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沧浪诗话》

合集下载

严羽生平及其《沧浪诗话》辨略

严羽生平及其《沧浪诗话》辨略

严羽生平及其《沧浪诗话》辨略
严羽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他的代表作品是《沧浪诗话》,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严羽的生平及其《沧浪诗话》的辨略。

严羽,字化成,江苏苏州人。

他在清朝末年成为一名进士,并在官场中任职多年。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对文学艺术充满热爱。

他善于鉴赏文学作品,并思考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严羽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著作《沧浪诗话》。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诗歌写作的理论著作,包含了严羽对于诗歌创作的思考和见解。

他在书中提出了“诗以言志”、“诗人应该有情有义”等观点,强调了诗歌创作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性。

《沧浪诗话》的出版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之作”。

然而,严羽的一些观点也受到了一些争议。

例如,他认为“天才是可以被培养的”,这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被认为是有争议的。

此外,他还反对了当时流行的“举一反三”的观点,主张“唯一的真理只有一个”。

总的来说,严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生平和著作《沧浪诗话》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启示和启迪。

- 1 -。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





▲ 三是提倡“以盛唐为法”。将盛唐视为诗歌最高的境界。 “既笔力雄健,又气象浑厚”。

“妙悟”是严羽《诗辨》的核心范畴。“兴趣”是“妙悟” 所得的真正的审美体验,也是严羽推崇的诗歌审美特质; “镜花水月”是严羽理想的诗歌意境特征。 “悟”是佛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悟”的基本含义是指, 在佛教实践的修习过程中,通过主观内省,对于佛教“真 谛”的彻底体认与把握,与真如佛性契合为一。在禅宗又 特指众生自性中潜含的佛性,通过内省工夫,得以顿然间 的显发与实现。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 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 他人得之盖寡也。” “入神”是诗歌的极致。“入神”之 诗神妙难言,可由言内通向言外,由象内通向象外。能够 达到“入神”之境的诗人不多,唯有盛唐的天才诗人李白、 杜甫才可企及。

▲ 二是“别材别趣”说


达到“妙悟”的途径:

为了培养“妙悟”的能力,严羽提出了“以识为主”、 “熟参”。 “识”在佛学中本指破除世俗迷障、认识宗教的永恒精神 本体的神秘能力。严羽所说的“识”是一种鉴别诗歌艺术 品质高下的审美鉴赏力。 他认为学诗的功夫要从“参读” 第一流诗歌开始,培养第一流的审美趣味。在此基础上再 参读二流、三流的诗歌,这样就能对不同品质的诗歌作出 严格分辨和正确取舍。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 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 寡也。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是中国古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沧浪诗话》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严羽对唐代以后的诗歌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刻的分析和归纳,深入剖析了诗歌的意境、语言、形式等方面,为后人研究古代诗歌和文学理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主要进行了五大诗体分类,分别是:律诗、绝句、长短句、歌行和七绝。

下面将分别对这五个诗体进行介绍。

一、律诗律诗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七言或五言为韵律,要求每句字数相同、音节相同,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排列。

严羽认为,律诗是“机锋诸体之首”,要求诗人严谨规范、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以求在格律上不失优美,在意境上更加深刻。

二、绝句绝句是一种四句连续抒情的形式,它源于唐代,是唐人诗歌的最高峰之一。

严羽认为,绝句的韵律短小精悍、意境优美抒情,是“五言之秀,藏之精微”。

因此,这种诗体被广泛诗人所用,并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一。

三、长短句长短句,是指长句和短句交替排列而成的一种诗歌形式。

严羽认为,长短句诗体表现了对情感和抒情的更深入和更细腻的处理,是唐诗后期的创新之作,对于表现“变幻多姿,层次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贡献。

四、歌行歌行是指一种长篇抒情诗歌,在结构上有明显的抒情过程与抒情结局。

严羽认为,歌行诗歌形式多样,自唐代以来的变化和发展极大,可谓“无奇不有,无伦不变”。

在意境和音乐性方面,歌行也有独特的表现手法。

五、七绝七绝是指一种每句只有七个字的四句诗体。

严羽认为,这种诗体“情义短促”,在表现短篇、简洁的诗歌创作方面具有一定特点。

七绝的语言简练明快,平白直言,能表达出浅显的情感和极简的思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经典形式。

总的来说,严羽的《沧浪诗话》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对后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对于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有着一定影响,同时也为后人审美观念的培养和启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对于诗体的分类也有很多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进行详细的阐述。

严羽对于诗歌体裁的分类主要分为四种,包括骈文体、绝句体、律诗体和词体。

骈文体是指由两首或多首对仗的绝句组成的诗体形式,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绝句体是指由四句构成的诗体形式,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律诗体是指规定了音律和韵律的诗体形式,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词体是一种以曲调为基础的诗体形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还提及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诗体形式,如七绝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九言律诗等。

七绝体是指由四句组成的七言诗体形式,如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天寒色连江树,青枫叶下长亭路”。

五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五言诗体形式,并且按照特定的音律和韵律进行构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七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七言诗体形式,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九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九言诗体形式,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主要包括骈文体、绝句体、律诗体和词体。

还有七绝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九言律诗等特殊的诗体形式。

这些分类对于理解和鉴赏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精选推荐

沧浪诗话——精选推荐

沧浪诗话《沧浪诗话》的宗旨就是总结晚唐以来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历史,揭示诗的本质特点,树立盛唐的榜样,以矫正宋诗末流之弊。

在这种写作动机指引下,严羽对诗的美学特征,以及为什么要倡导以盛唐为法,作出了精彩的论述。

一、从“别材别趣”到“妙悟”所谓“别材别趣”和“妙悟”,是严羽在《沧浪诗话》当中所揭示的诗歌的一个基本的特点,包括他的诗歌的创作和鉴赏特点。

严羽为什么要提倡诗歌的“别材别趣”,要揭示诗歌的“妙悟”特征?这是有着他的鲜明的针对性的。

严羽所处的南宋末年,宋诗的弊端已充分显露出来,当然一代自有一代之美,宋诗和唐诗相比有它的特点,比如它重视议论、重视说理,变得味同嚼蜡。

诗歌的美感作用一旦消失,自然也就无从实现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的功能。

当然,这种风气的形成与宋代整个社会思潮,特别是理学的兴盛有关。

理学讲究以理入诗,讲究在诗当中议论和做学问,所以宋诗和唐诗在这点上是明显的不同的。

严羽熟悉唐诗,他推崇唐诗的兴象风神,对宋诗的这种以议论才学作诗的特点是大为不满的。

所以,严羽在《沧浪诗话》的《诗辨》当中就说了这么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非常有针对性地指出:诗歌是另一种题材或者说作诗歌的才华不同于做学问,所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也就是说诗歌的才华和诗歌的体裁和读书做学问是两种方式,诗要讲兴象风神,而读书讲的是一种穷理尽性,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所以严羽顺便还说到“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是另一种、别一种趣味,和说理议论有所不同。

话说回来,严羽认为诗人并不是说不读书,但是读了书之后,不是说要把书的知识和理性原封不动地放到诗歌当中去,所以严羽就说到了“古人未尝不读书”,古人也不是不读书,也不是说不穷理,但是他们在作诗的时候“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在诗中不露痕迹。

严羽认为这是作诗的上品。

严羽接着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引言:严羽的《沧浪诗话》被大家誉为宋朝诗话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被誉为宋代诗话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沧浪诗话》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表达了严羽特有的理念,对宋代诗话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严羽《沧浪诗话》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

第一部分:《沧浪诗话》的背景与特点《沧浪诗话》是严羽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版时间为宋苏轼元年(1131年)。

严羽出生于宋代,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长期潜心研究、思考宋代诗话文学,最终完成了《沧浪诗话》这部著作。

《沧浪诗话》分为十大章节,共六十四词,涉及宋代诗话文学的前沿研究。

严羽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从宋代诗话的新颖性、宋人诗歌创作的背景、宋代文言文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宋代诗话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严羽还从追求自由、志向高远、坚持抗争、坚守信念等方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

第二部分:《沧浪诗话》的教育意义《沧浪诗话》不仅记录了宋代诗话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而且还散发出丰富的文学教育意义。

首先,《沧浪诗话》告诉我们,文学是人类自由的表达。

严羽在书中把宋代的文学视为自由的象征,他提倡人们用文学表达自我,通过文学去追求自由。

其次,《沧浪诗话》教育我们坚持追求理想,志向远大。

严羽在书中多次提到,宋朝作家们热衷于追求自由,并为能实现自由而奋斗、坚持不懈。

他们虽然处于封建社会,但他们勇于追求自由,这种激情和毅力让他们成功走向自由。

第三部分:《沧浪诗话》的影响《沧浪诗话》的影响很广泛。

首先,它为宋代诗话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时至今日,宋代诗话文学依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研究课题,而《沧浪诗话》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宋代诗话文学史研究的发展。

其次,《沧浪诗话》也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术思潮。

严羽提倡自由,教导人们勇于反抗体制,并且努力去实现自由。

他的思想和主张,使学术思潮更加锐利,从而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

高考模拟作文: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写作指导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写作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稍有知识则自知浅陋,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

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严羽所说的“节”,就是学诗的“阶段”,三节就是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识好恶”是指不懂得作诗之法,不能区分诗歌的好与坏、优与劣;“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是指作诗多而泛滥。

因为无法度、无规矩,故而无所顾忌,不知敬畏,作品虽多,却大都是粗制滥造。

第二阶段,“识羞愧”可以理解为“懂得敬畏”“明白了作诗之法”;“生畏缩”即不敢随意作诗,“成之极难”意思是写出符合标准的好诗很难。

学诗者已认识到以前的仓促与鲁莽,对诗歌产生“敬畏之心”,于是“始生畏缩”,逐渐懂得原来诗歌并不是这么简单,但因为心中畏惧,反而写不出好诗。

第三阶段,“透彻”是指对事情、情况、道理等理解或表达得详尽而深入,本阶段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就不会滥写乱写,能在慎重之下追求诗歌创作的质量,最终信手拈来,也能创作高品质的诗歌。

总而言之,严羽的评论可以概括为:第一阶段只求数量,佳作甚少;第二阶段,因顾及到作品的质量,很少创作;第三个阶段的诗人,在经过不断地积累学识,磨砺自己的写作技能之后,对诗歌的体悟会逐渐达到“透彻”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境”,此阶段创作出来的诗歌都透着诗法、诗味、诗趣。

题目要求根据严羽《沧浪诗话》“三节”这一“本事”能够拓展开去,思考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启示”,譬如由学诗联想到做人、交友、处事、为学、治国等。

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

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

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严沧浪诗话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严沧浪诗话原文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

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一、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

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

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雅的时髦之举。

禅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开始的“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由以前的静默观照而变为“参悟”禅家的机锋警语。

妙语偈言必须靠“悟”才能获得佛家真谛。

禅宗向来认为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达禅的意蕴,但为了将佛家理论流传下去,他们不得不依靠文字。

但他们认为重要的还是“悟”,禅与诗的共同之点除了皆用文字,共同点就是“悟”或“妙悟”。

“学禅必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宋代文人在诗与禅的关系上,可谓深有体会。

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金》:“学诗当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龚相《学诗得》、《诗人玉居》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右屏诗》卷七:“欲参试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

”以上诗句皆阐述了“妙悟”在学诗与参禅方面的重要性。

“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因为佛家强调必须靠“悟”才能进入禅境,得到真谛。

东汉许慎《说文》称:“悟,觉也。

从心,吾声。

”可见,“悟”与“妙悟”也有一个“渐修”与“顿悟”的过程。

所以杜甫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研究阶段,才能“一朝悟罢正法眼”,获得了悟之后的快感。

所以宋代禅宗对诗歌的影响不仅有诗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领悟诗歌真正含义的方法。

读严羽《沧浪诗话》

读严羽《沧浪诗话》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沧浪诗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

其核心部分即基本的理论问题都集中在《诗辩》中展开论述的,这也是我们分析《沧浪诗话》理论构架的主要部分。

而《诗体》《诗法》《诗评》这三个部分总体上属于诗歌批评,而《考证》部分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而且较复杂,《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主要是作者的诗论宗旨及其诗学的主张,可以理解为全书的自序。

所有这些形成了《沧浪诗话》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于此书中的理论前人多有评说,而且多有争论,而终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妙悟说,兴趣说,别才别趣说,以禅喻诗等几个方面。

《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

《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诗辨”阐述理论观点,是整个《诗话》的总纲。

“诗体”探讨诗歌的体制、风格和流派;“诗法”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评论历代诗人诗作,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基本观点。

“考证”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和撰人进行考辨,比较琐碎,偶尔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思想。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摘要宋代诗话种类繁多,作品丰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的精品,是宋代最系统、最优秀的诗话论著。

针对诗坛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学主张,严羽以盛唐诗为楷模,并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吟咏情性”、“妙悟说”和“兴趣说”,尖锐批判了苏、黄诗风、江西诗派、四灵及江湖诗派,同时也抨击了理学诗派,深入分析了诗歌的缘情本质、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诗成之后的审美境界,探讨了“什么是诗”、“如何学诗和作诗”的问题,把诗歌引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沧浪诗话;吟咏情性;妙悟说;兴趣说《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严羽的《沧浪诗话》以艺术论对抗工具论,以情感性纠正学理性,是一部优秀的诗学理论著作,从艺术形式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什么样的诗歌是真正优秀的诗歌,并确立了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诗歌的本质:“吟咏情性”诗言志,这是从《诗经》就开始的传统,《沧浪诗话》的理论落脚点正在于此,使得严羽以极大的自信为诗正名。

《沧浪诗话》论说的诗歌审美特征,首先就是以情性美为其标志。

严羽认为,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是“吟咏情性”。

《沧浪诗话》开宗明义第一章《诗辨》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这段文字构成了严羽诗学观念的基础。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表明严羽对诗歌的认识很有辩证意味。

严羽认为诗歌与书、理无直接关联,但又不能因此而废学、废理,否则诗歌创作就无法达到极致。

严羽认为真正伟大的诗人是多读书,多穷理的,但在诗歌的创作中则将书与理消化尽,能够采用诗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实际上是接触到了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

严羽所说“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就是“吟咏情性”是诗歌的本质内容。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在严羽的作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贯穿于整个作品中。

而对于“以禅喻诗”,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出现“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和“以禅喻诗”的内涵,然后从“以禅喻诗”“入神”“参”“识”以及“妙悟”“兴趣”等多个角度解析《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最后阐述《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学价值。

诗话萌生、发展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其繁荣时期,其中由严羽所创作的《沧浪诗话》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特色对后世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然而《沧浪诗话》的这一特色同样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大家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始终没有统一。

赞同者既肯定“以禅喻诗”这一手法的精妙,也肯定其对后世诗学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反对者则对“以禅喻诗”之“喻”字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今学术界对“以禅喻诗”这一特色同样也是争论不休。

一、发生“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1.外部原因东汉时期,佛教思想才刚刚传至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佛教思想的发展受了非常大制约。

后来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才以求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时已经开始盛行。

佛教思想的盛行对当时文人的思想、犯罪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比较小的影响,而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所产生的宫体诗、玄言诗、禅林诗以及山水诗等也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及至后来北宋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诗话,在各种轻易或是间接因素的影响下,禅学也逐渐带入至诗话中来。

同时,禅悦风气的流行以及当时的文化整合思潮也推动了禅学在诗话中的扩散,构成了“以禅喻诗”的特色。

2.内部原因胡晓明指出“以禅喻诗”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第一,在不能驳斥感性经验的前提下,禅宗思想给诗话增添了超越性和距实性,境界更加高远;第二,诗话从“物”至“境”的提高与禅宗思想异曲同工,有著思想上的关联;第三,诗话在语言精简方面的经验和禅宗对语言的认知就是相连的。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七世纪初)是中国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沧浪诗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的第一部,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学的奠基之作。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于诗歌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下面将对《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进行分析。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先对诗体进行了宏观的区分,将诗分为五体,即绝句、律诗、雅颂、吟咏和辞章。

继而对每一种诗体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解释。

绝句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一种诗体,它由四句构成,在《沧浪诗话》中被称为“小雅”。

严羽指出,绝句应以意义高远,词藻优美为特点。

他进一步对绝句进行了分为琅琊体、徐陵体和太原体等几个流派的区分。

律诗是另一种常见的诗体,它是在声律上进行了限定的诗歌形式。

严羽认为律诗应以音韵谐和为标志,注重字句平仄的搭配。

他在《沧浪诗话》中还对律诗的格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七言律、五言律、六言律等。

雅颂属于辞章体的一种,是用来歌颂崇高的事物的一种诗体。

严羽认为雅颂应以文辞雄丽,意义庄重为特点。

他对《诗经》中的雅颂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对雅颂诗的评价标准。

吟咏是一种描述感受或景物的诗体,它更注重情感表达。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吟咏分为山水吟、花草吟、古文吟和俗文吟四个类别。

对于吟咏的要求,严羽主张以描绘清新悠远的山水以及展现感受为核心,同时注重节奏和韵律。

辞章是古代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它是细致入微的辞章结构的典范。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辞章分为抒情辞章、笔意辞章和议论辞章三个类别,对于每种辞章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通过对《沧浪诗话》中诗体分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严羽对于不同诗体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对于每种诗体的分类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评价。

严羽的诗体分类体系在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浅谈《沧浪诗话》

浅谈《沧浪诗话》
与“兴趣”和“入神”二说相比,“妙悟”说是严羽美学理论中突出审美主体性、弘扬自我性灵的最具独创性的命题。这是宋代禅宗美学在诗歌理论中结下的硕果。“妙悟”说主要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上弥漫的一股“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恶劣风气,特别是针对江西诗派的雕琢剿窃与四灵、江湖诗派的步趋晚唐的陋习有感而发的理论主张。在他看来,包括江西诗派在内的宋人诗坛的上述恶劣风气,归根到底都是作为审美主体的自我丧失的结果。“妙悟”说的思想渊源,主要本自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一朝顿悟的佛教禅宗学说。“妙悟”之义域为:通过熟参历代诗歌特别是汉魏晋盛唐诗歌,诗人创作由自为质变为自在的艺术创造的自由无碍的最佳审美境界和学习诗歌创作的上乘之法。所谓“学诗者以识为主”,“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的“妙悟”说其实是突出“心”的作用。“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独探骊珠,相到精当而深刻地揭集了诗之所以为诗、有别于哲理议论文字的独具的美感特征。
《沧浪诗话》,它的“别材别趣”“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妙悟”说为中心的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诣的审美理想论,成为构建严羽美学思想内在体系的三大理论主干。
此处我浅谈别材别趣”“兴趣”、“妙悟”、这三个方面。别材、别趣说所谓材,指题材,非指天才;所谓趣,指旨趣,非指风趣。这里严羽提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倾向的问题严羽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要意境莹澈,反对纯议论化和概念化。别材”反对依赖书本,“别趣”反对依赖说理。
浅谈《沧浪诗话》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有系统性的作品,《沧浪诗话》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继敛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一之后的一部比较重要的诗歌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具理论意识和兴趣的诗话,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真正探讨诗的审美特质的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艺术理论进入更自觉的阶段。

《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

《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

《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沧浪诗话》是严羽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年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合成一部体系严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诗话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严羽的《沧浪诗话》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

1.提倡以禅喻诗严羽的诗禅说和他以前的诗禅说相比,有明显的历史继承关系,但也有较大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以禅喻诗提出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严羽的诗禅说是非常明确。

非常自觉地反对“江西诗病”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为了说明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他所说的悟与江西诗派的悟是不同的、甚至对立的。

他“妙悟”的对象是诗歌艺术特有的,和一般非文学文章不同的“兴趣”。

(2)以禅喻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严羽诗禅说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妙悟为中心分别阐述了“识”、“第一义”、“顿门”、“透彻之悟”、“镜花水月”等五个相互联系、又逐步深入的基本要点。

“识”,不是指一般的理性认识,它在佛学中是指内心对外境的判别,对诗歌艺术高水平的鉴赏能力,要靠认真学习优秀诗人作品来培养,必须“熟参”第一义之作,方能有“真识”。

因此初学诗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不从第一义悟入,就会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乃至“愈骛愈远”,如能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则“久之自然悟入”,这就叫作“直截根源”,也就是“顿门”。

这样的悟才是“透彻之悟”,而不是“一知半解之悟”。

所以,严羽的诗禅说比他以前各家之诗禅说,是大大地高出一头的,在理论上也都要深刻得多,系统得多。

它对后世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

2.“别才”、“别趣”《诗话》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别才”、“别趣”的中心口号。

论《沧浪诗话》与“以禅喻诗”

论《沧浪诗话》与“以禅喻诗”

论《沧浪诗话》与“以禅喻诗”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诗学批评的代表作。

严羽的诗歌理论是针对宋诗中的江西诗派提出来的,自己也以“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诗辨》)自诩。

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卷末附有《与吴景仙论诗书》一文,以第一部分为核心。

其中以禅论诗、妙悟之论、别材别趣之说、兴趣、气象之说等是严氏主要的诗歌理论。

“以禅喻诗”是严氏诗论最重要的观点,“妙悟”又是“以禅喻诗”的核心。

标签:严羽;以禅喻诗诗话,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之体,它始创于欧阳修,而后历经数代,到清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如继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之后,南宋又有张戎的《岁寒堂诗话》、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钱钟书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将后三者定位为“鼎足”之三者。

其中《沧浪诗话》它集宋代诗学研究之大成,是“宋代诗话的压轴之作,也是宋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诗学批评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沧浪诗话》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卷末附有《与吴景仙论诗书》一文,以第一部分为核心。

严羽论诗立足于它“吟咏性情”的基本性质,《福建文苑传》亦以“扫除美刺,独任性灵”总括严氏诗论。

全书完全不涉及诗与儒道的关系及其在政治、教化方面的功能,而重视诗的艺术性和由此造成的对人心的感发,这与理学家的文学观恰成对立。

1 严羽写《沧浪诗话》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诗歌艺术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的最高峰。

宋诗要有新的创造,必须独辟蹊径。

散文化和议论化便成为当时宋代诗坛的一个特色,这确实是宋代诗歌出现了新现象。

但是江西诗派却过分强调,他们过多地发议论、讲道理,排比典故、掉书袋,片面追求文字工巧,这些倾向的恶性发展,违背了诗歌发展的艺术规律,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被奉为江西派之祖的黄庭坚就提出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认为“词意高深要从学问中来”(《论诗帖》),强调“无一字无来历”,“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再答洪驹父书》),提出“夺胎法”和“换骨法”(参看《冷斋夜话》卷一),主张创作要对古人名作“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窥入其意而形容之”。

沧浪诗话 [宋]严羽(依郭本自整)

沧浪诗话 [宋]严羽(依郭本自整)

沧浪诗话[宋]嚴羽詩辯一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遠;由入門之不正也。

故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

又曰:見過於師,僅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也。

工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

先須熟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然後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從頂(寧頁)上做來,謂之向上一路,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入也。

二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興趣,曰音節。

三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淒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優遊不迫,曰沈著痛快。

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

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

他人得之蓋寡也。

四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若小乘禪,聲聞辟支果,皆非正也。

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

大曆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

學漢、魏、晉與盛唐詩者,臨濟下也。

學大曆以還之詩者,曹洞下也。

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

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漢、魏尚矣,不假悟也。

謝靈運至盛唐諸公,透徹之悟也。

他雖有悟者,皆非第一義也。

吾評之非僭也,辯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廢之人,無可廢之言。

詩道如是也。

若以為不然,則是見詩之不廣,參詩之不熟耳。

試取漢、魏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晉、宋之詩而熟參之,次取南北朝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之詩而熟參之,次取開元、天寶諸家之詩而熟參之,次獨取李、杜二公之詩而熟參之,又取大曆十才子之詩而熟參之,又取元和之詩而熟參之,又盡取晚唐諸家之詩而熟參之,又取本朝蘇、黃以下諸家之詩而熟參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隱者。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1097-1165),字于仲,号太虚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文论家。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就是《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是一部关于诗歌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经典之作,它涵盖了诗歌的方方面面,包括创作技巧、形式演变、思想内涵等。

在书中,严羽对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分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诗体的分类及其相关内容。

严羽将诗歌分为“诗”、“赋”、“曲”、“颂”四大类。

“诗”指的是古骈体诗,即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赋”指的是古代文体,如《长恨歌》、《离骚》等;“曲”指的是宋词,包括词牌名和填词;“颂”则是指颂赞自然和社会的诗歌。

对于每一类诗体,严羽都提出了相应的创作原则和技巧。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注重抒发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同时要注重修辞和韵律的运用。

他还强调了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认为只有诗歌具备了韵律和音乐性,才算得上是成功的作品。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还详细讨论了不同诗体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他认为,五言律诗的语言清丽、意境深远,适合表现大气磅礴的景象和抒发深情;七言诗则适合表现细腻、婉转的情感和描绘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古体诗则强调音韵和遣词造句的艺术;而词则更加注重音乐性和抒情性,适合表达个人情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基本分类外,严羽还对其他一些具体的诗体分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提到了“山水诗”、“梁甫诗”、“宫体诗”等。

对于每种诗体,他都详细分析了其特点、源流和发展变化,并给出了许多具体的示例和评价。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的诗体分类是基于对古代诗歌文学的广泛研究和深刻思考的结果,它不仅是对古代诗歌形式和体裁的总结归纳,也是对诗歌本质和创作规律的深刻剖析。

通过他对诗体的分类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古代诗歌的形式特点和创作技巧,对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是非常全面和系统的,它不仅涵盖了古代诗歌的方方面面,也对诗歌的创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观点。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诗歌的创作与评价有着广泛的影响。

该书主要以诗歌体裁作为分类,下面将对《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进行详细阐述。

《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可以从韵脚的角度进行划分。

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主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其中又有律诗、绝句、曲子诗等多种具体形式。

古体诗是指古代虽有韵律,但不受严格规定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音韵和意蕴的较大自由度。

《沧浪诗话》中对古体诗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律诗上,将律诗分为七言律和五言律两种。

七言律即指七言诗,在诗的韵脚上要求每句符合"仄起平和仄平平平仄平"的韵脚要求。

五言律即指五言诗,其韵脚要求为"仄起平仄平"。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对于古体诗的评价主要关注于节律、平仄、声韵等方面,旨在探索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近体诗是指自唐代以来,经过五代十国、北宋、南宋等历史阶段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更加规范的诗歌形式。

近体诗对于韵脚的要求更加严格,有固定的字数和韵脚模式。

《沧浪诗话》中关于近体诗的分类主要有绝句、五绝、七绝、律诗等几种形式。

绝句是大约为四句的诗歌,没有规定的字数要求,但通常用五言或七言为主。

五绝是五言绝句,主要限定在四句之内,并有规定的平仄、韵脚要求。

七绝是七言绝句,也是将诗的字数限定在四句之内,并有平仄、韵脚要求。

律诗则是较长的诗歌形式,通常以五言或七言为基础,要求有固定的抑扬格、韵脚要求。

除了韵脚之外,诗体分类还可以从题材和表现形式的角度进行划分。

《沧浪诗话》中还对花间体、山水田园体、咏物诗、宫体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歌有着详尽的讨论。

花间体即以花卉为主题的诗歌形式,侧重于鲜明、细致的描绘花卉的美感和情感;山水田园体则是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的诗歌形式,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达情感;咏物诗则是对于一种物件进行深入描绘的诗歌形式,通过对物体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宫体诗是指古代女子所作的宫廷诗歌,形式上严谨,内容上主要以表达妇人之情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羽《沧浪诗话》严羽《沧浪诗话》一诗辨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倘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词,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

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

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

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严羽《沧浪诗话》二诗体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五言起于李陵苏武或云枚乘,七言起于汉武柏梁,四言起于汉楚王传韦孟,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九言起于高贵乡公。

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

黄初体(魏年号与建安相接其体一也),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太康体(晋年号左思潘岳二张二陆诸公之诗),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之诗),永明体(齐年号,齐诸公之诗),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南北朝体(通魏周而言之与齐梁体一也),唐初体(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体(元白诸公),晚唐体,本朝体(通前后而言之元祐体苏黄陈诸公),江西宗派体(山谷为之宗)。

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李陵苏武也)曹刘体(子建公干也),陶体(渊明也),谢体(灵运也),徐庾体(徐陵庾信也),沈宋体(佺,期之问也-)陈拾遗体(陈子昂也),王杨卢骆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张曲江体(始兴文献公九龄也),少陵体,太白体,高达夫体(高常侍适也),孟浩然体,岑嘉州体(岑参也),王右丞体(王维也),韦苏州体(韦应物也),韩昌黎体,柳子厚体,韦柳体(苏州与仪曹合言之),李长吉体,李商隐体(即西昆体也),卢仝体,白乐天体,元白体(微之乐天其体一也),杜牧之体,张藉王建体(谓乐府之体同也),贾浪仙体,孟东野体,杜荀鹤体,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后山本学杜,其语似之者但数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则本其自体耳),王荆公体(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邵康节体,陈简齐体(陈去非与义也亦江西之派而小异),杨诚斋体(其初学半山后山最后亦学绝句于唐人已而尽弃诸家之体而别出机杼盖其自序如此也)。

又有所谓选体(选诗时代不同体制随异今人例谓五言古诗为选体非也),柏梁体(汉武帝与群臣共赋七言每句用韵后人谓此体为柏梁体),玉台体(玉台集乃徐陵所序汉魏六朝之诗皆有之或者但谓织艳者为玉台体其实则不然),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香奁体(韩偓之诗皆裾裙脂粉之语有香奁集),宫体(梁简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其他体制尚或不一然大概不出此耳),有古诗,有近体(即律诗也),有绝句,有杂言,有三五七言(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楼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日此夜难为情),有半五六言(晋傅玄鸿雁生塞北之篇是也),有一字至七字(唐张南史雪月花草等篇是也又隋人应诏有三十字凡三句七言一句九言不足为法故不列于此也),有三句之歌(高祖大风歌是也古华山畿二十五首多三句之词其他古人诗多如此者),有两句之歌(荆卿易水歌是也又古诗有青骢白马共戏乐女儿子之类皆两包之词也),有一句之歌(汉书枹鼓不鸣董少年一句之歌也又汉童谣千乘万骑上北邙梁童谣青丝白马寿阳来皆一句也),有口号(或四句或八句)有歌行(古有鞠歌行放歌行长歌行短歌行又有单以歌名者行名者不可枚述),有乐府(汉成帝定郊祀立乐府采齐楚赵魏之声以入乐府以其音词可被于弦歌也乐府俱被众体兼统众名也),有楚词(屈原以下访楚词者皆谓之楚词),有琴操(古有水仙操辛德源所作别鹤操高陵牧子所作),有谣(沈炯有独酌谣王昌龄有箜篌谣穆天子之传有白云谣也),曰吟(古词有陇头吟孔明有梁父吟相如有白头吟),曰词(选有汉武秋风词乐府有木兰词),曰引(古曲有霹雳引走马引飞龙引),曰咏(选有五君咏唐储光羲有群鸿咏),曰曲(古有大堤曲梁简文有乌楼曲),曰篇(选有名都篇京洛篇白马篇),曰唱(魏武帝有气出唱),曰弄(古乐府有江南弄),曰长调,曰短调,有四声,有八病(四声设于周颙八病严于沉约八病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作诗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据也)。

又有以叹名者(古词有楚妃叹明君叹),以愁名者(文选有四愁乐府有独处愁),以哀名者(选有七哀少陵有八哀),以怨名者(古词有寒夜怨玉阶怨),以思名者(太白有静夜思),以乐名者(齐武帝有估客乐宋臧质有石城乐),以别名者(子美有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

有全篇双声叠韵者(东坡经字韵诗是也),有全篇字皆平声者(天随子夏日诗四十字皆是平又有一句全平一句全仄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梅圣俞酌酒与妇饮之诗是也),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一仄韵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韵者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法谩列于此以备其体耳又有四句平入之体四句仄入之体无关诗道今皆不取),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有退韵者(一进一退),有古诗一韵两用者(文选曹子建美女篇有两难字谢康乐述祖德诗有两人字后多有之),有古诗一韵三用者(文选任彦升哭范仆射诗三用情字也),有古诗三韵六七用者(古焦仲卿妻诗是也),有古诗重用二十许韵者(焦仲卿妻诗是也),有古诗旁取六七许韵者(韩退之此日足可惜篇是也凡杂用东冬江阳庚青六韵欧阳公谓退之遇宽韵则故旁入他韵非也此乃用古韵耳于集韵自见之),有古诗全不押韵者(古采莲曲是也),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少陵有古韵律诗白乐天亦有之而本朝王黄州有百五十韵五言律),有律诗止三韵者(唐人有六句五言律如李益诗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常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天子圣不战四方平是也),有律诗彻首尾对者(少陵多此体不可概举),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有后章字接前章者(曹子建赠白马王彪之诗是也),有四句通义者(如少陵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曲留明怨惜梦尽失欢娱是也),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有拟古,有连句,有集句,有分题(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或曰探题),有分韵,有用韵,有和韵,有借韵(如押七之韵可借入微或十二齐韵是也),有协韵(楚词及选诗多用协韵),有今韵,有古韵(如退之此日足可惜诗用古韵也盖选诗,如此),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也),有十字对(刘虚虚沧浪千五里日夜一孤舟),有十字句(常建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是也),有十四字对(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是也),有十四字句(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又太白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是也),有扇对(又谓之隔句对如郑都官昔年其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是也盖以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有借对(孟浩然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太白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少陵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是也),有就句对(又曰当句有对如少陵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李嘉祐孤云独鸟川光暮万里千山海气秋是也前辈于文亦多此体如王勃龙光射斗牛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乃就对也)。

论杂体则有风人(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古子夜歌续曲歌之类则多用此体),藁砧古乐府藁(砧今何在山上复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僻辞隐语也),五杂俎(见乐府),两头织织(亦见乐府),盘中(玉台集有此诗苏伯玉妻作写之盘中屈曲成文也),回文(起于宝滔之妻织锦以寄其夫也),反复(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复成文也李公诗格有此二十一字诗),离合(字相折合成文孔融渔父屈节之诗是也虽不关诗之重轻其体制亦古),建除(鲍明远有建除诗每句首冠以建除平定等字其诗虽佳盖鲍本工诗非因建除之体而佳也),字谜,人名,卦名,数名,药名,州名(如此诗只成戏谑不足法也),又有六甲十属之类,及藏头歇后等体(今皆削之近世有李公诗格泛而不备惠洪天厨禁脔最为误人今此卷有旁参二书者盖其是处不可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