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最新版)目录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4.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5.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意义正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火灾事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这个距离通常以空气绝缘的最短距离来计算。
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电气间隙可以通过空气实现绝缘。
爬电距离是指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的现象。
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通常以污秽等级来计算,其中零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 14.8mm/KV,一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16mm/KV,二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 20mm/KV。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电气间隙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的基本距离,而爬电距离则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绝缘材料的带电现象而导致的最小安全距离。
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必须保证电气间隙大于等于爬电距离,否则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确定设备的最小尺寸,以及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了解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意义非常重要。
它们可以有效地防止设备间或设备与地之间的打火现象,从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同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也是电气设备安全标准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
总的来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火灾事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2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二、设定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摘要:1.引言2.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定义与关系3.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4.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5.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应用6.结论正文:【引言】在电气设备的设计与运行中,安全问题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其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重要的安全参数。
本文将对这两个参数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其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定义与关系】爬电距离,又称爬电跨距,是指在电气设备中,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着绝缘表面进行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则是指在设备运行时,两个带电部件之间,为了防止电弧闪络或击穿,必须保持的最小距离。
可以看出,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共同保证了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主要取决于设备的工作电压、绝缘材料的性质以及周围环境的条件。
一般来说,可以参照相关的标准或规范进行计算。
例如,我国的GB/T 14048.1-2016《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GB 50254-2014《低压配电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都对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有详细的规定。
【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则主要取决于设备的工作电压、带电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周围环境的条件。
一般来说,也是参照相关的标准或规范进行计算。
例如,我国的GB/T 14048.1-2016《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GB 50254-2014《低压配电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都对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有详细的规定。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应用】在实际的电气设备设计与运行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防止因为电气间隙不足导致的电弧闪络或击穿;二是优化设备的布局,尽可能地减小爬电距离,以提高设备的效率;三是作为设备选型的重要依据,设备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必须满足相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
【结论】总的来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设备设计与运行中的重要安全参数。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区别1.本质不同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量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带电,导致绝缘材料的带电区域出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也就是说,在保证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空气可以达到最短的绝缘距离。
2、设置步骤不同确定电气间隙的步骤:(1)确定工作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的类型;(3)设备的暂态过电压按过电压类别确定;(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5)确定电气间隙跨越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确定爬电距离步骤:(1)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2)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Ⅱ组材料,Ⅲa组材料, Ⅲb组材料。
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假定材料为Ⅲb组)确定污染等级;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要求值: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GB4943:2H 和2J和2K,60065-2001表:表8和表9和表10)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作为电气间隙替代的方法,4943使用附录G替换,60065-2001使用附录J替换。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概要:1、爬电距离: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沿表面计算的,如果是孔的话要绕过去);2、电气间隙:两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空间直线距离)。
黄色路径是爬电距离,蓝色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普通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1)(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距离/mm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50 150 250 500 750 1000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 I ≧6000.6 1.4 1.7 3 4 5.5 <600 1.2 1.6 2.5 5 8 10 ——附加绝缘PTI ≧600— 3.2 3.6 4.8 6 8 <600 — 3.2 3.6 5 8 9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电气间隙——基本绝缘0.2 1.4 1.7 3 4 5.5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8——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IPX1或以上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2)(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距离/mm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50 150 250 500 750 1000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600 1.5 2 3.2 6.3 10 12.5 175≦PTI ﹤600 1.9 2.5 4 8 12.5 16 ——附加绝缘PTI ≧600— 3.2 4 8 12.5 16加强绝缘— 5.5 6.5 9 12.5 16电气间隙——基本绝缘0.8 1.5 3 4 5.5 8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14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正弦或非正弦脉冲电压的最小值(GB7000.1—2007表11.3)(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2.0 2.53.04.05.06.0 8.0 10 12最小电气间隙/mm 1 1.5 2 3 4 5.5 8 11 14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最小电气间隙/mm 18 25 33 40 60 75 90 130 170耐起痕指数:指按照规定的方法试验,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在绝缘材料商滴氯化铵溶液的同时施加一定的电压值V,在50滴溶液滴完前,电极之间没有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此时的电压值V就是耐起痕指数)。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1、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2、确定材料组别; 3、确定污染等级; 4、确定绝缘类型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功能绝缘、加强绝缘
确定电气间隙步骤
1、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 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 ; 3、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 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 5、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功能绝缘、 加强绝缘
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注意:可动零部件应使其处在最不利的位置; 爬电距离不能小于电气间隙值;承受了机械应力试验
爬 电 距 离 与 电 气 间 隙
举例:
高压柜在高海拔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怎么决定 依据什么标准
平常的高压柜是以海拔不超过1000m设计的高海拔 的电气间隙按海拔每增加1000m在1000m的基础上间隙 加大10%例如10KV开关柜海拔为3000的电气间隙应该大 于或等于125+125*20%为150mm 爬电距离可按照II级污秽条件来设计其外绝缘爬电距离即 瓷质18mm/KV有机绝缘为20mm/KV个别污秽较重地区可 按25mm/KV来考虑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是由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以及绝缘 材料表面形状等因素决定的它决定了电气设备耐受环境的水平爬电距离取 决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绝缘材料对其影响较大
电气间隙是由雷电冲击电压决定的它决定了电气设备的外绝缘水平它的 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电网的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测量手段的选择
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路径后就可用游标卡尺、千分尺 、 直尺等量具进行度量按相关产品标准中规定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的最小距离 注意工作电压的大小来判断其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否 合格
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一、概述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它们对设备的安全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概念、作用、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电气间隙1. 概念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于描述绝缘体表面与导体之间的距离。
在高压设备中,如变压器、开关设备等,电气间隙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2. 作用电气间隙可以保证设备在正常运行时不会出现放电现象,从而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同时,在设计高压设备时,还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如过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暂态过电压等因素。
3. 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设备和不同工作条件下要求的安全性能等级,计算出所需的最小电气间隙。
通常采用规范中提供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爬电距离1. 概念爬电距离是指绝缘体表面上两个导体之间的最短距离,通常用于描述在高压设备中绝缘体表面上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
2. 作用爬电距离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
它可以防止电气设备在高电压下出现放电现象,从而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3. 计算方法计算爬电距离通常采用规范中提供的公式进行计算。
需要考虑到绝缘材料的特性、工作条件等因素。
四、影响因素1. 设备类型不同类型的设备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变压器中,由于铁芯和绕组之间存在空气间隙,所以需要更大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2. 工作条件不同工作条件下,对于同一种设备,其对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时,由于空气密度低,放电强度增大,所以需要更大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3. 绝缘材料不同绝缘材料对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绝缘材料的介电强度越高,所需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就越小。
五、总结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保证高压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之一。
在设计和使用高压设备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设备、工作条件和绝缘材料等因素进行计算和选择,以保证设备的安全性能。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摘要: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区别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三、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及举例四、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重要性五、总结正文:众所周知,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那么,究竟什么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它们有哪些区别?在电力设备中如何应用?我国又有哪些相关规定呢?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区别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它是为了防止电极化导致的绝缘材料带电现象而提出的。
电气间隙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它是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简单来说,爬电距离关注的是绝缘材料,而电气间隙关注的是空间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有着不同的侧重,但都是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在电力设备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设计带灭弧的隔离开关时,固定螺丝之间的距离、触头之间的距离,以及灭弧罩之间的距离都需要根据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来合理设置。
这是因为距离太大了会浪费材料,使产品尺寸变大;距离太小了则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三、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及举例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如下:1.0.4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20mm;2.1-3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75mm;3.6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00mm;4.10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25mm;5.15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50mm;6.20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80mm;7.35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300mm。
此外,爬电距离的计算则需根据污秽等级来确定。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摘要: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1.电气间隙2.爬电距离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与应用1.测量方法2.应用领域三、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1.相互替代性2.设计原则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1.保证电气性能稳定2.确保安全防护五、结论正文: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1.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与应用1.测量方法: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电阻法、电容法、电感法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测量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应用领域: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开关电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它们用于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电气性能,降低故障率。
三、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1.相互替代性:在某些情况下,电气间隙可以替代爬电距离,例如在设计高压输电线路时,通过增加绝缘子的爬电距离来提高其耐压性能。
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能相互替代,如在低压电气设备中,需要保证足够的电气间隙以防止击穿。
2.设计原则: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应根据工作电压、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般情况下,电气间隙应大于等于爬电距离,以确保绝缘性能稳定和安全。
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1.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合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确保设备的电气性能稳定,降低故障率。
2.确保安全防护:在高压电气设备中,足够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防止电弧闪络、击穿等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概念的理解
1、电气间隙 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 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是考核电器产品安全的重要指标 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
与金属外壳之间 当他们之间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 在电场的作用下 空气介质将被
击穿 绝缘会失效或者暂时失效 因此这之间的气隙应维持在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
距离 这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 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
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3每个单位距离的承受电压值4的材料 因此两个
导电部件
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按照最弱额定电气强度的绝材料来决定。
空气是一种普通、可靠、便宜的
电气绝缘介质 通常情况下 对1mm的空气间隙 低于1200v 有效值的电压能够维持其
绝缘性能 当电压升到2900v有效值以上时 空气不再是绝缘材料了。
而与空气绝缘不同
的是 固体绝缘材料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绝缘介质 电场强度、热、潮湿等不利因素会造成绝
缘材料的不断老化 绝缘性能的下降。
因此也可以说 空气中的隔离空间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是用来减少7防止8漏电起痕或电弧放电的 显然电压越低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隙数值可以相应减小。
另一方面电器的长期使用 还会使电气绝缘属性的减小 如灰尘、其
它导电微粒会积累污染绝缘材料表面 引起漏电起痕甚至电气导通 大气中的
固体颗粒 尘
埃和水能够桥接小的电气间隙。
因此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值还与电器的工作环境 污染
等级有关。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一、定义1、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3、隔离距离(机械式开关电器一个极的):满足对隔离器的安全要求所规定的断开触头间的电气间隙。
4、抽出式部件:可以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和试验位置同时应保持与成套设备的机械连接的可移式部件。
5、连接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为保证其正常的设计功能而处于完好的连接状态的一种位置。
6、试验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此位置上,有关的主电路已与电源断开但没有必要完全形成隔离距离,而辅助电路已连接好,允许对抽出式部件进行运行试验,此时该部件仍与成套设备保持机械上的连接。
7、分离位置(隔离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该位置时,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隔离距离已达到要求(见7.1.2.2),而抽出式部件与成套设备仍保持机械连接。
8、移出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移至成套设备外部,并与成套设备在机械上和电气上均脱离的一种位置。
9、绝缘配合:电气设备的绝缘特性,一方面与预期过电压和过压保护装置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预期的微观环境和污染防护方式有关。
10、污染:能够影响介电强度或表面电阻率的所有外界物质的状况,如固态、液态或气态(游离气体)。
11、污染等级(环境条件的):根据导电的或吸湿的尘埃,游离气体或盐类和由于吸湿或凝露导致表面介电强度或电阻率下降事件发生的频度而对环境条件作出的分级。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2:一般情况下,只有非导电性污染。
但是,也应考虑到偶然由于凝露造成的暂时的导电性。
污染等级3:存在导电性污染,或者由于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成导电性的污染。
污染等级4:造成持久性的导电性污染,例如由于导电尘埃或雨雪造成的污染。
12、微观环境(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的):指所考虑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周围的环境条件。
13、均匀电场:电极之间的电压梯度基本恒定的电场,例如在两球之间,每个球体的半径均大于二者之间的距离的电场。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什么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安全的两个重要参数,它们的定义分别是:爬电距离是指被受电人体与悬挂设备之间的最小距离,它可以避免由于设备下放电可能造成的危害;而电气间隙是指被受电人体应保持于有限空间(例如2.5米)之内并减少电柜和受电人体之间的致死伤害位移。
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重要性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重要性在安全方面非常重要。
过小的电气间隙会导致电气仪器被接触释放电,从而损坏电气设备,甚至可能对操作者造成危害;而如果爬电距离太小,也会造成相关socket或者继电器被穿孔,或者人体难以受到致命高压伤害。
因此,合理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保护操作者安全的重要因素。
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之间的计算关系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实际上是有着一定的计算关系的,它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电气间隙的值减去爬电距离的值,就可以得出电气安全性质的额定值。
例如,如果要计算受电人体与电子设备的最小距离,则需要减去爬电距离的值,以得到电气安全性质的额定值;而如果要确定电柜和受电人体之间的致命伤害位移,则要加上爬电距离的值来得出电气安全性质的额定值。
4.如何确保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认真审核各种使用说明书,避免隐藏风险;2)要确保受电人体采取应急措施,避免受电人体接触暗电线、接在安装完毕后才经过检修的电器插座或电气仪器;3)在安装或检修电气设备的过程中,要减小耦合的可能性,要将短路和高电压调节到可接受的平衡点,并要确保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4)室内电气线路应按有关安全规则装配,使之在每一段间隔空间中能把回路电阻降至可接受的最低电阻值;5)还要确保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功能的正常性和全面性,以确保电气系统正常控制,在发生短路或者过载过电流时能及时切断电源和给予保护。
6)电气安全要定期检查,根据使用的情况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安全指标,如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以确保安全;7)在电气安全方面,还应采取预防措施,如安装耐压保护装置,防止接触电压升高,从而防止可能的电击伤害。
国标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

国家标准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的建设,储能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储能设备作为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装置,可以平衡电力系统的供需关系,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
对储能设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包括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
国家标准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家标准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相关规定。
一、电气间隙的要求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它是为了防止电击和放电所规定的一种电气性能参数。
在储能设备中,电气间隙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标准规定:根据国家标准,储能设备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应符合相应的规定,以确保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电气击穿和放电的现象。
2. 安全性要求:储能设备通常工作在高压和高温条件下,如果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不足,容易发生电击和放电,会对设备和人员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3. 绝缘材料:储能设备的绝缘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电击穿性能和绝缘性能,以确保设备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4. 绝缘性能测试: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进行绝缘性能测试,确保其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二、爬电距离的要求爬电距离是指在空气中,两个导电部件表面的最小距离,能够防止电气击穿通过的距离。
对储能设备的爬电距离要求同样非常重要,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标准规定:根据国家标准,储能设备导电部件表面之间的爬电距离应符合相应的规定,以确保设备在高压条件下不会发生电气击穿。
2. 环境适应性:储能设备通常工作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高湿等,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爬电距离应有相应的要求,以确保设备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3. 监测与测试:在储能设备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其爬电距离进行定期监测和测试,以确保设备的爬电距离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三、总结国家标准对储能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禿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即直接直线最短距离爬电距离:在两个导电部分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即沿绝缘材料表面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很多标准中都有涉及,而且其规定要求可能不同。
因为不同电气设备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可能并不相同。
即使同一设备内部的不同部位,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规定也可能不尽相同。
以上描述,针对具体电气产品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方面的规定。
如若了解电气绝缘配合方面确定绝缘尺寸和实际应用的基本原则,可参见下面的系列标准(低压系统):GB/T 16935.1-2008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GB/Z 16935.2-2013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2-1部分:应用指南GBT 16935系列应用解释,定尺寸示例及介电试验GB/T 16935.3-2005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3部分:利用涂层、罐封和模压进行防污保护GB/T 16935.4-2011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4部分:高频电压应力考虑事项GB/T 16935.5-2008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5部分:不超过2mm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方法。
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1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一、什么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 爬电距离爬电距离是指两个电介质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电介质表面出现绝缘破坏时,导致电流通过破坏的路径形成电弧放电现象,这个距离即为爬电距离。
2. 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指两个电极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电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电极之间的电压电场强度会超过气体的击穿电场强度,发生电介质击穿导致电弧放电现象,这个距离即为电气间隙。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影响因素1. 材料特性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受材料特性的影响,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越低,其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也相对较小。
2. 温度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材料的导电性增加,从而降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3. 湿度湿度的增加会导致材料表面水分增多,使电介质的导电性增强,从而降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4. 外部介质外部介质的性质会影响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例如空气中的含尘量会降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三、如何测试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 包络法包络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一般通过在待测电缆或绝缘子上套上导体环,并施加一定的高压,观察导体表面是否出现电弧放电现象,以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2. 直流耐压法直流耐压法是指将待测绝缘体接地,然后施加一定的直流电压,观察是否出现击穿现象来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3. 交流放电法交流放电法是一种通过施加交流电压引发绝缘破坏的方法,可以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临界值。
四、如何改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 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具有良好绝缘性能的材料,如优质塑料、橡胶等。
2. 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影响。
3. 清洁和维护定期清洁电气设备和绝缘体表面,去除各种污垢和灰尘,保持良好的绝缘性能。
4. 适当的绝缘距离设计在设计和安装电气设备时,合理设计和控制绝缘距离,避免出现过小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五、总结通过文章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影响因素、测试方法和改善措施。
爬电距离比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比电气间隙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工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绝缘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1. 电气间隙: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其中一个电极通常是带电的,而另一个电极是接地或带有较低电位。
电气间隙的大小对于绝缘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如果电气间隙太小,电极之间的电击可能会发生,导致电弧放电和设备故障。
因此,电气设备的设计和绝缘系统的规划需要考虑到电气间隙的要求。
2.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电气设备或绝缘系统上两个不同电位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
它是绝缘材料表面的最小距离,用于防止电弧放电和电击。
爬电距离通常是指在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路径,因为绝缘材料的表面可能存在不平整、污染或潮湿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电弧放电。
3.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电气间隙应该大于等于爬电距离,以确保绝缘系统的安全性。
如果电气间隙小于爬电距离,就可能发生电弧放电和设备故障。
因此,在设计和安装电气设备时,需要根据工作电压、环境条件和绝缘材料的特性来确定适当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总结: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工程中用于描述绝缘系统安全性的
重要概念。
电气间隙是两个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而爬电距离是绝缘材料表面上两个不同电位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
为确保绝缘系统的安全性,电气间隙应该大于等于爬电距离。
在设计和安装电气设备时,需要根据工作电压、环境条件和绝缘材料的特性来确定适当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知识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1 电气间隙和隔离距离成套设备内不同极性的裸露带电部件和裸露带电部件对金属结构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如下的规定值。
额定绝缘电压过电压类别Ⅳ 过电压类别ⅢUi (电源进线点、主母线)(配电电路、辅电路)V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Ui≤60 - - 3 260<Ui≤300 - - 35300<Ui≤690 5.5 10 3 10690<Ui≤800 8 12.5 5.512.52 验证检测验证成套设备内部各部位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否符合表1规定的值。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的带电区。
爬电距离是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UL、CSA和VDE安全标准强调了爬电距离的安全要求,这是为了防止器件间或器件和地之间打火从而威胁到人身安全。
绝缘子爬电距离是指绝缘子正常承载运行电压的两部件间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或最短距离的和。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1、本质不同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量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带电,导致绝缘材料的带电区域出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也就是说,在保证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空气可以达到最短的绝缘距离。
2、设置步骤不同
电气间隙:
(1)确定工作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
(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的类型;
(3)设备的暂态过电压按过电压类别确定;
(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
(5)确定电气间隙跨越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
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
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
(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
(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
(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
3、绝缘穿透距离:
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
——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
——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
——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如果所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如何的薄层绝缘材料;
——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
——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
——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
——由三层绝缘材料构成的加强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
4、有关于布线工艺注意点:
如电容等平贴元件,必须平贴,不用点胶
如两导体在施以10N力可使距离缩短,小于安规距离要求时,可点胶固定此零件,保证其电气间隙.
有的外壳设备内铺PVC胶片时,应注意保证安规距离(注意加工工艺)
零件点胶固定注意不可使PCB板上有胶丝等异物.
在加工零件时,应不引起绝缘破坏.
5、有关于防燃材料要求:
热缩套管 V—1或VTM—2以上;PVC套管 V—1或VTM—2以上
铁氟龙套管V—1或VTM—2以上;塑胶材质如硅胶片,绝缘胶带V—1或VTM—2以上
PCB板94V—1以上
6、有关于绝缘等级
(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
(2)、基本绝缘:对防电击提供基本保护的绝缘
(3)、附加绝缘:除基本绝缘以外另施加的独立绝缘,用以保护在基本绝缘一旦失效时仍能防止电击
(4)、双重绝缘:由基本绝缘加上附加绝缘构成的绝缘
(5)、加强绝缘:一种单一的绝缘结构,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其所提供的防电击的保护等级相当于双重绝缘
各种绝缘的适用情形如下:
A、操作绝缘oprational insulation
a、介于两不同电压之零件间
b、介于ELV电路(或SELV电路)及接地的导电零件间.
B、基本绝缘 basic insulation
a、介于具危险电压零件及接地的导电零件之间;
b、介于具危险电压及依赖接地的SELV电路之间;
c、介于一次侧的电源导体及接地屏蔽物或主电源变压器的铁心之间;
d、做为双重绝缘的一部分.
C、补充绝缘 supplementary insulation
a、一般而言,介于可触及的导体零件及在基本绝缘损坏后有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零件之间,如:
Ⅰ、介于把手、旋钮,提柄或类似物的外表及其未接地的轴心之间.
Ⅱ、介于第二类设备的金属外壳与穿过此外壳的电源线外皮之间.
Ⅲ、介于ELV电路及未接地的金属外壳之间.
b、做为双重绝缘的一部分
D、双重绝缘
Double insulation Reinforced insulation
一般而言,介于一次侧电路及
a、可触及的未接地导电零件之间,或
b、浮接(floating)的SELV的电路之间或
c、TNV电路之间
双重绝缘=基本绝缘+补充绝缘
注:ELV线路:特低电压电路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在导体之间或任一导体之间的交流峰值不超过42.4V或直流值不超过60V的二次电路.
SELV电路:安全特低电压电路.
作了适当的设计和保护的二次电路,使得在正常条件下或单一故障条件下,任意两个可触及的零部件之间,以及任意的可触及零部件和设备的保护接地端子(仅对I类设备)之间的电压,均不会超过安全值.
TNV:通讯网络电压电路
在正常工期作条件下,携带通信信号的电路.
举例说明:有一个电气设备的输入端,是用裸露的铜排作为输入导体,这时把这两根铜 排在空间的最短距离称为电气间隙.在输入端子处,它们沿着输入端子的绝缘表面的最短距 离称为爬电距离,象PCB上两根铜箔间边缘的最短距离就称为爬电距离.如果把两根铜箔之 间的PCB挖去,这时就成为爬电距离了.两者的区别就是电气间隙是没有绝缘全作陪衬的,而爬电距离必须与绝缘体在一起.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区别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正确理解在各电电器产品的国家强制标准里均涉及"爬电距离"和 "电气间隙"两个术语,从概念上讲,爬电距离是"两导电部分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它存在于两个平行的绝缘材料的连接处,它有可能存在于固体或者气体绝缘之间.而电气间隙则是"两导电部件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易触及表面的空间最短距离".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与大地之间,当他们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在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介质将被击穿,绝缘失效或者暂时失效,因些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空气应该维持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距离,这就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每个单位距离的承受电压值)的材料,因此两个导体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按照最弱额定电气强度的绝缘材料来决定.因为一般来说空气的额定电气强度是最弱的,所以两个导体间的爬电距离应该按照空间来决定.(ibaby-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