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载录笔记2

合集下载

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笔记

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笔记

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群体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的状态和与他人相比的独特性,这一现象被称为聚光灯效应。

群体决策的制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群体一致性、领导者的方向、导致自我审查的群体内部压力、人们在其他成员所达成的明显一致结论的情况下避免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采取保守的态度,从而忽略并拒绝了其他可能的观点。

社会比较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客观标准,因此我们利用他人来界定自己。

第四章关系关系塑造自我感知和记忆(关系伙伴比随意两个人能记住更多的信息),解释事件的方式。

人们都具有和他人的关系所带来的特定关系自我、或者看法、感觉和期待。

当其中一个被某个特定的人激起,这个人就会被当做相关的关系自我。

(移情)关系和社会认知:1关系影响了重要信息的分类,帮助我们组织社会信息。

2我们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其他亲近的人。

(关系的自我扩展解释:人们建立并维持亲密关系,是为了扩展自我,因为在关系中我们可以将对方的智慧、视角、经验和个性化转化为我们自我概念的一部分)3我们与亲近的人分享社会性解释。

权利基于地位、权威和支配关系。

按照权利的滥用/克制理论,膨胀的权利让人采用过分简单的方式看待事物(刻板化),并且行动更加随意。

而权利低的人看待问题更加谨慎、克制。

不过谁掌权更加重要,因为权利似乎能让个人自由表达他们好或坏的倾向。

婚姻不满的影响因素:批评、防御性、抵制、轻蔑。

幸福的婚姻受承诺的影响,表现为在关系中的回报多、可替代的对象少(比如喜欢的其他东西)以及对关系的投资。

第五章社会自我向下的社会比较有助于我们界定自己,也实现了自我强化。

“高情景化”的文化中,相互依赖,在不同的情景中个体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而在“低情景化”的社会中,这样的现象比较少。

自我参照效应:我们的自我认知改进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这种将经过推敲和重新回忆的信息整合进自我认知的倾向。

自我差异理论:当我们想到理想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会经历提升关注(包括对积极后果的感知、积极应对相关的行为,以及当我们提升了理想和期望的高度时所体会到的快乐),当我们思考应然自我(责任、义务的要求),我们经历着一种规避性关注(包括对消极后果的敏感、回避性动机、以及当我们意识中应该做到而没有做到从而激发出来的内疚和焦虑)。

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

社会心理学笔记 完美版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2.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主要在欧洲进行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b.谢夫勒以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b.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顶峰(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及超我的人格理论。

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一、三种研究倾向界定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如个人之他人存在的影响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强调重点个体团体和社会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人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角色)首要目标预测行为描述行为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与参与观察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

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一、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修改版第一章 导论研究方法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1.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图式与梦想与害怕可能成为的自我。

影响因素:1.扮演的角色2。

我们所做的比较3.社会同一性4。

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5.成功与失败的经历2.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控制点(分为内部和外部控制点),习得性无助。

控制/幸福正比。

3. 自尊:1)动机:维持自我价值。

2)阴暗面: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敌意。

建立在自我感觉上比外部事物上要更好。

4. 自我服务偏见(性欲产生):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2)盲目乐观。

(赌博)3.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酒驾)4。

与他人比,认为自己更好。

优点:乐观。

缺点:高估自己推卸责任。

5. 自我展示:1。

虚伪的谦逊2。

自我妨碍。

3.印象管理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1. 归因:1)海德(性格归因与情境性归因)2)常识性归因:共同性,区别性,一致性。

2.归因错误的原因:1)认知与情境意识(行动者观察者不同,观点随时在变化〈关注情境限制〉,自我觉知〈对老师性格的评价,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2)文化差异库勒乔夫效应:通过观察脸部确定其知觉3。

如何做准确的判断:1)直觉判断【力量:自动化非逻辑思维(网球);局限:错觉思维】2)过度自信倾向(验证性偏见,纠正:及时反馈和设想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4。

直觉:心理捷径。

1)代表性直觉(与某类心理特征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重要信息)2)易得性直觉(过度重视鲜活案例,并对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如飞机失事)3)反事实思维(与易得思维类似,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心理模拟)5.错觉思维:1)错觉相关(期待发生重要联系时,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知觉到错觉相关)2)控制错觉,如赌博和趋均数回归3)情绪和判断:影响判断第四章 行为态度一、态度决定行为吗?1。

道德伪善,言行不一致。

(反对和崇尚暴力)2。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内在态度(第一,面部肌肉反应;第二,内隐联想测试(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2)情境(观察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效果明显)Eg :我为了身体健康-—邻居似乎跑步去图书馆—-我能做到—-下周开始总结:1)其他影响因素最小化2)态度与预测行为紧密相关,如投票3)态度强有力.3。

耶鲁社会心理学笔记摘录

耶鲁社会心理学笔记摘录

耶鲁社会心理学笔记摘录1.焦点效应当我们穿粉红色衬衫上班,或者耳朵上粘了剃须膏,或者其他,我们真会过高估计别人对此的注意吗?焦点效应的有效证据:你认为人们注意到你,但其实没有,他们正忙着注意他们自己。

后悔心理学:如果你真的去问那些临终的人,你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对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感到后悔,原因是那会让他们看上去很蠢;很有趣的研究结果发现,其实人们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关心你。

2.透明度效应•我们高估了自己的透明度。

•一方面是人们其实很擅长说谎,但透明度效应是我们并不这么认为,我们通常认为我们露馅了,人们常常高估其他人看穿自己秘密的程度。

•另一方面,人们总是自我感觉很好。

原因之一我们获得的自然反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只有在表现不错的时候得到反馈;或者好的标准不一样;你认为自己很重要,所以产生了焦点效应,你认为自己的心思容易被看穿,所以产生了透明度效应。

3.认为自己所做的是合理的(认知失调理论)当人们思想矛盾时,会怎么办?证实偏见,因为一般来说人们不喜欢接受证明他们相信的事物不成立的信息。

当你选择了这一粒,为了证明你是对的,你会贬低你第一次没选的那颗,这种贬损心理时非常普遍的。

4.理由不足理论通常,人们在某件事情上花费了很多精力,金钱和代价时,他们就更不愿意证明自己所做的是错的,于是人们就会产生多种形式的认知失调,例如欺负新人,免费医疗不被接受。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有三项关于自我的主要发现●一是人们都以为别人在注意你,其实不然,只有你自己在注意你自己;●二是我们认为自己很棒,我们自认为在所有方面都优于平均水平,每个人都是如此;●你所做的都是合理的,如果所做的并不合理,你就会捏造理由说服自己这是合理的。

我们是怎么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归因是指对个体的行为原因的解释。

海德的观点是,我们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特点,归因于他们长期稳定的特质。

概括地说,人们对个人特质的权重过高,而对情境因素的权重过底,这又是也叫做基本归因错误,心理学核心观念之一,人们常常高估教授的智力,因为我站在这里谈论一件或更多我非常了解的东西,因此很容易推断我很渊博。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好句摘抄我喜欢读这种宏观的书。

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相呼应。

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群体的物理层面,而此书则是研究人类群体的精神层面。

如果有另外一种外星人(我相信肯定有外星人),那么他们的人类学和人类心理学,肯定会大相径庭。

那么我们这类地球人的群体心理是什么样子的呢?1、群体的心理学都是囿于当下时代的,因此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2、人对自我的认知是有很大误差的,自我和他人评价都有很大误差,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能清晰地get这一点就很好。

人在社会中有多重角色,在不同场合也在扮演。

人和人之间也在不停地比较。

3、有的群体是崇尚个人视角,也有的是崇尚集体视角。

其实都有,多或少的问题。

4、self-efficacy,心力。

这是一种持久的力量,同样的性格和面对,self-efficacy强的人就会更主动去影响和推动。

5、人的记忆并不是回忆的过程。

而是一个片段进行重构的过程。

这其中会有虚拟和想象的成分在。

6、直觉(内隐记忆)、错觉(概率估计)、情绪,都是我们这个地球人的特征。

7、态度会指导行为。

然后相反,行为也会反过来解释并强化态度。

这个反向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大脑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性的、调和想象和现实、调和自我和外在的过程。

这也是人类特有。

8、文化是一个群体共有的规范/伦理/情绪/习惯。

当地球一体化后,不同文化之间经历了“异化→同化”的过程。

同样,如果地球和其他外星文明深度交流接触并一体化,这也会是一个更加强烈的“异化文化→同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会非常非常精彩。

9、女性和男性的分工源自生理。

男性女性都有强烈的产下后代的冲动和基因使命。

而且这个任务必须双方联手才能完成。

女性怀胎生下后代并抚养,男性提供财力物力武力来保护他们。

所以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

女性的性格偏向于吸引、哺育、陪伴、干净、团结、无私、同理心。

男性的性格偏向于地盘、战斗、野蛮、利己。

这种男女搭配产生后台的生理方式,可以说是人类心理学的生物学根源。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笔记1、1908年,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誔生。

2、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 )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3、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的存在所影响,G.W.奥尔波特认为他人的存在形式包括:现实的存在、想象的存在、隐含的存在。

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5、勒温是社会心理学之父,公式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境,f指函数关系。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7、社会化是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8、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9、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是个体社会的主要载体。

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10、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语言社会化。

11、性别角色是社会学范畴,性别是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是生物学概念。

12、社会角色的分类:(一)按获得方式分为先赋角色(先天因素获得,如父母)和成就角色(后天努力获得,如老师)。

(二)按规范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规范程度高,如军警)和开放性角色(规范程度低,如朋友)。

(三)按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追求利益,如银行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如教授、学者)。

(四)按承担者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如演员)和不自觉角色(如性别角色)。

13、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包括(ACD);农民(AB);教师(ACD)。

选项:A.成就角色 B.功利性角色 C.表现性角色 D.规定性角色14、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角色失败1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镜我16、自我概念的功能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社会心理学》摘抄

《社会心理学》摘抄

《社会心理学》摘抄1.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受到他人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例子:你看啊,我们为啥喜欢和朋友一起玩?不就是因为大家在一起开心嘛,这就说明我们的情感会受到他人影响呀,人可不就是社会性动物嘛!2. “从众行为常常在我们不经意间发生,我们可能会跟随群体的意见和行为,即使内心并不完全认同。

”例子:哎呀,想想有时候大家都做一件事,我们也就跟着做了,就算心里有点怀疑,也还是会那样做,这不就是从众嘛!3. “自我概念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例子:你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啥样的人,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做事呀,这自我概念多重要啊!4. “社会认知的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和事物的误解和误判。

”例子:有时候咱就是会看错人呀,觉得这人挺好,结果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社会认知有偏差啦!5. “态度可以影响行为,而行为也可以反过来改变态度。

”例子:你要是对一件事态度很积极,那做事也有干劲,反过来,一直努力做事,态度也会变得更好呀,是不是?6. “群体极化现象使得群体的观点和决策往往比个体更加极端。

”例子:一群人讨论事情,最后得出来的结论经常比一个人想的还夸张,这就是群体极化呀,很神奇吧!7. “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等。

”例子:你想想,为啥有的人能成为好朋友?不就是因为有相似的地方或者能互补嘛,这人际吸引的道理多简单!8. “社会支持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子:有人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一把,你是不是感觉特别好?这就是社会支持的力量呀!9. “刻板印象可能会限制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和认知。

”例子:咱可不能随便给人贴标签呀,那样会让我们看不到别人真正的样子,这刻板印象真不能要!10. “社会影响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

”例子:到处都有别人影响我们呀,所以咱得脑子清楚点,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别人说啥就是啥,对吧!。

社会心理学摘抄

社会心理学摘抄

社会心理学摘抄1. “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法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

”例子:你看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都得和别人打交道吗?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人怎么能离开群体自己过呢?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嘛!2. “社会影响如影随形,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观念。

”例子:想想看,我们的穿着打扮、说话方式,哪一样不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呢?这不就像影子一样紧紧跟着我们,改变着我们嘛!3. “从众心理让我们在群体中寻求认同和安全感。

”例子:大家都有过那种时候吧,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也就跟着做了,为啥呀?不就是为了能和大家一样,找到那份安全感嘛,难道不是吗?4.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态度。

”例子:你要是一开始就觉得这事能成,那你行动起来肯定更带劲呀,然后行动起来后,你的态度可能就更坚定了,这不就是相互影响嘛!5. “自我概念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例子:咱得知道自己是个啥样的人呀,自己的优点、缺点,这就像给自己画个画像一样,多重要呀!6. “社会比较让我们在他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例子:我们总会和别人比一比呀,看看自己处在什么水平,这就像是在给自己找坐标一样,不是吗?7. “刻板印象有时会误导我们对他人的判断。

”例子:一提起某个地方的人,就觉得他们都一个样,这多不靠谱呀,这不是很容易就看错人了嘛!8. “群体极化会让观点变得更加极端。

”例子:一群人在一起讨论,观点可能就越来越偏激,就像雪球越滚越大一样,这多可怕呀!9. “人际吸引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等。

”例子:你想想,为啥有的人你就特别喜欢和他在一起呢?可能是因为你们很像,也可能是因为他有你没有的,这吸引力不就来了嘛!10. “社会支持是我们在困难时的有力后盾。

”例子:遇到难事的时候,有朋友家人在背后支持你,是不是感觉特别有力量?这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一样重要啊!。

第2章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2章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2.1复习笔记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一)刺激一反应理论(联结理论/强化理论)1.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2.理论要点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而复杂的行为则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一反应联系单位的联合。

(1)桑代克的主要理论桑代克进行了饿猫逃出迷笼实验,并提出动物学习的三大规律:①练习律。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多次重复可得到加强,即使用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长期不被使用就会削弱,即失用律。

②效果律。

刺激引起反应时,若伴随满足状态,联结则会加强;若伴随烦扰状态,则联结会削弱。

满足或奖励所起的积极作用比烦扰或惩罚所起的制止作用更明显。

③准备律。

当一个神经传导单元有了传导的准备时,让其传导就产生满足,不让传导就产生烦扰;如果神经传导单元没有传导的准备时,迫使它传导就产生烦扰。

(2)斯金纳的主要理论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并指出强化有不同方式:s型的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是无关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同时呈现作为必要的强化方式;R型的条件作用(指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是一种操作性反应伴随强化物(食物、言语刺激等)而产生的强化方式。

后来他还发现了逐步接近强化法,并应用于机器教学与程序教学。

3.应用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使用联结理论解释与探讨社会学习与社会行为发生机制。

(二)模仿论1.代表人物:米勒、道拉德2.理论要点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可以通过延伸刺激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

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的,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3.应用模仿论被用来解释儿童的社会行为和谈论的习得、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挫折一侵犯以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等。

(三)社会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2.理论要点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第一章自我与社会化一、自我(一)自我的界定1. 詹姆斯把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自我四个部分2. 沙利文把自我分为好我、坏我和非我3. 罗杰斯把自我分为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4. Fenigstein,Scheier与Buss认为,某些自我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私,即私我;而另一些自我的方面则是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即公我。

(二)自我的心理成分一般认为,自我包含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1.自我认识:是自我的认知成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感觉、观察、分析和评价等,它是自我的核心成分,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

2.自我体验:是自我的情绪成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反映了主体我的需要与客体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体验包括自信、自尊、自卑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

3.自我调控:是自我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作用过程,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

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

(三)自我的发生与发展鼻头红点实验(B.Amsterdam,1972 )6-12个月的婴儿认为镜中鼻头有红点的自己是另外一个人;13-24个月的孩子看到镜子里的样子有退缩行为,可能已经有自觉的存在;20-24个月之后的孩子能够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认出自己,说明此时的儿童存在自我意识(四)自我在人际互动中形成和发展1.库利:镜映自我1902年,心理学家库利指出,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应和评价而发展的,由此产生的自我称为“镜映自我”。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米德从社会群体角度发展了库利的观点。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2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2

20.盲目乐观:大多数夫妇都憧憬着能与爱人白头偕老,实际上,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半数的婚姻以失败而告终。
21.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是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
22.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缺点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是导致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
103.挫折滋生敌意,人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身上。
104.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不公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正义,而是他们的眼里看不到不公正。(1月12日)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105.神经系统、基因、生物化学因素对某些人在面对冲突、挑衅时会不会做出攻击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五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52.亲密关系的发展往往由处于较高地位的人控制。
53.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社会情景,也受我们自己倾向性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应对压力。
54.社会能够让那些被赋予较低社会地位的人接受并相信自己的地位,这是社会最大的成功——同时也是最大的失败。
87.友情并不会滋生群体思维。
88.如果能有机会在决策中发言,人们会对决策结果表现更积极。
89.当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当多数派中开始有人叛离时,少数派是最具影响力的。
90.有时精神层面的真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与心灵的健康。
91.从群体的正在扩大货放任自流的倾向出发,群体可以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可以是非常非常坏的。所以我们最好能明知而有母的地选择影响群体。(1月10日)
95.男子所有的追求同样也是女子的追求,在说有人之中,女子只是较弱小的男子。
96.女性首要的特质是令人愉快的,主要是因为她们(被认为)如此地可爱。(男性)被认为在主题特点(才干、支配性)上优于女性,这些主体特点被视为是男性在有偿工作,尤其是男性主宰的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笔记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

(《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探寻自然联系)和“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一编社会思维二、社会中的自我►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1.自我概念:我是谁►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自我与文化►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自我认识►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智大于明►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2.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真实且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例如说你真得很擅长数学自尊动机►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通常做补偿反应,低自尊更易被击垮►恐惧管理理论:为感受生命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自尊的阴暗面►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3.“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自我的能量►意志力类似肌肉,会消耗会加强►自我概念会影响行为:多想积极结果,更可能制定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例:我知道你能行!);如果你由衷的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你是特别的!)控制点(事在人为还是人各有命?)►认为事在人为的人更乐观积极,表现会更好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习得性无助——对于自己认为通常无法控制的事情,倾向于选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社会心理学笔记整理
原则一刻板印象、积极偏见一宽大效应、隐含人格理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5、兴趣;6、需要和动机;7、期待的影响;8、个性特征
二、认知对象因素:1、魅力;2、知名度;3、自我表演;4、地位;5、被认知对象的外显行为
三、认知情境因素:1、空间距离;2、背景参考
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一、社会印象及其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
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个体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法:1、等距量表:瑟斯顿,侧重态度的认知维度
2、总加量表:利克特,侧重态度的情感维度
3、语义分化量表:奥古德和苏西
二、问卷法;三、投射法;四、行为观察法;五、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
相一致。影响因素: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三度理论或三维理论):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所处的情境或关系一一
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
三、归因偏差
1、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基本归因错误);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3、忽视一致性信息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二、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斯金纳)四、社会认知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种类
2、信息的传播(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信息传播的渠道)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

《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个体如何感知和解释社会信息?- 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形成?- 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概念?- 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领域:1. 社会认知- 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和评价社会信息。

- 包括印象形成、归因理论、社会知觉的偏差等。

2. 社会态度- 研究个体对他人、群体、事件或对象的评价倾向。

- 包括态度的形成、改变、测量以及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 人际关系- 研究个体之间的吸引、排斥、合作、竞争等互动关系。

- 包括人际沟通、友谊、爱情、冲突解决等。

4. 社会影响- 研究他人在场、群体压力、社会规范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 包括从众、服从、顺从、领导与追随等。

5. 社会化- 研究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角色和文化来成长和发展。

- 包括儿童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等。

6. 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内部的心理现象,如群体动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等。

- 包括群体行为、群体互动、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社会心理现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在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探讨因果关系。

- 优点:可以精确控制实验条件,重复性强。

- 缺点:可能缺乏生态效度,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

- 自然实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但尽量控制变量。

- 优点: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 缺点:控制变量较为困难。

2. 观察法- 自然观察: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

- 优点:能收集真实行为数据。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

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

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积极的应对方式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寻求社会支持(五)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2)行为信念(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2、跨文化心理学3、文化心理学(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基本概念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文化与自我1、独立型自我2、依赖型质自我(三)文化与归因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文化与思维方式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世界体系理论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积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积极的主观体验1、快乐2、福流(二)积极的个人特质1、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积极的人格(三)积极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2、价值观的分类(四)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积极的人际关系2、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影响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响因素2、如何提升。

社会心理学读书文摘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读书文摘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一、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08年美·罗斯和英·麦独孤的著作问世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侧重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个体美·社会心理学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心理学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侧重社会学的定义:——侧重于群体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勒温公式:B = 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2. 社会心理学简史美·霍兰德:社会心理学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哲学思辨:启蒙期2经验描述:形成期3实证分析:确立期经验描述阶段其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英国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从这些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4.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①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如狗形成铃声—食物的联想○强化:奖励和惩罚○模仿观察学习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②社会交换论③符号互动论④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荣格:分析心理学,"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二、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 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样本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是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2. 社会角色Ⅰ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Ⅱ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角色,如父母●后赋角色: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如老师,又可称成就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功利型角色:追求实际利益,如企业家、银行家、商人等●表现型角色: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如学者、教授Ⅲ角色扮演定义:一个人按照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去生活,有三个阶段●角色期待: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和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实践Ⅳ角色失调●角色冲突:同一主体担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前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角色不清: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会产生应激反应、焦虑和不满足●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角色失败:角色承担着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3. 自我、身份与自尊Ⅰ自我(self)定义: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和客我的区别: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罗杰斯: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Ⅱ自尊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自我评价自尊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 成功/ 抱负。

《社会心理学》好句摘抄

《社会心理学》好句摘抄

《社会心理学》好句摘抄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影响下,如何思考、感觉及行动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们倾向于寻找并维持与他人的联系,以此获得身份认同和安全感。

”3.“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如何理解、解释和记忆社会信息,直接影响其态度、情感和行为。

”4.“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简化的认知策略,虽然有助于快速处理信息,但也容易导致偏见和歧视。

”5.“群体动力学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影响及群体结构如何影响个体行为。

”6.“社会比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个体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7.“社会支持在应对压力和挑战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缓解焦虑、增强韧性。

”8.“态度改变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认知失调的减少,个体通过调整态度来恢复心理平衡。

”9.“归因理论探讨人们如何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区分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对理解社会行为至关重要。

”10.“群体决策中的‘群体思维’现象,可能导致过度自信、信息忽视和创造性抑制。

”11.“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自己归类为某个社会群体成员,来获得自尊和归属感。

”12.“人际吸引不仅基于相似性,还受到互补性、外表吸引力及互惠关系的影响。

”13.“权力动态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无处不在,它影响着资源的分配、决策的制定及个体的行为。

”14.“从众行为虽然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但也可能导致个体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15.“社会影响通过说服、顺从和服从三种主要方式实现,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

”16.“亲密关系中的相互依赖和信任是维持关系稳定的关键,它们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投入。

”17.“偏见和歧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它们源于刻板印象的过度概括和不合理应用。

”18.“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比独处时更加极端,这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19.“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社会规范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
第3章社会信念与判断
一、归因因果关系
举例:当老师发现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时,那么他可能想知道这是由于他本身缺乏动机和能力不足(性格归因)还是由于身体情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情境性归因)
在试图解释行为的时候,理由“共同反应”、“区别性”和“一致性”三种信息
二、基本归因错误
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当归因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聪明的人和有社会地位的人更容易犯归因错误
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归因错误。

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
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犯归因错误的原因:我们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下,人们几乎不会根据个人的人格倾向来进行归因
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对应偏见
情境归因----认为行为是由环境造成的
三、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当社会信息受到多重解释的影响时,先入为主就很重要了“库勒乔夫效应”:电影制片人可以通过操纵人们看一张脸的背景来控制人们对情绪的知觉
我们的心灵有时候会虚构记忆
“当那些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时候,它们认为自己‘小’时候是小蝴蝶而不是毛毛虫那是很正常的,成熟对我们所有的人撒了谎”
并不是说我们对过去的感觉毫无意识,只是当记忆模糊的时候,现在的感觉主导了我们的回忆
四、过度自信倾向
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
与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信念相比,我们更愿意证实它们。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验证性偏见
自信和能力之间没有什么必然一致的关系
两种技巧可以成功地降低过度自信:一是即时反馈;二是让人们去设想自己的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迫使他们去考虑无
法证实自己信念的信息
思维的生物目的首先是使我们能够生存下去,其次才是保证我们的正确性
代表性直觉是指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的引导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
反事实思维----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模拟----通常出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出可能结果的时候
事情本身越重要,反事实思维的强度就越大
要在没有相关的地方看到相关很容易。

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我们很容易会将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知觉到一种错觉相关
将随机事件知觉为有联系的倾向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控制错觉----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自己影响
五、我们的信念
爱有助于创造出想象中的真实
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以支持这些信念,这种现象叫做行为确证
在特定的情境中,当我们阐释自己行动计划时,我们似乎更可能会那样做
六、本章中涉及到的认知偏见在如下6个方面影响着新闻制作:1、先入之见可能会影响解释;2、确证偏见可能引导他们趋向能确证自己先入之见的信息来源和问题;3、坚定不
移的信念可能会以怀疑的面目支持先入之见;4、生动的轶闻趣事看起来可能比统计信息提供更多的信息;5、实际上并不存在相关的事件可能看起来具有相关性;6、事后聪明使事后分析变得非常容易
七、对待生活的正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第4章行为和态度
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
态度的ABC理论:感觉(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想法)
一、态度决定行为吗
道德伪善:表现出有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的代价
社会影响力真的非常大----大到能够诱发人们违反他们最深层的信念
当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明显
特定且相关的态度确实能够预测行为
三种条件下态度一定能够预测行为:(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3)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
个体的(a)态度、(b)知觉到的社会标准和(c)控制感共同决定行为意向
“随着不假思索下意识即可操作的事情的增加,人类文明就提高了很大一步”
人们进行自我觉知可以加强言行之间的一致性
二、态度何时决定态度
当一个人的话语没有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语言就会变成为信念
登门槛现象: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
当人们承认公众行为并且认为这些行为是自觉做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我们答应某一个小要求之前,考虑一下后果是什么
道德行为,特别是主动选择而非被迫做出时,会影响道德思维
对他人的积极行为会增强对那个人的好感
如果你想要更爱他人,你就要表现出你真的爱他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们,而是因为我们的对他们好”----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公众的一致可以建立个人的爱国信念
种族政治行为塑造社会意识:我们不仅仅坚持自己相信的,我们也相信自己所坚持的
三、行为影响态度的三个可能性原因
1、自我展示理论: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们我们会表现出一
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
2、认知不协调理论: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
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
3、自我知觉理论: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当对我
们的感觉或信念不确定的时候,我们会观察自己的行为就像其他人那样)
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
在人们行为的理由不足时,人们更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不协调)并因此更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
自我知觉
我们的行为能触发一定的情绪
过度合理化效应:当个体很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
理论比较:自我展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只是从表面上看起来行为会影响态度。

而另外两种理论则解释了行为确实影响态度的原因:(1)不协调理论假定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以此来减少我们内部的不适;(2)自我知觉理论则假定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态度做出合理推断,就如
同我们观察他人一样
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其实是一种自我肯定;它保护并维持了我们的诚信和自我价值
“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这是教师应该牢记的最伟大的格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