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养生之道
朱熹养生思想探讨
![朱熹养生思想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34d05f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73.png)
朱熹养生思想探讨余天泰【摘要】朱熹创立了伟大的理学哲学体系,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资源。
本文将其养生思想整理归纳为:存理控欲,崇德修身;格物致知,穷理健身;顺道明志,尽心笃行;推崇静坐,益智养心;躬行孝道,彰显天理;劳逸结合,食饮有节等五个方面。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6(015)005【总页数】4页(P42-44,41)【关键词】朱熹;养生;探讨【作者】余天泰【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353000【正文语种】中文朱熹(公元1130~1200年),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周敦颐和二程(即程颢、程颐)学说,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创立了伟大的理学哲学体系,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世称朱子,故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朱熹”之说。
“理”是其思想的最高范畴。
朱熹认为,理乃宇宙之本体,是世界的本质。
它既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又是万物的客观规律和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气”是朱熹思想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重要范畴,是形而下者,系铸成万物之质料,天下万物皆是理和气相统一的产物。
理和气关系密切,同时存在,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
然两者的关系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
”即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乃第二性。
理气及其关系是朱熹思想的核心,也代表着其一生探索的最高结论和成果。
因此可以说,朱熹整个理学哲学体系是以“理”为中心推演出来的,其养生思想自然亦由此衍生。
综观朱熹思想体系,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智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天理是朱子理学之核心思想,理气论、心性论、格致论和修养论等为其主要构成部分,而“存天理,灭人欲”乃重要思想纲领。
一般认为,摄食、性欲等是人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和欲望,它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是生命维系和繁衍的需要,故孔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53caac5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7.png)
各家养生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儒家养生: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用白话文说就是,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调味品没放对吃;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二来,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在男女方面,孔子曾经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是正确的;现代医学也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在两性方面,儒家觉得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讲究节制,既不过度、也不完全的否认;承认性的合理性;道家讲究男女之间的交合是阴阳调和的手段,并认为通过一定的技巧能通过此长生,古往今来有道家很多在房中术方面的着作;释家即佛家认为性是人的罪过,多少罪业因此而起,因此释家对此退避三舍;不过也有些大儒对性不是太感冒,朱熹就说:“存天理,灭人欲;”相比各家而言,儒家对性不戒除、不鼓吹的中庸态度,于健康最为合理;对性命而言,儒家为讲究的是对心性的修炼;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有这样的阐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的意思是,能够充分扩展善良本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的本性之人;’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因此不管命短命长,我都将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临,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方法;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既积极、又豁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养生之道;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和它的培养方法,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其气至大至刚,平时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并且一与义和道配合在一起,如果脱离了义和道,那就没有力量;所以说,“浩然之气”是由平时正义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并不是靠一时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那么其气就疲软;毫无疑问,这种“浩然之气”,既包含了儒家平时所积极倡导的正义之气,同时也包含了人身的真元之气;道家养生从古至今,就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中华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邀、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等等;道家的起源来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老子的道囊括天下的所有的一切,“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庄子的学说继承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庄子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把“道”和“仙”二者合为一体,将得道成仙的人称为“真人”,并民描述了真人的种种超凡形象,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道家的修炼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道家修炼法之圭桌;道家的人修炼以后天之道为本,修证老子所云的先天“大道”,改“无为”为有所为,态度上更积极一些;它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境界;养生调摄,指中华道家在口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大概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内容;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悉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杰;……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滞怀,以畅生杰;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羔弱骨疏,风冷易伤滕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可见其对于季节、饮食调摄的讲究,是非常的细致;丘处机有四句重要的道家养生口诀,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中后饭注:即午后三至五点钟;”明代,百岁道人冷谦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注:与陈传祖师所传“先醒目后醒心”相左,各存其说可也,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杰,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着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脚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讲到一日起居及注意事项,备极细致,看后令人耳目一新,颇可借鉴;其中也参考了甚多中医学养生知识,如背宜常暖、久行伤筋等等,可见道家养生也是兼容并蓄的;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杰;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日: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这篇是告诫人们不要依赖房事获得快乐;能不动欲最好,更不要给自己创造动欲的条件;一旦动欲,“强欲闭之”反而生病,所以减少动欲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还讲到色、声、味使人迷失本性,不利保守元气;这与释家所倡的,色、声、味使人蒙蔽了一与生俱有的“真性”,使历劫不绝,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己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广为人知;如“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都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养心之道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如“致虚极,守静笃”功夫,即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也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养性之道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道家的养性之要,求之于静与定;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养神之道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中医也很重视这一点,如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的养神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阶梯渐进;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是身心合一的境界;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是道家养生法的境界追求;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则生命的活力旺,神衰则生命的活力弱;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和顺气息,养神之基;修养性情,养神之源;端正心地,养神之根;节制七情,养神之道;强健体魄,养神之法;”道家之“清静无为”,乃先清其心,寡其欲,而后能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者,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释家养身佛家的基本特征是以摆脱现世苦海为中心,现实个体生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就决定了佛家不可能明确提倡养生,更不可能崇尚长寿;但是,佛家的某些教义与修行方法,客观上却具有不同程度的养生意义与价值,而且综观古今,佛界长寿之士不乏其人;佛家养生主要体现在以戒、定、慧为修行核心思想,尤其以定、慧的禅定之学与气功的养生之道多有相类似,故最具养生意义与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气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修禅是释家修佛的法门,修禅的过程是对心、对性的修炼,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大自在;但是同时也能产生很好的养身效果;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量对于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很有好处,从而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佛教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等有利于养生的行为准则;佛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佛教中的“仁者寿”,是指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会有好的“报应”;长寿之因是仁爱心,承受之缘是心平气和;其实佛教更为强调的是无执着心,若为寿而仁,反不能得寿;这与前述道家所持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思想如出一辙;修习禅法之人,应该对五事进行良好的调节;调五事即调节饮食、调整睡眠、调身、调息、调心;1.调节饮食;饮食与养生关系非常密切;坐禅之人应该保证适量的饮食;2.调整睡眠;坐禅者不应贪睡,应适量减少睡眠时间,以使神清气和,心念明净;因为睡眠中无法持心,凡念妄动,不利修行;而禅定时渐达物我两忘之境,其蓄精复气之功远胜于睡眠;当然,高僧大德,已达睡亦为禅,似睡似禅,无所拘泥;佛门十戒,本为拂尘埃以明心性之用,若无尘无镜,十戒亦为空,无所谓拘不拘守;3.调身;主要是指掌握正确的禅定姿势;修习禅定可以采用坐、立、行、卧等多种姿势,而佛教界修禅者,主要以坐姿为主,因而常被称为坐禅;4.调息;佛教认为,生命在呼吸间,呼吸与心念相互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若呼吸不调,心念则必然不调;要想调心,则必先调整呼吸;5.调心:调心是修禅的主要法则,贯彻于修禅的始终;坐禅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从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向健康更进一步发展;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佛家认为人的情绪波动和无穷思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对生理机体有所干扰,所以要参禅打坐,以常静虑,力求清净,排除杂念,安定情绪;通过静坐使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其次参禅打坐身躯不动,如龟如鹤,减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客观上减低人体运动消耗,从而延长了人的寿命;前面提到不宜挨着饿坐禅,但又不能吃得过多;中国古代总结出来:“长寿之道,在龄养生;养生之本,在龄饮食;饮食之要,在放节食;”一般寺院行堂吃饭都是给三分之一饭量的饭,佛家寓意在于吃饭不要吃饱;很多科学家做过实验,人吃饱后会分泌出一种液体,使人加快衰老;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古人的意思恐怕首先在于少吃;作为非佛教居士,吃饭吃6成饱最为合适;晚上不吃主食,只喝一些粥;素食与养生素食斋饭是佛教长寿的秘诀之一;素食是我国汉代大乘佛教的独特产物,并非全世界佛教都需遵循的一条饮食规定;我国佛教终生素食,忌荤戒腥,只吃五谷,豆类、蘑菇、蔬菜等;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佛教的斋饭完全能满足人体需要其生活环境清静,无大的消耗事项;素食的不良物富集量也远较荤食为低,人体更容易将有害物排出,不容易生脂褐斑老年斑和痴呆病;结语从以上儒、道、释三家的养生学介绍来看,里面有不少中医养生学的影子,四家应该是互相参析的结果,不能简单的说谁发源于谁;但从养心修性方面看,中医受儒、道二家的影响很深远,尤其是道家;释家虽然博大精深,但其违拗人之本性,连长生不老都被其弃如敝履,故意图深入揣摩学习者极少;金玉深埋,光芒暗淡,曲高和寡,影响反弱;人之生病,生于欲望;欲生、欲乐、欲人钦敬,故烦恼生而为众病之由,弃守则为疗病金丹;舍得,舍而后能够得;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心,应不在于针药技巧,而在于研究如何减淡人名利之心,如何让人知足常乐;世间的道理千万,每条都能到达那真正的自我与清净;。
朱熹的健康教育思想是
![朱熹的健康教育思想是](https://img.taocdn.com/s3/m/2ff5830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c.png)
朱熹的健康教育思想是
朱熹的健康教育思想强调人的身体健康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他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应该注重身心的平衡发展。
他主张通过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等方法来促进健康。
在饮食方面,朱熹主张节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食量适中。
他认为饮食健康是靠谨慎选择食物,并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搭配膳食,以保障身体机能正常运作。
另外,朱熹也非常重视体育锻炼。
他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调节情绪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他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并主张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坚持不懈地进行。
此外,朱熹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他认为,良好的睡眠能够帮助身体恢复,增强免疫力,减轻压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他建议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熬夜等不良习惯。
最后,朱熹还认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他主张从心理层面上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总体而言,朱熹的健康教育思想强调了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发展,提倡养生、锻炼、睡眠和心态等多方面的综合调节,以达到身
心健康的目标。
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当代,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的塑造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真教与道家文化
![全真教与道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33e92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c.png)
全真教与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道彩虹,道教文化亦在彩虹中耀眼发光。
与全真教的联系,正是在于再加上叶逊道人及其弟子接受了方士、先天、皇极三派的道教精华,易经八卦等哲学文化的熏陶,逐渐改变了全真教的方向。
因此,探究全真教与道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影响,足以为研究道教和全真教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
1. 全真教的历史渊源全真教即玉清派,是中国道教内的一个主要派系。
他的创始人为王重阳,在他继承了张三丰的道统后,他便在全真山创办了一派,以同名的全真教称之,全真教即玉清派。
全真教在建立之初还受到了华山剑派的崇拜,这便为全真教与武学的结合留下了隐隐的痕迹。
2. 道家文化的精华道家文化,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文化体系,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
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自然、和谐、无为。
道家文化的精华在于其极致的“养生”之道。
养生,就是让人们在身体健康的同时,达到身心合一的和谐状态。
3. 全真教与道家文化的相互影响全真教内外修炼相结合、注重养生的概念正是源于道家文化的精华。
朱熹曾说过:“道者无所不在,及人而后成为一家。
”也就是说,通过人的修炼,可以领略道的无限奥妙,全真教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和实践。
全真教的功法注重内外修炼,讲究养生保健,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精华。
全真教修炼功法大量融合了道家文化的思想,例如“全真人物志”就包含了“三大书”、“易筋经”、“洗髓经”等各种各样的壮志凌云之策。
此外,全真教中还保留了不少道家文化的传统观念和理念,如“内丹”、“真气”、“丹田”等,“临危不乱”,“无为而治”等都代表了其修行思想与理念的深层次内涵。
4. 结语全真教与道家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其历史渊源的探究充分表明,两者的交融影响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全真教对于道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道家文化中所包含的养生之道,和探索道的无限奥妙的思考,都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想领域,也更好的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大儒朱子是如何养生的?
![大儒朱子是如何养生的?](https://img.taocdn.com/s3/m/281263d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b.png)
大儒朱子是如何养生的?对于古代大儒,世人多推崇王阳明,认为其心学直指人心,我却独推崇朱熹。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家,世称朱子。
朱子的“居敬持志,循序致精”理论是我从事中医工作的明灯。
朱子不讲顿悟,强调渐悟,重视读书功夫,我自己力体力行,深觉其言有理。
大儒朱熹一生坎坷,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疾病缠身,却享年七十一岁,在当时算得上是长寿之人。
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我极为欣赏的一部著作,读来极有收获。
朱子不但精研理学,亦对生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内外兼修的养生方法。
本文试从理学以及医学的角度分析朱子的养生思路与方法。
一、积极运动,与山水为伴朱子平时生活困顿,但他能自我调节情志,常借登山临水,弦歌赋诗来放松身心,颐养性情。
朱子经常约上数位好友,登山览胜,而且,朱子很最喜欢登山,并且乐在其中。
朱子有诗云:“绝境人难到,唯堪乐此身”、“飘摇学仙侣,遗世在云山。
”亦有文曰:“览观江山之胜,乐之忘归。
”山川林野、花卉景物等都让朱熹乐在其中,留连忘返。
朱熹一生创办的书院都在远离尘嚣、环境清幽之处,时贤记述:“朱子讲学之堂,必山明水秀,跨越四方名胜。
”有韩元吉亦云:“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
”朱子自己也承认:“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
”朱子一直想借风光峻美的云谷山为终老之地,“自今以往,十年之外,嫁娶亦当粗毕,即断家事,灭景此山。
是时,山之林薄当益深茂,水石当益幽胜,馆宇当益完美,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以咏先王之风,亦足以乐而忘死矣。
”但终因其境过清,而最终选择建阳城郊的考亭为终老之所。
考亭也是一山川秀美之处,前面有翠屏山,后有玉枕山,上有游洲,下有龙舌洲,远观翠峦峥嵘,俯瞰绿水浅滩,林荫蔽道,山花灿烂。
朱子到建阳云谷山建晦庵草堂,写下《卜居》诗,道出了他的山水情结:“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修。
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
”在武夷精舍落成之时,朱熹感慨归隐山林的愿望终于实现:“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
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
![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https://img.taocdn.com/s3/m/6dd5981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7.png)
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一代大儒朱熹品茶论道朱熹的茶缘朱熹(1130—1200)字无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一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区居住前后达40余年,死后葬于福建建阳,今建阳县黄坑乡后圹村有朱熹之墓。
朱熹为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学说,建立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著有《周易本义》、《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句》、《诗集传》等。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
朱点幼年丧父,早年全靠义父刘子羽抚养照料。
父亲朱松嗜茶成癖,虽没有留下遗产,但却教会了他饮茶。
朱熹与茶结缘可以说是家传。
说来有趣,朱熹从他诞生之日起便与茶有缘。
在他降生的第三天,行“三朝”洗儿之礼,当时家人以宋代贡茶名“月团”为他洗三朝,朱松曾无限感慨地留下一首《洗儿》诗: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
有子添丁助征戎,肯令辛苦更冠儒。
学生三朝寿一壶,百年歌好笑捻须。
厌宾已识天公意,不忍回头更指渠。
但后来事与愿违,朱;捉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却为“始小学,终大学,真源脉胳,统圣贤体用之全。
”成为了一代大儒。
朱熹一生以清贫著称于世,历代学者以“朱子固穷”颂扬之。
朱子的生活准则乃是“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
”粗茶淡饭,崇尚俭朴。
朱熹一次往女儿家,适女婿外出,女儿端出热茶侍奉,朱子品着茶,感到心里舒适,时已正午,女儿端出麦饭葱汤请父亲就餐,朱子尽茶就餐,吃得津津有味。
女儿觉得怠慢了父亲,心中有愧。
朱子在茶足饭饱后,很满意这汤与饭,自觉非同一般,挥毫写下:“葱汤麦饭俩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
”朱熹晚年为躲避“庆元学案”,赋诗题匾,往往不敢签署真名,常以“茶仙”署名落款。
庆元六年(1200)三月,他病情恶化,尚坚持著述题名。
朱熹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朱熹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1fb23f64b35eefdc8d333f8.png)
朱熹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养生是人人都得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南宋学者朱熹的养生思想主张顺道、持中、主静和养生宜时多为后世所称道,对我们现代的养生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通过时代的解读而加以应用。
关键词:朱熹;养生;现代意义在现代生活中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健康的生命,人的活动就受到限制,甚至造成失败。
所以,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很正常的。
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
因此,现代人就更加注重养生。
在历史上每逢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的时期,养生就会获得广泛关注,养生学研究就会有一个长足发展。
应该说,我们迎来了中国养生学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朱熹养生思想中的顺道、持中、主静、宜时思想对现代养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朱熹在理学上的创获与影响为后世所称颂。
在当今,有关他的学术思想依然是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不过,倘若回顾以往的宋明理学研究历程,即可发现,学者专家关于朱熹学术思想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经学文化方面,至于他的养生思想与养生实践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一、朱熹的养生思想就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来看,儒家关注养生问题是有案可稽的。
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的言论都包含着许多养生思想,这个传统被后代许多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所继承,朱熹正是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儒、佛、道三家尽管在思想理念上有许多不同,但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又相为碰撞,乃至相互交融。
尤其在宋元时期,其相互交融的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 儒、佛、道三家虽然既相互批判以维护各自立场,又相互吸收其他各方的优点和长处,以求为我所用,发展和完善自身。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儒、佛、道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相当复杂的局面。
朱熹思想便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
可以这样说,朱熹思想是儒家复兴的必然产物,又是儒、佛、道三家既斗争又融合的结果。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c44d0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7.png)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理。
其中,道家思想是受到广泛关注和引用的一种哲学思想,贯穿在许多古典诗词之中。
在本文中,将以古典诗词为例,探讨古代文人如何借用道家思想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一、自然与道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
在古典诗词中,作者常常借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表达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意味着作者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上善若水”、“顺其自然”的理念。
二、隐逸与无为道家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无为而治,强调“有所为,而后有所不为”。
古典诗词中很多描写隐逸生活和无为而治的佳作,极富道家哲学色彩。
以唐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首诗以家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然、舒适和宁静的信念。
通过隐逸生活,作者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通过退隐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让诗人实现了“得意忘形,山水田园”,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三、人生哲理与中庸之道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古典诗词中常常体现出中庸之道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宋代陆游的《秋思》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借用了冰心和玉壶来形容作者内心的平静与纯净,展示了一种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
道家思想在这里体现为抱道守一、保持自我平衡的生活智慧。
四、返璞归真与养生之道古典诗词中常常以返璞归真的表达方式,传达对养生之道的追求。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写道:“列叶平原旧 twe松柏竹丛藏,竹榻闲眠昼篱下,云根所系何萧洒。
”这首诗以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养生、返璞归真之道的倡导。
道家思想在这里展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回归自然、养生的智慧。
朱熹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朱熹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8f0e3ec172ded630b1cb63a.png)
朱熹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他远绍孔孟以来儒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周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伦。
它规模庞大,论证精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
从宋末开始,朱熹思想影响整个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
13世纪,朱熹学说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两国的统治思想。
稍后,朱熹思想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代,朱熹学说传入欧美。
这样,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学说已经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学说。
这一学说的形成与道家道教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朱熹出身在一个衰败了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家世是“婺源著姓,以儒名家”(1)。
父亲朱松深受二程理学的熏陶。
朱熹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儒家经典,也涉猎一些其他书籍。
他后来回忆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2)”。
14岁时,遵从父亲遗嘱,拜当地名儒胡宪、刘勉之为师,其中“事籍溪先生为最久”(3)。
籍溪即胡宪,古书记载他既“会悟程氏之说”(4),“又好佛老”(5).朱熹受到他们的悉心教诲,“虽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订其是非”(6)。
朱熹的泛览群书,出入佛、老几十年,对他以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他后来虽以集成儒家“道统”自居,专以儒学为本,但仍重视道家道教。
朱熹作《周易本义》一书,就继承了陈抟、少用的象数学。
陈抟是北宋道士,邵雍与道教亦有渊源(7)。
朱熹曾以“空同道士邹祈”署名著《阴符经考异》和《周易参同契考异》。
《阴符经》和《参同契》是道教经典。
对此书进行考证研究,“非深于道者不能做”。
他用道士署名,是因“究心丹诀,非儒者之本务,故托诸瘦词”(8)。
其次,朱熹与道教徒有过密切的交往。
朱熹居福建崇安四十余年,道教名山——武夷山近在咫尺,山中道人便成为朱熹最早的密友。
试论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的道家道教渊源
![试论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的道家道教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283110ef0242a8956bece436.png)
摘要:“理一分殊”是由程颐提出,朱熹进行系统论述的程朱理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
对其来源,学术界历来认为是佛教华严宗。
本文的考察认为,这个思想的主要来源主要不是佛教而是道家、道教。
尤其朱熹对这个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时所体现的哲理样式,与道家、道教哲学非常相似。
吸收道家、道教形而上之体来提升儒家哲学的思辩水平,加以改造后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是朱熹论“理一分殊”的特点。
关键词:朱熹、道家、道教、理一分殊程朱理一分殊的观点,一般认为是来源于佛教。
根据是程颐的弟子刘安问:“某尝读《华严经》,第一真空绝相观,第二事理无碍观,第三事事无碍观,譬如镜灯之类,包含万象,无有穷尽,此理如何?”程颐回答说:“只为释氏要周遮,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也。
”[1]或许对程颐而言,理一分殊确实是受了佛教的启发。
朱熹对程颐的思想固然有继承,但他对理一分殊的理论自觉却未必完全是来源于佛教。
朱熹明白地指出,“理”范畴来自于《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2]。
他正是从这里引出了理为条理、文路子的意思,并推扩为“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
”[3]朱熹承认理的得名是渊源于《庄子》,那么,他把理的观念贯彻始终的思想,也应该首先从道家或道教中寻找可资得到启发的东西,不至于要舍近求远去佛教中寻找。
事实上也是这样。
朱熹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是说:“蓋为道理出来处,只是一源。
散见事物,都是一个物事做出来底。
一草一木,与它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活泼泼地。
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来!见得透彻后,都是天理。
理会不得,则一事各自是一事,一物各自是一物,草木各自是草木,不干自己事。
倒是庄老有这般说话。
庄子云:‘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
’”[4]显然,“吾道一以贯之”对于朱熹来说,就是“天理一以贯之”。
如果说,朱熹仅仅从《庄子》这句话就受到启发而完成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升华显得夸张的话,我们再看一看道家、道教中还有什么可以给朱熹予启发的东西。
养生名言大全
![养生名言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430ffba4b73f242336c5fe5.png)
养生名言大全本文是关于养生名言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2、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孙思邈3、心安病自除。
——陆游4、热食伤骨,冷食伤肺。
——曹庭栋5、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李时珍6、节饮食,慎言语。
——蒋捷7、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
——梁章钜8、疾小不加理,浸淫将遍身。
——欧阳修9、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梁章矩10、养生之道,颜开喜笑。
——佚名11、饥梳头,饱洗澡。
——杨慎12、旷达的人长寿。
——莎经亚13、心气和平,五体安宁。
——佚名14、元气在保养,谷神在守护。
——《卫生诀》15、养生以少怒为本。
——曾国藩16、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梁章矩17、心察损神,语多伤气。
——申居郧18、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李悝19、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佚名20、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21、眼睛害病从手起,肚子害病从嘴起。
——佚名22、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葛洪23、爽口物多终作疾。
——李时珍24、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达芬奇25、厄穷而不悯,遗失而不怒。
——韩婴26、朴能镇浮,静能御躁。
——申居岩27、笑长命,哭生病。
——佚名28、饱生众疾。
——赵遵路29、怒后不可食,食后不可怒。
——梁章矩30、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苏轼31、太饥伤脾,太饱伤气。
——曹庭栋32、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颜之推33、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刘基34、节饮食而后得健康。
——弗拉科利35、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林逋36、多言则背道,多欲则伤生。
——林逋37、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钱大昕38、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桓范39、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李光庭40、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管仲41、治已病,不若治未病。
——曹庭栋42、书可益智,书可熏性,书可养生。
——杨名时43、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何坦44、久立先养足,久夜先养目。
古代健康养生名言精选
![古代健康养生名言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499035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a.png)
古代健康养生名言精选1.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管子·形势解》2.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
——《管子·形势解》3.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左传·昭公元年》4.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元·刘元素《素问·上古天真论》5.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6.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7.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清·沈德潜《古诗源·击壤歌》8.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孔子家语·五仪解》9.起居无常,惟适之安。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0.起居宜慎,节以安乐之条;却病有方,导以延年之术。
——明·高濂《遵生八笺·序》11.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审居宅安乐者,为得安乐窝。
——明·高濂《遵生八笺》12.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唐·韩愈《原道》13.饮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
——清·金缨《格言联璧·悖凶》14.食可饱而不必珍,衣可暖而不必华,居可安而不必丽。
——《愿华集》15.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
——清·李渔《笠翁文集》16.不觅仙方觅睡方。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半山翁诗》17.四百四种病,宿食为根本。
——明·尤遵叙《饮食坤言》18.能息心,自瞑目。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19.先睡心,后睡眼。
——宋·蔡季通《睡诀》20.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安寐》21.卧不安,大抵以清心为切要。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38f54270eefdc8d377ee3210.png)
中医养生九大流派静神学派静以养神无欲则安静神学派是以长生不老为养生目的,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静态养生派。
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清静无为,静中有动。
老、庄道家一派“深根固抵,长生久视”的思想对静神学派影响直接,他们崇尚自然,要求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以静为主。
老子《道德经》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指出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欲望,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
后来《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中医养生流派始于道家分流,许多信奉老庄思想的学者方士,一方面大力提倡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另一方面又从防病强身的实际出发,将老庄养生思想加以整理提高。
如嵇康的《养生论》指出:“智上于恬,性足于和。
”认为物欲为养生之大碍,从而提出“养之以和”。
之后,万全《养生四要》首列寡欲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强调“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可谓知养生矣(《养生四要·寡欲第一》)”。
其《养生四要·慎动》中亦强调“……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
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故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
温补学派温养阳气补益脾土温补学派的养生思想源于《内经》,其所确立的防病治病原则为历代医家临证所取法。
该学派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阐述脾肾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指出养身防病要从“先天命门水火”及“后天脾胃”着手。
温补学派主张防病治病立足于先后天之本,是善用甘温补益之法为特色的医学流派。
《内经》提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灵枢·脉度》)”;“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道家道号大全
![道家道号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4ac850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0.png)
道家道号大全导言: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追求自然、养生、修道的理念。
在道家中,道号是修行者根据自己的修行境界和追求目标而取的名号。
道号是道家修行者的身份象征,也是对道家思想与修炼的一个表达。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道家道号,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道家文化的精髓。
一、老子(朱子)道号1. 老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又被尊称为老君。
老君道号的意义是以老谋之,喻指老子智慧无穷。
2. 朱子:朱子是南宋时期道家思想家朱熹的道号。
这个道号体现了朱熹追求道家思想的宗旨,力求超越凡世的存在。
二、庄子(太虚)道号1. 庄周: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道号为庄周。
这一道号寓意着庄子在修道中展现出的豁达和自由的个性。
2. 太虚: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到的太虚,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太虚道号体现了庄子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与探索。
三、列子(惠施)道号1. 列仙:列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道号为列仙,寓意列子修道成功后能够成为仙人。
2. 惠施:古代道家思想家惠施是列子的弟子,他曾辅佐列子进行道家思想的推广。
惠施道号传达了他对道家思想的忠诚与执着。
四、董仲舒(闲阳子)道号1. 闲阳子: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道家学派代表,其道号是闲阳子。
这个道号暗示了他追求宁静自在的修道心境。
五、荀子(荀卿)道号1. 荀卿:荀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道号为荀卿。
此道号突出了荀子在修道中倡导的公正与克己的原则。
六、列仙派道号1. 陶弘景:陶弘景是列仙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道号为陶弘景。
这个道号意味着他在修行中融入了自己的人格特质与修行境界。
2. 邓祁宝:邓祁宝是列仙派的重要传人,他的道号体现了邓祁宝希望自己能够达到道家修行中的至高境界和智慧。
七、逍遥派道号1. 无为子:逍遥派是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
无为子道号强调修行者应本着无欲、不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与修道。
2. 笑傲子:逍遥派中的笑傲子,道号体现了他主张超越常规、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https://img.taocdn.com/s3/m/6a2dbd234b73f242336c5f5e.png)
“以锦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李璐
摘要:南宋孝宗赵謇,以皇帝之尊著《原道论》,可谓宋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孝宗以
“道”统摄三教,肯定三教分工不同,各有优势,是对历代帝王政教思想的总结,也是对宋代思想界“三教 合一”思潮的总结。以儒学为治世之本,佛、道为辅政之翼,佛、道归儒局面的形成是宋代以后三教关系
批评理学家非毁佛老。这种批评,有更深层的原因。
南宋偏安一隅,宋孝宗从继位之初就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清肃秦桧集团,为岳飞平反,积极支持 北伐。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对宗教的宽容政策,宋代诸帝佑文轻武、三教皆弘的一贯策略,都决定了一个 有作为的皇帝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偏重。宋代理学独盛,文臣地位较高,与唐代儒学零落的景象不 可同日而语。宋孝宗《原道论》虽以“道”统摄儒、佛、道,提出三教分工不同,但并没有偏离基本的“治
的典型特点。宋孝宗“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明确提出,成为此后中国文化公认的一种理
念,也成为三教各自文化特点的经典表述。 关键词:《原道论》;政教思想;三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B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2)02一0115一04
宋孝宗赵奋(1162—1189年在位),宋朝南渡后的第二个皇帝,史称“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 称首”…,是南宋少有的励精图治的皇帝。宋孝宗的《原道论》可谓宋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尤 其是在理学隆盛之时,以皇帝之尊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三教分工不同,各有优势,为 三教融合的思想推波助澜。“三教合一”是宋代思想界的主流,但理学对此讳莫如深,佛、道二教则试图 以自家学说统合三教。宋孝宗在学理上均齐三教,正是对这种时代思潮的一种回应。
116
万方数据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及其现代意义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467f1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c.png)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及其现代意义詹石窗陈文水摘要:“理学文化养生”这个命题包含着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标志着理学文化本身存在着养生的思想资源;二是标志着理学文化可以转换为养生方法,生发养生功能。
朱熹在建构其庞大的理学体系时,也利用治学求知、道德修养和成就圣贤的生活样式来保持身心健康、修身养性、安身立命。
其思想原则是:主静、居敬、顺道;其基本操作法度是:第一,存理制欲,深筑养生宅基;第二,格物致知,谐和养生环境;第三,即物穷理,激发养生功能;第四,超凡入圣,升华养生境界。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思想原则与操作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认真发掘其优秀成分,可以为现代文化建设与养生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现代意义操作法度朱熹在理学上的创获与影响为后世所称颂。
在当今,有关他的学术思想依然是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不过,倘若回顾以往的宋明理学研究历程,即可发现,学者专家关于朱熹学术思想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经学文化方面,至于他的养生思想与养生实践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有鉴于此,本文拟在这方面略作考察。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研究朱熹的养生思想与实践,这不仅是全面了解儒家学说与特点的需要,也是深入认识儒、释、道三家相互关系问题所不可缺少的。
从当代社会健康与个人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说,发掘朱熹的养生思想资源,分析其养生实践特色,这也是可以获得某些裨益的。
朱熹的养生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经学思想等相互交错的。
他通过诠释传统儒家经典,丰富、发展了北宋即已形成的理学。
与此同时,朱熹博采佛、道诸派之长,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完善即包括养生理论的建立与逐步充实。
面对如此复杂的思想关系,我们有必要将朱熹的养生思想与实践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加以审视,尤其是应该将之与理学体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够有补于传统哲学文化的研究以及当代养生哲学的建构。
一、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基本精神就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来看,儒家关注养生问题是有案可稽的。
中国茶道养生的经典诗词有哪些
![中国茶道养生的经典诗词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3bf273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7.png)
中国茶道养生的经典诗词有哪些茶,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
古人精通茶道养生,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古人有关茶道养生的诗词,希望对各位有帮助!有关茶道养生的诗词朱熹的茶诗朱熹(1130-1200年),宋代著名理学家,婺源(今江西)人,也是一位嗜茶爱茶之人。
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聚友著作,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论道,他写的《咏武夷茶》、《茶坂》等诗后,使武夷茶名声大振。
据说,朱熹在寓居武夷山时,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并引之为乐事。
有诗云:携赢北岭西,采撷供名饮。
一啜夜心寒,羝跌谢蠹影。
题名为《茶坂》此外朱熹的《咏武夷茶》也一直流传至今。
其诗为: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蝶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养生,养心为重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万病皆可心药医,养生最主要的是要有个好的心态,论心态而言,没有人能比得上日日修行的僧人了。
在高僧皎然的眼中,酒是俗人喜欢的,茶才是与禅境自然相配的事物,养心如僧者,当解茶香,以菊为伴,茶可清心,菊则清幽高洁,让心贴近自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是修身之道。
养生,祛病保健是基础北宋•苏轼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茶的祛病保健作用,从它被发现的时候起,就已经是铁打的事实了。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即是茶。
爱茶至深的苏轼对茶的夸赞从来都不吝啬,认为它比魏文帝曹丕得到的仙药还要灵验。
古人关于茶的功效的医药记载也是颇多的,从传说中的神农,到古代名医华佗、李时珍等都有专门的研究结论。
现代科学技术对茶叶功效有了更深的认识,茶叶中含有500多种营养成分,如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生物碱、脂多糖等,满足了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并在防癌抗辐射、延年益寿、减肥消肿、解毒去火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朱熹的养生之道
作者:薛慧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11期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
朱熹在理学上的成就与影响为后世所称颂,殊不知他的养生思想同样值得研究和借鉴。
朱熹在建构其庞大的理学体系时,也利用治学求知、道德修养和成就圣贤的样式来保持身心健康、修身养性、安身立命。
其思想原则是:
顺道——
朱熹以道德之心的健康作为身心健康的基本点,通过养气、养神等手段,来实现“圣功”的理想状态。
这就是朱熹构造的身心健康思想的基本框架。
而从朱熹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可以看出,顺道明志对养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朱熹从小有志于学,自称“总角闻道,终躬求之”,又说自己“早岁即甘退藏……翼成一家之言以待后之学者”。
他以传道为己任,以心性合天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养生和道德养生。
朱熹一生对此孜孜以求,乐而忘忧,“内无空寂之诱,外无功利之贪”。
他以“道”的信念培育健康的身心,堪称宋明儒家养生的典范。
主静——
朱熹的这一观点来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曾说“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庄子则进一步提出“心斋”、“坐忘”等静坐方法。
先秦儒家虽然也有“虚壹而静”的提法,但那时主要不是从养生的角度说的,而北宋儒学处于更加开放的状态,所以道家的“主静”说也被儒家学者们所接受和推崇。
朱熹也不例外,在他看来,静可使人气理平和,从而达到涵养阳气的目的。
主静还可使人精神刚健和道心坚固。
人心只有和乐主静,方能使气行合意,益于健康。
居敬——
朱熹認为,“敬”的实质就是“畏”与“收敛”。
他说:“敬为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凭地放纵,便是敬。
”可见,“敬”对身心健康具有正面的暗示作用,只要对世事心存敬畏之心,对一切欲望都能克制收敛而不放纵,就能使内心始终保持自然和乐的状态,这正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