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马克思作为一位哲学大师,对于生态哲学的发展也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与前提。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生态系统是一个密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每个因素都是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的结果。
因此,要研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把它们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协调的。
他认为,人类要保护自然界,而不是像资本主义那样进行无限的开采和掠夺,去获取无止境的利润。
马克思主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适度控制开发。
再次,马克思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
他指出,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结果,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都是无限循环的。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张通过制定环境政策和资源规划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尽管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在19世纪提出的,但其理念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底层的价值观和思路。
首先,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问题,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和技术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和资源规划,以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其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要求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将这种思想应用于环境保护和发展中。
实现资源的有序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单纯的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还需要遵循生态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其思想是永恒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消费都服从和服务于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资产阶级利用其国家机器在全社会范围内宣扬消费主义文化和生存方式,将本来应该产生于劳动生产过程中的满足感转加给消费领域,使工人阶级沉醉于“异化消费”和“异化的”消费观中。
人们成为资本攫取的工具,不可能彻底从本质上去理解生态问题的实质,从而也不可能树立科学的生态文化观。
而这种“异化消费”使得资本家更变本加厉的掠夺生态资源,使生态危机的爆发成为必然。
生态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环境问题的集中爆发让人不得不对整个社会生态文化的缺失进行反思。
尽管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生态文明并不存在像资本主义社会中那样的根本对立,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制度、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尽善尽美,与生态文明是完全协调的,我们应当从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们那里得到启示,不是仅从技术等层面而是善于从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层面去分析我们中国的生态问题,着眼于通过不断地改革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一切不完善之处,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化内涵的重新把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揭示,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仅仅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生态技术的发展是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他们不约而同的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制度,认为只有这样的社会制度才可能实现他们的理想。
他们的很多理论都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首先,生态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威廉莱易斯思考生态危机问题所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工业社会的生态危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因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控制自然”这一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对自然界掠夺式的开发,要受到自然的报复,“自然的反抗意味着人性的反抗,它是以长久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暴-力反抗形式发生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李崇富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包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问题和建构的逻辑思路,至少包括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身、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三大关系、矛盾和问题的正视、思考和解决。
研究、阐述和解决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的思路,是为了增进对生态规律、生态价值和生态效益、生态公益和生态伦理三个层次的自觉认识、把握和理论综合或阐明。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强化的形势下,我国关于“两型社会”建设基本国策的提出,就是为了缓解和破解这一严峻形势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应对。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态观 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1)01-015-0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同时,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规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全会通过的关于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都高度重视“两型社会”建设,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1]。
因此,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应当结合当代实际,深入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毫无疑问,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和不可代替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科学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的。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所以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
其
核心思想是生态和社会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这一思想主张人
类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也愈加严峻。
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中
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
发展。
在生态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价值体现如下:
首先,在环保理念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
从
哲学层面揭示了自然的本质与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一致,可以为政治生态学的研究提供
深刻的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以人为本”的发展都不可以追求短期利益,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长期影响,从中追求
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也为中国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学术支持。
最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可以借鉴当代社会治理中生
态规制的实践方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
实践价值,并为多元化环保理念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同时,其对全球生态问题也具有重要
参考价值。
因此,我们应当深入研究、认真借鉴、扎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当代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幸福,国家未来发展的大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入五位一体的建设新格局当中,与其他四大建设相并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
这是党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对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这也是党执政理念的一种新变化。
1.马克思生态观形成的时代背景1.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近代,随着手工业革命的快速兴起,尤其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形成了显示人与自然之间一种需要的关系。
即人类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已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①“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②可以看出人通过实践统治自然界、使自然界受人的支配。
在人依赖于自然界关系下,在慑服于自然界的淫威下,与自然并不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③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时,人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求进行实践,无休止地掠夺自然资源,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给自然界造成巨大的破坏,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总而言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性阶段:自然从人们崇拜的对象转变成人们征服的对象或是攫取经济利益的对象。
马克思直言道:“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
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
④1.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外部自然和人的自身自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原始依赖关系上升到人与自然的“物化关系”。
这种“物化关系”,既“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又反映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效用一征服”关系。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产生于20 世纪后半叶西方的生态主义运动绿色运动的大背景中,其主旨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或方法对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合理性、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政治制度等进行理性批判,以需求和消费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为逻辑起点和基础,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造成的深重的生态危机,力图寻求一条生态马克思主义或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分析( 一) 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总根源1. 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必然结果。
奥康纳认为,国家和自然界的危机之间存在着非常深刻的内在。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打着人民的旗号干着为资本主义或资本家集团谋私利的勾当,从而造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各种尖锐矛盾和冲突,各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私利不惜破坏其自身的生产条件,导致如帝国主义、石油垄断集团以及目光短浅的国家政策共同构成了抵制理性的能源政策的力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福斯特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资产阶级将自然资本融入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体系其主要结果也只是使自然进一步从属于商品交换的需要。
而为了实现商品交换则必然对自然极尽掠夺之能事。
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就是对自然的破坏。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不可克服,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扩大再生产,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资产阶级通过对自然的掠夺而增加资源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这就必然造成本阿格尔所说的当今西方工业社会生产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不可避免的、全面的、深刻的矛盾和深重灾难。
奥康纳也说: 资本主义生产( 其实是所有的生产形式) 不仅以能源为基础,而且也以非常复杂的自然或生态系统为基础。
其实倒不如说,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对自然或生态系统的破坏为基础。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意义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作一下细致的梳理,同时对它的现实价值作具体的分析。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最早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在此,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以及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强调了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并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前提。
恩格斯最早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对当时英国环境污染的产生过程、类型、危害、根源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
这可以看做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历史起点。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却不仅限于此,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现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著作当中,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晚年笔记》、《自然辩证法》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通过这些不自觉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所以他们认为应该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并且尊重自然规律。
早在19世纪,恩格斯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次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结果,常常又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了。
"[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19世纪出现的生态问题的分析,认为人们单纯的追求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效利益,却忽视了长此以往下去而产生的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环境代价所造成的结果。
因此,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
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
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标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
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
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
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
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地威胁人类生存,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
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满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希冀寻找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革命”相结合。
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同时,他们结合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最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稳态经济的策略主张。
毫无疑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演进(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莱斯的理论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1972年出版《自然的控制》一书,书中指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意识根源。
他的生态危机理论概括成一句话即:“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对自然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控制。
同时在另一本书《满足的极限》里,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科学技术沦为统治和欲望的工具.而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实行稳态经济,发展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经济要求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其调节作用,重新评价人的物质要求。
面对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和生态支持系统的日益相互依存,或许还需要一种新的禁欲主义。
网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来帮助我们人类改善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生态困境。
(二)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其中心论点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
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
”嘲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由“异化消费”所引起的。
他主张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克服异化消费及其引起的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及其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想内涵1. 人类应善待自然在人类尚未出现前, 自然就已存在, 相对于人类来说, 有着先在性及客观性, 人类是自然发展的重要产物, 永远不会也无法脱离自然。
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 是在当下所处环境及其该环境共同发展起来的, 人类作为自然性、形体性、感性、目标性的存在物, 与动植物相同, 都是被动的、受牵制的存在物[1]。
因此, 不管是从人类起源上看还是从其发展历程上看, 都属于自然界中的产物。
自然界是确保人类生存及其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地位并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改变自然能力的提升而发生变化, 作为万物之灵, 人类始终都不可能彻底摆脱对自然界的无意识依赖。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认为, 人依靠无机自然而生活, 只有充分依靠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自然之物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也就是说, 失去自然, 失去外界感性世界, 人类将会失去所有创造力, 自然界为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积累了坚实的社会发展基础, 因而, 应善待自然、充分尊重自然。
2. 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影响着事物发展方向及发展形势, 列宁曾强调, 规律实际上指的就是关系, 是最基础性的关系或是根本属性之间的关系。
规律有着明显的客观性及广泛性, 而自然也有着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虽然人类能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 利用个人劳动有针对性、下意识地应用及改造自然环境, 使其能为我所用, 但人类却不能脱离或是跨越自然界限, 必须全面了解、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客观规律。
人类在长期实践中, 真正转变了自然原本的精神面貌, 并确信所谓的人定胜天, 将自然界当中浅层的、短暂的认知误以为完整的、永远的控制, 完全忽视了天人合一, 这种的天真的想法, 必然会带来极为惨痛的教训。
人类与自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的诞生及发展需要自然的支持, 充分尊重大自然规律, 促进自然的客观发展, 才会带给人类源源不断的益处[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生态思想的系统阐述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唯物论视角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物?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义务和责任。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探讨了世界本原问题,科学定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唯物论视角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中蕴含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说: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这表明自然界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
其次,马克思强调“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可见,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哺育了人类,人类对于自然界具有依赖性,离开了这种“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将无法生存。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然界比作人类“无机的身体”,而且强调只有保证了人的身体与自然界这一“无机的身体”的健康,才能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
这说明马克思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也表明马克思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人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其唯物论富含生态意蕴的直接体现。
(2)人类生产劳动的非生产性及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中蕴含的生态思想物质生产劳动作为表征人的“类特征”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也会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异己的”单纯否定性效应,这些由人创造的“为我之物”也可能“异化”于人,而成为异己的存在物或异己的力量,劳动的“非生产性”凸显出来,劳动因此也成为一种“异化”劳动。
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马克思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和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生态观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同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这个理论对新时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生态观提出的“物质生产方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概念,对于现代中国有重要的启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背景下,中国发展要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和国民经济的需求。
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采取新的发展战略,以满足中国人民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马克思生态观提出的“物质生产方式”概念,为中国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提供了中国发展在环保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新思路。
其次,马克思生态观中提出的“自然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关系的牺牲品”等观点,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
这个观点对中国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已经日益突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人们要更加关注环境和自然保护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最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鼓励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个观点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简住了多种文化,社会尚存多种环保的传统思想,例如“山水有相逐,岁月无声流”等古语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珍爱,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诠释和提升。
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保障人民和国家的安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然,更是一种利益共同体。
总之,马克思生态观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路线,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构建健康、美好、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开始赶上并超越了自然界的自我净化的速度。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不断的出现。
生态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反思。
在1962年,美国出版了了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人类一面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另一面又在消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时刻和基于对人类生存困境深沉思考中诞生了。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相互影响而交互发展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时期80年代的发展时期以及90年代的成熟时期。
第一阶段以70年代的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为代表,他们是最早介入绿党的共产党人。
鲁道夫·巴罗原是东德统一社会党党员,后因持不同政见出逃到西德,在汉诺威大学任教授,同时开始倡导“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谋求“绿色”和“红色”政治力量的结合,要求建立一个由绿党、生态运动、妇女运动和一切进步的非暴力社会组织组成的群众联盟。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生态学与乌托邦》、《从红到绿》、《构建绿色运动》等。
亚当·沙夫原是波兰共产党意识形态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波兰“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1968年被解职后任奥地利大学客座教授、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1972年后成为罗马俱乐部最早的成员之一,1980年任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主席。
以上二人既是共产党人中最早介入生态运动的人,也是第一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其政治道路的典型特征是“从红到绿”。
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80年代的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列·高兹,以及前苏联的一些学者。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使命,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强调亲近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不应该仅仅把自然视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而应建立起一种尊重、和谐、可持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呼吁人们保护并修复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绿色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绿色发展提出了诸多要求,如坚持可持续性、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循环经济等。
这些要求都是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行动指南,对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对于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全球共同应对。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出了能够应对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方向,如全球治理、合作共赢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强调了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提供了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是一个重大的议题。
它指导着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绿色发展,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构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这些思想,不断推动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此刻对现今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第一,人类社会究竟向何处去?人类究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存在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在人类理想社会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对此,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咱们应当毫不犹豫地向着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前进。
既然在马克思那里,一方面人类属于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份,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而二者本来非但不冲突,而且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伙伴关系,它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
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社会。
把自然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强调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最根本的地方。
第二,咱们正面临着生态危机,那么这一危机究竟对咱们人类意味着什么?它究竟会把咱们人类引向何处去?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咱们充分熟悉到生态危机的本质,充分熟悉到生态危机对咱们人类的危害的严重性。
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将使咱们人类充分熟悉到人类社会究竟可否继续下去,就取决于现今人类可否跨过生态危机这个坎。
依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态危机将使咱们人类丧失大体的生活要素,生态危机不消除,咱们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非人。
若是咱们以捐躯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那种富裕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生活由于以人与自然相对立为前提,从而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
依照马克思的论述,人无止境界侵犯自然,自然界也会对人类做出报复,其结果是人类社会必然毁灭。
第三,现今人类重要的是要知道,生态危机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是一些人所说的由于科学技术、现代性、工业化本身造成的,仍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生态危机是人类追求现代文明的一个必然归宿,仍是可以消除的?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论述了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由资本逻辑带来的。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的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错误看法,等等。
生态马克思主义把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对以往绿色环保理论实现了超越。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中国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0)05-0032-04〔收稿日期〕2010-08-10〔作者简介〕万希平(1975-),女,山西襄汾人,天津市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生态政治哲学、文化哲学。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派之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处于生态危机困境进行反思的理论成果。
它运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危机向生态领域扩展的现实,并努力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这些研究不仅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而是还是对全球人类的生态环保意识觉醒的新召唤。
因此,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概括总结这一理论的时代意义,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地位,并使之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性。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贡献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的学派之一,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点。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是一次致力于把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创新。
笔者把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把生态马克思主义归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新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笔者认为,一般把一个理论或流派划定为是否“马克思主义”,至少应该具备五个标准:其一,理论来源上,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其二,批判对象上,一般都把资本主义作为理论批判的对象;其三,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矛盾分析法;其四,在社会制度建构上,一般把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的理想社会制度;其五,在理论最终价值取向上,一般把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学是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拓展,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学的内容和重要性,并探讨它们对于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结和概括,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指出历史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则提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发展的思想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生态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指出人类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主体和改造者。
人类对自然界的掌握和改造应该符合自然规律,追求可持续发展,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损害。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结合,为我们认识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指导。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等方面的保护。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应该符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则,避免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同样地,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资源的有限性和可再生性,强调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学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学的结合是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规模,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
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
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
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
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
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
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第一种,他是由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
不同理论的有机结合绝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需要打通原有理论边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好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理论糅合在一起。
那这样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很容易走向谬误。
由于这一尺度把握起来难度不小,这也最终决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存在的诸多局限。
具体笔者将在后文论述。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成源于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
那么他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集中于探索生态问题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上面。
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也产生了多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理论观点,但是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认为造成今天的生态问题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体现在他批判资本主义的出发点是“资本”,资本的逻辑就是不断地追求增长,所有阻挡其积累和扩大的东西都将被视为必须克服的障碍,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企业的管理首要关注的并不是如何通过现实生产与自然相平衡、生产与人的生活相协调,如何确保所生产的产品仅仅服务于公众为其自身所选择的目标,来使劳动变得更加愉快。
他所关注的主要是花最少量的成本而生产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必然是敌视自然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自然解释为两类:一个是人的外部自然,另一个是人自己的自然。
把这一观点进而引入到社会生产中。
便可以解释剥削现象。
“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才能,使工人变成局部工人”,因此形成了人的异化。
除了资本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之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批判的触角延伸到消费领域。
马克思在1844年说道“无度和无节制”是货币的真正尺度,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度发展。
货币的这种本性得以充分展示。
商品的使用价值从属于他的交换价值,只要能够实现交换价值,换取货币。
即使商品会造成人类和地球的极大破坏也毫无限制地生产出来,并被大量地消费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无度的消费需求成为了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次是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如果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伴随着当代西方绿色运动的开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将理论付诸实践。
形成了其重要思想之一即生态社会主义。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中,有诸多关于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误解,误认为马克思将人对自然的现实关系突出地设定在“劳动”、“生产”和“实践”等等平面上,只见人不见自然,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完全地处于主体地位,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存在一个自然空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这样的误解做过恰当的解释,本文不多加赘述。
类似的关于自然与人类、生态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辩论,同样存在于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当中,形成分别以“生态”或“社会主义”为首要原则的不同代表理论。
以“生态”为首要原则的“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和激进的生态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规划:世界经济与社会都必须是“可持续的”;“为了实现可持续性。
工业经济必须收缩,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在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家,最重要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停止人口的增长”等等。
以“社会主义”为取向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在绿色议题上的优越性分析,这种红绿联盟主张:“生态社会主义是人类中心论的和人本主义的”、“生产和工业本身将不会被拒绝,通过强化生产者的能力和控制力,适应自然而又不会对他造成破坏”由此可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单纯的生态中心主义有着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就是要保护生态,但是两者存在根本的区别,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没有选择自然,而是恢复了人类社会在“自然和社会”这对关系中的地位,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应将人类的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尺度。
最后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中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由于哲学的薄弱,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仍未明确清晰,表现得含混摇摆。
例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福斯特虽然提出要解决生态问题,必须要抵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这种抵制必须采取观念革命的形式,还有有节制的消费观念等等。
这种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观念领域变革的思想,就反映出生态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哲学上真正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及启示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仍无法给出真正解决方案,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例如在“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些基本价值观层面,还是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笔者认为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
生态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
从资本出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生态问题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解决生态问题要从制度人手。
但是,社会制度变迁具有漫长性和复杂性,在无法立即改变社会制度的当下,解决生态问题又迫在眉睫,因此,采用一定的经济或技术手段对生态破坏进行修修补补便理所当然:现实中在资本逐利的强大作用力下,经济和技术手段作用愈发强大,以至于在解决生态问题中出现了“金钱万能论”,只要有钱既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例如。
通常主流经济学最喜欢的办法就是给自然定价,将自然资源转变为自然资本,纳入市场,这样做的假设是“将市场机制扩展到未定价或低定价的自然资源而带来的效率提高将足以解决环境问题”,碳交易便是很好的一个说明。
为了阻止不断增多的碳排放物破坏大气层,碳排放交易成为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英美国家先后成立碳排放交易所中心,如果某一企业无法降低碳排放量,只要用金钱购买其他企业减少碳排放量的指标,就算是完成了减碳任务。
福斯特认为类似于碳交易之类的行为是“给地球估算成本”。
不仅企图按照市场——商品原则来构建整个社会。
而且企图按照这一原则来构建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这是通过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蜕变成一套基于市场和迎合个体私利的共用产品,来彻底否定自然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价值。
建立在如此假设基础之上的,单纯的经济或技术手段,不是真正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或是在社会主义中国。
在国际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超越经济技术层面。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转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机制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
因此,在经济和技术手段不断强化的同时。
时刻谨记改变生态环境的责任不可能由于“碳交易”就烟消云散。
第二,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不可取。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问题的终结要归功于“发展”的提出,人类也许有增长的极限,但是可以追求“可持续的发展”。
但是一直以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是令人困扰的难题,尤其是在生态问题出现之后,究竟是为了生态环境而放弃发展。
还是不顾生态恶化的事实而快速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似乎可以给我们解决“发展与生态”这个问题的方法:“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发展”问题的出发点确立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范式,但是正如前文提到,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被误解为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如此一来,面临这绝对强势的人类,“自然”必须服从并且为了“人类的发展”而舍弃自身,这种误解是马克思主义被生态中心主义者们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红绿联盟的生态社会主义主张,推翻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两分法,即马克思主义立场中“人与自然”只存在一种“择一关系”,而不存在共存关系。
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不会像其他绿色思潮那样,着重讨论自然本身的存在样态,而忽略了人在整个生态体系中的作用。
生态马克思主义借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同时强调“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
人在劳动时与自然间的交互作用、和谐共处是发展的唯一标准和根本要义。
[参考文献][1]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黄瑞琪,黄之栋,唯物论下的关系构造:马克思思想的生态轨迹之二[j],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0,(01)[3]徐琴,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lo,(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