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风格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本与王科一译本为例
从语境角度看《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研究
存舞会上常喝 白汤 , 借以热身和提神。 在这里 “ 白汤” 指的是 1 世纪英 国人在举行舞会时要 准备的食 品 , 8 在王译 中采用 了意译 的翻译方法 , 出了说话人的真实意 义, 译 有利于读 者的理解 ; 而在孙译 中 , 作者采用 了直译加注 的方法 , 不但保 留了原 语 言, 同时进一步 向读者 阐明了其 内涵 内容。 白汤” “ 这种 食品在汉语中是 不存在 的 , 而两个译 文分别做 了取 舍 , 王泽舍弃 了这个文化词语 , 而孙
“
译将其保 留了下来 , 而读 者可以更好 的了解语 文化 , 继 促进文化的交
流。
E a l : h su fru a ey o ik c n tt t n wh c a r — x mp e t wo S e i n o tn tl f sc o si i , ih h sp e a u o v n e e k n h r g e si n c 0 e t d h rma i g t ep o r s ma y a c mp ih n s… n l me t s
、
下文 、 时间 、 地点及正式程度等 。
E a x mpl n : i o g e t re e ! h n t e e i e L n b u n f mi eo e W t n r ae v n S t a h s n t n g o r a - h h l n t e wie d v r i e y l t e o d t ewa k  ̄t n s me i s ya d o h r s i e sf d b tl b y n h l st Me o , o t i i e o me
英国的社会生 活展 现的惟妙惟 肖。由于小说浪 漫以及优美的语言受到 了中 国广大读者 的欢迎 , 目前该经典名作 已有 十多个 中文译本 , 笔者就
从语用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的译文片段翻译
从语用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的译文片段翻译作者:赖莎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7期【摘要】《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奥斯汀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
本文将通过赏析比较上世纪90年代王科一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中文版本与2008年出版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进行对比。
从两个版本中节选出的个别片段,从句子短语翻译的灵活性方面解析。
包括对译者在选词、语言风格,语篇角度等方面对两种译本各自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短语句子 ;语言特点 ;语篇分析 ;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09-021.《傲慢与偏见》在我国的译本研究情况自上世纪50年代王科一和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问世以来,我国的翻译批评家们对其译本的研究主要是采取对他们二人的翻译风格及用词进行对比分析。
并且也针对于王科一或孙致礼的译本,与其它几种复译本进行比较批评。
较新的版本是由李晶等人组成的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2008年出版。
自出版以来该译本在当代读者群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本文旨在进一步解析文本语境的情况下,分别从词/短语、句子和语篇三个不同层次,结合语用学效果,分别对王科一译本(以下简称“王译本”)和由李晶等人组成的翻译委员会的译本(以下简称“合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其中的异同,来说明语境因素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
2.译文片段分析节选一:“My dear Mr. Bennet, you must not expect such girls to have the sense of their father and mother. When they get to our age, I dare say they will not think about officers any more than we do.I remember the time when I liked a red coat myself very well—and, indeed, so I do still at my heart; and if a smart young colonel, with five or six thousand a year, should want one of my girls I shall not say nay to him; and 1 thought Colonel Forster looked very becoming the other night at Sir William’s in his regimentals.”王译本:我的好老爷,你可不能指望这些女孩子都跟她们爸妈一样的见识呀。
比较研究《傲慢与偏见》的三个汉译本
比较研究《傲慢与偏见》的三个汉译本作者:张静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6期【摘要】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以下简称王译)、孙致礼译本(以下简称孙译)和张玲,张扬译本(以下简称张译)的对比,指出三个译本各自的特点、优点及三个译本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三个译本中例子的对比分析,指出三个译本是如何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做到最大程度上与原文等值的。
【关键词】功能对等;尤金·奈达;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南方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给世人留下了六部不朽于世的作品。
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T.T.Kebble)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术家。
”并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
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Thomas Macauley)称她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
简,奥斯汀的杰出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被称为英国文苑的奇葩。
英国作家毛姆在其《毛姆读书随笔》中说:“我相信,广大的读者已经认定《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
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或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
”一、文学作品翻译的特点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与一般语言一样,要求对事物反映得准确,而且由于进行了艺术加工,它比一般非文学语言要更加凝练、鲜明、生动。
同时,文学语言也不像一般理论语言那样,强调语义而不大强调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审美价值。
无论从文学、美学还是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具有与非文学语言不同的鲜明特征。
正是文学语言丰富而细腻的表现性与鲜明而生动的形象性以及凝聚于文学语体外在形式中的审美价值,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特别注意作品语言的文学性和美学功能,更多地着力于对原文中的形象、意境、风格、情调的转换与移植,从而构成了文学翻译不同于非文学翻译的显著特点。
《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
《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作者:刘敏徐宁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傲慢与偏见》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个不同中文译本,试着从翻译的忠实、通顺两个方面来分析两个译本翻译的得与失。
关键词:对比分析;忠实;通顺《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作者通过对四桩婚姻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奥斯汀凭借她的理智及智慧来领会世界,写出了这部反映世态炎凉的喜剧作品。
这部世界名著至今已有多个译本,我国著名翻译家王科一的译本(以下简称王译)时至今日仍广受欢迎。
后来的译本要数孙致礼的译本(以下简称孙译)影响较大。
在拜读了这两位大师的中文译本后,认为两种译本都各具特色。
1忠实忠实性的原则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与原文的对等。
翻译的生命在于内容要忠实于原文。
译文忠实与否,首先取决于理解是否准确。
例: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王译)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性情见识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中反讽语的翻译
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中反讽语的翻译《傲慢与偏见》在中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七十年来已经有三十三个译本,之中又以王科一和孙致礼的译本最为出众。
因此就以这二人的译本为例,探讨他们在处理反讽语句其中所采用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对翻译反讽语句的作用,为今后翻译具有反讽色彩的文学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引言为何几个世纪以来,简?奥斯汀的小说那么受人追捧,很大的原因就是她风趣又幽默的语言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即使是再琐碎的小事和再不过平凡的人,她也能描绘地栩栩如生。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讽刺,其中又以反讽这一修辞手法最为突出。
众所周知,《傲慢与偏见》既是她的成名之作,也是反讽艺术的典范。
小说描写了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
她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是见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
几经波折后,伊丽莎白消除了对这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这部小说中,奥斯丁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而是用幽默的语言、锋利的笔触以及其独特的反讽手法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18世纪末到19 世纪初的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生百态引人入胜。
在作者的巧妙运用之下反讽贯穿整个小说,使得小说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所以,能否精准地翻译其中带有反讽意味的语句,对于读者在阅读这本小说时是否能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意思来说非常重要。
在中国,简?奥斯汀小说的翻译始于七十多年前。
1935 年,杨斌第一个翻译了《傲慢与偏见》,并且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译本非常通顺且忠实。
在这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翻译这个本小说。
迄今为止,已经有33个版本了,其中又以王科一(2010)和孙致礼(2012)的版本最为出名最受认可。
接下来就以这两人的译本为例,从归化与异化视角来探讨在翻译带有反讽意味的语句时所应采用的翻译策略。
二、反讽;归化与异化在进一步讨论前,有必要对相关概念先做简要介绍。
(一)反讽究竟何为“反讽”呢?在中国古代汉语中,“风”是“讽” 的假借,有“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指责”的意思。
比较研究《傲慢与偏见》的三个汉译本
2012.06学教育8文学评论比较研究《傲慢与偏见》的三个汉译本张静(吉首大学国交与公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本(以下简称王译)、孙致礼译本(以下简称孙译)和张玲,张扬译本(以下简称张译)的对比,指出三个译本各自的特点、优点及三个译本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三个译本中例子的对比分析,指出三个译本是如何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做到最大程度上与原文等值的。
[关键词]功能对等;尤金·奈达;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 817)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南方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给世人留下了六部不朽于世的作品。
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T.T.Kebble)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术家。
”并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
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Thomas Macauley)称她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
简.奥斯汀的杰出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被称为英国文苑的奇葩。
英国作家毛姆在其《毛姆读书随笔》中说:“我相信,广大的读者已经认定《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
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或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
”一、文学作品翻译的特点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与一般语言一样,要求对事物反映得准确,而且由于进行了艺术加工,它比一般非文学语言要更加凝练、鲜明、生动。
同时,文学语言也不像一般理论语言那样,强调语义而不大强调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审美价值。
无论从文学、美学还是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具有与非文学语言不同的鲜明特征。
正是文学语言丰富而细腻的表现性与鲜明而生动的形象性以及凝聚于文学语体外在形式中的审美价值,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特别注意作品语言的文学性和美学功能,更多地着力于对原文中的形象、意境、风格、情调的转换与移植,从而构成了文学翻译不同于非文学翻译的显著特点。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在中国的著名译者中,王科一和孙致礼是我们最熟悉的。
作为20世纪英译中文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两位译者都曾将英国浪漫主义大文豪达芬奇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译成中文。
在这两种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深刻而微妙的反讽。
首先,从王科一的译本来看,他对通俗语的处理非常出色。
这种精准的选择带给读者细腻的情感和表情,而且他的译文具有极强的韻律感。
例如,当本特鲁克抱怨把傲慢视为最坏的罪行的那句英文:”Vanity and pride are different things, though thewords are often used synonymously”,王科一将其译为“高傲与骄傲,虽同称还不异类”。
这段话中完美地反映出人类对傲慢的坚持和偏见,同时也影射出当时人们对傲慢的错误看法,这正是王科一提出的反讽。
另一方面,孙致礼在译稿中也展示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和技巧。
他处理古典文献时运用了精巧的句式,处理通俗文献时涉及细腻的生活细节,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当伯特莱克说到“傲慢是一种悬殊不容的罪孽”,孙致礼翻译成“傲慢罪孽极大,怨之至深”,而不是简单直接的译出对抗的感情,而是把傲慢的分量更加凸显出来,让读者觉得有种震撼与愠怒的情绪。
从这一点来看,孙致礼也是在施加鲜明的反讽。
从以上对比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译中文的王科一和孙致礼都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十分重视手法上的反讽,尤其是孙致礼,译作中对古典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发挥格外出色。
他们的译稿把文本中的反讽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张力,而且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达芬奇的文学手法。
如此,王科一和孙致礼翻译中的反讽,令人敬佩,值得细细推敲。
它们也是西方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西方文学翻译起到重要作用。
《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2492020年15期总第507期ENGLISH ON CAMPUS《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文/刘欣畅【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自十八世纪发表以来,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受到文艺界和评论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至今仍然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欢迎。
本文以罗良功和孙致礼的译本为参照,从语境、人物性格和小说整体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各自的优劣之处。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罗良功译本 ;孙致礼译本;对比分析【作者简介】刘欣畅,辽宁大学。
中分别被翻译成“想要”和“总要”。
“总要 ”更符合小说中男性娶妻不是为了追求爱情,而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的语境内涵;罗译版中的“想要”带有一种男性在寻找伴侣上是主动的一方的色彩,不符合原文“嫁女”的主要基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孙译版用了总要“娶位太太”,更加符合后文女方家长对女儿将来的归宿格外上心以及女性更为主动促成婚姻的社会语境。
且“总要”体现了男性需要一位合适的伴侣来为自己生儿育女、打理家宅的客观需要。
这种客观存在的社会需要,也成了以贝内特太太为例的大多数有待嫁女儿的父母们,想方设法将女儿嫁入豪门的动力以及对良婿志在必得的心态。
2. 从人物性格角度对比。
鲜明各异的人物性格是一部小说的灵魂和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人物在表达相同的意图时,措辞会不同,也会倾注不同的情感和使用不同的语气。
优秀的译者应将角色的性格纳入其翻译的考量之中,在充分分析和了解书中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选用最贴合该人物性格的语句或通过合理增补和重构,在译文中植入说话人的性格特征,以便读者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例二:This invitation is enough.罗良功译:对贝内特太太来说,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孙致礼译:这句话足以逗引太太讲下去了。
该句发生的前提是贝内特太太听说泥泽地别墅被一位年轻富有的单身汉租了下来,这对于嫁女心切,且将每一个初到此地的男子都视为自己女儿“应得的一份财产”的贝内特太太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傲慢与偏见》的双译本赏析
- 239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傲慢与偏见》的双译本赏析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颖【摘要】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傲慢与偏见》的第一章进行分析和鉴赏。
通过双译本的平行对比分析,阐述两种译文在用词、句子选择和语篇构建等方面再现原文语言之美的优缺点。
【关键词】译文赏析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之美1.语言之美。
(1)意境美。
本文开篇并没有对历史背景或是乡村景象的描写和渲染,但是从贝内特夫妇的对话中不难发现当时英国是一个男权主义社会。
女人要想过上好日子,婚姻是关键。
家长们为帮女儿找到有钱的女婿到处打探消息。
(2)节奏美。
贝内特夫妇对话对比强烈,情绪反差很大。
话语的长短对比和大量运用语气词,使原文节奏快慢交错。
(3)语义美。
每次提到丈夫时均为“Mr. Bennet ”,提到太太时则不是“Mrs. Bennet ”,要么以“his lady ”或“his wife ”或“she ”来指代,要么根本就不提,进一步突出了男女地位有别的社会语境。
(4)修辞美。
本章在贝内特先生言语中还始终贯穿一大讽刺。
表面上看贝内特先生对于妻子的话题并不感兴趣,其实则不然,他一步步诱导着妻子将这个消息从头到尾的倒出。
(5)错综美。
开头一个荒谬无稽的真理,似乎严肃而庄重,而下面却是夫妻间急迫攀亲嫁女极具讽刺的对话,可笑而滑稽。
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是体现了一种错综之美。
2.形象之美。
(1)绘画美。
文章虽然没有关于当时乡村生活的描写和社会背景的介绍,但是从两夫妻的对话中却能窥见18世纪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一生追求的焦点。
(2)形象美。
从第一章贝内特夫妇的对话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贝内特夫妇形象饱满,个性鲜明。
贝先生不苟言笑,好冷嘲热讽;贝太太性子急,好打听,见识浅薄又咋咋呼呼。
3.感情之美。
本文选取原著的第一章,就孙致礼和王科一的译文进行平行文本的分析与赏析。
对比两人译文在忠实原文内容基础上再现文本美学价值上的优缺点。
(1)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王: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跨文化的人类行为,受到作者,译者和读者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这项研究中,作者将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王科一和孙致礼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两个翻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
希望探究译者在本研究中的作用,可以为今后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标签: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傲慢与偏见1.译者主体性的三种介绍1.1译者主体性的定义随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许多现代研究和翻译理论已经进行并应用于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然而,关于译者主体性定义的基本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理解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1.1.1主体和主体性主体是一个与客体形成对比的哲学术语。
它指的是与客体具有主观体验,主观感受或联系的特征。
换句话说,主体是具有为特定目的重新制作和控制对象的能力的人类。
翻译的主体是从属于主体的特殊子语言。
根据许钧的说法,关于国内外翻译的主题有四种主导意见:(1)译者是翻译的专属;(2)翻译主体涉及作者和译者;(3)翻译主体涉及读者和译者;(4)译者主体涉及作者,读者和译者。
(Xu,2003:10)在本研究中,翻译人员将被认为是翻译过程中唯一的主题。
1.1.2译者的主体性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译者总会涉入翻译的过程中。
虽然已经承认翻译活动涉及作者,读者和译者的角色,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许多学者都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许钧认为,“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行为中有意识地揭示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
(Xu,2003:345)后来他进一步指出“译者对自己主体性的自我意识是译者的个性和创造力......译者的主体性中心是译者的审美目的和创造力(Xu,2003):9)”。
屠国元将译者的主体性定义为:“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的影响,以满足目标语言的文化需求。
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的《傲慢与偏见》两种汉译本的宏观对比研究
语境,有时甚至望文生义,一次而导致的误译也就难以
《傲慢与偏见》以爱情故事为媒介,向读者生动展 避免。而孙致礼的版本尽管是新时代的产物,由于其更
示了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南部的乡村生活及当时 多地采用了“异化法”翻译策略,其译本中很多表述方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者奥斯汀自己的婚姻观。 式就变成了英语的表述方式,可能也会使部分读者觉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施莱艾尔马赫的观点显得过于绝对,因为现实翻译中,
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特别是人们的婚姻观念随着新婚 尤其是在翻译大的文学作品时,译者很难做到从头至
姻法的颁布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全社会尤其是女性 尾只用一种翻译策略;一般而言,译者为了特定的目的
都在追求婚姻自由和平等,但又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 会选择倾向于或者偏好于某一策略,但在翻译过程中
命影响的英国南部乡村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以轻 不按照目的语文化的风格来翻译,图里把这种方法称
松诙谐的语言和极富戏剧性变化的情节打破了当时 为“充分性”(adequacy)。
“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统领英国文坛的局面,深受
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用是为了适应不同时代的
读者喜爱。王科一的译作诞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 需求和满足不同读者对译本的不同期待。上文提到的
因为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之后在加大与国外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彻底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从故事情节上了解小说中的故事还需要了解更多如小说的创作背景故事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等等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把小说重新翻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REVIEW
某种策略的偏好不一样而已。
利、无知和虚伪的特点,两位译者都较好地传递了源文
比较研究_傲慢与偏见_的三个汉译本_张静
“我有充分的理由鄙视你。你在那 件事上扮演了很不正当、很不光彩的角 色,不管你动机如何,都是无可宽容的。 说起他们两人被拆散,即使不是你一手 造成的,你也是主谋,这你不敢抵赖, 也抵赖不了。看你把他们搞的,一个被 世人指责为朝兰暮四、另一个被世人讥 笑 为 痴 心 妄 想,害 得 他 们 痛 苦 至 极。” (孙译)
[关键词] 功能对等;尤金·奈达;傲慢与偏见
简. 奥 斯汀 (Jane Austen,1775-1 817) 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以现实主 义手法描绘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 南方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女作家,以其
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给
世人留下了六部不朽于世的作品。英国 著 名 文 学 家 和 评 论 家 基 布 尔 (T.T. Kebble) 说:“简. 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 术家。” 并认为她 “在纯粹喜剧艺术方
每一道菜都由他先来夸奖,然后由 威廉爵士加以吹嘘,原来威廉爵士现在 已经完全消除了惊恐,可以做他女婿的 应声虫了。(王译)
每一道菜他都第一个来夸奖,然后 是威廉爵士吹嘘一番,他现在已经恢复 到可以和女婿一唱一和了。(孙译)
每道菜上来,首先是柯林斯先生夸 奖一番,接着威廉爵士又应声夸奖一番; 他现在已经大大恢复,可以同女婿一唱 一和了。(张译)
孟浩然有孟襄阳之称,《吴礼部诗 话》 中 “孟浩然高抗有节,一时豪杰 翕然慕仰,非特其真诗也。张承吉云: 孟简持持节,襄阳属浩然,所以自处
名著翻译的“等效原则”——以《傲慢与偏见》三种译本为例
名著翻译的“等效原则”——以《傲慢与偏见》三种译本为例黄玮【摘要】《傲慢与偏见》的三个译本都重视译文的表达力、感染力: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通过调换句式、巧选词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气氛和神韵;而张经浩译本词语的选择、衔接不够自然,带有翻译的痕迹.因此,译者应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语言风格,在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不拘泥原文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进行对应而传神的表述,才能将原作的意境、风格很好地再现,以达到“等效”和“神似”的效果.【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2)011【总页数】5页(P80-84)【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翻译;"等效原则"【作者】黄玮【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州35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简·奥斯丁的小说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与爱情风波。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写成于1796年,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四对男女不同类型的爱情与婚姻,深刻揭露了物质因素在婚姻关系、人际关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小说格调轻松诙谐,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富有喜剧性冲突。
文风细腻生动,英国乡间的风俗人情跃然纸上。
这部世界名著已有多个中文译本出版,其中,王科一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后文简称为V1),孙致礼译本(译林出版社,1990年版,后文简称为V2)和张经浩译本(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后文简称为V3)可谓各具特色。
一灵活对等,调换语序句式(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1〕1V1:凡是有钱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傲慢与偏见》翻译译文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翻译译文对比赏析这次期末论文我选择了简·奥斯汀的著名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翻译译文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是作者简·奥斯汀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声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
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傲慢与偏见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纠葛为红线,主要描绘了一副绝妙的世俗画。
夏洛特和柯林斯讲究实惠、急于寻找归宿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不存在真正的幸福。
家境并不富裕的夏洛特之所以选择虚伪、愚蠢的柯林斯完全是出于经济和面子的考虑,代表了当代主流的婚姻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妇女的可悲命运。
轻狂无知的莉迪亚和表里不一的威科姆私奔是受美貌和情欲的驱使,丝毫不顾及家人和社会道德准则,二者的结合也是达西为保全体面出钱促成的婚后不久就情淡爱驰了,生活上还要靠亲戚的接济度日。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尼尔为代表的白人殖民者看成受害者。这是多么地荒谬和
,
将&
尔的这一法看成一种他者化
行为,带有一定殖民主 色和种
的%
在上文中,笔者
说中索尼尔
图像鲁
滨孙一 土著人 语,图 土著通,最
,
者认为这
的原 不是因为土著 人殖民者文
化的
,而是他们在作者的 是一种无 的 在,是作
者故意为,让土著成为无声者,成为没有话语权的在%
,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是有了这样一
语境,
这
要成为班纳特 想 法嫁女儿进
的
%在此,“总要”
想法。语境的
仅要
下文
的语内,“想” 一
是
的, 是 语言,不
的 要,还要
言语因素,翻译时
需两者兼顾,才能够译得传神%例二:“When to these recol lections was added the development of Wickham's character ,
it may be easily believed that the happy spirits which had seldom been depressed before, were now so much affected as
to make it almost impossible for her to appear tolerably cheer-
质、翻译过程、可译 不可译性、译者、读者、文化等 %
这创见的阐述疑
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
野,对深化翻译研究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在翻译质
的定,孙 先生认为文翻译是一项“具有很强 :
的艺术”,译者应该做一个“ 的艺术派”。在翻译 程
《傲慢与偏见》王孙译本对比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王:“你怎么这样叫人讨厌!告诉你吧,我正在 盘算,他要是挑中我们的一个女儿做老婆,可多 好!”
孙:“你怎么这么令人讨厌!告诉你吧,我正在 思谋他娶她们中的一个做太太呢。”
However …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译者根据不同目标读者的要求,合理使用归化和异 化翻译策略,才能解决文化翻译的障碍。
本文展现的是典型的异域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很 大,若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式,既能最大程度 保留原作的风格,又能使译文通俗易懂。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12
王:班纳特先生真是个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欢插科 打诨,爱挖苦人,同时又不苟言笑,变幻莫测,真 使他那位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 格。太太的脑子是很容易加以分析的。她是个智力 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 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
孙:贝内特先生是个古怪人,一方面乖觉诙谐,好 挖苦人,另一方面又不苟言笑,变幻莫测,他太太 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这位太太 的脑子就不那么难捉摸了。她是个智力贫乏、孤陋 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就 自以为神经架不住。
主流意识形态因素对译本的影响——兼评《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
摘要:文化学派认为,译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主流意识形态对原本的选择和译者的翻译策略具有影响,文章通过对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的分析得出,《傲慢与偏见》在我国50 年代被解读为反映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状况和经济关系的进步作品,符合我国当时以阶级斗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语境,从而获得被译介的资格;两位译者王科一、孙致礼在翻译过程中也受到各自所在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翻译文化学派;译本;主流意识形态;阶级斗争当代西方译学界的文化学派认为,任何文学都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它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它的解读和接受,始终都会受到一系列互相关联、互为参照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特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诗学原则、社会意识形态。
国内对《傲慢与偏见》的译本的研究对偏向于从语言、文体的层次对不同译本的措辞、语篇、修辞、风格进行比较,而未能从文化层面对译本进行挖掘。
文学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转换,它涉及到具有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社会习俗的民族和国家,因此文学翻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和层次试析《傲慢与偏见》这一原本的选择,以及王科一、孙致礼两个译本中受到的主流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不同翻译策略。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傲慢与偏见》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刚刚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劫难,饱受文化专制主义之苦的读者强烈渴望重新步入世界文学的殿堂,不仅想欣赏已获定评的历代经典名著,领略各国最近几年出版的新作,更想一窥五十年代以来一直被视作禁区的西方现代派的真貌……”(谢天振,1999:88)但是,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初,势必要调动一切力量,包括文学的宣传力量,共同维护和巩固新生政权。
政权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于要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必然有所选择。
正如埃文-佐哈尔指出,许多超文本的因素,如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经济状况等均影响原文文本的选择;图里也指出,译本的选择多取决于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风格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本与王科一译本为例作者:俞柯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10期俞柯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摘要: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语料库翻译学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其中分支的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风格研究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本文选取了《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本和王科一译,本自建语料库,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研究二人的翻译风格,并探讨形成不同翻译风格的原因,以期能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风格;《傲慢与偏见》长期以来,翻译被视为模仿性的活动,在传统译学中译者处于“隐身”的地位,其主体性、创造性一直被低估。
殊不知,“带着镣铐跳舞”的译者也能跳出自己独特的美,译者各自的翻译风格使译作增色不少。
所幸,随着20世纪50年代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译者风格研究。
张美芳 (2002) 指出, “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 对一些难以捉摸的和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和阐释, 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译者的烙印确实存在”。
《傲慢与偏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长盛不衰,在中国拥有不下60版译本,前人对于该小说汉译本的研究涉及众多方面,如“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人民政协报.2018)、“《傲慢与偏见》汉译本的生态适应与选择”(张亚婷.2018),但在译者翻译风格上的研究远没有其他领域多。
一研究问题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ona Baker教授最早利用语料库从类符形符比这一词汇应用角度分析译者的翻译风格。
此后,其他学者纷纷效仿,从词汇密度、词长、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长等方面进行研究。
然而,这些研究对象都略为浅显,且都存在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很难脱离原文本的影响。
本文旨在脱离原文对译文的影响,从译文本身来分析孙致礼和王科一翻译风格有哪些不同之处,并探讨背后的原因,以此对未来该小说的重译提供些许建议。
二研究方法笔者分别搜集了《傲慢与偏见》源语文本的第一章和孙、王译本的第一章,自建平行语料库,利用“目标文本型译者风格研究”方法(Saldanha,2010), 借助语料库在线网站对两个译本中的文化词汇、语气词、特殊句型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比较和分析,从而对二者的不同翻译风格进行深入研究。
三讨论与分析(一)文化词汇与译者风格1成语、四字词语例1:原文:Mr. Bennet was so odd a mixture of quick parts, sarcastic humour, reserve, and caprice,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and twenty years had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his wife understand his character.孙译:贝内特先生是个古怪人,一方面乖觉诙谐,好挖苦人,另一方面又不苟言笑,变幻莫测,他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
王译:班纳特先生真是个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欢插科打浑,爱挖苦人,同时又不拘言笑,变幻莫测,真使他那位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
利用语料库在线网站分析第一章的翻译,发现孙致礼译本中成语和四字词语共出现9次,占比约1.01%,王科一译本中成语和四字词语共出现6次,占比约0.66%。
孙致礼的成语次数略比王科一多,且从此例来看,王科一使用的成语偏向古典汉语,而孙致礼使用的“乖觉诙谐”则更倾向于现代汉语的意味。
2称谓汉语里不同的称谓可以折射说话双方的关系,而且具有时代特色。
称谓的翻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风格。
例2:原文:"My dear Mr.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孙译:“亲爱的贝内特先生,”一天,贝内特太太对丈夫说道,“你有没有听说内瑟菲尔德庄园终于租出去啦?”王译: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孙致礼倾向于直译和音译原文的称谓,不带感情色彩,而王科一则更喜欢将称谓具体化,且能从称谓中看出说话者的语气和感情,此例中“我的好老爷”可以暗示贝内特太太喜悦的心情。
孙译的称谓风格较为统一,“先生”、“太太”都具有当代特色;而王译的称谓时代风格不一致,“老爷”一词是旧社会的用语,但“老婆”一词属于新时代用语。
考虑到原作描述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闭塞、保守的英国乡镇,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低下,“老爷”一词很好地译出了贝内特太太和丈夫之间的地位不平等,体现出了原作的特点。
(2)语气词与译者风格语气词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添加的用于强调说话者语气的词,能较好地反映译者的不同风格。
下表显示了利用语料库在线网站分析出的两位译者在第一章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词。
不难发现,从语气词的使用频率来看,孙译语气词的频率高于王译,且单音节语气词多于双音节语气词。
孙致礼更倾向于用语气词来传达言外之意、体现人物性格或是加强说话者的语气。
请看下例:例3:原文: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u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孙译:这条真理还真够深人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心思想法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王译: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此例中孙致礼使用了“真够”这一语气词,而王科一没有使用语气词,一词之差,表达的效果截然不同。
“真够”有种讽刺的意味,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对“这一真理”的嘲讽,而不用语气词则使整个描述显得客观,缺乏感情色彩。
(3)句型与译者风格1被动句英文喜被动句,而中文中以主动句居多,即使有被动句也多用意义被动句,多数情况下无需表示被动意义的标志。
例4:原文: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field is taken by a young man of large fortune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d.孙译:哦,亲爱的,你应该知道,朗太太说,内瑟菲尔德让英格兰北部的一个阔少爷租去了。
王译:哦!亲爱的,你得知道,郎格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部的人。
孙王二人在处理英文的被动句时都没有直接译成“被”,例4中孙致礼用“让”字表达被动意义,王科一使用了转化主语法,把“Netherfield”从原文中的主语地位换成了译文中的宾语地位,但是“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类似于英语中的主语从句,没有达到完全汉语化的程度。
可见,虽然孙、王二人都注意到中英文之间的被动句转化问题,但是孙致礼的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比较句例5:原文: You and the girls may go, or you may send them by themselves, which perhaps will be still better; for, as you are as handsome as any of them, Mr. Bingley might like you the best of the party."孙译:“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
”王译:“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那或许倒更好些,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此例中国孙、王二人都采用了反译法,将肯定译为否定。
原文意思是“你和她们一样漂亮”,孙译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变换了主语,将比较主体从“人”变成“物”,对原文的句法结构作了较大改动,而王译虽然也变换了主语,但比较主体依旧是“人”。
孙致礼在比较句的翻译风格上较为灵活。
(4)译者不同翻译风格的原因分析1翻译思想在孙致礼先生的翻译过程中, 他曾多次强调:“翻译工作是翻译技巧、语言使用和作品内部神韵的统一。
”语言表达和内涵的契合是他一贯追求的翻译目标, 孙致礼在翻译过程中, 主张尊重原著和原作者所生活的当地文化风俗, 在内容细节上都最大限度的契合原著, 把作者的观念和作品整体切实地带给读者。
虽然孙氏注重文化层面异化,但在语言方面还是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前提下尽量贴合汉语表达习惯。
2原作解读译者对原作中的语言风格和内涵的解读影响译文的风格。
例如在语气词的使用上,基于对原文说话者的情感、语气、语境的把握,孙致礼喜欢添加合适的语气词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而王科一对原文不同的解读造成他译文中的语气词比孙致礼偏少的情况。
影响译者风格的还有其他因素,例如译者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偏好、个人经历和性格、意识形态等。
四结语本文重点研究目标文本型译者风格,排除原作对译文的影响,从成语及四字词语、称谓、语气词、被动句、比较句这几个方面研究孙致礼和王科一独特的翻译风格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研究发现,孙致礼比王科一更擅长使用成语、四字词语;在称谓处理上,孙致礼倾向于直译和音译,王科一喜欢将称谓译成具体人称,且从中能看出人物的感情色彩,但有时会出现称谓的时代风格不一致的情况;在语气词上,孙致礼使用语气词的频率高于王科一,擅长用语气词来加强语气、刻画人物性格;在处理原文中的被动句时,两人都比较灵活,使用转换主语法或意译法,但王科一的译文中仍保留英语的表达习惯;对于比较句的翻译,两人都采用反译法、变换主语法等方法,但王科一对否定比较句的翻译仍喜欢保留原文的语法。
形成译者不同翻译风格的原因多样,有译者个人坚持的翻译思想、对原作的解读、语言能力、个人经历和性格等。
本文浅析了孙致礼和王科一的译者风格,希望能为该小说的研究和将来的重译提供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