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举例解释:
- 在讲解生字词时,通过例句展示词语的用法,如“他的顽强精神感染了我们”,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
-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以课文为例,指出作者在叙述中的转折点,如何通过环境的对比凸显牧羊人的作用。
4.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了解植树造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5.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
6.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能力。
2.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感受作者通过寓言故事传达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3. 增强学生思维品质,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种植树木,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它是环保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牧羊人通过植树,改变了一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绿洲。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造林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环境。
在课堂氛围方面,我觉得整体上还是比较融洽的,学生们在讨论和分享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发言时显得紧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自信。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我会在课堂上更多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将荒凉的牧场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通过牧羊人的植树经历,揭示了坚持不懈、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主题。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适合用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中等难度的文章。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的一些环保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可能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中得到启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文中环保意识和人生价值观的提炼与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牧羊人的坚持与热爱,从而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生字词卡片。
4.课堂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对自然环境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朗读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的植树经历,以及他所体现出的坚持与热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情感。
朗读结束后,教师学生进行讨论:牧羊人的植树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抢答。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课时安排:2节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新课教学:(一)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及原文《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
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
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
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
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
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
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
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
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力泽·布非,今年五十五岁。
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一、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山毛榉( ) 废xū( )Chóu( )劳水qú( ) 缝隙( )干涸( ) 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2、废墟:3、干涸:4、刨根问底:5、不毛之地: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2、对比的写法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自主合作交流,各抒己见,珍视独特体验。
篇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小说的主旨,应倡导学生多元化的解读。
如何设计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究主旨的火花,时时困扰着我。
苦苦思索后,我决定从探究牧羊人的幸福入手,先后抛出两个问题:“牧羊人种树之初幸福吗?”“牧羊人在种树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了吗?”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追寻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
对于种树过程中牧羊人的幸福体验,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有的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读出“思念是一种幸福”;有的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体会到“心无旁骛地做事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领悟到“满足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体会到“身体健康也是幸福”。
这正是课堂上呈现的百花齐放、不曾预约的精彩。
但是,本节课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学生课堂读书、圈点勾画的时间偏少,对文本缺少更细致深入的挖掘和思考;讨论时间偏少,流于形式,未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等。
今后我将在语文园地中不懈追求,不懈探索,力争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
后期的思考篇二1、小说教学教什么,如何教?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
尤其是初一的小说类作品,如何基于学情进行有效设计,这个难度更大。
小说知识不能生硬地套般,简单地讲解,如何巧妙地渗透,必须把握好尺度和分寸。
2、经典篇目(尤其是长文)如何教?长文短教如何借助载体来巧妙实现?也是巨大的挑战。
怎样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如何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既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方法的尝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专注教育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
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
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
当时这
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
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
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
我原本以为村子
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
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
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
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一个山
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
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
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
我,水质清洌可口。
双击可编辑删除 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牧羊人通过坚持不懈地植树,将荒凉的斜坡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文章通过牧羊人的实践,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达了坚持与奉献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故事情节有较高的兴趣。
但他们在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深层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牧羊人的品质,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的坚持与奉献精神,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2.难点: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感悟文章所传达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悟牧羊人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有序进行;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斜坡变为绿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怎么发生的?引入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的植树实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牧羊人的语气、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如坚持、耐心、奉献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牧羊人的植树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
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
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学习重点词汇与句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语言表达方式。
举例:重点词汇如“坚持不懈”、“绿化”等,句式如“一边……一边……”。
(3)培养阅读策略: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如快速阅读、细读、品味阅读等,提高阅读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题,理解作者情感,培养独立思考与感悟能力。
2.增强文学鉴赏素养:分析课文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3.丰富文化底蕴: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展示成果时也能做到条理清晰。这说明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多组织此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心理,不够积极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举例: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细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
(1)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举例:如何理解文章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需要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
(2)课文表达手法的理解: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难以理解。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的主题和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他们在讨论牧羊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环境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几点思考: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6.主旨领会:感悟文章传达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朗读、感悟,领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优秀文化内涵,弘扬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本文讲述了牧羊人通过植树改变荒漠的故事,体现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植树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植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植树活动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树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本节课涉及一定数量的生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汇,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举例:学习“牧场”、“绿化”等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造句中。
(3)培养环保意识,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植树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环保意识。
举例:讨论牧羊人植树行为对改善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4.文化认同与传承:感悟植树的牧羊人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5.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情感,感悟牧羊人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Fra bibliotek教学难点与重点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把握故事背景;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的语言表达;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理解植树行为的意义;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理解《植树的章分析: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口头表达:通过复述故事、讨论问题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思想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的品质。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环保意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写作手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点,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a.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表达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b.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c.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
d. 解决学生对文章结构、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的困惑。
举例:文章中描述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成果,如何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2. 教学内容:
a. 阅读课文Biblioteka 理解文章主题和结构,体会牧羊人的品质;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亮点,也有一些值得我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注意到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能够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学生对牧羊人的品质和环保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不够扎实,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的地方。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他们在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这一主题时,能够提出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说明学生们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如何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仍需我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记忆不够牢固。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我决定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如撰写心得体会、进行环保实践活动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3)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文章中美的事物、情感可能缺乏敏感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品味文章中的美。
举例:分析文章中描绘自然环境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感。
(4)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将文章中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牧羊人精神应用到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牧羊人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章主题的理解:《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牧羊人坚持植树,改变荒漠的故事,展现了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所展现的内在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在《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植树这项环保活动的热情还是挺高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当中。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文章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还不错。大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一些植树的经历,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在讲解课文结构和分析文章内容时,需要更加细致和生动。可能我应理解和记忆。
5.情感态度:感悟牧羊人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领悟牧羊人植树行为的积极意义,以及这种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分析文章结构:识别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如何通过结构安排来强化主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的基本概念和它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植树是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牧羊人植树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行为在实际中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通过造句练习和词汇游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新学的生字词,加深记忆和理解。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牧羊人的心境和情感,从而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如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对自然的感悟。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环境,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的一种行为。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牧羊人植树造林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造林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牧羊人植树的故事,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对文学表达方式的理解;学习生字词,如“绿化、防风固沙、毅力”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通过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树造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口语与写作:模拟情景,让学生描述牧羊人植树的过程,或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短文。
2.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牧羊人植树过程中的坚持和无私奉献的情感。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并自主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生字词的记忆与应用: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可能不够牢固,应用时可能出现混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
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
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
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
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
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
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
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
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力泽·布非,今年五十五岁。
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艾力泽·布非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概埋下十万颗种子。
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
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态度安详地说好。
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
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
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他摇摇头:“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接着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所种的树,数量一定非常惊人。
除了橡树之外,他还研究繁殖山毛榉。
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苗圃,四周用铁丝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
他也打算在山谷种桦树。
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第三天,我们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
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上了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
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然而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现在只养四只羊,却多了一百个蜂巢。
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
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
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
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
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
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
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
可是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
这是连锁效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
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
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
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
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
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
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
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
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
”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
因为林务官派了三位巡山员。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
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
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
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
当我坐车进入高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
原先的废墟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
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
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
教案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
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
看图片,对话导入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
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
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对比)(执着、乐观)老人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
本课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较为连贯。
文章赏析法国作家让·乔诺写过一篇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爱能使人懂得忧伤与痛苦.同时也能使人摆脱忧伤与痛苦.令平凡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意义.英国诗人兰德暮年时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不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兰德的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个走进暮色的老人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种树的牧羊人不也正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