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2、陶冶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教育规律,采用一定方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过程。
4、操作性定义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5、师德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6、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教育法规: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9、自我教育——指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10、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活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关于教育的24个名词解释
关于教育的24个名词解释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途径。
而要深入了解教育,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围绕着教育领域的24个名词进行解释,从不同角度展示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
1. 教育教育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价值观念来培养和引导个体发展的过程。
它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层面。
2. 学习学习是通过获取新知识和经验以及改变行为和态度来提高个体的能力。
学习可以发生在学校、工作场所、社交环境等各种情境下。
3. 教师教师是教育的关键角色,他们负责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教师的素质和才能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4. 学生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个体,他们通过学习和参与课程来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
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态度对于学习成果的达成至关重要。
5. 课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学习经验的计划,包括教材、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6. 教学教学是指教师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优质的教学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7. 教学法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策略。
不同的教学法适用于不同的课程和学生,有效的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8.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
9. 成绩评价成绩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和比较的过程。
适当的成绩评价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
10.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选择学习目标和方法,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11. 创造力创造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创造新思维和创新等方面展示的能力。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1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
基础教育名词解释
基础教育名词解释
基础教育是指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基本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阶段。
以下是一些基础教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小学:小学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一般包括小学一到小学六年级,为儿童提供最基本的学科教育。
2. 初中:初中是基础教育的第二阶段,一般包括初一到初三年级,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的学科教育,并开始引入一些专业性的科目。
3. 高中:高中是基础教育的第三阶段,一般包括高一到高三年级,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和专业化的学科教育,为他们铺垫高等教育的基础。
4. 学科教育:学科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等各个学科的教学和学习。
5.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的过程,旨在提供有关教育改进和决策的数据和信息。
6.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基础教育期间获得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信息技术运用、创新能力等。
7.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等进行革新和改进的过程,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8.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权益,不论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和其他特征。
9. 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指负责提供基础教育服务的学校、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组织,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民办学校等。
10.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教育的法律、规定、指导方针等,用于指导和管理基础教育事务。
教育行政学答案
教育行政学答案一、选择题BCDCA CABDC CADCA BBCDA DCDCA CDACA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体系的一个分支,是国家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所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
2.教育人事行政: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人事政策,对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职工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工资、奖惩、福利、退休等事宜进行管理的活动。
3.教育行政领导:是教育领导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并为下属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使下属及成员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活动。
三、简答题1.简述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行政的主要特点。
(1)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强调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2)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学校依赖于政府;(3)在管理方式及管理行为上,注重用行政、计划的手段对教育进行直接干预和严格控制。
2.简述教育规划内容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
(1)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实现此目标的指导方针;(2)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3)教育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1)中央办学与地方办学的关系。
(2)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的关系。
(3)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关键是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性质,确立它在政府中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其管理教育综合职能部门的作用。
(4)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平行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二是调整好垂直的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
(5)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主要指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其核心是简政放权,增加学校自身的活力,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教育政策与法规复习
教育政策与法学一、名词解释教育政策:是由执政党和政府制定与颁布的用以指导、规范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切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称。
政府议程:是指以政府或政党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主体正式讨论和认定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公众议程:由非政府机构的个人或团队提出的政策问题在社会中形成广泛议论,从而成为一种问题界定的政策议程。
渐近模式:是指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对以往政策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
要求决策者要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政策不断进行调适。
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精英模式: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
其基本点是,公共政策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行动决定,而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决定,然后由政府官员和机构加以实施。
理性模式:决策追求最优解,是指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
二、简答题1.教育政策的功能有哪些?1)分配功能2)导向功能3)控制功能4)协调功能2.教育政策终结的障碍?1)心理上的抵触2)组织惯性的作用3)抵制政策终结的联合影响4)法律程序上的延迟5)政策终结的代价3.教育政策的特点?1)教育政策都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基础2)教育政策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的行动纲领3)一项比较成熟的教育政策,可能会运用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有可能不运用。
4)教育政策有效与否,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5)教育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互相交织,互相作用。
4.戴森提出的几种政策方法1)前后对比法:就实施前的情境和实施后的情境进行比较,用来测量方案的试试效果。
2)预测趋势法与方案效果比较法:将方案实施前的趋势影射到方案实施后的时间段里,将这些影射的情况与方案实施后社会上发生的情况相比较,方案实施前的趋势预测与方案实施后的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就可以看作是方案本身的结果。
《教育政策分析》课件
03
教育政策内容分析
学前教育政策
01
02
03
学前教育政策定义
学前教育政策是政府制定 的关于学前教育的指导原 则和行动措施,旨在促进 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学前教育政策目标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 学前教育公平,保障适龄 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
学前教育政策内容
包括幼儿园建设、教师队 伍建设、课程设置、教育 评估等方面的规定。
包括专业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培训 、教育评估等方面的规定。
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国 家竞争力。
04
教育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评估
教育政策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政策应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平 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受性别、 种族、社会经济地位等条件的限
制。
资源配置公平
教育政策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以
教政策的重要性
要点一
总结词
教育政策对于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教育政策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都能获得平等 的教育机会。同时,教育政策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措 施,通过规范教育实践、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提高教育 水平。此外,教育政策还能促进社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 需求的人才,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
个性化学习。
公平与包容性
03
国际教育政策致力于消除教育不平等,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公
平性和包容性。
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政策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教育信息化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管理本科《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考作业二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管理本科《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考作业二参考答案标签:开放大学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为其成员认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符号、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
2、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政党和国家在综合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为了解决特定时空下的教育问题,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二、辨析题1、组织学习就是学习型组织。
答:错误。
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但也有区别。
2、教育政策执行失真未必就是坏事。
答:正确。
因为:一方面制定出来的政策本身可能就是不尽合理的,另一方面教育实践本身也是非常复杂的。
三、问答题1、怎样理解学校组织“稳定与变革”的平衡关系?(P88)答:稳定和变革互为前提、互为目的、相互促进。
(1)积极的变革需要稳定做基础。
(2)变革是组织进一步稳定的需要。
2、什么是学校战略性规划?实施学校战略规划的评价指标是什么?(P90、96)答:学校战略规划是指对学校所进行的远景规划、构想与创制发展方案,并确保这一方案产生效果的活动或过程。
它可以为学校发展正确导航;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自主发展。
在实施学校规划的过程中,评价指标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规划目标实施的达成度;(2)学校在实施规划中的创新与发展;(3)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的影响;(4)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规划的制定。
3、如何理解教育政策的本质?答:教育政策的本质就是通过政策手段对教育利益进行分配。
具体地说,是政府利用教育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另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各种教育利益关系,实现教育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4、简述教育政策路径依赖对教育政策创新的影响。
教育政策法规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2、教育政策评价指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3、教育法(规)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有关的法律主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
4、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法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教育活动中的纠纷,维护受损一方的合法权益,并给予其法律上的补救,是法律救济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6、教育申诉制度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个体及教育行政相对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相应的国家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
7、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像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关的其他政府部门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
8、校内调节是指在校内设立调解委员会,并通过校内调节委员会对校内发生的纠纷进行调节,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解决矛盾,消除分歧的活动。
二、选择判断涉及的内容1、教育政策是客观教育规律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判断)2、教育政策的政治性是教育政策的根本特征。
3、教育政策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控制作用(选择)4、教育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
(判断)5、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发生矛盾时,应坚持教育法优先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办事6、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条文的区别:教育法律条文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载体,是教育法律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法律条文都是教育法律规范。
7、教育行政赔偿的实质是一种侵权赔偿,其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
(判断)8、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中行政渠道和其他渠道又称为非诉讼渠道。
教育行政学——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教育行政: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教育的活动。
教育行政学:以国家教育事业的系统管理为对象,从宏观方面研究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研究在行使国家权力对教育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中,是如何有效组织和协调各种管理要素的一门学科。
国家管理教育的原则:是国家在管理教育的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
国家管理教育的方法:是指国家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管理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最高准则。
它规定教育的目标及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或条件,对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政策:即国家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作出的一种战略性、准则性规定。
教育法规(狭义):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有关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教育预测:是运用现代的预测技术和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群众心理以及教育本身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它在制定教育规划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是依法建立的国家公务机构,是为教育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单位。
狭义的教育行政组织专指国家各级政府机构中管理教育事务的机关。
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是研究与办公室有关的各种事务,包括办公室的空间、设备、环境、档案、公文等,其目的是使这些条件符合教育行政人员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行政人事: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人事政策,对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职工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工资、奖惩、福利、退休等项事宜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教育财务行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经费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它包括预算、会计、决算和审计过程。
二是指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为完成其本身的工作任务,对其所需要的国家预算资金,进行领拨、分配、使用的管理活动,它指教育行政机关内教育经费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12344学前儿童政策法规》自考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法律法规》名词解释:词解释题1.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协调教育内外关系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决定着政党和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工作方向和措施2.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幼儿教师与幼儿体验到的幼儿园或班级人际关系的性质。
它构成了影响幼儿教师与幼儿在园活动的心理氛围,是制约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3.园长负责制:是指幼儿园在上级宏观领导下,以园长全面负责为核心 ,同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有机结合,为实现幼儿园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领导职能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新局。
4.儿童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保障其健康成长的各种权利,在《童权利公约》中 ,发展权主要指信息权、受教育权、娱乐权、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权、思想和宗教自由、个性发展权等。
5.幼儿园教师:是对 3-6 岁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6.学习品质:指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
它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儿童自己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
7.广义的教育法律: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8.“两条腿走路”: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 ,即国家教育部门办园与社会多方面力量办园(包括单位办园、集体与个体民众办园),国办与民办两条途径并行9.同步建”:指的是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建设“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建设用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
18.儿童:系指 18 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 岁19.儿童受保护权:即儿童在法律上享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 ,其一切人身权利均应被维护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 ,要特别关怀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儿童。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与发展教育。
2.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是指对相同调整内容(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或要素划分)的教育法,按效力等级划分形成的纵向体系。
3.教育法的横向结构:是指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或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不同,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法,形成教育法调整的横向覆盖面。
4.义务性规范:指其“行为准则”要素具有实际作为(或不作为)命令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在某种条件与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者不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法规。
5.授权性规范:指其“行为准则”要素中具有许可、免除、保障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与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法规。
6.强制性规范:指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或情况时,必须作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的规范,他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十分明确具体,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一般表现为禁止与命令的两种形式。
7.任意性规范:指法律关系参加者可以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对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一般不作具体规定,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行确定其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但是在当事人经过协商确定了权利义务以后,这种权利义务就受罚的保护。
8.制裁性规范:规定对法律关系参加者做出违反“行为准则”的有过错的行为进行制裁的规范。
9.奖励性规范:指规定对法律关系参加者做出特别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准则”时给于奖励的规范。
10.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依法承担的法律后果。
11.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12.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机构在实施教育活动中与国家行政机关发生的关系。
13.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是教育机构与不具有行政关系的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14.事业法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以外,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满足群众文化、教育、卫生、艺术、体育等事业单位法人。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媒介: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的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学校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学校: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机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4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5课程: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哥们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教育政策学整理版考试必备
一、名词解释(5个)1教育政策:教育决策层为实现教育目标并按照一定教育程序而制定的教育事务的行动准则2教育政策问题:是教育决策部门认为有责任有必要加以解决的一种教育问题3教育政策的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将教育政策方案付诸行动的过程4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a理性模式:政策制定者根据综合信息,进行客观地分析判断,制定和评价各种可选方案,依据效率最大原则选择最具有经济效益的政策方案的模式b渐进模式:主张政策的制定过程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渐进改良的过程的模式c团体模式:以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的模式d组织模式:以政府为公共权力机关来进行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模式e系统模式: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循环系统运行过程的模式f精英模式: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某些社会精英为促成某些政治目标的实现而推行的一些列价值取向及其规范性制度的模式5教育政策学:6受众:政策受众也即目标群体,是指受政策影响而采取新的观念和行动的人群7教育政策评价:教育政策评价主体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教育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与效率进行的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以此作为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的依据A预评价:指政策执行前的方案评价,旨在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后果预测分析B执行评价:实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评价,旨在检视执行过程中是否按原定政策方案进行,如果继续执行如果继续执行是否能达到预定目标C后果评价:政策执行后产出和影响的评价,包括政策效益评价、效率评价和影响的评价8教育政策分析:是指教育政策分析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及技术对教育政策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分析,从中遴选出满意方案的活动,并对方案执行后可能的结果做出预料二、判断(5个)三、简答(5个)9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A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b确定教育政策目标c教育政策方案的设计与选择10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教育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其构成要素包括:政策执行者、政策受众、政策自身、政策执行手段、政策执行环境。
当代教育改革 练习题答案
《当代教育改革》练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 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要承认学校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学校依法享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育组织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对国家和出资者以及受教育者承担责任。
它是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与效益观的教育制度。
2.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隶属关系、权力结构和工作制度等,是教育机构的体系化,其核心内容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3.教育财政: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教育事业而对用于教育的财力资源进行的一系列专门性的管理活动。
4. 教育政策:所谓教育政策就是具有一定行政效力的组织机构(如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对系统内部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行动规定,它具有较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
5. 特色学校:可把特色学校定义为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手段等6.二级学院:一般指在一级学院(校本部)领导下,由一级学院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不具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7. 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制是指将校长的职位,按照不同的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要求,分为若干个等级,形成职务等级系列,为校长的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和管理标准。
8. 教育变革:教育改革可以理解为按照某种预期的目标以改进实践的有意识的努力,它包括制定同旧目标无关的新目标、新政策,或赋予过去的教育以新的职能9. 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渗透,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和一定职业技能为目标,融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10. “双元制”学制: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11.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简单的说终身教育就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12.全民教育: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二、简答题1. 简述教育改革的目的。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名词解释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名词解释1. 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
2. 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是指对相同调整内容(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或要素划分)的教育法,按效力等级划分形成的纵向体系。
3. 教育法的横向结构:是指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或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不同,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法,形成教育法调整的横向覆盖面。
4. 义务性规范:指其“行为准则”要素具有实际作为(或不作为)命令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者不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法规。
5. 授权性规范:指其“行为准则”要素中具有许可、免除、保障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法规。
6. 强制性规范:指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或情况时,必须作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的规范,他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具体,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一般表现为禁止和命令的两种形式。
7. 任意性规范:指法律关系参加者可以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对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一般不作具体规定,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但是在当事人经过协商确定了权利义务以后,这种权利义务就受罚的保护。
8. 制裁性规范:规定对法律关系参加者做出违反“行为准则”的有过错的行为进行制裁的规范。
9. 奖励性规范:指规定对法律关系参加者做出特别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准则”时给于奖励的规范。
10.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依法承担的法律后果。
11. 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12. 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机构在实施教育活动中与国家行政机关发生的关系。
13. 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是教育机构与不具有行政关系的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教育政策的价值名词解释
教育政策的价值名词解释教育政策作为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政策领域,其价值与作用备受关注。
教育政策主要指由政府制定、推行和监管的教育方针、目标、计划和措施。
它涉及到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资源的配置、教育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师资队伍的培养、课程的设计以及教育评估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教育政策的价值名词解释,探讨教育政策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
教育政策的第一个价值名词是“导向”。
教育政策的导向是指其所制定的政策具有引导教育发展方向的功能。
政府通过制定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广泛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成为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有批判性思维的公民。
通过明确的导向,教育政策能够为教育提供一个清晰的方向,确保教育的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相契合。
教育政策的第二个价值名词是“协调”。
教育政策的协调是指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要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资源配置来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平衡和协调。
例如,在资源分配上,政府需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确保公平,并保持教育发展的公正性。
在课程设置上,政府需要满足社会对各种领域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保持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通过协调,教育政策能够使各个环节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教育政策的第三个价值名词是“提高”。
教育政策的提高是指通过制定优质的教育政策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政府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以及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
通过提高,教育政策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政策的第四个价值名词是“包容”。
教育政策的包容是指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政府需要为特殊群体、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打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
2.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是指对相同调整内容(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或要素划分)的教育法,按效力等级划分形成的纵向体系。
3.教育法的横向结构:是指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或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不同,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法,形成教育法调整的横向覆盖面。
4.义务性规范:指其“行为准则”要素具有实际作为(或不作为)命令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者不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法规。
5.授权性规范:指其“行为准则”要素中具有许可、免除、保障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法规。
6.强制性规范:指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或情况时,必须作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的规范,他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具体,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变更或违反,一般表现为禁止和命令的两种形式。
7.任意性规范:指法律关系参加者可以为一定行为的规范,它对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一般不作具体规定,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但是在当事人经过协商确定了权利义务以后,这种权利义务就受罚的保护。
8.制裁性规范:规定对法律关系参加者做出违反“行为准则”的有过错的行为进行制裁的规范。
9.奖励性规范:指规定对法律关系参加者做出特别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准则”时给于奖励的规范。
10.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构成行政违法而应当依法承担的法律后果。
11.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12.教育行政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机构在实施教育活动中与国家行政机关发生的关系。
13.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是教育机构与不具有行政关系的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14.事业法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以外,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满足群众文化、教育、卫生、艺术、体育等事业单位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