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升温或增加溶剂 的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温的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

3.结晶: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二、新知导学知识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合作探究1】完成教材P33的“实验9-5”:室温下,向盛有20 mL 水的烧杯中,加入5 g 氯化钠,充分搅拌,等溶解后再加入5 g 氯化钠,然后再加入15mL 的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入5 g 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 g 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15 mL 水,搅拌 现象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烧杯中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剩余固体溶解结论物质的溶解与溶剂的量有关【合作探究2】完成教材P33的“实验9-6”:在盛有20 mL 水的烧杯中,加入5 g 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不断加入硝酸钾。

操作 现象 结论5g 硝酸钾,搅拌 固体溶解 一定量的溶剂中,硝酸钾的溶解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再加5g 硝酸钾,搅拌固体部分溶解 加热固体全部溶解 再加5g 硝酸钾,搅拌固体全部溶解 冷却晶体析出【小组讨论】上述实验中NaCl 和KNO 3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不能,1.在一定条件下,NaCl 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KNO 3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归纳总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作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第1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溶解度(第1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A.①②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
2.在一定下,向一定量的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一般方法是通过或。因此,只有指明和时,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用“饱和”或“不饱和”填空:20℃时,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加入3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还有1g剩余,则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在20℃时的溶液;若温度保持不变,继续向烧杯里加入1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该物质的溶液
全部溶解
再加入5 g氯化钠,搅拌
部分溶解
再加入15 mL水,搅拌
又全部溶解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物质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实验探究2】
操作
现象
结论
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全部溶解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部分溶解
加热
全部溶解
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全部溶解
冷却
有硝酸钾析出
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但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定义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


1.下列方法中: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能使接近饱和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的是()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溶液的分类理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1.2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剂中溶解一定量的溶质,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均匀性、稳定性、透明度溶液的分类:1)单一溶液:只有一种溶质1.3 教学活动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特点对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观察三种液体的图片,分析其区别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第二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1 教学目标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2.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达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未达到最大限度,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1)溶质的溶解量不同2)溶液的状态不同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变化第三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原理3.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3)改变溶质的颗粒大小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1)减少溶剂2)降低温度3)增加溶质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过程第四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与应用4.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1)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溶液的状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际应用:1)生活中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2)工业上的例子:如烧碱生产、硫酸铜生产等4.3 教学活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溶解度曲线和实验观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5.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第六章: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6.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6.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曲线: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的曲线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6.3 教学活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引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在判断饱和溶液中的应用第七章: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7.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7.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1)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7.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原因第八章: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8.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8.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1)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受压力影响较小8.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原因第九章:饱和溶液的工业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掌握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1)提取金属:如硫酸铜、硫酸锌等2)制造化工产品:如烧碱、纯碱等3)制糖工业:如蔗糖的结晶提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0.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定方法、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10.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10.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重点和难点解析2. 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部杨俊敏教材版本: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本人教学设计所秉持的教学理念:最好的教育是: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受教育者的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在社会的实践中学习交往和生存,在诸多的实践活动中取得真知和不断的升华!一、教材分析第九单元《溶液》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

但究其实质,本单元却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

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本单元和第五单元的有机结合。

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

《饱和溶液》是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2《溶解度》的内容,是在课题1中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性质之后更深层次的探究,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从本单元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探究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生活中常见盐水、糖水以及食醋的浓度等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生在课题1中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时已经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在学生从定性角度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之后,本课题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

这样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加深了,研究方法提高了,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2)熟悉结晶现象,并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能熟练运用类比、概括、迁移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1

课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小花熊和小伙伴们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倒。

”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

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

”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入水杯中,搅拌,糖全部溶解了,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小花熊:“妈妈,再加点糖。

”熊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花熊:“这是为什么呀?”教师: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二、探究发现【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演示课本图1—67实验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讨论】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板书:(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课前预习】:1. 叫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课堂探究】一.【问题1】、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活动与探究】:1、阅读P33《活动与探究》确定实验方案(方案交流互补共享)2、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结论: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3、交流讨论:(1)、“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2)、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是什么?二、【问题2】、硝酸钾作为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活动与探究】:1、阅读P34《活动与探究》确定实验方案(方案交流互补共享)2、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根据上述实验探究,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讨论】:1.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3、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怎样相互转化?(讨论写出)五、结晶:。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课本p34-p35,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课堂反思】:(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请写下来)【课堂练习】二.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稀溶液比浓溶液含溶质少D.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2.20℃时,在一只试管里盛10g水,放入0.1g熟石灰,搅拌,有白色固体沉降到试管底部,对于试管内上层澄清的液体,说法错误的是( )A.无色的溶液B.属于稀溶液C.是饱和溶液D.属于浓溶液3.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4.在相同条件下,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 )A.一定相同B.一定不同C.可能相同D.无法判断5.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克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A.降低温度接近0℃B.恒温蒸发足量水分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反馈检测】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B.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能变成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5.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A.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C.加热到30℃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D.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6、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7.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备课标(一)课程标准:“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二)水与常见的溶液”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10.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化学具体目标: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解释简单的化学问题。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是无限量溶解的,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在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重点确定为: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重点知识: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重点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概念的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三、备学情(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溶液的性质及其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内容主要涉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

2021春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021春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
饱和溶液
升温、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结晶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冷却
请完成《点拨》剩余习题
【视频播放】氯化钠与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知1-导
问 题(一)
将氯化钠和硝酸钾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中,观察到什么现 象?
问 题(二)
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问 题(三)
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归纳
知1-导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 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 种溶质的溶液。
(来自《点拨》)
知1-练
1.20 ℃时,在两只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 g 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两烧杯中的溶液浓度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知1-练
2.判断某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一般有两个步骤: (1)观察溶液底部是否有没有溶解的溶质,如果有未溶解的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 饱和溶液
1 课堂讲解 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理解与判断、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课后 作业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能不能无限的溶解在溶剂里?溶液能“吃饱” 吗?
知1-导
知识点 1 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理解与判断
知1-讲
解析:向 KNO3 饱和溶液中加 KNO3 晶体,KNO3 晶体不 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一定 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原溶质,若温度、溶剂量发生改 变,它会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原溶质;在一定 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能再 溶解蔗糖,A、B、 C 不正确。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

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称量仪等。

2. 实验试剂:硝酸钾、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溶解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

3. 讲解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通过实验,向已经溶解了较多溶质的溶液中继续加入少量溶质,观察是否还能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4. 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等方法,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或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5. 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规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了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并学会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堂小结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①加水②升温
不饱和溶液
①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3.结晶
(1)蒸发溶剂结晶。
(2)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
加溶剂、改变温度
不饱和溶液
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
冷却
蒸发 溶剂
结晶
注:以上为通常情况,不适合所有的物质。
3.晶体的获得
(1)蒸发溶剂 (适用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2)降温结晶 (适用于溶解能力随温度的
下降明显下降的物质)
(1)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 “不饱和”才有意义。
取少量冷却后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与小试管中,加入少量高锰酸 钾固体,观察高锰酸钾能否溶解?
讲授新课
【实验9-5】探究在室温下,溶质溶解质量随溶剂质量变化情况。
20mL水 加5gNaCl 搅拌 再加5gNaCl 再加10mL水 注意:玻璃棒搅拌尽量不要碰到烧杯内壁和烧杯底部。 以不发出声音为准!
【实验9-5】探究在室温下,溶质溶解质量随溶剂质量变化情况。
20mL水 加5gNaCl
搅拌
再加10mL水氯 化钠溶解说明 再加5gNaCl 再加10mL水 了什么?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剂、溶质、溶液的质量

D9.2溶解度(第一课时)【丰田初中导学案】

D9.2溶解度(第一课时)【丰田初中导学案】

9.2溶解度(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2.知道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3.能进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课前预习】1.通过上表你能回忆出什么叫溶液吗?它有哪些基本特征?2.现有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⑴在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为,质量为 g;溶剂的化学式为,质量为 g.⑵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其中溶质的化学式为,其质量为 g;溶剂的化学式为,其质量为 g.【情境导入】你的饭量有多大?一次能能无限制的吃饭吗?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概念及影响因素[问题一]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归纳】物质的溶解性是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思考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与、和有关。

练习:1.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有关2.衣服上的油污可以用汽油洗去与餐具上的油渍用洗洁精洗去其原理一样吗?[问题二]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实验探究I 】课本P 33,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操作加入5g 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g 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10ml 水,搅拌 现象结论溶解现象与 和 的量有关。

【实验探究II 】课本P 34,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 硝酸钾 溶解现象还与 有关。

再加入5g 硝酸钾 加热再加入5g 硝酸钾,搅拌 冷却【小结】根据实验探究,阅读课本P 33—35,形成概念。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 溶解度课题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溶解度课题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课前自学准备明确课标要求课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课前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升温和增加溶剂的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温的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

3.结晶: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课堂教学展示课堂互动探究知识拓展:(1)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升高温度;若将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则可采用降低温度或增加溶剂的办法。

(3)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导入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进行新课知识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15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硝酸钾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又溶解了,冷却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1.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3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交流回答】1.一定温度。

2.一定量溶剂。

若改变这两个条件,溶质会无限制溶解。

【归纳总结】请大家根据上述分析,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知识点2 结晶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易错提醒:(1)一定条件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是所有物质在降低温度时都会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交流回答】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质是否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课件展示】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归纳总结】教学板书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3.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四、海水晒盐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以及结晶的定义。

规律总结:结晶方法:(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规律总结: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一是溶液中有未溶解完的溶质,且溶质质量不再减少;二是加入原溶液中的溶质,加入的溶质不再继续溶解。

课堂析疑解难教材习题解答练习与应用(P40)1.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蒸发溶剂6.(1)蒸发(2)7.汗水中含有一些盐分,因此有咸味。

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水分蒸发了,但盐分仍留在衣服上,就形成白色斑迹。

8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办法有多种。

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一滴试液滴在玻璃片上,晾干或烘干。

有白色痕迹出现的原试液是氯化钾溶液;没有痕迹的是蒸馏水。

难题解答【例1】(知识点1)小红同学为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设计了以下方案。

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A.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溶液B.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给溶液加热,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D.给溶液降温,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解析】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溶液是否饱和是看溶液在该条件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

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可在该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观察晶体能否继续溶解,若不能继续溶解,说明是饱和溶液。

【答案】B【例2】(知识点2)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为“盐田法”,其过程如下:(1)上图中①是池(填“蒸发”或“冷却”)。

(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填序号)。

A.海水进入贮水池,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基本不变B.在①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改变C.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食盐的不饱和溶液【解析】(1)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过程如下:海水引入蓄水池,经过蒸发池蒸发水分,再经过结晶池结晶析出氯化钠,此时的母液对于氯化钠来说是饱和溶液。

(2)海水进入贮水池,溶质和溶剂基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故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基本不变,故A正确;在蒸发池中溶剂质量减少而溶质质量不变,故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故B错误;根据题意,可以看出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为人类所利用,故C正确;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中含有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等多知识拓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联系:(1)溶液的饱和与否与溶液的浓稀与否没有必然的关系。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同种溶剂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难题解答种成分,还含有少量氯化钠,故D错误。

【答案】(1)蒸发(2)课后反馈总结课后达标检测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盐引出海水晒盐,从而引出结晶的概念,此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讨论,巧妙引导。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