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建构
作者:穆刚
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0期
摘要:教育科学在当代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总结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趋势和特点,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当代中国教育科学发展趋势
教育科学是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各种教育学科的综合体。近现代教育科学产生并繁荣于欧美,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科学体系中的相关学科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传入中国,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后,在当代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科学体系。
一、当代中国教学科学发展历程及问题
教育科学在当代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8年,中国的教育学主要是学习借鉴苏联教育学,更确切地说是学习借鉴凯洛夫的教育学理论。但是,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以二十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初的苏联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主导、用同一时期盛行的研究方法总结同一历史时期教育经验的概括,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1958年开始,中国教育界对凱洛夫《教育学》及以它为代表的苏联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此间的教育科学走上“中国化”时期。六十年代初,上海、武汉、北京、南京等地纷纷出版了一些教育学著作。这些教育学著作确实突破了凯洛夫《教育学》的框架,相当地“中国化”,但所谓的“中国化”,只是单纯以中国一时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把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外国教育经验只作为中国现时教育正确性的佐证。实际上同苏联教育学一样,犯了“苏联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教育”的逻辑错误,只不过是它的翻版,是“中国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教育”。“中国化”的教育学只不过是当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解释[1](5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教育科学又获得新的充满希望的转机,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教育科学处于兴旺时期:研究机构增多,研究人员增加,专编著大量涌现,教育科学似已走上繁荣发达之路。但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科学的指责和不满日益增多:外国教育思想大量涌入,结构主义、要素主义、人本主义、自由主义等,哪一个是中国自己的“主义”,这是其一;在理论方面,教育科学虽有科学之名,但其学术性、理论性是不高的,缺乏应有的精确性、系统性,这是其二;在实践方面,教育科学不能为教育实践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脱离实际,不能对实际工作起到指导作用,这是其三;此后还有其四、其五……这都说明:中国人对中国的教育科学开始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正是这种反思
与批判,使中国教育科学进入“迷惘时期”,有人称之为“教育学的迷惘”或“迷惘的教育学”[2](432-445)。
尽管陈先生用“迷惘的教育学”描述当代中国教育科学建构中出现的乱象,但可以这样说,经过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初步构建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
二、中国当代教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虽然当代中国教育科学进入了“迷惘时期”,但纵观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仍可以从中总结出它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整体性研究态势明显增强。
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研究系统就要把它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背景下进行研究,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包含部分。
教育科学的整体性研究态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内容的整体化趋势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但教育问题和社会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等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教育问题,必须研究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研究教育与各社会子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如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人口等;把这些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解决各种教育问题,而且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的整个教育系统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构成的。教育科学研究对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倚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也是由这三个方面以不同方式结合而实现的。
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构成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三个重要条件,对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是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2.研究观念和方法的整体化趋势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进入教育科学领域;八十年代,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破论进入教育科学领域,对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凡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理念,如: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事后回溯研究
法、历史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动态研究等,都不同程度地运用到教育科学之中,对教育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高度综合基础上的高度分化
如果说综合是整体性研究的直接表现的话,那么分化亦是整体性研究的具体内容。五十年代,引进凯洛夫教育学模式,中国教育科学走上大教育学的道路;在教育科学“中国化”时期,走的亦是高度综合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科学走上了分化的道路:
(1)教育学的几个组成部分独立成为几门分化的学科,如教育概论、课程论、教学论、德育理论和教育管理学等。
(2)教育学在层次上分化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含小学教育学、初中教育学、高中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终身教育学等。
(3)根据学科和各种活动形式,分化为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4)形成一系列分支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教育未来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理学、教育生态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等。
(二)中外教育思潮互补活跃。
新中国成立前,世界各种教育思潮如杜威的教育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列宁的教育思想等,都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许多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杨贤江等进行了一些教育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界完全照搬苏联的教育思想,后来又对其进行了批判,虽经历一番周折,但后来的许多教育家和教育工作根据“洋为中用”的方针,或多或少地受到苏联的影响,教育科学的中外交流之路未完全断绝。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间的教育交流空前活跃:大量外国教育思想(如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新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终身教育、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和著作被介绍进中国,大量留学生留学海外,学术活动频繁举行,海外留学生不断进入中国,中国的和世界的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和实践经验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实践应用研究的比重明显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