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doc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巢湖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

六日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草案摘要)

一、规划概述

(一)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近期至年,中期至年,远期至年。

(二)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近期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

规划中期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

规划期末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

(三)城市性质

皖江北岸核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以休闲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滨湖宜居城市。

(四)城市职能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之一;皖江北岸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和休闲旅游服务中心;市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五)城市规模

规划近期年,巢湖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平方米人;

规划中期年,巢湖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平方米人;

规划期末年,巢湖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平方米人。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乡统筹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为指导,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措施和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实力雄厚、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大项目为突破口,增强县域农村经济的内在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

促进市域城镇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升,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重点城镇的建设,增强城镇辐射力和吸引力。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的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蔓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

综合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制定“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标体系”,为巢湖市城乡经济社会及城镇现代化建设提供“量化目标”指引。(表)

表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编号大类

指标

类别

中类指

标名称

小类指标名称现状

年末

近期

远期

经济

增长

目标

经济总

预测(亿元)

年增长率()

产业结

第一产业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占的比重()

效益目

人均预测(元)

其它指

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

社会

发展

目标

人口与

城市化

规划期总人口数(万人)

岁以上老人比例预测()——

城镇化水平预测()

生活质

量发展

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恩格尔系数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住房成套率()

就业与

社会保

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

社会保障覆盖率()——

文教体

卫设施

发展目

人均文化活动场所(平方米

千人)

——

千人拥有体育场面积(平方

米千人)

——>>

千人拥有医生数(人)

千人拥有病床数(床)

基础设

施发展

目标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标

辆)

城镇自来水普及率()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城镇燃气普及率()

城乡总用电量(千瓦时年)亿亿亿城镇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率()——

资源利用目标资源总

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占城市总

用地比重()

农业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

重()

能源消

单位用水量(万元)——<<单位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

元)

——

环境发展目标环境保

大气环境质量国家Ⅱ

级标准

国家Ⅱ

级标准

国家Ⅱ

级标准城市气体日平均浓度(毫

克)

<<

城市悬浮物日平均浓度(毫

克)

<<

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小于的天

数(天)

——>>

水环境质量Ⅲ类水

质标准

Ⅲ类水

质标准

Ⅲ类水

质标准城乡生活饮用水达标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绿化景

城市绿化覆盖率()

人文发展目标科研教

公共教育经费占比重()——

城市每万人科技人员数(人)——>>

城市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

初中入学率()

初中生升高中、职高的比率

()

——>

人文素

城市居民健身达标率()——

社区活动参与度()——

(二)市域城镇发展与布局规划()市域产业发展战略

结合巢湖市域资源分布、产业发展、城镇空间分布以及主要交通干线布局等基础条件,引导产业集聚,构筑以“产业转移集中区”为主要载体的“一带三组团七产业区”市域产业空间总体布局框架。一带是指沿江产业发展带,三组团是指省直管“产业转移集中区”中重点打造的二坝、姥桥、沈巷等三个产业组团,七产业区是指省直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集中区、高沟电线电缆产业聚集区、巢含综合工业聚集区、历阳乌江工业聚集区、庐西休闲产业聚集区、庐南工矿加工聚集区和同大—白山特色产业集聚区。

()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拥湖沿江、强化核心、三区协同、多极联动、区域协调、合理分工”,并且形成“两带三轴三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拥湖沿江”的战略目标是强化“环巢湖城镇发展带”和“沿江城镇产业发展带”两带,充分利用巢湖岸线资源,优先发展巢湖北岸的城市综合产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注重南岸的生态环境保护,加速融入合肥经济圈的进程;同时依托皖江岸线资源,贯彻实施“产业转移集中区”的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进而在皖江北岸形成百万人口城镇聚集区。

“强化核心”战略是指依托“合巢芜城镇产业发展轴”、“合巢宁(马)城镇产业发展轴”和“合铜黄城镇产业发展轴”的集聚功能,进一步强化各种生产要素向中心城镇的集聚,增强中心城镇的竞争力和辐射力,进而提升巢湖城市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龙头作用。

“三区协同、多极联动”战略中的“三区”是指“巢含发展一体化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一体化区域”、“庐江发展一体化区域”。“多极”是指多发展极点,包括“巢湖—含山城镇集聚区”、“黄麓—中庙城镇集聚区”、“无城—高沟城镇集聚区”、“二坝—沈巷—姥桥城镇集聚区”、“历阳—乌江—香泉城镇集聚区”、“庐城—万山—汤池镇城镇集聚区”、“庐南工矿城镇集聚区”、“同大—白山城镇集聚区”。要积极培育

各极点并形成城镇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人口、产业等资源的集聚,实现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区域协调合理分工”的战略目标是从区域高度统筹巢湖市域的城镇化发展,重点推进皖江北岸、巢湖北岸、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沿线等地区的建设发展,实现人口及产业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和空间对接;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巢湖水环境及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治理工作为重点,通过空间管治等措施来确保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跨区域交通,包括京福高铁、商杭客运专线、庐铜铁路,以及沿江港口和过江通道等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交通设施服务区域的一体化。

(三)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

以提高市域城镇化质量为目标,以“优化城镇布局、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发展重点城镇、合理发展一般镇”为指导思想,以“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一般镇(乡)”为四个等级,完善城镇的等级结构。

表市域城镇等级结构一览表

城镇等级数量城镇名称

中心城市巢湖市

县城庐城镇、无城镇、历阳镇、环峰镇

重点镇居巢区:柘皋镇、槐林镇、黄麓镇(含中庙街道)

无为县:高沟镇、二坝镇庐江县:泥河镇、汤池镇、同

大镇、白山镇

含山县:林头镇、清溪镇和县:乌江镇、姥桥镇、沈

巷镇、香泉镇

一般镇(乡)居巢区:夏阁镇、散兵镇、炯炀镇、苏湾镇、栏杆集镇、

坝镇镇、银屏镇、中垾镇、庙岗乡

无为县:襄安镇、汤沟镇、姚沟镇、白茆镇、泥汊镇、

陡沟镇、福渡镇、石涧镇、严桥镇、红庙镇、开城镇、赫

店镇、蜀山镇、泉塘镇、刘渡镇、牛埠镇、昆山乡、鹤毛

乡、洪巷乡、十里墩乡

庐江县:罗河镇、矾山镇、盛桥镇、万山镇、郭河镇、金

牛镇、石头镇、龙桥镇、柯坦镇、白湖镇、冶父山镇、乐

桥镇

含山县:陶厂镇、仙踪镇、运漕镇、韶关镇、铜闸镇

和县:西埠镇、功桥镇、白桥镇、善厚镇、石杨镇

(四)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的规划目标是建构个规模等级。其中,Ⅰ级:人口>万的大城市,即巢湖市中心城区;Ⅱ级:人口万的中等城市(镇),为个县政府所在城镇以及二坝镇;Ⅲ级:人口万,包括个小城市(镇);Ⅳ级:人口万以下,包括个建制镇和个乡集镇。

表市域城镇规模结构一览表

规模等级数量城镇名称

Ⅰ>万人巢湖市中心城区

Ⅱ万人庐城镇、无城镇、环峰镇、历阳镇、二坝镇Ⅲ万人黄麓镇(含中庙街道)、高沟镇、沈巷镇、姥桥镇

Ⅳ<万人(含个

乡集镇)乌江镇、林头镇、清溪镇、柘皋镇、槐林镇、泥河镇、汤池镇、香泉镇、同大镇、白山镇、襄安镇、汤沟镇、矾山镇、苏湾镇、陶厂镇、仙踪镇、西埠镇、罗河镇、盛桥镇、炯炀镇、夏阁镇、散兵镇、栏杆集镇、万山镇、运漕镇、姚沟镇、白茆镇、泥汊镇、龙桥镇、冶父山镇、银屏镇、中垾镇、陡沟镇、福渡镇、石涧镇、严桥镇、红庙镇、开城镇、赫店镇、蜀山镇、泉塘镇、刘渡镇、牛埠镇、乐桥镇、郭河镇、金牛镇、石头镇、柯坦镇、白湖镇、坝镇镇、韶关镇、铜闸镇、功桥镇、白桥镇、善厚镇、石杨镇,庙岗乡、鹤毛乡、洪巷乡、

十里墩乡、昆山乡

(五)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按市域各城镇的比较优势和在区域中的定位,规划分为种职能类型,即综合型、交通型、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同时保留乡集镇的农业型职能)。支持城镇的差别化发展,旨在引导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城镇职能结构体系。

表市域城镇职能结构一览表

职能类城镇名称

(六)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标准

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总体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基本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分别为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表 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标准建议指标一览表 型

综合型 巢湖市中心城区、环峰镇、历阳镇、无城镇、庐城镇、清溪镇、白茆镇、

炯炀镇、香泉镇、石涧镇、陡沟镇、善厚镇、中垾镇、襄安镇

工贸型 高沟镇、林头镇、乌江镇、泥河镇、二坝镇、柘皋镇、槐林镇、姥桥镇,沈巷镇、夏阁镇、运漕镇、罗河镇、散兵镇、陶厂镇、仙踪镇、矾山镇、姚沟镇、泥汊镇、汤沟镇、龙桥镇、严桥镇、开城镇、泉塘镇、牛埠镇、坝镇镇、同大镇、石头镇、金牛镇、郭河镇、柯坦镇

旅游型 汤池镇、盛桥镇、西埠镇、韶关镇、白桥镇、白湖镇、冶父山镇、银屏镇

商贸型 黄麓镇(含中庙街道)、红庙镇、赫店镇、蜀山镇、石杨镇、功桥镇、白山镇、乐桥镇

交通型 万山镇、栏杆集镇、苏湾镇、福渡镇、刘渡镇、铜闸镇

农业型

庙岗乡、昆山乡、鹤毛乡、洪巷乡、十里墩乡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平方米人)

城镇名称

中心城区、庐城镇、无城镇、环峰镇、历阳镇、

二坝镇、高沟镇、襄安镇、乌江镇、林头镇、清

溪镇、柘皋镇、运漕镇、汤沟镇、牛埠镇、矾山

镇、沈巷镇、苏湾镇、陶厂镇、仙踪镇、西埠镇、

罗河镇、盛桥镇、烔炀镇、香泉镇、汤池镇、泥

河镇、夏阁镇、散兵镇、姚沟镇、龙桥镇、冶父

山镇、银屏镇、万山镇、栏杆集镇、坝镇镇、姥

桥镇

槐林镇、中韩镇、白茆镇、陡沟镇、福渡镇、石

涧镇、严桥镇、红庙镇、开城镇、赫店镇、蜀山

镇、泉塘镇、刘渡镇、泥汊镇、乐桥镇、同大镇、

白山镇、郭河镇、金牛镇、石头镇、柯坦镇、白

湖镇、韶关镇、铜闸镇、黄麓镇、功桥镇、白桥

镇、善厚镇、石杨镇

(七)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铁路网规划

京福高铁(巢湖段):京福高铁从京沪高铁的蚌埠—合肥—巢湖(市区、无为)—铜陵—黄山—江西上饶—福建福州。

庐铜铁路:该铁路经合肥南站引出经庐江、无为,利用京福高铁公铁两用桥到铜陵。该铁路作为一条重要的煤炭、原材料运输通道,将沟通从漯河经阜阳、六安、庐江、铜陵、黄山至金华、温州的运输联系,成为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

合安(合肥—安庆)城际铁路:起始于合肥南站,终点为宁安(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安庆站,巢湖境内线路走向建议经庐江西站(万山)沿合九铁路一线。

合巢芜城际铁路:合巢芜城际铁路属于商丘—杭州客运专线的一部分,也是华东第二通道的一部分。线路走向建议为商丘—阜阳—合肥—巢湖—芜湖—宣城等地。该线建成后将承担淮南复线的客运功能。

宁巢城际铁路:宁巢城际铁路在巢湖段的走向建议为江浦—和县—含山—巢湖。其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巢湖与南京地区的联系。规划宁巢城际铁路线与合肥的联系为沿京福高铁线,规划建议在巢湖中心城区龟山以西设巢湖西站。

淮南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淮南复线合裕段(合肥撮镇至芜湖裕溪口)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是华东二通道的组成部分。改造后的淮南复线以货运为主,客运功能由建设中的合巢芜城际铁路承担。

铁路站场规划:配合京福高铁建设,在无为县福渡镇增设铁路站;规划在万山镇结合原有的万山站设置一个铁物流枢纽——庐江西站,通过铁路和公路的协同网络,实行多种方式联运;配合庐铜铁路的建设和庐南工业区的发展,在庐江县泥河镇增设铁路站;配合淮南复线改造,原位于中心城区的货站宜迁至林头镇,以靠近产业区,并减少货站及货运交通对城区的影

()高速公路网规划

北沿江高速公路(巢湖段):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东西横线中的扬州—武汉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线路走向为扬州—天长—滁州—和县—无为—枞阳—安庆—潜山—宿松—武汉。该高速是巢湖市域重要的横向通道。

巢庐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北沿江高速联络线):一端在万山与合铜黄高速相连接,经过冶父山镇、坝镇、严桥镇,另一

端在石涧镇与北沿江高速相连接。该高速建成后将极大地缩短巢湖市区和庐城镇的交通距离。

合巢马高速公路(联络线):一端连接规划中的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向东延伸可与沪渝、宁杭、宁沪高速公路相连,另一端与北沿江高速公路在和县相接,进而可与合巢、合宁、合徐、合安和合六等高速公路相衔接。

巢湖—繁昌高速公路(联络线):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南北纵线中徐州—福州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北部与北沿江高速公路相接,经无为县,过芜湖长江二桥(暂名)与沪渝高速连接。

西埠—乌江—南京长江三桥高速公路(联络线):该高速一端与北沿江高速在西埠镇相接,另一端过乌江镇从南京长江三桥通往南京。该高速进一步缩短巢湖市与南京市区的联系,是接轨长三角的重要通道。

巢芜铜高速公路(联络线):该高速北端与北沿江高速公路衔接,经过京福高铁公铁两用桥(暂名)到铜陵,进而与沪渝高速公路相连接,是巢湖市与铜陵市最为直接的高速连接通道。

()公路网规划

一级公路规划:市域内所有八条省级道路均要经技术改造升级到一级公路。

改造完善沿江公路系统,其中以现有沿江省道和、县道为基础,完善连接沿江县城和重点城镇的生活性交通主干道系统。依托部分县道新建完善一条连接沿江产业组团和港区的、生产服务

功能为主的集疏道路,以实现主要产业组团、港区与高速公路、铁路之间快速便捷的联通;

建议省道部分改线,一端接市区的亚父路经过银屏镇,在散兵镇再接入原来的省道;

改造升级槐林镇—开城镇—襄安镇的一级公路联络线,连接环湖旅游专用道和二军路();

改造升级联络中垾镇—柘皋镇—苏湾镇—栏杆集镇为一级公路,并与跨湖隧道联通形成巢湖市区的外环线;

县道连接着巢湖、二坝镇和林头镇,并且沿线企业较多,交通量大,建议升级为一级公路;

升级改造大塔路()并且向南延伸到通江大道;升级改造连接无城镇和高沟镇的公路为一级公路。

规划中心城区北环路滨湖分区段向西延伸至中庙街道与黄麓镇的公路为一级公路;规划健康西路滨湖分区段向西延伸至黄麓镇为一级公路;规划合巢旅游快速通道为兼具旅游景观功能的一级公路;规划中庙街道与黄麓镇之间增加南北向的一级公路贯通联系以上条东西向的一级公路;通过以上条位于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一级公路加强与合肥市的对外交通对接。

二级公路规划:除所有上述提及外的等级公路均要经技术改造升级到二级公路。

环湖旅游专用道规划:依托巢湖北岸正在建设的旅游快速通道、南岸的部分省道线路()以及新建的盛桥镇至白山镇一线的

环湖大道,构建巢湖市域的环湖旅游专用道,以完善“环巢湖风景旅游圈”,带动巢湖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大发展,并促进与合肥市的跨区域合作。

市域村镇道路规划:规划建设(改扩建)连接市域内各镇、乡、村之间的道路,完善乡道和农村路网,提高乡镇之间的可达性。

()航运与港口规划

航运规划:配套“引江济巢”工程,建设裕溪复线船闸、按三级航道标准改造提升裕溪河航道,提升合肥—巢湖—长江通道;建设凤凰颈船闸,疏浚整治兆河航道、西河航道等,按三级航道标准打通皖中通江达海第二通道,形成通江达海两大通道。

港口规划:

①合理规划港口建设,打造沿江沿河“一带一轴”的港口发展空间格局。

“一带”指沿长江的港口发展带,“一轴”指沿裕溪河、沿巢湖岸线的港口发展轴。

②重点建设沿江港区,构筑“沿江城镇港口”的空间格局。

依托乌江镇的乌江—石跋河专业港区;依托历阳镇、姥桥镇的郑蒲综合港区;依托姥桥镇、白桥镇的西梁山专业港区;依托二坝镇、沈巷镇的二坝综合港区,依托高沟镇、襄安镇的刘渡—高沟专业港区等,实现港口带动城镇、城镇推进港口建设的互动发展模式;加强港区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和与相关城镇的交通设施

建设,有效拓展港口腹地,以大运量工业项目建设为主动力,推动港口与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多功能、多组团的新型港区。

③积极发展内河干线港口,打造皖中地区水上运输走廊。

重点建设沿裕溪河和沿巢湖岸线的巢城新港、林头港、运漕港等。其中,沿裕溪河的港口发展要逐步完善港口集疏运通道,并与合巢芜城镇产业发展轴相互配合;港口朝大型化方向发展,打造皖中地区水上运输的重要枢纽走廊,带动沿线城镇的发展;巢湖南岸的港口建设要注意产业、城镇与生态岸线的协调,实现岸线资源开发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

④改建新建旅游码头

改造升级中庙旅游码头、巢湖望城码头、散兵镇码头等。新建滨湖新区旅游码头、三河旅游码头、西坝口旅游码头、蛇山旅游码头、姥山登岛旅游专用码头等。

()过江通道规划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连接沪渝高速公路和北沿江高速公路,促进马鞍山与巢湖的跨江合作。

芜湖长江二桥(暂名):贯通滁黄高速,沟通沿江地区“三纵”与长江南岸高速路网,加强巢湖与芜湖的经济联系。

芜湖长江三桥(暂名):是商丘—杭州客运专线(合巢芜城际铁路)跨江的通道。

京福高铁公铁两用桥(暂名):是京福高铁、庐铜铁路跨江的通道;连通沪渝高速、北沿江高速,带动沿江区域西南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巢湖—芜湖越江隧道:在二坝镇沿江区域加强与芜湖市内交通网络的联系,在沿江留两个过江隧道走向(东线和南线)推动跨江合作发展,同时缓解芜湖长江大桥的交通压力。

(八)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供水设施规划:保证巢湖市的供水安全性,积极推进引江济巢工程,规划期末巢湖市域年用水量约亿立方米。饮用水水质达到《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要求,城镇管网普及率达到%。

()排水设施规划:规划期末,巢湖市域年污水总量为亿立方米,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以上,县城及重点镇的污水处理率达到以上,中心城市建成座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市及县城内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各镇区排水管网平均覆盖率达到。

()供电设施规划:规划期末市域城乡总用电量为亿千瓦时年。根据用电负荷需求在市域范围内扩建或新建千伏变电站座和千伏变电站座。

()防洪设施规划:中心城市的防洪标准为年重现期,各县城的防洪标准为年重现期,重点镇的防洪标准为年重现期,城镇建设以外的重大工矿企业区的防洪标准为年重现期。规划长江、巢湖的城镇建设段的防洪标准为年一遇;规划清溪河、柘皋河、裕溪河等主要河道的城镇建设段的防洪标准为年一遇;山洪防洪标准为年一遇。

()垃圾处理设施规划:规划期末市域规划建设座大型垃圾综合处理厂与填埋场,确保中心城市、各县城及主要城镇均有综合性垃圾处理设施。

三、城市规划区规划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巢湖城市规划区范围为,现状市区五个街道办事处,周边的中庙街道、黄麓镇、烔炀镇、夏阁镇(不包括原西峰乡范围)、中垾镇、散兵镇、银屏镇,规划区总面积平方公里。

(二)规划协调区范围:规划将含山县清溪镇和林头镇划定为与巢湖城市的规划协调区。

(三) 重大协调规划建设项目

京福高铁站应确定站前范围,统筹各项专业规划,协调建设管理。具体规划协调范围宜包括规划北沿江高速公路以西的含山县用地,以及高铁站周边用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水利规划最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市水利专项规划 工程编号:2010232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2010年9月

“未加盖院勘察设计文件图纸专用章者对外无效”

前言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因湖得名。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456.8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2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80元。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根据2010年初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规划》,巢湖市为示范区十大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的基本定位是“三基地一新城”,即: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我市临江通海、要素供应充足和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积极承接化工、电工器材、汽车配件、造船、农副产品加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巢湖集中区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加工制造业新兴成长区和集聚地。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以上海华谊安徽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以煤直接气化为龙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化工企业,进一步延伸煤化工后续产品,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型煤化工基地。建设

《合肥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doc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巢湖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 六日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草案摘要) 一、规划概述 (一)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近期至年,中期至年,远期至年。 (二)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近期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 规划中期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 规划期末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达。 (三)城市性质 皖江北岸核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以休闲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滨湖宜居城市。 (四)城市职能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之一;皖江北岸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和休闲旅游服务中心;市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五)城市规模

规划近期年,巢湖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平方米人; 规划中期年,巢湖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平方米人; 规划期末年,巢湖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平方米人。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乡统筹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为指导,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措施和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实力雄厚、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大项目为突破口,增强县域农村经济的内在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 促进市域城镇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升,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重点城镇的建设,增强城镇辐射力和吸引力。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的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的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的蔓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巢湖市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 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2.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安徽省政府) 3.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年》(巢湖市政府) 4. “巢湖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纲要基本框架” (巢湖市政府) 第三条规划原则 1、高标准的城市建设目标。 2、全面整体协调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策略,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4、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创造富有特色的优美城市景观。第四条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近期年限为2000~2005年,远期年限为2006~2020年。 第五条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巢湖市区规划区面积共443平方公里(包括规划建成区),其范围西至中旱,北至夏阁,南至银屏、散兵,东至清溪半湖、亚父。规划区用地包括现状城区及环城、中旱、夏阁、半汤、亚父、银屏、清溪半湖等乡镇行政用地,详见规划区范围图。 第六条城市建设目标 1、规划期内,初步把巢湖建设成为以旧城区和半汤两个城市片区为主体,东、西、南各城市组团均衡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2、建设成为皖中地区合、巢、芜经济走廊上旅游业发达,工业和商贸繁荣的经济次中心城市; 3、建立健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市

民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做到设施齐全、环境一流、高效安全; 4、建立可靠的水源、能源供应体系和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及相应的工程设施; 5、建立快捷便利先进的通信网络体系; 6、建立发达、安全、可以满足市民选择要求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七条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近期,巢湖市经济发展应为“市场导向的极核发展”,经济发展以外部推动为主要动因。 远期,全市经济发展逐渐过渡到以自身发展为主,外部推动为辅的良性机制下。 第八条产业发展方向 1、区际职能与分工 巢湖市应积极主动地谋求产品深化配套的地域分工。全市工业结构应形成传统主导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一般产业、区域分工合作的高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格局。 2、产业空间结构的地域调整 巢湖市应调整目前离散状的城镇及产业布局,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城镇集中发展,尤其是要“做大”中心城市。通过集聚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推进型”的主导产业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形成市域经济增长的极核(巢湖市区),提高全市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率,增强经济增长的能力。 3、产业结构演替 全市第三产业将逐步上升,这种上升将主要取决于服务性第三产业(如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 巢湖市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产业发展的突破点还是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内部的制造业部门。 4、产业发展方向 (1)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体系 在继续保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巢湖应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努力谋求跨越式发展,

2011年2020年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简本 合肥市人民政府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 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 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 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 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 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 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四、社会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 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 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 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 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 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 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 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 (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 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71.5%; 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80.3%。 八、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40万人;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九、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 地100平方米;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 地100平方米。 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合肥市域城镇规模等级形成四级结构。 (1)一级城镇:中心城区。 (2)二级城镇6个,包括巢湖市区、肥西县城、肥东县城、 长丰县城、庐江县城、双墩。 (3)三级城镇26个,包括三十头、磨店、大兴、淝河、南

最新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市域概况 1 、地理位置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巢湖。市域与合肥、南京、安庆、滁州市接壤,与铜陵、芜湖、马鞍山三市隔长江相望。全市拥有 182 公里长江岸线,是安徽省皖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会合肥市到南京、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沿江城市的交通走廊。 2 、行政区划 巢湖市南北宽约 122 公里,东西长约 133 公里,全市总面积 9423 平方公里,辖庐江、无为、含山、和县四县及居巢区, 1999 年底总人口 446 万人,人口密度 473 人 / 平方公里。 3 、历史沿革 巢湖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共三千多年。历史上巢湖曾称南巢、居巢、襄安、巢州,至唐武德七年始称巢县,后县名又几经改变,到南宋景定二十八年定名巢县。 1984 年巢湖撤县成立县级巢湖市, 1999 年 7 月撤县级巢湖市成立地级巢湖市。 殷商时期,巢湖市一带属于南巢之地,周代属巢伯国,春秋时为吴楚交兵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设居巢县,东汉为居巢候国,皆属庐江郡,三国时居巢县属魏,后因战争破坏遂废。西晋复置居巢县,仍属庐江郡,东晋南朝时侨置南谯郡,置蕲县,隋时改为襄安县,辖境为今巢湖市和无为县地。唐初一度置巢州,后废巢州设立巢县,属庐州(今合肥市)。宋时巢县属于无为郡,

至南宋末升为镇巢郡,元初又改镇巢郡为巢州,后又改州为县,隶属无为州。明代巢县属无为州,清代属庐州府。 4 、地形地貌 巢湖市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市域中部被长江、巢湖两个冲积平原贯穿,南部和北部为山丘岗地。南北部分用地有东北至西南方向的山脉断续相连,形成了沿江水网圩、沿湖碟形圩、波状平原和低山丘陵四种地貌,其岗地、圩畈、平原的比重分别为 12.3% 、 48.9% 和 38.8% 5 、气象水文 巢湖地处地球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全区年平均气温 15.7~ 16.1 °C , 南北差异较小。巢湖沿岸由于受湖泊的调节作用,冬季最低气温比其他地方略高 1 ~2°C。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 1000.3 ~ 1157 .1 毫米。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内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均很大。 长江流经市域东南边缘,市域内河流主要属于长江流域的巢湖——裕溪河水系。区内流入巢湖主要有炯汤河、柘皋河、北河、白石天河、杭埠河。西河、清溪河是裕溪河的主要支汊河。全市有牛屯河、姥下河、双桥河、石跋河、得胜河、竹丝湖等直接入长江。南部山丘区的罗昌河、柯坦河经枞阳县境的白荡湖、莱子湖入长江。北部跨区的滁河经江苏省六合县入长江。 湖泊有巢湖、黄陂湖、白湖等。巢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多年平均水位 8.37 米,水面积 769.55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2.89 米,容积 20. 7 亿立方米,湖岸长 155.7 公里。 6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排水施工图说明

巢湖市S105(电厂路~湖光路)改造工程 排水工程设计总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2)《巢湖市中心城区污水专项规划(2006-2030)》; (3)《巢湖市雨水及治涝工程规划(2008-2020)》; (4)《巢湖市巢湖水泥厂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5)相关区域1:1000及1:5000地形图; (6)相关道路排水施工图、竣工图; (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版)(GB50014-2006);(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规范》(GB50318-2000);(10)《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1)《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15)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16)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二、设计标准与参数 2.1 雨水工程设计 (1)雨水量计算 根据《巢湖市雨水及治涝工程规划(2008-2020)》,并结合本工程自身特点,雨水工程设计标准如下: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合肥的暴雨强度公式 q=3600(1+0.76lgP)/(t+14)0.84升/秒·公顷 降雨重现期P:取1.5年 径流系数Ψ:路面径流系数0.95,区域综合径流系数0.6。 (2)山洪流量计算 本次山洪设计重现期取20年一遇。 结合本工程特点,山洪流量计算选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洪峰流量计算公式(适用于流域面积小于30km2的区域): Q p =φ(h-Z)3/2F4/5βγδ (m3/s) 式中:φ——地貌系数;h ——径流深度(mm); Z——拦蓄厚度(mm);F——汇水面积(km2); β——流量折减系数;γ——降雨不均匀折减系数; δ——调蓄折减系数。 参数选取如下: h取44mm(全国暴雨分区第4区,土壤类别Ⅱ,重现期取20年一遇); Z根据地面特征取5mm;φ取0.07(F<10km2); β、γ、δ取1(汇水面积长度小于5km)。

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报告

旅游规划 重估巢湖 规划范围界定 本规划范围包括两个层次: (1)规划核心层 以巢湖780平方公里水域为核心,包括合肥滨湖新区、巢湖市区、庐江县城以及大圩乡、长临河镇、中庙街道、黄麓镇、烔炀镇、中焊镇、柘皋镇、银屏镇、槐林镇、散兵镇、盛桥镇、白山镇、同大镇、三河镇、严店乡等环湖周边乡镇,面积2600平方公里,是环巢湖旅游发展的主体区域(以下统称“巢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2)规划联动层 以巢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统筹考虑巢湖流域及周边旅游资源状况,范围涵盖合肥市区、肥东县、巢湖市、庐江县、肥西县、长丰县以及周边的和县、含山县、无为县等县市,面积12500平方公里,是环巢湖旅游发展的联动区域(以下统称“泛巢湖”)。 发展背景解读 (1)融入“长三角”——融入、对接、转型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 域发展分工”。具体说来,安徽要着力建设 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 基地、产业集聚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旅游 休闲五大基地。凭借区位优势和自身发展, 2010年合肥被正式吸收为长三角城市经济 协调会会员城市,跻身“长三角俱乐 部”,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分享中国最活 跃、中国最大城市经济带内群体增长的要素 资源和经济机会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为承接

旅游业发展,建设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创造了条件。 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将为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平台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在此环境下,合肥应积极发挥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提高宣传营销水平,重点培育生态休闲、人文体验、红色旅游等新产品,率先在旅游产业层面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积极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结论】新平台,要求合肥融入长三角旅游发展大格局,与沪、宁、杭等旅游名城等高对接,实现合肥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 (2)缔造“大合肥”——整合、优化、提升 2011年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撤销 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 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 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的县级 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庐江县 划归为合肥市管辖。 行政区划的调整,丰富了合肥旅游资源 的内涵,改变了合肥旅游发展的空间。大合 肥旅游体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1)发展重心:从“滨湖”到“环湖” 2)旅游形象:从“创新之都,滨湖新 城”到“创新之都,东方湖城” 3)空间格局:从“双核、两带、四翼”到“凤凰展翅(一心制动、一体主导、九脉延展、两翼齐飞)” 【结论】新空间,要求合肥重新梳理区域旅游发展新体系,实现市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发展能级的提升。 (3)共筑“环巢湖”——联动、合作、共赢 合肥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合肥市委、市 政府对环巢湖地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高度 重视。2011年9月举行的合肥市第十次党

巢湖市区目前发展规划方案

巢湖市区目前发展规划方案 1. 引言 巢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该省重要的城市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巢湖市区发展迅猛。为了更好地推动巢湖市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制定一个全面的发展规划方案势在必行。 2. 发展目标 巢湖市区的发展规划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具体目标如下: 1. 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市民的收入水平。 2. 建设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住房、教育、医疗和交通服务。 3.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巢湖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 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底蕴,打造巢湖市的旅游和文化名片。 3. 经济发展规划 巢湖市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具体规划如下: 1. 支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提升巢湖市的产业竞争力。 2.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3.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创业创新支持,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 4.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巢湖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具体规划如下: 1. 加大城市交通建设力度,包括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等,提高市民出行便利

性。 2. 提高供水、排水、供电和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确保市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 加强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提升市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5. 环境保护规划 巢湖市的环境保护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规划如下: 1. 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力度,提高巢湖水质和空气质量。 2.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保护好巢湖湿地和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3. 推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6. 城市品质和文化建设规划 巢湖市要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底蕴,需要加强城市景观规划和文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 1. 打造宜居城市环境,注重绿化和景观建设,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 2. 加强文化活动和艺术交流,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3. 推动旅游业发展,开发巢湖市的旅游资源,提高巢湖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7. 结论 在巢湖市区的发展规划方案中,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城市品质和文化四个方面密不可分,相互促进。通过制定并执行这一全面的发展规划方案,相信巢湖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环巢湖地区的发展

环巢湖地区的发展 环巢湖地区的发展 摘要: 通过对合肥市环巢湖地区概念规划的介绍,对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资源的整合开发,滨湖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希望通过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合肥市城市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 巢湖滨水设计规划区域发展战略观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简介 近年来,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市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彰显。寻找新的发展点和发展方试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回顾历史,合肥市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规划城市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从建国初的5万人发展成为人口超过330万人的大城市。由于这段时期合肥城市规模较小,与巢湖缺乏联系要素,巢湖以及巢湖沿岸地区一直未能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范围中来。直到最近几年,政府开始更加关注合肥市与环巢湖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巢湖市划入合肥正是代表着巢湖与其沿岸地区“苏醒”的一个信号。随即由合肥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将验休闲慢生活,感受最美合肥,这些都可以在“1331”规划中最后一个“1”――环巢湖地区中感受得到。可见环巢湖地区在区域规划、合肥战略发展规划中的意义非同一般。 由于整个环巢湖地区地域广漠,同质性( Homogeneity)低,各个区段的地形地貌,建设现状,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深入研究。这种研究过程的意义不言而喻。正如艾森豪威

尔所说的:“Plans is nothing and that planning is everything.”(规划的研究过程是最重要的)。 2.地区概况 2.1环境因素 (1)环境优势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湖呈鸟巢状,故名“巢湖”。湖泊面积780平方千米左右,是典型的潜水湖泊。湖区年均拦蓄地面径流27.8亿立方米。 巢湖作为城市大景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作为区域内大斑块(patch)的存在,其生态优越性在涵养水源,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上都有所体现。 (2)现状问题。 近年来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巢湖的水环境破坏严重,已使巢湖魅力大大降低。 城市化的加快,城市用地扩张速度增加,加上管理和规划滞后,该地区内已有部分地段无序建设,生态环境脆弱。 作为滨水地区环巢湖地区拥有广阔的水域形成开敞的水域空间,但受其地形以及路网结构影响于水滨水区的可达性与通视性都较弱。 2.2社会因素 (1)资源优势。 着眼于环巢湖地区对与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社会文化价值,环巢湖地区拥有极为可观的潜在可开采资源。 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山水风光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其中人文资源和古建筑资源更是合肥市最富饶的地区。从千年忠庙到拥有大量明清古建筑,秀而水环境的三河镇。合肥与巢湖地区的历史尽收眼底。 (2)现状问题。 开发力度不够。景区建设方面没能形成互补,导致巢湖的优质资源没能发挥其作用。 2.3生态因素 (1)生态优势。

【劲爆】安徽省区划将有大调整(地级市减少到14个)

【劲爆】安徽省区划将有大调整(地级市减少到14个)

【劲爆】安徽省区划将有大调整(地级市减少到14个) “吞”了巢湖后合肥跃居中国面积最大城市2011-08-26 15:57 南方报业网网友评论1 条,点击查看我有话说2011年8月21日,市民在市府门口拍照留念,一日之后,这块牌子不复存在。南方周末记者吕宗恕/摄 三分巢湖市,做强合肥都市圈,安徽省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可能是全省区划调整的开端。如此大胆的区划调整,孰是孰非,静待检验。而巢湖成合肥内湖,治污可盼破局。□南方周末记者吕宗恕发自合肥、巢湖□南方周末实习生沈念祖12年前一纸公文令巢湖变身地级市,2011年8月22日,同样是一纸通告,巢湖市被分拆,回到原点。这应该是全国第一个被撤销的省辖市,区划调整之猛烈和大胆,全国罕见。这可能只是安徽区划调整的第一步。按照当地学者描绘的蓝图,到2020年,安徽将逐步实施从乡镇到省辖市的一揽子调整规划,将省辖市由目前的17个减至14个,县级市由5个增到22个,56个县减到31个。现有城市区划2020年安徽的区划预测图(六子绘制)尽管该说法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孙自铎认为是“部分学者的观点,不代表官方”,但拆分巢湖已彰显安徽的勃勃雄心。当巢湖人还沉浸在撤市的悲伤中时,做大的新合肥已决定设立巢湖管理局,尽快统筹滨湖综合开发。而中轻度富营养化

的第五大淡水湖——巢湖能否经受得住即将掀起的新一轮环湖城市大开发,难免不令学界担忧。拍照留念“刚听到消息,感情上还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生于巢湖的安徽省政府参事苏更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个多月以前,他还对拆分巢湖市的消息心存疑虑。然而,巢湖市“消失”得比想象的要快。8月22日,安徽省正式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改为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加上居巢和庐江两区县后,合肥以708万户籍人口一跃成为长江边又一座超大城市,以1140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超越2011年初被境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中国最大城市”武汉,成为中国面积最大城市。距离安徽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不过24小时,巢湖市委、市政府多块牌匾已被撤下,其政府官方网站也无法打开。此前,已有坊间传言。早在8月18日,巢湖市政府就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停止财务活动。此举在巢湖学院一财务人员看来,也就是自即日起冻结账户,各单位财务公章作废。从21日一大早开始,就有不少市民赶到市委市政府办公区大门前拍照留影。面对一拨又一拨前来与“巢湖市人民政府”合影挥别的市民,政府大院门前的女保安一脸茫然。据了解,这里办公区很快将以不菲价格整

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的通知

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合肥市建设委员会 •【公布日期】2008.07.09 •【字号】合建公[2008]50号 •【施行日期】2008.07.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的通知 (合建公[2008]50号) 各县区工业园区: 根据市领导的批示精神,现将《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试行)》 二OO八年七月九日合肥市工业园区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我市工业园区投资吸引力和招商竞争力,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权责结合”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

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性意见。 第二条本指导性意见适用于合肥市市域范围内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经批准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指三县四区及开发区所辖工业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 第三条本指导性意见所称的市政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消防、公共交通和绿地等设施。 第二章规划要求和建设目标 第四条工业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建设,须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园区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141”战略发展规划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编制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园区内各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总量、建设时序等要求。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为:与园区产业开发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协调,与整个园区建设同步并适度超前,保证入园企业项目建设前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到位。 第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 第五条道路交通建设工程 一、工业园区内属于城市主干路网的主干路及以上道路,其设计要求需符合城市道路建设总体要求,本指导性意见仅针对园区内次干路及以下道路提出规划建设要求。 二、工业园区规划道路系统宜采用“方格网状”路网结构。园区道路用地占总用地比例15-20%。 三、园区道路控制要求 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5米,双向四到六车道。支路18米-26米,双向二到四车道。推荐断面如附表1。 表1 工业园区内道路推荐断面形式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方案1 新合肥构建“1331"新格局 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 规划方案认为,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使得未来新合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并提出远景规划形成合芜马铜中心城市群,根本上改变安徽区域联系离散的格局,从而令合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合肥应在长三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自己从“中部增长极”变身“长三角第四极",实现从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迈向长三角继沪杭宁之后的又一中心城市。 合肥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水绿交融的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的省会都市,该方案对合肥的建议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第四极和生态宜居的大湖名城。该方案还提议合肥城市规划应从“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强化城市与巢湖的 共生联动发展,实现“城湖联动,多元发展”.同时还提出了“两城映十镇"的合肥旅游新格局。 “1331"市域空间战略 方案提出“城湖联动,多元发展”战略,意在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完善和提升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实现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其中,首个“1”是指优化提升中心城区,“3"是指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另一个“3”指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最后的“1”指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打造“南淝河通风廊道” 基于巢湖保护流域化、生态化和城市功能多元化、品质化的理念,方案将以合肥城区大量增加内城和滨水公共绿地,形成以“三环九廊"为骨架的湿地绿带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和优化产业布局.传承和发扬环城公园的精彩,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的生态宜居都市。 依托湿地绿带网络,以“老城中心、新城CBD"双心引领,串联拓展和优化提升商务办公、休闲游憩、科技研发、创意产业、文化展示、高端会展等多种复合功能空间,形成服务职能密集的南北两扇. 方案着重提出保护“南淝河通风廊道”,建议在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绿廊及其两侧,布局CBD 商务中心,公园总部基地,钢铁厂遗址创意文化区,滨湖CRD,南淝河文化、科研、服务外包产业区,大学及科技研发区,徽派文化展示园,科学岛,低碳生态住区等重要功能空间,建设成为合肥最具生态美景和人文魅力的“名片空间". 重组产业空间形成都市区东西两翼产业新城.东翼以职教城为依托,壮大新站、整合双凤,

合肥市治涝专项规划

合肥市治涝专项规划(2006~2020)目录 前言 (1) 1.项目概况 (1) 1.1项目概况 (1) 1.2规划依据、规范 (1) 1.3规划范围、与雨水规划的分工 (1) 1.4 规划期限 (2) 1.5规划治涝标准 (2) 2.城市概况 (2) 2.1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2) 2.2自然条件 (2) 2.3城市总体规划 (6) 2.4防洪规划简介 (7) 3.合肥市防洪治涝历史与现状 (8) 3.1排水历史沿革 (8) 3.2 上轮规划执行情况 (9) 3.3存在问题 (13) 4.规划目标、原则、范围 (16) 4.1 规划的目标 (16) 4.2 规划的原则 (16)

4.3规划的年限及范围 (16) 5.规划标准 (17) 5.1 城市现行排水体制及标准 (17) 5.2城市暴雨公式 (17) 5.3治涝标准 (18) 6.治涝工程规划 (20) 6.1治涝范围划分 (20) 6.2原排涝设施改造理由 (21) 6.3 工程规划 (21) 6.3.1南淝河系统 (21) 6.4清淤及养护 (32) 7.防洪治涝监控管理信息系统 (34) 7.1防洪治涝监控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案 (34) 7.2 规划目标 (34) 7.3规划原则 (35) 7.4系统规划方案的组成和结构 (35) 7.5 软件和硬件配置 (35) 8.规划范围内外设施衔接及工程实施计划 (36) 9.投资估算 (37) 10.建议 (39) 10.1 实施建议 (39) 10.2 完善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的建议 (39)

附图: 1、合肥市141城市空间规划图 2、合肥市治涝专项规划(2006~2020)合肥市流域分布图 3. 合肥市治涝专项规划(2006~2020)合肥市防洪治涝设施位置示意图 4. 合肥市治涝专项规划(2006~2020)积水片分析图 5. 合肥市治涝专项规划(2006~2020)南淝河、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流域治涝设施分布图 6. 合肥市治涝专项规划(2006~2020)十五里河、塘西河流域治涝设施分布图 7. 合肥市治涝专项规划(2006~2020)派河流域中游治涝设施分布图 8. 合肥市治涝专项规划(2006~2020)店埠河流域治涝设施分布图

合肥城市总体规划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

合肥市城乡规划条例

合肥市城乡规划条例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13.03.06 •【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 正文 合肥市城乡规划条例 (1998年3月31日合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8年6月20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根据2007年1月17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批准《合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决定》的决议修正2012年8月17日合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2012年10月19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三十六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和管理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一体、区域统筹、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城乡规划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第五条城乡规划委员会对城乡发展战略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区城市设计及专项规划草案、重大项目的选址及规划条件、城乡规划方面的重大政策以及城乡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本条例,制定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七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接受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市辖区(含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职责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市)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

最新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精品资料

一、规划编制必要性 1、是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 2005年8月建设部文件《关于抓紧组织开展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142号)中提出“为了配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保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做好近期建设规划工作。 2、是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和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的需要 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也已经实施完成巢湖市城市空间形态发生较大演变,总体规划发挥了“龙头”作用,但由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变化因素的制约,总体规划又明显出现与巢湖市实际城市建设很多不相符合的地方,需要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及时总结并予以局部调整,促进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相协调。 3、是实施经验总结与解决现状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 “十五”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用地规模都突破了上轮近期建设规划所预测的规模,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没有与空间拓展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开发区、滨湖新区等城市功能组团的空间集聚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增加开发区、滨湖新区工业用地、旅游度假设施等城市建设用地总量,保证城市建设项目能顺利实施。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统筹近期建设规划编

制工作。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对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作用,高效配置空间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在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提高城市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规划保障。充分体现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特性。 三、近期城市发展目标与规模 (一)、城市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一腹两冀”的城市发展构想.做大、做美中心城市,带动老城区和政务新区、滨湖地区建设,大力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区面积达43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43万人,初步建成东、西、南各组团均衡发展的“滨湖园林山水城市”。 2、分项目标 中心城区至2010年新增道路长度约18.5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3.0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城市给水供应能力达22万立方米/天,人均生活用水量220升/日,供水普及率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16万立方米/天,集中污水处理率60%,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7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城区电网供应能力33兆千瓦;城区排涝泵站排水能力为75立方米/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 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

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包括: (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 (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 (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 (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 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市域铁路系统 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

巢湖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30)

巢湖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XX-2030) 文本 巢湖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安徽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 20XX.12 项目名称:巢湖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XX-2030年)委托单位: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编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安徽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 资格证书:[建]城规编141124 甲级 院长:胡厚国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咨询师项目总负责:刘复友院总规划师、正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徐涛松院副总规划师、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龙兆云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罗洁主任工程师 参加人员: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丁楠副主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王文超注册规划师 周耀东城市规划师 李冰冰城市规划师 李晋城市规划师 刘珊城市规划师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翟国方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旸研究生 靳文博研究生 黄雪峰研究生 安徽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 李东和主任、教授、博士 刘法建讲师、博士 方叶林讲师、博士 协编单位: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负责人:马恩俊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参加人员:李先锐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杜峥嵘巢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科科长 审核人:刘复友院总规划师、正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杨建辉院副总规划师、所长、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审定人:胡厚国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咨询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2 第一条概念界定2 第二条规划对象3 第三条规划范围3 第四条规划期限3 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3 第六条规划目标3 第七条规划主要内容3 第二章人口布局规划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