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对文章进行多种方式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在批注和赏析中品味文本。
3.在诵读中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古代名人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并为此所做的努力。
4.通过与现实社会的对比,感悟今天的美好生活,启发学生思考,唤醒其善良的本性,以便构建和谐的社会家园。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桃花源记》,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相待。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社会中,孔子称之为“大同”社会。
一往继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天下为公”的题词,“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所表达的理想,和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出自同一部经典。
出自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
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小康”一词的来源有过清楚的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我们经常听到说建设“小康”社会,却不知道这么简单的一个词,原来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
“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也都同样出自《礼记·礼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节选自《礼礼·礼运》的《大道之行也》,找找看到底文中有着怎样的秘密,会让这么多伟大的人物对它青睐有加,一再引用?)二、课文学习(一)读,初见“大同”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①选贤与(jǔ)能(通“举”,选拔)②讲信修睦(mù)(和睦)③幼有所长(zhǎng)(成长)④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通“鳏”,老而无妻的人)⑤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⑥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2.在熟读基础上,教师作朗读指导(用时3分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1.作品简介: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与:通“举”,选拔。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培养语言概括能力
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多给学生展示机会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意图来自教学过程一、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它的美好吧
修:讲信修睦(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故人不独亲其亲(父母)
二、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题目解说。
“大道”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以此为题,不仅提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 .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提示:“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四、拓展延伸
1.描绘美好蓝图
我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有人说,“大同”社会能实现;也有人说,“大同”社会永远只能是一个梦而已。你认为呢?)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儒家思想,理解“天下为公”的大道理念。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道之行也》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传达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2. 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儒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儒家思想。
(2)学生分析案例,阐述自己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理解课文、把握中心思想方面的困难所在,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七、评价与检测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环节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清晰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e、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①范读课文
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根据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请学生自行翻译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字词有意思。
探究讨论a、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b、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板书设计
分层作业设计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反思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课时3页)
【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 掌握相关文言词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指导朗读, 把握课文内容;2.指导背诵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198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的致辞“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导入新课。
二、知识链接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共49篇。
“礼运”,《礼记》的篇名,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四书: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汉族,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弟子收集他的话语著为《论语》。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货恶(wù)男有分(fèn)2.解释文言字词选贤与能: 通“举”, 推荐、选举。
不独亲其亲: “以……为亲”, 意动用法。
矜、寡、孤、独:矜, 老而无妻的人;寡, 老而无夫的人;孤, 幼而无父的人;独, 老而无子的人。
男有分:职业, 职守。
女有归:归宿, 女子出嫁。
外户: 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大同: 指理想社会。
3、学生自由读, 名家范读, 注意朗读节奏。
4.解释重点字词, 并试着翻译课文, 完成下列问题。
1、“大道”指什么?大道, 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大同”指什么?大同, 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3.“大道之行也”怎样理解?大道之行也, 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 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四、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1)满足生存需要, 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课题:大道之行也课时: 1一、教学内容分析《大道之行也》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得字词,这篇文虽内容较艰深,但篇幅较小,仅107个字,所以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出现的情感,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所以,学校这篇文章,要让学生理解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认识这一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时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让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大同”社会进行讨论和探究,以加深学生对孔子“大同”说的理解,并注意加强文言字词的积累,正确诵读课文。
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字词积累,但理解分析能力差,在此基础上通过解释文言字词,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2、要把诵读贯穿教学过程,并结合课文分析指导学生理解背诵。
3.学生认知障碍点: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大同”社会的三个特征。
即对“天下为公”的理解。
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习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创新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简介《礼记》,补充《四书》、《五经》(多媒体展示)二、读准字音(自由朗读、个别检查)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子仿写和段落仿写。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的深刻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子仿写和段落仿写。
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句子仿写和段落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7. 课堂小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句子仿写和段落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3. 深入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天下为公”的思想理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大道之行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大道之行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道之行也”这句话的含义,并能独立运用此词语;2.感悟心灵成长的道路有时皆需逆行;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在思维启发、情感升华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大道之行也”这个词语的意义。
2.理解心灵成长的道路有时需要逆行。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大道之行也”这句话的含义,以及通过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
2.让学生意识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1.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出“大道之行也”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如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2.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原文,叫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所传达的信息。
3.情感渗透:通过演讲、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内容1.知识点讲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个语句是出自《礼记•大学》中的一节,意思是大道的行为是为了所有人的福利。
2.教学活动1.互动讨论(15分钟)教师先引入话题,让学生们前后对比考虑“大道之行也”的含义。
让学生们自行思考,之后让他们逐个发言,把自己的理解分享出来,启发大家更好的去理解这个词语。
2.阅读原文(30分钟)教师让学生们先阅读原文《大学》中有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节的文段,鼓励他们思考个中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讲解一些原文中的文化知识。
3.口语表达(30分钟)让学生们围绕“逆行”的话题,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可以让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发起一段口语表达,让他们意识到心灵成长的道路是不容易的,有时只有逆行才能够走得更远。
3.教学总结学生在几个小时的教学学习中,对“大道之行也”的含义、意义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了。
同时,他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起起伏伏和挑战。
这个道理不仅仅对他们的成长具有指导意义,对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是有着深刻启示的。
六、课后作业1.预习本周的课程,准备参加下周的课堂讨论。
第22课《礼记两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22课《礼记两则之大道之行也》教案,选自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礼记》简介:介绍《礼记》的成书背景、作者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文本解读:详细解读《大道之行也》一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大同社会的场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同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儒家的大同概念。大同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无私奉献。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我们理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大同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同”与“小康”的区别,以及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举例: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大同社会是否在现实中可行?”等。
(4)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师需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并传承文化精髓。
举例:通过讲解儒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感受文化的传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在这次《大道之行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上,需要我进一步耐心引导和讲解。通过举例和对比现代汉语,学生们逐渐能够理解“大同”、“小康”等词汇的深层含义,这让我感到欣慰。
在讲解儒家礼治思想时,我尝试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和“礼治”。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中,我发现他们对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但同时也暴露出对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结合的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
-儒家礼治思想:文章所表达的儒家礼治思想是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大道之行也”的含义,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文章结构与主旨: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教学的重点。
举例解释:
-例如,文章中的“是故”一词,表示原因或理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连接词,需重点讲解其在句中的作用,并通过例句加深理解。
-在讲解儒家礼治思想时,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句子,阐述“仁爱”和“礼治”的关系,强调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克服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困难。
-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同”和“礼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治相关的实际问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章的论述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章的论述思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大道之行也》。
(2)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章的论述思路。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知识掌握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 能力培养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的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大道之行也》文本。
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的第二则。
“大道之行也”取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本文是孔子回答弟子言偃的一段答语,孔子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孔子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短短百余字,却蕴含着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
【学情分析】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
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礼记》有关的知识。
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重难点】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
本文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朗读课文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掌握“与”“修”“长”“矜”“归”“货”“贼”“作”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2、背诵课文,感受对偶句式在增强文章气势,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3、疏通文意,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掌握“与”“修”“长”“矜”“归”“货”“贼”“作”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教学难点:疏通文意,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视频导入:播放《大道华章》的视频,带学生走入课堂。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
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他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道之行也》。
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听朗读,正字音,明句读1、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划分。
2、接着,跟读课文,同时看看自己所注拼音和所划节奏是否一致(自由诵读,齐读课文)。
3、解决了字音和句读,我们来解释文章大意(齐读课文),请大家花5min的时间按书下注释和小组成员一起解决文章,等下老师会抽取同学开小火车。
有那组同学自愿开小火车(看看那组同学举手最多)?答错没关系,说不出来也没关系,看到标点符号就停。
三、通文意,积词语(小组合作)1.学生小组合作,解决文章大意。
2.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3.给大家2min的时间将刚刚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可以自己复习,也可以前后桌复习,如有完成的可举手报名参加课堂小游戏(3个名额)。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②讲信修睦(建立)③幼有所长(成长)④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丧妻的人)⑤女有归(女子出嫁,有了归宿)⑥货恶其弃于地也(钱财)⑦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害人的行为;作:兴起,发生)四、诵文章,明思路1.请大家再次齐读课文,思考: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生答: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当今社会生活,理解“大同社会”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反复诵读,感知课文1.读准字音,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师生一起正字音。
明确: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寡孤独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谋闭而不兴(xīng)2.请另一位同学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语句停顿。
(本文多处使用对偶和排比句式,给出上句节奏,可以适当的进行讲解,请同学们补充下句,从而读对句内节奏。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提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
“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
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
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明确: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课堂讨论与互动:10分钟
THANKS
感谢观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 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情感目标
感受《大道之行也》中所蕴含的理想 社会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 神。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大道之行也》的主题, 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软件
如互动教学平台、在线测试系统等, 提供课堂互动、实时反馈等功能,提 高教学效果。
06
教学时间安排
课时安排
课时长度
本课建议安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用于讲解课文背景和字词,第二课时用于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和讨论。
时间分配
字词讲解:15分钟
文章背景介绍:10分钟
文章内容解读:20分钟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教学策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大同社会的 理解,激活他们的前知,为后续的教学打 下基础。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道 之行也》的内涵和意义。
引导学生学习
反馈与调整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 高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中关于古代礼仪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素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道之行也》中“大同”与“小康”的基本概念。这两个词汇分别代表了古代社会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体现了古人对社会秩序和和谐的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和礼仪规范,展示礼仪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和谐之道。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研读《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篇章,理解其主旨,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结构,了解古代礼仪制度,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描绘。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克服生僻词汇和句式带来的理解障碍。
-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古代复杂的礼仪制度及其在古代社会的实际应用,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情景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文化差异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将古代的礼仪思想应用到现代社会生活中。
-文章结构与主旨: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构建,理解“礼治”与“德治”的内涵,以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的第二则。
“大道之行也”取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本文是孔子回答弟子言偃的一段答语,孔子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孔子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短短百余字,却蕴含着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
【学情分析】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
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礼记》有关的知识。
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重难点】
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
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
本文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朗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课件展示朗读节奏)
三、课堂探究
(一)同学们放声读课文,并分学习小组结合注释、工具书对文章意思进行梳理,同时解决其它问题,如果个人和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1)积累通假字。
明确:
选贤与能(“与”同“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2)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完成下面表格。
词语古义今义古义今用示例
归女子出
嫁返回,归还,归
属等
归省
(3)辨析词性,找出活用的词语,解释意思。
明确: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4)串词成句,疏通文意。
(二)梳理文脉,理解主旨
理文脉:用序号标出句子,再用“//”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层次,(“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括全文。
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
(三)精读课文
1.提问:“大同”社会的总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解释。
讨论后,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贤”和“能”是标准;讲信修睦,社会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
2.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讨论后,明确:
这个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满足生存需要)②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满足发展的需要)。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
1、任何想象都是根植于现实土壤中的,文中有无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拿现实生活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
这些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找出具体语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通过与《桃花源记》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
3、联系实际思考:儒家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教师不妨引导讨论: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大同社会的部分特征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选贤举能,社会公开选拔人才;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养老院、幼儿园、学校;政府救济、赈灾;物质生活越来越高;
学生也会反驳“不是大同社会,仍然有犯罪现象、社会黑暗现象”……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革命家一直在追求,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名人的例子吗?
师小结:虽然现在不是大同社会,但是在无数人努力下,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接近大同。
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
我想人人心中有大同,那么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并通过列举名人追求社会理想的实例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
5、朗读并背诵课文
同学们,《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经典文章,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我们也应如此。
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这篇文章。
三、品读感悟,限时汇报
(一)品韵味:找出对偶句、也字句,体会韵律美,分享交流。
讨论后,明确:
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音韵相协,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加重了推理的意味。
这些对偶句增强了文章气势。
四、总结归纳
本文通过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五、布置作业
1、背默课文并默写。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选贤与能(2)矜寡孤独
3、解释下列词语并翻译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