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大学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作者:凤凰网教…文章来源:凤凰网教育点击数:1031 更新时间:2011/6/28 13:38:16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
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容闳与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容闵与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王杰【摘要】建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是天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性质的大学。
容阂作为中国首位留美接受现代教育的留学生,作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对于北洋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容闵在北洋大学建立与发展中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及其思想理念上的深远影响,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先驱的重要历史地位。
【关键词】容闵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办学思想容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
他“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兴学强国”理想,对北洋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北洋大学堂是天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性质的大学。
其建立与发展得益于容阖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及一系列有效举措。
容阂在北洋大学建立与发展中的开创性贡献及思想理念上的深远影响,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先驱的重要历史地位。
一容阂对于北洋大学堂建立的思想影响1847年初,容阖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1854年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王杰,天津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所长。
197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长达7年的系统地接受西方现代高等教育,以及他本人的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使容阖开阔了视野,具备了较为先进的现代意识。
回国后,他提出了四项富国自强计划:“一,中国宜组织一合资汽船公司。
二,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材。
三,政府宜设法开采矿产以尽地利,并兼筑铁路以谋运输之便利。
四,禁止教会干涉人民词讼,以防外力之侵入。
”①他的计划与当时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推行的“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不谋而合。
洋务运动重视“实业”,回国之后的容阂被推荐至曾国藩处,他向曾国藩进言:“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也。
”②他受到曾国藩重用,被派发去美国购买制器之器。
这样的经历,也促使他反思中国教育,并提升了对于工程教育的认识。
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的所谓“艺才”。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 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
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1912 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
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
第五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
第六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
摒弃“模式”,复归“传统”。
1957 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
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
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国外的任何“模式”。
中国近代大学发展历程

211工程
211工程(Project 211),是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 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 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 程。
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学校啦
21世纪新时代高校的发展代表之一——浙江理工大学
经济2班
钟嘉伟 2013333501127
萌芽时期——1954年全国性重点大学(6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
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加速发展时期
1959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校(16所) 1960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在原来20所(16+4)重点大学的基础上, 再增加44所重点大学
1963年9月12日,教育部通知增加3所重点大学
1963年10月24日,教育部通知增加1所重点大学 1978年国务院确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8所院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
1999年特别改组ect 985),是指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而实 施的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 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
中国部分大学介绍

广东金融学院:银行职工的摇篮,有2A 和3A。
韩山师范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 积淀深厚和办学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 师范院校,坐落于享有“中国瓷都”、 “中国著名婚纱晚礼服城市”、“中国潮 菜之乡”等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潮州市。学院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环境 优美,设施齐全,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2A: 深圳大学
位于深圳,近几年发展很快,师资力量强, 环境好。
广州大学是广州市的市属高等学校,综合 性大学,主校区位于广州番禺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图书馆
广东海洋大学
位于湛江,风景优美,藏书丰富,食物 众多。优势学科为水产养殖和航海。
湛江师范学院
全日制师范类本科学校,位于湛江市寸金公 园旁边,风景优美,学习氛围较浓。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 山区,其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华中 工学院;之后的华中理工大学;被誉为 “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简称国防科 技大学、国防科大,是一所直属中央军委培养 国防科学技术人才副大军区级综合类最高学府。
山东大学
河南大学
广东医学院
广东医学院创建于 1958 年,其前身是 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2005 年被教育 部评定为本科教学水平优秀院校,现已 成为广东省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 重要基地。
广东药学院
广东药学院是我国独立建制的3所药科 大学之一,广东省热门高校,首批进驻 广州大学城的10所优质名校之一,广 东省培养药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 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的重要基地。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坐落于钟灵 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 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教 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 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北洋园内的“北洋大学堂”纪念碑亭盛宣怀“钦字第壹号”文凭及其获得者王宠惠大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现代教育发展起步较晚。
直到109年前的1895年,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北洋大学才宣告建立,使得天津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
北洋大学就是今天天津大学的前身。
19世纪90年代初,盛宣怀提出办正规学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说到北洋大学,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办者盛宣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
早年曾中秀才,后经人推荐成为李鸿章的幕僚。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经办洋务事业时,盛宣怀一直追随其左右。
由于擅长洋务,盛宣怀被委以重任,他先后任电报局总办、天津海关道,并负责筹办芦汉铁路、中国通商银行等。
在办理洋务事业中,盛宣怀深感“每逢办理交涉,备尝艰苦”,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
盛宣怀决心着手培养新式人才。
最初他创办了一些附属于企业的技术训练班式的学堂,在短期内培养了一些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
但这些学堂在学制和课程方面都只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随着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19世纪90年代初,盛宣怀开始提出要办正规的学堂,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北洋大学初称北洋西学学堂,校址在大营门外梁家园博文书院。
天津是近代中国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许多最早的工业产品就诞生在这里。
天津工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很多高级人才。
1892年,盛宣怀就任天津海关道,他看到天津优越的经济和交通条件,决心在此办一所新式学堂。
盛宣怀与当时在天津自办中西书院的美国人丁家立来往密切,经常研讨办学之事。
经细致研究,两人将办学章程、办法、实施计划草拟完成,并将《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报奏北洋大臣王文韶。
王文韶于1895年9月30日上奏光绪皇帝,10月2日,光绪皇帝御批准奏,并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
北大简介

理学部 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软件与微电 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文学部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宗教学 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社会科学部 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 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 学院,人口研究所,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部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 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 院,口腔医院,第六医院,北京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首钢医院12所 教学医院 跨学科类 元培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国社会科 学调查中心,分子医学研究所 深圳研究生院 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1 、著名校友
胡适(1891.12.17—1962.2.24) 对北大的贡献是:五四后的北大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自成一体,独领风骚。 其自由传统的形成首功在蔡元培,但与陈独秀、胡适、傅斯年等人的努力也密 不可分。胡适是北大知名教授、“革新健将”,长期担任北大校长,“中兴” 北大功不可没。校长任期: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 个人成就:国学大师,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哲学家。以倡导“五四” 文学革命著闻于世,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 简介: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1910年 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 家杜威。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被聘北大教授。作为新文化 运动的主将之一,胡适他与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 引发了当时中国的文学革命。他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 《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 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1902年出版的《尝试集》成 为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 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 之作。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 《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 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对二十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 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 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 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 (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中国近代三所著名军事院校

一、保定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该校创建于1902年,停办于1923年。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地址在河北保定市,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
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学校的最初负责人是冯国璋,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
其后,军事专家蒋百里、在第二次直皖战争中,曾任皖军总指挥的曲同丰等都先后担任过校长。
若从民国改元后算起,即1912—1923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达6000余人。
若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其中超过1600人获得将军的头衔。
这些人遍布军界和政界,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代的许多风云人物都是毕业于保定军校。
例如,中国近代有名的大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都是毕业于保定军校。
吴佩孚是直系军阀,曾坐镇洛阳,拥兵数十万,梦想统一中国,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被打败。
孙传芳也曾拥兵十多万,威震一方,后被北伐军打败。
国民党方面毕业于保定军校的有:蒋介石、张群、陈调元、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黄绍竑、张治中、傅作义、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李品仙、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薛岳,等。
其中,蒋介石曾任国民政府首脑,统治中国二十余年。
在国民政府中曾任部长级的人物有张群、张治中、顾祝同、陈诚、白崇禧等。
曾任兵团司令级人物或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有熊式辉、顾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傅作义、马法五、周至柔、上官云相、李品仙、余汉谋等。
一些人成为地方实力派的领袖人物,如川军的刘文辉、邓锡侯,桂系的白崇禧、黄绍竑、李品仙,晋绥军的楚溪春、傅作义等。
应指出的是,唐生智也是一个有名的军阀,在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曾有军队二十余万,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后被打败。
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后来有不少人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如李济深先生,在军校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为阻止清军南下攻打起义军,曾冒险去炸漕河铁桥,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盘点:中国百年高校

盘点:中国20所百年高校核心提示: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教育变革、社会转型,让很多高校在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改名、分拆或合并,这让校史追溯工作具备了一定的复杂性。
加之缺乏校史认定的权威标准,导致不少高校在认定校史时标准不统一,例如有的以校址因素来确定校史,有的则以某一科系的历史来追根溯源。
标准不统一必然导致争议。
本专题基本以高校官方发布的校史为准,敬请读者注意。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它是清末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初名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聚集了各个历史时期众多著名学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清华大学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
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秋节正式开学。
1917年,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复旦大学。
李登辉先生1917~1937年担任校长。
复旦升格为大学后学生也逐步增加。
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的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之信念,于1896年筹款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
1920年12月交通部所属四所学校定名交通大学,属国立大学性质。
1921年5月,交通大学正式合组成立。
从此交通大学这一校名虽历经风雨,却传承不辍。
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办的企事业增多,洋务运动也 需要新式人才,中国千百年来科举做官、轻商贱役的传统价值观受到 了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教士逐渐深入中国内地,教会学校 明显增多。19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教会学校的总数增加到800多, 学生近2万人,仍以小学为主,开始有少量中学。到19世纪末20世纪 初,教会学校增至2000所,学生4万人以上,中学数量有所增加,甚 至出现了一批规模不等的教会高等学校。这时的教会学校不必担心生 源问题了,因为它们是系统传播与资本主义企业相适应的西方近代科 学知识的地方,所以也成为买办士绅家庭所向往的地方。由此,教会 学校从慈善学校变成了贵族学校,不再免费招收贫苦孩子,而是尽力 吸收社会上层和商界人员子弟,收取高昂的学费。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 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 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十九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 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 学。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 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 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 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的教育史远远长于西方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 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 而这种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 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十九世 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或与传教 士有关。
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 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 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
中国近代有名的军校

中国近代有名的军校1;天津武备学堂----------李鸿章办创办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2月-----1900年被八国联军毁灭天津武备学堂的中国近代名人段祺瑞、冯国璋、曹锟、靳云鹏、王士珍、段芝贵、陆建章、李纯、李长泰、鲍贵卿、陈光远、王占元、田中玉、何宗莲、张怀芝、景启、刘锡钧、唐国治、李得胜、杨汝钦、崔朝俊、韩辉增、赵学治、何兰芬、王风岗、孙鸿中、丁得胜、徐邦杰、任永清、梁华殿、张锡藩,刘承恩、李天保、吴凤岭、李壬霖、申保亨、汪本崇、劳本泉、傅宪武、张心全、吴佩孚、王者化、张文元、胡思光、吴鼎元、孔庆塘、滕毓藻等。
冯国璋、曹锟,后来都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段祺瑞,当了国务总理和执政。
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任苏、赣、鄂长江三督,田中玉当上山东督军,而吴佩孚则成为了直系首脑。
2.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袁世凯办简称保定军校,创建于1902年,停办于192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
校址在河北保定市,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
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学校的最初负责人是冯国璋,当时称总办(即校长),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
其后,军事专家蒋百里、第二次直皖战争中任皖军总指挥的曲同丰等都先后担任过校长。
若从民国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军校办过9期,毕业生达6000余人。
若从北洋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训练了近1万名军官,其中1600多人获得将军头衔。
这些人遍布当时的军界和政界,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民党方面毕业于保定军校的有:蒋介石、张群、陈调元、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黄绍竑、张治中、傅作义、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李品仙、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薛岳等。
其中,蒋介石曾任国民政府首脑,统治中国20余年。
在国民政府中曾任部长级的人物有张群、张治中、顾祝同、陈诚、白崇禧等。
近代中国首间大学是哪间

近代中国正式的大学以京师大学堂的创立为开端,迄今已逾百年。
其间经历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民国改革学制、大学内迁;新中国院系调整、大学兴替等复杂的演化过程。
1895年清政府败于日本,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刺激,国内掀起变法救亡运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痛陈时弊,力求变革。
在变法浪潮的推动下,近代新式大学应运而生。
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首次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
在维新派推动下,1898年7月,作为“百日维新”的重要措施之一,光绪皇帝诏令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负责筹办京师大学堂。
梁启超拟定有关章程,采纳近代西方大学的课程模式。
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因受变法失败影响,大学堂实际仅设诗、书、易、礼四堂,春秋二堂,学生不及百人。
许景澄、丁韪良分别被聘为中文、西文总教习。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学堂停废。
1902年1月,京师大学堂复办,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总司其责。
另聘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日本文学博士服部宇之吉、法学博士岩谷孙藏等为教习。
先设预备科,分政科和艺科,同时设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
10月14日举行招生考试。
12月17日宣布正式开学,这一日起作为此后北京大学的校庆日(新中国建立后改为5月4日)。
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分科大学,开设除医学以外的7门学科。
其他省立大学堂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创立天津中西学堂(又称北洋西学学堂),内设头等学堂、二等学堂。
美国传教士丁家立(Charles D. Tenney)为学堂总教习。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含有普通和专门两级制的学堂。
头等学堂开办之初,仅具近代大学雏形。
1903年4月,复办后的天津中西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堂;1906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
1902年3月,山西巡抚岑春煊改太原令德堂为山西大学堂。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为消解山西人民对英国侵略者的反抗,拟将庚子(1900年)晋省“教案赔款”白银50万两就地兴办中西大学堂。
中国十大名校

中国十大名校1、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2、清华大学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是中国最高学府,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
3、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名牌大学,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4、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位于中国上海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经过几代复旦人的艰苦努力,”以及“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该校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复旦大学以深厚广博的人文精神和汇通中外的学术能力,为社会奉献了无数重要成果。
北京大学的简单的介绍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2]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医学物理和工程,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34],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管理[35],先进电池材料料理论与技术[36],互联网安全技术,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与评价。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康复工程技术,有源显示工程技术。
北京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 北京大学图书馆
[21]第一所新型的国立图书馆,现为亚洲高校最大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以及引进和自建了大量国内外数字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件)。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2]北大作为中国教育网华北地区网络中心,校园网以专线连接到每一间宿舍,同时北大也是中国第一所实现校园无线上网的高校,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北大一贯重视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课程体系周密完备,重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5]
中国近代的大学

中国近代的大学1、何谓大学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关。
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
综合性大学还应包括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关系与对外交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远程网络学院等。
今天通常意义上的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在英文中,大学(综合性高等学府)一词为“University”,是由“universe”(宇宙)这个词的前身派生而来的,它首次被记录下来是在大约1300年前。
在中世纪的西方,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等领域得到使用,universitas这个词被用来指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新联合体,这即是今天的大学的最初形式。
在更早的时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Academy”,教授哲学、数学、体育等,这被一些人认为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从教会所办的师徒结合的行会性质学校发展起来的。
在11世纪,“大学”一词和“行会”一词同样被用来形容行业公会。
但是到了13世纪,“大学”一词就被用来专指一种学生团体了。
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有3种形式:教会大学,学生和教师在一个校长领导下形成一种密切配合的团体,像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公立大学,由学生选举出来的校长总揽校务,如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等。
国立大学,由帝王征得教皇认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萨拉曼卡大学。
后来大学发展到中国,也是走了类似样一条路:从教会大学(还有部分非教会经营的私立大学)到公立大学到国立大学。
那么,哪所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历来便有争议。
1088年在意大利波罗尼亚(Bologna)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
中国近代的大学分析

中国近代的大学1、何谓大学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关。
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
综合性大学还应包括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关系与对外交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远程网络学院等。
今天通常意义上的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在英文中,大学(综合性高等学府)一词为“University”,是由“universe”(宇宙)这个词的前身派生而来的,它首次被记录下来是在大约1300年前。
在中世纪的西方,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等领域得到使用,universitas这个词被用来指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新联合体,这即是今天的大学的最初形式。
在更早的时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Academy”,教授哲学、数学、体育等,这被一些人认为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从教会所办的师徒结合的行会性质学校发展起来的。
在11世纪,“大学”一词和“行会”一词同样被用来形容行业公会。
但是到了13世纪,“大学”一词就被用来专指一种学生团体了。
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有3种形式:教会大学,学生和教师在一个校长领导下形成一种密切配合的团体,像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公立大学,由学生选举出来的校长总揽校务,如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等。
国立大学,由帝王征得教皇认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萨拉曼卡大学。
后来大学发展到中国,也是走了类似样一条路:从教会大学(还有部分非教会经营的私立大学)到公立大学到国立大学。
那么,哪所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历来便有争议。
1088年在意大利波罗尼亚(Bologna)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
为什么说天津大学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

为什么说天津大学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究竟哪一所大学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争论不止。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非常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非常特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多源萌生和多样发展的真实历史进程。
“西学东渐”中诞生的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澳门圣保禄学院诞生于西方中世纪的“大学”被引入、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最早发生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第一次浪潮之中。
1571年,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西式小学——圣保禄公学。
1594年,其升格为大学,并以圣保禄学院之名正式注册成立。
这不仅是中国的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所西式大学、教会大学,而且是整个远东地区创办最早的西式大学之一。
圣保禄学院的办学体制以葡萄牙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科英布拉大学当时的章程为参照,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修改。
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这所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可谓达到了大学的标准。
1896年,圣约翰书院经改组.1905年,该校将正馆学制统一改为四年,年底,按照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条例成功注册,其中文名称也在不久后正式改为“圣约翰大学堂”。
圣约翰书院建校初期,曾经在中国教育史上创造过多个“第一”:第一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第一场运动会,第一个校友会,第一个研究生院,第一份学校发行以及学生自办的英文刊物,第一次引入考试名誉制、选科制等西方教学制度,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学体育馆……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学者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逐渐发现,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以学习“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官办新式学堂。
1892年,洋务派官员盛宣怀出任津海关道后,开始筹建一所新式大学。
盛宣怀是江苏武进人。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经办洋务事业时,盛宣怀一直追随其左右。
当时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7所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今日诸多著名大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有的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民国,有的诞生于腐朽黑暗的晚清,更有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
1、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
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
2、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3、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1951年经院系调整更名为天津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
5、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6、四川大学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
7、浙江大学浙大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微博](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8、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9、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天大与北大之争

“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天大与北大之争作者:李丰耀来源:《小康》2018年第11期北京大学作為近代中国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而民津大学(前身为北洋犬学)也自称"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这是为什么?看似风格迥异的两校有什么历史渊源?中国近代新式学堂诞生很早,1862年清政府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学堂,但是真正创办大学还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老大帝国不敌蕞尔邻邦,有识之士纷纷觉醒掀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高潮。
在此背景下,中国近代大学应运而生。
就在《马关条约》签订的同年,洋务派代表人物、时任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奏请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1895年10月2日,光绪帝御笔朱批“该衙门知道”,北洋西学学堂就此成立,转年改称“北洋大学堂”,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两级,初设工程、矿冶、机器、律例四个学门,学科的设置反映了盛宣怀办理洋务的实际需要。
学堂历任督办从盛宣怀开始都由津海关道兼任,直接上级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王文韶到袁世凯都有所过问。
因盛宣怀同时兼任津海关道以及电报局、轮船招商局总办,学堂开办经费就由天津海关关税、电报局和招商局捐银组成,合计每年五万二千两。
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工部尚书兼官书局大臣孙家鼐等人分别上书,请求在京师推广学校、开办大学堂。
1898年,光绪帝半年之间连发多道上谕要求从速举办京师大学堂,6月11日光绪帝颁布百日维新的改革纲领《明定国是诏》专门指出:“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
”钦命咸丰九年状元、光绪帝师傅、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负责筹办。
在由康有为委托梁启超起草的《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
规模当极宏远,条理当极详密”。
“各省近多设立学堂,然其章程功课皆未尽善,且体例不能划一,声气不能相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的大学1、何谓大学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关。
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
综合性大学还应包括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关系与对外交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远程网络学院等。
今天通常意义上的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在英文中,大学(综合性高等学府)一词为“University”,是由“universe”(宇宙)这个词的前身派生而来的,它首次被记录下来是在大约1300年前。
在中世纪的西方,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等领域得到使用,universitas这个词被用来指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新联合体,这即是今天的大学的最初形式。
在更早的时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Academy”,教授哲学、数学、体育等,这被一些人认为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从教会所办的师徒结合的行会性质学校发展起来的。
在11世纪,“大学”一词和“行会”一词同样被用来形容行业公会。
但是到了13世纪,“大学”一词就被用来专指一种学生团体了。
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有3种形式:教会大学,学生和教师在一个校长领导下形成一种密切配合的团体,像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公立大学,由学生选举出来的校长总揽校务,如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等。
国立大学,由帝王征得教皇认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萨拉曼卡大学。
后来大学发展到中国,也是走了类似样一条路:从教会大学(还有部分非教会经营的私立大学)到公立大学到国立大学。
那么,哪所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历来便有争议。
1088年在意大利波罗尼亚(Bologna)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
这所学校先由学生组织起来,然后再招聘教师。
博洛尼亚大学是作为法学院开始自己的校史的。
诞生之初,就以高擎理想主义旗帜、富于使命感的形象出现于世。
(在意大利还有一所萨劳诺大学,比它还早数十年诞生,但也许当时办学体系还不够成熟,所以并未得到多少人承认。
)而有“欧洲大学之母”之称的巴黎大学,要比博洛尼亚大学晚数十年创建,则是先由教师组织起来,之后再招收学生。
巴黎大学还在中世纪率先打出“师生自治联合会”的旗帜,并率先以罢课斗争的形式确立了自治地位,争得了结社、罢课的自由特权,具有生气勃勃的斗争精神。
大学的独立以及作为独立标志的自由特权,都是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得来的。
欧洲所有古老大学,没有哪一所不曾经历过争取独立的斗争。
大学需要积淀,今天世界著名大学的校史一般都很悠久。
1168年,南宋宁宗皇帝赵扩出生,英国牛津大学创办,这所名校保持了近千年不易的特质:理想主义、博大、古典、宽容、同情失败者;1209年,蒙古大军在成吉思汗带领下第三次进攻西夏,英国剑桥大学创办,这个学术上常开风气之先、孕育了许多科学、文化巨人的著名学府,事事讲究传统,孤傲、恬静、富有书院气息;1638年,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出生,美国哈佛大学创办,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
整个欧美至少有50个大学是在550年前,即15世纪以前创立的。
1810年,威廉·冯·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并确立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这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开端。
这种模式,在美国最早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所效仿,到现在被世界各地的大学所广泛采用。
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是“象牙塔”(Ivory Tower)。
象牙塔,根据圣经《旧约·雅歌》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
在第5首歌中,新郎这样赞美新娘:“……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
”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
后来,这个词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
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
而大学、研究生院、科研院所正是这样的地方。
2、近代大学五大阶段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学(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
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
如虞舜之时即有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
不过,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与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尤其官办学校以培养治理政府的仕人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在学科上自然科学尤为缺乏,所以到近代整个的传统教育体系都面临着转型、革新。
到了近代,中国与西方交流以来,西方的“University”早期被翻译为“书院”等,后又称为“公学”、“学堂”、“大学堂”、“大学校”等,民国以后“大学”成为正式的称呼。
中国近代的大学,按历史的纵向发展脉络来说,可大致分为5个阶段。
萌芽时期从1879年圣约翰学院创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近代大学最初的滥觞,一般都具有3种形式:教会学校仿效欧美,国立学校仿效日本,还有的则是从传统书院升级而来。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美战争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通了很多通商口岸。
欧美传教士为更好地在中国人当中传教,就利用通商的权利,兴建高等教会学校,开始有了大学的萌芽,其中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和山东的齐鲁大学是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两所学校,它们应该就是诞生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第一批真正的高等学府。
至于中国传统的民间书院和朝廷办的太学、国子监,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并不具备西方的“大学”特征。
如湖南大学的前身岳麓书院,创立于北宋时期,千余年来办学不辍;四川大学的前身尊经书院、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等都是如此。
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滥觞的源头,就是清朝的国子监。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以后,中国开始大量兴办近代学堂,如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1896年的南洋公学等。
它们就是中国最早的自办、官办(公立)大学了。
日本的学校成为其主要的借鉴对象。
而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东吴大学到后来的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的主要大学,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创建。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各大学纷纷改制,效法美国,真正全面走向西方的近代大学体系,如分文、理、工、农、医等学科,分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层次,男女同校,以及多少学年、学分及考试制度、毕业标准、颁发学位等。
定型时期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这一时期,中国的高校有了长足发展。
蔡元培初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在当时的国力下,他觉得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好首都的这所大学(即北京大学)就已不错。
结果,高等教育的发展令他自己也很意外。
国立大学连连创办不说,各省办学热情和能力更是令人吃惊,且不管地方是由何等人掌管,对大学教育都不吝投入。
民间私立大学也不断涌现。
这个文明古国自古高度重视教育的脉流,在民国得以延续。
南京政府成立后,国家再次调整大学体系,综合大学下分学院,并分成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4种,有些学校还创办了研究院,中国方面收回对教会学校的管理权等,大学的近代模式与西方格局更加明确。
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真正的大学应该是这个时候才开始的(如以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为标志)。
另外,有许多重要的大学是在这个时期创建的,如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大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光华大学等。
成熟时期从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一时期被称为“黄金十年”,国家局势稳定,大学迅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鼎盛时期。
不管是国立、私立、教会大学,都出现了不少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府。
1937年,全国共有大学及独立学院78所,教师6615人,大学生及研究生37330人。
1929年7月26日,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目标;大学下设的学院分文、理、法、商、农、医、工、教育8种;拥有不少于3个学院的方可称大学。
大学体制成熟了,栖身大学或大学出身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了。
相对于数亿人口的中国而言,他们还只是万分之一的凤毛麟角,确实是“精英”啊!国难时期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8年漫长的抗日战争时期,乃民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殊的一页。
在民族危难中,一座座圣洁、宁静的校园受到严峻考验。
70多所大学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纷纷内迁,辗转跋涉,维持教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先后迁到长沙、昆明,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学、科研均成果斐然。
北洋大学颠沛流离迁到西安,与其它学校组成西北联合大学。
中山大学和交通大学迁到陪都重庆(但在南京和上海都留下了伪中大和伪交大),浙江大学迁到贵州发展成为“东方剑桥”,交通大学的唐山和北平分部在茅以升带领下也迁至贵州。
战争烈焰熊熊,大学薪火不灭。
西南联大、浙大是其中两个辉煌的个案,而别的学校则大受影响。
分流时期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抗战胜利后,各校迁回旧址,大学教育恢复正常,各校继续发展。
到民国覆亡两年前的1947年,这一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高峰,中华大地共有大学210所,其中国立大学31所、私立大学25所;国立独立学院23所、省立独立学院24所、私立独立学院32所;国立专科学校20所、省立专科学校32所、私立专科学校23所。
全国大学聘任助教以上教师8964人,其中教授2700人;在校生155036人,其中研究生424人、本科生130715人、专科生23897人。
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时,带走了多数重点大学的设备、图书、财力、师资等,在台岛重建或改建了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政治大学等,这些学校现在已经成了驰名亚洲甚至全球的著名学府。
留在大陆的大学则经过多次改造与调整,私立学校包括教会学校被彻底取缔,改造成为公立学校或并入公立学校;后来又学习前苏联举办单科大学的做法,将综合性大学严重分解,调整重建成为一个个专门性的工业学院,并将教学大纲、学分制也大加修改,甚至还取消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许多学科。
3、近代大学三大类型依据西方对大学发展的整体梳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包括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从广义上说也是属于私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