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与浆体之间的粘结与破坏机制探究

合集下载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引言在土体工程中,锚杆锚固技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加固措施。

通过锚杆将土体与结构安全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以增强土体的抗拉承载力和抗折承载力。

而土体与锚杆之间的粘结强度是保证锚杆锚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对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特征进行浅析,以期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土体本身性质土体的类型、颗粒大小、排列密度、含水量等因素都会对土体与锚杆的粘结强度产生影响。

一般来讲,细颗粒土体与锚杆的粘结强度较高,而粗颗粒土体与锚杆的粘结强度较低。

土体的含水量对粘结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适当的含水量有利于提高土体与锚杆的粘结强度。

2. 锚杆材质与形式3. 锚杆锚固体的结构形式二、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测试方法1. 剪切试验剪切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测试土体与锚杆之间粘结强度的方法。

实验时,首先将锚杆粘结于土体上,然后以剪切力的形式施加在锚杆上,通过测定力的大小和土体的位移来评价锚杆与土体的粘结强度。

2. 拉拔试验1. 破坏形态土体与锚杆的破坏形态通常可以分为黏结破坏和摩块破坏两种形式。

黏结破坏意味着土体与锚杆的粘结强度较高,破坏主要发生在土体内部;而摩块破坏意味着土体与锚杆的粘结强度较低,破坏主要发生在土体与锚杆之间。

2. 粘结强度分布土体与锚杆的粘结强度通常呈现不均匀分布的特点,不同部位的粘结强度差异较大。

一般而言,土体较密实处的粘结强度较高,而土体较疏松处的粘结强度较低。

3. 粘结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土体与锚杆的粘结强度通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初期土体与锚杆的粘结强度较低,随着时间的增加,粘结强度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四、结语通过对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特征进行浅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土体本身性质、锚杆材质与形式、锚杆锚固体的结构形式等因素会对锚杆与土体的粘结强度产生影响;剪切试验、拉拔试验、抗拔试验是常用的测试土体与锚杆之间粘结强度的方法;土体与锚杆的破坏形态、粘结强度分布、粘结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其典型特征。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锚杆锚固技术是一种以锚杆作为连接件,通过锚杆与周围土体或岩石相互作用,增加土体或岩石的内聚力和支撑力,从而提高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技术。

锚杆的固定方式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将钢筋或钢管嵌入孔内,再注入砂浆使其固定。

为了保证锚杆的长期稳定工作,需要确保锚杆与土体或岩石的粘结强度符合要求。

本文将就锚杆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进行浅析。

1、基本概念土体或岩石中的孔洞是锚杆安装的基础,因此孔洞的大小和分布对于锚杆的粘结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孔洞直径小的地方与锚杆之间的粘结强度高,孔洞直径大的地方与锚杆之间的粘结强度低。

锚杆锚固深度也对锚杆与土体的粘结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定深度范围内,锚杆与土体的粘结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深度达到一定值时,粘结强度趋于稳定。

2、锚杆与土体间的摩擦力锚杆与土体间的粘结强度与锚杆表面的摩擦力密切相关。

锚杆表面越光滑,其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越小,粘结强度低,反之则高。

当锚杆表面存在斑点、垂直线纹和贯穿线纹等物理结构时,其表面的摩擦力变大,与土体之间的粘结强度也随之增加。

3、注浆的影响注浆工艺将砂浆从孔洞中挤进空隙中填充,增加了土体与锚杆连接面的质量和粗糙程度。

注浆的同时还能提高多孔土体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提高与锚杆之间的粘结强度。

4、土体类型土体类型对粘结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常见的包括黏性土、粉土、砂土、卵石土等,这些土体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力学行为,其对锚杆粘结强度的影响各异。

黏性土和砂土的具有较好的锚固效果,而卵石土则因其颗粒结构和不规则排列方式,锚固效果相对较差。

5、锚杆材质锚杆材质也是影响锚固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钢筋和钢管是常用的锚杆材料,钢筋在锚杆孔径中拼接后,加之砂浆的灌浆,从而提高了锚固效果。

钢管材质则更加坚硬耐用,可以有效的防止土体内部裂缝,提高了锚固稳定性。

总之,锚杆与土体间的粘结强度是影响锚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体,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注浆工艺和锚杆材料,才能获得稳定的锚固效果。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摘要】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通过概述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机理,分析影响其粘结强度的因素,并介绍常见的测试方法和研究现状。

研究发现,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体性质、锚杆材料等,而其粘结强度测试方法和研究现状仍待深入探讨。

本文总结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锚杆、锚固体、土体、粘结强度、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测试方法、研究现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引言、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是土木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土木工程中,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研究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特征,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设计和施工工程结构,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性能。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土体与锚固体的粘结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对于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在不同土体条件下的锚固情况。

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探讨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进行浅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测试方法,总结目前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通过对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概述、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测试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的分析,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是探究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基本特征,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二是分析影响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因素,揭示其内在规律;三是探讨锚杆在土体中的作用机理,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四是总结常见的测试方法,为实验研究提供方法指导;五是综述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研究现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锚索锚固机理的分析

锚索锚固机理的分析

锚索锚固机理的分析锚索置于稳定地层的段落为锚索提供了有效的锚固能力,从而在锚索张拉时提供有效的抗力,是锚索形成的预应力的基本保障之一。

锚索锚固力的产生主要受控于两个方面。

一是筋体与注浆体之间的握裹力,二是锚固段注浆体与周边岩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一切提高锚固力的工艺都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

一、筋体与注浆体之间的握裹力由于钢绞线等筋体材料和注浆体的材料力学性能“均匀”可控的,因此,筋体与注浆体之间的握裹力计算较注浆锚固体与周边岩土体的接触摩擦力相对来说是准确的。

筋体与注浆体之间的握裹能力计算公式:式中Nak为锚索设计拉力(KN),n为钢绞线等筋体的根数,f 为钢绞线等筋体与注浆锚固体之间的粘接强度设计值(KPa ),L为锚固段长度(m),K为锚固体的抗拔安全系数。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为了有效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锚固力,工程上往往采用四种途径:1、加大钢绞线等筋体的根数:通过加大筋体根数也就加大了筋体与注浆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锚索的锚固力。

2、加大钢绞线等筋体的直径:通过加大筋体直径也就加大了筋体与注浆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锚索的锚固力。

3、改善筋体与锚固体之间的力学性能:在筋体材料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注浆体强度(标号)来改善筋体与锚固体之间的力学性能。

这也是几十年来工程中将纯水泥浆或砂浆的注浆体强度由C25提高至C30、C35,甚至是更高的原因。

4、加长锚固段长度:即通过加长锚固段长度,从而提高锚索的锚固能力。

但以普通拉力型锚索为例,由于注浆锚固体与筋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剪应力集中现象,导致锚固力与锚固段长度呈现非线性关系,即一味的增大锚固段筋体长度并不会不断的增加锚索的锚固力。

二、锚固段注浆体与周边岩土体之间的摩擦力由于不同的岩土体具有不同的抗剪强度,即不同地层对锚索的锚固能力是各有差异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岩土体在单位长度范围内不同周长时提供的锚固力是不同的。

锚固体与周边岩土体之间锚固能力计算公式:式中Nak为锚索设计拉力(KN),τ为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接强度(KPa ),L为锚固段长度(m),K为锚固体的抗拔安全系数。

砂浆锚杆作用原理

砂浆锚杆作用原理

砂浆锚杆作用原理今天来聊聊砂浆锚杆作用原理的事儿。

你看啊,咱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东西是靠连接来固定并且发挥作用的,就像咱们搭积木的时候,如果想要让两层积木稳稳当当的,就会用一根小棍子把它们穿起来,这根小棍子就有点像锚杆的作用。

砂浆锚杆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岩石或者土壤这些地方打个孔,然后把锚杆插到里面,再往里面注入砂浆。

首先啊,锚杆就像一个小爪子一样插入到岩体或者土体里面。

打个比方吧,这就像是你把几根牙签深深插进一个大大的土豆里一样,牙签就不容易拔出来了,锚杆在孔里也是这样。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砂浆是干啥的呢?这就要说到砂浆的妙处了。

砂浆在这个过程中就像是胶水,把锚杆和周围的岩体或者土体紧紧地黏合在一起。

我一开始也不明白,这砂浆就只是黏合作用吗?其实啊,并不是。

从力学的角度来说,当周围的岩土有移动的趋势的时候,由于锚杆和砂浆以及它们和周围岩土的黏结,这个力就会通过锚杆传递到更深层稳定的岩土体里面去。

这里面涉及到岩土力学的一些知识,就是岩土体在受到外力的时候会有应力的变化,而锚杆能平衡一部分改变的应力。

我们在隧道施工里面就能明显看到砂浆锚杆的应用。

在隧道的岩壁上,打上砂浆锚杆,就可以防止岩壁坍塌。

因为它把可能松动的岩石和稳定的岩石连接起来了,大大提高了岩体的稳定性。

不过,这里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比如说,钻孔的深度、角度以及清洁度都非常重要。

如果钻孔太浅,锚杆就扎得不够深,就像牙签只插进土豆表面一点点,那是很容易松动的。

钻孔角度不对呢,就不能很好地起到连接和支撑的作用。

要是钻孔里面不干净,有杂物,就会影响砂浆和锚杆与岩土的黏结效果。

老实说,我有时候对于复杂地质情况下砂浆锚杆作用效果的准确评估,还存在困惑呢。

比如说在那种岩石缝隙特别多而且软硬度变化很大的地方,砂浆锚杆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好像还不是特别好准确预测。

不过我想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肯定会有更好的研究和措施来解决这些疑问的。

这就是我理解的砂浆锚杆作用原理啦,大家要是有不同的想法或者见解,欢迎一起讨论呀。

锚杆加固原理

锚杆加固原理

锚杆加固原理概述:锚杆加固是指利用预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杆件,通过与混凝土结构形成静力耦合,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

锚杆加固原理是利用锚杆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摩擦力和粘结力,将锚杆的受力传递给混凝土结构,增加结构的受力面积,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一、锚杆的作用原理1. 摩擦力传递作用原理锚杆通过预埋长度,将混凝土结构钢筋与锚杆之间的摩擦力传递给混凝土结构,从而增加结构受力面积,提高结构的承载力。

当结构受力时,锚杆的摩擦力将作用于混凝土结构上,使其承受更大的荷载。

2. 粘结力传递作用原理锚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粘结力将锚杆的受力传递给混凝土结构。

在混凝土结构中,锚杆与混凝土之间形成了一层粘结层,通过该层粘结层的粘结力,将锚杆的荷载传递给混凝土结构,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

二、锚杆加固的工作原理1. 加固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锚杆加固之前,首先需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评估和检测,确定结构的受力状况和加固的需求。

然后,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确定锚杆的数量、位置和长度。

2. 钻孔和灌注锚杆根据结构的需求,在混凝土结构上进行钻孔,然后将锚杆插入钻孔内。

插入后,通过灌注杆内的灌浆材料,将锚杆与混凝土结构形成静力耦合,提高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

3. 锚杆的拉紧与固定在灌注完成后,对锚杆进行拉紧,并通过锚具将锚杆与混凝土结构固定在一起。

通过拉紧锚杆,增加锚杆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摩擦力和粘结力,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三、锚杆加固的优点与应用1. 优点锚杆加固具有施工简便、效果明显、成本较低等优点。

锚杆加固可以在不拆除原有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2. 应用范围锚杆加固广泛应用于各类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工程中,如桥梁、大厦、堤坝、隧道等。

锚杆加固可以有效地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结论:锚杆加固原理是通过利用锚杆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摩擦力和粘结力,将锚杆的受力传递给混凝土结构,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探讨基础锚杆抗拔试验中锚杆的位移状况及破坏形式

探讨基础锚杆抗拔试验中锚杆的位移状况及破坏形式

探讨基础锚杆抗拔试验中锚杆的位移状况及破坏形式作者:林铭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某工程基础抗浮锚杆基本试验过程及试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论述在粉质黏土层及风化岩层基础锚杆的破坏形式与位移状况。

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锚杆;弹性位移;塑性位移;粉质黏土层;风化岩层中图分类号:U213 文献标识码:A基础锚杆是将基础承受的向上竖向荷载,通过锚杆的拉结作用传递到基础底部的稳定岩土层中去的锚杆。

此类锚杆多设置于建筑物地下室基础中,利用岩土层与锚固体的黏结力摩阻力来实现抗浮功能,造价低,施工较抗拔桩方便,施工工期短。

一、基础锚杆破坏形式的研究从锚杆的受力性状分析,锚杆抗拔力是有锚杆体的材料的抗拉强度,孔内注浆体的黏结强度以及孔内注浆体与周围岩土体的抗剪强度3个指标决定的。

一般情况下,对于土层锚杆,注浆体的与锚杆体的黏结强度远大于注浆体与周围土体的剪切强度,锚杆抗拔力主要由注浆体与周围土体的抗剪强度决定;对于岩石锚杆,岩石强度远远大于土的强度,锚杆抗拔力主要由锚杆体的材料强度及注浆体与锚杆体的黏结强度决定。

这里以广州某工程的基础锚杆抗拔基本试验为例,研究基础锚杆的破坏形式及其对应的位移状况。

该工程地上32层,地下3层,地下室基础部分设置基础抗浮锚杆,基础锚杆的深度范围的地层主要有:粉质黏土、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及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各处地层出露厚度不均。

粉质黏土可塑,由黏粒和粉粒组成;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原岩结构已完全破坏,岩芯呈坚硬土状,岩芯浸水易软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裂隙发育,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岩芯浸水易软化;中风化泥质粉砂岩裂隙较发育,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岩石稍完整,岩芯多呈短柱状或柱状,岩质软。

根据地质报告,将布设基础锚杆的地层分为3个区,分别命名为Ⅰ区、Ⅱ区、Ⅲ区。

其中Ⅰ区粉质黏土厚度为4.0m~6.0m,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厚度为1.1m~2.1m,其下为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引言锚杆锚固技术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用于加固土体、岩石等材料的力学性能。

而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特征是评价锚固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进行浅析。

一、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基本概念1.1 锚杆锚固体锚杆锚固体是指在土体或岩石中插入钢筋或钢管,并通过夯实混凝土或化学胶粘剂等材料将其与土体或岩石紧密结合成一体。

锚杆锚固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的抗拉强度,并能够受拉、受剪等多种力的作用而不易发生破坏,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 土体粘结强度土体粘结强度是指土体与其他材料之间的粘结力量,一般表现为接触表面的面积与粘结力之间的比值。

土体粘结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体材料的性质、粘结材料的性质、接触表面的形状和状态等。

二、影响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因素2.1 材料的性质对于锚杆锚固体来说,其材料的性质主要包括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将直接影响锚杆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

而对于土体来说,其性质包括但不限于孔隙率、含水率、土粒大小、土粒形状等。

这些性质将影响土体的粘结强度和抗压抗剪性能。

2.2 粘结材料的性质粘结材料的性质对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夯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强度等指标将直接影响其与土体的粘结性能,而化学胶粘剂的粘结强度和耐候性等也将影响锚固效果。

2.3 接触表面的形状和状态接触表面的形状和状态对粘结强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平滑的表面与粗糙的表面之间粘结强度的差异就可能非常大,而干燥的表面与湿润的表面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的粘结性能。

三、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测定方法3.1 直接拉拔试验直接拉拔试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通过对锚杆施加拉拔力并记录其与土体的变形情况来测定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粘结强度指标。

3.2 剪切试验剪切试验通常用于较软的土体材料,通过施加剪切力以测定土体与锚固体之间的粘结强度。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引言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是地下工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相关的深层土体加固和岩体支护工程都离不开对锚杆与土体粘结强度的深入了解。

本文将就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进行浅析,旨在为地下工程施工及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概述1.1 锚杆锚固体锚杆锚固体一般是指通过设备将锚杆深埋于地下土体或岩体中,利用锚杆本身的强度和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粘结作用,来达到加固土体或岩体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和施工现场的特点,锚杆锚固体的材质和形式各异,但其主要功能都是增强土体或岩体的抗拉和抗压能力。

1.2 土体粘结强度土体粘结强度是指土体与锚杆锚固体之间的粘结作用所产生的抗拉或抗剪强度。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土体的物理性质和水分含量的不同,土体与锚杆锚固体之间的粘结强度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土体粘结强度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测试,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二、影响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因素2.1 土体的物理性质土体的物理性质是影响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土体的密实度、孔隙率、颗粒组成以及含水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土体与锚杆锚固体之间的粘结强度。

一般来讲,密实度较高、含水量适中的土体其粘结强度较大,而松散的土体粘结强度较小。

2.2 锚杆锚固体的类型和材质锚杆锚固体的类型和材质也是影响其与土体粘结强度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和材质的锚杆锚固体在与土体接触时,其表面粗糙度、化学性质以及机械性能都会对粘结强度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表面粗糙度较大、机械性能良好的锚杆锚固体对土体的粘结强度较大。

2.3 施工工艺和条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和条件也是会对土体与锚杆锚固体的粘结强度产生一定影响的。

在一些特殊的施工环境中,如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变化都会对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3.1 粘结强度测试方法对于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特征,一般采用拉拔试验来进行测试。

植钢锚固技术破坏机理及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

植钢锚固技术破坏机理及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

植钢锚固技术破坏机理及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呈现出较为蓬勃的发展趋势,使得原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脱节。

当前,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利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对建筑起到较为良好的加固作用。

这种技术是通过一定的辅助材料将型钢植入原本的混凝土之中。

这种加固技术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与传统的植入方式存在较多不同。

本文针对植钢锚固技术进行概述,简述了其发展以及应用情况,对开展植钢锚固技术破坏机理及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试验过程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了试验中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植钢锚固技术;破坏机理;粘结滑移本构前言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也开始出现在城市之中,人们对于自身的居住环境和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

传统背景下的建筑加固技术虽然能够具备较佳的性能,但是其已经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同步,难以达到人们对建筑物坚固程度的需求。

因此,各种新型的加固技术开始在建筑当中进行应用,对我国的建筑物建设质量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植钢锚固技术概述植钢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针对其进行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其主要是将型钢进行相应的植入,辅助物为改性环氧树脂[1]。

在对其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具备较多的优点,使得其能够在建筑物中起到较好的加固性能,对于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将型钢植入其中,可以在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截面应该起到的现实作用,可以对整个固件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学术界对此也抱着一定的重视态度,我国已经有专家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较为明确的研究,针对植钢锚固技术实现的原理进行相应的判定,通过各种类型的试验针对其内容进行较为明确的分析。

2.植钢锚固技术破坏机理及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试验2.1试验条件试验对象是钢筋混凝土,根据试验的需求选用本地厂家生产的混凝土进行现场灌注,需要设定为不同的强度类型,按照相关的标准,对于浇筑成形的混凝土需要进行一个月时间的成型期,使用之前需要对成型的混凝土进行必要的检查,确保其能够符合试验需要。

GFRP锚杆抗拉特征及破坏机理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GFRP锚杆抗拉特征及破坏机理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GFRP锚杆抗拉特征及破坏机理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项目名称:GFRP锚杆抗拉特征及破坏机理试验研究研究背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土木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锚杆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锚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长度有限、破坏后难以检修等。

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型的特种材料锚杆,以提高锚杆的使用寿命,延长其维护周期。

目前,GFRP(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作为新型材料已经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具有优秀的耐腐蚀性、轻质高强、易于加工等优点。

GFRP锚杆作为一种新型锚杆,可以有效地解决钢筋混凝土锚杆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GFRP锚杆的抗拉特征以及破坏机理,为该类锚杆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通过对GFRP锚杆的拉伸试验,获得其抗拉性能。

具体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 针对GFRP锚杆的特点和使用环境,设计适当的拉伸试验装置和参数;2. 在拉伸试验中,对GFRP锚杆的荷载-伸长曲线、破坏形态等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确定其抗拉特征;3. 基于试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结合GFRP锚杆的材料性质和结构特点,探索其破坏机理。

研究意义GFRP锚杆是一种新型的特种材料锚杆,在土木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探索GFRP锚杆的抗拉特征和破坏机理,有助于评估其使用寿命和功能特性,为其在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预期成果通过对GFRP锚杆的拉伸试验和研究分析,本研究预计获得以下成果:1. 掌握GFRP锚杆的抗拉特征和破坏机理;2. 建立GFRP锚杆的抗拉试验方法,并获取其抗拉性能指标;3. 提出GFRP锚杆在工程应用中的使用注意事项和改进方案,为其应用提供参考。

研究难点本研究的难点主要在于:1. GFRP锚杆是一种新型材料,其性能指标和使用特点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锚杆存在差异,在试验方法和参数上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索和优化;2. GFRP锚杆的破坏机理相对复杂,需要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和模拟等。

影响锚杆砂浆粘结滑移因素的研究

影响锚杆砂浆粘结滑移因素的研究

徽 襁 l


21 0 2年第 1期( 1 2期 ) 总 8
三 :n j
20 n 0k
1 0 n1 6k
一 2 &窆一

— 岂一 乙 _ B 2 0 一 通过数 值模 拟得到 3 d 一 .=【 钕 的各种荷载作用下的轴力分布曲线与 1 O

比) - 奇 l
其中
埋深( m)
图 3 实测界面剪应力值与模拟计 算值 比较
2 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 系的理论
通过荷载传递法推导 出剪应力 分布公式为 : 目前 , 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将锚杆与砂浆界面的这种粘结 一 滑移关系简化 为线性或者非线性 的切 向弹簧 。

该法的基本思想是把锚杆划分为许 多弹性单元 ,每一个
实测值比较如 图 3 所示 。 通过图 3的对 比可 以发现 , 数值模拟和实测值相近 , 能较 好的模拟实际工程 。 图中可以看出 , 从 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的
结果 比较接近 。 31 . 外荷载对界面剪应力分布的影响

取 外荷载分别为 1 0N、4 k 2 0 N和 3 0 N通 过数 6 k 2 0N、8 k 2k ,
多大剪应力下破坏 ,后者决定 了上拔荷载在 界面上的传递方 式、 界面剪应力 的分布 。 目前 , 关于钢筋和混凝土界面的粘结强 度 问题研究成果较多 , 多是以粘结 一滑移曲线试 验拟合形 式出
图 1 有限元局部模型图



现 , r 曲线 , 即 这里的 为粘结 应力 , 为相对滑移量。 r s 如欧洲 混凝土模式规范采用 了文献【】 18 年提 出的局部粘结 一滑 1 于 93 移 曲线 , 它是 以分段拟合函数 的形 式出现。文献[] 1 5 2 对 3 个月 纹 钢筋 进行 了拉拔试验 , 研究 了混凝土强度 、 保护层 , 筋率 、 配 锚 固长度和主筋直径等的影 响, 提出了多段 式的特征 强度计算 公式 。为 了在有限元分析 中应用方便 , 也有研究 学者使用 了连

盘式锚杆破坏机理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

盘式锚杆破坏机理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

盘式锚杆破坏机理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
盘式锚杆是一种常用于地下工程中的支护材料,其具有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在土体和岩石中能够有效地支撑和固定结构体。

然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盘式锚杆可能会发生破坏,影响其支护效果。

因此,研究盘式锚杆的破坏机理及应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盘式锚杆的破坏机理主要包括拉拔破坏和剪切破坏。

拉拔破坏是指盘式锚杆在受到拉力作用下,由于土体或岩石的抗拉强度低于盘式锚杆的抗拉强度而发生的破坏。

剪切破坏是指盘式锚杆在受到剪切力作用下,由于土体或岩石的剪切强度低于盘式锚杆的剪切强度而发生的破坏。

这些破坏机理的研究可以为盘式锚杆的设计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提高盘式锚杆的抗拉和剪切能力,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应用技术。

其中,最常见的是预应力技术。

预应力技术通过施加预先的拉力或压力,使盘式锚杆在受力时能够更好地抵抗拉拔和剪切破坏。

此外,还有增强材料技术,通过在盘式锚杆周围添加增强材料,提高其整体的抗拉和剪切能力。

另外,还有改善锚固效果的技术,如增加锚固长度、改变锚固形式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盘式锚杆的支护效果,延长其使用寿命。

总之,盘式锚杆的破坏机理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对于地下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盘式锚杆的破坏机理,可以为其设计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应用相关技术,可以提高盘式锚杆的抗拉和剪切能力,提高其支护效果。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动盘式锚杆破坏机理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为地下工程的安全施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是指锚杆与土体之间的黏结力,它是影响锚杆锚固效果和工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对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特征进行浅析。

第一,粘结强度与土体类型相关。

土体可以分为黏性土和非黏性土两类。

黏性土一般具有较好的粘聚力和剪切强度,锚杆与之的粘结强度较高;而非黏性土的黏聚力较弱,锚杆与其的粘结强度相对较低。

在工程中选择合适的锚杆锚固体和土体类型十分重要。

粘结强度与锚杆与土体接触面积相关。

接触面积是锚杆与土体接触产生粘结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而言,接触面积越大,锚杆与土体的粘结强度就越大。

在进行锚杆锚固设计时需要合理确定接触面积。

第四,粘结强度与锚杆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相关。

摩擦力是影响锚杆与土体粘结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锚杆与土体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时,可以增加黏结力,从而提高锚杆与土体的粘结强度。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土体与锚杆之间的摩擦力。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特征受到土体类型、土体含水率、锚杆与土体接触面积以及锚杆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以确保锚固效果和工程安全性。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锚杆锚固是一种新型的土体加固技术,主要应用于岩石和土体的固结强化。

在锚杆锚固技术中,锚杆钢筋通过特殊工艺与土体形成一种牢固的粘结关系,以此来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

因此,深入了解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特征对提高锚杆锚固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影响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土体基质类型、锚杆钢筋的材质和直径、锚杆钢筋预应力水平、土体密实度、钻孔直径和深度、灌注材料特性等。

其中,锚杆钢筋的性质是影响锚固强度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锚杆钢筋的材质和直径对锚杆锚固的强度和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同时,强预应力水平也是决定锚杆锚固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良好的预应力水平不仅可以提高锚固强度和稳定性,还可以增强锚杆的耐久性。

其次,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测试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钢筋拔出试验、剪切试验、拉伸试验等。

钢筋拔出试验是锚固强度最为常用的测试方法之一,其原理是用力垂直于锚杆来拔出锚杆,以测试锚杆的耐力和粘结强度。

剪切试验主要是测试锚杆与土体之间的摩擦系数,以及土体的抗剪强度。

拉伸试验是测试锚杆在拉伸状态下的抗拉强度和伸缩系数。

最后,锚杆锚固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结构防护和土力加固中被广泛应用。

目前,随着锚杆锚固技术的发展,一系列新的锚杆锚固技术被不断引进和应用,包括无锡钢筋与土体的粘结技术、锚杆头部锚固技术、锚杆内部膨胀式锚固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锚杆锚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为锚杆锚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是指锚杆与土体之间的粘结接触能力和相互作用能力。

掌握锚固体与土体粘结特征对于锚固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粘结机理、粘结特征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进行浅析。

一、粘结机理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机理主要是通过黏性、摩擦力和电化学吸附力等力的作用实现的。

1. 黏性力:黏性力是指土体表面粘结剂的分子间力,主要包括凝结性物质和粘合物质。

2. 摩擦力:摩擦力是指锚杆和土体之间相互滑动时产生的力。

锚杆和土体表面的不规则性和粗糙度可以增加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

3. 电化学吸附力:电化学吸附力是指由于电离、静电吸引等原因产生的力。

锚杆和土体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会影响电化学吸附力的大小。

二、粘结特征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特征包括粘结强度、粘结面积和粘结失效形式。

1. 粘结强度:粘结强度是指锚杆和土体之间的抗剪强度。

它是表示锚固体与土体粘结能力的重要指标。

2. 粘结面积:粘结面积是指锚杆表面与土体接触的表面积。

粘结面积越大,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粘结效果越好。

3. 粘结失效形式:粘结失效形式可以分为剪切面失效、剥离面失效和滑动面失效等。

剪切面失效是指锚杆和土体之间产生的剪切破坏,剥离面失效是指锚杆与土体剥离破坏,滑动面失效是指锚固体在土体中滑动造成的失效。

三、影响因素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土体性质、锚固体材料和施工工艺。

1. 土体性质:土体的粘性、湿度、含水量、密度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会影响粘结杆与土体之间的粘结强度。

一般来说,粘性强、含水量高的土体对锚固体的粘结效果较好。

2. 锚固体材料:锚固体材料的抗压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特性会影响与土体的粘结强度。

较高的抗压强度和硬度有助于提高粘结强度。

3. 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操作技术也会影响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

在施工过程中需保持锚固体与土体的清洁和干燥,以提高粘结强度。

GFRP锚固体系常见破坏模式分析

GFRP锚固体系常见破坏模式分析

摘要:锚固体系是一种充分发挥围岩自身承载力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支护形式,影响锚杆锚固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锚杆杆体抗拉强度、锚杆与注浆体界面剪切强度、注浆体内部剪切强度、注浆体与围岩体界面剪切强度,研究gfrp锚固体系破坏形式就是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锚固力的失效模式。

关键词:gfrp锚杆、破坏模式、两界面应力、剪切破坏1引言玻璃纤维增强全螺纹塑料筋(gfrp)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其主要由不饱和的树脂基质和玻璃纤维束组成,玻璃纤维锚杆具有良好工程性能[1-3]。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玻璃纤维锚杆用于临时支护的应用实例,但玻璃纤维作为永久支护应用于工程的案例却很少,玻璃纤维锚杆具有良好的抗腐蚀的特性,研究将其作为永久支护形式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gfrp锚杆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普通锚杆支作为永久支护的易腐蚀性问题,而且gfrp与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具有良好的变形协调能力。

玻璃纤维锚杆与普通螺纹钢锚杆的相比在力学性能、性价比等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

在工程实践和试验中发现,gfrp 锚杆抗剪强度、塑性变形比普通钢锚杆差,具有明显的脆断现象。

有必要对玻璃纤维锚杆的破坏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现分析工程实践中玻璃纤维锚杆的几种常见破坏模式。

2 gfrp锚杆的破坏模式gfrp锚杆的破坏区域可以归纳为以下5种情况[4]:锚杆杆体和注浆体界面上因粘结强度不足导致的剪切破坏;注浆体内部因强度不足或缺陷产生的导致的倒锥形破坏;注浆体与围岩界面上因抗剪强度不足导致的破坏;围岩体内部因强度不足或缺陷导致的破坏;gfrp锚杆因杆体强度不足导致的破坏。

2.1 gfrp锚杆与注浆体界面的剪切破坏玻璃纤维锚杆杆体与注浆体界面的剪切破坏是由于锚杆杆体与注浆体界面上的抗剪强度不足导致的,该界面处的抗剪强度主要有:粘着力、机械咬合力与摩擦力。

锚固体系在发挥作用时,锚杆杆体与注浆体界面、注浆体内部、注浆体与围岩界面、围岩内部均有剪应力出现,当锚杆与注浆体界面上的剪应力先达到其极限抗剪强度时,就会产生上述破坏形式。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浅析锚杆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粘结强度是指锚杆在土体内被固定的能力,也就是锚杆与土体之间的相对固定性能。

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粘结强度特征是锚杆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锚杆锚固体是通过与土体之间的粘结力来传递荷载的。

土体的毛细吸水和孔隙水的存在,使得土体中存在一种受力状态。

深入分析土体的内部结构和力学特性,可以发现种种复杂的现象:在土体中,内部颗粒的排列顺序及其形状相互作用关系等都会影响其整体的物理特性。

土体与锚杆的相互作用,在锚固体与土体之间建立稳定的粘结力,是解决土工问题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它是一种破坏力的反映,是土工工程中连接土体与结构件的一种关键技术。

在土体中,倘若空隙被占据而无法进行物理交换,于是在对这些外界应力的反应下,粘结力的大小及类型也就得以决定。

可见,粘结力是一种复杂而又多变的现象,影响其特征的主要因素有:土体性质、渗透性、压缩强度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锚杆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粘结强度与应力状态密切相关,应力状态不同,粘结强度也会不同。

在合适的应力状态下,锚杆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粘结强度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当粘结强度达到这个最大值时,就是锚固体与土体之间最适合锚固作用的力学相互作用状态。

此时,锚杆锚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就会达到最大值。

此外,锚杆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粘结强度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锚杆长度、直径、粘结长度、粘结剂种类、粘结剂施工质量等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锚杆锚固体与土体之间的粘结强度是研究土工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土体的内部结构及其力学特性,掌握土体与锚杆之间的相互作用、钻孔的施工质量等关键技术,为土工工程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土层锚索浆体与筋体黏结强度的试验研究

土层锚索浆体与筋体黏结强度的试验研究
(1×7 5)钢 绞 线 及 M25浆 体 为 例 ,按 式 (1) 及 文 献 [21计 算 得 到 筋 体 单 位 长 度 黏 结 力 为 143.5kN/m,即, 为 3m时可 提 供 高 达430kN的黏 结 力,约 为钢 绞 线 抗 拉 力 (《预 应 力混 凝 土 用钢 绞 线 》 规 定为 260kN)的1.7倍 。而 实 际工 程 中 Z 通 常远 大 于 3m,很 容 易就 能 够 满 足锚 杆 安 全 度 需 求 ,发 生 锚 筋 拔 脱 破 坏 的可 能 性 很 低 。这 是 业 界对锚 筋 与 浆体 黏 结 破坏 模 式 没 太 重 视 的 主 要原 因 。
浆体 与筋 体 间 的黏 结 段 ,是两个 概 念 ,前者 称 为 锚 固段 ,后 者 可称 为 筋体 黏 结段 ,筋 体 被套 管 隔
离 、不与浆 体产生 黏 结的那部 分 长度 称为 筋体 自 由段u ,筋体 自由段非锚 杆 自由段 ,如 图1所 示 。
图 1 预 应力 锚杆 构造
相 对 于 锚 杆 浆 体 与 地 层 的锚 固 问题 俯 拾 即 是 的 研 究 成 果 而 言 ,研 究 浆 体 与 筋 体 黏 结 问 题 的 极 少 ,国 内外 理 论 成 果 均 寥 寥 无 几 ,现 场 试 验 几乎 没有 。一些 技 术 标 准 建 议 了浆 筋 黏 结 强 度 :《岩 土 锚 杆 (索 )技 术 规 程 》 建 议 浆 体
较 高 及 稳 定 的强 度 。而 锚杆 黏 结 成 锚 时 的工 作
环 境 较 差 ,孔 内积 水 、 泥土 或 岩 屑 等 杂质 很 难
图2 剥 开的锚 固体
排 除干 净 , 土层 钻 孔 内有 时还 会 存 留有泥 浆 ,
浆 体 中难 免夹 有 泥 土 岩屑 等 杂 质 , 洗孔 不干 净 2 锚筋拔脱破坏判定 方法

锚杆加固原理及方法

锚杆加固原理及方法

全粘结型锚杆加固山区公路边坡的原理和方法邓长平周长寿(江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南昌 330046)摘要:全粘结型锚杆能提高边坡岩土体的整体强度和刚度、抑制岩土体沉陷和加固局部不稳定块体,文章从这3个方面论述其作用机理,并举例说明其在山区高等级公路边坡支护中的广泛应用与实际效果。

关键词:道路工程;全粘结型锚杆;加固;作用机理;0 前言伴随着我国山区高等级公路的大量兴建,经常发生在施工期、营运期的公路边坡病害成为困扰公路建设、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的最棘手问题,同时也成为岩土工程界的探讨热点。

有的公路边坡在施工期间几经变更,数次削坡,反复治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这种情况的出现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其一,岩土边坡治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二,岩土工程师没有掌握足够有效的地质数据从而导致选取的治理措施有失偏颇。

1 传统的边坡防治技术传统的边坡防治措施在治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边坡时总会暴露或多或少的局限性。

护面墙主要适用于土质边坡的小型滑塌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挡土墙对于加固高度不超过10m的人工边坡通常十分有效,它在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自然边坡面前的作用将大大减弱;抗滑桩仅适用于主滑方向和滑床面已知的边坡防护,并且要求岩土工程师准确掌握滑坡体不同部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抗剪强度指标,然而原状岩土试样的选取并非易事,这将严格制约抗滑桩的应用范畴。

总之,传统的被动型支挡技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2 边坡治理新技术由于被动型的边坡支挡技术在治理工程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边坡时常常效果不佳,因此探索和发现新型的边坡治理措施成为岩土工程师们刻不容缓的职责。

最终,挂网锚喷技术,预应力锚索支护技术和全粘结型锚杆技术等主动型的边坡治理措施应运而生。

挂网锚喷技术是一种基于铁路隧道施工“新奥法”(the New Austrian Tunelling method)原理而移植到公路边坡防护体系中来的,它对于加固表层风化破碎的硬质岩石边坡非常有效,观测资料和原位试验结果表收稿日期:2005-03-10明它同样可以应用到许多软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中,其有效影响深度可达到3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锚杆与浆体之间的粘结与破坏机制探究
1 引言
岩石锚杆通过约束岩体的变形起到加固岩体的作用,在土木工程与采矿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隧道、矿井等岩体中的锚杆,从受力特点一般可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两部分。

岩石锚杆设计的关键是确定锚固段中锚固荷载的作用机理。

经过大量学者的研究,在锚固荷载传递机理方面已有大量的成果,这些工作主要是在试验和现场测试的基础上采用拟合的方法给出锚固段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如Hawkers & Evans(1951)[1]将其表述为,其中,为距离锚固端外端x 处的结合应力;为锚固端外端处的结合应力;为锚束体直径;为锚束体与浆体间的结合应力与主应力相关的常数。

但该计算过于简单,不能反映锚束体与围岩体相对刚度对侧阻力变化规律的影响。

文[3]采用Kelvin问题的求解方法得出的剪应力分别亦为指数形式。

本文对锚杆锚固段拉拔破坏的力学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锚杆-浆体接触面剪应力分布模式,并采用FLAC3D程序进行了模拟。

2锚杆与浆体之间的粘结与破坏机制
注浆锚杆受拉时,可能发生破坏的部位包括:锚杆-浆体接触面、浆体内部和浆体-岩体接触面[4]。

程良奎[5]等指出:在岩层锚固中,发生破坏的最薄弱环节是浆体与杆体间的粘结,而不是灌浆体与岩层间的粘结;大量的试验已经证实,随着对锚杆施加荷载的增加,杆体与灌浆体结合应力的最大值移向固定段的下端,并以渐进的方式发生滑动和改变着结合应力的分布。

因此本文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分析锚杆与浆体之间的接触面的破坏。

通常来说,锚杆与浆体接触面的抗剪强度由三部分组成:粘结、机械咬合和摩擦[4]。

当锚杆受到逐渐增大的拉力时,首先锚杆和浆体之间的粘结受到破坏,锚杆发生脱粘,脱粘后的一段锚杆的剪切强度降低为机械咬合和摩擦两部分的强度。

脱粘后锚杆-浆体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变为残余强度。

Cai Yue等[6]采用二段线性函数来描述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岩体与灌浆材料之间的接触面上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

第一阶段对应于弹性阶段,锚束体与围岩体之间完全耦合,接触面上剪应力与剪切位移成比例变化,在此阶段,接触面
处于无损状态;第二阶段对应于接触面上的残余强度,此时锚杆与浆体之间产生了相对运动,接触面之间只有残余强度存在。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锚杆锚固段的粘结与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锚杆沿与浆体的粘结面破坏时的剪应力分布模式。

通过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全长粘结锚杆的剪应力呈指数形分布,
由受拉端向另一端迅速衰减。

(2)当锚杆受的拉力逐渐增大,接触面剪应
力超过其峰值抗剪强度时,锚杆沿与浆体的接触面发生渐进的脱粘破坏,直至锚杆完全从锚固体中拔出。

(3)锚杆的极限抗拔力與锚杆长度不是线
性关系。

当锚固长度达到一定值后,锚固长度的增加对极限抗拔力的贡献降低。

(4)利用FLAC3D接触分析可以模拟锚杆
与浆体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得到的结果与理论计算相符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Hawkes JM,Evans RH. Bond stresses in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and beams.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Structural Engineers 1951;XXIX(X):322-7
[2] Farmer IW. Stress distribution along a resin grouted rock anchor. Int J Rock Mech Min Sci and Geomech Abstr 1975;12:347-3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