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歧义现象分析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02bb0771fe910ef12df8f5.png)
二、歧义格式
❖ 1. 动+名 ❖ 例:
学习文件 表演节目 (述宾关系/偏正关系) 学习日语 表演杂技 (述宾关系) 学习园地 表演中心 (偏正关系) ❖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词能够支配名词(动词为及物动词); B.动词能够修饰名词。
❖ ( 2)名1 + 名2
❖ 例:
学校医院
奶牛面包 (联合关系/偏正关系)
❖ 歧义产生的条件:
❖ A.“名1”是“动”的施事,“名3”是“动”的受 事;
❖ B.“名2”是处所词,“名2•上/里”可以是“动+ 名3”动作 发出以后“名3”存在的处所,也可以仅 仅是一个静态的位置, “名3”存在于什么地方不 清楚。
(8)连 + 名 + 也/都 + 不/没有 + 动 ❖ 例:连厂长也不认识。 (有歧义)
a b.
两个 学校 的 领导 a b
❖ a. 一位学生的建议 ❖ b. 一项学校的建议
两位学校的领导 两所学校的领导
❖ 歧义产生的条件: A.“数量”既能修饰“名1”,也能修饰“名2”; B.“名1”能修饰“名2”
❖ (6)名1+ 和 + 名2+ 名3 哥哥 和 姐姐 的 朋友
a. b.
❖ 分析:哥哥和远房的姐姐 安徽和东边的江苏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安徽和江苏的农产品 自行车和汽车的零件 牛肉和鱼的丸子
❖ 例2:相信的是傻瓜。 傻瓜相信。 相信傻瓜。
❖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 以上语义理解的语言现象。
❖ 歧义又叫做“同形”,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 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 歧义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然语言复杂 性的体现。
汉语歧义的分析与利用
![汉语歧义的分析与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cc87213e453610661ed9f4b3.png)
摘 要 :歧义是 一种 常见 的语 言现象 ,它的成 因很 多,涉及 到语 言 的多个 层面 ,我们 要辩证 地看 待这种 语 言现象 , 在 努力克 服歧 义造成 的不要 的交流 障碍 时 ,要积 极利用 歧义 ,增强语 言 的表现 力。 关键 词 :歧义 ;成 因;利用
歧义 是 指语 言 中一个 语 言单 位有 两 种或 多种 解 释 。语 言 是音 义 结合 的 符 号系 统 ,但 语 言符 号和 要表 达 的 意 义 之 间 却 没有 完 全 的一 对 一 的 关 系, 歧 义现 象存 在 于语 言 的各个 层 面 ,如 语 音、 词汇 、语 法 、语 义 、语用 等 方 面 。歧 义在 语 言交流 时 有时 会产 生 一 些 误会 ,影 响 交际 ,但在 特 定 的语 言 环 境 中,有 时又 会产 生特 殊 的表 达作 用 ,可谓 生花妙 笔 。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记・ 淮 阴侯 列传 》 )其 中 ,“ 背 ”可 理 解为 “ 后背 ” ,也可 理解为 “ 背叛 ” 。 ( 3 )猪八戒照镜子 一一里外不是人 又 如 委婉 ,委 婉语 是 用一 种 不 明 说 的 ,能 使 人感 到愉 快 的含 糊 说 法 , 代替 具有 令 人不 悦 的含义 不够 尊 重 的 表达 方法 ,委 婉语 的 表达 有 时可 以故 意制 造 歧 义 ,产 生 幽默 的表 达 效 果 。 像 赵 本 山、赵 海 燕 2 0 1 1 年 辽 宁 春 晚 小品 《 相亲 》中的 台词 : 歧义成因分析 作 了简单 分析 ,从 表达 的 角度 看 ,有 赵 海 燕 :( 赶 紧 拦 住 ) 你 拉 倒 歧义 产 生 的原 因,大 致 有 以下 几 歧 义 的语 句容 易 引起 误解 ,使 交 际受 吧 !你 搁 这不 能 出 了,你 出去 撞 上没 种情 况 阻,给 表 达者 带来 麻 烦; 从理 解 的角 法 说 ,不行你 从窗户 走吧 。 ( 一 )语音 方面 度 说 ,容 易背 离表 达 者 的意愿 ,使 认 赵 本 山 :我 从 窗户 走 我就 彻底 走 读 音相 同 容易 产生 歧 义, 比如 同 识走 样 ,给理 解 带来 偏差 ;从 语 言交 了 !这 是六楼 ! 音 词、 多音 词等 ,另 外轻 重 音 也容 易 际的 角度 说 ,歧义 现 象的确 会 引起 误 此 处 利 用 歧 义 创 造 了 诙 谐 、 幽 产 生歧义 。例如 : 解 ,妨 碍 交际 。但 这 些都 是 由于语 言 默、 讽刺 等 艺术 效果 。在 很 多文 化娱 ( 1 )这种食 物可 以 z h i 。( 治 癌 使 用 者没 有意 识 到歧 义的 存在 而 导致 乐项 目中, 歧义性 语 句 的巧妙 利用 可 / 制癌 ) 的, 如果 在一 定 的语 境 中,说 话 者有 以增 添 语言 诙谐 、幽 默乃 至 讽刺 的效 ( 2 ) 张 三 还 ( h u i f n / h  ̄ , i ) 欠 款 意识 地造 成歧 义 ,就往 往 是一 种语 言 果, 也显 示 了歧义 的 艺术 价值 和修 辞 三 千元 。 艺术 ,可 以收 到 意想 不到 的 效果 ,所 价 值 。运 用 歧 义 的 语 言 实例 还 有 很 ( 3 )a . 这 种 药最 好吃 一片 。( “ 一 以我们 要 辩证 地 看待 歧义 现 象, 不要 多 ,此 外不 一一列举 。 片 ”重读 ,表示 吃一 片 ) 味 地把 歧义 看 成一 种消 极 的、 不合 消 除 歧 义 是 为 了 交 际 的准 确 性 , b . 这 种药 最好 吃一 片 。( “ 吃 ”重 理 的 语 言现象 加 以抑 制 ,而是 要适 当 创造 性地 利 用歧 义是 为 了使表 达 更加 读 ,表示 不吃不 好 ) 地 利用 歧义 。 生动 。我 们要 辩 证地 看待 语 言 中的歧 ( 二 )词汇 方面 义现 象 ,它 是语 音 、词 汇、 句法 、语 二 、歧义的利用 词 汇歧 义 是指 一个 词有 两 种或 以 在 特 定 的语 境 中,说 话或 写 文章 义 、语 用 等 各 方 面 相 互作 用 的结 果 。 上 的意 义 解释 ,通 常是 由兼类 , 多义 有时 又可 以有 意 含糊 一些 ,使 人 既可 歧义 给 交际 设置 了一 定 的障 碍 ,影响 词 、词与 短语 同形等造 成 的。例如 : 以这 样理 解 ,又 可 以那样 理解 ,造成 了汉 语信 息 的顺 利 传 达 针 对 歧 义 , ( 1 )他借 我 2 0 0元钱 。( 借入 / 借 语境 中 的歧 义现 象 。这种 歧义 往往 是 我们 要 从语 音 、语法 、语 境 、语 义等 出) 作家 或说 话人 根 据表 达 的需要 有 意创 方 面 限制 它, 但 应 排 除积 极歧 义 句 , ( 2 )他要 热菜 。( 动词 / 形容 词 ) 造 的 ,它 是 作 家 或 说话 人借 助 语 境 , 像有 意 为之 的双 关 、委婉 之 类 的修辞 ( 3 )烤鸭 。( 词/ 短语 ) 使一 个没 有 歧义 的语 句有 意产 生 的歧 格 ,会 收到 很好 的表 达 效果 。这 一 点 ( 三 )语 法方面 义 。这种 歧义 现 象不 是妨 碍 人们 的交 已经 被 广泛 应用 于 多种 文艺 形 式的作 语 法 歧 义 主 要 是 句 法 层 面 的 歧 际行 为 ,相反 ,它有 时还 是人 们 使用 品 中 ,如文 学作 品、幽 默笑 话 、小 品 义 ,主 要 是 由结构 关系 和 层次 不 同导 语 言的 艺术 体现 ,是 作家 作 品言 语风 相声 ,谜语 等 。 致 的歧义 。例 如: 格 的表现 ,因此 ,在 说话 或 写文 章 时 总 之, 语言 中 的歧 义是 一种 客观 ( 1 )学 习文件 ( 动宾 / 定 中) 善动 心 思 ,巧用 歧义 话 语 ,都可 以收 存在 ,歧义 对于 我们 来 说有 正反 两方 ( 2 )三 个 学校 的老 师 ( 三 个老 师 到含 蓄 、凝练 、曲折 、生 动 的表 达效 面 的影 响 。一方 面 ,它 可 以使语 言 幽 , 三个 学校 ) 果 ,能使 听 者感 到饶 有 风趣 ,余 味无 默 风趣 、生 动活 泼 ,为 人 民群众 喜 闻 ( 四 )语 义方 面 穷。 乐 见 :另一 方面 ,它 又 容 易使人 产 生 语 义 平面 的歧 义通 常 是指 语义 特 很 多 修 辞 手 法 巧 妙 地 利 用 了 歧 误 解 ,影 响人们 正 常 的语 言交 际 。所 征 、语 义 成分 、语 义指 向等 因素 的产 义 。例 如 双 关 ,是 指利 用 语 音 相 同、 以, 我 们 我 们 应 该 在 应 用 中避 害趋 生 的 多个意义 。例如 : 语 义不 同 的情 况,使 某 些词 语或 句 子 利 ,为 语言表达 锦上添 花 。 ( 1 ) 他 连 校 长 都 不 认 识 。( 他 不 带有 明暗双 重 意义 ,有 谐音 和 喻义 两 参考文献 : 认 识校 长 / 校长不认 识他 ) 种 。例如 : [ 1 1李 1 汉 威 、黄 春 珍 . 运 用 三个 ( 2 ) 他 在 车 上 写 字 。( 坐 在 车 上 ( 1 )孔夫子搬 家一一尽是书 ( 输) 。 平面的理论研究汉语歧义现象》. Ⅱ 】 江 写/ 把 字写在 车体上 ) ( 2 ) 信 日:“ 左右 去矣。 ”通 曰 : 汉大 学学报 , 2 0 0 1 . 2 ( 3 ) 他 有 个 儿 子 很 骄 傲 。( 他 很 “ 相 君 之 面 , 不 过 封 侯 ,又 危 不 安。 [ 2 】 文炼 、允 贻 . 歧义 问题 】 . 黑 骄傲 / 他 的儿子很 骄傲 ) 相 君 之 背 ,贵 乃 不 可 言。 ” ( 选自 《 史 龙江人 民出版 社 , 1 9 8 5 .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1f37238f8c75fbfc67db2c0.png)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1.引言词语和语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同一词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在句子里往往会导致两种以上的意思,这就是歧义。
歧义现象存在于每一自然语言中,探讨歧义现象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词语和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细致。
发现歧义,了解歧义结构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理解英语语法结构的特点,正确地遣词造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歧义现象及其原因分析是什么引起英语歧义呢?仔细研究,发现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主要有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语境。
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而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
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是一种潜在歧义。
因“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而引起的歧义。
句法歧义的现象很多,在下文将作重点探讨,在此不作赘述。
语境歧义现象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
交际双方的职业和所具备的背景知识不同,而产生误解;有时一个语句可以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或因指代不明确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而造成歧义;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常常影响交际和理解而导致歧义。
3.句法歧义句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又称为结构歧义,当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解释时,就会导致对句子意义的不同理解,这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歧义现象。
下面讨论的是英语句子结构层面上的歧义。
3.1状语还是定语同一短语,在句子中因其归属(attachment) 不清而触发歧义,如:1)She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on the paper.a. 在纸上她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b. 她回答了纸上所有的问题。
句1 为歧义句,介词短语on the paper 归属不清。
若将它视为句子层面的成分,它是句子的地点状语,此句预设“所有的问题在纸上”。
若视它为短语层面的成分,他归属名词questions ,是名词的后置修饰语,作定语,补充说明名词的临时特征,纸上的问题,“预设纸上有问题”。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2717232af90242a895e53d.png)
2.语义结构歧义
(1)动词的施受、工具、结果等关系不同 关心的是他的妈妈 包饺子 盖被子 (2)领属与非领属关系 他的笑话讲都讲不完 鲁迅的书
三、哪些理论可以分析
1.层次理论 2.变换理论 3.特征理论 4.配价理论 5.空语类理论 6.移位理论 7.指向理论 8.认知理论
每个人都给钱 头发剪短了一点儿 学习文件 学习雷锋的故事 对售货员的意见 演好戏 鸡不吃了 他谁都不认识 反对的是张主任 (1)他连我也不认识。 (2)我讲不好。 (3)我们学院需要进口教学软件。 (4)还是去一次好。
4.兼类词(词汇、语法) 大门没有锁(名/动)
大门是处所——大门上没有锁(存现句) 大门是受事——没有锁大门(受事作主语的谓 语句)
(二)组合造成的歧义
1.语法结构歧义 (1)层次相同,语法关系不同 出租汽车 早上吃的面包 你们领导 (2)层次结构不同 准备了一年的粮食(V+N1+的+N2) 你们三个一组
小李走了一个多小时了,小王也走了一个多小 时了。 (只能作相同理解或为“行走”,或者“离开”, 而不能一个理解为“行走”而另一个理解为 “离开”)
(四)歧义难度
明显的,则歧义难度低;不明显的,则歧义难 度高。或多义解释的频率高低相关。 50% 50% __________ 语义 ___________ 咬死了猎人的狗 饺子包好了
(三)歧义与语义概括性
1.语义概括性: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 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 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 言语交际中,概括语义的具有所指对象可以不 同,但这些不同对象都必然能归纳到这个概括 的语义中。 “鞋”是概括性,“走”除了概括突出有多个 意义。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c1e0c3cd240c844769eaeea1.png)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55ac254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e.png)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绪论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
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
”,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
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
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
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
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
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先来举两个例子: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
现代汉语讲义(第四章语法)
![现代汉语讲义(第四章语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97b820482fb4daa58d4bd5.png)
(五)语助词 助词表示某种特定的附加语法意义, 语气词主要表示句子的语气。
1.助词:黏着在词或短语上面,表示附 加意义,附着在后面的一律读轻声。 助词的分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 其他助词。
2.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表示语气,永 远黏着、后附、轻声。也可用于句中,主 要用在主语后。 语气词的分类:表陈述、疑问、祈使、 感叹语气四类。
二、单句
1.主谓句 (1)动词性谓语句 可分为动词谓语句、述宾谓语句、述 补谓语句、连谓谓语句、兼语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2)形容词性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形补谓语句。 (3)名词性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数量谓语句、定心谓语 句。
2.非主谓句。 (1)名词性非主谓句 (2)动词性非主谓句 (3)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4)特殊非主谓句
3.偏正词组:前面的成份(修饰语)修饰 限定后面的成份(中心语)。可分为体词性 的和谓词性的两类。 修饰语是定语的称为定心词组,是名词性 词组。 修饰语是状语的称为状心词组,是谓词性 词组。
4.述补词组: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 根据带不带结构助词“得”可分为:(1) 数量补语:量词结构作补语,不能带“得” ;(2)情态补语:补语说明动作或有关事务 的状态,必须带“得”;(3)结果补语:补 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可由形容词或动词充当 ,不带“得”;(4)趋向补语:补语表示动 作的趋向,不带“得”;(5)可能补语:补 语表示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由结果补语和趋 向补语中间插入“得/不”;(6)程度补语 :补语表示程度,由副词构成。
三、存现句 存现句的类别。
四、把字句 把字句的特点。
五、被字句 被字句的特点及变体。
第八节 句类系统
句类是按照句子的语气功能划分出 来的类型系统。
一、陈述句 语气词及否定形式。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9ff50d7c1eb91a37f1115cc2.png)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一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笔记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632444d3169a4517723a3d1.png)
第四章语法第一节现代汉语语法概述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见教材第170-172页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所谓的词序不同实际上有三类不同层面的情况:a.语用的语序变化b.语义的语序变化c.语法的语序变化2.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3.汉语词类根语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第二节词类和功能分析法1.词类及其划分标准:形态标准(形态标志、形态变化)、意义标准、功能标准见教材第174-176页2.实词与虚词的区别: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见教材第176页3.体词与谓词见教材第177页4.各词类的语法特点及部小类见教材第177-184页第三节词类划分的理论与实践词类辨析重点动词和形容词,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形容词和副词,区别词与形容词、名词,区别词与副词,介词和动词,介词和连词见教材第187-190页(参见课后练习)第四节短语类型特点短语的结构类型重点短语(词组):偏正词组、述宾词组、述补词组、联合词组、主谓词组、同位词组、连谓词组、兼语词组短语(结构):量词结构、方位结构、介词结构、“的”字结构见教材第194-199页(参见课后练习)第五节层次分析法重点1.层次分析法的目的时揭示一个句法结构隐藏在线形排列背后的固有的层次特结构关系,其方法是逐层依次找出各层次的直接成份,并进一步说明直接成份之间的结构关系。
见教材第204页2.层次分析的三原则:结构原则、功能原则、意义原则见教材第206-207页(参见课后练习)第六节句型系统1.前后都有停顿,带有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人们用来进行交际的基本语言单位就叫句子。
见教材第209页2.3.句型分析的原则和方法见教材第212-214页表示语气的因素不影响句型。
功能相同的词语互相替换不影响句型。
扩展一般不影响句型。
句子的特殊成分不影响句型。
语用位移不影响句型。
划分句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句型系统是有层次的,因此,在确定某一个具体句子的句型时,也必须逐层进行,从第一层次开始,一直到最小的基本句型。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2569e68f77232f60ddcca1db.png)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汉语歧义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汉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课程论文中,我将从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类型、影响和消除办法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关键字: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什么是歧义?一言以蔽之,歧义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如:1、开刀的是他父亲。
句中“开刀的”既可指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指“被做手术的患者”。
同一个句子出现不止一种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要浅析的现象——歧义。
而我今天将从歧义的分类、影响和消除的办法这三方面对汉语中歧义现象进行论述一、歧义的种类歧义在划分种类时可以有多种依据,这里我将歧义划分为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两大类。
(一). 句法结构造成的歧义1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汉语语法中结构关系有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个歧义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句法结构,如:2、学生家长都来了3、他想起来了。
例五,是谁来了?句中的“学生家长”,到底是联合结构“学生和家长”,还是偏正结构“学生的家长”呢?而例六,是他要起床了,还是他想起了什么事?我们是该理解为述宾还是述补?(2)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相同。
(3)语义特征不同造成的歧义最后,我们来看语义特征不同造成歧义的现象。
但当语义特征有多种意思时,句子便会产生歧义!如:11、小张租了一辆车“租”既可以理解从他人处取得,也可以是给予,到底是小李将车借给别人了,还是说小李从他人那里借到了车?这个我们不得而知。
因为语义特征指代不明致使产生歧义的现象在我们的口语交际中数不胜数,二、歧义的作用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有它产生的原因, 在其产生后也必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歧义现象也不例外。
在言语交际中, 我们可以把它的作用概括为两类: 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 一) 积极作用交际者善动心思, 巧用歧义话语, 则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分化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d3a015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9.png)
091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歧义现象成因复杂、形式繁多,这不单单展现出现代汉语的错综复杂,更体现出现代汉语的精细微妙。
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歧义现象,对人们的交际、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对信息的顺利传递造成了必然的影响。
因而分化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是很有研讨意义的。
研究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就是透过语言表面相同的形式,去挖掘语言本质上的不同语义,去考察表达多种可能的语言内容。
本文拟对现代汉语中存在歧义现象的原因及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做浅层的探讨分析。
一、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的成因分析(一)语音造成的歧义1.同音同形字词造成的歧义如:(1)“别给我戴帽子!”的“帽子”可以理解为:①一种戴在头部的服饰;②罪名、坏名声。
2.同音异形字词造成的歧义如:(2)“同学们好,我是Zhang老师。
”的“Zhang”可以理解为:①张姓氏;②章姓氏。
3.多音字词造成的歧义如:(3)“还欠款300元。
”的“还”可以理解为:①读音为“huan”,已经还了欠款300元;②读音为“hai”,还剩下欠款300元没有返还。
4.轻重音造成的歧义如:(4)“我想起来了。
”可以理解为:①重音放在“想”,指事情被想起来;②重音放在“起来”,指想要将身体起来一些。
(二)词汇造成的歧义1.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5)“母亲走了。
”的“走”可以理解为:①离开;②去世。
2.词语、短语同形造成的歧义如:(6)“我想要炒白菜。
”的“炒白菜”可以理解为:①偏正结构的词,是一道菜名,指炒的白菜;②动宾结构的短语,重点是放在“炒”这个动作。
3.连词“和”造成的歧义如:(7)“她丢下弟弟和哥哥玩去了。
”可以理解为:①她丢下了弟弟,和哥哥玩去了;②她将弟弟和哥哥都丢下,然后去玩了。
(三)语义造成的歧义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如:(8)“他谁都了解。
”可以理解为:①“他”是施事,他很熟悉大家,都了解;②“他”是受事,大家对他都很了解、熟悉。
2.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歧义如:(9)“他有个将军孙子很神气。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参考答案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e2eef6ba0d4a7302763a0b.png)
第九节歧义现象分析(P232—233)练习题一、指出下列语句产生歧义的原因(即指出其歧义类型)。
1.学生家长: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可以是联合词组,即学生和家长;也可以是偏正词组,即学生的家长。
2.保留意见: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可以是述宾词组,也可以是偏正词组。
3.研究老舍的文章: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可以是述宾结构,即“研究/老舍的文章”;也可以是偏正结构,即“研究老舍的/文章”。
4.部分被侵占的国家: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可以是“部分/被侵占的国家”,偏正关系;也可以是“部分被侵占的/国家”,偏正关系。
5.上头就是李厂长。
动词“是”可以表示“判断”,也可以表示“存在”;这也跟名词有关,“上头”既可以表示“领导”,也可以表示“处所”。
6.陈玲是前年生的孩子。
语义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陈玲”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7.我准备了一年的粮食。
结构层次关系不同引起歧义:“一年”可以作“准备”的补语,也可以作“粮食”的定语。
8.他们就订了五份杂志。
语义指向不同引起的歧义:“就”可以指向“他们”,重音在“他们”上,表示“订的杂志”多;也可以指向“五份”,重音在“就”上,表示“订的杂志”少。
9.我们小组讨论。
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可以是“我们川、组讨论”(主/谓(状中)),也可以是“我们小组/讨论”(主(偏正)/谓)。
10.钱华到这里工作才一个月,好多人还不认识。
“好多人”可以作施事者,也可以作受事者,这是语义角色不同引起的歧义。
11.追得我满头大汗。
“我”可以是施事,追别人;也可以是受事,被别人追。
这是语义角色不同引起的歧义。
12.他让老婆狠骂了一顿。
“让”可以是被动的意思,相当于介词“被”;也可以是使动的意思,相当于“指使”。
这是“让”的多义性造成的歧义。
二、“在+名:+的+名:”也是一个歧义格式,请分析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条件,并举两个有歧义的例子,两个没有歧义的例子。
“在外边的座位”有歧义。
“外边”既可以指房间的外面,也可以指靠外面的座位。
歧义现象分析
![歧义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7df7871eb91a37f0115c2e.png)
一、歧义类型 (1)
歧义、多义与同形 口语歧义与书面语歧义 书面歧义首先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词汇
歧义指由词的多义性而引起的。如: (1)别动! (2)祥林嫂老了。 (3)他累死了。 组合歧义是指句法组合中产生的歧义。分为语
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
一、歧义类型(2)
(一)语法组合歧义
1.词类不同 (1)饭热不热? (2)他原来是个学生。 (3)他跟我到北京去过。(结构关系也不同) 2.词和短语同形 (1)他要烙饼。 (2)他有什么来头?
一、歧义类型(3)
3.结构维科学 4.结构层次不同 (1)两个学校的学生 (2)新建的工厂的大门 结构层次不同的歧义短语往往结构关系
二、歧义格式(1)
(一)动+名 (二)名1+名2 (三)动+名1+的+名2 (四)数量+名1+名2 (五)动+了+数量+的+名 (六)动+形+名 (七)名1+和+名2+的+名3
二、歧义格式(2)
(八)名1/形+名2+名3 (九 )关于/对+名1+的+名2 (十)名1+在 名2 上+动+名3 (十一)名+不/没/没有+动 (十二)连+名+也/都+不/没有+动 (十三)动+的+是+名
也不同
一、歧义类型(4)
重要的书籍和手稿 读好书 咬死猎人的狗 打死老虎的人 深深爱着他的女朋
友 对厂长的意见
关于广告写作的书 看了一个月的报 做不好的事情 赠日本图书 我们三个一组 拿手表不准作为迟
暨南大学现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已修改)
![暨南大学现代汉语作业参考答案(已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b90ba6c1852458fb760b566b.png)
作业参考答案第二节练习题(P184)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动词)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荣誉——光荣(名词——形容词/名词)企图——意图(动词/名词——名词)答案——答应(名词——动词)气愤——气魄(形容词——名词)批语——批示(名词——名词/动词)残杀——残忍(动词——形容词)诱饵——诱惑(名词——动词/名词)兴奋——兴趣(形容词——名词)安心——担心(形容词——动词/名词)道歉——抱歉(动词——形容词)安慰——欣慰(动词——形容词)感激——激动(动词——形容词)愉快——高兴(形容词——形容词)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
(动词)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能愿动词,疑问代词)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
(动词)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
(方位名词,能愿动词)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
(名词,动词)四、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副词)——这里风景确实不错(形容词)2、长久没有好处(形容词)——永远没有好处(名词)五、区别下面带黑线的同形词,指出它们各自的词性。
1.弟弟比他小三岁(介词)——你比不上他(动词)2.你让妹妹一点儿(动词)——他让老师批评了一下(介词)3.这孩子好聪明(副词)——这是个好孩子(形容词)4.墙壁挺白的(形容词)——他白来了一趟(副词)5.说到曹操(介词)——曹操就到(动词)六、区别下列句子中的“没有”(动词/副词)、“是”(动词/副词)、“的”(助词/语气词)、“了”(助词/语气词)、“一样”(形容词/助词)的词性:1.你美国去过没有?(副词)2.一下雪,这里就没有烧的。
(动词)3.他没有工作。
(动词/副词)4.这辆车是他的。
(动词、助词)5.他是个当老师的。
(动词、助词)6.这本书是他借来的。
(副词、语气词)7.他买了书就回家了。
(助词、语气词)8.妹妹已经是大学生了。
歧义现象分析
![歧义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ffa02b3169a4517723a3a4.png)
a. b.
(2)语义组合歧义 ①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 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如: “拍打”
施事
受者 工具 时间
处所 ……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施事/受事) 鸡不吃了。 (鸡——施事/受事) 提拔团长 (团长——受事/结果) 他拍打 (施事——动作) 拍打桌子 (动作——受事) 用手拍打 (工具——动作) 昨天拍打 (时间——动作) 在教室里拍打 (处所——动作)
(3)动 + 名1 + 的 +名2 撞 倒 弟弟 的 自行车 爱 人民 的 总理 a. 述 宾 a. 述 宾 b. 偏 正 b. 偏 正 述 宾 述 宾 撞倒路边的自行车 爱北京的烤鸭 (述宾关系) 撞倒柱子的自行车 爱小猫的明明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能支配“名1”,也能支配“名2”; B.“动+名1”能修饰“名2” C.“名1”可以修饰“名2”
(三)利用语境 ① 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语义制约消除歧义。 发现敌人的哨兵。 (有歧义)
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 (无歧义) 我们在前方不远处发现敌人的哨兵。 (无歧义)
② 利用上下文的语义制约消除歧义。 鸡不吃了。 (有歧义) 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 (无歧义) 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 (无歧义) ③ 利用交际时具体语境的制约(包括说话时具体的对象、场 景、身份等)消除歧义 顾客对服务员说:“我要炒肉丝。” 学生出门时对家长说:“我去上课。”
(4)动 + 形 + 名 打 死 老虎 a. 述 宾 b. 述 宾 增大音量 穿大棉袄 写 述 述 好 文章 宾 宾
a. b.
查清问题 买新教材
语言学歧义现象
![语言学歧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e594188071fe910ef12df8fa.png)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一)歧义的含义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①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②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
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
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单独的多义词通常放在词汇中研究而不放入歧义现象中讨论:[报销]①领款人向财务主管报账,请求注②人或物毁坏。
[看医生]①请医生看病。
②看望医生。
这种词汇上的多义是造成上述歧义的根本原因。
(二)歧义研究的目的1.探究影响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因素。
2.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依据。
二.歧义的种类(一)同音造成的歧义大概由于汉字的缘故,汉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的同音词比较多。
同音现象往往造成听者理解上的歧义。
如:①吃这种药可以zhì癌。
(治/致)②马上就要进行期zhōng考试了。
(终/中)其他需要注意的还有“他、它、她|的、地、得”等。
由同音造成的歧义现象,只要写出来,就可以消除歧义,因为同音往往不同形。
(二)同形造成的歧义这里的同形,指的是一些语言单位只是形体相同,而读音、意义都不同。
在书面语当中,这种同形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语言单位也可以造成歧义。
如:①这树枝怎么会这样长?(zhǎng/cháng 声母差异)②我说不好。
(bu/bù轻声与否)(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汉语的实词和虚词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之下都可以造成歧义。
1.由实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①我叫他敲了三下。
(允许/被)②小王走了三个小时了。
(离开/行走)2.由虚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①我准备从上海去北京。
(经过上海/从上海出发)②你给我写封信。
(对、向/代替)③她梳着辫子呢。
(动作进行:正在梳/状态持续:留着)③他不能说。
(应该/能力/环境限制:病)(四)一词兼类造成的歧义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词类情况下在语义个性上也往往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①大门没有锁。
汉语歧义与语境分析
![汉语歧义与语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92bcea172ded630b1cb653.png)
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歧义现象歧义句是指一个完整的句子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完整的意思。
歧义现象在正常情况下,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是单一的,明确的,不会使人产生误解。
但是有时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意思并不清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究竟如何理解,令人捉摸不定,这就是遇上了歧义现象。
歧义是指语言文字两歧或多歧的意义,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也即一个词语或句子在脱离语境,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表达意思,模棱两可,既可这样理解,又可那样理解,语义不确定。
造成歧义的原因各不相同,歧义的类型较多,在试题中常见的主要就有以下几种:(1)词的多义:①请立即上马。
“上马”可理解为“某人跨上了马背”或“某项工程上马”。
②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报销”,既可理解为“核销”,又可理解为“报废”。
(2)词类不同:①“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②“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3)结构关系不同:①进口彩电。
“进口彩电”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4)层次组合不同:①“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②“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5)深层语义关系不同: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6)语境不同:①生一个最好。
对想多生子女的人来讲,“生一个最好”是劝他不要再生,一个已够了,而对不想生孩子的人来讲,是劝他生一个,不要不生;②今天星期天。
至于“今天星期天”对不同人就有可能含义大相径庭,孩子说话可以是想出去玩,妻子说这话可能是想让丈夫帮助打扫房间等等。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f1e586bceb19e8b8f6ba2d.png)
• 2.改变词序 2.改变词序
•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 谁都不认识这个人。 谁都不认识这个人。
• • • •
3.变换句式 变换句式 山上架着炮。 山上架着炮。 (三)利用语境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上下文、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上下文、现场的交 际环境和情理知识) 际环境和情理知识)也会将歧义结构中一 部分含义排除出去。 部分含义排除出去。 • 七十六岁的康有为的女儿康向宪正忙着参 加政协会议。 加政协会议。
• 你吃饭吗? 你吃饭吗? • 小店关门了。 小店关门了。
• 语法学界更关注组合歧义。组合歧义 语法学界更关注组合歧义。 包括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 包括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 • (一)语法组合歧义 • 1.词类不同 1.词类不同 • 他原来是个教师。 他原来是个教师。 • 饭不热了。 饭不热了。 • 他跟我去过北京。 他跟我去过北京。
二、歧义格式
• 歧义结构的词类序列称为歧义格式。 歧义结构的词类序列称为歧义格式。 • (一)动+名 名 • 进口设备 • 产生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 产生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 • 动词是及物动词,且能够修饰名词。 动词是及物动词,且能够修饰名词。
• (二)名1+名2 名 • 产生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名1 产生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名 和名2并列 两者属于同类事物且名1 并列, 和名 并列,两者属于同类事物且名 可以修饰名2 可以修饰名 。 • 军队学校
• (十)名1+在·名2·上+动+名3 1+在 2·上 • 他在火车上写字 • 产生“在·名2·上”语义指向歧义的 产生“ 2·上 条件是名1 的施事, 条件是名1是“动”的施事,名3 是 的受事, 是处所词, “动”的受事,名2 是处所词, 2·上 可以是名1 “在·名2·上”可以是名1存在的处 也可以是名3存在的位置。 所,也可以是名3存在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习要点 1.了解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类型 2.重点是由于句法结构层次、关系不同以及 语义指向、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3.能够运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法对歧义 结构进行分化。
一、什么是歧义现象
例1: 你离开了他就不能活。 你离开了,他就不能活。 你离开了他,就不能活。
例2: 相信的是傻瓜。 傻瓜相信。 相信傻瓜。
(述宾关系/偏正关系) (述宾关系)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词能够支配名词(动词为及物动词); B.动词能够修饰名词。
( 2)名1 + 名2 学校医院 工人农民 教工宿舍
奶牛面包 语文数学 北京地图
(联合关系/偏正关系) (联合关系) (述宾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可与“名2”并列,它们是属于同一义类 的事物; B.“名1”可以修饰“名2”
① 词类不同产生的歧义。
饭不热了。
(形容词/动词)
这篇文章你给我看看。 (动词/介词)
他原来是教师。 (语气副词/时间副词)
② 词和短语同形产生的歧义。 存粮多一点好。 进口苹果!
③ 结构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进口彩电 学习文件 (述宾关系/偏正关系) 学校医院 祖国人民 (偏正关系/联合关系)
想起来 说下去 (述宾关系/述补关系)
没有买票 的
a.
述
宾
b. “的”字结 构
(2)语义组合歧义
①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
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如:
“拍打”
施事 受者 工具 时间 处所 ……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施事/受事)
鸡不吃了。
(鸡——施事/受事)
提拔团长
(3)动 + 名1 + 的 +名2 撞 倒 弟弟 的 自行车 爱 人民 的 总理
a. 述
宾
a. 述 宾
b. 偏
正
b. 偏
正
述宾
述宾
撞倒路边的自行车
爱北京的烤鸭 (述宾关系)
撞倒柱子的自行车
爱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明明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能支配“名1”,也能支配“名2”; B.“动+名1”能修饰“名2” C.“名1”可以修饰“名2”
④ 结构层次不同产生的歧义
现代战争小说
a.
偏
正
b.
偏
正
他们三个一组
a
.
主
谓
b.
主
谓
有的时候,结构层次的不同要在第二层才能显现出来。 如: 打死老虎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歧义短语歧义的产生,既涉及到 结构层次方面,也涉及到结构关系方面.
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a.
偏
正
b. 联
合
有的歧义短语歧义的产生,除了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的原因之外,还会涉及到词类的问题。
10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义 理解的语言现象。
歧义类型
歧义现象分析
歧义格式
歧义的消除
二、歧义类型
根据歧义现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 口头歧义
歧义 书面歧义
(一) 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 你qīzhōng考试考得怎样?(期中/期终) 这个女人有点jiāoqì。 (娇气/骄气)
b. |联 | | 合 | |偏| | 正|
哥哥和远房的姐姐 安徽和东边的江苏 (联合关系)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安徽和江苏的农产品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能与“名2”并列; B.“名1”能与“名2的+名3”并列。
(7)名1 + 在•名2•上/里 + 动 + 名3 他 在桥上 画 画。
组合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组合歧义
语义指向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境歧义——不是由于语言要素而是由于背景语境而 引起的歧义。
例1: “缚而杀之,何如?” (《三国演义》第四回)
例2: 大炒驴 饼饼肉 (北京某饭馆玻璃橱窗上特色食品名)
三、歧义格式
(1)动+名 学习文件 学习日语 学习园地
表演节目 表演杂技 表演中心
(4)动 + 形 + 名
打 死 老虎 a. 述 宾 b. 述 宾
写 好 文章 a. 述 宾 b. 述 宾
增大音量 穿大棉袄
查清问题 (述[述补]宾关系) 买新教材 (述宾[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形”能补充说明“动”的结果; B.“形”能修饰“名”。
(5)数量 + 名1 + 名2
一 个 学生 的 建议
a. 他在桥上 + 他画画 b. 他画画 + 画在桥上
(团长——受事/结果)
他拍打
(施事——动作)
拍打桌子
(动作——受事)
用手拍打
(工具——动作)
昨天拍打
(时间——动作)
在教室里拍打
(处所——动作)
② 语义指向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指向——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 的联系。
他 砍 快 了。 他 砍 累 了。 他 砍 光 了 树。
他 把 刀 砍 钝 了。
a.
偏
正
b. 偏
正
两个 学校 的 领导
偏
正
偏
正
一位学生的建议
两位学校的领导
一项学校的建议
两所学校的领导
歧义产生的条件:
A.“数量”既能修饰“名1”,也能修饰“名2”; B.“名1”能修饰“名2”
` (6)名1+ 和 + 名2+ 名3
哥哥 和 姐姐 的 朋友 a. | 偏 | |正|
|联 | |合|
(二)书面歧义
根据歧义产生的根源,可分为:
词汇歧义:在词汇层面产生的歧义 书面歧义
组合歧义:在句法组合层面产生的歧义
1.词汇歧义——主要是由词的多义性引起的。 我去上课。 (讲课/听课) 这些人多半儿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超过半数/大概)
语法组合歧义 2.组合歧义
语义组合歧义
(1)语法组合歧义
语义指向不同产生的歧义 他 在车厢上 贴 标语。 前指:他在车厢上+他贴标语 后指:他贴标语+标语在车厢上
我们学校 就 去 了 二十几个人。 前指:去的人多 后指:去的人少
歧义类型总结:
口头歧义
歧义
词汇歧义
词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词和短语同形产生的歧义
书面歧义
语法组合歧义 结构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结构层次不同产生的歧义
1 这是治癌物质。 这是致癌物质。 2 产品全部合格。 产品全不合格。 3 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4 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
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5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6 这辆车没有锁。 7 警察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8 这人眼下没什么。 9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