](https://img.taocdn.com/s3/m/ff3ee8bebceb19e8b9f6ba24.png)
第1页 共1页第13章 第2节 内能讲学稿一.知识框架二.知识回顾1.2. 三.学习过程(一)内能 1.我们称为可以)为0的。
2.由于分子之间存在_____力和______力,并且之间有间距,所以,分子之间还存在“势能”,我们称为____ _。
3.内能就是物体内___ 分子的____ _和___ _的和。
内能也是自然界能量的一种形式,因此其单位也是___ _。
4.思考:有这样一种说法“热水中每个分子都具有较大的内能”这种说法对吗?答:内能不是以单个分子为研究对象的,而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
5.练习:2008年4月19日,俄“联盟”号飞船返回舱着陆时出现严重错误,返回舱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朝地面飞行的前端不是隔热罩,而是舱门和天线,导致舱门被烧焦,天线遭焚毁,宇航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这一过程中,返回舱能量转化的方式是( )A .重力势能→动能→内能 B.动能→重力势能→内能 C .内能→重力势能→动能 D.内能→动能→重力势能(二)温度、内能与热量:1. 热量的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 称为热量。
2.热量用_____字母表示,单位是_____。
3.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 , 温物体将能量向 温物体传递,直到 ,才停止热传递。
【例1】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则说明( )A.它含有的热量增加了 B .它吸收了热量 C .一定对物体做了功D .它的内能增加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注意关键词,本题易错点是: 【例2】分别指出下列几句话中“热”的含义:A.今天的天气真热(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说明气温高,指 .)B .物体吸热,温度升高(表示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这个“热”指的是 .)C .冬天双手互相摩擦,会感到暖和,这是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因此这个“热”表示的是 .)本题易错点是: “热”字有 、 、 三种含义,理解区分。
【例3】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C .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或放热D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知识归纳: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 可能升高(如烧水)可能不升高(如水烧至沸腾后继续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 可能是由于热传递造成的(如水吸收了燃料放出的热量)可能是由于对物体做功造成的(如搓手变暖,摩擦生火)冷热物体相接触,热的物体放出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__________降低。
2018届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手册第十三章内能
![2018届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手册第十三章内能](https://img.taocdn.com/s3/m/f114360783c4bb4cf7ecd1ea.png)
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网络构建:::J⎧⎧⎪⎪⎨⎪⎪⎪⎩⎪⎪⎧⎪⎪⎨⎨⎪⎪⎩⎪⎪⎪⎪⎧⎨⎪⎩⎩⎧⎪⎪⎧⎧⎨⎪⎨⎩⎪⎨⎧⎪⎨⎪⎩⎩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动理论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定义分子热运动扩散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影响因素温度宏观特性固、液、气三态物质的特性微观特性定义单位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对物体做功内能做功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的改变条件热传递热量的定义内能()()00:J /kg ()Q cm t t Q cm t t ⎪⎪⎪⎪⎪⎪⎪⎪⎩⎧⎪⋅⎪⎪⎨⎪⎧=-⎪⎪⎨⎪=-⎧⎪⎪⎪⎪⎪⎪⎪⎪⎪⎪⎪⎪⎪⎪⎪⎪⎪⎨⎪⎪⎪⎪⎪⎪⎪⎪⎪⎪⎪⎪⎪⎪⎪⎪⎪⎩⎩⎪⎩吸放定义单位℃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比热容公式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由单个原子组成的是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是多原子分子。
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其中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后来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
随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工作者相继发现了几百种粒子,它们是比原子核更深一个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在继续,这种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分子非常小,人们通常以10-10 m 为单位量度分子。
3.物体: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
如桌子、铝锅、铁钉、塑料尺等是物体,而构成物体的材料如木材、铝、铁、塑料等是物质。
在辨析物体和物质时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知能解读:(二)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的运动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
知能解读:(三)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内能的利用》知识点总结精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内能的利用》知识点总结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52f1a254c1c708a1294a441e.png)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内能的利用》知识点总结精编1 / 4九年级物理《内 能》知识点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常见的物质由大量的分子、原子组成,分子很小,直径大约是10m ;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
2.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表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称为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扩散现象还表明:②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当固(液)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固(液)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相距很远,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斥力减小得更快。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物体都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破镜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二、内能4.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单位:焦耳(J ) 【理解】①单个(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不叫内能;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②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
③同一物体,内能的大小看温度,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物体内能的大小除跟温度有关外,还跟物体质量、物态等因素有关。
5.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如图,当塞子跳起来时,瓶中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瓶内气体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内能的转移。
第十三章内能 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6f4740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4.png)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物质的构成1、定义: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分子的直径很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
(如:草叶上的一滴露珠中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实验探究:将50ml的酒精倒入装有50ml水的试管中,试管颠倒几次,发现两者总体积小于100ml。
实验结论:分子间存在间隙,混合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隙中,导致总体积变小。
扩散现象(二氧化氮棕红色)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实验:装空气的瓶子在上,装二氧化氮的气体的瓶子在下,中间一块玻璃板隔开。
整个装置不能倒放(防止重力对实验的影响ρ二氧化氮>ρ空气)现象: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变得均匀。
结论: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运动肉眼看不见,扫地时尘土飞扬不是分子运动)2、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的热运动1、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影响因素: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2、类比法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物质三种状态分子结构特点分子动理论: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第二节内能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J)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1)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够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Q),单位:焦耳(J)(2)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3)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热量损失,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即Q放=Q吸。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d43820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e.png)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的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①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很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3、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4、注意:能够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或微粒,无论多小,都不是分子,它们在外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
如:灰尘在空中飞舞,雪花飞舞,空气流动形成风。
都不是扩散现象。
5、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
6、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分子间有个平衡距离(r0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r = 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0②当分子间的距离r > r0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③当分子间的距离r < r0时,引力小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④当分子间的距离r> 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7、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现象:(1)铁棒很难被拉伸、平整的铅块紧压后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2)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第二节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5.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6. 热传递的理解(1)热传递的条件是: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2)热传递的方向:热量由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由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3)过程:高温物体放出了热量,内能减小;低温物体获得热量内能增大。
初三物理第十三章内能讲解PPT课件
![初三物理第十三章内能讲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741ce20029bd64783e2ce3.png)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 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J(焦耳,简称:焦)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五个) (1)温度(动能与势能两方面共同影响) (2)质量 (3)体积(势能) (4)种类 (5)状态(势能)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实质:其它形式的能量(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 相互转化。
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
量。(热量的理解见资料)
注意:不能说物体具有多少能量。
单位:J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热 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其内能——————----(增大、减小或不变)。
同样,晶体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也保 持不变,但内能减小 判断:
B在爆米花的制作过程中,玉米粒的内能是通过热 传递获得的。
C、在爆米花的制作过程中,玉米粒的内能先增大 后减小。
D、在玉米粒变成爆米花的过程中,通过对外做功 减小了玉米粒的内能。
实验:
(一)用同样的水壶装满水,在同样的火炉上 加热,烧开一壶水比烧热一壶水所用的时间要 长。
说明:
质量相同时,水温上升越高,吸收的热量越 多。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物体的温度 不变,其内能一定不变。
判断下列说法: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 ●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上升。 ●物体的温度降低,一定放出了热量。 ●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能量传给内 能多的物体。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50℃的铁和20℃的水,铁含有的热 量多。
说明: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换言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
说明: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我们也把 这种无规则的分子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62e2804a76e58fafab003f5.png)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第1节分子热运动1、物质是由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
B分子在。
③固、液、气两两之间都可以发生现象,扩散速度与有关,且温度越扩散越。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和。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比如说空气),可以忽略。
(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于液体分子的。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第2节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和分子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注意;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②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种类及体积等③物体的内能与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它的内能,温度,内能。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一切物体都具有,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与(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 ;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低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3)物体内能的改变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温度的变化,二是状态的改变。
所以物体的内能增加不一定温度升高了,还有可能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晶体熔化、水沸腾)。
第3节比热容1、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水的比热容c水=,物理意义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质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吸热放热、等无关。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a5c1bb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1.png)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一、分子热运动1. 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例子:闻到花香、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堆煤的墙角时间久了变黑等。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如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离变大,表现为引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变小,表现为斥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二、内能1. 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2. 影响内能的因素-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
-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体积、状态等因素有关。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如摩擦生热、压缩气体等。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等。
-热传递:-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条件:存在温度差。
-方向: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结果: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三、比热容1. 比热容的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 c 表示。
-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2.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本领的物理量。
-例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³J/(kg·℃),表示质量为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³J。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总结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a3f031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1.png)
第十三章内能物质构成分子热运动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分子很小,,人们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0.1nm(0.1纳米)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因为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热运动;越高,分子运动越。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时彼此的现象,叫做扩散。
发生范围可以在、、之间发生分扩散子现象热运动举例说明闻到花的香味、“酒香不怕巷子深”、“花气袭人知骤暖”、“墙角放煤,日久变黑”扩散现象表明:影响因素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越高,扩散。
分子之间存在,因而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分子之间存在,所以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当r r时,引力斥力,合力表现为零,对外不显力;当r r时,引力和斥力都,但引力斥力,表现为斥力;当r r时,引力和斥力都,但引力斥力,表现为引力;当r10r时,引力和斥力都,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组成物体的,其热运动的与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质量、材料和状态有关,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物体时,内能减小。
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发生条件:两物体有差,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有温度差;热量:在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低温物体热量,内能增大;高温物质热量,内能减小。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定义决定因素内能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做功等效性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与它的和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单位影响因素比物理热容意义c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为比热容是物质一种属性,其大小与物质的和有关。
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比热容越大,则吸热(或放热)的能力,自身温差变化。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大全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a11c309cc7931b765ce1585.png)
知识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有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的直径有百亿分子几米,常用10-10m 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2.分子间存在互相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见本章知识点3)3.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高,运动就快(布朗运动)。
举例:气体分子运动是很快的,常温下氧气分子的运动速度大概是400m/s。
知识点2:扩散现象1.概念: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举例:花香四溢、煤气泄漏、酒香不怕巷子深、臭气熏天等。
2.扩散现象说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隙。
3.补充:(1)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2)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3)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4.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变化得更快一些;具体表现为:(1)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2)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3)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4)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2.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微观特性宏观特性物态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有无固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固态很小很大有有液态较大较大无有气态很大很小无无(1)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2)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3)液体分子间的的距离比固体小,比固体大;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比液体大,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因此液体较难被压缩,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2018届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三章 内能
![2018届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三章 内能](https://img.taocdn.com/s3/m/f2575946bb68a98271fefafd.png)
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网络构建:::J⎧⎧⎪⎪⎨⎪⎪⎪⎩⎪⎪⎧⎪⎪⎨⎨⎪⎪⎩⎪⎪⎪⎪⎧⎨⎪⎩⎩⎧⎪⎪⎧⎧⎨⎪⎨⎩⎪⎨⎧⎪⎨⎪⎩⎩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动理论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定义分子热运动扩散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影响因素温度宏观特性固、液、气三态物质的特性微观特性定义单位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对物体做功内能做功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的改变条件热传递热量的定义内能()()00:J /kg ()Q cm t t Q cm t t ⎪⎪⎪⎪⎪⎪⎪⎪⎩⎧⎪⋅⎪⎪⎨⎪⎧=-⎪⎪⎨⎪=-⎧⎪⎪⎪⎪⎪⎪⎪⎪⎪⎪⎪⎪⎪⎪⎪⎪⎪⎨⎪⎪⎪⎪⎪⎪⎪⎪⎪⎪⎪⎪⎪⎪⎪⎪⎪⎩⎩⎪⎩吸放定义单位℃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比热容公式 高频考点透析第一讲 分子热运动 内能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由单个原子组成的是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是多原子分子。
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其中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后来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
随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工作者相继发现了几百种粒子,它们是比原子核更深一个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在继续,这种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分子非常小,人们通常以10-10 m 为单位量度分子。
3.物体: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
如桌子、铝锅、铁钉、塑料尺等是物体,而构成物体的材料如木材、铝、铁、塑料等是物质。
在辨析物体和物质时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知能解读:(二)分子热运动2.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的运动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
知能解读:(三)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网络构建:::J⎧⎧⎪⎪⎨⎪⎪⎪⎩⎪⎪⎧⎪⎪⎨⎨⎪⎪⎩⎪⎪⎪⎪⎧⎨⎪⎩⎩⎧⎪⎪⎧⎧⎨⎪⎨⎩⎪⎨⎧⎪⎨⎪⎩⎩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动理论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定义分子热运动扩散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影响因素温度宏观特性固、液、气三态物质的特性微观特性定义单位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对物体做功内能做功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的改变条件热传递热量的定义内能()()00:J /kg ()Q cm t t Q cm t t ⎪⎪⎪⎪⎪⎪⎪⎪⎩⎧⎪⋅⎪⎪⎨⎪⎧=-⎪⎪⎨⎪=-⎧⎪⎪⎪⎪⎪⎪⎪⎪⎪⎪⎪⎪⎪⎪⎪⎪⎪⎨⎪⎪⎪⎪⎪⎪⎪⎪⎪⎪⎪⎪⎪⎪⎪⎪⎪⎩⎩⎪⎩吸放定义单位℃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比热容公式 高频考点透析第一讲 分子热运动 内能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由单个原子组成的是单原子分子,绝大多数分子是多原子分子。
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其中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后来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的。
随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工作者相继发现了几百种粒子,它们是比原子核更深一个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在继续,这种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2.分子非常小,人们通常以10-10 m 为单位量度分子。
3.物体: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
如桌子、铝锅、铁钉、塑料尺等是物体,而构成物体的材料如木材、铝、铁、塑料等是物质。
在辨析物体和物质时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知能解读:(二)分子热运动2.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的运动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
知能解读:(三)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
3.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没有相互接触的物质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4.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而且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5.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反之越慢。
6.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知能解读:(五)分子动能分子由于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物体温度越高,大量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则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
知能解读:(六)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因此由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知能解读:(七)内能1.内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能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即分子数量越多,它的内能就越大。
内能还跟物体的温度和物体的状态(固态、液态或气态)有关。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知能解读:(八)内能的改变1.热量的概念: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它是为了描述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而引入的物理量。
2.热量与内能的关系: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因此热量是物体内能变化的量度。
热量的单位和内能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
注意:因为热量是伴随着热传递发生的,所以热量是一个与热传递过程对应的过程量,而不是对某一状态而言的状态量。
因此我们不能说某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某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
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判断是不是分子运动的方法:一是要将分子与宏观物体区分开,分子很小,用肉眼根本观察不到;二是注意分析题目中的主体是不是运动的分子;三是明确分子的运动是不受任何外力影响而进行的,而宏观物体的运动是受外力影响的结果。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即内能的变化是由于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引起的,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则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则物体内能减少;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即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同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无其他能量参与,能量的种类没有变化。
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区:(一)对内能和温度的关系理解不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我们易误认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思维误区:(二)对温度、热量和内能的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是热学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都用“热”来表示,但三者的实质又有不同,很容易混淆。
温度描述了物体的冷热程度;热量描述了物体内能的变化量;内能表示了物体内所有分子所具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总和。
物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一)分析推理法和模型法认识和想象微观世界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微观世界的分子及分子运动,可通过观察扩散实验,分析宏观现象,通过推理认识微观世界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运用乒乓球、弹簧和橡皮筋建立的物理模型,可帮助我们认识分子之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思想方法:(二)等效替代法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应用等效替代法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来改变,由于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我们说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要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有时这两种方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中考考点链接考点连接:(一)中考考点解读本讲知识的特点是名词多、术语多,有扩散、分子热运动、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做功、热传递等,要求我们在学习时,能够分清它们的准确含义。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物理试题,本讲内容主要考查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和内能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及做功和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考题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紧密,一般采用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题型,难度不会太大。
考点连接:(二)中考典题剖析1.扩散现象的理解2.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现象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的判断第二讲比热容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比热容1.比热容的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表示。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正确理解比热容应注意的两个方面(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2)比热容的大小只决定于物质本身,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改变的多少、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但是同种物质在不同物态时的比热容一般不同,例如冰和水的比热容就不同。
4.水的比热容及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是34.210J/kg ⨯⋅(℃),其物理意义是:1 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l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
5.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水的比热容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冷却或取暖。
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在一般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的温度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相同质量的其他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我们利用水作冷却剂成取暖。
作冷却剂时,让水吸收更多的热量;用来取暖时,让水放出更多的热量。
另一方面,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改变不多,这一点有利于调节气候。
夏天,太阳照在海面上,海水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住在海边的人们并不觉得特别热;冬天,气温降低了,海水由于温度降低而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沿海气温不致降得太低,所以住在海边的人们又不觉得特别冷。
知能解读:(二)热量的计算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比热容及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可以用公式Q cm t =∆来表示。
用Q 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 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 表示物体的质量,t 0表示物体的初温,t 表示物体的末温,则物体吸收的热量为()0Q cm t t =-吸,物体放出的热量为()0Q cm t t =-放。
注意:(1)吸、放热公式只适用于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不适用于有物态变化的过程。
(2)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c 、m 、t ∆三个因素有关,必须全面分析。
(3)注意题目中的条件,尤其是“升高到”和“升高了”(或“升高”)的区别。
知能解读:(三)热平衡方程热平衡方程的公式是Q Q =吸放。
公式的实质表明了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的多少,反映了在这种转移中能量守恒的关系。
根据热平衡方程就可以计算出某种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初温或末温。
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热量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1)正确理解公式Q cm t =∆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2)注意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三个因素都有关系,而与物体的温度没有关系。
(3)同一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要统一。
(4)公式只适用于无状态变化时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5)注意温度“升高了”“升高到”“降低了”“降低到”等不同的说法,要正确辨别。
(6)正确理解公式Q c m t =∆的意义,应注意:Q c m t=∆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可以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质量、变化的温度的乘积的比值表示,同种物质在同种物态下这个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比值不同。
(7)涉及比热容的问答说明题的表述,通常借助公式Q cm t=∆来说理更严密。
方法技巧:(二)公式法与比例法的综合运用运用公式法解热量的计算题时,注意首先要判断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并找出所求物理量,然后再列出相应的公式,代入已知物理量的数值,最后进行数学计算并求出结果,例如用铝壶烧水时,应求铝壶、水两个物体吸收热量的总和。
由此可见,在解答物理习题时,要认真仔细地审题,考虑问题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全面周密。
本讲知识运用比例法解题时,一般遵循以下步骤:(1)列出各物体吸(放)热的方程式,涉及求比热容之比、质量之比、温度差之比的还要进行公式变形;(2)针对所求量之比列出比例式;(3)代入已知数据,计算得出结果;(4)对题目中的要求加以分析。
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区:(一)不能正确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确定的比热容,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多少、温度高低、运动状态等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及物态有关。
例如:一杯水、静止的水、流动的水、热水、冷水的比热容都相同,而水结冰后比热容则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