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概述

合集下载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1、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2、狭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3、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规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要求。

考点:明确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论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3、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4、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倍尔、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二)社会本位论1、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2、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3、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4、代表人物:德国的诺笃尔普、凯兴斯坦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三)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自觉追求理想价值,创造新文化。

代表人物:德国的李特、斯普朗格(四)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和美国的杜威。

考点:对各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做把握,不仅要知道有哪几种教育目的观,还要能明白每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社会领域、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别有关。

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观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二、层次结构(一)国家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课程目标(四)教师的教学目标三、概念辨别(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的表述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②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四、教育目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选择功能(三)激励功能(四)评价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三、教育的无目的论四、教育的辩证统一论五、生活本位论六、文化本位论一、个人本位论(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二)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德)福禄倍尔、(瑞士)裴斯泰洛齐、人本主义者、孟轲二、社会本位论(一)核心观点: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二)代表人物:孔子、(英)斯宾塞、(法)涂尔干、(法)孔德、(德)凯兴斯泰纳三、教育的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核心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四、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理论依据
学生观
面向少数尖子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应试教育 教育价值 培养尖子 观 教育内容 以应试和升学为
劳动技术教育
向学生传授劳动技 术知识和技能,培养 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 劳动习惯的教育。它 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 教育两个方面。
有工业、农业、手工业生产 的知识和技能; 服务性、公益性劳动的知识 和技能;管理生产的初步知 识和技能;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学技术 知识和劳动技能。
五育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五育‛之间不能替 代,因为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 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 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 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 作用。
实 例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 方法。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 像力和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目标 •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 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 •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 志豪情。 ——《沁园春· 雪》的教学目标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第一阶段 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 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 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 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
第二阶段
1957-1966年,《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我们的教育方 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
•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 课本第139页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目的决定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 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 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 一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即: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具体规定着教育“为 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 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为谁培养人”
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培养什么样的 人”
代表人物:涂尔干。
4、“完美生活预备”的教育目的取向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预
备说”。是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之间超越的又一选择
5、“新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 个人与社会协调论
代表人杜威,他主张“使个人特性与 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1)提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在它自 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 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方针。它是制定各 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 “方针即目的论”:两者没有实质区别
“方针包含目的” ➢ “方针非目的论”
“目的决定方针”
“方针包含目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宏观指导思想,是 总的教育方向、目的和政策,而教育目 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以及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仅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教育 目的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 彻和实现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涉及对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意义的阐述。

教育目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 国家的教育目的:这是教育政策制定者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设定的,旨在指导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方向。

国家的教育目的通常反映了国家对于培养公民、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期望。

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层面,教育目的更加具体化,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的学校,如小学、中学、大学等,设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这些目标可能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授、道德品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激发等。

3.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学生在完成特定课程后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标准。

4.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果。

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教育目的可能会有所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约翰·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目的应与民主社会相适应,强调教育应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目的的实现还涉及到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育目的的明确和实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四)美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2、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3、通过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教育目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艰苦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概括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规范功能 (二)选择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的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具有交织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母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1)

第四章 教育目的(1)

(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综合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时需要针对某种倾向,着重强 调或抓好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 和放松其他方面教育,否则就会出现重大缺陷或失 误
人才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
展的问题
区别:
a 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是学术性概 念,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范 畴;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属 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 b 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指向受教 育个体;教育方针反应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 的要求和希望 c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中 级目标,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教育方针 是教育事业的知道思想,必须落实,具有不 可回避和现实针对性
(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 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 素,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 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 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 的必要条件,原因: 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2人们期望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必须 考虑受教育者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3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 也必须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 部分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两部分:a 身心素质 b 社会价值
例: 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中,“德、智、体 的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 是对身 心素质的规定; “劳动者及建设者”是对社 会价值的规定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狭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可以表达为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为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它不仅标志着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互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起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人才培养的定向作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明确规定。

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它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如何进行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四十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夹着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教育学课件ppt: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学课件ppt:教育目的概述

2020/12/14
21
教育目的
教育目确定依据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含义
辨析: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 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2020/12/14
28
1.3
二、教育目 )。 A.普遍与特殊 B.共性与个性 C.一般与个别 D.宏观与具体
( )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教育方针 D.培养目标
汇总
2.1
教育目的结构
2.1
2.1
专题5
教育目的内涵 教育目的取向
第一节 教育目的 内涵
▪ 一、含义、特点、作用 ▪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结构、功能
2020/12/14
2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 1.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 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 2.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的追求, 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2020/12/14
3
▪ 3. 教育目的 1.1
2020/12/14
(1)广义理解: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总期望
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2)狭义理解: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
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 的总体要求。
2020/12/14
1.2 1.3
2020/12/14
1.1 1.2
教育目的结构
2.1 汇总
导向(定向) 调控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 一.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 二.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 三. 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行为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方针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在对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严格。

教育目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或功能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或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结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求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行为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体化,明确某阶段内的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它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们的教育思想。

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2、人的理性 非理性 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 非理性的问题 理性: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 (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遵循,对科学的概念、 价值准则的遵循等等),以及运用理性来揭示或 把握客观对象(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 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 非理性: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 遵循(对产生于感觉、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 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
二、教育目的类型
关系: 关系: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 价值基础;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 操作性教育目的 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要求 要求的特点 要求 终级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 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 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全面发展的人 完人 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 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 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小学培养目标 中学培养目标
如何把握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 取向教育观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 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 的和谐发展。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被实际所重视 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分 被实际所重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名词解释教育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多层次的系统,涵盖了广泛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

在这一庞大的系统中,教育目的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教育目的涉及到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价值观培养等方面,其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

本文将对教育目的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解释相关名词。

1. 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的特定目标和理念。

它旨在塑造个体的品格、技能和知识,培养他们成为有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公民。

教育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包括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作用。

通过教育目的的达成,人们可以获得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所需的必要技能和知识。

2. 教育目的的分类教育目的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可以分为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

情感目标则关注个体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如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经济目标旨在培养具备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社会目标则强调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以建立一个和谐、民主、进步的社会。

从价值观培养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性目标和价值观目标。

个性目标关注个体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塑造,旨在引导学生发展自信、自尊和自爱。

价值观目标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道德和价值观,包括尊重、公正、伦理道德等。

教育目的的分类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为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并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策略。

首先,教育者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目的,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育计划。

教育目的愈加明确,教育计划愈加合理,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

其次,教育者应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不同的教育目的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教育目的的概述范文

教育目的的概述范文

教育目的的概述范文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目标或方向,它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总体来说,教育目的可以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维度来考量。

个人层面的教育目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个人要在身体、智力、情感、道德、艺术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其具备健康、智慧、品格良好的素质。

2.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现代社会对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应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个人受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各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等。

4.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应该通过价值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层面的教育目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通过培养人才和传承文明,教育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的现象。

3.培养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的能力。

4.传承文化和传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传承文化和传统,弘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个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传承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教育目的是多样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目的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的核心在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公民,为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主张教育应从受教育 者的本性出发,教育 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 的本性、本能的发展。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教育方针的 形式表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50年代的教育方针 80年代的教育方针 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
新的教育方针(十六大报告)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和 接班人”;
▲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附:⑴我国教育目的贯彻中的问题
(3)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教 育 目 的 体 系
国家总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逐 步
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具 体
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小学培养目标 初中培养目标 高中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 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 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 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 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 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依据和归宿。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尺 度;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四章背诵题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四章背诵题答案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1.所谓教育目的,就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2.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狭义的教育目的。

3.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泛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变化。

4.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整个活动中起指导作用。

5.完整的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6.教育目的体系一般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

7.在教育目的体系中,从上位层次的教育目的到下位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反过来,从教学目标到教育目的是一个逐级达成的过程。

8.教育目的也即国家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指导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也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9.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0.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学校的不同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是培养目标。

11.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来的。

12.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13.教育目的导向功能主要指它具有引导教育发展方向的作用。

14.教育目的选择功能是指影响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选择。

15.我国古代培养“君子”的目的就决定了以“四书”“五经”作为基本教育内容。

体现了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16.明确的教育目的的存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了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17.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具有控制功能。

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控制着教育对象的发展,改变人的自然盲目的发展过程,或摆脱其他不符合教育目的的活动的影响,把学生纳入预定的发展方向中去。

18.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行价值判断。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德育不等于智育
智育主要是以发展认知能力为主要任务。
德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德育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心理健康的目标在于形成、促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步达到心理健康水平;运用倾听、角色扮演、心里测量、心里训练等方法,以帮助学生自助。
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借鉴心理学理论;德育的目标是用社会道德准则规范学生行为;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规范学生的行为。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二、教育的功能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穿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呵归宿。)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联系: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合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方针除了包含“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其他一些教育社会学家,如纳托尔普也持类似看法:“在教育 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白尔格门也说:“教育除了造就每 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 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产生的背景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日本、 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育是其集中体现。它们均鼓 吹国家利益至上,强调国家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个人利益应无 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教育只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为国家利益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由三个层面构成: 教育目的:全体对象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具体学校类型下的培养标准与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要达到的标准与要求。
教 育 目 的
培 养 目 标
1 2
培 养 目 标
3
培 养 目 标 …… 课 程 与 教 n 课 程 与 教 学 目 标 标 目 养
哈耶克也反对由政府亲自管理学校,他认为,“将整个教育 制度置于国家管理或指导之下,切切实实地隐含着种种危险…… 事实上,人们对教育所能拥有的对人的心智的控制力评价越高, 则人们就越应当相信将此一控制权置于任何单一权力机构支配 下所具有的危险。”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是从存在纪上半叶。与存在主义哲学一样,这 种教育目的论具有高度的个人主义色彩。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存 在主义者主要的观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 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 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 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二者的联系看,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服务”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者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发展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上来看,首先,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要多些。

教育目的普通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以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而教育方针对“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方面的规定性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于明确教育的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惟独教育目的确立以后,教育事业才干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

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教育目的的具体作用表现在: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材的总要求,按照教育目的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活动。

这种控制活动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配合。

教育目的规定了受教育者预定的发展方向,可使各个方面共同地自始至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

惟独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一代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教育目的始关系着教育全局性的问题,它贯通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和一切方面,并对教育工作起指导作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都要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

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教育目的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

学习和研究教育目的有利于我们端正教育思想,自觉投入教育改革,从而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

4、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和规格要求的根本标准。

检查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的优劣,检查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工作质量和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程度,评价学生优劣,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据。

需要特殊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终结性检查和评价,必须依据教育目的,全面地细致地进行,背离整个教育目的要求,仅以某一方面为标准,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三、教育目的的类型教育目的本身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持有的倾向不同会导致教育目的的不同价值取向,即教育目的的不同类型。

教育史上曾经浮现过三种教育目的的类型,即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以及教育无目的论。

1、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等。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还进一步指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从上述社会本位论者的基本主张可以看出,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第二,相对于个体而言,国家或者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无非是构成社会的“材料”和“要素”;第三,个人的使命和价值在于为国家或者社会献身;第四,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

评价:积极方面:社会本位论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

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 ,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2、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的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为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还进一步指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惟独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从上述个人本位论者的基本主张可以看出,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第二,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第三,这种趋向在道德或者价值上时善的或者向善的;第四,惟独每一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惟独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匡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评价:积极方面: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上和社会上都有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同时对于人性也有一种解放的作用。

不足之处:第一,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了起来;第二,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毁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者前提;第三,掩盖了自己的阶级属性。

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是一个经验系统;第二,人的发展既是个体经验能力的提高;第三,学习的目的是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评价:积极方面:所要反对的是从教育过程之外强加而来的目的,所要提倡的是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所要培养的人是能够不断适应和改造民主社会的公民和建设者。

不足之处:过分重视教育的内在目的而忽略了教育的外在目的,过分强调个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忽略环境对于个体的约束和限制因素,看到个体与环境一致的一面,忽略个体与环境相冲突的一面。

四、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是,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等。

1、物质生产水平(1)物质生产水平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

人们一旦住手了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关系的纽带就会瓦解,固然也就谈不上教育活动的存在与发展。

可以说,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能够提供给教育的物质条件以及个人受教育时间的多寡,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成员发展的可能性。

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2)生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要从事物质生产不仅需要一定的体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智力、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技巧等。

但是,人的智力要靠教育来开辟,劳动技能技巧及各种生产知识要靠教育来获得。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也要靠教育才干做到。

可见,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总是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2、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受这种关系的制约的,因此,一定的教育目的必然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者物质经济利益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中,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众多教育目的中占有统治地位。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总是直接指向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的,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思想渊源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人就已经开始思量这一问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与以后众多资产阶级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特别是近代以来,人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指出:“在种种冲突、牺牲、辛勤斗争和蜿蜒复杂的漫长路程之后,历史将指向一个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才干的夸姣社会。

”黑格尔曾经指出:如同人们在繁复杂多的艺术因素中要深入寻觅出“一个更高更普遍的目的”,让艺术的各个方面共同趋向它,实现它一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

“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也说:“我平生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全部才干。

”马克思在吸取前人卓越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以往种种有关人的发展的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一切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或者是在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的社会基础上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或者把人当做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条件、脱离其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个体,抽去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途径和手段,预言了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泯灭了阶级对立、阶级压迫和社会制度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二) 科学含义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曾经作过丰富而详尽的论述。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首先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做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人的片面发展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在体力上的片面发展。

另一方面是个人在智力上的片面发展。

他提出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这种多方面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应当看成是工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着丰富的内涵:1 .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2 .指人自身个性的全面发展。

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3 .指人的自由发展。

它包括“全部才干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