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积累文言字词,准确译文。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教法: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确实在三国时期涌现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大家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这位英雄是关羽,他曾经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最终大意失荆州,夜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大屏幕展示)吕蒙,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如此足智多谋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孙权劝学》,一探究竟。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师明确:
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练朗读,正确断句和停顿
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大屏幕展示)
三、了解作家作品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四、赏析课文,合作探究:
导学达标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注意断句和停顿,生读。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听范读。

(大屏幕展示)
指正重点字音
师: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指1-2个学生朗读。

大屏幕展示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
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导学达标二:读懂句意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结合注解粗知大意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生翻译,质疑,师强调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大屏幕展示)。

1、小组学习开始翻译全文。

2、以检代练,通译全文。

导学达标三:课堂检测
①解释加粗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蒙辞以军务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乃始就学见往事耳
②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导学达标四: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课本剧展示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生2:我想用“学”一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3、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以自身为例,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对比,以此说服吕蒙,使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诉吕蒙学习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以此说服吕蒙。

五、课堂小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

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先生也可以含笑九泉了!最后借用冰心奶奶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愿同学们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创佳绩!
六、布置作业:课下研读文本,探究人物性格。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学情分析
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二章》等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

搜集了有关作家、作品和相关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的资料。

而且本文浅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但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成语上有一定的坡度,积累名言警句上可能有所欠缺。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效果分析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文言文教学应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教学。

用质疑、讨论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

目标的确立应体现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很恰当过渡语的设计自然巧妙,可谓“言为心声”。

第二、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教师指导到位,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

一读:读通课文。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所以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语气语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第一个层面的朗读,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起到引领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但我觉得廖老师做得还不够透。

二读:读懂课文。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最后复述课文,整体感受文意。

在这一步有意作了铺垫:告诉学生后面有词语解释方面的检测,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接下来的字词句的反馈练习学生表现不错。

第三、课本剧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既活跃的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不足是:展示的小组少了些。

第四、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整个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但也有些问题和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读,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问题,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自主的基础上去合作去探究。

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深入,学生没能尽情地展示。

课堂的随机应变和驾驭能力不够强。

比如,指
导朗读方法后,应该让学生再次朗读感悟这其中的妙处;给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求不够明确。

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

可分三层:先写孙权劝学;二是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

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

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评测练习

一、解释加粗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见往事耳
二、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一、明确: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

孤:古代王侯自称。

当涂:当道、当权。

见事:认清事物。

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

即,就;更:重新。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辞:推托。

卿:朋友间的尊称。

吴下阿蒙:泛指学识浅薄的人;见:了解。

二、A: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注意语序)
B: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注意“邪”,表反问,译作“吗”)
C: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注意“耳”,表限止语气,译作“罢了”)
D: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E: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注意“乎”,表感叹)
F: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

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

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

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研读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问文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另外,课本剧的展示也是课堂增色不少。

本课的教学环节如能紧凑一些,将随文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课标分析
2011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孙权劝学》是部编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

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