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
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
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
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
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
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
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
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
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
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
相同或相似。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4.生态型:同种植物不同个体群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
求上表现不同。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异适应的结果。
5.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类型的不同,可以把植物生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
型和生物生态型三种。
(1)、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例如,
水稻的早、中、晚稻属于不同的光照生态型;籼稻、粳稻是不同的温度生态型。
(2)、土壤生态型:长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
例如,水稻和陆稻主要由于土壤水分条件的不同而分化形成的土壤生态型。
(3)、生物生态型:是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例如,各种作物对病、虫、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类型的不同,可以把植物生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南方水稻的早稻和晚稻、籼稻、粳稻)、土壤生态型(水稻和陆稻、细弱剪股颖)和生物生态型(稗)3种。(举例具体看课本22页)
6.生态位(niche):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基础
生态位,实际生态位)
7.森林的生态作用:
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⑵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⑶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⑷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⑸减低噪音,美化大地
⑹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8.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种群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整体,它与物理环境和其他种群相互作用决定着种群的数量动态。
9.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
值速度。记作r m,,也有称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或生殖潜能。
10.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常用K
表示。
11.环境容纳量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点时期一定资源条件下,人口的承载
都有一定的限制。对于一片草原有一个合适的载畜力,放牧量过大会造成草场退化。一个水塘或水库养鱼的尾数也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农田中农作物种植必须合理密植,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
中性作用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偏害作用
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单惠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13.化感作用:植物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包括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
14.Rice将化感作用定义为:植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
生抑制或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15.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主要特征的比较
利用K对策生物能稳定环境与r对策生物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特点,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适当配置r-K对策谱系的物种可以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如利用浮游生物、蚯蚓、食用菌、蜂、蚕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养分流失,增加产品产出;
利用多年生林果、竹木等以稳定农业生态环境。大量的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属于中间类型。(K-对策: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个体大,寿命长)
r-对策:昆虫和杂草(个体小,寿命短))
1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以构成的集合。
17.种群是种的存在形式,是以相同的遗传基础和同一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集合。而群
落则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8.原初演替: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有旱生演替和水生演替。
19.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最后到达
20.利用群落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1、建立包括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混交群落。2、模仿自然顶级
的人工群落。乔、灌、草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3、利用和仿照自然演替过程建造农业生态系统。(在环境条件恶劣的地区,应重视一些藻类和草本植物的先锋作用。待环境条件改善后,逐步引入树木以稳定和控制环境)
21.协同进化:是指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
过程。
2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搜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
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依据其循环的范围和周期,可分为地质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