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感知层安全问题
物联网安全习题练习含答案
![物联网安全习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13be0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f.png)
39:一个加密系统数学符号描述如下:M是明文,C是密文, K是密钥,E是加密算法,D是解密算法,则(C)。
A、M=Ek (C) B、C=Dk (M) C、Dk是Ek的逆运算 D、K=E(M)
40:DES的解密和加密使用相同的算法,只是将 的使用 次序反过来? ( C ) A、密码 B、密文 C、子密钥 D、密钥
10:关于VPN,说法错误的是( B )
A、VPN是通过一个公用网络建立一个临时的、安全的连接 B、VPN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访问控制 C、VPN是对企业内部网的扩展 D、VPN是在公网中形成的企业专用链路。
11:A方有一对密钥(KA公开,KA秘密),B方有一对密钥(KB公 开,KB秘密),A方向B方发送数字签名M,对信息M加密为: M’= KB公开(KA秘密(M))。B方收到密文的解密方案是_C_。
C. 在计算第i轮迭代所需的子密钥时,首先进行循环左移,每轮循环左移的 位数都相同,这些经过循环移位的值作为下一次循环左移的输入。
D. 然后将每轮循环移位后的值经过PC-2置换,所得到的置换结果即为第i轮 所需的子密钥Ki。
33:根据所依据的数学难题,除了 ( A )以外,公钥密 码体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5:下列哪一项是RFID的逻辑安全机制( C ) A、kill命令机制 B、主动干扰 C、散列锁定 D、阻塞标签
6:物联网感知层遇到的安全挑战主要有( D ) A、网络节点被恶意控制 B、感知信息被非法获取 B、节点受到来自DoS的攻击 D、以上都是
7:关于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说法错误的是( A ) A、基于数据失真的技术,效率比较低下 B、基于数据加密的技术和基于数据失真的技术特点相反 C、基于限制发布的技术能保证所发布的数据一定真实 D、以上都错
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安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eb4274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a.png)
物联网感知层与传输层的安全问题物联网作为一个多网的异构融合网络,不仅存在与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与因特网同样的安全问题[4],同时在隐私保护问题、异构网络的认证与访问控制问题、信息的安全存储与管理等问题上还有其自身的安全特点。
物联网相较于传统网络,其感知层的感知节点大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的环境,具有能力脆弱、资源受限等特点,并且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扩展了感知网络与应用平台,物联网应用比一般的网络系统更易受侵扰,传统网络安全措施不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而使得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具有特殊性,其安全问题更复杂。
如Skimming问题[5]: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Eavesdropping问题:在一个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Spoofing问题: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Cloning 问题: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Killing问题: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Jamming问题: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Shielding问题: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等。
所以在解决物联网安全问题时候,必须根据物联网本身的特点研究设计相应的安全机制。
以下分析物联网感知层与传输层的安全问题。
1.1 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感知层主要解决对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的问题,以达到对数据全面感知的目的。
目前研究有小范围示范应用的是基于RFID的物联网与基于WSN(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
(1)基于RFID的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威胁RFID是物联网感知层常用的技术之一,针对RFID的安全威胁主要有:1)物理攻击:主要针对节点本身进行物理上的破坏行为,导致信息泄露、恶意追踪等;2)信道阻塞:攻击者通过长时间占据信道导致合法通信无法传输;3)伪造攻击:伪造电子标签产生系统认可的合法用户标签;4)假冒攻击:在射频通信网络中,攻击者截获一个合法用户的身份信息后,利用这个身份信息来假冒该合法用户的身份入网;5)复制攻击:通过复制他人的电子标签信息,多次顶替别人使用;6)重放攻击: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将用户的某次使用过程或身份验证记录重放或将窃听到的有效信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传给信息的接收者,骗取系统的信任,达到其攻击的目的;7)信息篡改:攻击者将窃听到的信息进行修改之后再将信息传给接收者。
物联网安全隐患有哪些 物联网安全如何防控
![物联网安全隐患有哪些 物联网安全如何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2895465beff9aef8941e06fa.png)
物联网安全隐患有哪些物联网安全如何防控
物联网常见的安全问题1)安全隐私
如射频识别技术被用于物联网系统时,RFID标签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而用品的拥有者不一定能觉察,从而导致用品的拥有者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而且还将涉及到法律问题。
2)智能感知节点的自身安全问题
即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
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
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它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3)假冒攻击
由于智能传感终端、RFID电子标签相对于传统TCP/IP网络而言是“裸露”在攻击者的眼皮底下的,再加上传输平台是在一定范围内“暴露”在空中的,“窜扰”在传感网络领域显得非常频繁、并且容易。
所以,传感器网络中的假冒攻击是一种主动攻击形式,它极大地威胁着传感器节点间的协同工作。
4)数据驱动攻击
数据驱动攻击是通过向某个程序或应用发送数据,以产生非预期结果的攻击,通常为攻击者提供访问目标系统的权限。
数据驱动攻击分为缓冲区溢出攻击、格式化字符串攻击、输入验证攻击、同步漏洞攻击、信任漏洞攻击等。
通常向传感网络中的汇聚节点实施缓冲区溢出攻击是非常容易的。
5)恶意代码攻击
恶意程序在无线网络环境和传感网络环境中有无穷多的入口。
一旦入侵成功,之后通过网络传播就变得非常容易。
它的传播性、隐蔽性、破坏性等相比TCP/IP网络而言更加难以防范,如类似于蠕虫这样的恶意代码,本身又不需要寄生文件,在这样的环境中检测和清。
物联网安全体系
![物联网安全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229d88558fafab068dc0227.png)
4、应用层安全
物联网的应用层是物联网核心价值所在,而物联网的应用层的典 型应用有很多,如:智能交通、手机支付、智能家居、智能电网、 智能城市、智能水务、食品溯源和智能医疗等,这些应用会产生 巨大量的数据,由于数据量大,需要云计算、云存储等为应用层 提供支持。多样化的物联网应用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因此 应用层需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否则不同的应用需 要不同的安全平台,而这些安全要求不一样会割裂平台之间的安 全信任关系。
5
1、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
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支撑物联网业务的平台有着不同的 安全策略,如云计算、分布式系统、海量信息处理等,这些 支撑平台要为上层服务管理和大规模行业应用建立起一个高 效、可靠和可信的系统,而大规模、多平台、多业务类型使 物联网业务层次的安全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 应用建立相应的安全策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安全架构。
14
2021/6/19
信息处理需要的安全机制
2021/6/19
4 可用性
可用性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 安全的基本需求和目标。可 用性是指安全协议高效可 靠,不会给节点带来过多的 负载导致节点过早消耗完有 限的电能
9
5 容错性
容错与安全相关,也可以 称为使可用性的一个方面。 当一部分节点失效或者出 现安全问题时,必须保证 这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正 确和安全运行
2021/6/19
2 数字签名机制
用于保证通信过程中操 作的不可否认性,发送 者在报文中附加使用自 己私钥加密的签名信息, 接收者使用签名者的公 钥对签名信息进行验证
11
3 数据完整性机制
发送者在报文中附加使 用单向散列算法加密的 认证信息,接收者对认 证信息、进行验证
8-物联网安全技术
![8-物联网安全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aeeecd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f.png)
单选题1、无线局域网可用的安全技术不包括()。
A. 无线对等保密B. 物理地址过滤C. 服务区标识符匹配D. WAPI安全机制答案:A2、身份认证技术基于实体间的关系可分为()。
A. 单向认证和双向认证B. 秘密知识证明、物理介质证明和实体特征证明C. 实体身份认证和消息认证D. 有仲裁认证和无仲裁认证答案:A3、 SOL注入防护属于数据库安全技术的()。
A. 数据库漏洞扫描B. 数据库加密C. 数据库防火墙D. 数据脱敏答案:C4、路由面临的安全威胁中,(),恶意节点收到数据包后,有选择地转发或根本不转发收到的数据包,导致数据包不能到达目的地。
A. 哄骗、篡改或重放路由信息B. 选择性转发C. 污水池攻击D. 女巫攻击答案:B5、下列选项中属于应用层安全相关威胁的解决方案的是()。
A. 认证机制B. 加密机制C. 匿名签名与认证技术D. 物理机制答案:C6、量子密码学起源于()哥伦比亚大学的 Stephen Wiesner 首次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共轭编码概念。
A. 1968年B. 1969年C. 1970年D. 1971年答案:C7、防火墙主要提供以下四种控制服务,其中不包括()。
A. 服务控制B. 方向控制C. 用户控制D. 网络控制答案:D8、 AES 中共用到五个数据度量单位,其中二进制的0或1指的是()。
A. 位B. 字节C. 字D. 分组答案:A9、及时对物联网系统进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是物联网安全管理系统--防护中的()。
A. 冗余备份B. 运营管理C. 电磁防护D. 人员管控答案:B10、数字集群属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中()的内容。
A. 物质层B. 感知层C. 网络层D. 应用层答案:C11、物联网系统往往由若千个子系统或环节组成,这些子系统或环节对安全强度的需求往往并不相同,因此,需要系统总体设计中的()原则。
A. 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B. 坚持从整体到局部C. 坚持安全强度匹配D. 坚持标准化与通用性答案:C12、针对时间同步协议的攻击,在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或挑战中属于()。
物联网安全-习题练习(含答案)
![物联网安全-习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5e7ca0e2bd960591c6773a.png)
13: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是( D ) A. 保密性 B.完整性 C.可用性、可控性、可靠性 D. A,B,C都是
14:所谓选择明文攻击是指( C ) A. 仅知道一些密文。 B. 仅知道一些密文及其所对应的明文。 C. 可得到任何明文的密文。 D. 可得到任何密文的明文。
15:DE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 C ) A. 非对称加密算法 B. 流密码算法 C. 分组密码算法 D. 公钥密码算法
5:下列哪一项是RFID的逻辑安全机制( C ) A、kill命令机制 B、主动干扰 C、散列锁定 D、阻塞标签
6:物联网感知层遇到的安全挑战主要有( D ) A、网络节点被恶意控制 B、感知信息被非法获取 B、节点受到来自DoS的攻击 D、以上都是
7:关于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说法错误的是( A ) A、基于数据失真的技术,效率比较低下 B、基于数据加密的技术和基于数据失真的技术特点相反 C、基于限制发布的技术能保证所发布的数据一定真实 D、以上都错
16:关于私钥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下列陈述正确的
是( D )
A. 因为一次一密是无条件安全保密系统,所以私钥体制比 公钥体制安全。 B. 私钥体制的解密密钥等于加密密钥。 C. 公钥体制的解密密钥无法从加密密钥得到,所以可以公 开加密密钥。 D. 公钥体制之所以可以公开加密密钥,是因为加密者认为 现有的破解能力得不到其解密密钥。
C. 在计算第i轮迭代所需的子密钥时,首先进行循环左移,每轮循环左移的 位数都相同,这些经过循环移位的值作为下一次循环左移的输入。
D. 然后将每轮循环移位后的值经过PC-2置换,所得到的置换结果即为第i轮 所需的子密钥Ki。
33:根据所依据的数学难题,除了 ( A )以外,公钥密 码体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基于物联网感知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处理方法研究
![基于物联网感知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处理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eb32c5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8.png)
基于物联网感知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处理方法研究一、综述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煤矿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基地,其安全生产尤为重要。
传统的煤矿安全监控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监测手段单数据分析困难等。
为了提高煤矿安全水平,本文将对基于物联网感知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处理方法进行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在煤矿安全监控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煤矿生产现场的各种信息,实现对煤矿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基于物联网感知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处理方法不仅提高了煤矿安全监控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实时的数据支持。
在煤矿安全监控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在矿井内布置各类传感器,实现对煤矿环境参数(如瓦斯浓度、温度、湿度等)的实时监测;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实现对矿工位置的实时追踪和管理;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实现对矿井设备的远程启停和故障诊断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煤矿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
基于物联网感知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处理方法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分析大量的实时数据,以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如何在保证实时性的不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将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更加智能、高效的煤矿安全管理,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基于物联网感知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处理方法在提高煤矿安全监控水平和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相信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实践出现,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
1. 煤矿安全监控的重要性与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其需求量逐年攀升。
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矿工的生命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煤矿安全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保障矿工生命安全:通过实时监控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
5G的mMTC场景下的物联网感知层的认证安全
![5G的mMTC场景下的物联网感知层的认证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0328dc0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a.png)
98Internet Application互联网+应用王鑫荣(1969.01),男,汉族,浙江桐乡,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传输网络规划和技术管理工作。
参 考 文 献[1]杨珩.中国移动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中关于分纤点的测算[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24(01):16-19.[2]马晓亮.综合业务接入区微格化规划方法[J].电信快报,2017(02):33-35.[3]林何平,高志英,韩剑,谭哲.综合业务接入区微格化应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6,29(11):45-49.[4]杨峰,陆闻静,王岩,陈秀锦,祝遵坤.面向未来的综合业务接入点建设探索[J].邮电设计技术,2017(11):26-29.[5]田洪宁,张红,尹祖新,顾荣生.末端站点接入模式及关键问题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7(11):30-34.[6]袁文国,李洪栋,王智,蓝鑫冲.本地接入主干光缆和接入配线光缆优化思路探讨[J].邮电设计技术,2017(11):85-88.[7]程东洋,付琪.关于传输接入波分网络部署策略的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7,37(11):11-14+26.[8]杨龙发. 综合业务接入区及家庭宽带建设发展方案探讨[A]. .内蒙古通信(2017年第3期 第112期)[C].:内蒙古通信学会,2017:5.[9]陆冰.移动光纤基础网建设思路探讨[J].通讯世界,2017(20):75-76.[10]陈銮雄,方伟津,程广展,王师克.微网格规划方法及演进策略研究[J].电信技术,2017(10):18-19+23.[11]王琳,谭伟,朱宁,欧阳云峰.面向业务收敛层的光纤网络建设和优化典型案例剖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7(09):177-178.[12]申大伟,于莉.浅谈通信线路专业如何向综合接入专业拓展[J].中国新通信,2017,19(16):34.[13]张天宇.综合业务接入区微格化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7,19(13):77.[14]侯程远. 综合业务接入区优化建设探讨[A]. 《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7:2.[15]冯春河,李海霞.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与设计[J].电子世界,2017(02):102-103.[16]谭哲,康帅,韩剑,林何平,嵇道举,陈良军.综合业务接入区微格化应用及优化案例[J].电信科学,2016,32(S1):187-193.[17]黎健骢. 面向全业务的移动城域光接入网建设方案探讨[A]. 广东省通信学会.2016广东通信青年论坛专刊[C].广东省通信学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移动通信》杂志社,2016:4.其对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质量和效率双提升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有助于加强运营商网络与前端市场的有效配合,助力运营商精准配置资源以及降本增效的实施,是保证今后运营商网络建设、业务持续深化发展的重要数字化技术手段。
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分析与建议_马纪丰
![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分析与建议_马纪丰](https://img.taocdn.com/s3/m/e90b148b71fe910ef12df868.png)
2012年10月1日第35卷第19期现代电子技术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Oct.2012Vol.35No.19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分析与建议马纪丰,梁 浩(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102)摘 要: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人全面互联的网络。
其概念一经提出,得到了各国政府、科研机构以及各类企业的大力推广和积极发展。
感知层作为物联网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其信息安全问题是物联网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了研究,并对现有的安全防护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最后,针对感知层目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措施。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建议中图分类号:TN915.08-34;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2)19-0076-03Analysis and suggestion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Internet of Things perceptual layerMA Ji-feng,LIANG Hao(CEC Huada Electronic Design Co.,Ltd.,Beijng 100102,China)Abstract:Internet of Things(IOT),with the help of perception technology,aims to build a total connection network be-tween human and things.Since the conception of IOT was proposed,IOT has been largely promoted and actively developed bythe governments,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As perception layer is the major source of IOT information,its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OT.This paper studies the key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security threats of perception layer,and then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security mechanism.Finally,thispaper gives security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urrent security concerns on the perception layer.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perception layer;information security;suggestion收稿日期:2012-05-100 引 言物联网是以感知为核心的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军事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浅析
![军事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c9bf2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e.png)
2014. 10286水电工程物联网(IoT, Internet of Things)这个名词从诞生之初就并非代表一种特定的网络技术,而是一类网络存在形式的抽象化描述,作为一个异构网络的集合,可以实现单个网络无法实现的复杂功能。
一般来讲,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 F I D )、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传感器、环境传感器、激光扫描器、图像感知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以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不仅是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而且,作为一个“人在回路”的信息系统,它解决了“物-物(Thing to Thing,T2T)”,“人-物(Human to Thing,H2T)”,“人-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联问题,能够实现各种终端、节点和网络的无缝衔接,以及信息的高效流转,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既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也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
它对现有军事力量发展的影响绝不亚于互联网,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军事变革,使军队建设和作战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一、军事物联网的概念军事物联网(Military Internet of Things,MIOT),是物联网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它是把军事实体通过各种军事信息传感系统与军事信息网络连接起来,进行军事信息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从网络属性的本质上讲,军事物联网从属于泛在网络,它连接的是军事领域中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等各种军事要素。
每个军事要素(如单兵、武器装备和相关物资)都是一个网络节点,具有感知、跟踪、定位、识别,数据采集、处理、传输以及智能管理和控制等功能,构成了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提供任何军事服务的信息网络,是实现人与信息化武器装备、设备、物资最佳结合的重要技术手段。
物联网安全问题探索
![物联网安全问题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df7f2913650e52ea55189848.png)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引言
四、物联网安全措施
传统T C P / 1  ̄ 网络针对网络 中的不同层都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对 应方法 , 这套 比较完整的方法 , 不能原样照搬到物联网领域 , 而要根据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特殊 陛进f 亍 调整。物联网感知层 、感知层与主 干网络接 口以下的部分的安全防御技术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信息安全 的知识。 密码编码学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在传统 网络中加密的应 用通常有两种形式: 点到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从目前学术界所公认 的物联网基础架构来看 , 不论是点点加密还是端端加密 , 实现起来都 有困难, 因为在感知层的节点 E 要j 垂 行一个加密 伯 密程序不仅需要 存储开销 、高速的C P U, 而目 还要消耗节点的能量。因此 , 在物联网 中实现加密机制原则上有可能, 但是技术实施 E 难度大。 认证胡制 是指通信的数据接收方能够确认数据发送方的真实身 份, 以及数据在传送过程中是否遭到篡改。从物联 网的体系结构来 看, 感知层的认证机制非常有必要 。身份认证是确保节点的身份信 息, 加密机制通过对数据进行编码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 , 以防 止数据 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 。P K I 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信息 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 , 是解决信息的真实陛、完整陛、机密 陛和不可 否 『 生这一系列问题的技术基础, 是物联网环境下保障售 息安全的重 要方案。 网络态势感知与评估技术是对当前和未来—段时间内的网络运 行状态进行定量和定『 生 的评价、实时监测和预警的—种新的网络安 全监控技术。物联网的网络态势感知与评估的有关理论和技术还是 个正在开展的研究领域 。
物联网安全-习题练习(含答案)
![物联网安全-习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baaea60b4e767f5bcfcead.png)
精选ppt
1
1:下列关于物联网的安全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安全体系结构复杂 B、涵盖广泛的安全领域 C、物联网加密机制已经成熟健全 D、有别于传统的信息安全
精选ppt
2
2:关于信息隐藏和数据加密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都是实现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 B、信息隐藏所隐藏的是消息的存在形式 C、数据加密隐藏消息内容 D、信息隐藏和数据加密技术原理相同
精选ppt
19
19:保障信息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措施是( A ) A. 信息加密技术 B. 信息确认技术 C. 网络控制技术 D. 反病毒技术
精选ppt
20
20:在计算机攻击中,什么是DoS( C ) A、操作系统攻击 B、磁盘系统攻击 C、 拒绝服务 D、一种命令
精选ppt
21
21:从1976年Diffie和Hellman发表的哪一本著作开始,密码 学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B )
精选ppt
17
17:RSA加密体制是基于( C ) A、离散对数难题 B、费马最后定理 C、大整数因子分解问题 D、椭圆曲线问题
精选ppt
18
18:从1949年Shannon发表的哪一本著作开始,对信 息安全的研究全面展开( C )
A.《复杂自动机组织论》 B.《信息安全理论》 C.《保密通信的信息理论》 D.《信息安全国内外的回顾与展望》
精选ppt
5
5:下列哪一项是RFID的逻辑安全机制( C ) A、kill命令机制 B、主动干扰 C、散列锁定 D、阻塞标签
精选ppt
6
6:物联网感知层遇到的安全挑战主要有( D ) A、网络节点被恶意控制 B、感知信息被非法获取 B、节点受到来自DoS的攻击 D、以上都是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b8899609cc17552707220887.png)
物联网安全物联网的概念和体系结构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物联网定义。
目前认可度比较高的物联网定义是: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二维码、传感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感知技术和设备,将网络和所有物体相连接,全面获取真实世界的各种信息,完成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物体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和管理控制从技术上讲,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不是全新凭空而出的。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感知技术,融合了各类应用的服务型网络系统。
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类网,通过自组网能力,无缝连接融合形成物联网。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含3个层次,如图1所示,下层是感知真实世界的感知层,中层是完成数据传输的网络层,上层是面向用户的应用层。
图1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安全特征与传统网络相比,物联网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要强化安全意识,把安全放在首位,超前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安全除了要解决传统信息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客服成本、复杂性等新的挑战。
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包括需求与技术的矛盾,安全复杂性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发展本身带来的问题,以及物联网系统攻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仍较难把握等方面。
总的来说,物联网安全的主要特点是1个方面即大众化、轻量级、飞对称和复杂性。
(1)大众化物联网时代,当每个人习惯于使用网络处理生活中的所有事物的时候,当你习惯于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的时候,信息安全就与你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不再是可有可与。
物联网时代如果出现了安全问题,那每个人都将面临重大损失。
只有当安全与每个恩的利益相关的时候,所有人才会重视安全,也就是所谓的“大众化”。
(2)轻量级物联网中需要解决的安全威胁数量庞大,并且与恩门的生活密切相关。
物联网安全必须是轻量级、低成本的安全解决方案。
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与相关措施探讨
![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与相关措施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d9173c27453610661ed9f43a.png)
时的情况 。摄像头收集 的所 有信息会 以视频 的形式传送给 要 它 自身功能的完善 ,也需 要提供更 多的技术支持和 制度
2物联 网的安全性
物 联 网 这 一 巨 大 的信 息 系 统 包 括 三 个 层 面 :感 知 层 、网络层 和应 用层 。感知 层是 物联 网 最基本 的 构成 要
时 ,物联 网也会相 应的失去信 息感 知和处理能 力。以物联 网在 物流 中的应 用为例 ,物联 网可 以在 物流过程 中对 物品 实施 监控 ,从 而确 保货物的安全 。这种监控首先 需要在物 流环节上安置感应 器或者监控器 ,感应器感应 到物流信息 后会 将信息传送给 物联网的 网络层 ,但是如果感 应器 出现
进 。物联 网虽然能连接和处理 各种信息 ,但是这 种连接不 是 以人为 媒介的 ,而是通过信 息传输设备实现 ,这种信息 应用 层提 供信息 ,因此在 这样的结构 中 ,任 何一个环节 发
生安全 问题 ,另一个环 节也会相应 的失去原 本的功用 , 不
传输设备不仅 仅是互联 网 , 包括射频识别装 置 、全球定 能完全发挥物联网的功能。 还 位系 统、红外感应器 、激光扫描 器及其他 的设 备 ,形成一 22 备 上 的 安 全 性 .设 设备上 的安全 ,多集 中在感知节点 的安全上 。物联 网 个巨大的信息网络。同时 ,物联 网的安全性也备受观注 。 功能实现 的基础是 设备的正常运转 ,当设备无法 发挥 功能
第四章、物联网感知层安全
![第四章、物联网感知层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1c0b4a9327284b73f3425015.png)
4.2.1 RFID安全威胁
1.RFID系统所带来的团体隐私效果 2.RFID系统所带来的平安效果 1〕自动攻击包括: 〔1〕取得的射频标签实体,经过物理手腕在实验室环境中去除芯片封装,运用微 探针获取敏感信号,从而停止射频标签重构的复杂攻击; 〔2〕经过过软件,应用微处置器的通用接口,经过扫描射频标签和照应读写器的 探寻,寻求平安协议和加密算法存在的破绽,进而删除射频标签内容或窜改可重 写射频标签内容; 〔3〕经过搅扰广播、阻塞信道或其他手腕,构建异常的运用环境,使合法处置器 发作缺点,停止拒绝效劳攻击等。 2〕主动攻击主要包括: 〔1〕经过采用窃听技术,剖析微处置器正常任务进程中发生的各种电磁特征,来 取得射频标签和读写器之间或其他RFID通讯设备之间的通讯数据; 〔2〕经过读写器等窃听设备,跟踪商品流通静态。自动攻击和主动攻击都会使 RFID运用系统面临庞大的平安风险。
第4章 物联网感知层平安 第1节 感知层平安概述
4.1.2 感知层安全威胁
1.增强对传感网秘密性的平安控制 2.增强节点认证 3.增强入侵监测 4.增强对传感网的平安路由控制 5.应构建和完善我国信息平安的监管体系
第4章 物联网感知层平安 第1节 感知层平安概述
4.2 RFID平安
4.2.1 RFID平安要挟 4.2.2 RFID平安技术
4.3.2 传感器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2.技术分类
1〕物理层攻击 〔1〕信号搅扰和窃听攻击。〔2〕窜改和物理破坏攻击。〔3〕仿冒节点攻击。 2〕链路层平安要挟 〔1〕链路层碰撞攻击。〔2〕资源消耗攻击。〔3〕非公允竞争。 3〕网络层的平安要挟 〔1〕虚伪路由攻击。〔2〕选择性地转发。〔3〕Sinkhole槽洞攻击。 〔4〕DoS拒绝效劳攻击。〔5〕Sybil女巫攻击。〔6〕Wormholes虫洞攻击。 〔7〕HELLO洪泛攻击。〔8〕确认诈骗。〔9〕主动窃听。 4〕传输层攻击 〔1〕洪泛攻击。〔2〕重放攻击。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与防范措施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与防范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0e65718376baf1ffc4fad4e.png)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与防范措施作者:刘智勇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年第15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新技术的名称词汇,其中物联网就是一个代表。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核心的一种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技术浪潮,是能够实现连接物理空间与虚拟信息的基础。
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上的缺陷和一些攻击者的恶意入侵以及对数据的恶意篡改,使得物联网技术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威胁。
针对这样的现象,文章从技术方面考虑,分析物联网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同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解决这些安全威胁的有效对策,保证信息、资讯的安全性。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威胁保护措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及组织都对物联网技术投入极大的热忱,物联网技术旨在通过对相关技术的研究,与研究工作相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小人们的工作压力。
正如任何一个新的事物的诞生都伴随着负面影响一样,物联网也不可避免地伴生着物联网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物联网出现了被恶意攻击、数据被篡改等状况,这使其与所期望的功能不一致甚至不再发挥应有的功能,那么物联网将会出现灾难性的问题,如工厂停产或出现错误的操控结果等,这是为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将社会经济活动全部放置在全球网络上,所有活动理论上透明化,一旦遭受攻击,人们以及社会安全和隐私就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因此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实现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同时这也是物联网应用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
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主要包括4个部分:第一是感知层,感知层首先是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对外部数据进行采集,然后通过RFID、红外、蓝牙等短距离有线、无线传输技术传递数据。
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是感知层的主要技术。
其技术发展对物联网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二是网络层,网络层的主要工作是将感知层感知到的信息传递给远端进行应用。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中的一个专业网络,其网络层包含着一些特有的属性,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物联网本身设备、接入方式、物联网架构等对其拥有巨大影响。
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5e2568ce53a580217fcfe08.png)
( 1 . 北 京市公安局 网络安 全保卫 总队 , 北京 1 0 0 7 4 0; 2 . 海军计算技 术研 究所 , 北京 1 0 0 8 4 1; 3 . 北 京交通 大学计算机 与信息技 术学 院 , 北京 1 0 0 0 4 4)
摘 要 : 文章 介 绍 了物联 网 三层 结 构 中采 用 的主 要 技 术 手段 和 存 在 的 安 全 威胁 ,提 出 了应 在 不 同的
Be i j i n g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Be j i i n g 1 0 0 0 4 4 , Ch i n a )
Abs t r a c t :Th e i n f o r ma t i o n s e c u r i t y o fI nt e r ne t o ft hi n g s i s c u r r e n t l y h o t r e s e a r c h ie f l d i n i n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l o g y
I nt e r ne t o f Th i ng s
Z HANG Qi a n g 1 . L I U Y Z HA0 J i a
( 1 . D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t w o r k S e c u r i B e i j i n g Mu n i c i p a l P u b l i c S e c u r i y t B u r e a u , B e j i i n g 1 0 0 7 4 0 , C h i n a ; 2 . N a v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C o m p u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B e j i i n g 1 0 0 8 4 1 , C h i n a ; 3 . S c h o o l o fC o m p u t e r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y, g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f5c6461314791711cc7917df.png)
物联网安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是以感知为核心的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连接现实物理空间和虚拟信息空间,其无处不在的数据感知、以无线为主的信息传输、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可应用于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息息相关,目前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2010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当前要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争取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感知中国”进入战略实施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
正如任何一个新的信息系统出现都会伴生着信息安全问题一样,物联网也不可避免地伴生着物联网安全问题,其重点表现在如果物联网出现了被攻击、数据被篡改等,并致使其出现了与所期望的功能不一致的情况,或者不再发挥应有的功能,那么依赖于物联网的控制结果将会出现灾难性的问题,如工厂停产或出现错误的操控结果。
这一点通常称之为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将经济社会活动、战略性基础设施资源和人们生活全面架构在全球互联互通的网络上,所有活动和设施理论上透明化,一旦遭受攻击,安全和隐私将面临巨大威胁,甚至可能引发电网瘫痪、交通失控、工厂停产等恶性后果。
因此实现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是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必要条件,也是物联网应用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
1物联网安全问题物联网相较于传统网络,其感知节点大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的环境,具有能力脆弱、资源受限等特点,并且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传输网络基础上扩展了感知网络和智能处理平台,传统网络安全措施不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而使得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具有特殊性。
物联网主要由传感器、传输系统(泛在网)以及处理系统3个要素构成,因此,物联网的安全形态也体现在这3个要素上。
第一是物理安全,主要是传感器的安全,包括对传感器的干扰、屏蔽、信号截获等,是物联网安全特殊性的体现;第二是运行安全,存在于各个要素中,涉及到传感器、传输系统及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传统信息系统安全基本相同;第三是数据安全,也是存在于各个要素中,要求在传感器、传输系统、处理系统中的信息不会出现被窃取、被篡改、被伪造、被抵赖等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为物联网感知层安全问题,一起来看看:
1、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威胁
物联网感知层的任务是感知外界信息,完成物理世界的信息采集、捕获和识别。
感知层的主要设备包括:RFID阅读器、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红外、超声、速度等)、图像捕捉装置(摄像头)、全球定位系统装置、激光扫描仪等。
这些设备收集的信息通常具有明确的应用目的,例如:公路摄像头捕捉的图像信息直接用于交通监控;使用手机摄像头可以和朋友聊天以及与他人在网络上面对面交流;使用导航仪可以轻松了解当前位置以及前往目的地的路线;使用RFID技术的汽车无匙系统,可以自由开关车门。
各种感知系统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安全和隐私问题。
例如,使用摄像头进行视频对话或监控,在给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会被具有恶意企图的人利用,从而监控个人的生活,窃取个人的隐私。
近年来,黑客通过控制网络摄像头窃取并泄露用户隐私的事件偶有发生。
根据物联网感知层的功能和应用特征,可以将物联网感知层面临的安全威胁概括如下。
(1)物理捕获
感知设备存在于户外,且被分散安装,因此容易遭到物理攻击,其信息易被篡改,进而导致安全性丢失。
RFID标签、二维码等的嵌入,使接入物联网的用户不受控制地被扫描、追踪和定位,这极大可能会造成用户的隐私信息泄露。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
技术,它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由于RFID标签设计和应用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大多采用“系统开放”的设计思想,安全措施不强,因此恶意用户(授权或未授权的)可以通过合法的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的数据,进而导致RFID标签的数据在被获取和传输的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
另外,RFID 标签的可重写性使标签中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也可能得不到保证。
(2)拒绝服务
物联网节点为节省自身能量或防止被木马控制而拒绝提供转发数据包的服务,造成网络性能大幅下降。
感知层接入外在网络(如互联网等),难免会受到外在网络的攻击。
目前,最主要的攻击除非法访问外,主要是拒绝服务攻击。
感知节点由于资源受限,计算和通信能力较低,因此对抗拒绝服务的能力比较弱,可能会造成感知网络瘫痪。
(3)木马病毒
由于安全防护措施的成本、使用便利性等因素的存在,某些感知节点可能不会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或者很简单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这可能会导致假冒和非授权服务访问问题产生。
例如,物联网感知节点的操作系统或者应用软件过时,系统漏洞无法及时修复,物体标识、识别、认证和控制就易出现问题。
(4)数据泄露
物联网通过大量感知设备收集的数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果保护不当,将存在隐私泄露、数据冒用或被盗取问题。
如果感知节点所感知的信息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或者安全防护的强度不够,则这些信息可能会被第三方非法获取。
这种信息泄露在某些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2、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机制
针对物联网感知层面临的安全威胁,目前采用的物联网安全保护机制主要有以下5种。
物理安全机制:常用的RFID标签具有价格低、安全性差等特点。
这种安全机制主要通过牺牲部分标签的功能来实现安全控制
认证授权机制:主要用于证实身份的合法性,以及被交换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主要包括内部节点间的认证授权管理和节点对用户的认证授权管理。
在感知层,RFID标签需要通过认证授权机制实现身份认证。
访问控制机制:保护体现在用户对于节点自身信息的访问控制和对节点所采集数据信息的访问控制,以防止未授权的用户对感知层进行访问。
常见的访问控制机制包括强制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和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
加密机制和密钥管理:这是所有安全机制的基础,是实现感知信息隐私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密钥管理需要实现密钥的生成、分配以及更新和传播。
RFID标签身份认证机制的成功运行需要加密机制来保证
安全路由机制:保证当网络受到攻击时,仍能正确地进行路由发现、构建,主要包括数据保密和鉴别机制、数据完整性和新鲜性校验机制、设备和身份鉴别机制以及路由消息广播鉴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