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
出土高古玉灰皮沁色的自然之美,学习出灰机理沁色识别,提升鉴玉眼力(干货)
![出土高古玉灰皮沁色的自然之美,学习出灰机理沁色识别,提升鉴玉眼力(干货)](https://img.taocdn.com/s3/m/44a4d0e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9.png)
出土高古玉灰皮沁色的自然之美,学习出灰机理沁色识别,提升鉴玉眼力(干货)灰皮鉴定,非常重要。
当你会看灰皮之后,就能快速辨别出土特征。
本文从此角度,进行阐述。
一、灰皮究竟是什么?灰皮常出现在生坑古玉之表面,伴随着玉质的蜕变。
玉材越差,灰皮越严重。
从浅浅的一层白膜,到状如朽骨,并非外源物质的进入,而是玉质本身的失色。
其根本原因,是玉器表面结构水的逸出,以及由此产生的间隙变大导致的视觉效果。
换句话说,蜕变越严重,分子间隙越大,能够透过的光线越多,便能产生白色的效果。
比如雪花,拿在手里是白色的,因为间隙比较大,当我们握紧拳头,雪变成了灰色,继续用力,假如攥成了冰块,也就成了无色透明,因为间隙消失了。
二、白化的视觉效果从初期的雾状白化,进一步成为灰皮,再到鸡骨白,最终状如朽骨,玉器表面深浅不一、浓淡不均。
这种视觉效果,恰如天上的白云,又如墨滴水中,自然晕散,毫不呆滞。
三、灰皮的鉴定要点1、浓淡不一,自然扩散。
哪怕是整体鸡骨白,表面也会出现深浅不一的白化现象。
鸡骨白的表面,常常伴随沁点的出现,而仿品鸡骨白,往往有三种形式:一是火烧,二是染色,三是原生玉质。
2、盘后消失,过后重现这是灰皮的典型特征,当我们用手盘摸之时,手上的油脂将玉器表面的间隙填平,入射光不能透过,白色视觉效果消失。
放置一段时间后,油脂挥发,间隙重现,灰皮重出江湖。
3、灰皮处,必有沁门由于灰皮的前提是玉质蜕变,必然伴随着土蚀斑痕的出现,放大镜下观察灰皮,能够找到自然呈现的土咬土蚀痕迹,这也是沁色进入的通道。
古玉由于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几千年,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和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沁色的品种,据清人陈性《玉记》所载就有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鱼肚白等100多种。
一般来说,黄色调的我们称为土沁,赫红色的称为铁沁,黑色的为水银沁,白色的为水沁,绿色的为铜沁……其中,彩沁色最为珍贵!五色沁最难得!三色沁也少见!白玉红沁是许多藏家梦寐以求的,也是市场最受追捧的沁色之一。
古玉沁色做假的7个方法以及古玉沁色鉴别方法
![古玉沁色做假的7个方法以及古玉沁色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abb083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c.png)
古玉沁色做假的7个方法以及古玉沁色鉴别方法古玉沁色是指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
一般而言,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
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博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
近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收藏爱好者的追逐目标。
古玉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为收藏爱好者频频出手的动因。
然而,市面上假冒的古玉不少。
为了避免上当受骗,了解造假者基本的造假手段很有必要。
1.血沁作假古玉“血沁”,是因玉质松软,地下红色矿质沁入玉体所致。
真品苍老温润,精光内含,土锈、土斑较重,其浓淡深浅有自然变化的色彩。
土斑土锈,决不是浮在表面的。
“血沁”作假,一是玉石皮层假冒。
红色玉皮看上去很像血沁,但其光泽较暗,缺乏浓淡深浅的色泽变化。
二是染色所为,不是太深就是太浅。
2.“橘皮纹”作假古玉的“橘皮纹”,是因地温、地湿因素在玉器表面作用产生,也叫氧化突起。
侧光观察时最明晰,手摸不明显。
作假的“橘皮纹”,用手不断抚摩可以除去。
真古玉的“橘皮纹”,是抚摩不去的。
3.“黑斑”作假某些古玉,会在地底受矿物质影响而产生黑斑。
“黑斑”作假方法,一般是烧烤后抹蜡。
这种带“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大。
4.“鸡骨白”作假“鸡骨白”是质地疏松的玉石在地下出现的钙化现象。
“鸡骨白”在南方古玉中出土较多,学名叫做“石灰沁”。
造假手段有放在火里烧烤和用硫酸泡,“鸡骨”之“白”就是腐蚀后形成的斑点。
因这种制作痕迹较明显,有的造假者再雇工擦拭,以达到乱真的效果。
5.“褪光”作假有一部分作假“古玉”,有独特的亮眼光泽,全无出土文物上的那种沧桑或者斑驳。
利用特殊手段把玉器上的“光泽”去掉,会有一种看上去较为古旧、细润的光泽,欺骗性大。
6.“羊玉”、“狗玉”作假此二法颇具迷惑性,但“羊玉”用手盘热时嗅之,微有腥味;“狗玉”细看内有雕痕,却少有历史古旧感。
7.“牛毛纹”作假真品“牛毛纹”古玉,有一部分纹理是有凹陷的;而假的“牛毛纹”古玉没有细小凹陷,却是道道裂纹。
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古玉的沁色识别~
![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古玉的沁色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0787c3d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c.png)
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古玉的沁色识别~华豫之门线上鉴宝古玉的沁色有一定的规律,古书分为土沁(黄色沁)、水沁(白色沁)、血沁(红色沁)、铜沁(绿色沁)和水银沁(黑色沁)等许多种。
而古玉沁色后不仅颜色有了改变,其身价也得到了提高。
一般以血沁为贵,铜沁次之,土沁和水银沁再次。
如能得五色沁,则最为贵重,古人有“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的说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古玉的沁色”。
色质的印记新石器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
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十三彩玉器的鉴别需要注意玉的旧色、本色、墨色、染色和玉器风化后产生的玉皮色。
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
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
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
入土古玉沁色的形成玉的旧色中最受鉴玉者重视的是玉器在土中埋藏时受到的土中所含其他元素的影响,会产生颜色变化,古文献中称其为沁色,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铁锈色、铜绿色、暗黄色、黑色、白色。
人们常称其为铁锈沁、铜沁、土沁、水银沁、水沁。
这些色变中除了白色可使玉质硬度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太受欢迎外,其他带有色变的玉器,往往市场价格高于不带色变的玉器。
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
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同时,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
特别是地中水银,会沁入玉质,同时相邻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也皆随之浸淫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会沾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
高古玉鉴别真伪
![高古玉鉴别真伪](https://img.taocdn.com/s3/m/85c476e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5.png)
高古玉鉴别真伪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收藏玉器的时尚,商代妇好墓中就有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出土,历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
内沁更重要,一定是发自玉质内部的受沁状态,沁色浓重过度自然,自然的晕散状态,不论是块状,丝状都显得那么天然。
对于受土沁的天然蚀孔(放大镜下特征是外口小内堂大,并伴有结晶体)一定是真高古玉,无法作假。
外沁是活的,经过盘玩会变浅或者没有了,一旦入水后又会浮出表面。
所有变化和进步都能够从高古玉的工艺效果上反映出来。
例如:从钻孔这一点上分析,工具的更新能够提高钻孔的精度,但由于原始的钻孔工具硬度和耐磨性较差,形成明显的“喇叭口”。
这种现象是由于低转速和低硬度的实芯钻具快速磨损造成的,在旋转钻孔过程中钻头越磨越细。
为了钻孔方便,则从两面钻孔,形成了两面孔径大、中间孔径小的现象,即所谓蜂腰形。
肉细则密度高,密度高则硬度大,硬度大的玉石则光泽感强。
就像红宝石,钻石为什么光彩四射,就因为它们是世界上硬度最高的物质。
当然古玉不可与宝石相提并论,玉最大的讲究是脂份,它给人一种含蓄、厚重、温润的美,契合国人对君子品格的定义。
高古玉指的是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这段时期的玉器主要用于祭祀,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多为帝王皇家达官贵人用玉,从用料、制作工艺、文化气息上有着厚重深奥的内涵。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印迹始终有玉的影子,其一直伴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中国古玉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神玉、礼玉、王玉、民玉、民风。
古人说:“玉赛硝,必定高。
”就是,白玉要象硝子那样,才算是高级的。
可见,硝子和玉难以分辨。
然而真假终究是不同的。
就颜色来说,白玉的白色中常常泛青,纯白者极少,硝子则是匀净洁白的纯白色。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d4f8f4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7.png)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古代玉器的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是玉器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
以下将就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难点:古代玉器的皮色是指玉器表面的一层薄皮,其色泽是由玉石自身的特性和经过时间长久磨损形成的,因此古代玉器的皮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为使用年代和环境因素等原因而发生变化,因此皮色鉴定存在以下难点:(1)玉器的表面可能经过打磨或经过加工,导致古代玉器原本的皮色被剥离或改变;(2)古代玉器的原色与现代玉器的仿货较为相似,因此很难通过裸眼观察判断其真伪;(3)古代玉器的皮色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例如长期埋藏在土中可能出现阴沉变色的现象;(4)古代玉器的皮色可能被人为进行染色处理,以造成其中一种特殊效果。
2.方法:(1)通过观察和比较:通过详细观察古代玉器的表面,特别是其边缘部分,可以看出是否存在剥落或改变皮色的痕迹。
同时还可以将其与其他同样年代和类型的玉器进行比较,判断其皮色是否一致。
(2)运用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古代玉器的表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其皮色的细微变化,以此判断其真伪。
(3)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对古代玉器进行化学实验分析,可以确定其表面是否存在其中一种染料或颜料。
常用的实验方法有距离法、探针法和刮片法等。
1.难点:古代玉器的沁色是指玉器内部的一种颜色,与玉器本身的材质和成分有关。
古代玉器的沁色鉴定存在以下难点:(1)由于沁色在玉器内部,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进行特殊的手段进行鉴定;(2)古代玉器的沁色往往与其它因素如蜕皮、嵌线等同时出现,难以区分;(3)一些人为仿制玉器也会进行染色,使得沁色的判断更加困难。
2.方法:(1)香气法:将一个火种点燃,然后将古代玉器靠近火焰处,通过感受玉器散发的香味来判断其是否有沁色。
一般而言,具有沁色的玉器燃烧时会有一种特殊的香气。
(2)LED灯透视法:使用特殊波长的LED灯照射古代玉器,可以透视玉器内部的沁色。
高古玉真伪鉴别的技巧与窍门
![高古玉真伪鉴别的技巧与窍门](https://img.taocdn.com/s3/m/9023b5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9.png)
高古玉真伪鉴别的技巧与窍门高古玉是很多收藏古玉的爱好者的喜爱之物,那么如果在购买的时候你知道应该怎么辨别清楚高古玉的真伪性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古玉鉴别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鉴别技巧1.断新老:器物部分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入肌理。
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
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
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3.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
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
4.许多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
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5.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湿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
6.看反光,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由很多细小的面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的反光。
高古玉的沁色分析高古玉沁色种类凡多,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等。
所呈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黄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及过渡色。
沁色一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当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
色彩是有别于玉质本色的来自于外界的其他色素。
非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色彩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与玉的分子结构产生互变。
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外来原素与玉内原素产生互变,从而改变玉的本质结构变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研究古玉的沁色对鉴别真假古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形、工、沁是古玉鉴定的四大要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造假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和工本来就是人为的,五千年前的先人们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都能做出来的东西,现代人也同样做得出来,而且是可以乱真的。
所以重点应集中在质与沁的研究上。
高古玉黑沁真假鉴别方法
![高古玉黑沁真假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075a5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f.png)
高古玉黑沁真假鉴别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高古玉黑沁真假鉴别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高古玉黑沁,那可真是个神秘又迷人的玩意儿。
真的高古玉黑沁就像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可假的呢,就像是个冒牌货,想鱼目混珠。
那怎么才能分辨出真假呢?咱先看看这颜色。
真的黑沁,那颜色可不是死板的一片黑,它是有层次的,有深有浅,就好像是岁月一点一点给它染上的。
要是那黑沁颜色过于均匀,过于呆板,那你可得多个心眼儿了,没准就是假的呢!这就好比是一幅画,真迹总是充满了灵动和变化,赝品往往就显得生硬许多。
再摸摸这质地。
高古玉那质地温润细腻,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材料能冒充的。
真的高古玉黑沁摸起来滑溜溜的,感觉就像是在抚摸着一段悠久的历史。
要是摸起来粗糙刺手,那十有八九就是有问题的啦!你想想,真正的好东西能是那种感觉吗?还有这纹路。
高古玉上的纹路那可是有故事的,是古代工匠们精心雕琢出来的。
仔细看看,那线条流畅自然,充满了韵味。
要是那纹路看着别扭,不伦不类的,那肯定不是正品呀!这就跟人的气质一样,真正有内涵的人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优雅,假装的可就破绽百出了。
另外啊,咱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比如说放大镜,用它来看看细节。
真的高古玉黑沁在放大镜下会呈现出很多细腻的特征,而假的往往就经不住这样的细看。
这就好像是在给它做一个全面的“体检”,真假立马见分晓。
当然啦,要想准确鉴别高古玉黑沁的真假,经验可是非常重要的。
得多看多摸,多和真正的好东西打交道,慢慢培养出那种感觉。
这就跟学一门手艺似的,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怎么能行呢?咱可不能被那些假的高古玉黑沁给骗了呀!那不仅是钱财上的损失,更是对我们对历史文化热爱的一种亵渎。
所以啊,在面对高古玉黑沁的时候,一定要瞪大了眼睛,仔细分辨。
别让那些假东西蒙混过关,要让真正的高古玉黑沁绽放出它们应有的光彩!总之呢,鉴别高古玉黑沁真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只要咱用心去学,去研究,就一定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637707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70.png)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对于高古玉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玉制品,那么在收藏的时候该怎么鉴别好高古玉的沁色特征呢?究竟都有哪些沁色的种类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一、渠沟黄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浆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便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霜尘沁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
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绺[liǔ]莹沁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要200年以上。
五、薄雾沁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
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薄膜沁不一定不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
这种薄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
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块沁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花脸沁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说明:高4.2cm,厚2cm,宽4.3cm,三角形的瑞兽,年份好白玉底子的,好不好不在玉底子,好在沁上了!寿衣沁,土沁,鸡骨白,黑沁,都赶上五彩了!九、牛毛纹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
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十、全皮色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
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铁红沁受铁或者土沁所致。
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二、石灰沁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
古玉沁色在紫光灯下的特征
![古玉沁色在紫光灯下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67e059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4.png)
古玉沁色在紫光灯下的特征
古玉是指古代的玉器,沁色是指古玉表面因为自然长期的均匀浸透而形成的一种颜色。
沁色分为不同的种类,包括古玉的沁色有白沁、灰沁、黑沁等。
紫光灯是一种特殊的光源,下面是古玉在紫光灯下显示的一些特征:
1.白沁表现:在紫光灯下,白沁在古玉的表面会产生白色或
淡黄色的荧光。
这种荧光呈现出柔和的亮度,使古玉的白沁部分更加突出。
2.灰沁表现:灰沁的古玉在紫光灯下呈现出较为均匀且柔和
的灰色蓝光。
这种光线会在古玉的表面略微扩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3.黑沁表现:紫光灯下,黑沁的古玉会呈现出深褐色或深黑
色的荧光。
荧光可能会出现在古玉的沟槽、纹理或凹凸部分,突出了古玉的纹理和图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紫光灯可能会对古玉的沁色呈现略有差异。
此外,古玉的成色、质地和处理状况也会对沁色在紫光灯下的呈现产生影响。
高古玉“红沁”的形成与鉴别
![高古玉“红沁”的形成与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f4f9b65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4.png)
高古玉“红沁”的形成与鉴别中国古代玉器是八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每一件玉器都说明了古代的时代背景,经过无数岁月,本来是地下环境对玉器的破坏、污染,却在因缘巧合下巧妙的增加了玉器的色彩,更赋予了古代玉器一种神秘感。
这里引用《古玉辨》中的一段话:“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星三光之陶熔。
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异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今人对古代玉器的至高评价与喜爱,以至于无数收藏家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交换沁色美观的古玉,尤其偏爱红的沁色,有人说“古玉挂红,价值连城”,充分体现了对红沁的喜爱,而目前出土的高古玉中“红沁”古玉数量并不多见,而导致这类玉器的价值也是居高不下。
那么高古玉上“红色的沁”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不少收藏家都把这种沁色称为“血沁”,而认为是靠近墓主人,由血液沁染而成,其实不然,因为古玉上“沁色”的形成是经过几千年才能形成,而人的血液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会挥发消失,所以这种逻辑很快被推翻。
真正形成“红沁”的原因是在古代在大型墓葬,或者王室贵族之人,入葬时有往墓底撒入“朱砂”的风俗习惯,从商代到汉代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靠近“朱砂”的玉器经过几千年的时间,会把玉器沁染成红色,这种“红沁”形成时间比其他沁色用的时间更长,所以目前出土的数量少,且有的沁的不深。
目前的古玉市场上,“仿制红沁”的玉器也是屡见不鲜,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上该如何辨别真仿呢?第一点:看沁色的过渡古玉的沁色形成并非一就而成,是有过渡期的,这种沁色由外向内、由浅入深过渡的,不同部位并非均匀一致;而目前市场上的仿品,用化学颜料涂抹上去的浮于表面且颜色均匀一致、没有过渡,有的仿品甚至侵染成紫色,这种都是不对的。
第二点:看过水浸泡后的状态真品古玉上的“红沁”,由于渗入肌理,放在水中浸泡,不会改变沁的颜色,而仿品用颜料侵染成的,通过一夜水浸泡会有掉色的情况,水也会变色。
古玉的沁色怎样鉴别?其实就这几招!
![古玉的沁色怎样鉴别?其实就这几招!](https://img.taocdn.com/s3/m/1f67d38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7.png)
古⽟的沁⾊怎样鉴别?其实就这⼏招!年代久远的⽟器会形成⾃然的沁⾊,⽽这种沁⾊也是鉴别其真假爱的重要标准。
但是随着如今⽟器市场的⾛俏,仿古⽟器沁⾊已经越来越多,⼤家要如何来鉴别呢?1看⽟器断⼝古⽟的驻孔、蚀斑以及腐蚀残破处多是由于⾃然侵蚀所形成的,所以没有锋利的尖⾓,⼿感特别的⾃然。
⽽仿冒的⼤部分都是采⽤砣击等⽅法来伪作蛀孔与蚀斑,通常残破处断⼝为参差状,残痕⽐较锋利,扎⼿。
现代仿⽟琮⾼古⽟残件2看⽟器材质作假的沁⾊古⽟多是采⽤质地稍次的⽟,⽽且其⽟质颜⾊⽐较复古,绺裂⽐较多,⽯性很重。
由于其质地不纯,⾊彩不正,所以肌理特别的粗糙,光泽也⽐较暗淡,与刚出⼟的古⽟稍有些类似这种仿冒的沁⾊古⽟欺骗性很⾼。
现代仿战汉的鸡⼼佩西汉早期⽩⽟龙3看⽟器颜⾊造假的⽟器多是为重蚀、重⾊,有的⾊彩过于鲜艳,腐蚀残破严重的⽟器要格外留⼼。
造假沁⾊的⽟器颜⾊多是浮于⽟器的表⾯,染料附着不牢固。
将其放在⽔中浸泡⼀会⼉沁⾊就会被泡出来。
⽽如果是红沁或是铜绿沁采⽤酒精棉球就能够擦掉。
现代⼈⼯染⾊4看⽟器⾊形⾊形就是指⽟器颜⾊分布的情况,主要采⽤的是提油或是浸染等⽅式作伪的古⽟沁⾊通常都没有过渡层次,成⽚分布着,采⽤的是“开窗”的⽅式。
在⽟器的表⾯多是淋油或是覆蜡,这样能够达到部分受沁的效果。
现代仿沁⾊汉代龙凤纹佩延伸阅读:有些清代以前的⽼提油⽪壳处的颜⾊经常还会出现褪⾊、脱落、成为斑块,反⽽不及绺裂纹中的颜⾊深重,这种现象刚好与出⼟古⽟的沁完全相反。
经过油炸作⾊的仿古⽟,其表⾯颇显油腻,摸上去有些粘腻,很难清洗⼲净,在真品上是不能出现的。
通常提油法作出的沁⾊难以持久,阳光下暴晒就会变⾊发枯,并会随天⽓阴晴发⽣变化,晴天晦暗,阴天鲜亮,由于经过⾼温炸煮,⽟质酥软,浮光外露,越盘越暗,⽇久就会精光全消,黯为⼲枯的腊⾁颜⾊。
提油法有三个破绽:⼀是⽟质⽣嫩;⼆是⾊彩晦暗,⽽且⾮深即浅;三是因是以骤热骤冷作出,有⽕烧之像,纹理粗⽽硬,甚⾄可以摸到裂纹,毫⽆古⽟内有的鱼鳞⽚相和粗细渐变相。
高古玉中血沁、鸡骨白沁色分析
![高古玉中血沁、鸡骨白沁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56c9f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f.png)
高古玉中血沁、鸡骨白沁色分析
现在喜欢收藏高古玉器的玩家愈来愈多,对高古玉的鉴别无疑是首要,其中对高古玉沁色鉴别亦是必要环节;古人乃至今人对古玉沁色沁相论述可谓不胜枚举,其中对血沁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尸血将玉浸染”。
笔者认为不妥。
和田玉主要成分透闪石-阳起石,均为硅酸盐水合物;其中阳起石的形成是因二价铁离子(亚铁离子为浅绿色,因量少显无色)取代透闪石中镁离子形成钙铁(亚铁)硅酸盐水合物的结果,这在成矿时即已形成;亚铁离子(浅绿色)在漫长岁月中逐渐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红色),随着量的积累而逐渐由浅变深至我们看到的血色沁相;这种沁色随时间的变化、受墓中环境腐蚀、失水将越来越深直至暗褐色,这就是我们常看到为什么有的只在玉表面呈淡淡黄色有的则透入玉质内部呈红色或暗红色直至暗褐色。
鸡骨白的形成则与玉(钙镁硅酸盐水合物)失水(风化)直接相关。
因透闪石(钙镁硅酸盐水合物)失水后形成钙镁氧化物(白色)这种氧化物极不稳定,遇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立即形成钙镁碳酸盐(白色二次结晶)这种碳酸盐遇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又能再次溶解,在逾千年的岁月中,这种反反复复的化学反应一直在持续,致使风化层愈积愈厚,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鸡骨白沁相。
人工仿制血沁或鸡骨白沁,共同点是速成,速成的东西质量是无法保证的,浮、松、软,或罪光四射或暗淡无光是其显著特征不难鉴别。
高古玉的鉴别真假的方法与技巧
![高古玉的鉴别真假的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c07401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4.png)
高古玉的鉴别真假的方法与技巧高古玉具有很长的历史了,这也使得高古玉变得极为有价值,由于收藏家的纷纷收藏,使得很多造假分子开始对其进行伪造,那么对于假的高古玉你知道该怎么鉴别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古玉的鉴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的鉴别方法1.看器物的钙化程度,氧化程度(鸡骨白),沁色过渡是否自然,是否深入肌理。
由此来判断玉器的新老。
玉器在底下长期深埋,表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仿造的。
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会形成白斑(鸡骨白),氧化程度轻重不一,都是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
最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那么火烧高仿玉器就不会这样。
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高仿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
真正的高古玉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的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高级仿品就不会这样了!2.看玉器的工艺痕迹:主要是看古玉加工工艺。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
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
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
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会有很多细小的面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光。
区别于机械抛光的高级仿古品,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3.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
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4.沁色鉴定: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叫“沁色” ,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
高古玉沁色鉴别的方法有什么
![高古玉沁色鉴别的方法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ce4cd1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c.png)
⾼古⽟沁⾊鉴别的⽅法有什么 “沁⾊”是⽟被埋⼊⼟中与⼟中元素起作⽤后所产⽣的与⽟⽯原来颜⾊不相同之另类颜⾊。
如果古⽟中含有的沁⾊成份多就会有很⼤的收藏价值,那么对于⾼古⽟的沁⾊该怎么鉴别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沁⾊鉴别的⽅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沁⾊鉴别的⽅法 1、沁⾊的颜⾊ 单⾊沁可以有两种定义:要与⽟本质的颜⾊保持同样颜⾊,也就是原、次⽣⾊为同⼀⾊。
除⽟本质的颜⾊以外的⼀种颜⾊叫单⾊沁,也是与⽟本⾊相对⽽存在的颜⾊。
多⾊沁:含有两⾊或两种以上的颜⾊,通常理解如:玫瑰红⾊为钾锰沁、红⾊为铁锈沁、黄⾊为铬沁、绿⾊为铜沁、⿊⾊为⾦(或⽔银)沁、⽩⾊为⽔沁等,由各种矿物质浸润后产⽣的颜⾊,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下组合⽽成的。
沁⾊颜⾊与⽟本⾊的区别:沁⾊——除⽟本⾊以外的就是次⽣⾊;⽟本⾊——即原⽣⾊,是指器物⽟质本⾝的颜⾊;过渡⾊——是⽟本⾊与沁⾊之间产⽣的颜⾊,也可称为间⾊、中间⾊,还可⽤颜⾊的明亮度来说明。
沁⾊颜⾊的修饰词:如鸡⾎红、癸花黄、蟹⼦青、鹦鹉绿、茄⽪紫、⿊漆古、鱼肚⽩等均为修饰词,此与沁⾊的实质性⽆关。
2、巧⾊与沁⾊之别 ⾃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盛,再加之留⽪、巧⾊⼯艺在⽟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了这⼀点,给⼈们在古⽟沁⾊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
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与沁⾊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3、边料、原⽣⾊与⼟沁⾊ 前者有单⾊与多⾊两种,是在⽟⽯成矿时形成,性质⾮常稳定,⽆沁门;⽽后者是⼊⼟后的次⽣变化,有沁门,且在沁⾊与原⽟⾊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4、留⽪、带糖与沁⾊、糖沁 留⽪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沁⾊、糖沁系⼊⼟后⾃然形成,分布不依刻⼯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沁过渡现象。
⾼古⽟的识别价值 感质地品古⽟ ⾸先是鉴别⾼古⽟的材质。
20种古玉沁色鉴定高古玉的年代
![20种古玉沁色鉴定高古玉的年代](https://img.taocdn.com/s3/m/d7181e5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8.png)
20种古玉沁色鉴定高古玉的年代高古玉的年代鉴定主要看沁色纹痕等。
1、斑块水银沁,这种古玉至少有一千三百年历史;2、铁红沁,这类古玉会有棕红色的斑块,年代有一千年年了;3、血沁,此等古玉有枣红色或绛紫色的斑,应该在七百年年以上;4、朱砂沁,如果古玉的肌理都被沁成淡棕红色,那至少得有一千八百年历史;5、饭糁,像粥的物体黏在上面,这类古玉饭糁疏松的有六百年,致密的则有两千年;6、玉萎缩,六百年以上才会形成,严重的有几千年;7、钉金沁,常伴有线状的凹陷,有一千五百年历史;8、黑漆古,有凹陷的这类古玉至少在一千六百年以上;9、土沁,由红色的或黄色的土沁成的,所以是土黄色或土红色,有出现土咬古玉有一千年历史;10、黄香沁,有像香薰或者烤炙的黄色,应该有一千五百年历史;11、开窗,已经被沁满了但是还能看见古玉原来的面貌,这类古玉有一千八百年;12、芝麻点,古玉身上有点状的像芝麻的点,全部被沁则至少有一千五百年;13、冰裂纹,俗称“开片”,像冰裂开一样,年代至少有一千九百年;14、牛毛纹,向某一个方向排列的牛毛,至少有八百年历史;15、全皮色,外皮被沁,内部还没完全被沁,此类古玉有一千三百年历史;16、石灰沁,受沁严重的话古玉内部会变成红棕色,这种古玉有一千年以上历史,如果达到骨头的那种白色,那就有一千五百年以上;17、水银沁,一千年内不会很黑,两千年内不会很亮,两千年以上的则又黑又厚又亮;18、凹陷,这类古玉至少有六百年以上历史,而且年代越久,凹陷的程度就越深,有时候未被沁色的部位也会有凹陷;19、全色沁,有枣色红或者老土红,此等古玉至少在一千五百年以上;20、须根沁,这类古玉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如果玉器上有以上的一两点特征,那基本上可判定为古玉。
文章'20种古玉沁色鉴定高古玉的年代'由玉轩吟|中国玉石门户网提供,希望对各位玉友有所帮助;欢迎分享,转载务必保留此信息。
中国古玉沁色鉴定知识大全
![中国古玉沁色鉴定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5cdb5dfa58da0116c1749e2.png)
古玉出土沁色鉴定知识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
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
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同时,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特别是地中水银,会沁入玉质,同时相邻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也皆随之浸淫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会沾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
而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涵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把玩古玉沁色是我国藏界独有的,其价值不可等闲视之。
据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外逃时怀中就揣着一块玉中之王——“脱胎”,后来在路上送给追随皇室的军机大臣王文韶。
“脱胎”是一块质地优良的羊脂白玉,经几百年埋于土中,饱经尸血气浸入,出土后又佩在人身上长达百余年,受活人气息渗入,然后又入土、再出土,几次反复才形成,存世罕见。
据史籍记载,一块小小的“脱胎”浸入水中,可让一大缸清水映为通红。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会千差万别,是由于入土的时间、地点不同,受沁的深浅程度不同所致。
行业内有沁色“十三彩”之说,就是极言其色彩之多。
古玉沁色的不同则主要和近邻物质有关,一般玉埋于土中,总会受到土的侵蚀,受土侵蚀较轻的称“土蚀”“土锈”,较重的称“土浸”“土斑”,它们都是受地气熏蒸而致。
一般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为含沙性的土已经渗到了玉的肌理中,并与玉合而为一了。
受黄土沁的古玉颜色如栗子黄;受松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蜡,呈淡黄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这是由于服装上的靛蓝深入到玉的纹理;受血沁的古玉颜色赤红,称“枣皮红”,色深的称“酱瓣紫”;受铜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称“鹦哥绿”,这是因为铜器入土后,产生铜绿,如果玉器在它边上,铜绿就深入其中,出土复原后色泽比翠更加娇嫩滋润;受地火影响的古玉则都变成白色,谓之“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呈淡绯色,经过盘玩后,色如绯霞一样光彩夺目。
古玉沁色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
![古玉沁色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3a9a51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e.png)
古玉沁色鉴别真伪的方法与技巧古玉沁色鉴别的方法1、看玉器断口古玉的驻孔、蚀斑以及腐蚀残破处多是由于自然侵蚀所形成的,所以没有锋利的尖角,手感特别的自然。
而仿冒的大部分都是采用砣击等方法来伪作蛀孔与蚀斑,通常残破处断口为参差状,残痕比较锋利,扎手。
2、看玉器材质作假的沁色古玉多是采用质地稍次的玉,而且其玉质颜色比较复古,绺裂比较多,石性很重。
由于其质地不纯,色彩不正,所以肌理特别的粗糙,光泽也比较暗淡,与刚出土的古玉稍有些类似这种仿冒的沁色古玉欺骗性很高。
3、看玉器颜色造假的玉器多是为重蚀、重色,有的色彩过于鲜艳,腐蚀残破严重的玉器要格外留心。
造假沁色的玉器颜色多是浮于玉器的表面,染料附着不牢固。
将其放在水中浸泡一会儿沁色就会被泡出来。
而如果是红沁或是铜绿沁采用酒精棉球就能够擦掉。
4、看玉器色形色形就是指玉器颜色分布的情况,主要采用的是提油或是浸染等方式作伪的古玉沁色通常都没有过渡层次,成片分布着,采用的是“开窗”的方式。
在玉器的表面多是淋油或是覆蜡,这样能够达到部分受沁的效果。
古玉的保养秘诀忌油:古玉应避免接触油腻,因为油脂会封堵玉质的微细孔隙,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来,玉器便不会莹润,透出所谓的“清光”。
忌腥:腥气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如卤盐等,对玉器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导致玉质受损,所以古玉要避免与腥物相触。
忌污秽:古玉忌污秽的道理与忌油相似,即污秽会使“土门”闭塞,而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甚至反受其浊。
因此玩玉前要洗净双手。
畏冰:如果古玉时常近冰,或被冻,则色沁就不活,没有润感,谓之“死色”,甚至使玉质可能会产生裂纹而不可挽救。
畏火: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热源,则可能使“色浆”尽褪,色浆主要是指玉质的表面光泽和透明度。
古玉近火受热,尤其是高温,可导致裂纹的产生,亦可伤及玉质,从而失去光泽,降低透明度。
畏姜水:古玉与姜水接触,往往会使已有的沁色黯淡无光。
切勿以姜水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气或腐臭气,如果浸得太久,还会使玉器浑身起麻点。
关于古玉沁色鉴别的一点心得(一)
![关于古玉沁色鉴别的一点心得(一)](https://img.taocdn.com/s3/m/a067022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6.png)
关于古玉沁色鉴别的一点心得(一)古玉交流、鉴定微信:GUYULINXUN由于前天直播时触及了某些人的利益,导致直播间封禁七天。
所以今天开始用文字的方式跟诸位聊聊我个人鉴别古玉沁色真伪的一点心得。
首先,强调一下,通常我会以国内各大博物馆馆藏器物作为标的物谈论自己的观点。
因为,假使我的观点有错,但标的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点在古玉鉴定乃至古董鉴定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在考古学、文物学上通常把经过正式考古发掘并有明确出土地点、时间的文物称之为出土器物;将未知出土地点及时间的文物,称之为传世品。
而目前所有拍卖行所拍古玉也均属于传世品,当然私人博物馆所藏之物也为传世品,这跟生坑、熟坑无关,这点还请诸位切记遇到随随便便拿件东西,且并不告知出处就大肆讲解的人,建议绕行。
言归正传,首先看一件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所藏白玉虎形佩玉饰纹卧虎,长7.7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
清宫旧藏放大观察这件白玉虎形佩的沁色,会发现很多细微特征。
图中数字标注的为沁色的层次:1、沁色深,并伴有钙化现象;2、沁色略浅,通常围绕在沁色最重部位的周围;3、介于沁色与原有玉色之间,类似于国画中的晕染效果,通常此面积大于1、2部位。
一般来说,观察古玉沁色即可大概率猜测出古玉所在墓葬的情况。
如:多种沁色或者满沁者,多出干湿交替的墓室。
何为干湿交替墓室?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多雨季节地下水渗入浸泡墓室,到了干旱时,随着地热现象将渗入的地下水蒸发。
但此种现象若以一年一次交替出现,墓室中则很难保存下来完好之物。
如同田野考古学上常说的:“干千年,湿八百,不干不湿就半年。
”鉴别古玉沁色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沁色的侵入痕迹,即使成片状的沁色,也一定会有深浅明暗之过渡,这是于现代化学染色最大的不同。
目前化学染色也不再是一味的成片染色,也会以点染的方式进行染色。
所以一定要学会看古玉沁色的层次及过渡色,这点是现代人为染色所不能及的。
图中标注1、2的地方位于一道裂隙的两侧,但颜色却大不相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沁色通过裂隙侵入到了玉质内部,顺着玉质裂隙的走向而侵入。
高古玉真假自然沁色辨别
![高古玉真假自然沁色辨别](https://img.taocdn.com/s3/m/44b24f0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7.png)
高古玉真假自然沁色辨别对古旧玉器的鉴定,必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
要从材料、造型、工艺、腐蚀、沁色、伤残、纹饰图案、时代风格、艺术表现形式、年代判断以及视觉效果上全面地分析研究。
以上的每一项都具有上百条的鉴定证据。
例如我们通过从玉器的老化受沁方面对比,能够科学地揭示真伪,表现特征的基本成因。
1。
要科学地认识到,古玉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地下埋藏,会造成玉器逐渐老化受沁的基本原理。
2。
玉在受沁部位的硬度和密度,随时间的久远会变得越来越低的特性。
3。
由于古玉在地下埋藏,长期处于不同环境下的温度、湿度、地下水的浸泡,都会使玉器形成不同的受沁。
4。
要认识到,玉石材料具有对水气的吸附和渗透的材料特性。
5。
玉石材料存在着硬度、密度、净度的不均匀性,以及应力造成的裂纹。
••了解和认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便不难理解玉石的腐蚀受沁的形成,以及应该从哪些方面掌握真品老化特征的标准。
要从受浸蚀方面辨别真伪,首先要经过对上万件实物进行大量的考查,用对玉石材料基本特性的了解,确定真品的特征标准和证据。
一般说玉器受沁部位的硬度、密度较低很容易受沁。
或者含有杂质的材料、有裂缝的材料,当玉器受地下水的浸泡、受酸碱土质的浸蚀、受地热的熏蒸、接触不同的陪葬物品等,都会造成玉器的某个部位首先被浸蚀,出现受沁,这是玉器老化演变过程的规律。
掌握古玉腐蚀受沁的结构特征和老化规律,主要有以下几项代表性的例子。
1。
明清时期入土的玉器,无论地下环境多么恶劣,埋藏环境多么不好,其浸蚀和受沁相对是比较轻微的。
主要表现在器物的边、棱、角出现轻微的残痕以及微黄微黑色受沁。
赝品伪造轻微残痕时,采用利器撞击的方法,这种伪造的残痕部位,显现的是锋利的棱角。
由于玉石材料的硬度、密度较高,而且明清玉器入土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渗透受沁比较轻微,一般黑沁色或黄色沁只是在表面。
另外,器物如果存在着明显的裂纹,会形成黑黄色线,并且向纵深渗透过渡。
2。
只要经过上千年埋藏的古玉,一般都会使玉器的受沁颜色和透明度产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
对于高古玉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玉制品,那么在收藏的时候该怎么鉴别好高古玉的沁色特征呢?究竟都有哪些沁色的种类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
一、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便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霜尘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
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绺[liǔ]莹沁
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要200年以上。
五、薄雾沁
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
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薄膜沁
不一定不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
这种薄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
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说明:高4.2cm,厚2cm,宽4.3cm,三角形的瑞兽,年份好白玉底子的,好不好不在玉底子,好在沁上了!寿衣沁,土沁,鸡骨白,黑沁,都赶上五彩了!
九、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
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十、全皮色
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
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铁红沁
受铁或者土沁所致。
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
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
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
沁的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称血古。
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
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
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需要700以上的时间。
十四、朱砂沁
主要受敛葬的朱砂所沁。
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镂空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
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十五、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敛葬的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
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银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漆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
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
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十七、水沁
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温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荧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
大部分的水沁是污蚀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以使玉器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十八、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
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
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形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
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二十、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
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一、黄香沁
是一种酷似香蕉的或烤炙的黄色,非常美丽。
其沁源可能有木材、
松香、铁质、土壤等物。
时间在1500年以上。
二十二、钙化
这是玉石的一种变质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而形成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
这种钙化层就越厚。
二十三、全色沁
也称坩色沁。
这种沁的特征是,大面积的乃至整个玉器,从外到内沁成某一主色调。
名称有坩黄、坩青、虾籽青、皮蛋青、秋葵黄、枣皮红、老土红、冰糖色、玫瑰紫等几十种。
沁成这类颜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鉴定高古玉的痕迹
1、加工痕迹的史料记载至今没有连续性。
从河姆渡文化、斐李岗文化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间有数千年的空缺至今无法加以充实。
加工工艺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连续性,现在尚未在考古中有所体现的:许许多多已经明确的古代玉器,其加工工艺之细腻、精湛、巧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完成和解释的。
2、每个时期,每个地域、每个群体、每个作坊的传承发展速度和社会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加工水平的不同。
再落实到每一个个人,掌握技巧和熟练程度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加工水平,并体现在器物的痕迹上;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制造业的使用工具水平差不同样也形成了工艺水平的不同。
3、选材的不同,加工力度甚至包括碾玉者个体体能、嗜好、加工时心理差异的不同都会在加工痕迹上或多或少地留下印记。
但这些不同不可能摆脱工具和材料的局限性,却包括了许多的不稳定性和特
定性。
好玉用好工,上层建筑在享用之极的奢侈中必定会集中国力选用一流的玉材。
一流的玉工,制作一流的玉器。
故,当我们确定一件器物是一流玉质时,必定要看其工和形,三者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那就是真品中的极品。
古玉的碾琢痕迹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1、现代同样可以制作出古代加工玉器的工具,并用于加工器件。
2、碾琢痕迹的表现有其不可定的形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3、碾琢痕迹的表现具有玉工对加工器物的意境理解和充分展示自我想象的可能。
4、碾琢痕迹的表现只是完成对器型的完美做出特定造型修饰,在不同角度会利用不同加工手段完成。
5、不同时期的特定纹饰其加工方式存在一致性,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6、痕迹加工的爆口和玉质致密以及疏松、解玉砂粗细、砣的稳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