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卷第3期2010年6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 h e o r y a n dP r a c t i c eo f C o n t e mp o r a r y E d u c a t i o n
V o l.2N o.3
J u n e.2010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①
刘 云1,2,李阿利3
(1.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长沙理工大学党政办,湖南长沙410076;
3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湖南长沙410128)
摘 要:研究生培养基地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提升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总结现有培养基地建设理论以及特色模式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理论探索,并以此为指导,提出几种新的构建模式,如“高校+企业+项目(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模式;“高校+科研院所+课题”模式;“高校+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咨询决策项目”模式;“高校+高校+课题联合研究”模式等。
关键词: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0)03-0023-03
地方高等院校作为现代社会的科研及人才高地,对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研究生培养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对于地方院校而言,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如何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培养质量,则是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正在摸索的一个课题。
在众多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当中,培养基地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了提升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对于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构建,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实践上还欠成熟,它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方式及不断地适应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基本前提,探索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理论以及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基地诸多模式为出发点,进行理论探索,并提出适合我国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联合基地的新模式,为今后我国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
一 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创新,对培养基地的理论研究与基地建设被视为近年来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重点。
(一)研究生培养基地构建的理论研究
创新性的人才,需要有创新性的培养。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以创新性为基础的研究生培养手段。付云霞[1]指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创新基地,才能给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大环境、大背景,通过安排各种创新实践让学生实施创造性研究、设计与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河海大学研究生院[2]分析指出,基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提出研究生培养采取“理论训练+创新实践”的模式。另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相结合,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史万兵[3]提出,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与东北经济振兴关系密切。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在东北经济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有必要针对问题去寻求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充分发挥作用的对策。刘敏等[4]也指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各高校均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其研究通过以区域特色为切入点建设省属高校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以丰富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校企合作
23
①收稿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刘 云(1979-),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新模式,越来越成为各院校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总体模式。张秀梅[5]通过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历程,分析指出校企合作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研究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工作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社会各方要提高对高校与企业合作意义的认识,形成一个有利于合作的氛围;要建立和完善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一定要选择好合作伙伴四点建议。邵秋萍[6]指出校企合作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并结合比较传统的合作模式、大学直接创办企业和建立科技园的模式和虚拟模式这三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周云飞[7]指出,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企业在科研条件上有着高校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校企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改善了研究生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其研究结合大庆石油学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从培养新模式、科研实训、业务培训方面阐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另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张希胜[8]分析指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王玺[9]指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是指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为导向,围绕支柱产业,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一流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建设的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成以后,政府应逐步淡出在其中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中介机构作用的日益凸显。中介机构可以通过承办政府部门委托的任务,减轻政府在微观层次上的管理压力;可以通过评估来履行监督职能;也可以成为产业部门和高校、研究所沟通交流的平台,最终促进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的持续、健康运行。
(二)研究生培养基地构建的实践研究
近年来,各地方高校对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构建在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切合高校发展实际的基地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重庆大学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挂职锻炼模式,以及大庆石油学院的“两段式、双导师”模式。
本着“以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庆大学通过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整合资源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全国较早建立起集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创新项目开发、学术论坛、访学交流及创新实践为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采用观念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的“全开放”宗旨,实施学科代表性、先进性、交叉性和学术研究性的“多结合”模式,利用国家、学校以及国内外大型企业“三方共建”的办法,建成了8个以研究生院大楼为依托,面向校内外、市内外研究生全面开放的创新实验室,构成了创新实践基地的主体。由各专业领域里研究和实践能力突出的研究生组成技术支持小组,同时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作为技术指导,帮助研究生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发、自主创新[10]。
浙江大学的在校研究生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基地,其目的在于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其运作模式为学校在校研究生结合所学学科专业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到地、乡镇或企业挂职,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一种实践模式。它由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三方组织完成并鉴定合作协议书,挂职岗位由地方政府提出,学校负责选拔合适的研究生到合适的岗位挂职实践。此方式创新点在于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起到了牵线搭桥作用,研究生的实践经费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三方经协商共同支出,为基地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4]。
大庆石油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采用“两段式、双导师”模式,其运作方式是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的主管领导分任主任和副主任,学校研究生部领导和企业人事部门主管领导任委员,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完成,学位论文在企业完成,学校和企业各出一名导师联合指导,学校的导师为主导师。其创新点在于充分利用了社会企业资源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进行生产实践,为企业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4]。
通过上述分析,学者们分别运用了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等方法,较好地反映了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尤其是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体现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有效与否,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地方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然而,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1.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只停留在对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建议及评价,很少以新的市场条件、国家发展计划为背景分析问题;2.目前各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均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建立几种统一、规范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运行机制与模式,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3.大部分学者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理念,但是从什么方向定位,怎样去建设,一直没有得到普遍研究。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其有效运行机制及模式进行探索。
二 构建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新模式
(一)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构建的理论探索
在对地方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模式构建以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中,除了要对其基础理论进行探索之外,还要着重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要考虑到制约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地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要受到政府财政、高校发展、企业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任何一方的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