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1节《光合作用》【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一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之一,而“光合作用”是它其中一个二级主题。

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第一个复杂而抽像的概念,它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公式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2、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设计思路】关于光合作用,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抽象而复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通过学生熟悉的做饭,并写出做饭公式,反映出原料、场所、条件的重要性,归纳做饭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相应公式,化抽象为具体。

之后整节课以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主线来推导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的应用”,在前6个课时,通过对光合作用发展史的学习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因此,本节应当对前6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

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用一个公式贯穿全节课。

【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二氧化碳+水——>淀粉等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叶绿体2种原料 2个必要(条件和场所) 2种产物2、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要(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3、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光合作用过程(包含两种变化):物质转变:无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4、光合作用的意义:1)食物来源2)能量来源 3)氧气来源5、光合作用原理应用:1、合理密植、2、间作套种3、提高光照强度4、延长光照时间5、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等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说课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场所、过程、产物及影响因素。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课堂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检验学习效果。
2.小组讨论:针对光合作用的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能力。
3.课堂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情感激励:通过讲述科学家探索光合作用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向往和热情。
5.互动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反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和探究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光合作用概念和过程。
4.互评互鉴: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引导:以“为什么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为问题,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好奇心。
2.生活实例: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现象,如太阳能电池、植物生长等,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光合作用为中心,辐射出过程、产物、影响因素等主要内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关键词突出,采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重点和次要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3.5.1光合作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3.5.1光合作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这节课是关于光合作用的,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们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实验中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参与度。
我注意到,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学生们对光合作用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部分学生可能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影响对光合作用的学习;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合作精神,不愿意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限制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知识层次较低的学生,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对于能力层次较低的学生,应设计实验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素质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光合作用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光合作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光合作用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光合作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显微镜、植物叶片和光源设备、实验材料和工具。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生物学课程网站、在线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PPT课件、教学视频、光合作用相关的电子书籍和文章、网络资源。

3.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③创意设计:在板书设计中加入一些创意元素,如设计一些卡通植物或动物的形象,用它们来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使板书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针对学生的学习者特征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需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和资源,以促进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和屏幕,用于展示PPT和教学视频。
-实验室设备,如显微镜、植物样本、实验材料等,用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
-学生分组工作桌,用于团队合作和讨论。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准确地描述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科学思维:学生将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来探究光合作用相关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培养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指导: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拓展学习。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实践操作: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课程平台: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用于上传教学资源、布置作业和进行互动讨论。
3.信息化资源:
-教学PPT,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的图文并茂的展示。
-教学视频,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演示。
-在线学习资源,如科普文章、教育游戏等,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4.教学手段: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向学生传授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 3.5.1 光合作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3.5.1 光合作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光合作用
课 题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二)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
16
教育
教学
目的
知识方面
探索光合作用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
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重点
探索光合作用,
难点
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探索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关键
探索光合作用
2.遮光处理实验材料的目的
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淀粉
还可以产生什么物质?让我们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1: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演示实验2: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英格豪斯的实验表明,在光照下植物只有绿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这实际上涉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等问题
活动: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注意
(1)不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用酒精灯加热时要小心,以免被沸水、蒸汽烫伤。
合成淀粉的作用。如果只是在光下做
实验中,没有对照实验,就不能说明
阳光对合成淀粉是必需的。
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讨论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中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板书设计
反 思
教法
实验法。
教具
植物等等。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二次备课
引入新课:
萨克斯利用对照实验法和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发现了绿色植
物的光合作用。什么是对照实验法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5第1节 光合作用》精品教案 (23)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5第1节 光合作用》精品教案 (23)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一节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

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

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重难点:●重点: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上《第3单元5第1节 光合作用》word教案 (11)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上《第3单元5第1节 光合作用》word教案 (11)

5-1 光合作用课型:新课审批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揭示柳苗生长之迷,提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

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

难点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

学习方法材料分析法、实验法。

学习过程知识链结1、大多数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从开始的。

2、和使生物体逐渐生长。

3、、、相同的细胞群形成组织。

自主学习活动1、柳苗生长之迷:1、十七世纪以前:植物从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

2、十七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实验:结果:柳苗增重74.5KG,壤重量减少0.057KG。

得出结论:。

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得斯特利实验:结论:。

4、1779年荷兰科学家: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

5、1782年,瑞士牧师瑟纳比埃:植物在光下放出的同时,还要吸收。

6、瑞士学者索绪尔: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

7、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绿叶在光下能产生。

讨论:1、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2、当人们普得斯特利实验重复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为什么呢?3、英格豪斯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活动2、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讨论1、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什么作用?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中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小结:课堂自测: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都是在_________下进行的。

根据实验的结果,他认为蜡烛燃烧会__________________,使小鼠窒息而死;__________________则能够净化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2、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_________下才能净化空气;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

后来瑞士牧师瑟纳比埃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照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_。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 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言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

3.5.1光合作用教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5.1光合作用教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前的自主探索和课后的拓展应用,学生将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如何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和思考。
5.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将能够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6.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参与实验和观察,学生将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和实施实验,以及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重点:
1.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光合作用的条件。
3.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性。
难点:
1.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2.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解决办法:
1.对于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工具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共同思考和理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能量来源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生物的生长发育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条件和意义,学生将能够:

3.5.1光合作用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5.1光合作用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最后,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回顾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了光合作用的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光合作用。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1:请简要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答案: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同时形成ATP和NADPH。暗反应阶段,ATP和NADPH作为能源和还原剂,将二氧化碳还原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光合作用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光合作用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光合作用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光合作用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5)关注光合作用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板书设计
1.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明确突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过程和意义。
2.结构清晰:板书内容应按照教学流程合理安排,条理分明,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跟随教学思路,理解光合作用的整个知识体系。
2.例题2:请解释为什么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答案: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因为光合作用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此外,光合作用还能够释放出氧气,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例题3:请阐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答案: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经历了从发现到深入了解的过程。科学家们的研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揭示了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为作物品种的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等。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 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 教案

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目标: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3、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难点: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展示一组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图片。

2、提出问题:由一粒种子发育为一棵植株,植株还可以结满果实,这些物质从何而来呢?二、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1、指导学生阅读。

2、到各组参加学生讨论,引导各小组根据科学家的实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

3、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小结。

三、探究光合作用1、从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我们能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和场所作出初步解释,这些解释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行逐一验证。

2、怎样进行验证?3、实验操作(1)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2)检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板书设计:第1节光合作用一、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1、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2、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氧气3、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叶绿素4、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二、探索光合作用(1)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2)检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第二课时)叶片与光合作用1、引入:战士事先准备好的几段枝条,同学们课前也在校园内观察了树叶,请同学们谈谈你观察的现象。

2、展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并指导学生正确观察。

3、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4、让学生指出叶子表皮上成对呈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及气孔。

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1、韭黄和刚发出的豆芽。

2、对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发言。

3、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4、待学生介绍完毕后进行点评。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5第1节 光合作用》精品教案 (12)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5第1节 光合作用》精品教案 (12)

5-1 光合作用课型:新课审批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探索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3、识别叶片的结构,绘制叶片的表皮细胞图。

重点1、探索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识别叶片的结构,绘制叶片的表皮细胞图。

难点1、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2、识别叶片的结构,绘制叶片的表皮细胞图。

学习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活动1、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讨论:1.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木条伸入试管后发生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2.光合作用产生的助燃气体是什么气体?活动2、检验光合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讨论: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怎样的?2.分析实验现象并说明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活动3: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讨论:1.为什么银边翠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边缘不呈绿色?2.分析实验结果,你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

3.你组认为绿叶细胞的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活动4:观察叶片的结构讨论:1.现察叶片的横切面结构为什么要制作很薄的临时切片?2.叶片结构的哪些细胞内部有绿色颗粒结构?叶片内绿色颗粒结构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小结:课堂自测: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2.氧气的性质是( )A.具有可燃性 B.具有助燃性 C.具有易燃性 D.使火熄灭3.叶镶嵌现象有利于( )A.叶片接受阳光的照射 B.叶的生长 C.叶片在枝条上均匀分布 D.充分利用空间4.攀援在棚架上的一些蔓生植物的叶片一般朝向阳光的方向而且互不遮挡,这一现象说明( ) A.攀援植物的叶子都是对生的 B.叶的生长具有向光性C.叶会均匀分布生长 D.蔓生植物的叶都是互生的5.在制作叶横切的临时装片时,正确的切叶方法是( )A.迅速地一次切割 B.缓慢地切下 C.迅速地来回切拉 D.缓慢地来回切拉6.下面是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几个方法步骤,正确的捧列顺序是( )①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到小木板上②横向迅速切割叶片③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④选用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装片⑤把刀片夹缝中存在的薄片放人水中A.⑤④③②① B.①⑤④③② C.①②④⑤ D.①③②⑤④7.叶表皮细胞的一般特征是( )A.细胞五色透明,外壁有角质层 B.细胞呈半月形,内含叶绿体C.细胞呈正方形,捧列紧密 D.细胞呈圆柱状,内有叶绿体8.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首先把绿色植物放到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____,用黑纸遮盖叶片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_________;用酒精加热处理叶片的原因是使叶片含有的__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使叶片变成_________,经冲洗后,向叶片滴加碘液,现象是_________,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_。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教案

5.1 光合作用种植的指导意义。

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挂教学过程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能产上为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能的氧小结: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②能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③能描述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的作用;④能解释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2.技能目标①通过观看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②通过观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③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观察变形虫;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学过程】一、活动:观察变形虫1.观看录像,注意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变形虫取食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教师指导3.教师引导分析交流上述问题变形虫运动时,伸出伪足,细胞形态不断发生改变。

变形虫取食时,伸出伪足,将食物包住,吞入细胞。

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膜、细胞质的流动、变形有关。

4.引导分析得出:变形虫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生命活动。

5.引入:一个细胞是怎样完成生命活动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二、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1.阅读课本,识图3-15,思考下列问题:变形虫细胞内的物质怎样与外界环境隔开?变形虫进行生命活动时怎样从外界获取所需物质,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教师指导3.教师引导归纳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细胞通过细胞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且是有选择地吸收和排出。

4.变形虫能进行运动,它运动需要消耗能量,变形虫怎样获得能量呢?引入下一内容。

三、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1.阅读课本思考变形虫怎样获得能量呢?2.引导归纳:变形虫从外界获取食物,食物中有糖类等有机物,有机物在线粒体中被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叶片的结构与光合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叶片的结构与光合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叶片的结构与光合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叶片的结构与光合作用》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叶片的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在案例中,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运用人性化的教学语言和专业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叶片的基本结构,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在叶片中的发生位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叶片结构和光合作用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叶片各部分的功能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例如,我会让学生讨论:“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重要性?”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一)导入新课
为了引起学生对叶片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兴趣,我将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导入新课:“大家知道为什么植物是绿色的吗?”这个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的知识。接着,我会展示一片绿色的叶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叶片的颜色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这个导入,学生将产生对叶片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叶片结构时,我会使用多媒体展示叶片结构的三维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叶片的组成。我会详细讲解叶片的各个部分,包括叶肉、叶脉、表皮等,并解释各部分的功能。例如,叶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叶脉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表皮则起到保护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清晰地理解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2.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叶片结构的三维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叶片的美丽和复杂性,引发学生对叶片结构的探究欲望。
3.通过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际场景,如树木生长、花草盛开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光合作用的神奇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1.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在认知上的难点和误区。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3.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学习动力。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实验报告、小组课题研究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教师应在课后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的科普短文,字数在300-500字之间。要求:内容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能够向他人普及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
2.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操作步骤明确,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实验过程中能够观察到明显的光合作用现象,通过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例,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4)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光合作用包含两种变化(实质):
物质转变: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
无机物转变成淀 粉等复杂的有机物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
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一系列实验等学习活动,对光合作用形成一定的感性誝,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光合作用概念的要素。
关键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法
讨论法,研究法。
教具
挂图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课前热身:1、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什么?
2、光合作用可以释放什么气体?
3、光合作用需要__?
__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引入新课:根据前几节课的科学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将光合作用的原料、能源、场所和产物用下面的反应式表示:
教学反思
启发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 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意义:
1、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人类
利用的多种原料,
5.1光合作用
教育
教学
目的
知识方面
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 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教育
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 草一木的生态学意识。
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
2、物、动物 和Biblioteka 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源。
3、物的光合作用则能吸收二氧
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 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立体高效种植
小结 :
学生归纳
教师点拔
学生进行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
教师讲述
师生共同小结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产上为提高 植物的光合作用所采取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