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新中国的外交》详细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52478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a.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掌握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关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历史;(2)运用历史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3)以案例分析法,深入研究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 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3.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2. 分析新中国初期重要外交事件背后的战略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外交历史;(2)提问: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国际环境?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
3. 课堂讨论:(1)讨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2)分析新中国初期重要外交事件背后的战略意图。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等;(2)让学生分析案例,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5. 总结拓展:(1)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及其对我国国际关系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五、课后作业1.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知识的理解;3. 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的掌握程度。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ed5e8cb9d528ea81c779aa.png)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一、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返联合国;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活动。
三、知识结构: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方针政策:(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①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大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②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内容:20世纪50年代,在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的国家的友好关系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③_________________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④__________五项原则。
b.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2.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⑤________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
(2)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⑥____________国际会议,在会上起来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3)亚非会议:1955年参加在⑦__________举行亚非国际会议。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⑧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a6a53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4.png)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与外交政策的制定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新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目标。
2. 教学内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 教学方法:讲座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介绍b)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与苏联的外交关系,掌握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
2. 教学内容:中苏建交,中苏条约的签订,中苏关系的破裂。
3.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讲座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中苏建交的过程和意义b) 中苏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c) 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和影响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与美国的对抗与合作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与美国的关系,掌握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2. 教学内容:中美建交,美国孤立政策,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3.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讲座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中美建交的过程和意义b) 美国孤立政策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c)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与美国的对抗与合作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掌握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冲突。
2. 教学内容: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边界问题的处理,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
3.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讲座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b) 边界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c) 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五章:新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掌握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说课稿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009052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a.png)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教学法:布置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撰写心得体会、进行采访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下:
1.撰写心得体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
2.采访实践活动:布置采访任务,让学生采访身边的长辈或有关人士,了解他们对新中国外交的看法和体会。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互动方式
本节课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2.生生互动: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课后互动: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线上讨论等方式,延伸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外交成就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外交成就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因分析。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是高中生,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年龄特征: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e08ea95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a.png)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重要事件、发展与演变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新中国外交政策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历史事件、外交政策评价的能力。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并简要说明其含义。
2.选择一个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进行合理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交事件。
3.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困惑,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外交事件,引导学生从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利益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6课 新中国外交教案1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6课 新中国外交教案1 岳麓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df4e669172ded630b1cb6b3.png)
- 1 -- 2 -- 3 -活动:让学生在图片的介绍中找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看图片,不仅要看图片本身,还要看图片下面的文字介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
②第二个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手段: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材料二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确指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
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
材料三 1988年12月21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说:“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那么应当用什么原则来指导新的国际关系呢?”“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 4 -和平共处五项是最经得住考验的。
”活动: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
③第三个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手段:多媒体出示图片——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图片和“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图片。
活动:设问对比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周总理为何能够如此自信?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并在课本中找出会议的目的、成果及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实力是一个国家外交的基础与后盾。
- 5 -- 6 -- 7 -- 8 -。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26课新中国外交教案22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26课新中国外交教案22岳麓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8bc4166e518964bcf847c8c.png)
ppt图片史料视频
展示本课课标和学习目标
ppt投影本节课的课标和学习目标
学生一起读一上出示视频、史料、图片、图表等讲授本课内容
根据教师讲授、教材和学案,掌握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意义以及外交成就
视频音频图片
创设历史情境
合作探究
出示史料,设计思考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依据史料和教材分组讨论,建国初期外交政策、方针建立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利用图片和史料,在PPT上展示这些内容
自主学习
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
依据史料、图片和教材归纳概括
PPT
本课小结
教师引导
学生总结
ppt
当堂检测
出示习题,展示答案
高效答题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如何结合信息化技术构思教材内容,设计目标主要是由浅入深,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教材,在每个环节都积极运用多媒体、视频、思维导图等多种信息技术,并且借助网络技术搜集相关史料。在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老师和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去针对问题进行思考、研讨、展示、巩固。通过视频、图片、史料来创设历史情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也有助于他们的更好的掌握本课重难点。
教学主题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92ec7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7.png)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
(2)掌握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成就。
(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
(2)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成就。
(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形成背景。
(2)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环境。
(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开展外交工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3. 课堂讨论:(1)讨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
(2)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分析新中国在某一重要外交事件中的立场和策略。
(2)让学生模拟外交谈判,体验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5. 课堂小结:(2)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件,分析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讨论的深度等方面,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外交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实践。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就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6课 新中国外交教案21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6课 新中国外交教案21 岳麓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1f32de2ddccda38366baf57.png)
作业,学生历史思维训练
教师针对重点和学生的思维难点,制作并推送TWT(创新新思维训练)
学生完成TWT的训练并完成
TWT公众网络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微课程前置导学,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化疑难,通过合作学习,并能够在课堂上解决个性化疑难。
教学主题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第七单元中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它包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及其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内容庞杂,头绪繁多。
3 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4 运用问卷星,进行班级总体评价,个别同学、个别题目、个别选项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导入
利用视频《旧中国屈辱外交》、《周恩来外交风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体会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和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微课程《新中国外交》,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
2微课程《历史评价方法》,课堂指导学生当堂评价“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学生认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26课新中国外交教案24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26课新中国外交教案24岳麓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d27229c65ce05087632138c.png)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进行编辑整理;
2.多媒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的再现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受中国不断走向辉煌的时刻
ppt演示文稿
问题探究
1.提出探究命题:
请以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改善与现状为例,探究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3.对学生探究成果作出评价。
分组开展探究活动,小组内交流谈及成果,形成答案
文字资料、ppt演示文稿、多媒体
自主学习
随堂巩固练习
多媒体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布置课前的资料搜索,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2.使用大量图片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探究,培养了学生学科能力,提高了学科素养,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搜索素材并编辑整理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
情境导入
导入:同样的五星红旗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同样高昂的姿态飘扬,见证了新中国在诞生之日一路走来,在国际舞台上历风雨、见世面、开诚心、布公道,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同世界17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近300个国际条约,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在五十多年的如歌岁月中,新中国的外交是如何打开局面,走过当年的的艰难,创造今日的辉煌?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高中历史《新中国外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中国外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6f5858240c844769eaee93.png)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学习,让学生切身体会历史、经历历史,进而更好的理解外交的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备课依据:课程标准和《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 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4ff28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00.png)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案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内容,激发学生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兴趣。
1.1.2 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1.1.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思考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2.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读重要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1.2.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3 教学时长1.3.1 预计教学时间为45分钟。
二、知识点讲解2.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1.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1.2 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2.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2 重要外交事件2.2.1 抗美援朝战争2.2.2 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2.2.3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3 外交成就2.3.1 建立广泛的外交关系2.3.2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2.3.3 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三、教学内容3.1 教学主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重要事件3.1.1 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背景。
3.1.2 分析重要外交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3.1.3 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意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4.1.2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
4.1.3 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4.2 过程与方法4.2.1 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
4.2.2 培养合作交流、讨论问题的能力。
4.2.3 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外交事业感到自豪的情感。
4.3.2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的精神。
4.3.3 培养学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26课新中国外交教案16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26课新中国外交教案16岳麓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49e5303915f804d2b16c182.png)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大量历史信息,给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较整体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多采用设置问题、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导入环节,用《乔的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兴趣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讲授过程中,使用图片、音频、视频材料,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兴趣。巩固练习阶段,使用历史材料等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适量的图片、视频、史料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整体的把握,又有对细节的具体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图片
观看图片
图片
讲授
幻灯片展示图片、史料
思考回答
ppt、图片20120102200942001.jpg
探究
幻灯片展示问题
讨论回答
ppt、图片
小组合作学习
幻灯片展示问题
教学主题
新中国外交
一、教材分析
70年代的外交作为现代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而言则是一个突破的时代,而外交关系的关键又在于中美关系的缓和,因为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使中国出现了第三次建交高峰,中国外交也由原来的半个舞台扩展到整个世界舞台,所以本课有着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外交一、教学目标设计本案例出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Ⅰ)第7单元第31课。
该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三大政策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了解和平共处五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实践,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原因和意义。
(4)掌握中美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正确分析它对中国外交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5)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分析在此四项原则指导下,我国取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巨大成就。
(6)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方针的新发展及中国外交取得的新成就。
2过程与方法:(1)学习建国初期外交三大政策和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比较,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这一段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事件。
(3)通过列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外交成就,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表总结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小型展览会,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会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
(2)通过中美建交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通过学习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外交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建设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
理由:中国是和平共处五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课第一个框目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
理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彻底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孤立的政策,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新成就。
理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外交方针的具体内容,采取“走出去”的外交战略,展开多边外交,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难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期的“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2怎样理解新时期我国与一些大国之间建立的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共讲了五个子目,经过整合,可以设计成三个大问题来处理教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背景:(1)新中国成立时,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中。
(2)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3)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虎视眈眈,实行敌视的政策(4)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
2三大政策:(1)“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
即,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苏联一边。
3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中国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原因: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政府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没能恢复。
③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联的存在以及西欧、日本的崛起和越南战争的影响,美国的霸权地位开始有所衰落。
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⑤中国此时在内政、外交上取得许多成就,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扩大。
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原因:从美国的角度看,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了;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自身的经济实力下降,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从中国的角度看,那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中蒙边境陈兵百万,构成了对中国安全的重大威胁;为了便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加之中国此时国际地位的提高。
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有力地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影响:(1)促进中美建交步伐加快。
(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2)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受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冲击,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订《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了邦交正常化)(3)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三)新时期的中国外交:1政策: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有了新内容和新发展,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我国对外交政策作出这些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多极化和世界各国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和现实;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2成就:(1)20世纪八、九年代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在多边经济领域成就非凡。
最突出的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等。
(4)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导入:本课可采取以下方式导入:①问题复习导入。
如,提问: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它们的对峙对国际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复习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面对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我们新中国的对策是什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②图片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由近及远打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外交部长的照片,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开场白导入。
如,教师说:“19世纪英国外相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句名言: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这就是第31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根据课本上的内容,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段,我们将课本上的内容整合三个子目:(1)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包括建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等内容;(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包括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两个内容;(3)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包括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政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个内容。
学习第一个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什么?(2)为此新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制定怎样的外交方针?(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我们应怎样评价?在学生阅读课本,积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设问:当时中国外交取得了那些成就?在这些成就中哪个最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原因、内容、特点、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和平共处五原则与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相比有那些不同?”(提示要点: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学习第二内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问题时,教师要抓住“合法”、“恢复”等字眼,可设计如下问题:(1)为什么是合法席位的恢复?(2)美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60年代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可组织学生扮成“对立”的两组:一组代表中国,一组代表美国展开短时间的辩论);(3)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怎样理解毛泽东说的“中国重返联合国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这句话?学习“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教材课文后的“解析与探究”栏,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台湾问题的关系”(3)为什么说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如何理解“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学习第三个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发展和表现是什么?(2)中国在新时期如何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取得了那些成就?(3)在新时期中国是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根据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大活动内容,用列表的形式归类总结。
五、教学评价设计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成就非凡。
请回答:(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是什么?与旧中国的外交相比,你有什么感想?(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什么实行多边外交政策?当前中国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2课后访问中国外交网站,搜集反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外交成就的图片,按不同的时段进行归类整理,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展览会。
3一个国家的外交是这个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
”对于这个问题,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一种说法是“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一律平等”。
请你结合1840年以来中国外交的有关史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