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导读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名著阅读的中学语文论文

名著阅读的中学语文论文

名著阅读的中学语文论文一、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面临的问题(一)教师的功利主义心理严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名著导读引入了语文课本,这无疑是好现象。

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名著导读更多的论为了空壳。

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只让学生去记忆文学名著的作者、年月、中心思想、主人公、艺术手法,而完全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学名著中的精神内涵,这样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没有实质性的协助。

所以,解开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名著中,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读而不思,思而不写名著阅读不但仅要读,更重要的还要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讨论、写作是对名著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也是检验对名著理解水准的重要方法。

但是在中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思考和写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学生没有思考之前,教师就已经将名著的中心思想以固定的模式灌输给了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水平和审美素养。

名著阅读不是吃快餐,需要我们认真地品味、细心地咀嚼。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

”②大量的名著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他们的语文修养,比如阅读之后的写作就是这种提升的最直接体现。

认真研究名著中的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技巧使用到写作中,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大有裨益。

(一)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析水平不是很强,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实行积极的引导,协助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涵实行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

”③名著的选择不但要考虑到其经典性、科学性、丰富性、代表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学教学中的名著阅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语文教师要为中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例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国四大名著等。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之我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名著导读”栏目,一共介绍了十二部名著。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呢。

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所谓现实意义是指阅读名著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应试能力,这是大家公认的,在此不作赘述。

所谓长远意义是指阅读名著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和胸怀,培养高尚品格和情操,感悟人生哲理,使学生成为一个思想健全而充实的现代公民。

本文就这一问题,着重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件事产生过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一是:文字的产生;其二是书籍的出现。

因为文字的产生,文明得以保存;因为书籍的出现,文明得以传播!在众多的文字和书籍中,体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结晶的作品,被誉为名著。

名著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共同的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创造出名著的作者,被誉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导师。

孔子、老子、司马迁、李白、苏轼、朱熹、曹雪芹、鲁迅;亚里斯多德、歌德、雨果、卢梭、马克思、托尔斯泰、泰戈尔及他们的作品就犹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长河中一颗颗灿烂的星辰,指引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和迷途人。

开启了他们的智慧,滋养了他们的灵魂,点亮了他们的人生!正是如此,所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阅读的习惯,越来越多的人离名著渐行渐远。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是:人们精神的迷失,道德的滑坡,生存的焦虑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名著阅读教学论文

名著阅读教学论文

名著阅读教学论文名著阅读教学论文【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文教学过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关注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等教育,教师要善于营造大的语文场。

丰富的的课外阅读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好母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而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即教师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不断培养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

【关键词】:名著导读导什么如何导怎么读文学名著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更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增加高中生语感积累,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文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

同时,在高中新教材《语文》(必修1-5)也设计“名著导读”这一版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近名著,与经典同行,感受文化熏陶,感悟人文情怀。

但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中的“导读”作用就尤为重要,“导”什么,怎么“导”,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从导的方法上下功夫,根据学生学情特点及名著相关材料,制定有效的导读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喜爱,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导”什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部分包括三部分,即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

背景介绍主要是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产生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文化或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品导读部分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

对全书内容的简要概括,对书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剖析,对全书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

思考与探究一般包括2~3道思考题。

这些思考题有的侧重于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意义。

学生可在读完全书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名著导读不同于名著本身,老师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实际上只是起个示范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实际上它无法体现名著所蕴含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也不能产生学生个体阅读差异和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名著导读时,必须摆正导读的位置,借名著导读这个平台,把学生引进名著的大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主动阅读整部书籍,如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初中语文教学文学经典导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文学经典导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文学经典导读第一篇范文:《红楼梦》文学经典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经典导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和解读文学经典,学生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本文以《红楼梦》为例,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经典导读。

教学目标1.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欣赏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作品简介《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群人物的悲欢离合。

作品通过对封建家族的衰落和人物命运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第二部分:人物形象分析1.贾宝玉:作品的主人公,性格叛逆,对封建礼教持批判态度,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构成复杂的感情纠葛。

2.林黛玉:才情出众、性格敏感脆弱的女子,与贾宝玉有着深厚的感情,最终因病去世。

3.薛宝钗:贤良淑德,与贾宝玉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4.贾母:家族的长者,权威人物,对家族事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艺术特色分析1.语言艺术:作品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字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情节安排:作品情节曲折多变,波澜壮阔,引人入胜。

3.人物描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性格各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4.寓意深远: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作品中的疑点和难点。

2.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寓意。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课堂互动性。

4.结合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献和评论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

名著导读课论文

名著导读课论文

1,为什么说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1000字)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同时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为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去深切体认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自觉理解她的内在生命力和精神特性,从而增进我们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主动性。

弘扬民族文化,就是要深刻认识那些在历史上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体现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并把它发扬起来,进而加以新时代的发展,以加速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当今的时代,在面对全球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我们要始终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继往开来,永远畅通。

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好比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根,如果没有了根,还会有枝繁叶茂么?我想这株大树不仅不会枝繁叶茂,连生命肯定都没有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与扬弃前人的糟粕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其间也包括吸收一些外族的先进文化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强盛都是他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有选择性地继承和扬弃前人留下的遗产,并把前人的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一个民族在离开他们的前人们一代又一代相传下来的经验而走向成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外来的先进的文化我们要学习要借鉴,然后消化,融入华夏文化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它是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及一切“人化”的事物。

初中语文经典名著导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经典名著导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经典名著导读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经典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可以领略到人类文明的瑰宝,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经典名著导读。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名著的作者、背景、特点及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阅读名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名著基本信息:作者、背景、故事梗概等。

2.名著精彩片段解析:分析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情节、景物等,领略语言的魅力。

3.名著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名著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名著阅读方法指导:如何高效地阅读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名著的基本信息、背景等,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指导。

2.案例分析法:分析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情节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名著主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四、教学步骤1.导入: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名著。

2.讲解:详细介绍名著的基本信息和背景,为学生阅读名著奠定基础。

3.分析:选取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情节等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4.讨论:组织学生就名著主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总结:概括名著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作业: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继续阅读其他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阅读量:评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阅读任务。

2.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测试、提问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学生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写作等环节中的表现。

4.学生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讨论、思考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价值观是否得到正确引导。

名著阅读论文

名著阅读论文

名著阅读论文第一篇:名著阅读论文写在世界读书日之前,已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习惯沙河汉子阅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我们素质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指导学生读好书,读受益终身的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阅读也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是全体国民的事,它应成为我们国民良好的习惯。

书籍,积累了人类无穷智慧和想象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阅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读书成为生活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典,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更应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

余秋雨曾言:“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可见经典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经典中的积极内容仍然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依然在我们的血管中流动,我们必须阅读它,以便继承和发扬光大。

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极为重视阅读教学,在阅读时间和篇幅上均有明确的要求。

无论各版本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经典篇幅明显加大,并指定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经典阅读有详细的规定。

这些都说明党和政府对古典名著诵读的重视。

但是,时下孩子们大多不喜名著阅读,而喜欢快餐式的、低层次的浅阅读。

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极大的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压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使学生身陷题海,为分数而疲于奔命,无暇他顾;而语文考试对名著很少考到,中考也是蜻蜓点水般的浅考试,使学生认为通读名著得不偿失,丧失阅读兴趣;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时下充斥荧屏的都是凶杀、暴力、和色情的东西,对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出版社以时尚诠释名著,盲目跟风,刻意追逐经济利益,漠视社会利益;网络语言和商业语言越来越媚俗,造成学生语言的垃圾化,此外学校教育缺乏整合,各科各行其是,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或不读名著。

小学议论文作文:冷峻的忧伤——读木心诗作《大卫》6

小学议论文作文:冷峻的忧伤——读木心诗作《大卫》6

冷峻的忧伤——读木心诗作《大卫》中国文学名著导读课程现代诗歌模块结课论文木心· 大卫二〇一三年春节我在山中。

杉树,柏树,枇杷树。

山雪,山壁,山泉。

大年初三时为爷爷备寿材,伐竹,野望,越过茫茫云雾是无尽的夜。

那时我第一次读木心。

从家出门与行李同随手扔在后备箱。

早上冷得彻骨,晨光照映石壁,大雪掩抑竹声,懒懒的羊咩一声声。

瑟缩在石床上,我听着屋外翻炒瓜子,翻开诗集。

这是一本情诗集,可那时我并不以为情诗应该是这样写法。

顾城的笔永远纯洁而明亮,而席慕容总是怅望青春的忧伤,帕斯捷尔纳克给玛琳娜的诗,克制中饱含深情——说吧:今夜,我的嗓音是一列被截停的火车,你的名字是俄罗斯漫长的国境线。

他们热情,激烈,充满渴求与向往。

没有谁像他一样——大卫交给伶长用丝弦的乐器莫倚偎我我习于冷志于成冰莫倚偎我别走近我我正升焰万木俱焚别走近我来拥抱我我自温馨自全清凉来拥抱我请扶持我我已衰老已如病兽请扶持我你等待我我逝彼临彼一如我彼一如我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取自“木铎之心”。

而今读到的诗,多创作于八九十年代木心生活在国外的时期。

耳顺之年木心的情诗,不是年青人热恋的抒情,而是一个老年人冷静的回顾,但又有别于席慕容所惯于的对逝水年华的怅惘与渴求。

他的诗清凉冷峻,夹杂戏谑微讽,又常默然至一声叹息,如烛光冷照山壁。

“情”而至此,不再是炽热的传达,而是多洛米蒂山脉上无边的积雪,与克里斯特港沉静的黄昏:记忆就像滚滚浪潮撞上海湾里的礁石激出巨响记忆的巨响,人们是听不到的上面这首《大卫》,作于一九九〇年,收录于诗集《我纷纷的情欲》。

题注“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仿圣经句。

圣经第22篇《痛苦中的祷告和赞美》言:“大卫的诗,交与伶长。

调用朝鹿”,即本文题与题注所出。

本诗主体四段极为工整,分别以“莫倚偎我”,“别走近我”,“来拥抱我”,“请扶持我”起笔,写人生四个阶段,每段首尾反复,相互呼应,如诉如叹。

“莫倚偎我”是一声冷酷而烦闷的高叫。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论文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论文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期末论文要求本课程论文不注重考察理论水平,主要考察同学们作品欣赏方面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形式可以灵活,不必拘泥于论文的形式,注重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请结合本学期的学习,选择一篇选题范围内的作品,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一.总体要求1.选题范围:本课程视频教学课件里主要讲解的几位作家:鲁迅,周作人,茅盾,穆旦,戴望舒,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钟书。

不得超出选题范围。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视频教学课件及仔细阅读作品,在此基础上,就某位作家的具体作品进行论述,可以是具体的作品分析,也可以是作家的比较研究。

2.一定要自己写作,不要抄袭、剽窃任何网上或其它现成资料,一旦发现即按作弊论,处以0分。

3.引用的数据、观点等,要注明资料出处,如某个杂志的某篇文章,作者及年月日等,或某部著作、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及页码;网络上的文章权威性不够,最好不要直接引用,如果非要引用(比如知名学者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也要注明网址出处。

4.论述要有理有据,不能光下结论没有证明。

提出的观点要和对作品的分析结合起来,做到自圆其说。

5.论文篇幅最低不能少于2500字,最多不要超过5000字。

6.上交论文一律要求为打印纸稿,A4纸打印,要有封面(注意:要用继续教育学院提供的标准封面),写明学号和姓名,所在学习中心地址,封面除分数一栏外,其余都要求打印填写。

注意:不要发电子文档,否则没有期末成绩。

7、按时提交。

论文完成后,按时交到所在学习中心,然后由所在中心统一上交到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二.写作方法1.确定题目。

“选对了题目,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

”选题确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到研究的成败。

所谓“选对了题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课题有研究的必要性,二是指课题有研究的可行性。

因此同学们在开始写论文时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题目不能过大或过小,要做好论题的限定工作,把所要论述的问题集中到一点上,有利于深入分析,广征博引,把问题谈深谈透,把文章写得更有深度。

西方名著导读课程总结2000字

西方名著导读课程总结2000字

西方名著导读课程总结2000字两个月的学习即将结束,对于《西方文学名著导读》这门课程来说,收获颇多。

在这门课程中,主要是为我们介绍西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个人文化素养,这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了解与领悟,同样应该对西方文学有所认识,文化是相通的,通过这两个月来对《西方文学名著导读》这门课程学习,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提升。

相对于中国文学来说,两者之间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文化都是对社会的折射与反映,这也是全世界文学的基本立足点,好的文学作品就应该给读者留来深刻的映象并带来反思,对社会发展以及文学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西方文学名著导读》这门课程中,文学名著主要分为各种流派进行阐释。

通过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主义来进行分类介绍。

在学习中,我认识了自古希腊罗马文学到现代主义文学这几千年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在这些文学主义中,它们都各自带着时代的烙印。

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文学时期,这时的文学艺术是丰富多彩、激情活泼的。

神话、史诗和悲剧代表着古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古希伯来文学又被称为圣经文学,以《圣经》为主,可以看做是一种宗教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总的来说是西方文学的开端,为后来文学的不断发展起着引导作用。

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识,表现自我意识觉醒后人的精神个体的无限多样性,作家倡导艺术模仿自然,把文学作为反映自然的镜子,遵循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人文主义文学是这一时期欧洲文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形成并繁荣于法国。

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3个特征,第一是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际统一,第二是创作原则上主张理性主义,第三是在历史传统上崇尚学习古典主义。

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数,但以戏剧成就最高。

古典主义文学在今后成为全欧性的文学思潮。

启蒙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

这一时期的文学带有政论性和哲理性,现实主义色彩和平民精神,同时在形式上有革新,并出现了哲理小说。

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论文

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论文

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论文摘要: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名著的氛围,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督促,纠正各种不良的阅读动机,尽可能地挤出时间阅读,实效、高效地阅读,从而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书香浸润每个学生的灵魂。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正在初步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青少年来讲,文学名著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广泛地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健全我们的人格,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增长我们的见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阅读名著,一定会从中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从中涉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要进一步了解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现状,从而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们真正的“得法于课内”之后能“得益于课外”。

一、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现状分析经过对部分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90%以上的同学认为缺少时间阅读,没有固定的时间阅读名著。

2.80%以上的同学认为读名著可以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与写作的水平,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学生在课余时间首先选择了看名著,而网络小说、科幻小说、漫画书等这些“快餐文学”却是大多数同学在课余时间的首选。

3.约20%的同学几乎不读课外书籍,30%的同学阅读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娱乐消遣。

4.读完整本原著的同学只占20%,80%的同学更喜欢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

5.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对学生读名著的支持率呈下降趋势。

6.平时语文老师对名著阅读的指导、相关的读书活动的开展较少。

二、产生阅读量少的原因1、思想上不重视,学习理念陈旧。

文学名著论文范例论文

文学名著论文范例论文

文学名著论文范例论文《红楼梦》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论《红楼梦》的爱情观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和人性的弱点。

本文将从主题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爱情观。

二、主题《红楼梦》是一部多主题的小说,其中之一就是揭示了封建社会里爱情的悲剧性。

作者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讽刺和对人性弱点的追问。

首先,作者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悲剧爱情,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感情的束缚。

林黛玉被贾母称之为“绣球”,象征着她在封建家庭中被看做只能处于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命运的女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却是真挚而无法被束缚的,他们的爱情之所以悲剧,就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约束。

其次,本书爱情的悲剧性还体现在作者对人性弱点的追问上。

贾宝玉与林黛玉对爱情的追求看似美好,实际上却暴露了两人的缺陷,尤其是贾宝玉的荒唐行为。

例如,贾宝玉玛兰石事件中的反复无常和对感情的浅薄,使得他与林黛玉的爱情走向了悲剧。

三、艺术手法《红楼梦》在艺术手法上具有突出的特点,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格外生动。

首先,小说亦真亦幻的风格使得爱情在小说中不仅仅是纯粹的情感交流,更是作者对封建礼教和人性弱点的思考。

书中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如王熙凤与贾母的“蛇吞象”之争,令人在幻想与现实之间失去了判断。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同时也使得爱情的悲剧更具冲击力。

另外,《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也是小说的亮点之一。

贾宝玉和林黛玉被塑造成了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他们的情感冲突和执着对立成为小说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贾宝玉的放纵和林黛玉的傲娇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更加矛盾。

通过这种对比和对立,作者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

最后,作者巧妙地运用诗词和曲调,增加了小说的艺术美感。

《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导读》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导读》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导读》论文综述题目:论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及发展文化就是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

根据人们探讨某个事物人数的多寡则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

即:相对于其他文化,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多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大文化;而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少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小文化。

——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少时曾经跟同学一起探讨文学名著和文化名著的区别,却一直未曾得解。

后来渐渐了解到,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

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

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而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教育名著导读论文

河南工业大学教育名著导读论文宋各方2013/5/19经典—永不褪色一、个人信息学院:专业:科目:教育名著导读姓名:学号:二、名著浅识古典教育名著四篇之《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古典教育名著四篇之《大学》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长冲中学周其红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名著阅读即为本。

设计这一栏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代读,错把课外阅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

更有甚者,不去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而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名著导读”必须解决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阅读的监控和效果的保证问题。

一、“名著导读”该如何导,导什么毫无疑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

“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吻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视阅读名著为最高精神享受,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1、名著推介会。

初中语文教材每册介绍两至三部名著,中外结合,共18部。

这还达不到《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之要求。

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以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

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来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

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更吻合学生实际。

2、教师由课文扩展自然导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结合教学,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小学语文论文:“名著导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论文:“名著导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名著导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策略很长时间以来,语文教材被当作学生唯一的阅读材料。

然而,我们发现,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的,更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有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大力倡导课外阅读。

因为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感性的呼唤终于得到了理性的回应,那就是“名著导读”课程的产生。

一、“名著导读”课程的缘起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总量和分量,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一步明确“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这些论述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阅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从不会读书到“自能读书”,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实现。

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有的学生良莠不分,有的不会选择,有的沉湎于音像作品,而对文学图书兴趣不浓。

实践证明,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离不开教师课内的指导。

在已有的课程基础上,开设一门适应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规范化、旨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图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课程已迫在眉睫。

“名著导读”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名著导读”课程的特点1、丰富性(1)从内容上看,“名著导读”课程所涉及的教材包罗万象,有古今中外优秀的名家名篇,有贴近学生生活,倍受学生喜爱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有中国精髓文化遗产——古诗文佳作等。

(2)从功能上看,“名著导读”课程不仅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更能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名著导读
姓名:刘小瑞
年级:大一
班级:会计4班
学号:013150402
二〇一六年6月14日
一、论文题目
1.《三国演义》中"三绝"形象分析
2. 论《三国演义》中人才在蜀国兴亡中的影响--人才的
断层引发的亡国之悲
3.浅析诸葛亮的用人观。

4. 论《三国演义》的当代传播——以电脑游戏“三国群英传”为例
5.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刘备、
赵云….)形象的塑造
6.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性格魅力及其现代启示
7.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命运悲剧根源初探
8.论曹操的“奸”与“雄”
9.浅析关羽崇拜的形成
10.《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技法探析
11浅析唐僧师徒取经的机会成本
12.浅析《西游记》儒释道文化的融合
13.主体意识的弘扬与人格的自我完善——孙悟空形象塑造新论
14.论《西游记》的用人理念及其结果
15.从取经团队成长看管理团队建设
16.简论《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技法
17.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级现代启示
18.浅析《红楼梦》创作手法
19.论贾宝玉的双性化性格特征及其实质
20.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比较
21.浅析《林黛玉》性格特征
22.试析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写作手法的差异
23.就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浅谈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4.家亡人散各奔腾------就教育方式谈贾府的衰败
25.论《水浒传》梁山结局的必然性
26.《水浒传》中的正统精神与侠义情结
27.试论《水浒传》市民文化色彩
28.李贽与金圣叹的《水浒传》批评之比较
29.水浒传任务特征分析及主要事迹
30.《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思想内容表达手法上的共性分析
二、具体要求
(一)论文题目:宋体,二号,加粗,居中。

(二)摘要:
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摘要应简要说明结课论文的写作目的、思路、内容及主要观点和结论,一般为150-300字。

下面空一行
(三)关键词:
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一般3-5个,以空格键隔开
(四)正文
1.字体:正文内容采用仿宋,三号,行间距:固定值28磅。

2.标题层级:“一、”、“(一)”、“1.”、“(1)”......
3.论文内容:
不少于4000字,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顺序一致。

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1] [英]M奥康诺尔著,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五)打印及装订
结课论文一律采用A4规格纸张打印,左侧装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