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的第二则。“大道之行也”取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本文是孔子回答弟子言偃的一段答语,孔子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孔子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短短百余字,却蕴含着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

【学情分析】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礼记》有关的知识。

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重难点】

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

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本文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朗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课件展示朗读节奏)

三、课堂探究

(一)同学们放声读课文,并分学习小组结合注释、工具书对文章意思进行梳理,同时解决其它问题,如果个人和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1)积累通假字。

明确:

选贤与能(“与”同“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2)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完成下面表格。

词语古义今义古义今用示例

归女子出

嫁返回,归还,归

属等

归省

(3)辨析词性,找出活用的词语,解释意思。

明确: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4)串词成句,疏通文意。

(二)梳理文脉,理解主旨

理文脉:用序号标出句子,再用“//”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层次,(“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括全文。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

(三)精读课文

1.提问:“大同”社会的总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解释。

讨论后,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贤”和“能”是标准;讲信修睦,社会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

2.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讨论后,明确:

这个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满足生存需要)②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满足发展的需要)。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

1、任何想象都是根植于现实土壤中的,文中有无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拿现实生活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些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找出具体语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通过与《桃花源记》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联系实际思考:儒家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教师不妨引导讨论: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大同社会的部分特征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选贤举能,社会公开选拔人才;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养老院、幼儿园、学校;政府救济、赈灾;物质生活越来越高;

学生也会反驳“不是大同社会,仍然有犯罪现象、社会黑暗现象”……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革命家一直在追求,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名人的例子吗?

师小结:虽然现在不是大同社会,但是在无数人努力下,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接近大同。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我想人人心中有大同,那么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并通过列举名人追求社会理想的实例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5、朗读并背诵课文

同学们,《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经典文章,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我们也应如此。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这篇文章。

三、品读感悟,限时汇报

(一)品韵味:找出对偶句、也字句,体会韵律美,分享交流。

讨论后,明确:

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音韵相协,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这些对偶句增强了文章气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