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对柴达木盆地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对柴达木盆地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王永贵;李义民;刘丽峰;李健;祁兰英;陈宗颜【期刊名称】《青海科技》【年(卷),期】2007(014)005【摘要】柴达木盆的形成过程,是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地区地壳的演化过程,从较长尺度对柴达木盆地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柴达木盆地经过前第四纪数次构造变动后,祁连山和昆仑山隆起抬升使盆地与共和盆地隔绝,封闭了盆地东部及西南部,其时惟有盆地西北部与塔里木相连,成为柴达木-塔里木古淡水湖;柴达木盆地的雏形始于始新世晚期的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由于阿尔金山在晚更新世初期或中更新世末期隆升,使得阿尔金山不断崛起,至晚更新世初期或中更新世末期距今0.15~0.16 MaB.P.之间,使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分野,成为封闭的古湖盆,盆地现代大陆水圈也逐步形成,柴达木盆地正式形成.【总页数】3页(P24-26)【作者】王永贵;李义民;刘丽峰;李健;祁兰英;陈宗颜【作者单位】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基础施工总公司,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相关文献】1.新疆北部及邻区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J], 李锦轶;何国琦;徐新;李华芹;孙桂华;杨天南;高立明;朱志新2.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流域生态需水量初步估算探讨 [J], 李健;王辉;黄勇;刘春娥;郭宏业;郭新华3.小麦的穗领在系统演化和个体发育中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J], 解俊峰4.海洋渔村社会的形成过程探讨——以上海现代海洋渔村社会形成过程为例 [J], 韩兴勇;5.海洋渔村社会的形成过程探讨——以上海现代海洋渔村社会形成过程为例 [J], 韩兴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摘要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展布的控制作用,最后分区总结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两期强烈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更加复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呈一个不规则菱形区带。
盆地东西长850km,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km2。
盆地内沉积岩分布广泛,最大厚度17000 m,体积60×10km3[1],是国内七大沉积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1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
盆地西部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盆地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
盆地具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浅变质结晶基底。
地块结构破碎、岩相复杂、深大断裂发育。
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定向性,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分区性和盆缘结构的分段性。
盆缘边界断裂为多组复合、多期活动的复式断裂带,构造活动差异性较强。
盆内构造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下,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2],构造单元单元划分如图1。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翟光明等)I A—赛北断陷亚区;I B—大红沟隆起亚区;I C—鱼卡红山断陷亚区; I D—德令哈断陷亚区;II A—一里坪坳陷亚区;II B—大风山隆起亚区;II C—茫崖坳陷亚区; II D—尕斯断陷亚区;II E—昆北陷阶带;III A—盐湖斜坡;III B—三湖坳陷亚区;III C—格尔木斜坡带盆地发育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3套构造层,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
图 2 ZK2 孔中更新世色度变化曲线 Fig. 2 Chroma curve of the ZK2 borehole
over the mid2Pleistocene series
图 3 ZK2 孔中更新世磁化率变化曲线 Fig. 3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urve of the ZK2
院教育部西部环境重点实验室负责完成 。
0172MaBP ,上界为 0112~0115MaBP。盆地气候仍继承 早更新世冷暖交替的特点 ,冷暖波动旋回可达 8 次之 多 ,这种冷暖波动特征 ,在 ZK2 孔磁化率变化曲线和 色度变化曲线上都有明显的反映 (图 2~4) ,其中在色 度 b3 上的反映最为明显 ,且和磁化率的相关性最好 , 相关系数达到 01886 。其中 b3 值为 11 可作为区分冷 期与暖期的特征值 ,当 b 3 值大于 11 时 ,湖泊处于较强 的氧化环境 ,湖水变浅 ,环境变干 ; b 3 值小于 11 时 ,湖 泊处于较弱的氧化环境 ,水深变大 ,为丰水环境 。
柴达木盆地内第四纪地层沉积速率快 、沉积厚度 巨大 ,详细记录了早更新世以来丰富的环境演变信息 。 柴达木盆地的演化与盆地盐湖资源的形成与开发一直 是柴达木盆地研究中的焦点问题 ,因此 ,对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不仅迎合了国家西部大开 发的战略倾向 ,而且对盆地盐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具有 指导意义 。
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200210400001) 作者简介 : 王永贵 (19622) ,男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研究工作 。
E2mail :qhsddywyg @163. com
2 第四纪地质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盆地平原区 , 面积广 ,厚度大 ,成因复杂 ,主要有冲积 、洪积 、沼泽堆 积 、湖积 、化学沉积 、风积 、冰碛及冰水沉积等 。第四系 厚度水平方向变化很大 :盆地西部的雁列式隆起带 、老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阶段。
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表明,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形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构造压力,这一构造过程在地壳动力学演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一挤压构造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历程,为揭示地壳变形机制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具体来说,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在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特征。
在该盆地北缘,挤压构造明显,表现为构造线amentum,构造面断裂与背斜构造等。
挤压构造的形成主要受古海侵和构造变形控制,同时受到古地应力场、断裂活动和岩石性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挤压构造的断裂面和断裂带的解剖观察,可以判断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构造的运动方向、运动方式以及变形的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区域构造受到明显的压力扰动,进一步强化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古构造的形成和发展。
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对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演化和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构造演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壳变形机制和油气成藏规律。
通过研究挤压构造的空间特征和变形特征,可以推测构造运动的方向和力量大小,为石油地质勘探提供方向性指导。
其次,对于油气资源富集的研究有助于优化油气勘探策略和加快资源开发。
白垩纪挤压构造为构造陷落盆地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综合分析构造变形特征和沉积环境特征,可以找出有利于油气资源积聚的勘探区和勘探层位。
同时,挤压构造的形成也为次生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机会,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油气成藏机制。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通过研究挤压构造的空间特征和变形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历程和沉积环境的演化,为研究地壳运动机制及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挤压构造的形成也为次生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对于优化油气勘探策略和加快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塔里木盆地_柴达木盆地的开合旋回
(" N. (柴达木盆地位于世界屋脊帕米尔 $ 青藏高原
& !
的 东 北 缘&夹 持 在 东 昆 仑 山’祁 连 山 和 阿 尔 金 山 之 间 &面积约(!M(" N. % 这!个盆地是中国陆上大型含
& !
油气盆地 & 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 盆地构造演化的 开合旋回是指盆地构造性质拉张与挤压的变化过 程 % ) 开 * 意味着盆地经历拉张或伸展 & 地壳由于伸 展而减薄 & 形成裂谷盆地 $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等裂 陷盆地组合 & 与其相对应的是盆地边缘的古大洋处 于张裂状态 & 新生洋壳不断出现 % ) 合 * 意味着盆地 经 历 挤 压 或 缩 短&处 于 挤 压 环 境 中 &形 成 活 动 大 陆 边缘盆地$ 前陆盆地组合 & 发育褶皱 $ 冲断带及其各 种挤压构造样式 & 与其相对应的是盆地边缘的古大 洋 开 始 消 减 &古 洋 盆 逐 渐 缩 小 &在 碰 撞 带 部 位 形 成 造山带% 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叠合盆 地 & 经历了多期次开合旋回 & 每一次 ) 开 * 与 ) 合 *& 都 与特定的古板块构造活动或陆内构造活动有关 & 发 育特定的盆地沉积充填& 形成特定的盆地构造样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第32卷 第4期2002年10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OF J IL IN UNIV 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 Vol.32 No.4Oct.2002 文章编号:16715888(2002)04033307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和钟铧,刘招君,郭 巍,董清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
其剖面结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基底沉降、古地温等表明中生代盆地的性质应为挤压环境下经过多次幕式逆冲形成的、与祁连造山带有关的叠置前陆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的破裂前陆盆地和中侏罗世之后的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
柴北缘中生代沉积充填由构造层序Ⅰ(早侏罗世)、构造层序Ⅱ(中侏罗世)和构造层序Ⅲ(晚侏罗世)三个完整的构造层序构成,由粗到细多个沉积旋回代表了逆冲加载过程中由活动期到平静期的转化过程。
随着逆冲活动的加强和频率加快,构造层序Ⅳ(白垩纪)只经历逆冲活动期,是不完整的构造层序,发育补偿和过补偿沉积,盆地逐渐萎缩。
关键词:成因类型;构造层序;逆冲活动;盆地演化;柴北缘中生代前陆盆地中图分类号:P544.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1029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科技工程资助项目(QZ 97204102)作者简介:和钟铧(1968),男,河南省上蔡县人,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及盆地分析的教学和研究11 区域地质背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处古亚洲构造域南缘附近,其南邻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四周均以深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北界为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深断裂与南祁连加里东褶皱系相连,西以阿尔金深断裂与塔里木盆地紧邻,东、南分别以鄂拉山深断裂和昆北深断裂与西秦岭及东昆仑造山带环接。
依据基底性质、基底起伏、断裂活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可把柴达木盆地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南部昆仑山前地区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地;中部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称为中央坳陷;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主,称北部块断带。
柴达木盆地
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 早侏罗世一古、始新世时期,古湖盆西北低、 东南高,盆地范围较小,拗陷沉积中心位于西北 部,该区侏罗、白垩纪沉积有西厚东薄、颗粒 西细东粗,颜色西暗东红、层位西老东新和西 退东超等特点,其中中侏罗统可能成为盆地的 主要生油岩系。
• 渐新世一上新世早期为盆地发展的全盛时 期,盆地范围最大,其西北部随阿尔金构造带 隆起而抬升,拗陷中心缓慢东移至西台吉乃 尔湖一带。因此第三纪渐新世、中新世和 上新世的生油岩系大致与侏罗系相似,沉积 中心由西北向东南迁移,略呈多层系交又迭 置状分布。
• • • • •
一、基本概况 二、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三 、构造特征与构造单元的划分 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五、油气勘探历程与油气田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面积12万平方公里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典型内陆高原盆地 海拔 2500-3000m
北部-祁连山 西部-阿尔金山 南界-昆仑山 石油、有色金属矿产等丰富,有“聚宝盆” 称 雅丹地貌世界闻名
生储盖
• E13原油更多的来自上层的 E23 和 N1 —N2生油岩 • E13 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 岩,其次为粉砂岩、中砂岩、 砂岩。储层空隙类型以次 生孔隙为主。 胶结类型为 孔隙—基底式兼接触式。
• E13 油藏的盖层是其上的 E23 —N1 泥岩,这一套地 层属于湖盆扩大后的沉积, 分布广泛,厚度巨大。
柴达木盆地形成于印支运动期之后盆地基底包 括了所有前中生代地层,其中包括古元古宙结 晶基底、中一新元古宙褶皱基底和古生代直接 基底。
• • • • •
一、基本概况 二、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三 、构造特征与构造单元的划分 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五、油气勘探历程与油气田
• 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该区海水由北向东 南退出,四周隆起成山,形成了柴达木盆地雏 形。 • 盆地自中生代形成至衰亡的演化过程,可归 纳为:盆地开始于西北部,终止于东南部,反 映西退东超发展的全过程。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演化及其构造重建——基于地震剖面的解释
维普资讯
l4 9
地
质 力 学 学
报
C DM一0 、 C M一4 、 C M一3 C M一9 ( 1 。 20 D 26 D 3 0、 D 3 2 图 )
柴达木 盆地新 生代沉 积地层 主要分 为 8个地 层单位 。根据 近年来古 地磁 和地层学 研究 的
柴 达木 盆 地新 生 代 演 化及 其 构造 重 建
— —
基 于地 震 剖 面 的解 释
尹 安 ,党 玉 琪 陈宣 华 , ,汪 立群 ,蒋 武 明 蒋 荣 宝 ,王 小凤 ,周 苏平 ,刘 明德 ,马 立 协
( . D p r n fE r n pc cec s U iest o airi ,L sA gls ai ri 9 0 516 , U A; 1 e at t at a dS aeS i e , nv ri fC lo a o n ee ,C lo a 0 9 —5 7 me o h n y f n fn S
得 到 如 下 认 识 : 柴 达 木 盆 地 一 级 构 造 为 新 生 代 宽 缓 复 向斜 , 其 振 幅 和 半 波 长 分 别 从
柴 西的 >1 k 和 ~10 m 变化 为柴 东 的 <4 m和 ~5 k 。 褶皱 首先 在 柴 西 贴近 阿 6m 7k k 0m 尔金 断裂 附近形 成 (5~5 .Ma ,并 向柴 东扩展 (3 3 a 。复 向斜 的形 成与 较老 6 05 ) 2 .M )
壳 缩 短 , 柴 东 主 要 为 下地 壳 缩 短 。
关键 词 :地震反 射剖 面 ;构 造重建 ;新 生代 ;柴达木 盆地
中 图 分 类 号 :T 2 . 1 El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柴达木盆地年代表
侏罗系J
上侏罗统J3
红水沟组J32
采石岭组J31
恐龙、菊石极盛,全球第二次森林广布,煤田生成。
中侏罗统J2
大煤沟组J2
下侏罗统J1
小煤沟组J
三叠系T
上三叠统T3
陆地增大,恐龙发育,哺乳类开始。
中三叠统T2
下三叠统T1
上古生界Pz2
二叠系P
上二叠统P2
造山作用强烈,生物剧变。
下二叠统P1
石碳系C
T1
第三纪山系形成,喜马拉雅运动主要的运动期是第三纪中未期,很多大山系如喜马拉雅山、台湾山系形成。中国西部在整个第三纪也有山系(天山、南山)不断上冲。
中部上新统N22
上油砂山组N22
T2′
K3
喜山中期
下部上新统N21
下油砂山组N21
T2
K5
中新统N1
中新统N1
上干柴沟组N1
T3
K8
老第三系E
渐新统E3
下元古界Pt1
太古界Ar
早期基岩喷发,继以造山作用、变质强烈,花岗岩侵入,生物发生。
地壳局部分异,大陆开始形成
柴达木盆地地层年代表
地层单位
柴达木盆地中、新界地层系统
地震波组反射
开发层系
主要现象
新生界Kz
第四系Q
全新统Q4
新石器时代开始
更新统Qp冰雪覆盖。黄土生成。人类生成。
中更新统Q2
七个泉组Q1+2
T0
喜山晚期
下更新统Q1
新第三系N
上新统N2
上部上新统N23
狮子沟组N23
上奥陶统O3
地势低平,海水广布。无脊椎动物极盛。
中奥陶统O2
柴达木盆地气候的“前世今生”
柴达木盆地气候的“前世今生”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北部,大部面积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
盆地略呈三角形,面积达到257768平方千米,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
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以干旱为主。
这里风力极为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曾出现过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毫米可以逐渐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小可低于5%。
这里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的气温有时可以降至0℃以下。
常年风沙四起,干旱缺氧是诠释这个地区最恰当的词语。
柴达木盆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自3000米逐渐降至2600米左右。
自边缘至中心,洪积砾石扇形地(戈壁)、洪积粉砂质平原、冲积粉砂黏土质平原、湖积淤泥盐土平原有规律地依次递变。
地势低洼处广布着盐湖与沼泽,盆地内湖泊水质多已咸化,共有大小盐湖20余个,著名的茶卡盐湖和察尔汗盐湖分别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和南部。
这里的盐碱滩由于受强烈风沙的侵蚀后裂缝越来越大,将原来平坦的地表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沟槽,顺盛行风方向伸长,沟槽越来越大,垄脊越来越小,出现许多不连接的土墩,形成了戈壁滩上特有的奇观“雅丹地貌”,这是在极其干旱的条件下才可以形成的一种地貌现象。
许多专家学者经调查研究后,认为柴达木盆地曾经是一片广阔水域,这里不仅出现了生活在300万年前的伍氏献文鱼类化石,在柴达木盆地东沿的诺木洪地区还发现了瓣鳃类和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这些曾经的生命记录下了远古柴达木的气候特征。
科学家对伍氏献文鱼类化石和瓣鳃类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后推断,柴达木盆地持续干旱化由来已久,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代盐湖的形成,依然是柴达木盆地持续干旱,湖水逐渐消失最直观的表现。
远古时期的柴达木曾经湿润多水,由于持续干旱导致了湖泊逐渐盐化甚至消失,那么问题出现了,柴达木的干旱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已有的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是从古海演化形成的内陆封闭的盆地,距今5000万年前,印度版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柴达木盆地逐渐形成。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特点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特点
戴俊生;曹代勇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00(046)005
【摘要】本文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归纳为6种序列和两个主要阶段,即冲断构造→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展背斜序列、生长背斜→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滑脱褶皱序列、水平岩层→纵弯背斜序列.构造样式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盆地南北两侧具相似性,而盆地中央呈东西差异.两个阶段是喜马拉雅早中期的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和晚期的强烈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规律性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和岩石力学性质等.【总页数】6页(P455-460)
【作者】戴俊生;曹代勇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资源系,山东东营,25706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黄骅拗陷新生代构造样式及其演化 [J], 李明刚;杨桥;张健
2.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J], 夏斌;刘朝露;陈根文
3.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新生代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J], 倪金龙;王鹏;杜小亮;胡
勇;李增学;林玉祥
4.柴达木盆地东部"走廊域"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J], 刘天绩;徐凤银;陈世悦;侯恩科
5.柴达木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特征及成因演化 [J], 陈文萍; 胡望水; 李涛; 王淑君; 葛勋; 姜天阳; 李拉毛才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第一节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
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
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
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二.边界条件及断裂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
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
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
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
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
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而上盘仅有中生代及很薄的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沉积。
盆地内部沉积岩中断裂虽然较多,其中断距大于1000米的断层达41条,而且多数断到基岩,但除个别断裂外,所发现的沉积岩内部断层多属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褶皱运动形成,对第三纪沉积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古今构造与油气藏的耦合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古今构造与油气藏的耦合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是青藏高原北缘的重要地区,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形成了大量的油气藏。
古今构造与油气藏的耦合,掌握着该地区油气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勘探开发等关键问题。
本文将简要介绍该地区的古今构造特征、油气藏性质及其形成机制,并探讨其耦合关系。
一、古今构造特征1.古构造特征马北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古构造带,为重要的三叠纪古构造复合体。
在古构造带中,存在着两个大型构造单元,即南部的“马边地块”和北部的“大柴旦构造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构造差异和复杂的构造关系。
2.今构造特征该地区的今构造特征主要为冲断构造,其中以大柴旦断裂带最为发育,是该地区特有的大规模构造建造。
大柴旦断裂带主要为东北—西南走向,总长超过1000km,断距近千米,具有重要的构造控制作用。
二、油气藏性质及其形成机制1.油气藏性质马北地区的油气藏呈多层次、多类型发育,包括深层超高压天然气、高成熟度页岩气、低孔渗储层气等不同类型。
油气藏规模大、含气量高、品质优良。
2.油气藏形成机制该地区油气藏的形成与古今构造的演化密切相关。
在古构造时期,构造和沉积作用催化了大量有机质的堆积,形成了烃源岩;在今构造时期,油气藏形成主要受到大柴旦断裂系的控制,断裂直接影响着油气运移、聚集、储存。
三、古今构造与油气藏的耦合关系1.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马北地区在古构造演化过程中,构造变形、压实、抬升和剥蚀作用影响了沉积作用,使得烃源岩密度增加、厚度变薄、热演化程度升高,为今后的油气藏形成奠定了基础。
2.构造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在今构造时期,大柴旦断裂系的发育使得油气藏具有了良好的储集条件,断裂的活动性反复地促进了油气的泄漏、运移和聚集,成为了该地区油气藏的重要成因因素。
综上所述,马北地区的古今构造特征与油气藏的形成关系密切,构成了极为复杂的耦合关系。
只有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以及油气藏的形成机制,才能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及构造演化
柴达木盆地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及构造演化王冰;刘成林;李宗星;郑策【摘要】Qaidam Basin has a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The surrounding three plates play important roles on controlling tectonic re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basin.Based on the field geological data,the state of ancient and modern in-situ stresses and the possible transition were explained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tectonic elements,the in-situ stress measured by ASR method and the cross-section analysis of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in Delingha ar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mechanics,the primary factor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s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were analyzed,and the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 since Mesozoic was discussed.The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 inclu des five stages:①from Late Permian to Triassic,the basin is uplifted and eroded by NE-SW compression;②there are some differential rift subsidence belts (such as Delingha depression) formed by the SN weak extension at Early-Middle Jurassic extensional rift stage,and both Altyn Tagh fault and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show left lateral slip;③at Late Jurassic-Cretaceous compression inversion stage,the stress field turns to NE-SW compression in Cretaceous,and Altyn Tagh fault shows left lateral slip,while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simply thrusts onto Qilian Mountains by compression;④at Paleogene compressive rift-depression stage,Altyn Tagh fault shows strongly left lateral slip because of SN compression,and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experiences right lateralslip along the NW-SE component of SN compression;⑤from Neogene to Quaternary,the basin experiences intensive SN compression which reaches to the maximum at Late Himalayan,and lays the modern tectonic framework of Qaidam Basin.%柴达木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周围三大板块对盆地的构造改造、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野外基础地质资料,利用德令哈及周缘地区构造要素测量分析、ASR法地应力测量、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阐述古、今地应力状态及可能的转变,从动力学机制方面分析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并对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探讨.该构造演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①晚二叠世一三叠纪抬升剥蚀阶段,受NE-SW向挤压;②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受SN向弱拉张形成了一些差异断陷沉降带(如德令哈凹陷等),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东部均发生左旋走滑;③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白垩纪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挤压,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柴达木盆地东部受挤压应力作用单纯地向祁连山产生推覆;④古近纪挤压断陷-坳陷阶段,受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阿尔金断裂强烈右滑,沿NW-SE向的分量可使柴达木盆地东部发生右旋走滑运动;⑤新近纪—第四纪阶段,柴达木盆地遭受强烈挤压,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在喜山晚期达到最强,奠定了柴达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12页(P83-94)【关键词】构造要素;层面恢复法;ASR法;应力场;动力学背景;构造演化;柴达木盆地【作者】王冰;刘成林;李宗星;郑策【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1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2随着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海相地层油气资源调查的进行,石炭系烃源岩及油气藏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Fi 1 g. Ge tc o i uln p o i a Ba i o e tn c o ti e ma fQad m sn
第一作者简介 :徐凤银 ,男 ,青海油 田公司副总经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管青海油 田油气勘探研究及科技发展工作 。 ‘
120 7 0 m,是在前 侏 罗纪 柴达木地 块基 础上 发育起 来的 ( 1 。 图 )
一
个 大型 叠合含 油气盆 地 。中 、新 生代 盆地 经 历了长
期、 多旋 回 、 多阶段的构造 演化 , 由于 油 气藏是盆 地形 成演 化过 程 中的产物 ,其 形成与 分布 严格 受盆地 构造 演化 的控制 , 因此 , 究柴达 木 中、 研 新生 代盆地构 造演
维普资讯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徐凤银 ・ 尹成 明. ・ , 巩 庆林 沈 亚
( 中国石油青海油 田公 司, 1 甘肃 省敦煌市 7 6 0 ;2 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3中国石油东方地球 物理公 司 , 16 0 河北省涿州市 0 2 5 ) 7 7 1
摘 要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 、边界条件 、基底性质 、构造运动 、不整合面 、地层分布 、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
史的基础上 , 认为柴达木盆地 中、新生代 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两个伸展一挤压构造旋 回, 可划分为 4 个演化阶段 , 即早 、中 侏罗世伸展断陷一 坳陷阶段 、晚侏罗世一 白垩纪挤压坳 陷一挤压隆升 阶段 、古新世 ( 乐河期 ) 中新世早期( 油砂 山 路 一 上
收稿 日期 :2 0 - 9 5 0 6 0 -2
9 № 62 6C i e o u ) Iao 、 0 h aPt l m Ep tn 0 n re c i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rg n l el yb cgo n rvsta t t i e o t n cn b i d dit Meoo ( e i a goo ak ru dpoe t e o c vl i a edv e no szi J—K) n eoo o g h c n uo i c a d C n zi c
,
so a n o r s in lh so n h rz n a ie to .Th n lsso h u n i t e r s a c e u twih t e in la d c mp e so a itr i o io tldr ci n y e a ay i ft e q a t a i e e r h r s l t v t h
eoui h s( 1 2 , h u s e c i o uv a eq ai f x ni a bs , n ers rt n vlt np ae J 一J) tes bi n ehs r c reh st u lyo t s n ai a dt et ai o d t y h t e e ol n h o o
( .tt e aoaoyo o l e uc n aeMiig, hn n esyo Mii n ehooy ei 10 8 ,C i ; 1 Sa eK yL brtr fC a s re adSf nn C i U iri f nn a Tcnl ,B  ̄n Ro s a v t g d g j g 0 0 3 hn a 2 Qnh i ueuo C a el y, ii . i a r olGo g Xnn g B a f o g,Qn h i 80 0 ,C i ) i a 10 1 hn g a Absr c t a t:Th u sd n e h so y a d t aa c d c o s s c in r pp id i h s p p r Th o me su e e s b i e c itr n he b l n e r s e t s a e a l n t i a e o e e fr ri s d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柴达木盆地位于新疆中西部,是一片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区,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枢纽。
盆地北缘的第三系沉积体系有助于支撑当地经济发展,是对柴达木盆地深部勘探工作的重要参考。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经历了多次演化过程,它的演化受到了构造演化的影响,从构造层面上说,盆地的构造形态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古老区域:高原、断裂带、坳陷与断距堆积带,这些构造演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三系沉积体系的结构上。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断裂侵入期、坳陷成山期、断距堆积期。
断裂侵入期主要发生在构造活动期间,第三系沉积体系出现大量断裂,形成古老的断层带。
在坳陷成山期,古老断层带开始出现下沉,形成坳陷和山脉,沉积体系由断层带变成坳陷和山脉。
最后是断距堆积期,沉积体系中出现大量的断距堆积,从而形成第三系沉积体系的最终状态。
从地质意义上讲,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的演化可以用构造演化变化作为解释[1]。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有趣的地质区域,具有复杂的构造和沉积特征[2]。
它的沉积体系有助于支撑当地经济发展,是柴达木盆地深部勘探工作的重要参考体系。
在当前的石油勘探开发实践中,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的演化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据统计,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变化有助于深部勘探的开发,可为勘探和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该演化模式,准确预测油气产出量,指导油
气勘探工作,为地质勘探及开发提供参考。
总之,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对盆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该演化模式,可以有助于精准探测油气藏,从而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
柴达木盆地的盆地形成机制
柴达木盆地的盆地形成机制柴达木盆地(Qaidam Basin)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广阔的内陆盆地,被誉为"中国的死海"。
该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内流网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极端的自然环境条件。
柴达木盆地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
盆地形成首先与地壳构造有关。
在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中,由于地壳应力的影响,地壳发生了断裂和下陷现象。
柴达木盆地正好处于这些断裂与下陷区域,形成了一个地质构造上的低凹区域。
地壳断裂使得一部分地壳块体下沉形成了盆地,而盆地边缘则由地壳块体聚积形成了边缘山脉。
其次,气候变化也在柴达木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盆地较低的海拔、极端的干旱与寒冷气候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柴达木盆地成为了干旱化盆地。
曾经湖泊的形成和消亡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征。
在相对湿润的气候下,盆地中形成了柴河、窝沟、卓尔河等湖泊。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干和黄河的改道,这些湖泊逐渐消失,转而成为了干旱的盐碱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进一步调整了柴达木盆地的地貌。
断裂带和山脉的形成,对于盆地内的沉积物承载能力、河流流量和湖盆成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环境的变化,盆地内发生了大量的沉积物沉积,不断填充和改变着盆地的地貌。
盆地形成机制还需要考虑地下构造和地质元素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地下构造复杂,地下水资源丰富。
盆地中的蒸发作用不断加剧,形成了大量的盐碱地。
另外,柴达木盆地还富含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分布与盆地形成机制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地质构造与气候变化。
地壳断裂和下陷使得盆地形成,随后的气候变化导致了湖泊形成和消亡,进一步塑造了盆地的地貌。
同时,地下构造和地质元素的作用也对盆地的形成和资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柴达木盆地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盆地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源的分布特点,对于盆地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典型剖面叙述
棕红色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的砂岩、砾岩。下部含有少许杂色粘土层,中间为砂砾凸透体,底部为结核状灰岩。
狮子沟组:
土黄色的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夹灰色的砂岩、砾岩。岩相垂向上逐渐变粗,砾岩层增多变厚。
七个泉组:
厚层的灰黑色砾岩,砾石呈叠瓦状排列。
剖面2:大风山、油泉子综合剖面
干柴沟组:
红色组:暗紫红色、灰白色的泥质粉砂岩夹泥岩、泥灰岩、粉砂岩、细砂岩
剖面的叙述:
(一)盆地西南部:包括红三1号——鄂博梁一带西南的整个地区,由于此区第三系的沉积来源方向不同,岩性变化复杂,特别是湖盆边缘与中心沉积类型迥异,故分别各择一标准加以叙述。
1、西岔沟组剖面:地面出露4605米加井下350米共厚4955米尚未见底。
干柴沟组岩系:厚2067米按旋回分为上下部,分别称为灰绿色层组和红色层组。
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地层特征分布
根据介形类化石以及沉积相的特征,盆地西南部与东北部有明显的差异,因之在分层对比上各自独立而不能统一。在地层剖面上的分层名称也各有一套,这些名称均以该岩系出露较完整且具有代表性之处的地名为名,如盆地西南部剖面最下部的干柴沟岩系即由于此岩系在干柴沟构造出露之故,而在盆地东北部第三系剖面最下部的路乐河岩系则因该岩系在路乐河沟出露最完整,沉积特性具有较大区域的代表而得名。为此,在下面简单介绍剖面岩性而论述沉积特征和地层对比划分上基本按两区分别叙述,仅盆地东北部按沉积特性又可分为两个亚区,即冷湖、赛什腾区和马海、大红沟区。
红柳沟组
以红山剖面最厚最完整,可分为2个层组,两层组为断层接触,剖面底部不整合与变质岩系上,厚度为1068米。
第一层:厚396米,下部为棕黄色砂岩,黑灰色碳质页岩夹煤层,底部有一层灰绿色块状砾岩,煤层可供开采。中部为黑灰色碳质页岩、煤层夹浅灰色砂岩。上部为棕红、暗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本层下部以及中部的碳质页岩中有化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它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东邻祁连山脉,西接昆仑山脉,南临唐古拉山脉,北靠河西走廊。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古老时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地质运动和变化。
首先,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晚期-中生代的大陆碰撞过程。
在1.6-1.3亿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碰撞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同时也引发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
这个时期,盆地主要由海相和湖相的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物组成,其中包括石灰岩、泥岩、砂岩等。
随后,柴达木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隆升和沉降过程。
在中生代晚期,板块运动导致盆地区域开始隆起,形成了一个相对较高的陆地,海相和湖相环境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陆相的沉积物,如砂岩和石英砂岩。
这个时期盆地周边山脉的隆升和侵蚀作用加剧,大量的沉积物通过河流输入到盆地中。
进入第三阶段,随着地壳板块的再次活动,柴达木盆地开始发生沉降,形成一个相对较低的凹陷地带。
这个时期,盆地中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湖泊和沼泽地带,如薛岭湖、宕昌湖等,沉积物主要是泥岩和湿地植物的残渣。
同时,火山活动也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如玉树火山岩和果洛玛依火山岩。
这个阶段的沉积物也是目前盆地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最后,近现代以来,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新构造运动和环境变迁。
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构造运动仍在继续,导致盆地中的地壳继续隆起和沉降。
同时,全球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冰川和湖泊的规模有所增大,而森林覆盖面积逐渐减少。
这些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了盆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大陆碰撞、隆升沉降、湖泊沼泽和新构造运动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宝贵的地质和生物遗迹,为科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和气候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同时,这也为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环
境和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来揭示柴达木盆地更多的奥秘,促进人类对地球的理解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