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隐含条件的挖掘

合集下载

例谈数学解题中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例谈数学解题中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21 0 0年 第 3期
河北理 科教 学研 究
'题 讨 论 口 ]
例 谈 数 学 解 题 中对 隐 含 条 件 的 挖 掘
湖 北省成 宁高 中 李 涛 4 70 30 0
数学 能力 的体 现归 根结底 是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 题 能
力 的高与低 , 些学 生 的解题 能力 差 , 多情 一 很 况下 源于 “ ” 看 不到那 些 虽然存 在 于试题 之 中 但不 能直 观看 到 的条件 , 也就 是 隐含条 件 . 1 隐含在 题设 的数 据 里
将原 方程化 为 有 理 方 程 . 意 到 原方 程 就 是 注





- Nf d 值 4 z 、 是 l 8

 ̄ ( + )+1  ̄ ( 一 )+1 0 联 想至 / 3 + / 3 =1 , 0
解 析 几 何 中 椭 圆 的 定 义, 令 1= y , 2 有
评 :题 隐 条 是 y 专它 析本 的 含 件 + = .


≥0 . ,・ 一2 . x≤
0得 . E[,] 02, 而 +, {( 3 + ’:一 一 )
0 则 ,
B.
等于(
C.
) .
D . 2
詈令 = ( 3十 ,当 ≤时 . 一 )号则 3 , 一
为增 函数 , 已求 ∈[ , ]故 当 =2时 , 02,
— AB .I =4 , △ 雎 : s△A = l S l 1 C 1 n 。: , 1 I . i 30 : 1 p . A 1s . 。 即
: ,

/ )(,y= ++=' + ( =1 , y1. y ) 1 _ ' 于 + = 4・ +) 是 ( - 2 y= 4 + ( )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方法和技巧隐含条件,是指在数学问题中没有直接给出的条件,这些条件需要解题的学生自己去挖掘。

在解题时,学生需要具备挖掘隐含条件的意识,即在审题时,就要意识到“题目中是不是包含了隐含条件?”接下来,就要能够从题目的特征中分析出题目可能存在哪些隐含条件,然后应用挖掘隐含条件的技巧来挖掘出隐含条件。

1结合习题中的概念和性质挖掘隐含条件有些题目没有直接给出隐含条件,然而这些条件包含在概念或性质中,只有挖掘出这些隐含条件,才能够正确的确定一些数值的取值范围。

在审题时,学生就需要关注概念和性质中有没有隐含条件。

例1:无穷数列中,时,则此数列的各项和为,请完成命题的证明。

解:分析数列通项,可将数列视为分段函数,这是一个隐含条件。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的自变量是自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值域为自然数组成的分数。

并且当n=3k-1时,即n被3除不足1时,该项将以的形式呈现,否则,当时,该项将以的形式呈现,那么将数列呈现的形式表达出来,它将以的方式呈现。

从数列的概念和性质中挖掘出题目包含的隐含条件,可以缩小无穷数列的范围,得到三个首项不同,而公比相同的三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1)(2)(3)结合隐含条件完成证明:在解题时,需要分析数学问题的定义与性质,找出题目中可能存在的隐含条件,比如较为常见的数学问题定义和性质中包含的隐含条件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指数函数的底数是非1正数等。

只有正确分析隐含条件,才能够正确界定变量的取值范围。

2挖掘出数学图形中呈现的隐含条件在解题时,有些隐含条件在文字中难以呈现出来,而如果忽略这些隐含条件,则解题会出现条件不足的问题。

然而如果抽象化的文化转化为直观化的图形,便会发现图形中包含着隐含条件能够呈现出。

当发现习题的条件不充分时,可以思考把文字转化为图形,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

图1例2:已知正方形,边长为4,,F分别是AB,AD的中点,平面ABCD且GC=2,求B点到平面EFG的距离。

充分挖掘隐含条件确保圆满解题

充分挖掘隐含条件确保圆满解题


1 s n 荟 1 i .
削析 t解答条理清楚,逻辑严谨。思路自然规范,似乎无懈可击,但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扩

当S a 1 ia s 有 大 . i = 时s c+ 最 值喜  ̄ n i
大了.奉思 是关于对数函数的复台函数, 对数的真数大子零 这个条件是隐含着的,注意 。
确 定 .故 而 有如 下 的 s n 范围 求 解 t 一 i窿
由 2 it 2 st 口=s l — 3 il 三0 -s a n {
2 由 ^ c为锐 角 三角 形 得 ^B B =t 3


O i 立冬三一 喜s n ^当 s n = i 0时,s s 卢有最小值 0 I一
到达 一 点 ,上 面 的解 答 再加 上 如 下 的步 骤 就 圆满 了 当 s n 一 l时 sI + i i it s n,有 最 小值 一 I 因 此 所求 答 案 为 ( , ) , 。.
又因为真数大干零知 g x = t x3 () I a + ̄在区问 (. ∞ )上恒大于零 ,则g 2 >O — 2+ () ,解得
点评 : 此类隐含条件在概念定义 中的题 目, 审题时不仅要弄清楚 题 中出现的概念定义的意义 , 还要深入挖掘它的 内涵和外延 , 并且确 保 不消弱内涵 , 不扩大外延 。 关于函数问题 首先要考虑 的就是 函数有 意义 。 定义域 优先的原则 。 把握
例 3 已知l sna+ s = sn 求 s na+  ̄ 的取值范围.一 . 3 i= 2 i 2 i 饵。 i* sn
: i( 罢一 、 nA ) +
. o ^ < .< .

A .旦

B 里

浅谈数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

浅谈数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

浅谈数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中若明若暗、含蓄不露的已知条件。

它们常是巧妙地隐蔽在题设的背后,不易为人们所觉察。

发掘隐含条件,实质上就是要使题设条件明朗化、完备化和具体化,以便明确解题方向,寻求解题思路。

从总体上说,发掘隐含条件,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灵活的思想方法,严谨的思维能力。

通常可以从数学题所及的概念、题设、图形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观察、联想等方法,逐步探索和转化。

一、根据概念特征挖掘隐含条件有些数学题,可以从分析概念的本质特征入手,挖掘隐含条件,发现解题契机。

例12+x 与()21-y 互为相反数,求代数式:⎭⎬⎫⎩⎨⎧-⎥⎦⎤⎢⎣⎡⎪⎭⎫ ⎝⎛+---y x xy xy y x xy y x 2222481433 的值。

分析 本题的隐含条件是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零。

由2+x 是一个非负数,()21-y 也是一个非负数,并且2+x 与()21-y 是互为相反数的。

由互为相反数的意义,得到12=-=y x , ,这样就创造了代入求值的条件。

解: ∵ 2+x 与()21-y 互为相反数 ∴ 2+x ()012=-+y ∴ 02=+x ,()012=-y ∴ 12=-=y x ,⎭⎬⎫⎩⎨⎧-⎥⎦⎤⎢⎣⎡⎪⎭⎫ ⎝⎛+---y x xy xy y x xy y x 2222481433y x xy xy y x xy y x 2222421433---+-=xy xy y x 2341022--= 当12=-=y x ,原式()()()1223124121022⨯-⨯-⨯-⨯-⨯-⨯= 3840++= 51=所以⎭⎬⎫⎩⎨⎧-⎥⎦⎤⎢⎣⎡⎪⎭⎫ ⎝⎛+---y x xy xy y x xy y x 2222481433 的值为51。

二、从题设条件中挖掘隐含条件有些数学问题中,只要分析题设中的条件,挖掘出隐含的条件,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隐含条件;挖掘数学问题的完整性通常包括条件与目标两个方面.问题条件主要具有显性条件与隐含条件以及干扰项.显性条件在解答方面能够提供非常直接的帮助;隐含条件普遍都受忽视,因此需要学生独立挖掘;干扰项使题目难度增加,对学生的思考设置产生影响.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只要对显性条件进行确认,对隐含条件进行挖掘,对干扰项进行排除,才可以使解题的效率得到提升.一、意义有些数学问题即使表面上看比较有难度,但是若是能够把数学题内存在的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就可以使解题步骤得到快速简化,将题中具有的数量关系理清,使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提高.二、方法(一)已知条件方面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质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过程.分析题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就是通过逻辑思维进行的.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虽然教师的讲解十分重要,但是学生进行练习也是十分关键的.学生进行数学的日常练习时,基本上都会把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进行变形或者拓展,属于将知识进行延伸.所以,学生在练习时,题目难度就会变大.学生在进行具体题目的解决时,若是想得到其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就需要全面分析与研究已知条件,对已知定理或者设定进行透彻理解与分析,准确找到题目条件所包含的定义与公式,再利用公式变形将题中存在的隐含条件找出.例如:已知函数f(x)=loga(x+1)(a0,且a≠1),g(x)=loga (4-2x).求使函数f(x)-g(x)的值为正数的x的取值范围.题目自身较为复杂,学生在表象认识方面存在困难.學生第一眼看到此题目时,会认为此题所给的条件不够,无法解答.有些学生还会被禁锢于题目呈现的简单条件之中,这时若是想在其中发现隐含的条件就非常困难了.因此,学生在做题时,必须将题面上所给的全部已知内容都找到,且在其中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高中数学内一些定理的相似之处.解析:令f(x)-g(x)0,得f(x)g(x),即loga(x+1)loga(4-2x).当a1时,可得x+14-2x,解得x1.因为-1x2,所以1x当0a1时,可得x+14-2x,解得x1,因为-1x2,所以-1x1.综上所述,当a1时,x的取值范围是(1,2);当0a1时,x的取值范围是(-1,1).由解析所表达的内容可以清晰地看到,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通过已知条件进行转化,从而找到该题目的解题核心即“令f(x)-g(x)0,得f (x)g(x)”.在找到解题关键后,该题由已知条件不完整,变成了一道简单的不等式问题,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解题难度.同时,在上述的题目解析中可以发现,高中数学问题的条件通常不会直接呈现给解题者,而是需要解题者在利用平时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逻辑思维在题干中找到解题关键.因此我们可以说,高中阶段的数学题目正是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推理方面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时,只需对方法有一定的掌握就能够使题目难度得到明显降低.题目内具有的隐含条件是将数学问题彻底解决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推理和探究题目,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解题时需要的实质内容.但是一部分题目非常复杂,很难挖掘其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只有利用具有严密性的逻辑推理与求证,才能够将隐含条件推导出来,最终将问题解决.例如:已知A+B+C=π,求证:tan2A2+tan2B2+tan2C2≥1.学生在看到此题时,第一反应就是题目中条件不够,没有办法解题.但是若是经过较为严密的推理就可以将此题中存在的隐含条件找到.解析:利用基本不等式a2+b2≥2ab,同向不等式相加,可以得到tan2A2+tan2B2+tan2C2≥tanA2tanB2+tanC2tanB2+tanA2tanC2;然后只需证明tanA2tanB2+tanC2tanB2+tanA2tanC2=1即可.由两角和的正切公式的变形可得tan α+tan β=tan(α+β)(1-tan αtan β),结合三角形内角的关系可得tanC2=cot(A+B)2,至此即可求出结果.证明:因为tan2A2+tan2B2≥2tanA2tanB2,tan2C2+tan2B2≥2tanC2tan B2,tan2A2+tan2C2≥2tanA2tanC2,所以将三个不等式相加可得:tan2A2+tan2B2+tan2C2≥tanA2tanB2+tanC2tanB2+tanA2tanC2=tanA2ta nB2+tanC2tanA2+tanB2=tanA2·tanB2+cotA+B2tanA+B21-tanA2tanB2=1,即tan2A2+tan2B2+tan2C2≥1.由上述题目解析可知,仅凭题干的已知条件进行证明是无法直接解开此题的,需要学生进一步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来找到题中的隐含条件.类似于上述形式的数学题目,在高中阶段的“出镜率”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上述解题过程不难发现,该类题目的出题意图在于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只有掌握固定的不等式关系,才能满足上述题目的解题要求.同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依旧需要将自身积累的数学知识运用于解题过程中,从而为题目“凑齐”解题条件.而这种思维在学生未来进行科学或学术研究时,能够为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通过已知的知识来求证未知知识,在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科研人员一定要具有上述的“拼凑”思维,巧妙且合理地将所有知识及条件汇聚在一起,才能解开未知的谜题.因此,学习与练习数学题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其日后的工作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定义方面定义和性质是数学解题过程中的着手处,属于浅显的隐含条件,但若是不够重视就会成为非常隐蔽的隐含条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不能是0,指数函数中底数必须是不是1的正数,等等.例如:已知数列{an}中,a1=3,前n项和Sn=12(n+1)·(an+1)-1.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解析:由Sn=12(n+1)(an+1)-1,得Sn+1=12(n+2)·(an+1+1)-1,两式相减后整理可得nan+1=(n+1)an-1,则(n+1)an+2=(n+2)an+1-1,两式相减整理后利用等差中项公式可判断.证明:因为Sn=12(n+1)(an+1)-1,所以Sn+1=12(n+2)(an+1+1)-1,所以an+1=Sn+1-Sn=12[(n+2)(an+1+1)-(n+1)(an+1)],整理可得,nan+1=(n+1)an-1,①所以(n+1)an+2=(n+2)an+1-1,②②-①可得,(n+1)an+2-nan+1=(n+2)an+1-(n+1)an,所以2(n+1)an+1=(n+1)(an+2+an),所以2an+1=an+2+an,所以数列{an}为等差数列.通过上述题目解析可知,在进行数学题目解答时,学生需要准确掌握使数学概念成立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定理的存在与成立都需要一定的固有基础,同时根据定理又能得到相应的固有结论.因此,在一般的数学题目中,既定的充要条件通常不会直接呈现,学生需要通过自身对于定理的熟练掌握在解题过程中自行进行补充,从而满足题目的解题需求.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在该方面进行强调,并在讲解新定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定理的结论及条件进行记忆.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提出定理记忆要求时,需要直接配合上述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记忆定理的作用.(四)联系方面在单独地、孤立无援地对已知条件进行审视时,能够在已知条件的联系中发现新的隐含条件.例如:锐角α,β满足条件sin4αcos2β+cos4αsin2β=1,求证:α+β=π2.证明:由已知可设sin2αcos β=cos θ,cos2αsinβ=sin θ,则sin2α=cos θcos β,① cos2α=sin θsin β,②①+②得:cos(θ-β)=1θ-β=2kπ,所以θ=2kπ+β(k∈Z),所以sin2α=cos θcos β=cos2β,cos2α=sin θsin β=sin2β,因为α,β为锐角,所以sin α=cos β=sinπ2-β,所以α=π2-β,即有α+β=π2.由上述类型的题目及对应解析可知,学生在进行数学习题解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题干中所存在的固有关系,而该类固有关系正是题目的隐含条件,学生只有及时发现该类隐含关系才能有效解开该类题目.此类题目在发现隐含条件后的整体运算并难,故需要教师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解答,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积累.其中在要求学生进行积累时,教师要有所侧重的为学生指出解题重点,意在培养学生发现隐含条件的思维能力,切忌放任学生死记硬背.(五)认知动因方面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具备将认知动因进行激活的策略,也具备将认知内容和方法进行激活的策略,前面的内容依据联想,后面的内容依据类比.解题的过程不仅是联想的过程也是类比的过程.例如:在等比数列中,若S30=13S10,S10+S30=140,则S20等于多少?分析:这是一道关于等比数列的题目,要回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首先,由已知条件可得q≠1,S10=10,S30=130,接下来就可以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将其进行变形,进而得到关于q的方程,即可求出q10的值,然后利用等比數列的前n项和公式进行解答就可以了.解:因为S30=13S10,且数列为等比数列,所以q≠1.因为S30=13S10,S10+S30=140,所以S10=10,S30=130,所以a1(1-q10)1-q=10,且a1(1-q30)1-q=130,所以q20+q10-12=0,所以q10=3,所以S20=a11-q201-q=S10(1+q10)=10×(1+3)=40.从该类题目的解题过程中可以看出,此类题目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对题干的拆解能力,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过题目后,一定要重点对其隐含条件“q≠1”及等比数到的特征进行总结,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对题干的注意力,从而在后续解题过程中能够发现题干中的隐藏条件.(六)图形方面一位法国数学家曾经说过,代数和几何一旦分道扬镳,那么它们的发展范围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它们在应用方面就十分狭窄,但是把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联系,它们就能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就能够加快发展的步伐,变得更加完善.例如:已知点A(1,2),B(3,-5),P为x轴上一动点,求P到A,B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P点的坐标.分析:从题中能够看出,若不通过数形结合,则很难算出P到A,B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P点的坐标,因此,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解题,如下图所示.易得当B′,A,P三点共线时,|PA-PB|最大,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直线AB′的解析式,点P即是此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解:设B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B′,连接PB′,AB′,则B′(3,5),PB′=PB,所以|PA-PB|=|PA-PB′|≤AB′,则B′,A,P三点共线时,|PA-PB|最大.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则有2=k+b,5=3k+b,可得k=32,b=12,所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32x+12.令y=0,可得x=-13,所以符合题意的点P的坐标为-13,0.数形结合不仅是数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发现,也是当下高中数学题目中隐藏条件的最好手段.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培养学生将图形与函数进行联系的能力,往往题干中的隐藏条件就存在于图形与函数之间.此外,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多种函数形式,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于函数的理解要求.故教师要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于函数的理解,并在适当时间要求学生自行进行函数图像的描绘,或通过建立函数图像来要求学生写出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三、结语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时,需要把所学的知识不断运用,这样才可以实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解题时挖掘题中蕴含的隐含条件,并采取与之相关的定义将问题解决,对解题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引导、观察、分析、挖掘数学中的“隐含条件”

引导、观察、分析、挖掘数学中的“隐含条件”

h y mu t re t t e t o a l z , r i i e d nl t i t t e t b l y t o s r , ic v , n l s e t e s u g e s d n ay e a d t vs d p n e t , a e s d n sa i t b e e d s o e a ay i , h u tn n oe en e y r nh u i o v z
王 晓 东, 窦盼 英
( 阳职业 技术 学院 , 南 濮阳 470 ) 濮 河 500

要: 在数 学解题教学中, 要夯实定理、 定义、 性质、 法则等基础知识的内涵和条件 , 引导学生认真 观察、 仔细分析、 深入挖掘数学问题的条件 , 特别是 隐含条件, 对尝解错例 , 促使 学生 自主剖
由于概念 内涵 不清 而导致 错误 是带 有普 遍性 和
典 型性 的错误 , 师在 教 学 中务 必 引 导 学生 澄清 有 教
收稿 日期 :06 1 5 20 —0 —1
作者简介 : 王晓东(9 8 , , 16 一)女 河南南乐人 , 濮阳职 业技 术学院数学信 息工程 系讲师 。 91 Fra bibliotekl 47
得 ( +c a =17b,・,=(b 一l7/ a )一2c 4 .2 .8 52 4 )2 .C 故 aC为方 程 t—2t 52 4 ) 、 2 b+(b —17 / 2=0的二 不等 实根 。
G iac , srai , n l i adE cvt g“ocae odt n’nMahma c udn e Obevt n A ay s n xaai cnel cn io ’i te ts o s n d i i
WANG a 一 如 & DOU n 一 Xio Pa

如何发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

如何发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

如何发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作者:庄明勇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0期发掘并利用题中,含而不露的隐含条件,是解数学题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掘隐含条件,通常可以从数学题所涉及的概念、图形、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观察、联想等方法进行探索.常见的途径有以下几种.一、从概念特征发掘隐含条件有些数学题,一部分已知条件隐含于概念之中,可以从分析概念的本质特征着手,发掘隐含条件,探明解题思路.二、从结构特征发掘隐含条件有些数学题,已知条件由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式给出,部分条件巧妙地隐含于这些关系式中.这时,可以从关系式的结构特征上发掘隐含条件.观察PB、PA、OA、OO′四线段所处的位置,若BO′∥PO,则可得到上述比例式.发现了上述隐含条件,原题就不难证出.四、从结构中发掘隐含条件有些数学证明题,部分条件隐含于结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分析结构入手,通过适当变形把某些条件从结构中分离出来.例4:已知△ABC中,AB=AC,∠ABC=100°,BD平分∠ABC,求证:BD+AD=BC.思考方法:可以先根据结论,在BC边上找一点E使BE=BD,再证明AD=EC.即把隐于结论中的一部分条件从结论中分离出来,使证明方向比较明确,便于作进一步证明.五、从相关知识发掘隐含条件有些数学题,其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题时只有充分注意相关知识的特点和性质,才能顺利发现隐含条件,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例5:在△ABC中,D在BC上,使BD∶DC=3∶2,E在AD上,且使AE∶ED=5∶6,若BE与AC相交,交点为P,求BE∶EP.思考方法:本题若用平面几何方法求解,则需作辅助线,且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能注意到应用杠杠平衡原理,把线段之比转化为受力之比,则不需添加辅助线,便可巧妙、简捷地解决.故有EA=6,所以ED=EA+EC=9.故BE∶EP=ED∶EB=9∶2.以上讨论了发掘隐含条件的一些常用途径,在实际解题时,这些途径可以而且必须结合起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挖掘隐含条件,打开解题突破口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挖掘隐含条件,打开解题突破口
解 : ∵m2=m+1,n2=n+1, 且m≠n,
∴m,n是方程x2-x-1=0的两个根.
∴m+n=1
mn= -1
法1:m2+n2=m+n+2=3
法2:m2+n2=(m+n)2-2mn=1-2× (−1) = 3
隐含条件:m,n是方程x2-x-1=0的两个根.Fra bibliotek当堂检测:
7. 如果关于 x 的方程(m-2)x2-2x+1=0 有实数解,求 m 的取值范围。
(1)隐含一元一次方程-------忽视“方程有实根”的含义,导致字母系数取值范围缩小
(2)隐含二次项系数a≠0------忽视二次项系数a≠0,导致字母系数取值范围扩大
1、关于x的方程(a2-4)x2+(a+2)x-1=0
(1)当a取什么值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2)当a取什么值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
解:(1)
a2-4=0
(2) a2-4≠0
a+2≠0
∴a=2
∴当a=2时,原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隐含条件--------- 隐在其中,含而不露
∴a≠±2
∴当a≠±2时,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推论:如果方程 x2+px+q=0 的两个根是 x1,x2
那么
x1+x2=-p ,x1x2= q
.
温故知新:
6. 隐含条件:
是指已经包含于题目的文字叙述、图示表示或符号表示中,
但又未明确指出的条件.
也指在题目已知信息中没有明显呈现,
但却与题目涉及的数学概念、知识或方法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
当堂检测:
x
当堂检测:
思维拓展,更上一层

例谈数学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例谈数学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例谈数学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标签:数学教学;隐含条件;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讲,解数学题是一个从题目所列条件中不断地挖掘并利用其中的隐含条件,进行推理和运算的过程.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几个典型例子,剖析解题时导致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一、挖掘隐含集合元素的条件例1 已知集合A={2,3,a2+4a+2},B={0,7,a2+4a-2,2-a},且A∩B={3,7},求实数a的值.正解:∵A={2,3,a2+4a+2},A∩B={3,7}.∴a2+4a+2=7,解得a=1或a=-5.当a=1时,A={2,3,7},B={0,7,3,1},符合条件.当a=-5时,A={2,3,7},B={0,7,3,7},不符合集合元素互异性这一条件,应舍去.∴实数a的值为1.分析:这道题容易出错的原因是学生忽视挖掘集合元素的条件,即互异性和无序性,所以在解得a=1或a=-5后,不去检验集合B是否成立.二、挖掘隐含某一变量的条件例2 已知x≥0,y≥0,且x+2y=1,试求x2+y2的取值范围.错解:由x+2y=1,得x=1-2y.则x2+y2=(1-2y)2+y2=5(y-)2+.∵y≥0,∴5(y-)2+≥.即x2+y2≥,∴x2+y2的取值范围为[,+∞].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是已知条件中给出了两个变量的范围,又给出了两个变量的等量关系,要运用此等量关系将所求式子转化为某个变量的二次函数式,还隐含了要利用此等量关系求得某个变量的范围.正解:∵x≥0,∴x=1-2y≥0 ,解得y≤,又∵y≥0 ,∴0≤y≤.x2+y2=(1-2y)2+y2=5(y-)2+,当0≤y≤时,≤5(y-)2+≤1 .∴≤x2+y2≤1. ∴x2+y2的取值范围为[,1].三、挖掘隐含函数奇偶性的条件例3 已知函数f(x)=ax5+bsin3x+10,且f(3)=5,求f(-3)的值.正解:设g(x)=ax5+bsin3x,则g(x)为奇函数,f(x)=g(x)+10.所以f (-3)=g(-3)+10=-g(3)+10=-[f (3)-10]+10=15 .分析:这道题容易出错的原因是忽视挖掘函数奇偶性这一条件.通常求函数值应有确切的函数解析式,本题是涉及两个参数a,b的解析式,只给出f (3)=5这一条件,无法求得参数a,b的值.仔细观察由f (3)=5,求f (-3)的值,启发我们联想函数的奇偶性,不难发现解析式中隐含着g(x)=ax5+bsin3x是奇函数这一条件,于是问题迎刃而解.四、挖掘隐含向量夹角是锐角的充要条件例4 已知向量=(1,2),=(1,m),试确定实数m的取值范围,使得与的夹角为锐角.错解:∵·=1+2m>0,与的夹角为锐角.∴·>0,即1+2m>0,解得m>-.∴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是忽视隐含向量夹角是锐角的充要条件.对两个非零向量与,如与的夹角θ为锐角,则·>0,反之,则不一定成立.这是因为当·=cosθ>0时,与的夹角θ也可能为0.因此与的夹角θ为锐角的充要条件是·>0且与不同向,这样在上述m的取值范围(-,+∞)中应除去与的夹角为0的情况.∵与的横坐标都是1,∴当m=2时,与同向.∴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2)∪(-2,+∞).。

挖掘隐含条件,有效解决问题论文

挖掘隐含条件,有效解决问题论文

挖掘隐含条件,有效解决问题高中数学题目的条件与所求的问题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时是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我们把它称为隐含条件。

它们常是巧妙地隐藏在题设的背后,不易被发现。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有时寻求原问题的隐含条件比较困难,不便于求解,从而丧失了成功的机会.为此,笔者以从数学问题涉及的定义、图形、结构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入手,对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多角度思考,瞻前顾后,从中管窥到它们之间的隐含条件,获得解题思路。

1、从概念中发现隐含条件例1 :已知f(x)=ax2+bx+3a+b是偶函数,其定义域为[a-1,2a],求f(x)的值域。

分析:此题学生可以由f(x)是偶函数,很容易得出b=0,然后根据二次函数求值域的步骤谈论a的正负以及a=0的情况,分别求出f(x)的值域,最终结果中都含有参数a。

表面看来,解答似乎很完善,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他们错误的认为,但其实函数奇偶性的前提是定义域要关于原点对称,于是可从定义域的概念中发现出隐含条件.故得:a-1+2a=0, 问题变成了一个确定函数在确定的区间上求值域的问题。

2、从问题条件的相互制约中发现隐含条件例2 :已知,则的值域为分析:本题的典型错解是:由已知得,而,从而,又,由换元法可以求出的值域为。

上述解法错在何处呢?错在忽略了题目中由于两个变量的相互制约所隐含的变量的取值范围。

因为,所以,再结合,所以,有的值域为。

3、从数量关系中发现隐含条件.例3:已知函数f(x)=log3x+2,x∈[1,9],则函数的最大值是多少?分析:此题的关键是所求函数的定义域.许多学生认为定义域就是[1,9],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所求函数解析式中的f(x2)中隐含着x的另一范围。

解:因为f(x)的定义域是[1,9],所以f(x2)中的x应满足从而得1≤x≤3.即函数的定义域为[1,3].又4、从公式、结论的适用范围中发现隐含条件例4:设是方程的两实根,当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分析:本题的典型错解为:由韦达定理可得,,则,由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知,当时,有最小值。

例谈数学问题隐含条件的挖掘

例谈数学问题隐含条件的挖掘

=。 s一 =i-) , s, i 了 (y i一 2 s 一 n , n


l n l一 卜1 y’ < . A , 1 2 ,
正解: i ∈ 一 , ,口 sy [ 11, 又sx [ 11 且÷一i ∈ 一 , n ] n ]
ln [ ii∈一 1 y , ] s 又‘y[l s ∈ 2l ‘i∈一, i 卜了 】 .n s 1 n y ,.



同理设 一 < < 】 0则 ; < . 1 l < , 一 0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 一 1 1 2 A 0.A 4 + 2 A> + + 一 .. ≤ . > I ・
当 A≤4时 , ) (一∞, ) ( 在 一1 上是 减 函数 .
+ +2 一A <1+1+2一A≤ o. 4. ・ I .A>
仍 可追 溯到 单调 函数定 义的逆 用 问题 . 在 大 容量 大题 量 训 练量 的背景 下 , 律 的揭 示 规
关 系式 进行 化简 、 变形 之外 , 还应 考虑到此 关 系中可 能还 隐含 着某个 变 元 的范 围 , 只有 这样 处 理 问题 才
全 面.
例 3 在 0 y平 面上 给定 曲线 y 2=2 , 点 A x设
和等于 订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 任意一个内角都在 ( , ) 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 内角的和大于 9 。 0 叮 内, 『 0 等等 , 这些都是隐性 的条件, 解题时要充分地挖掘 , 要 能灵活应 用.
(, ) 口ER, CO , 曲线上 的点 到点 A的距 离 的最小值 为 l ,
口, )求 a 的函数表达式. ) 解 : M( Y 为 曲线 y =2 设 ,) 2 x上任意 一点 ,

如何挖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

如何挖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

如何挖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浙江省奉化中学 楼许静 孙伟奇 315500有的题目中隐含着一些条件,这些题目常使学生感到困惑。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知如何抓住问题的实质,挖掘出隐含条件,为解题打开切入点和突破口。

那么隐含条件应当从那几方面去挖掘呢?一、回归定义数学的定义是推导公式、定理的依据,也是解题常用的一把钥匙,它能为解题挖掘出最本质的条件,使解题简捷明快。

例1、解方程1010610622=+-+++x x x x思路:用通常的办法,需要两次平方才能将原方程化为有理方程.注意到原方程就是 ,101)3(1)3(22=+-+++x x联想到解析几何中椭圆的定义,令,12y =有,10)3()3(2222=+-+++y x y x 这是以点)0,3(),0,3(21F F -为焦点,长轴之长为10的椭圆方程,即.1162522=+y x (隐含条件) 从而当12=y 时,就有1545±=x . 二、细查结构 发掘隐含条件往往需要运用感知,敏锐地观察,大胆运用直觉思维,迅速作出判断,从隐蔽的数学关系中找到问题的实质。

而仔细观察,抓住结构特征,往往能有效地挖掘隐含条件.例2、已知二次方程)(0)()(2c b b a x a c x c b ≠=-+-+-有相等的实数根,求证:c a b +=2分析:常规方法是由判别式0=∆,经过因式分解得到0)2(2=--c a b ,但跨越这一步是比较繁难的.若转向观察题设方程的特点入手,迅速发掘出该方程系数为0条件,则立刻可知该方程的相等实数根为1,于是由韦达定理得,1=--cb b a 问题简捷获证.三、结合已知当单独、孤立地审视已知条件已经达到“山重水腹疑无路”时,将几个已知条件联系起来审视,就可以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从而挖掘出隐含条件.例3、在锐角三角形中,C B A tan ,tan ,tan 成等差数列,若)cos()2(cos A C B C f -+=,试求函数)(x f 的表达式. 分析:一方面由第一个已知条件得出)tan (tan 21tan C A B +=,另一方面由诱导公式得出,1tan tan tan tan )tan (tan tan -+=+-=C A C A C A B 以上二方面结合得出),1tan )(tan tan (tan )tan (tan 22tan tan 1tan tan tan tan -+=+⇒+=-+C A C A C A C A C A C A ⇒-=⇒1tan tan 2C A 隐含条件.tan 3tan CA = C C C C A A A A A CB 222222tan 9tan 91)tan 3(1)tan 3(1tan 1tan 2cos )2cos()cos(+-=+-=+-=-=-=-+π 这样第二个已知条件转化为CC C C f 2222tan 9tan 9)tan 1tan 1(+-=+-用变量替换法求函数的表达式,令.5445119119)(11tan tan 1tan 1222++=+-++--=⇒+-=⇒+-=x x x x x xx f x x C C C x 四、借助直观有些数学题所给的条件往往不能直接为解题服务,而能够直接为解题服务的一些有效因素却隐蔽在题目所蕴含的图形的几何性质中,此时,若能以数思形,借助图形直观分析,就可以迅速获得隐含条件,使问题形象、简明地解决.例4、点),(b a A 是已知圆D :02222=+--+f ey dx y x 内的一个定点,弦BC 与点A 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90BAC .求弦BC 中点P 的轨迹方程.解:设弦BC 中点),(y x P ,因为︒=∠90BAC ,所以||||||PC PB PA ==;又因为,||||||222CD PC PD =+则有f e d b y a x e y d x -+=-+-+-+-222222)()()()(,化简得.0)(21)()(2222=++++-+-+f b a y b d x a e y x 这里,画出草图就可揭露出条件||||PC PA =,把PCD Rt ABC Rt ∆∆与联系起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五、转换表述数学语言的抽象表述常会给我们理解题意带来困难.为此,在解题中,要善于追溯问题的实际背景,注意转换数学语言,尽量使题目表述通俗化,使隐含条件明朗化.例5、记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D ,若存在,0D x ∈使00)(x x f =成立,则称),(00y x 为坐标的点是函数)(x f 图象上的“不动点”,若函数ax x x f +-=13)(的图象上有且仅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试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分析:本题是一类新概念题,但是其语言表述却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设两个不动点的坐标为))(,(),,(212211x x y x P y x P ≠,于是有“不动点”就被我们用这样的语言去表述:⎪⎩⎪⎨⎧=+-+=+-+⇒⎪⎪⎩⎪⎪⎨⎧=+-=+-01)3(01)3(1313222121222111x a x x a x x ax x x a x x ),(21a x x -≠从而也就挖掘出隐含条件21,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01)3(2=+-+x a x 的两个不等于a-的相异实根,于是很容易就得到解题的方法:⎪⎩⎪⎨⎧≠+--+->--=∆01))(3()(04)3(22a a a a , 解得:).,5()1,31()31,(+∞⋃-⋃--∞∈a 六、巧妙赋值通过对题目中的字母的恰当赋值,往往能获得对该问题具有启发意义的隐含条件例6、下面的表甲是一个电子显示盘,每一次操作可以使某一行四个字母同时改变,或者使某一列四个字母同时改变.改变的规则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每个英文字母变成它的下一个字母(即A 变成B ,B 变成C …,最后Z 变成A ).问能否经过若干次操作使表甲变为表乙?如果能,请写出变化过程,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S O B R K B D ST Z F P H E X GH O C N R T B SA D V X C F Y A表甲 表乙分析:本题直接入手,有一定难度.我们将表中的英文字母分别用它们在字母表中的序号代替(即A 用1,B 用2,…,Z 用26代替).这样表甲和表乙变分别变成了表丙和表丁.19 15 2 18 11 2 3 1920 26 6 16 8 5 24 78 15 3 4 18 20 2 191 4 22 243 6 25 1表丙 表丁这样,每一次操作中字母的置换就相当于下面的置换:1→2,2→3,…,25→26,26→1.这样我们就挖掘出隐含条件:每次操作不改变这16个数字的和的奇偶性.但表丙这16个数字的和为213,表丁的16个数字的和为184,它们的奇偶性不同.故表丙不能变成表丁,即表甲不能变成表乙.七、有效增补有些立体几何题给出的问题背景很简略,难以察觉题中的线面关系或数量关系.但是,将所给的图形进行适当的增补,使之变成一个更特殊、更完整的几何体,那么题中所隐含的一些线面关系和数量关系就会显露出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7、如图,ABC C B A -111是直三棱柱,过点11,,C B A 的平面与平面ABC 的交线记作l ,(1)判断直线11C A 和l 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若,90,3,4,11︒=∠===ABC BC AB A A 求顶点1A 到直线l 的距离.简析略解:此题中平面11BC A 与平面ABC 的交线l 的位置不很明朗,难以看到问题的本质.而将所给的直三棱柱ABC C B A -111补成直平行六面体,1111ABCD D B C A -则即可显露出隐含关系:交线l 就是BD ,于是易知直线11C A 和l 平行(证明略),再根据三垂线定理及勾股定理易求得1A 到直线l 的距离是513(解答略). 由上可知,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可以迅速揭开问题的实质,简缩思维过程,优化解题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生具备扎实过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严谨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数学题目隐含条件的七个“隐身之处”

数学题目隐含条件的七个“隐身之处”

数学题目隐含条件的七个“隐身之处”所谓隐含条件,是指在题目的条件中未明确给出但客观存在的数学事实。

解题活动中,许多学生由于对隐含条件的关注不够或不知道如何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而使解题活动陷入困境,或导致解题失误,或使思路复杂化。

那么,隐含条件,隐在何处呢?1.隐在数学概念的内涵中1.计算:。

分析:由于此题未明确给出n的取值,致使许多学生无从下手。

实际上,根据组合数的概念易得:中字母n,m应满足条件m≤n,m,n均为自然数,即可求出n值,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解析:由组合数的意义得:38-n≤3n≤21+n,又n为自然数,求得n=10。

所以,原式=。

2.隐在题目所给式子的特殊结构中2.已知方程a(b―c)x2+b(c―a)x+c(a―b)=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求证:数列,,为等差数列。

分析:本题的常规证法是:由方程a(b―c)x2+b(c―a)x+c(a―b)=0有两等根,得Δ=0,再化简得数列,,为等差数列。

此法思路简单,但化简过程比较复杂。

若能注意到题中方程的结构特点,可得隐含条件:两等根即为x1=x2=1。

从而得如下简单证明。

证明:∵a(b―c)×12+b(c―a)×1+c(a―b)=0,∴方程的两等根即为x1=x2=1。

由韦达定理,,整理即得,即数列,,为等差数列。

3.隐在问题条件的相互制约中3.已知x2+4y2=4x,求x2+y2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的典型错解是:由已知得,从而。

上述解法错在何处呢?错在忽略了题目中由于两个变量x,y的相互制约所隐含的变量x的取值范围。

解析:由已知得,所以0≤x≤4。

又,当0≤x≤4时,有x2+y2∈[0,16],即x2+y2的取值范围为[0,16]。

4.隐在公式、结论的适用范围中4.已知双曲线,过点B(1,1)能否作直线,使得B为直线被双曲线所截得的弦的中点?分析:本题的典型错解为:假设满足条件的直线存在,且与双曲线两交点分别为P1(x1,y1),P(x2,y2),则,,两式相减得:2(x1―x2)(x1+x2)―(y1―y2)(y1+y2)=0。

例谈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例谈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例谈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每道数学都可以分为“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条件是命题中的已知事项,而结论是从命题中提出条件经过推理而得到的事项,多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明确的,但有的简单命题就不明确点明,它的条件是隐蔽的。

隐蔽在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我们称之为“隐含条件”。

它们常常巧妙隐蔽在题设的背后,不易被人们发现。

这些隐含条件对解题影响很大,一道数学题是否解得迅速、合理、正确,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隐含条件,部分学生解决某些数学问题,常因疏漏隐含条件,要么使解题无法进行,要么就得出错误的结论。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那些问题中所隐含的条件不清楚,没能充分应用到位。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和利用隐含条件?笔者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应从以下4方面入手:1. 从数学概念、定义中挖掘隐含条件数学概念、定义中的某些部分较为隐蔽,如不注意,就容易错误或被疏漏,造成解题的失误。

应从仔细审题入手,积极探明题目思路,注意分析概念、定义的实质,挖掘出隐含条件,使解题做到快而准。

例1:在实数范围内解方程:|(x+y)(x-y)-15|+4-xy=0。

分析:注意在此方程中含有绝对值和平方根,可从概念入手,挖掘隐含条件。

在实数范围内求解时,此方程的第一部分表示实数的绝对值,第二部分表示实数的算术平方根,它们在数量上的共同特征是表示非负数。

即(x+y)(x-y)-15=04-xy=0x1=4y1=1,x2=-4y2=-1例2:求C25-n2n+C2n9+n(n∈N)的值。

分析:若采用组合的计算公式Cmn=n!m!(n-m)!来求值很繁琐,但从组合数特定的概念中挖掘隐含条件nm0,m、n ∈N,问题显然易解。

解:由组合的定义知:2n25-n0(n∈N)9+n2n0得:813n9且n∈N,所以n = 9故原式= C1618+C1818=C218+1=1542. 从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中去挖掘隐含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函数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些重要的条件往往隐含在定义域、值域中,这不但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仔细分析、勤于联想,这样才能提高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

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

JIAO HAI TAN HANG /教海探航高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冯正诚数学是高中课程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对于高中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高中生而言,数学学习的任务也比较繁重,要掌握很多知识点,掌握的内容比较庞杂,因此,高中数学是让大多数高中学头疼的一门课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想要学好数学,就要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找到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的解决数学问题。

本文就高中生如何挖掘数学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找到解题方法进行说明。

高中数学不像初中数学那么简单,它需要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 ,在决数学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找比较全面的数学条件,然后再着手 解题。

因此,数学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的 挖掘特别重要,只有挖掘出隐含条件,教学方法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效果设计是否得当对于整堂 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等多方面有着 重要影响。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设 计教学上应注重引思教学,并利用多 种教学方法来实践引思教学,保证引 思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描述:在苏少版第三册第一 单元《五彩歌风》的第一课时开展“两 只小象”教学时,该课教学目标是培养 学生的感 ,能够利用 的两只小象 歌己对于音乐的感。

首先教师在进行 教学设计时,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并立 于学生的 来展开 学生感的教学方法,引思教学的目的。

根学生的 性,教师 设计 设的教学方法并 设计 的来 展学生的思 。

对于该课对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准确的把握解题的关键,找准解题思路,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

同时,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数学 手头的越来越多了,高中生要善于联系实际去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实现问题的解决。

的主 ,教师 在教学设计充足的 ,并在开课时象 的,学生 多课的学 主 。

并 该歌,教师 设计 ,学生 着音乐 象 。

时教师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跟随者音乐模仿了大象的 ,有 有 音乐象的 教师的 ,学生 的说出大象“身“鼻子长长”等特点,以此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引思教学的目的。

20-21版:专题突破一 三角形中的隐含条件(步步高)

20-21版:专题突破一 三角形中的隐含条件(步步高)

专题突破一 三角形中的隐含条件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由于公式较多且性质灵活,解题时稍有不慎,常会出现增解、错解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对题设中的隐含条件挖掘不够.下面结合例子谈谈在解三角形时,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隐含条件1.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1 已知钝角三角形的三边a =k ,b =k +2,c =k +4,求k 的取值范围. 解 设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c >b >a ,且△ABC 为钝角三角形,∴C 为钝角.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 2+b 2-c 22ab =k 2-4k -122k (k +2)<0. ∴k 2-4k -12<0,解得-2<k <6.由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k +(k +2)>k +4,∴k >2,综上所述,k 的取值范围为2<k <6.反思感悟 虽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实际应用时通常不用都写上,只需最小两边之和大于最大边就可以.跟踪训练1 在△ABC 中,AB =6,AC =8,第三边上的中线AD =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答案 (1,7)解析 以AB ,AC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EC ,则BE =AC =8.AE =2x .由⎩⎪⎨⎪⎧2x +6>8,2x +8>6,6+8>2x ,解得1<x <7.∴x 的取值范围是(1,7).隐含条件2.三角形的内角范围例2 已知△ABC 中,B =30°,AB =23,AC =2,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 答案 23或 3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AB sin B AC =32. ∴C =60°或C =120°.当C =60°时,A =90°,则S △ABC =12AB ·AC ·sin A =23; 当C =120°时,A =30°,则S △ABC =12AB ·AC ·sin A = 3. ∴△ABC 的面积是23或 3.反思感悟 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角”问题时,由于三角形内角的正弦值都为正的,而这个内角可能为锐角,也可能为钝角,容易把握不准确出错.跟踪训练2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sin B cos C +c sin B cos A =12b ,则B =________.答案 π6或56π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B cos C +sin C sin B cos A =12sin B . ∵0<B <π,∴sin B ≠0.∴sin A cos C +cos A sin C =12, sin(A +C )=12,sin(π-B )=12.sin B =12. 又B ∈(0,π),∴B =π6或B =56π. 例3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tan A tan B =a 2b 2,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 由tan A tan B =a 2b 2和正弦定理,得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2A sin 2B, 又A ,B ∈(0,π),∴cos B cos A =sin A sin B,即sin A cos A =sin B cos B , 即sin 2A =sin 2B ,∴2A =2B 或2A +2B =π.∴A =B 或A +B =π2. ∴△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反思感悟 在△ABC 中,sin A =sin B ⇔A =B 是成立的,但sin 2A =sin 2B ⇔2A =2B 或2A +2B =180°.跟踪训练3 △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a =2a cos B ,则B -2A =____. 答案 0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sin A =2sin A cos B .∵A +B +C =π,∴C =π-(A +B ),∴sin C -sin A =sin(A +B )-sin A=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A=2sin A cos B ,∴sin B cos A -cos B sin A =sin A ,sin(B -A )=sin A .∵A ,B ∈(0,π).∴B -A =A 或B -A =π-A (舍).∴B -2A =0.例4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B =3A ,求b a的取值范围. 解 由正弦定理得b a =sin B sin A =sin 3A sin A=sin (A +2A )sin A =sin A cos 2A +cos A sin 2A sin A=cos 2A +2cos 2A =4cos 2A -1.∵A +B +C =180°,B =3A ,∴A +B =4A <180°,∴0°<A <45°,∴22<cos A <1, ∴1<4cos 2 A -1<3,∴1<b a<3. 反思感悟 解三角形问题,角的取值范围至关重要.一些问题,角的取值范围隐含在题目的条件中,若不仔细审题,深入挖掘,往往疏漏而导致解题失败.跟踪训练4 若在锐角△ABC 中,B =2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π6,π4解析 由△ABC 为锐角三角形,得⎩⎪⎨⎪⎧ 0<A <π2,0<B =2A <π2,0<C =π-A -B =π-3A <π2, 解得π6<A <π4. 例5 设锐角△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2b sin A .(1)求B 的大小;(2)求cos A +sin C 的取值范围.解 (1)由正弦定理及a =2b sin A 得,a sin A =b sin B =2b ,sin B =12, 又∵B ∈⎝⎛⎭⎫0,π2,∴B =π6. (2)由△ABC 为锐角三角形,得⎩⎪⎨⎪⎧ 0<A <π2,0<B =π6<π2,0<C =5π6-A <π2,解得π3<A <π2, cos A +sin C =cos A +sin ⎝⎛⎭⎫5π6-A =3sin ⎝⎛⎭⎫A +π3, ∵2π3<A +π3<5π6.∴12<sin ⎝⎛⎭⎫A +π3<32, ∴32<3sin ⎝⎛⎭⎫A +π3<32. ∴cos A +sin C 的取值范围为⎝⎛⎭⎫32,32. 反思感悟 事实上,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均为锐角对角A 的范围都有影响,故C =π-A -B=56π-A ∈⎝⎛⎭⎫0,π2.由此得A ∈⎝⎛⎭⎫π3,π2. 跟踪训练5 锐角△ABC 中,B =60°,b =3,求△ABC 面积S 的取值范围. 解 由正弦定理,a =b sin B sin A =332sin A =2sin A . 同理c =2sin C ,∴S =12ac sin B =12·2sin A ·2sin C ·sin 60° =3sin A sin C ,∵A +B +C =π,∴C =π-A -B =2π3-A . 又∵A ,C 为锐角,∴0<2π3-A <π2,π6<A <π2, ∴S =3sin A sin ⎝⎛⎭⎫2π3-A =3sin A ⎝⎛⎭⎫sin 2π3cos A -cos 2π3sin A =32sin A cos A +32sin 2A =34sin 2A +32·1-cos 2A 2=32sin ⎝⎛⎭⎫2A -π6+34, ∵π6<A <π2,∴π6<2A -π6<56π,∴12<sin ⎝⎛⎭⎫2A -π6≤1,∴32<32sin ⎝⎛⎭⎫2A -π6+34≤334.即S 的取值范围为⎝⎛⎦⎤32,334.1.在△ABC 中,必有( )A .sin A +sinB <0 B .sin A +cos B <0C .sin A +cos B >0D .cos A +cos B >0答案 D解析 在△ABC 中,A +B <π,0<A <π-B <π.∴cos A >cos(π-B )=-cos B .∴cos A +cos B >0.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c <b cos A ,则△ABC 为() A .钝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答案 A 解析 由已知得sin C <sin B cos A ,∴sin(A +B )<sin B cos A ,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B ·cos A ,又sin A >0,∴cos B <0,∴B 为钝角,故△ABC 为钝角三角形.3.在△ABC 中,已知sin A =35,cos B =513,则cos C =________.答案 1665解析 若A 为钝角,由sin A =35<32,知A >2π3.又由cos B =513<12.知B >π3.从而A +B >π.与A +B +C =π矛盾.∴A 为锐角,cos A =45.由cos B =513,得sin B =1213.∴cos C =-cos(A +B )=-(cos A cos B -sin A sin B )=-⎝⎛⎭⎫45×513-35×1213=1665.4.在△ABC 中,C =120°,c =2a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是a ________b . 答案 >解析 方法一 由余弦定理cos C =a 2+b 2-c 22ab, 得cos 120°=a 2+b 2-(2a )22ab, 整理得a 2=b 2+ab >b 2,∴a >b . 方法二 由正弦定理a sin A =c sin C ,得a sin A =2a sin 120°, 整理得sin A =64>12=sin 30°. ∵C =120°,∴A +B =60°,∴A >30°,B <30°,∴a >b .5.在△ABC 中,若b 2=ac ,则b 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 ⎛⎭⎪⎫-1+52,1+52 解析 设b a =q ,则由b 2=ac ,得b a =c b=q . ∴b =aq ,c =aq 2.由⎩⎪⎨⎪⎧ a +b >c ,a +c >b ,b +c >a ,得⎩⎪⎨⎪⎧ a +aq >aq 2,a +aq 2>aq ,aq +aq 2>a ,解得-1+52<q <1+52. 6.在钝角△ABC 中,2B =A +C ,C 为钝角,c a=m ,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2,+∞) 解析 由A +B +C =3B =π,知B =π3. 又C >π2,∴0<A <π6,∴1tan A ∈(3,+∞). c a =sin C sin A =sin ⎝⎛⎭⎫A +π3sin A =12sin A +32cos A sin A=12+32tan A >12+32·3=2,∴m ∈(2,+∞).7.在△ABC 中,若c =2,C =π4,求a -22b 的取值范围. 解 ∵C =π4,∴A +B =34π, ∴外接圆直径2R =c sin C =222=2. ∴a -22b =2R sin A -22·2R sin B =2sin A -2sin B =2sin A -2sin ⎝⎛⎭⎫34π-A =2sin ⎝⎛⎭⎫A -π4. ∵0<A <34π,∴-π4<A -π4<π2, ∴-22<sin ⎝⎛⎭⎫A -π4<1.-1<2sin ⎝⎛⎭⎫A -π4< 2. 即a -22b ∈(-1,2).。

如何挖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

如何挖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
21 0 2年第 1 O期
中学 数 学月 刊
・ 9・ 4
如 何 挖 掘 数 学 题 中 的 隐含 条件
杨 花 ( 苏省 溧 阳 中学 江 2 35 ) 1 3 7
数 学高 考题 往往 灵活 多 变 , 重 对 能力 的考 偏 查 , 少学生在解题 时, 往 会产生“ 件不足” 不 往 条
客 观存 在 的条 件 , 因而 易 被 解题 者 忽 视 . 实 , 其 只 要 我们 仔细 分析 和深 入 挖掘题 目所提 供 的信息 条
件 , 不难 发现 , 就 在题 目的字里 行 间或示 意 图 中隐
可{ 得
T2 C 一
所 一 以 .
・ _ z, 以 a _一 所 一 .
件 , 常是 指一 种 在 题 目中 未 明确 表 达 出来 而 又 通
致 使许 多 学 生 无 从 下 手 , 觉 “ 件 不 足 ” 实 际 感 条 . 上 , 据组 合数 的概 念 “ 中字 母 , 应 满 足条 根 c 件 ≤ , ∈ N, ∈ N” 那 么 问题 将迎 刃 而解 . , 解 因为 a 一c 。 A 一 , {. ・ 由组合 数 的意义
解 题 时常用 的一 把钥 匙 . 有些 数学 问题 , 分 已知 部
条 件就 隐含 在数 学概 念 、 定义 中 , 中可 以挖掘 出 从 解 题需 要 的最 为本 质 的 条 件 , 得 解 题 过 程 变 得 使 简捷.
候 只要 考虑 定 义域 , 问题 便很快 可 以得 到解决 ; 同 样 不要 忽 略 同一 函数 在不 同定 义域 下 的值 域 所带
解 设 P( ) F ( 6 O , 2 6 0 ,则 x, , 1 一 , ) F ( , )
它们 之 间的关 系. 优先 注意 函数 的定 义域 , 函 若 则

挖掘数学隐含条件,找到解题突破关键

挖掘数学隐含条件,找到解题突破关键

JIETI JIQIAOYUFANGFA解题技巧与方法-------------------------------------M2'挖掘数学隐含条P,找到解题突破关鍵◎钱玮(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江苏启东226200)数学 主要是指数学问题中那些含而不露,忽明忽暗的 ,它可能 在几何图形中,也可能 :在数学 定义中,还可能 在 的联系中%因此,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同学们要 数学-条件,找到解题突 ,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一、定义性质,从数学概 解题隐含条件数学 是构成数学 的,也是数学解题的出发点.在求解数学题时,同学们要注意 审题,联数学定 ,从 中,进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使问题得以有效获解.,常数 *>0, 4 = (0,*),5= (1,0),经过原点 > 以4 +A5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定点2(0,*),以5-2A c为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点7,其中!/ *,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得+ 17.为定值?若存在,求出@,.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对此题,由+ 17.为定值可以联想椭圆的定义,这问题就巧妙地转化为求点7的轨迹问题;而的方向问题,可以联 线的 ,这样就很快能 线的方程,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解•••5' (1,0),4= (0,*),X c+ A5= (A,*),i —2Ac= (1,—2A*),X直线>7与27的方程分别为A+ ' 和+ - * '-2Aa%•消去参数A,得点7(%,+)的坐标满足方程+(+-*) = -2A*%•消去参数A,得点7(%,+)的坐标满足方程+(+-*) =-2*2%2,整理可得! +:__2①Y* >0,.•.当* = y时,方程①表示圆,故不存在符合题意的定点@和.当* >f时,方程①表示椭圆,焦点@0,(*+~2~,*2 —+))和.0,(*—~2~,*2 —士))为符合题 意要求的两个定点;当0_ * < ~2~时,焦点~2—*2,了)和卩(—m*1,f)为符合题意要求的两个定点.评注:有些数学问题的 在数学 、定理、中,同学们要注意回归定义,从数学 中挖掘解题 ,从而巧妙求解.二、细审已知条件,从系解题隐含条件在数学解题中,同学总是倾 独、地审视每一个 ,致使解题 阔,过程 ,或从.此时若能将几个机联 ,仔细审问题,容找到问题的,从而化繁为简,使解题 简化•比如,3Q:4%-3+-1=0,Q:4%-3+ - 4 = 0,求与两直线相切且过点2 (1,1)的圆的方程.分析 所 的平行直线,多数同学在解题时 会想到利用这两个直线方程 Q,Q之间的距离•部分同学会想到与Q,Q相切并过点2(1,1),即挖掘出的 隐含条件是该圆的直径为1,从而得出半径r=1,再设所求圆14*-31-11 =丄的圆心为(*,1),进而得 5212(* - 1)2+ (1- 1)2 = (j),但这种解题方法过 ,解.此时,不妨联系问题的几个已知条件,审视其隐含条件,不难发现,2(1,1)在直线 Q上,可得圆与直线Q的切点就是2(1,1),接着再运用切线的性质计算:11=-f,化简为:3*+41=7;①再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到丨4*-31-4丨艮P8*-61= -3,②联立①②式,可以求出*=f,i=y0,故该圆的方程为(%-+)、(+-13)评注: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同学们在求解时要仔细审视问题的 ,利用 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解题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三、认真图形,从数形结合 解题隐含条件在求解某些几何图形问题时,同学们要注意仔细观察 图形,找 的数 ,通过数形结合,实现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从而找到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如图所示,正方形的两个相邻顶点坐标分别为2( 1,2),R(3,-5),此正方形另外两个顶点坐标•分析通过仔细观察图形,不难发现,此题若 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或两点之间的距离求解,解题过程繁,.此时,若 数 ,以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将M顺时针旋转,即-(辱向量2T A将 益逆时针旋转,即乘〖则可以得到向量2T解 >2,>R所对应的复数分别为1 +25,3 - 55,数 的几何意义,易知T点所对应的复数为[(3-55) -(1 +2i)]i+ (1 +25) = 8 +45 或"(3 - 55) — (1 + 25)] (—)+(1+25) = -6,所以T点的坐标为(8,4)或(-6, 0)•同时,可 C点所对应的复数为[(1+25)-(3-55)]5 + (3-55) = -4-7f•或[(1 +25) —(3 - 55)]( -5) + (3 -55) = 10 -35,所以 C点的坐标为(10, -3)或(-4,- 7)•所以此正方形另外两个顶点坐标为(8,4),(10,- 3)或 (_6,0),( _4,_7).总之,是数学解题的 所在.在平时数学解题学习和 中,同学们要注意 审题,明确题意要,从题设中不断 和利用 ,从而顺利解题,提升数学 和解题能力.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 1。

如何发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

如何发掘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
例4 : 已 知 △AB C 中, A B = A C , A B C = 1 0 0  ̄ , B D 平 分 AB C。 求证 : B D+ AD= BC.
I l s i n o t + s i n B ’ : 一 k 4
j s i n s i n p = 吉 ( 2 k + 1 )
解决 .
例2 : 解方程 ( 求X 、 Y 、 z ) x 一 y z ・ 一 z y x = x — z y — y x , 其中 是面 三位正
整数. 思考方法 : 由于 X 、 Y 、 z 是满足0 < x ≤9 , O ≤v ≤9 , O < z ≤9 的 整
数, 而 它 们 的乘 积 是 五 位 正 整 数 , 故X Z = X . 因为X ≠0 , 所以 z = l , 发掘 出了上述 隐含条件就 可得 ( 1 0 0 x + 1 0 y + 1 ) ( 1 0 0 + 1 0 y + X ) = 1 0 0 0 0 x + 1 0 0 0 + 1 0 0 y + 1 0 y + x . 就 能顺 利解 出x = 3 . y = 0 . z = 1 . 三、 从 图形 特 征 发 掘 隐 含 条 件 有 些 几 何题 的 部 分 已 知条 件 隐 于 图 形 之 中 , 只有认真 、 细 心、 深 入 地 观 察 图 中有 关 元 素 的位 置 、 特点 、 图形 特 征 , 才 能 逐 步 探 明 隐含 条 件 . 思 考 出 解决 问题 的办 法 . 例3 : 0 0和 o0 相 内切 于A, 半 径 分 别 为 R与 r ( R > r ) , P 是
l 一 一 6 k > 0

I > 0
【 8 解得 : 一 < k <8 - X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引言 (1)二.从概念与性质中挖掘隐含条件 (1)(一)严格查看概念与性质,从概念与性质中去挖掘隐含条件 (1)三.从类比中去挖掘隐含条件 (2)(一)仔细分析已知条件,从类比中挖掘隐含条件 (2)(二)利用“降维思想”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从类比中挖掘隐含条件 (2)四.从推理中挖掘隐含条件 (3)(一)严格审视求证结论,从推理中挖掘隐含条件 (3)(二)联系数列方程与韦达定理,从推理中去挖掘隐含条件 (3)五.从题目的结构特征中挖掘隐含条件 (4)(一)从题目中挖掘数学公式 (4)(二)从题目中挖掘几何图形 (4)六.从联想中挖掘隐含条件 (5)(一)类比联想数量关系,从认知动因与方法中挖掘隐含条件 (6)(二)联想数列方程,从抽象函数中挖掘隐含条件 (6)七.从联系中挖掘隐含条件 (7)(一)联想中审视已知条件,从联系中挖掘隐含条件 (7)(二)仔细分析条件,从联系中挖掘隐含条件 (7)八.从数形结合中挖掘隐含条件 (7)(一)仔细分析已知条件,从图形特征中挖掘隐含条件 (7)(二)利用转化思想,从图形特征中挖掘隐含条件 (8)九.结束语 (9)十.参考文献 (10)引 言随着近几年高考数学难度的增大,减轻了计算难度,加大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许多数学试题看起来很常见,但做起来却非常困难,原因这几年的高考题所给题的信息比较隐晦,有隐含条件,这是高考数学成绩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提高高考学子的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本文拟从概念与性质中,从类比中,从推理中,从题目的结构特征中,从联想中,从联系中,从数形结合中七个方面去挖掘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数学问题中那些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或者从题设中不断挖掘并利用条件进行推理和变形而从新发现的条件.它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1)问题中的字母,变量或关系式所隐含的制约条件和取值范围;(2)问题中的字母,变量或关系式所隐含的几何图形的特征和位置关系;(3)问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它所属对象的性质;(4)问题所适合的数学模型或公式,定理,法则;(5)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所讨论的变量的适用范围及相互间满足的关系.一. 从概念与性质中挖掘隐含条件(一)严格查看定义,从概念与性质中挖掘隐含条件定义与性质是数学解题(证明)的出发点,虽然这是浅层次的隐含条件,但不注意也会变成深层次的隐蔽条件,如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指数函数的底数是非1正数等。

例1 无穷数列{}n a 中,111(),313,1(),313n n n n a n k k n a n k --⎧=≠-⎪⎪∈⎨⎪=-=-⎪⎩时,则此数列的各项和为21/26,证明这个命题。

挖掘隐含条件的分析:首先,数列通项是一个分段函数,这是隐含条件,其次,数列是一个以自然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它的值域也是由自然数组成的分数,当n=3k-1时,即n被3除不足1时,换句话说,n 被3除余2时,由13n⎛⎫- ⎪⎝⎭表出,否则,31n k ≠-时,即被3除余数不为2时,数列用13n⎛⎫⎪⎝⎭表出,第三,揭示这“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关键 是把数列揭示出来:0123456711111111(),(),(),(),(),(),(),()33333333---从定义和性质中,挖掘隐含条件得出三个首项不同,而公比相同的三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1)036111(),(),(),333(2)147111(),(),(),333--- (3)258111(),(),(),33303614712258312311127111()()(),()()()3332633391113,()()()263332627932126262626S S S S S S =+++==----=-=+++=-++=++=二 从类比中挖掘隐含条件(一)仔细分析已知条件,从类比中挖掘隐含条件从相似比较中挖掘隐含条件的实质是类比,是一种铺垫激活策略。

例2已知,,a b c R +∈,且1a b c ++=,求证:22213a b c ++≥证明:设113a t =+,213b t =+,313c t =+,则1230t t t ++=∴222a b c ++=222123111()()()333t t t +++++=22212312312()33t t t t t t ++++++=22212313t t t +++13≥ 这是高中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的题型,本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法,循环增量换元法。

例题如下:已知m ,n ,k 均大于1,求证:()()()222log log log 1.m n k mnk mnk mnk ++≥如果被比较的两道题中,前者是认知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后者是认知者目前还不会证明的,在两个中仔细观察分析中,发现隐含条件是log log log 1m n kmnk mnk mnk ++=,这样这题的解法就被激活了。

上述两题的条件一样,要证明的结论也一样,只不过第二个看起来形式复杂一些,但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 利用降维思想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从类比中挖掘隐含条件例3求证:正四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各个面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证明:如图1,将正四面体与正三角形类比: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各个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等于此三角形的高),只须用平积法即可得到结论,那么我们只须用体积法来处理本例。

设四面体A-BCD 内一点O 到各个面的距离分别是1234,,,h h h h ,O 点与四个面构成了四个小四面体,则它们的体积之和等于原四面体的体积,即1234112233441111,3333V V V V V h s h s h s h s =+++=+++其中1234S S S S S ====为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则1234123411(),33Sh S h h h h h h h h =+++∴+++为定值。

(h 为正四面体的高) “降维思想”是一重要的类比的方法,空间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一类比方法去解决。

三 从推理中挖掘隐含条件(一) 严格审视求证结论,从推理中挖掘隐含条件根据手段——目的分析的策略,解题的实质是消除或缩小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并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来缩小这种差异,直到问题解决。

例4 在三角形ABC 中,求证:2221222A B Ctg tg tg ++≥ 由此题的结构特征我们想到了“交叉不等式”,要想证明上述结论成立,不妨看一看222222A B B C C Atgtg tg tg tg tg ++是否大于或等于1。

这样或许能消除已知条件与求证之间的差异,这是推理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122()2222221222222B CtgtgA B C B C tg tg ctg B C tg tg A B B C C A tg tg tg tg tg tg π-++=-==⇒+++= 这是由推理所得出的隐含条件,它的发现把已知和求证之间的差异彻底消除了。

所以命题B OADC图1得证。

实际上,推理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观察题目特征,联想有关的数学公式,这样或许能够帮助缩短已知、求证之间的差异,进而使推理有效的进行。

(二)联系数列方程与韦达定理,从抽象函数中挖掘隐含条件有的数列方程与降标方程一起,表明数列的两个项是二次方程之两根,于是根据韦达定理而得一可解型方程。

例5 数列{}n a满足010,5n n a a a +==求其通项。

解:去根号化为:22111010*n n n n a a a a ++-+-=降标得:22111010n n n n a a a a ---+-=也就是:22111010**n n n n a a a a ---+-=*与**式表明1n a +与1n a -是方程2210(1)0n n x a x a -+-=的两个根。

这是该题的隐含条件,利用它将该题转化为较简单的数列问题。

于是由韦达定理有:1110n n n a a a +-+=特征方程:21010,5y y y -+=⇒=±((1255nnn a c c ∴=++-注意到105a a =,有:(((1212120,1552424552424nnn c c c c c c a =+=++-⇒==-∴=+-- 本题隐含条件的挖掘不仅需要学习者有丰富的数列方程知识,而且还需要观察能力。

四 从题目的结构特征中挖掘隐含条件解题时,如果题设中隐含着与某些数学概念、公式具有类似结构的数式或图形信息,则应抓住结构特征,挖掘隐含条件,用构造的方法转化研究对象,使问题顺利解决。

(一)从题目中挖掘所应用的数学公式例6 求函数32412x x y x x -=++的值域。

分析:分子,分母为x 的高次幂且上下又无公因式,无法直接进行解答。

但是,注意到分母可以分解为()221x +,分子可以分解为()21x x -,即32242212112211x x x x y x x x x--==⋅⋅++++。

联想到三角中万能公式,令x tg α=,则 11sin 2cos 2sin 4,24y ααα=⋅=所以11,44y ⎡⎤∈-⎢⎥⎣⎦本题的函数表达式中隐含着数学公式,能挖掘出来这一条件可使问题顺利解决。

(二)从题目中挖掘所应用的几何模型例7已知锐角,,αβγ满足222cos cos cos 1αβγ++=,求证:tg tg tg αβγ++≥分析:直接用三角方法来证颇感棘手,若由条件联想到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的性质则茅塞顿开。

证明:构造长,宽,高分别为,,a b c 的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如图2,使其对角线1AC 与棱,AB AD ,1AA 的夹角分别为,,αβγ,显然222cos cos cos 1αβγ++=,且tg tg tg αβγ===则tg tg tg αβγ++≥)b c c a a b a b c +++++[()()()]b a c a c b a b a c b c +++++22)≥++=当且仅当a=b=c 时取等号,即αβγ==时结论成立。

此题也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题目的结构特征隐藏着数学模型。

利用数形结合这一转化方法把问题的难度降低了,这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五.从联想中挖掘隐含条件(一)类比联想数量关系,从认知动因与方法中挖掘隐含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既有激活认知动因的策略,还有激活认知内容与方法的策略。

前者靠联想,后者靠类比。

解题过程既是联想过程,又是类比过程。

1D 图2A1C B1A C1B D例8 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是48,前2n 项的和是60,则前3n 项的和是多少? 挖掘隐含条件的分析:读者根据认知动因的激活策略,联想到等差数列的类似题,必须分清前n 项,次n 项与后n 项是与题设中的前n 项,前2n 项与前3n 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了挖掘隐含条件,解题经验说明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 项之和,次n 项之和与后n 项之和也同样成等差数列,试问此题中等比数列的前n 项之和,次n 项之和与后n 项之和是否也成等比数列呢?这即可以证明,又可以用特殊激活一般的策略,设2,4,8,16,32,64 成等比数列,前2项的和是6,次2项的和是24,后2项的和是96,同样也成等比数列,其公比是4(原公比是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