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以“五服”定亲疏
人们常说的“出五服”,你知道是哪五服吗?
![人们常说的“出五服”,你知道是哪五服吗?](https://img.taocdn.com/s3/m/f44bc01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1.png)
⼈们常说的“出五服”,你知道是哪五服吗?⼤家都会有听家⾥的长辈们说,某⼈在“五服”内,谁谁谁“出五服”了,⼈们经常会以“五服”来衡量⾎缘的亲疏远近,那你知道吗?我们常说的“五服”,最早指的是“五个等级的孝服”。
我国封建社会是由⽗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由⾼祖到⽞孙的九代⼈,⼈们常将其称之为本宗九族。
⽽古代的丧服制度规定,凡是在本宗九族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和旁系的亲属,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服。
下⾯来说说五个等级的五服:⼀等孝服斩缞(cui),是⽤最粗的⽣⿇布⽽制成的,断处外漏,不缉边。
丧礼中:⼦与未嫁⼥为⽗母丧服,承孙为祖⽗母丧服,妻为夫丧服,服丧期限为三年。
⼆等孝服齐缞,是⽤粗⽣⿇的布来制成的,剪断出缉边。
丧礼中:为祖⽗母服丧期限为⼀年,为曾祖⽗母服丧期限为五个⽉,为⾼祖⽗母服丧期限为三个⽉。
三等孝服⼤功,是⽤熟⿇布来制成的,⽐“齐缞”要稍细。
丧礼中:为伯叔⽗母、及堂兄弟、未嫁堂姊妹,服丧期限为九个⽉。
四等孝服⼩功,是⽤较细的熟⿇布来制成的,为从祖⽗母、堂叔伯叔⽗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外祖⽗母、母舅、母姨,服丧期限为五个⽉。
五等孝服缌⿇,是⽤最细的熟⿇布来制做成的,为从曾祖⽗母、族叔伯⽗母、族兄弟姊妹、表兄弟、岳⽗母,丧服三个⽉。
这就是我国古代施⾏了两千多年的丧服制度,以最粗的⽣⿇布到最细的熟⿇布,来区分五个等级差别,也标志了宗族之间⾎缘关系的亲与疏、尊与卑的差异,也就是⼈们常说的“出五服”。
关于“五服”的婚姻规定:在我国宋代时,婚姻制度规定:禁⽌五服以内的亲属结婚,但对姑舅、两姨兄弟姐妹的结合并不禁⽌。
⽽到了现代,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亲属以及三代以内的旁系⾎亲禁⽌结婚,⽽直系亲属指的是⽗母⼦⼥之间,祖⽗母、外祖⽗母与孙⼦⼥、外孙⼦⼥之间。
五级封地、五种衣服、五代人,人们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
![五级封地、五种衣服、五代人,人们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c353fd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9.png)
五级封地、五种衣服、五代人,人们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我国北方,尤其在山东,“五服”是判定同姓同宗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重要标准。
现在人们口中常说的“五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五代人”,五服之内一般视为亲属,而五服之外的则不再以亲属相对待。
五服制度历史悠久,自周朝形成以来就成为统治者规范宗族、家族的重要工具,不仅对维护和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五服中的“服”因为有多种意义,所以五服代表的意义也不相同。
最初时,“服”意为“服侍天子”,五服就是以周天子的王畿为中心向外,以五百里为一服,划分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和荒服”。
每一服对天子承担的义务都不相同,各服诸侯因此要穿着不同的衣服以区分地位,所以“服”又指代衣服。
中国是礼仪之邦,不同的服饰既然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古人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冠制度。
“吉服”和“凶服”是服冠理论的核心,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德”与“孝”,《尚书》中说:“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吉服中的五服主要以衣服上的纹饰的不同加以区分。
古代天子的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图案;下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种图案,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十二章”。
史料记载:“此十二章为五服,天子备有焉,公自山龙而下,侯伯自华虫而下,子男自藻、火而下,卿大夫自粉米而下”。
天子十二章,公爵九章,不同的服饰代表不同的意义,同时这种差异也昭示着等级秩序。
违背服制在古代是被视为“僭越”的大罪,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礼仪制度的破坏,更是对天子等级制度的挑战。
民间的宗法社会不仅要强调亲戚之间的亲疏远近,还要区分族人的身份和地位,然而服饰则是最佳的选择。
葬礼是古人“孝”的重要环节,凶服中的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则是区分服丧者与死者亲缘关系的重要标志。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孝服,用最粗的麻布制成,因为“不缉边”,称“斩”;胸前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为“衰”,故为“斩衰”。
五服是什么意思?
![五服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ce414e0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0.png)
五服是什么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2018-12-25 13:56 胡含娇爱历史俗语:“亲不过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说到“五服”,其实每个年轻人听到都是一脸疑惑的表情,年轻这一代人已经很少再接触到这种东西,就算老人们提起,他们也只是听听而已。
但是有些老人口中的“五服”,又是不一样的含义,小编由此查看了很多的资料,才发现原来“五服”不止一个意思。
那么到底“五服”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这个词是在出现民国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所存的资料也已经不太完整了。
为此,小编根据收集的资料,整理出了几点关于“五服”的说法,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一种说法是关于行政区域的划分。
看电视剧,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室与王室之间的区别,皇家的嫡子与家里的庶出,他们之间的等级也很分明。
熟悉历史政治制度的人一定知道,最早有划分区域的朝代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的制度就叫做分封制。
是怎么划分的呢?当时的国王会按照诸侯与王室之间的关系进行划分领域,与自己关系越好的诸侯,国王就会把他的领地分配在自己的附近。
;如果关系不好,那肯定就是离国王一个十万八千里。
有的史料也说,诸侯的领地也是根据他们与过往的亲疏分配的,这样一来,诸侯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领地分配来实行自己的指责。
第二种说法是五种孝服。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国家从历史开始之后,便开始崇尚各种孝的礼节。
从古时候到现在,就保留着各种丧事应该需要准备的东西与习俗,其中也包括各种等级制度,一个家族中的人必须根据这个制度,来进行孝服的穿戴。
在封建制度中,人们会更加注重等级制度,他么会根据亲疏关系来安排不同的人的孝服材质,如果你的等级高,与这个过世的人关系比较好,那么你的孝服材质比较好。
由此,“五服”也被看做是孝服的五种。
第三种说服就是在孝服的基础上慢慢演变的,由五种孝服演变成了亲疏程度的五辈人。
到底是怎么算的呢?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上至父亲,爷爷和曾爷爷,下至弟弟,儿子,和孙子。
详说古代中国的亲属制度——五服图,为何名为五服?
![详说古代中国的亲属制度——五服图,为何名为五服?](https://img.taocdn.com/s3/m/9fd2ca1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2.png)
详说古代中国的亲属制度——五服图,为何名为五服?五服是一种制度,一种丧葬制度,准确地说就是丧服的制度,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你家里死了人,你穿什么衣服,这个叫五服。
为什么叫五服呢?因为它有五个等级,哪五个等级呢?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要注意的是,斩衰中的衰要念崔,齐衰要念成资崔。
这五个等级有什么区别呢?三大区别:布料不同、做工不同、(穿着)时间不同。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五个等级的丧服,都是麻布,不是绸缎的,因为要表示哀悼,所以要穿得差一点。
都是麻布,但是麻布有生的,有熟的,斩衰是生麻布,是粗麻布,在做斩衰的时候,不能用剪刀绞,要用刀砍,也就是说在裁的时候用刀砍,即斩。
斩下来以后,不能缝边,就得把那个碎穗子都留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穿的很酷的牛仔裤一样,那裤脚都是在上面挖个洞,在现在叫“酷”,但在当时叫做“苦”,表示极其悲痛,这是第一等,叫斩衰。
第二等,叫齐衰,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熟麻布。
从齐衰开始就改熟麻布了,除了斩衰,其他几个都是熟麻布,或者可称之为粗麻布,在制作过程中,用剪刀绞下来,然后缝边,之所以叫齐衰,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都是用熟麻布去制作齐衰、大功、小功、小功、缌麻,而且它们都需要剪裁,裁完之后要把边给封上,那要怎么区分它们呢?是这样的:齐衰是粗麻布,大功是比较粗的麻布,小功是比较细的麻布,缌麻是细麻布,就是说缌麻的面料最好,又熟又细,所以叫缌麻,就缌麻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言,就有细麻布的意思,穿上缌麻,那种悲痛的情绪就显而易见,说明此时心境是及其悲苦的,所以缌麻要留给与死者关系最亲的人穿,那你知道这五个等级怎么穿吗?是这么规定的:斩衰是臣为君,君死了,做臣的穿斩衰;子为父,父亲死了,做儿子的穿斩衰;妻为夫,丈夫死了,妻子穿斩衰。
还有一个特例,服丧的时间最长的是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因为古人的数字往往是有水分的,号称三年,实际二十五个月。
齐衰,是父亲死了之后,母亲去世,儿子穿,时间为三年;妻子去世,丈夫穿,时长一年;祖父母去世,孙子孙女穿,五个月;曾祖父母去世,曾孙曾孙女穿,三个月。
何谓“五服”?
![何谓“五服”?](https://img.taocdn.com/s3/m/5a7c0464ddccda38376baf66.png)
何谓“五服”?古代如何依“五服”定罪的?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1、斩衰(音同崔,指丧服)、三年,用极粗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旁及下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
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
2、齐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
按服丧期限长短,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一年)、齐衰不杖期(不执杖,一年)、齐衰五月和齐衰三月五等。
3、大功九月,用粗熟布为丧服。
4、小功五月,用稍粗熟布为丧服。
5、缌麻三月,用稍细熟布为丧服。
缌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
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
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
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仪礼·丧服》章所载亲属间各种服制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但也有所变通。
五服制罪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具体原则是:服制越近,即血缘关系越亲,卑犯尊的处罚越重,尊犯卑的处罚越轻。
如果服制越远,则表明血缘关系越疏远,这种情况下,卑犯尊的处罚越轻,尊犯卑处罚越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父子相互之间的犯罪,如父亲打骂儿子,儿子没有控告的权利,即父亲免罪,如果儿子打骂父亲,则要处死,所以五服制罪的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f88077e48d7c1c709a14501.png)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一、“五服”概述“五服”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吉服的五个等级,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五等服式;二是凶服(丧服)的五个等级,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等服式;三是王裴之外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依次叫做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五种。
而本文所讨论的“五服”指的是第二种含义,是“丧服制度”的简称,它指的是死者的亲属按照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别,穿戴丧服的规格和所服丧期有所不同的一种制度。
总的来说,即与死者血缘关系越近,丧服的材质愈粗,服丧的时间愈长;反之,则丧服的材质愈细,服丧的时间愈短。
根据亲疏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五种,由亲至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关于服丧的具体内容,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但大如致如下:斩衰,服丧三年,丧服用最粗糙的生麻布制成,左右衣旁和下边不缝,是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为夫服丧时所穿用。
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五等,丧服用次等生麻布制成,是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服丧期间穿用。
大功,丧期九月,丧服用粗熟布制成,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是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时穿用。
小功,丧期五月,丧服轻于大功,是用稍粗熟布制成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期间穿用。
绍麻,丧期三月,丧服是用稍细熟布做成,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服丧时穿用。
作为哀悼死者的一种形式,五服本来仅有表示血缘亲疏的单纯作用,但是在中国早期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和帝制时代“礼法合一”的等级社会中,统治者赋予了它另外的引申意义:它是古代社会“亲亲”、“尊尊”思想的重要体现,用以维护等级尊卑的社会国家秩序。
为什么出了“五服”,才不是亲戚?那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为什么出了“五服”,才不是亲戚?那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https://img.taocdn.com/s3/m/cc237e4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6.png)
为什么出了“五服”,才不是亲戚?那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提到亲戚的远近关系时,我们难免会提到“五服”这一说法。
五服在最早是判定犯人罪行及量刑的依据也是国家收缴贡品的依据,后来慢慢与人口管理及家族管理产生了联系,巧妙的将一个国家统治的标准化体系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五服”就像一把尺,将古代帝王统治下的国家划分成片,将百姓的税赋做明确界定;“五服”就像古代的DNA测试,将一个家族的人分别出了亲疏远近,为犯罪量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五服”对百姓娶妻生子优生优育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围绕天子产生的“五服”根据研究发现,“五服”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当时西晋将“五服”这一概念已经写入了法典用于判定是否犯罪以及怎样量刑。
“五服”的划分根基是天子也就是国家的统治者,以天子为核心来划分国家这是古代最早对“天下”的具体描述。
西晋时期对五服的描述是这样的:离天子最近的四方各500里内为甸服,甸服外四方各500里内的为侯服,侯服以外四方各500里为绥服,绥服外四方各500里为要服,要服以外四方各500里为荒服。
这样的划分令国家统治变得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在上贡方面,依据离天子远近程度不同上贡的内容不同。
甸服内离天子最近的100里需要带藁秸的谷物,再向外100里需要上贡禾穗,再向外100里需要上贡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100里需要上贡带壳的谷子,最外边的100里需要上贡无壳的米。
甸服以外就无需向天子上贡了,之外的地区属于“国家功能区”,为国家承担了很多责任。
甸服外的侯服主要作用是分发给士大夫、男爵以及诸侯作为封地的;侯服外的绥服中,靠近侯服的300里地是给夷人们居住的地方,国家根据情况向这部分人传授文化,剩下的200里地用以操练士兵保障国家战斗力和防御力,是一大片广阔的军事禁区。
绥服以外的要服也像绥服一样被再次分开来使用,靠近绥服的300里依然由夷人居住,剩下的200里作为远离天子的天然监狱,流放罪人使用;要服之外的500里是荒服。
“出了五服不是亲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么?
![“出了五服不是亲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190bcb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b.png)
“出了五服不是亲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么?“出了五服不是亲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么?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民的国家,而中华民族则是一个非常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
中国有14亿的人口,人民向来都是被放在首位,而对于人民的重视,或者说对于血统的重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古人非常重视子嗣,尤其是在一些大户人家,他们向来都认为生尽可能多的孩子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尤其是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男性,女人也以生下男孩为荣。
男孩的出生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荣耀,而以男性为尊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更是奠定了血统的地位。
一. 古人对于血统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门大户,都非常重视血统的纯正,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属于自己的男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男人大多三妻四妾,他们的妻妾也会想尽办法去生男孩,就是因为男孩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一个小小的家庭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家族,依靠的自然是时间与人员的增加,当一个家族发展的越来越大,中间所联系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更多的划分。
如果我们经常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或者读一些古文,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与“五服”相关的字眼。
而且老人常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这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么?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男人的地位越发的出众,后来逐渐形成以男人为天的社会现象。
这个所谓的五服,其实也是根据男性的关系来划分的,虽然依据的对象不一样,但总的而言,划分的方式其实是相同的。
何为“五服”?所谓的“五服”,单单是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就好,简单粗暴的理解便是“五种衣服”,不过具体些来理解的话,倒是有一番讲述了。
“五服论”所围绕的核心便是当时的皇帝,以其为中心点来划分亲疏关系,内外分为了5层,最接近皇帝那一层便是和皇家最亲的,以此类推。
在一开始之时,“五服”被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宾服)、要服、荒服五大类,但是在后世的发展过程当中,又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意义。
亲属范围与五服制度
![亲属范围与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e65cff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a.png)
亲属范围与五服制度我国古代法律中有“五服”制度。
所谓“五服”,就是指丧服。
所谓“五服”制度,就是说为父系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的服制。
具体来说,就是将亲属分成五等,并规定了相应的服丧期限。
古人对于丧服的种类也有严格规定,不同的丧服,适用于不同地位的亲属。
父为长子,次为长孙、若曾孙,其后依此递减。
为臣,若子、侄、昆弟;为平民百姓,若兄、弟、嫂、若夫、若妇;为隶卒,若臣、若子、侄、若同居者;为兵,若孙、若同居者。
每隔若干年,就要改变一次丧服的种类,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礼治秩序逐渐瓦解,父系家长制的一家独尊与嫡长子继承制等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孔子说过:“礼失而求诸野”,于是提出了“去”、“复”的主张,主张除去不合时宜的丧服种类,以恢复和建立符合封建等级秩序的服制。
西周初年,孔子制定了一套五等丧服制度,规定了三种五服制度。
第一等叫做斩衰,也就是齐衰(为父母服丧三年),第二等叫做齐衰,也就是大功,即为兄弟服丧一年),第三等叫做小功,即为夫妻服丧一个月。
虽然如此,但由于周天子身份高贵,所以实际上只能是两种五服制度并行,这样才显得隆重。
这样,周天子实际上服了三种五服,当时人称之为“亲尽,三年”,后世的皇帝便采取了这种方式,即只服两种五服制度。
《春秋左传正义》中明确记载:“父之于子,东宫西宫,南面北面,服均也;父之于母,斩衰三年,齐衰期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
”就是说儿子对父亲服丧三年,孙子对祖父服丧三年,女儿对外祖父服丧三年,媳妇对舅父服丧三年。
至于文武百官、士大夫,对自己的祖父母服丧一年,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父母、夫都服丧三年,嫡妻对夫服丧三年,继室对前夫服丧三年。
在这里,礼治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
唐代开始,五服制度被列入法典,历朝历代根据不同情况略有增加或减少。
例如宋代最终确定了五服制度,每种五服制度的丧服规定更加详细,大致如下: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在清朝的法律中,关于服丧的制度更加详细,有服制、齐衰杖期制、女子别嫁从夫、父在为母服期制、女子入门后改从父母、兄弟死别父服制、族人死节叔伯制等。
我国古代的丧服制度是怎样形成的五服又是指的哪几服
![我国古代的丧服制度是怎样形成的五服又是指的哪几服](https://img.taocdn.com/s3/m/e902538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0.png)
我国古代的丧服制度是怎样形成的五服又是指的哪几服丧服制度丧服制度是用于居丧期间的服饰制度。
人死后其亲属要在一定时间内改变通常的服饰,这种礼俗起源很早。
许多民俗学家认为,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表示某种禁忌。
原始社会的先民出于对鬼魂的恐惧心理,担心死者会降祸作祟,为了不被鬼魂辨识,免遭灾祸,在办理丧事时往往披头散发,以泥涂面,衣着也同平时大不一样。
到后来随着伦理观念的进步,丧服的意义也逐渐演变为主要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即所谓"饰情之表章"。
丧服起源中国古代典籍所称丧服,是"天子以下,死而相丧,衣服、年月亲疏隆杀之礼",不仅指居丧者的服饰,还包括居丧的时间和居丧期间生活起居的特殊规范。
凡此种种,又以居丧者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而有或重或轻,或长或短,或繁或简的隆杀之别。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仪礼·丧服》疏中对这种丧服制度的形成作过这样的表述:"黄帝之时,朴略尚质,行心丧之礼,终身不变","唐虞之日,淳朴渐亏,虽行心丧,更以三年为限","三王以降,浇伪渐起,故制丧服,以表哀情"。
其中虽有后世儒家的涂饰之词,但指出丧服制度的形成是在已经进入阶级社会的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以降的世代,并且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则大致不误。
形成制度丧服一词,最早见于《书·康王之诰》,这篇西周前期的文献提到成王去世,其子康王继位,在即位典礼上,康王穿着王者的服饰,麻冕黼裳,接受诸侯群臣的朝贺。
典礼完毕,"王释冕,反(返)丧服",按照制度为父亲服丧。
周承殷制,西周的丧服制度可能是继承了殷人的某些遗规而有所发展,特别在别亲疏,分嫡庶,强调等级层次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使之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
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的情况不尽一致,但总的趋向是丧服制度更加细密完整,与宗法制度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
五服之亲是哪“五服”
![五服之亲是哪“五服”](https://img.taocdn.com/s3/m/1f681bc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6.png)
五服之亲是哪“五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亲情维系感情及社会关系的,通常讲一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往往正是出了五服的,五服之内才是跟正苗红的一家人,五服具体指的是哪五服呢?
农村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今人以为,这一说,最正确。
今天我们以男性为标准,详细了解一下什么是五服之内。
首先往上一辈一辈的来,首先是自己的父亲,接下来是祖父,在接下来是曾祖父、高祖父,像六世祖已经超出五服范围之外了。
接下来从自己下一辈算,最近的是儿子,接下来是孙子、曾孙、元孙,六世来孙已超出五服之外了。
长辈就从父亲辈开始,父亲辈的只有同父的叔叔,同爷爷的堂叔以及爷爷辈的族叔三个在五服之内。
爷爷辈的只有爷爷,爷爷的亲兄弟,以及爷爷的堂兄弟为五服族亲,在五服之内。
曾爷爷辈的就只有曾爷爷与他的亲兄弟了,高祖自然就一个人了。
子辈的也类似!
在古时,人们若是有亲人去世,就会进行服丧,根据亲疏关系的
不一样,在穿着的丧服上会有不同,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共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区别辈分,陕西北方多以孝圈点的颜色区别辈分,儿子没颜色,孙子红色,曾孙蓝色等等。
血缘关系中五服的计算方法:由于古代一夫一妻,有时有妾,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谓“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同祖父的是三服,同曾祖父的是四服,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以后大家可以依据五服表找到自己的族亲,不再瞎认亲戚了!关注小编从此不迷路!。
“出五服”:衡量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出五服”:衡量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https://img.taocdn.com/s3/m/702e5a0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6e.png)
“出五服”:衡量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展开全文大家都知道,家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且它本身又是重要的风俗现象,人们常常用“出五服”来衡量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其实“五服”最早来源于五个等级的孝服。
一等孝服“斩縗(cui)。
用最粗生麻布制作而成,断处外露,不缉边。
丧礼中子与未嫁女为父母丧服,妻为夫丧服,服三年。
二等孝服“齐縗”。
用生麻布制作,剪断出缉边,为祖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三个月。
三等孝服“大功”。
用熟麻布制作,比齐縗稍细。
为伯叔父母,及堂兄弟,未嫁堂姊妹丧服九个月。
四等孝服“小功”。
用教细熟麻布制作,为从祖父母,堂叔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丧服五个月。
五等孝服“缌(si)麻”。
用最细熟麻布制作,为从曾祖父母,族叔伯父母,族兄弟姊妹,表兄弟,岳父母丧服三个月。
流行了两千年多年的丧服制度,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细熟麻布的五个等级差别,相继标志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出五服”。
五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对丧葬尤为重视,从西周时期就制定了一套繁琐而明细的规范,经历代不断演变,一直延续到如今。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贵,其亲属范围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称之为本宗九族。
如果有人去世,九族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都要穿“孝服”。
由亲至远依次是斩縗(cui),齐縗,大功,小功,缌(si)麻.哪一种亲属穿哪一种孝服不得有半点马虎。
因此上五服就是指九代人: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除此以外则是出了五服的人。
五服制度详解
![五服制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6c2464c767f5acfa1c7cdd2.png)
五服制度“出五服”什么意思五服制度详解甲、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一、斩衰丧服名。
衷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二、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古代民间家族亲戚关系中的“五服”指的什么?五服包括哪些人
![古代民间家族亲戚关系中的“五服”指的什么?五服包括哪些人](https://img.taocdn.com/s3/m/d3f66af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c.png)
古代民间家族亲戚关系中的“五服”指的什么?五服包括哪些人所谓“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种“丧服”;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丧制度,也说明了血缘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
因此,不同的“丧服”,则意味着没的亲属关系。
由于我国向来以父宗为重,子女跟随父亲的姓氏,亲属的远近也根据父宗来划分,比如:1、“斩衰”,是最重的丧服。
这种衣服,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成,断口处外露不绞边,丧服上衣叫“衰”,因而称为“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丧期为三年。
在古代有明确的规定:臣子为君王、男子及未嫁女为父亲、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丈夫都需要服斩衰。
2、“齐衰”,这种衣服,是用粗麻布制作,因为断口处绞边,所以称为“齐衰”。
服丧期分为三年、一年、五月、三月四种,以三年为最重。
古人规定:儿女为父母、儿媳为公婆需要服齐衰三年;丈夫为妻子、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都要服齐衰一年。
3、“大功”,这种衣服,用粗熟麻布制作,服丧期为九个月。
规定:男子为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母及姐妹;已嫁女为伯父叔父及亲兄弟,都要服大功。
4、“小功”,这种衣服,用稍粗熟麻布做成,服丧期为五个月。
规定:男子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姐妹;外孙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都要服小功。
5、“绍麻”,是最轻的丧服。
这种衣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工也较细,现在民间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服丧期为三个月。
规定: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都要服绍麻。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1713f9f33687e21ae45a912.png)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一、“五服”概述“五服”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吉服的五个等级,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五等服式;二是凶服(丧服)的五个等级,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等服式;三是王裴之外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依次叫做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五种。
而本文所讨论的“五服”指的是第二种含义,是“丧服制度”的简称,它指的是死者的亲属按照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别,穿戴丧服的规格和所服丧期有所不同的一种制度。
总的来说,即与死者血缘关系越近,丧服的材质愈粗,服丧的时间愈长;反之,则丧服的材质愈细,服丧的时间愈短。
根据亲疏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五种,由亲至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关于服丧的具体内容,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但大如致如下:斩衰,服丧三年,丧服用最粗糙的生麻布制成,左右衣旁和下边不缝,是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为夫服丧时所穿用。
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五等,丧服用次等生麻布制成,是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服丧期间穿用。
大功,丧期九月,丧服用粗熟布制成,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是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时穿用。
小功,丧期五月,丧服轻于大功,是用稍粗熟布制成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期间穿用。
绍麻,丧期三月,丧服是用稍细熟布做成,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服丧时穿用。
作为哀悼死者的一种形式,五服本来仅有表示血缘亲疏的单纯作用,但是在中国早期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和帝制时代“礼法合一”的等级社会中,统治者赋予了它另外的引申意义:它是古代社会“亲亲”、“尊尊”思想的重要体现,用以维护等级尊卑的社会国家秩序。
五服有多少辈?怎么才算是出五服,你应该把宗亲关系搞清楚
![五服有多少辈?怎么才算是出五服,你应该把宗亲关系搞清楚](https://img.taocdn.com/s3/m/1c276c3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7.png)
五服有多少辈?怎么才算是亲朋、乡党、同学、同事、战友之类。其中的“亲”,是有血脉关系的,也是最近的一类。
而“亲”也是有远近的,大致可分宗亲、姻亲朋亲三类。农村有句俗语,叫“亲戚三代、宗族万年”,同宗同祖的宗亲,时隔再久、相距再远,都是不可背的弃的,所谓“一笔难写两X(姓氏)字”、“天下X(姓氏)姓是一家”是也。
五服之内的亲戚关系是比较亲密的,逢年过节都要走动串门的,一家有结婚、生孩子的喜事,或者生病、去世的白事,五服之内的亲属是一定要到场的。对喜事要恭贺,对白事要安慰和服丧。
出五服的意思就是说: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现代人多认为五服是五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也有一说为:一爷之孙不出服,以下一辈一服,总计八代。民间有骂人祖宗八辈的,那意思就是把整个家族都骂了。
在中国,同姓同宗之人,按血脉传承的顺序,也是有亲疏之别的。大家常说,某某和某某是没出“五服”的兄弟,通俗说就是两人是实在亲戚。现今人们常说的五服,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及自身的五代人。古代人们若是有亲人去世,就会进行服丧,根据亲疏关系的不一样,在穿着的丧服上会有不同,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共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是为“五服”。
另外,对于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礽孙,礽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唐朝丧葬中的“五服”是什么?
![唐朝丧葬中的“五服”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3563fc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1.png)
唐朝丧葬中的“五服”是什么?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斩衰(音摧),丧服名。
衰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三年丧二十五月毕”)。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齐衰(音资崔,zīcuī ),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齐通纃,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
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齐衰”。
有别于斩衰的毛边。
具体服制及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
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衰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家族中五服怎么算从哪一代数
![家族中五服怎么算从哪一代数](https://img.taocdn.com/s3/m/04ad9be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9.png)
民间辈分五服是怎样算的在哪一代算一服
五服之内的五代人是指从自己开始,往上推五代,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
向上推每一代都是一服,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出自同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属关系。
从高祖到自己属于五服。
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出了五服,说明亲属关系比较疏远,即使同姓,也是可以通婚的。
在以前,适龄男女谈婚论嫁的时候,家中的老人总要查查家谱,看双方是否出了五服;缔结婚约,宴请宾朋,也要通知到五服之内的亲友。
中国家族关系中的“五服”在古代有什么说法?
![中国家族关系中的“五服”在古代有什么说法?](https://img.taocdn.com/s3/m/0f88512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e.png)
中国家族关系中的“五服”在古代有什么说法?
中国古代是父系社会,因此用“五服”划分亲属关系的标准是以父亲家族为标准划分的,范围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人,被称为本宗九族,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五服”本身是指五种不同规格的丧服,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适用范围各不相同。
“斩衰”就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的衣服。
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这是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用粗疏的麻布制成的丧服,衣裳分制,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用粗熟麻布制做,面料比“齐衰”稍好的丧服。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丧服。
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使用面料最好的丧服,也是丧仪最轻的。
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因为“五服”的穿戴标准是以血缘关系亲疏不同划分的,因此后来代指亲属关系。
出“五服”就是已经没有丧服的关系,只有同姓的关系了,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如何以“五服”定亲疏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7期
在一些农村,适龄男女谈婚论嫁的时候,家中的老人总要查查家谱,看双方是否出了五服;缔结婚约,宴请宾朋,也要通知到五服之内的亲友。
虽然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服丧制度有所变化,但是“五服”区分血统亲疏远近的作用没有变。
“五服”并非五件衣
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讲究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国家。
孔子云:“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前者指血缘关系规范,后者指地缘关系规范。
“五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出现的频率虽然不算太高,但在古典文化里,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
“五服”本身又是一个词义十分复杂的词。
它可以作为计量单位。
作为计量单位用的时候,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
由近及远,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
同时,五服也可以指礼仪中的“吉服”和“凶服”。
吉服之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之服装样式。
而凶服之“五服”是丧服的五种依亲疏差等分出来的五等服装。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親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丧服重,疏者丧服轻。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就是所谓的五服:
斩衰。
衰读作cuī,同“缞”,指披于胸前的麻布条。
斩衰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所谓“斩”,是指左右和下边不缝合(由此可以想象披麻戴孝之“披”意)。
服斩衰的有子、未嫁女对父母,媳对公婆,妻对夫,承重孙对祖父母。
承重,即承受丧祭与宗庙的重任。
所谓承重孙,按旧时宗法制度,若父与己皆为家族中嫡长而父先死,于祖父母丧亡时,己称承重孙;若祖父及父均先死,于曾祖父母丧亡时,称承重曾孙。
凡承重者,服丧三年。
齐衰(cuī)。
齐,读作zī,指衣服的下摆。
齐衰是五服之一,次于斩衰,以粗麻布做成。
同斩衰不同的,是要缝齐下面的边。
齐衰要为继母、保母服三年,为祖父母、妻、庶母(父之妾)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月,为高祖父母服三月。
大功。
五服之一,服期九月。
用熟麻布做成,比齐衰细,比小功粗,故称大功。
丧事如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
小功。
用较粗的熟布制成,服期五个月。
《唐律疏议》:“小功之亲有三:祖之兄弟,父之从父兄弟,身之再从兄弟是也。
”所谓“从(zóng)父”,即伯父叔父的通称;“从兄弟”即同祖兄弟、从父兄弟的略称,也称堂兄弟。
缌麻。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疏织细麻布制成,服丧三月。
凡疏远亲属、亲戚如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中表兄弟、婿、外孙等,都服缌麻。
所谓“中表”,父亲姊妹的儿女叫外表,母亲兄弟姊妹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
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
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
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凡本宗高祖父母、叔伯叔叔父母、族兄弟均服之。
服期为三个月。
”
“五服”还有哪些
国制五服。
我们的老祖宗规定以首都为中心,五百里为一区域,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事天子。
国家半径是二千五百里,直径是五千里。
用服制规定远近的界限和富庶荒芜的区别。
犯事的发配三千里,五服之外了,那一定是不毛之地。
从国之重地到边远之区,用五服之制逐层管理,老祖宗的方法至今还有意义。
官制五服。
周朝时,官分国王、诸侯、卿、大夫、士五等,余官出了五服;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以后的什么九品官制,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没有跳出这个圈。
想反对这个制度的。
都是出了五服的下级官员,不属于高干。
亲制五服。
这好理解,从血缘关系上找,都数的过来,分的清楚。
许多时候是和利益分不开的。
逢年过节的串访与平日间的走动,红白喜事出的份子钱,遇见事了着急的程度,遗产的分配和继承,就是结婚,只要出了五服就没人管。
现在也没有一夫多妻,无分嫡出庶出。
有“二奶”的生了孩子,或是隐忍不提,或是视同婚生,有法律保护。
别打算和过去亲制五服一样,同是一辈人,爹是一个,娘分二人,嫡出的是一服,庶出的就是二服了。
贾宝玉和贾环,都是贾政的儿子,论长相,贾宝玉“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这是贾政的看法。
要是袭爵,轮不上贾环,和贾环的长相毫无关系。
《红楼梦》表面上说的是妻妾制度,实际上还是亲制五服。
两人差着一服。
古人以“五服”定亲疏
关于五服的范围,历朝皆有些微不同和改变,但大致如上述。
包括丧礼在内的儒家“礼”文化十分繁琐,用司马谈的话说,“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在一些农村,适龄男女谈婚论嫁的时候,家中的老人总要查查家谱,看双方是否出了五服;缔结婚约,宴请宾朋,也要通知到五服之内的亲友。
虽然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服丧制度有所变化,但是“五服”区分血统亲疏远近的作用没有变。
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出了五服,说明亲属关系比较疏远,即使同姓,也是可以通婚的。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
所谓“远亲”并不一定意味着距离上住得远,而是说出了五服。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也是说把丑事的传播范围限制在本宗族之内。
(《烟台日报》2016.4.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