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重点总结归纳-2021年精品整理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
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肛门便秘性性格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出现性格角色分化(恋母情结、恋父情结)4、潜伏期(6岁-12岁)玩伴为同性5、生殖期(青春期-成长)两性期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正常人,认为人有无限的潜能。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1、心理学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2、冯特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诞生的奠基人,1879年他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开哲学的怀抱,开始走向科学的道路,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几大学派的创始人及观点1)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冯特和铁钦纳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
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造的。
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在他们看来,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试验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2)机能主义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安吉尔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应该像结构主义那样分析意识之元素。
机能主义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激进的行为主义——华生,新行为主义——斯金纳)观点:行为主义不但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的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认为心理(行为)无外乎是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观点:这一学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元素观,又反对行为主义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行为的观念。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知觉经验虽得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但人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所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优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德尔性质和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方面的研究,对心理学有极大的贡献。
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刺激本身,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普通心理学课堂笔记及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心理学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心理及行为(1)心理及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及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及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普通心理学》总结
《普通心理学》总结第一篇:《普通心理学》总结第八章情绪和情感一、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答:(1)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2)动机功能。
情绪和情感能驱使个体进行某种活动,也能阻止或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即具有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3)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4)组织功能。
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二、简析影响心境的因素答:(1)心境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生活中的逆境或顺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心境变化的原因。
(2)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关系。
(3)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评述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学说答:这种理论认为,情绪是对有机体变化的知觉,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体验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的。
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必须先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这种刺激引起个体内脏的活动和骨骼肌的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反馈到大脑而产生情绪体验。
评:他的理论引起了一系列的情绪研究,但是得到了许多与他们理论相反的事实。
这些实验证明,情绪不只是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机体变化的知觉,它还受到更高级的神经中枢的调节和支配。
鉴于首先提出了生理变化是情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动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评述沙赫特一辛格的认知一生理结合情绪理论答:他们认为,个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的主要因素,泛化的生理反应决定情绪体验的强度,而情绪的性质则是由对情境的知觉所决定。
评: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第九章??需要、动机与意志简述动机的功能答:(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整理_
习题普通心理学(上)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和如何研究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2、心理3、行为4、观察法5、实验室实验法6、自然实验法7、个案法8、心理测验法9、行为主义心理学10、精神分析11、人本主义心理学12、脑成像技术13、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二、简答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5、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6、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三、论述题1、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时,能不能把对内隐的心理与外显的行为的研究割裂开来?为什么?2、心理学的研究有那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3、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4、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有什么作用?5、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6、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2、神经冲动3、静息电位4、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5、神经回路6、皮层的言语区7、突触传递8、反射9、条件反射10、大脑半球的单侧化11、脑功能的模块论12、均势原理二、简答题:1、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2、神经细胞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3、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4、脑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5、大脑皮层可分为哪几个叶?三、论述题1、神经是怎样进化的?神经系统的进化有哪些一般的趋势?它与心理的发展有什么关系?2、试述大脑皮层几的主要的语言区及其功能。
3、解释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4、什么叫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的秘密有何重要的作用?7、什么是机能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关系如何?8、什么叫神经—体液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第三章感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2、感觉的编码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差)5、特征觉察器6、视觉感受野7、适宜刺激8、三色说9、对立过程理论10、视敏度11、感觉的适应12、闪光融合13、视觉掩蔽14、声音的掩蔽15、联觉16、频率理论17、共鸣理论18、行波理论19、神经排射理论20、韦伯定律21、对数定律22、乘方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感觉的特点和意义。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1、感觉 :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 ; 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 :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家通常把有 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6、韦伯常数:K =ΔI/I 其中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Δ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
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 :S=KlogR+C,这里, S 是感觉强度, R 是刺激强度, K 和 C 均是常数。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8、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暗适应 :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10、光适应 :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11、感觉后效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 :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
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13、除视觉和听觉外, 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 :(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 (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 (5运动感觉(动觉 (5平衡感觉(静觉 ; (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第七章知觉1、知觉 :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2、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3、空间知觉 :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 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心理学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动物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
3.心理学是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心理现象的科学。
4.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个体心理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体验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过程(克服障碍\达成目标)心理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认识过程④: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过程①情感过程⑤: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⑥: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③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①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②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③情感过程: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各种态度体验如:常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等。
④认识过程:指个体对客观刺激(信息)接受、编码、存储、提取的心理过程。
⑤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还能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行动,力求加以实现,这一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行为(behavior):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学通过行为研究人的心理。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conciousness)—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2.无意识(unconsciousness)—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的一般规律。
以下是对普通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涵盖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体验;意志过程则体现在对行为的有意识控制和调节。
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
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和性格,较为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实验法则是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察它对其他变量的影响;调查法通过问卷或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测验法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心理特征。
二、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比如,通过眼睛看到颜色,通过耳朵听到声音。
感觉的种类众多,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每种感觉都有其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阈限则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整体性让我们能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综合为一个整体来认识;选择性使我们在众多刺激中选择出关注的对象;理解性则让我们根据已有经验来理解知觉对象;恒常性让我们在条件变化时仍能保持对事物的稳定认知,比如,无论距离远近,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身高不变。
三、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一般保持 5 秒到 1 分钟,容量有限;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容量几乎无限。
《普通心理学》 重点总结归纳-2021年精品整理
《普通心理学》 重点总结1、心理现象:①心理过程:a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b 、情感:情绪与情感。
c 、意志:意志。
②个性心理:a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
b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2、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是各种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3、心理学研究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
②系统性原则:坚持系统性整体的观点,对人的心理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
③发展性原则。
情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知 意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包括语言、表情、行为等)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②实验法:指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或改变某条件,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③个案法: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④谈话法。
⑤问卷法。
⑥模拟法。
⑦作品分析法。
⑧测验法。
5、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为世界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
6、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切感觉都具有两个特性: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全貌;②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事物,也不是将来的事物。
7、感受性:①感受性是指感受器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即感觉的灵敏程度。
②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8、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析器能刚刚分辨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绝对感受阈限:绝对感受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版)
《普通心理學》1、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879——馮特——萊比錫——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2、什麼是心理學(1)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科學(2)具體來說是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3、心理過程分為哪些部分(1)認知過程(2)情緒過程(3)意志過程4、個性心理表現在哪些方面(1)個性心理傾向性個性心理傾向性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以及對活動對象的選擇與趨向,是人從事活動的基本動力,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愛好、理想、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等。
(2)個性心理特徵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一個人在認知、情緒與意志活動中形成的穩定而經常表現出來的特徵,主要包括能力和人格。
5、什麼是能力能力是指一個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特徵,表現了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的活動效率及其潛在可能性。
6、什麼是人格人格是指區別於他人,並在不同環境中表現出來的一貫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徵,主要包括氣質和性格。
7、什麼是氣質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產生的動力特徵。
8、什麼是性格性格是指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與習慣化的行為方式的心理特徵,在人格中具有核心意義。
9、心理學的研究目標(1)陳述心理現象(有哪些)(2)解釋心理現象(為什麼)(3)預測心理現象;(規律)(4)調節與控制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應用)10、心理學的主要流派(發展歷史/各流派如何看待心理學)11、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理論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應用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諮詢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健康心理學12、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及其特點(1)觀察法,其其特點是在自然情境中對人的心理現象與行為表現進行有系統、有計畫的觀察記錄,保持了被觀察著的心理活動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2)實驗法,其特點是在控制條件下研究引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內在關係。
(3)測驗法,其特點是使用標準化測驗工具度量個體間對同一事物反應的差異,或同一個體在不同的時間或情境中的反應差異。
普通心理学知识重点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个体心理可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个方面。
4.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法则。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6.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3.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4.感觉现象主要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联觉。
(2006)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应。
6.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7.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个体心理可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个方面。
4.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法则。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6.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3.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4.感觉现象主要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联觉。
(2006)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应。
6.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7.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第三章注意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任务:陈述人的心理现象,解释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晤谈法),测验法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1、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神经回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聚合式。
4、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5、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8、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
9、第一信号体系:用具体事物作为前提刺激而建立的前提反射体系。
10、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12、人有两种腺体:导管腺体(外分泌腺),无导管腺体(内分泌腺----激素)。
1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和性腺。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初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能够对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刺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3、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已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1、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天下对立。
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心理、心理状态、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
(二)思考题: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
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基本概念:神经元、突触、本能、反射、反射弧、反馈、兴奋过程、抑制过程、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二)思考题: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
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考过)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
第三章需要与动机(一)基本概念:需要、动机、内驱力、成就动机、好奇心、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二)思考题: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试对这一理论进行客观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 重点总结1、心理现象:①心理过程:a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b 、情感:情绪与情感。
c 、意志:意志。
②个性心理:a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
b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2、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是各种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3、心理学研究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
②系统性原则:坚持系统性整体的观点,对人的心理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
③发展性原则。
情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知 意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包括语言、表情、行为等)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②实验法:指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或改变某条件,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③个案法: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④谈话法。
⑤问卷法。
⑥模拟法。
⑦作品分析法。
⑧测验法。
5、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为世界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
6、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切感觉都具有两个特性: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全貌;②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事物,也不是将来的事物。
7、感受性:①感受性是指感受器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即感觉的灵敏程度。
②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8、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析器能刚刚分辨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绝对感受阈限:绝对感受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是指分析器刚刚能分辨出两个同种刺激的最小差异的能力。
12、差别感受阈限:差别感受阈限是指能引起差别感受的两个同种刺激的最小差异量。
13、感觉的分类:①从承受刺激的角度分类:a、外部感觉:视觉、听觉等。
b、内部感觉:饥、渴、头痛等。
c、本体感觉:运动觉、平衡觉。
②从距离与非距离的角度分类:a、距离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b、非距离感觉:味觉、触觉、内部感觉、本体感觉。
③根据生物界进化的时间分类:a、古老的感觉:味觉、触觉、痛觉。
b、新生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④根据临床的要求分类:a、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前庭感觉等。
b、体表感觉: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等。
c、深部感觉:肌肉、肌腱、关节、深部痛觉、深部压觉、d、内脏感觉:心脏、肝脏、肾脏感觉。
14、韦伯定律:为了引起差别,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即韦伯定律,其公式为:K=△I/I(K为常数;△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I为标准刺激)韦伯定律只有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内才有用,接近绝对感受阈限或刺激过强都不适用。
15、费西纳对数定律:费西纳对数定律可用于表示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P=KlgI(P为感觉量;I为刺激量)16、费西纳对数定律的注意事项:费西纳对数定律以韦伯定律为基础,由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因此,费西纳对数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刺激时才适用。
17、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形式,但不会引起感觉性的变化,最常见的联觉是颜色引起的感觉,如暖色现象,又如甜美的歌声等。
18、视觉:视觉是指一定波长的电磁波作用于视分析器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引起视觉的适宜刺激电磁波波长范围是380nm-780nm。
19、视觉感受野:视觉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视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20、两种视觉细胞:①椎体细胞:对颜色及事物的细节敏感,约有600万。
②棒状细胞:在暗光中的敏感性较高,约有1.2亿。
21、色觉理论:①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②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说,也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黄-蓝视素、红-绿视素。
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过程与异化过程。
22、马赫带:马赫带是指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于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23、视觉适应:①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暗适应较明适应用时较长。
②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提下降的时间过程,明适应进行很快。
24、后像:后像指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能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即后像。
后像分为正后像与负后像:①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②负后像:后相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25、听觉:人耳能接收到的振动频率(即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为16Hz-20000Hz,低于16Hz的振动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振动为超声波。
其中,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声波刺激范围。
26、听觉的基本现象: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征:①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成正比。
②音响:由振动的振幅决定,成正比。
③音色:由基音和陪音的比例关系决定。
27、人耳对声波频率的分析理论:①频率理论: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
他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②共鸣理论:由霍尔姆霍茨(也译作“赫尔姆霍茨”)提出,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长度的基底膜横纤维振动。
③行波理论:20世纪40年代,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的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入人耳后,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振幅也随之逐渐提高。
当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幅越接近蜗顶;声音频率越高,最大振幅越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④神经齐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由韦弗尔提出。
他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适应的。
28、肤觉:肤觉是由外界物体的机械和温度的特性作用于皮肤表面引起的感觉。
头面部和手指的肤觉感受性较高。
29、温度觉:①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高于他产生温觉,低于他产生冷觉。
②当外界温度超过45℃时,就产生热觉,而不是温觉,面部温度感受性大,下肢温度感受性小。
30、嗅觉:①嗅觉是指散布于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嗅觉分析器而引起的感觉。
②适宜刺激:挥发性的、可溶性的化学物。
31、味觉:①味觉是由溶于水或流体中有味道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觉感受器的结果。
②适宜刺激: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③最基本的四种味觉:酸、甜、苦、咸。
④对不同味觉的感受性:舌根----苦;舌尖----甜;舌尖边----酸。
32、知觉:知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对事物各个部分的属性及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33、知觉和感觉的异同:①同:都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②异:a、在反映内容方面,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包括事物各个属性和各个方面的整体。
b、在产生过程方面,感觉是通过感觉的特殊传导通路把信息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投射区,由整个分析器分析;知觉是依赖于大脑皮层联合区的机能来实现的,是大脑对不同信息加工整合得来的。
c、感觉的产生依赖于事物的性质,而知觉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主观经验。
34、知觉与感觉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有机结合,感觉越多样,知觉越丰富完整,并且二者一般同时产生。
35、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选择性: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脑在众多事物中,有选择地将少数事物清晰地知觉出来,凡是在某一瞬间被最清晰地感知到的事物称之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只被模糊感知到的事物,称之为知觉对象的背景。
a、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如看黑板和写字。
b、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把对象从背景中明显地分辨出来,而是受制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a)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差别越大,越易分辨,反之则越困难。
b)对象的运动变化: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中,运动变化的对象易分辨。
c)刺激物本身的组织特点,如接近组合。
②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同时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过程。
a、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是用以前的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词语来标志它的。
b、受影响因素:a)知识经验;b)实践活动的任务;c)言语指导;c)对知觉对象的兴趣、爱好、态度,取决于对象是否符合你的需要。
③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时,总是把组成事物的各个属性和各个部分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还表现在感知事物的各个属性时,也会受整体性影响。
如:表现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后,只感知某个别属性,就会有对该事物整体映像复合刺激物各部分的关系。
④知觉的恒常性:a、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不变。
b、知觉恒常性的表现:a)视觉恒常性:形状、大小、明暗、颜色恒常性。
b)味觉、嗅觉也有恒常性。
36、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都是多种分析器参与的结果。
主要线索:①肌肉线索:眼睛的调节,人在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球的曲率发生变化。
②单眼线索:a、对象的重叠:被遮住的物体看上去远。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近物清晰,细节分明,模糊者远。
d、纹理梯度:也称结构级差,近处稀疏,远处稠密。
e、运动视差与空气透视:如坐火车时,最近的物体反向运动最快,远处的物体几乎同向运动。
f、明暗和阴影:光亮的物体近。
g、颜色:在生活经验中,远处是蓝,近物是黄、红,利用这种道理,画家在纸上表现出远近。
h、相对高度。
③双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主要依赖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做双眼视差。
37、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
38、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①对时间的分辨。
②对时间的确认。
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④对时间的预测。
39、时间知觉的特点:①时间知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时间进行之后才做出反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