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中的应用与体会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摘要】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
首先介绍了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品管圈在此中的作用和效果评估。
接下来分析了品管圈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最后总结了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可以为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的执行率提供参考和借鉴,为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品管圈的应用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患者、品管圈、防控措施、落实率、应用效果、评估、优势、不足、建议、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范围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日益严重,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不仅会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不断寻求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文旨在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完善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和作用机制。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品管圈在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中的作用效果,验证其在提高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方面的实际效果;2.探讨品管圈在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3.提出针对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建议,为相关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改进建议和指导。
通过对品管圈在防控措施落实率提升的研究,旨在加强患者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意识,提高医疗机构对此类患者的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感染风险,促进医疗卫生质量和安全改善。
品管圈活动提高ICU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措施落实率的影响

品管圈活动提高ICU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措施落实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措施落实率的影响。
方法品管圈小组对ICU护士MDRO 感染患者实施隔离措施的情况进行调查,针对隔离措施不到位主要问题,制定预期目标,实施质量改进对策。
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比较,护士措施知晓率由75.65%上升到99.5% ;措施落实率由73.78 上升到95.95% ;标识达标率由80.56上升到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提高ICU护士对MDRO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率,降低MDRO的传播。
【关键词】品管圈;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措施;落实率临床调查发现ICU护士存在对落实MDRO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依从性不高、隔离措施不到位的情况。
为确保隔离措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降低MDRO的交叉感染,自2012年5月开始成立品管圈,确立了“提高ICU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措施的落实率”为活动主题,对MDRO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实施质量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2年4月入住MICU临床微生物室分离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和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IRAB)感染的49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14例,年龄(53.26±13.45)岁。
选择2012年5月~2012年11月入住MICU 临床微生物室分离出的同类病原体感染的47例患者为干预组,其中男34例,女13例,年龄(54.7±12.27)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一般情况、原发疾病种类、性别、APACHEⅡ评分、脑血管疾病Glasgow 评分、抗生素使用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1. 2. 1 成立品管圈由本院重症医学科牵头,组织相关科室学习QCC的活动内容、特点及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QCC 活动小组,品管圈的成员由:感染质控办的感染控制的专家1名、护士长1名、ICU感控专职医生1名、感控专职护1名士、责任护士9名等共13人组成。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多重耐药患者隔离措施落实率的护理体会

护理经验242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多重耐药患者隔离措施落实率的护理体会罗 兰 魏 洁新疆独山子人民医院脑外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 833699【摘 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增加及耐药菌的产生[1]。
多重耐药(MRD): 指细菌同时对三种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耐药。
医院多重耐药感染的形势日益严峻,现已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问题。
为了有效防控多重耐药在医院内传播,去年我科22例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我采取积极有效隔离措施,取得较好效果,无院内爆发流行,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多重耐药;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我科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共收24例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其中,男 16 例,女8例,年龄23-81岁,重度颅脑损伤 9 例,脑出血后遗症 11例,脑梗死 4例.所有感染患者均行分泌物病原学培养,药敏结果示为多重耐药感染,耐药菌株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9例,大肠埃希菌5例,肺炎克雷白8例。
2 处理措施2.1 制定多重耐药患者隔离流程图科室绘制多重耐药患者隔离流程图,这样在多重耐药的管理中,有统一规范流程来参照落实,做到有章可循。
2.2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对工作人员进行多重耐药知识培训。
多重耐药患者责任护每日重点交接班。
同时对科室的护理员和保洁人员也就做针对性培训,保证患者各环节隔离措施落实。
2.3 隔离措施(1)当检验科做完科室的送检标本后,对于多重耐药感染结果,立即电话通知管床医生。
医生通过电子流程24小时内上报院感科,并通知责护,病人入住单间;无单间,则安排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一起,或与其他患者行床旁隔离,两床间的距离应达1.2M以上,以减少患者间传播。
但对于气切、气、CVC、PICC置管者避免和多重耐药患者同处一室。
医生开“床旁隔离”,责任护士采取隔离措施。
(2)在病人一览表、患者床头护理安全提示牌处均做蓝色插条。
提高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的管理策略

提高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的管理策略微生物检验是临床医院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检验项目,可以检测出病原体及其药敏情况,对于临床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临床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样本送检率的不足。
那么,就需要一定的管理策略来提高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下面就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管理策略。
1. 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提高员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来说,技术不仅要靠学习,也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实践。
因此,需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检验水平,极大地降低了检验误差和漏检率。
同时,加强员工对病原体分离和鉴定方案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实验质量和可靠性的提高。
只有普及技术知识,根据技术标准、规范与停工流程严谨操作、全面监督,才能保证微生物检验质量稳定,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 搭建合理的检验流程合理的检验流程是提高样本送检率的重要保证。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需要严格控制样本采集与标记、送检与交接等一系列环节,确保样本安全、无误。
此外,还需要考虑在检验设备、耗材、试剂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现代仪器设备在监测和快速检测方面的优势。
3. 开展宣传教育要形成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的良好氛围,需要加强病房和临床医生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视和认识。
同时,要引导临床医生采集样本前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真实记录患者病史、诊疗过程,确保取样的适宜性、规范性和代表性。
此外,还可根据管理实际情况,引入一些奖励机制、免费服务等措施,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和服务质量的自觉性,提高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4. 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是提高样本送检率的必要途径。
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操作,以确保样本送检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特别是要加强对实验室工作流程的监督和管理,把握实验室质量关键控制点,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小患者送检率不高的现实问题。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这些细菌对常规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对抗能力,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还会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造成不利影响。
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的落实率,对于有效防控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种通过团队合作、连续改进和问题解决的质量管理方法。
采用品管圈方法,可以有效发掘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持续改进,从而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将品管圈方法引入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的落实中,可以帮助医院更好地应对多重耐药菌问题,提高防控效果。
本文将从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的现状、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应用品管圈方法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的现状1. 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逐年上升。
据统计,我国医院感染中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已经超过30%,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给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2.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
在医院中,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患者、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环境等途径传播,使得感染风险增加。
3. 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的现状尽管医疗卫生部门对多重耐药菌患者进行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如手卫生、个人防护装备、环境清洁等,但实际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一些医护人员对防控知识了解不足,对防控措施重视不够,导致防控工作效果不佳。
二、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1. 发挥团队作用品管圈是一个由医务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他们致力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问题解决,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措施落实率,品管圈这一质量管理工具被引入到医疗卫生领域。
本文将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
一、多重耐药菌患者的严峻形势多重耐药菌患者是指对常用抗生素和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并成为对抗生素耐药性最强的细菌。
这些细菌对临床治疗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还增加了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耗费。
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措施落实率,对于减少医疗事故和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品管圈是一种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工具,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循环的方式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品管圈通过设定目标、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制定改进计划、实施措施和评价效果等步骤,促进医疗机构全员参与,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方面,品管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明确目标和责任品管圈首先明确了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的目标,明确了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品管圈的循环,不断检验和完善,全员参与,形成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责任体系,使工作人员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目标。
2.数据采集和问题分析品管圈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对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影响,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品管圈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制定了针对性的改进计划。
这些改进计划包括完善的防控策略、规范的操作指南、严格的管理制度等,能够针对性地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的落实率。
4.评价效果和持续改进通过品管圈的循环,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及时评价改进效果,并持续改进,使得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措施不断完善,提高其落实率。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一、品管圈的概念和特点品管圈是一种由日本工程师石川馨提出的质量管理方法,它是通过一群专门从事相同或相近工作的人,围绕着一个特定的而且具有明显特点的课题,共同进行创造性、反复的研讨和改进活动,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改善工作环境的目的。
品管圈的特点是小范围、自发性、自主性、快速反应。
品管圈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主题、一定的目标以及一定的时间限制,同时由于成员参与的自愿性,因此品管圈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品管圈以小型规模运作,在研讨和改进过程中更能快速地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建立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圈为了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的落实率,首先需要建立专门的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品管圈。
这个品管圈由医院感染控制科、临床医学科、护理部门等相关医务人员组成,他们共同围绕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问题展开研讨和改进活动。
品管圈成员通过研讨,不断总结和改进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的经验,制定出符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的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并将其贯彻实施到每一个环节中。
2.制定和优化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的流程和标准品管圈围绕着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工作,通过不断研讨和改进活动,制定和优化了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的流程和标准。
这些流程和标准既包括了患者入院后的隔离管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环境消毒、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使用等一系列细化到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
通过品管圈的研讨和改进活动,这些流程和标准更贴近于医院的实际情况,更易于落实和执行。
品管圈不仅制定了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的流程和标准,还对这些流程和标准的执行进行了监督和考核。
品管圈成员在流程和标准的执行过程中,会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
在品管圈的监督和考核下,医院各个科室对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工作更加认真和细致,确保了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的落实率得到了提高。
4.不断改进和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工作2.改善了医疗环境和病人治疗效果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工作的改善,不仅对医院的医疗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PDCA循环在提高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改进期限:2014年5月1日—30日 设定改进目标: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 ≥30%
改进前均值
改进目标
3、C阶段—明确现行流程 初步调研,明确现行科室标本送检执行流程
医生使用前抗菌药物下达医嘱 护士执行医嘱,采集标本
检验科护工收取标本或护士/家属送标本
检验科根据医嘱对标本进行采样分析
检验科出具报告发送至临床科室 医生根据检验结果下达医嘱
AP CD
AP CD
原有水平
新的水平
PDCA循环的特点
3、PDCA循环是综合性循环,4个阶段是相对的, 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4、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是“处置”阶段
P (计划)
F:发现问题
o:成立小组
C:明确现状 U:分析原因 S:选择方案
PDCA 的九个步骤
D (执行)
C (检查)
4、U阶段—分析原因,确定主因
在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会议中,运用“头脑风暴 法”各委员针对现状问题逐一发言,并特邀检验 科主任发言。
根据讨论的结果,鱼骨图分析住
院
制度
人员
患
无多部门联 合监管机制
无送检率达标 相关规定、奖惩
医生使用抗菌药物 者 未开具送检医嘱 使
多部门未联合监管
用
抗
菌
检验人员检验 技术正确性 护士采集标本
PDCA循环在提高住院患者微生 物送检率中的应用
案例分享
提纲
一
PDCA循环基础知识
二
PDCA循环案例分享
三
今后管理的启示
一、PDCA循环基础知识
3
PDCA源由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 (W. Edwards Deming)提出来的, 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随着全球范围内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困难和传播速度快,给医疗卫生工作者和患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措施落实率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品管圈便是一种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了解。
在品管圈的帮助下,医护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
这有助于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制定和执行相应的防控措施。
品管圈可以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在品管圈的框架下,医护人员之间可以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商讨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措施,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这有助于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和协作,形成一种团队合作的氛围,提高了对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的落实率。
品管圈可以促进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和监督。
在品管圈的指导下,医疗机构可以建立更为严格的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察检查力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这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对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了相关措施的执行效果。
品管圈可以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及其家属对防控措施的理解和配合度。
通过品管圈的教育宣传和沟通交流,多重耐药菌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性和防控措施的重要性,由此提高了他们对相关措施的理解和配合度,进而使得相关措施的执行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品管圈的帮助,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促进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及其家属对防控措施的理解和配合度等方面的效果都是显著的。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在提高多重耐药菌患者防控措施落实率中的应用效果1.1 品管圈的概念及原理品管圈(QC circle)是一种由日本提出的管理创新方法,旨在通过员工间的自发性小组活动,解决企业生产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品管圈主要包括问题定义、数据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环节。
在品管圈的框架下,员工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改进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质量。
1.2 品管圈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品管圈最初是在制造业领域得到应用的,但随着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不断提高,品管圈逐渐被引入到医疗机构。
在医疗领域,品管圈主要用于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等方面。
通过员工参与和团队合作,品管圈可以有效地解决医疗服务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防控措施包括患者隔离、医疗器械消毒和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等多个环节。
这些措施的落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传播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品管圈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建立一支高效的多重耐药菌防控团队,通过全员参与和团队合作,提高相关措施的落实率,并最终达到控制感染传播的目的。
2.1 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品管圈小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组织相关部门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品管圈小组,明确小组成员、领导等,确定工作目标和范围。
2.2 确定问题和数据收集品管圈小组首先需要确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比如某一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感染控制措施落实率较低。
然后,小组成员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感染状况、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等。
2.3 分析问题和寻找改进方法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小组成员可以找出导致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可以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提高设备的消毒质量来提高防控措施的落实率。
2.4 实施改进方法并评估效果在确定了改进方案后,品管圈小组需要将方案付诸实施,并定期对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比较改进前后的数据,可以看到防控措施的落实率是否得到提高,从而验证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浅析我院品管圈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抗菌药物质量的管理作用

2 一 I C U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革兰阴性杆菌类药 l 8中,
也不尽相 同 ,药 品采用 按 剂型 和药 理作用 分类 。如 :抗 菌
如 注射 用亚胺培南/ 西 司他 丁钠 、头孢哌 酮舒 巴坦钠 、美 罗培 南 等 ;抗革 兰阳性菌类药 l 0种 ,如 注射用盐 酸万古 霉素 、替
临床合理 用药 2 0 1 3年 1 2月第 6卷第 1 2 C期
・
1 3l ・
・
述 评 ・
浅 析 我 R 阢 : 口 口 日 管 圈对 重 症 加 强护 理 病 房 抗 菌药 物 质 量 的 管 理 作 用
叶 桦
【 摘要】 探讨通过品管圈活动来提高科室抗茵药物的管理质量。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 “ 提高科室抗茵
l 0 0 . 0 0 9 0 . 0 0 %
识 障碍 ,加之在接受 治疗 的过程 中不得 不采 用有 效地 侵人 性 治疗 手段 ,所 以 I C U成为 各医 院感 染 的高发病 区 J 。抗菌 药
物 的临床应用 ,一方面给细菌感染 的治疗带来 突破性 的进展 ; 另一 方面 由于抗菌药物 的滥用 ,导致耐药 菌株 的不 断 出现 J 。 抗 菌药物合理地应用 管理 是一项 长期 而艰 巨 的工作 。品管 圈 就是 由相 同、相近或互补 的工作 场所 的人们 自动 、 自发 组成 数人一 圈的小圈团体 ( 又称 Q C小组 ,一 般 6人左 右 ) ,然后 全体合作 、集思广益 ,按照一定的活动程 序来解 决工作 现场 、 管理 、文化 等方面所发生 的问题 及课 题 ,是 一种 比较 活 泼 的 品管形式 。本 科室通过 品管圈活 动来进 行 I C U抗菌 药物 的质
重症加强 护理 病 房 ( I C U) 患者 常 在重 大基 础类 疾病 的 基础上合并多 器官功 能衰竭 、免疫 能力 降低 或伴 随严 重 的意 够 ,对抗生素药品管理 的意 义和 重要性 意识不 够 ,工 作不 认 真仔细 ,责任心不强 及 对 药 品药 物机 制注 意事 项 了解 不 够 。 ( 2 )“ 事” :药品 申领及使用后 未能及 时登记 ,患者 自备药 品 未能及 时登记 ,工作量大无时间检查核对 。 ( 3 )“ 物” :同一 药 名规格不 同 ,药品中有几 种药 品包 装规格 相似 ,同一 药名 剂 型不 同 ,备用 药品数量不足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慢性肝病住院患者尿标本送检率中的应用

1.1基本资料
我科室(肝病六科)于2014年3月成立品管圈,取名爱肝圈,寓意是我们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帮助患者爱护自己的肝脏,远离病毒侵害,一起做到爱肝你我同行,共筑健康长城,让我们生活变的更美好。成员共十个人,包括辅导员1人、圈长1人、副圈长1人,圈员7人。
1.2方法
遵照PDCA的方法,步骤依次是:①主题选定②计划拟定③现状把握④目标设定⑤解析⑥对策拟定⑦对策实施与检讨⑧效果确认⑨标准化⑩检讨改进
1.3过程
依据上级领导的重视度、迫切性、重要性、可行性和圈能力5个方面以评价法的方式进行评价,最后,提高患者尿标本送检率作为本次的主题。
1.4现况把握
本圈在现状把握阶段收集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出院患者和住院患者的尿标本数据,共123人,尿标本送检人数69人,未送检54人,送检率56%,为了解患者尿标本未留取的原因,同时对54个病人进行询问并做好记录及统计,查检数据表明:护士解释、督促不及时,病人认识不足,放置地点偏,护士认识不足,标本盒不便利等主要原因。运用80/20原则,得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前三者,故本次圈活动的改善重点是提高患者对尿标本的认识,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和增加标本放置点。
参考文献
1沈玲丽,冯素文,朱秀芳,等。品管圈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10-10)906-907
1.5目标设定
先计算出累计百分比和圈能力,得出改善幅度,再算出目标值和降幅,通过计算,本圈的目标值是86%。计算公式: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1.6原因分析
经过圈员的集思广益,通过对人、环境、流程、方法四个方面通过绘制鱼骨图来解析,解析完成后,再由圈员依据经验法则投票选出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包括患者认识不足、护士解释和监督不到位、放置位置偏。
采用品管圈活动提高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DOI:
10.
3969/
i
s
sn.
1009
G
5519.
2020.
08.
057
R969.
3
j.
文章编号:
1009
G
5519(
2020)
08
G
1275
G
03
文献标识码:
C
质量控 制 循 环 又 称 品 管 圈,是 指 同 一 工 作 现 场、
工作性质类似的人员,自 动 自 发、全 员 参 与,为 进 行 质
合医务科开展了以“提高限 制 级 抗 菌 药 物 使 用 前 微 生
药物.本次活 动 将 判 断 为 感 染 后 是 否 送 检 微 生 物 标
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 使 用 前 微 生 物 标 本 送 检 率
不低于 50%
[
2]
治疗有效率,减 少 患 者 住 院 费 用,本 院 临 床 药 学 室 联
30.
5% 提高到 52.
0% .无形成果是增强了圈员自信心、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凝聚力等. 结 论 采 用 品 管 圈 活 动 提 高 了 限 制 级
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有助于促进药师与医师的合作,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关键词] 品管圈; 限制级抗菌药物; 微生物检验
C:检查,
D:行动)十大步骤拟定活动计划,制定每个步
骤的活动时间,绘制甘 特 图. 圈 长 安 排 每 个 圈 员 的 任
经验使用抗菌药物,在应用 数 种 抗 菌 药 物 但 患 者 病 情
务,明确责任人,并督促其按计划完成.
仍未明显 改 善 时,才 送 检 微 生 物 标 本.«抗 菌 药 物 临
品管圈QCC之提高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护理课件

04 品管圈QCC在提高限制 性抗生素合理使用率中 的应用
品管圈QCC的活动计划
确定主题
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以“提高 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为品管圈活动的主题。
制定目标
设定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 如将限制性抗生素的不合理使 用率降低20%。
制定计划
明确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 负责人、实施步骤等。
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
提高医护人员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
01
通过培训和讲座等形式,加强医护人员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
识,明确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
02
医护人员应了解各类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以便根据
患者情况合理选用抗生素。
规范医护人员的用药行为
03
通过制定用药规范和操作流程,规范医护人员的用药行为,确
不良后果。
02 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现状 分析
当前使用情况
01
02
03
使用频率高
目前,限制性抗生素在临 床治疗中占有相当高的比 例。
使用范围广
涉及多个科室,如呼吸科、 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
使用强度大
部分抗生素用量大,且使 用时间长。
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滥用现象严重
部分医生对抗生素的适应 症掌握不准确,导致不必 要的用药。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介 绍
案例一
某医院通过实施QCC活动,显著 提高了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率,有效降低了抗生素滥用和耐 药性的问题。
案例二
某大型综合医院利用QCC手法, 对限制性抗生素的管理和使用流 程进行优化,提高了医疗质量和 安全。
经验教训总结
教训一
品管圈之提高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品管圈之提高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限制性抗生素是指一类特定的抗生素,使用范围较窄,针对一些特定的细菌感染。
由于限制性抗生素具有较高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风险,合理使用限制性抗生素成为品管圈的重要工作之一、以下将从加强医生培训、建立合理使用指南、加强监督检查等方面探讨提高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首先,加强医生培训是提高限制性抗生素合理使用率的核心。
医生是限制性抗生素的最终决策者和使用者,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因此,应该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的认知和了解。
培训内容应涵盖最新的临床指南、抗生素耐药性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科室和临床情况进行定制化的培训,提高医生在特定情况下的抗生素选择能力。
其次,建立合理使用指南是提高限制性抗生素合理使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使用指南是指明确的抗生素使用标准,包括适应症、剂量、疗程等要求。
建立合理使用指南可以标准化限制性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情况。
指南应由专业的医学团体或学术机构制定,参考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指南,确保准确、科学、权威。
同时,指南应定期修订和更新,以适应临床的变化和新的研究进展。
定期进行指南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使医生和其他医疗人员了解指南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合理使用的意识。
再次,加强监督检查是保障限制性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有效手段。
监督检查是指对医疗机构和临床行为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监督检查可以通过随机抽查、定期报告和考核等方式进行,确保医疗机构和医生遵守合理使用指南和相关政策,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
同时,可以建立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惩罚机制,对于违规使用抗生素的个人或单位予以严肃处理,形成强制性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最后,在提高限制性抗生素合理使用率的过程中,应加强患者教育和宣传工作。
患者是医生决策抗生素使用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他们的主动作用和正确使用将对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产生重要影响。
品管圈之提高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品管圈之提高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限制性抗生素的滥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品管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方法,并分析其优劣势。
首先,培训医务人员是提高限制性抗生素合理使用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通过举办相关的培训课程,医务人员可以了解抗生素的适应症、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培训还可使医务人员了解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如引发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加患者药物治疗的费用等。
这样一来,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合理地使用限制性抗生素,从而提高合理使用率。
其次,制定和完善抗生素使用指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可以规范医务人员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抗生素选择和应用。
指南中可以明确抗生素适应症、首选药物、治疗方案等内容,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此外,指南还应包含抗生素联合用药和疗程时长等细节,以进一步提高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另外,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测和反馈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通过建立和完善抗生素使用的监测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医务人员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并为其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
监测和反馈机制可以通过电子医疗记录系统、抗生素使用审批制度等手段实现。
同时,可以将抗生素使用情况与临床结果进行关联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此外,需要建立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严格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抗生素使用授权制度,对限制性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严格管控。
只有经过特定培训和获得相应授权的医务人员才能使用限制性抗生素。
此外,还可以设立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审批机构,对需要使用限制性抗生素的病例进行审查和审批,以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提高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品管圈应通过培训医务人员、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加强监测和反馈、建立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等手段,共同促进限制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品管圈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抗菌药物质量的管理作用

品管圈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抗菌药物质量的管理作用目的:分析品管圈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抗菌药物质量的管理作用。
方法:在院内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科室抗菌药物管理质量为目的,分析护理病房抗菌药物质量管理中的缺陷和问题,同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以实施,同时定期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结果: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中备用药品管理问题明显降低,从而达到了药品管理的根本目的。
结论:加强护理病房抗菌药品的贮存、领用以及使用等方面的质量管理,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降低了药品的滥用情况,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品管圈;重症护理病房;质量管理;作用对于院内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患者而言,通常都在重大疾病的基础上合并免疫功能下降、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严重的意识障碍,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大部分患者都接受过有效的侵入性治疗措施,因此重症护理病房便成为了感染高发病区[1]。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在给细菌感染治疗带来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耐药菌株[2]。
品管圈的人数通常为6人,是自发组成的质量管理组,属较为活泼的品管形式。
我院通过品管圈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抗菌药物质量进行管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13年2月-2013年4月期间,实施主题为提高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质量的品管圈活动。
品管圈有6-8名护士担任,要求圈员们集思广益、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圈徽和圈名,选出品管圈圈长以及指导员各1名。
1.2调查情况以及原因1.2.1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发现18种抗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包括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西司他丁钠等;12种抗革兰阳性菌,其中包括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8种抗真菌类药,其中包括伏立康唑以及氟康唑;4种抗厌氧菌类药物,其中包括替硝唑和奥硝唑。
1.2.2实施方法科室对抗菌药物管理进行全面检查,选出1名圈员担任药品检查管理员,对科室中的左右药品进行全面检查,不同针剂每瓶抽出5支进行检查,共200支/瓶。
品管圈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及评价

品管圈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及评价
王建;黄瑾;袁芳;李璐奕;马剑平;顾春怡
【期刊名称】《药学服务与研究》
【年(卷),期】2015(15)5
【摘要】品管圈(qualitycontrolcycle,QCC)意指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似的基层人员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起始于1950年Deming 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中国台湾地区的医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品管圈改进医院工作。
在众多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中,“品管圈”是一个可在短期内见效、易持续开展并且有效改善部门绩效、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医疗品质的质量改善活动[1]。
【总页数】3页(P396-398)
【关键词】品管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作者】王建;黄瑾;袁芳;李璐奕;马剑平;顾春怡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54
【相关文献】
1.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中的应用与体会 [J], 龚赛赛;杨震;秦净;汤罗嘉;韦岚峥;顾惠君;金巧莹;吴平;潘东;高晓东;孙湛
2.PDCA循环管理法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J], 钟远军
3.PDCA循环在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J], 吴倪; 姜黎; 李波; 王芊入; 尚天琼; 蔡亚南; 陈和平
4.品管圈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及评价 [J], 付新春;江平
5.抗菌药物管理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J], 甘美婵;甄乐锋;林海燕;熊燕;黄利;卢健淳;林彩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品管圈在某医院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中的作用

品管圈在某医院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中的作用李仲华;邹荣云;虞明哲;刘文慧;徐沁;吴飞霏【期刊名称】《江苏卫生事业管理》【年(卷),期】2023(34)1【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干预前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30%的妇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为活动科室,由感染管理处牵头开展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为活动内容的品管圈活动。
根据品管圈活动步骤对病原学送检情况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原因解析、拟定对策并实施、评价实施效果。
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干预后,三个科室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从5.19%提高到50.4%、从19.91%提高到62.06%、从14.14提高到了21%,显著提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
圈员的品管圈手法应用、自信心等8项能力评分由活动前的1.3~3.3分提高至2.8~4.6分。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并从多维度提升圈员的能力。
【总页数】4页(P75-78)【作者】李仲华;邹荣云;虞明哲;刘文慧;徐沁;吴飞霏【作者单位】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9【相关文献】1.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中的应用与体会2.基于信息化应用PDCA循环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3.采用品管圈活动提高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4.运用PDCA管理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送检率5.综合管理措施对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的效果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中的应用与体会龚赛赛;杨震;秦净;汤罗嘉;韦岚峥;顾惠君;金巧莹;吴平;潘东;高晓东;孙湛【摘要】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效果。
方法: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的变化。
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上升。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hospital antimicrobial drug management. Methods: The changes of special restricted class of antimicrobial microbe inspection rate before and after QCC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ata of special restricted class of antimicrobial microbial inspection rate obviously increased after QCC. Conclusions: QCC can promote antimicrobial drug rational use.【期刊名称】《中国医院》【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品管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作者】龚赛赛;杨震;秦净;汤罗嘉;韦岚峥;顾惠君;金巧莹;吴平;潘东;高晓东;孙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180号【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越来越多,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也越发明显。
大多数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是凭经验,没有根据微生物学证据和细菌感染分析结果来指导用药。
在轮番运用了多种抗菌药物后仍然看不到效果时才想起标本送检,可是此时标本阳性检出率降低,给病原菌的检测带来了很大困难。
我院于2012年2月—2013年3月全面持续地开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了以“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目的是提高医生对微生物标本送检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送检率,从而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
通过持续的质量改善,提高整体医疗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
1 品管圈活动流程由医务处、药剂科、院内感染科与网络中心4个部门共同组成品管圈,包括圈长1人、辅导员1人、圈员12人,共14人。
4个部门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这一个共同的主题,团结在一起,用QCC的管理手法加强临床抗菌药物运用的管理。
1.1 确定活动主题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圈员根据工作中的实际体会,尽可能多地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归纳总结后列出备选题目,再根据上级政策、圈能力、迫切性和可行性等进行打分评价,以最高分来确定本次活动主题: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见表1)。
表1 主题选定评分表注:以评价法进行主题评价,共14人参与选题过程,票选分数5分最高、3分普通、1分最低,第一顺位为本次活动主题。
主题评价题目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总分顺序选定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4.78 4.33 4.78 2.56 16.44 1 ◎提高抗菌药物分级处方的规范率 3.89 3.67 3.44 1.67 12.67 3提高临床对抗菌药物50个品规满意度 3.44 2.78 3.44 1.22 10.89 6规范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4.11 3.44 3.89 1.44 12.89 5缩短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4.78 4.78 4.56 1.44 15.56 4减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 5.00 5.00 4.78 1.67 16.44 21.2 拟定活动计划确定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主题后,绘制甘特图(活动计划拟定表),由圈员共同讨论,制定出整个品管圈活动计划表以控制执行进度,分别制定计划时间与实际实施时间,按照PDCA循环分别确定每个步骤实施的时间及责任人。
1.3 现况把握1.3.1 绘制作业流程图。
我院在2012年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根据网络数据的统计,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为66.16%。
品管圈通过网络平台,提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动态数据,进行现状把握,绘制了现况把握流程图(见图1),以督查特定时间段内特殊级微生物标本送检是否达到要求(80%),并本着实现成功达到标准要求的最终目标做持续改进。
1.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现状把握阶段,针对特殊使用级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低的情况,制作了临床科室使用抗菌药物前不送微生物样本的原因调查表。
2012年9月—10月在2个病区(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各1个)共发放调查表220张,实际收回202张,统计结果见表2。
将以上数据采用柏拉图统计法评价分析: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达标的原因中,医生不愿意送检的比率已达75%,因此本次圈活动将重点围绕医生不愿意送检这一关键点来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最终达到送检率≥80%的要求。
1.4 目标设定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经过计算,目标设定将临床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现况值66.16%提高到目标值80%。
1.5 要因解析要因分析图(又称“鱼骨图”)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追查出导致某个问题形成的因素。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从时间、人员、制度、费用、设备等方面进行要因解析,绘制出医生不送检微生物标本的鱼骨图(见图2)。
表2 临床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前不送微生物标本的原因调查表统计结果项目次数累计百分比(%)医生不愿意送检 152 75病人有抵触情绪 29 89检验周期过长 12 95医保控费 5 97其他 4 100合计 202 /对列出的要因进行分析,按照0-3分进行打分,最重要的给3分,最不重要的给0分,选出投票结果得分最高的3个主要因素:临床医生不重视、临床医生不了解相关规定、缺乏奖惩制度。
1.6 对策拟定通过脑力激荡,圈员们对选出的3个主要因进行对策拟定。
按可行性、圈能力、经济性评价各对策,根据评分结果共拟订4个对策进行实施。
1.7 对策实施与检讨针对临床医生不重视,未按要求在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完成微生物标本送检这一要因,提出4条对策,采用PDCA管理工具开展对策实施与检讨。
对策一:由医务处拟定《医务提醒—关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有关规定》,要求全体临床医生参照此项医务提醒执行。
医务提醒中强调了临床医生在开具抗菌处方前须执行并完成微生物标本送检,通过对策一的落实实施,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66.16%上升为70.28%。
对策二:由医务处组织全院医生参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政策要点解读的培训,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卫生部令84号)。
通过对策二的落实实施,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70.28%上升至74.3%。
对策三: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拟定我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各科室科主任签署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按责任书指标对科室和科主任进行绩效考核。
通过对策三的落实实施,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74.3%上升至78.6%。
对策四:临床医生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后,由网络中心发送短信到相关主治医生的手机,以提醒是否已送检微生物检验标本。
通过对策四的落实实施,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78.6%上升至82.7%。
以上4个对策实施后,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2012年8月的66.16%提高至2012年11月的82.7%。
2 效果确认2.1 有形成果从网络中心采集信息,对比改善前、改善中、改善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的送检率由改善前的66.16%提高到了83.17%,提高了17.01%;(2)改善前与改善后柏拉图对比分析显示,医生不愿意送检次数由改善前的152次下降至改善后的110次,累计百分比由改善前的75%下降至改善后的57%,下降了18%。
2.2 无形成果项目活动前后对品管圈成员解决问题能力、个人素质修养、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积极性及品管手法掌握程度这8项进行打分评价,每项每人最高5分,最低1分,计算总分和平均分。
根据圈员们打分结果统计分值,最终得分绘制成雷达图。
雷达图显示:全体圈成员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
2.3 标准化经过对策拟定、实施、效果确认后,最终形成了《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标准化作业书》,使此次项目活动的成果,得以进一步巩固并利于今后的持续开展。
3 总结与展望通过QCC的手法,应用PDCA循环的管理手段,循序渐进地开展了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活动,使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的送检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对今后持续提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和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合理性意义重大。
在医学管理中,应用QCC手法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日常医疗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能使每个圈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展示,给予基层员工更多参与组织改善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参与权和自主权。
可以增强圈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在今后的日常工作和管理中,要持之以恒地应用QCC科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质量管理的改进活动能够持续化、日常化。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陈吉吉,戴佩芳,叶岩荣,等.“品管圈”在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1,20(3):166-170.[2]陈伟民.医院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J].中国药物警戒,2006,3(2):104.[3]闫美兴,王少华,李杨.我院强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的实践[J].中国药房,2012,23(25):2394.[4]陈伟民.医院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J].中国药物警戒,2006,3(2):104.汤罗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科科长、主治医师E-mai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