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一、澜起伏的情节

情节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载体,是作品主题彰显的底座。叙事文学中缺少情节,人物的刻画、主旨的表现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那么人物性格难免单一和平面化,人物形象不免模糊和概念化。如此,那么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无疑将大打折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即为此理。观照《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情节波澜曲折,叙事生动活泼。“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范南〞,秦晋大军压境,兵临城下,郑国前后被围,危在旦夕,敌强我弱、一触即发的战事不禁让人替郑国捏着一把冷汗。然而,佚之狐对郑伯的一番推荐之词“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那么使郑国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当人们满怀期待等候“救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之时,谁知他严辞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牢骚满腹的抱怨使人们刚刚燃烧的救国之火突然间又熄灭下来,郑国似乎将被重新推到战争的边缘。当郑伯表达出“是寡人之过也〞真诚的歉意和“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晓以利害的的劝说后,烛之武深明大义的“许之〞,又让我们看到了郑国的希望。“夜缒而出〞的行动是紧张而惊险的,烛之武与秦伯的唇枪舌战、巧妙周旋也是步步悬念、令人惊心的。当“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谈判尘埃落定之时,读者悬着的心才得以释怀。秦国不但不攻打郑国,反而派兵“戍之〞,戏剧性的变化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更增添了情节的喜剧效果。秦国退兵后,子犯“请击之〞的建议使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不仁〞、“不知〞、“不武〞的道理陈述以及“吾其还也〞的不战而退,最终让郑国化险为夷,让读者虚惊一场。作品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的情节构思和设计让读者体验到了“过山车式〞的阅读刺激和快感,情节的起伏、叙事的张驰无疑正是文章的艺术魅力所在。欣赏本文与其说是在阅读一篇远古的史传文,还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悬疑重重、精彩无限的现代战争小说。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之“左氏传〞中这样评价《左传》的叙事特点:“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假设斯才者,殆

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左传法之二》以为:“《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清楚,情节表达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

二、详略合宜的剪裁

一般而言,详略的布局和安排是基于文章标题之暗示,情节铺展、人物刻画和主题揭示的需要,凡与以上运思要素有关的内容那么浓墨重彩地详写,其余那么简笔代过或者只字不提。从文题来看,烛之武是作品要着力表现的核心和关键人物,“退〞是作品要重点叙写的主要情节和内容,因而作品中其他人物如晋侯、秦伯、佚之狐、子犯等简写或概述,与“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其他无关情节或细节那么以简代繁或避而不谈。如对秦晋围郑的背景和原因仅作简略交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发生于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的秦、晋伐郑事件除了郑国因两事而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外,秦国出兵援助晋国也自有其原因:秦晋关系历史上一直很好;更主要的是,此时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和野心。尽管秦晋攻打郑国原因众多,但作者择其要者而概言之,其余那么隐去未述。另外,面临秦晋围郑的国家危急存亡之秋,郑国君臣的焦灼和对策,全国上下的恐慌和不安,文章都没有作出说明。当烛之武“夜缒而出〞以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如何焦急地等待他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姿态接待这位行将亡国的使臣,以及秦伯与郑人握手言和、订立盟约时,子犯等谋臣大将的不解和愤怒,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生动形象,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他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慷慨说辞上。因此,本文略写那么开辟了品读的留白空间,激发了读者的思维想象;详写那么再现了使者的不负重望,展现人物的纵横家风采。

三、浑然天成的伏笔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表达故事时,却处处巧设伏笔与照应。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仅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来说明,这说明此次军事行动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导火线在于郑对晋昔日的怠慢不敬和反戈一击(城濮之战),而与秦关联不大,秦、郑之间并无多大的矛盾和冲突,这为烛之武义无反顾出使秦国并晓以利害地单方面说服秦伯奠定了坚实的外交和心理根底。“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郑前后受敌、已成瓮中之鳖的紧张局势和危急处境,那么是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的伏笔之处和照应之句。万般无奈、惊险无比的出城方式更是对老臣佚之狐担忧“国危矣〞的真实反映和间接照应。当然,秦晋驻军一南一北,彼此分开,相隔较远、信息不畅的有利地理位置也是烛之武敢于大胆出击、各个击破并在晋并不知晓的情况下最终同郑国暗中签订盟约的客观条件。“秦伯说,与郑人盟〞这一皆大欢喜的结局那么是对佚之狐“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慧眼识才的最有力的注脚。

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阳奉阴为、表里不一的做法,以及晋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内心坦言,那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秦晋军事集团的不攻自破、迅速解体也就势在必然、理有可查了。叙事文学作品中,伏笔、铺垫、暗示、照应手法的运用既增添情节的曲折性和可信度,又能彰显人物性格和形象的丰富性和立体感。不可否认,本文“细节处藏玄机,平常句有深意〞的伏笔和照应技巧的运用是精彩和成功的,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用心咀嚼。虽然刘知几在《史通·申左篇》中认为《左传》的文学成就“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但左丘明“编而次之,配经称传〞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四、栩栩如生的人物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和圭臬。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同样表达出了上述特点。烛之武无疑是文章的中心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