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华师大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六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华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四十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华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四十
【答案】:
【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答案】:
【解析】: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改革的措施?改革的措施有何作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魏孝文帝的举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概括材料三所述的“1861年改革”的作用?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明治政府“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的措施。
──引自《资治通鉴》
【唐皇长策】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清帝奇功】
材料三176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秋,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1770年10月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长途跋涉,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答案】:
【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依法治国
【答案】:
【解析】:
促进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采用汉姓的根本原因是(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D、先进封建经济的影响
【答案】: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 影响
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胜败原 前秦 因分析
东晋
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 兵;自恃兵多势强;指挥失误
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得当
地位
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形势图
从地图上来看,前秦和东晋两 个政权对峙。前秦皇帝苻坚踌躇满 志,欲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 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383年, 苻坚率80余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 东晋,统一中国。双方对峙于安徽 寿阳的淝水,东晋虽然在实力上弱 于前秦,但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与指 挥下,积极应战,最终取得胜利。 苻坚败退北方,前秦统治瓦解,北 方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陶俑
洛阳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 大致可分为文吏俑、武士俑、铠马 骑俑、骑马鼓吹俑群等种类。北魏 陶俑生动自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崇尚一种宁静和含蓄的理想境界, 形象写实,比例匀称自然,有清秀 端丽之感。对人物服饰、面部特征 的刻画更为注重。上图中的三位陶 俑,都着汉族的服饰,这表明北魏 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在逐渐加强。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地域上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 经济上 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生活上
用具等
政治上 文化上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交融,有利于我 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 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 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今欲断北语,从正音(汉语)。 ——《魏书》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4.元丞相为什么也被罚俸禄? 穿汉服
壬寅,革衣服之制。 ——《魏书》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 戴汉族服饰。
汉化 自改西革晋以措后施,经过两百年的战有乱哪,些洛阳影已响是呢一片?瓦砾。
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1.北想魏一的想公这主种最姻有亲可关能系嫁对给北哪魏个的民统族治的人? 有鼓什励么鲜好卑处贵呢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族卑为聘分女大孝
宣 霁 元 年 七 月
高 门
公 主
王妃把汉中原 族别 为地子 作主姓 (和文 帝鲜聖卑贵族的
。 也 ,利益大联五系后起汉来选,旨壮大了北
嫁 给
很多魏的姓女 统个 皇治宫 ,力族 贵量择 中。血统的交
第三 章
团结铸盛世
图说历史: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
经济
物质
精神
生产
生活
生活
民族大交融 采桑图
烤肉图
胡乐图
北魏初期,汉族崔宏因不想
北魏末年,汉族大臣将北魏
在异族政权中为官,逃亡江
视为自己归属的王朝:“郭
南,途中被追回,为此他写
嘉灭亡的耻辱和家族仇恨使
下诗文咏叹自身悲惨命运。
我痛入骨髓。”
牛耕图 ——《魏胡地书床而》替坐代”了的当习时惯人方们式“。席 胡汉合—舞—已《成北为齐普遍书风》气
交流互鉴
多元
历史上孝文帝改革是落后鲜卑族屈服
华夏民族于,先非进汉一族族文所化成的。结太果古, 以我认来为,中诸华族民
错居(交错族杂的居形)成过,程接就触是交少通数(民交族被流单沟向通融)入, 各去小异而汉大族同的,过程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 世所谓诸夏是也。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 学习目标: 习 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知道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影响。 目 2.知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标
3.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认识各民族在交流与交融中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
新课导入
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北段, 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名叫嘎 仙洞。从这里走出的拓跋鲜卑建 立北魏,统一北方。在此以前, 前秦一度是北方的统治者。一次 著名的战役给拓跋部的崛起提供 了机会。这是什么战役?导致了 什么后果?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
1.淝水之战 观看视频,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及前秦失败的原因
要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统一
嘎仙洞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 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 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 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
1.改革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时间:471年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王朝 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 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文学家。
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
1.淝水之战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朝政权更替
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要点一 淝水之战
1.淝水之战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 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 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 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 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其中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 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内容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意义: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 认同,巩固统治

202X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ppt课件

202X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ppt课件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论坛:
PPT课件:/kejian/
1、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2、促进“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的表现
一、社会生活衣 胡人汉服 食 汉人胡食
用 日常用具相学习 南北互使、
二、南北往来 南北互市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隋唐女服
隋唐男服
唐装的“宽衣大袖”是礼服“,窄衣窄袖”的是常服。
汉族妇女做馒头、烙饼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北齐《校书图》中胡床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11:15:0011:15:0011:154/21/2021 11:15:00 AM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1.4.2111:15:0011:15Apr -2121- Apr-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11:15:0011:15:0011:15Wednesday, April 21,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1.4.2121.4.2111:15:0011:15:00April 21, 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4月 21日星 期三上 午11时 15分0秒11:15:0021根本目的: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北方民族的交融》同步练习1. 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A.七擒孟获B.孝文帝改革C.张骞出使西域D.商鞅变法2. “不惧险阻迁洛阳,力主改革学汉化。

汉语汉服皆登场,改姓联姻礼孝扬。

”这首歌谣颂扬的是( )A.商鞅 B.呼韩邪 C.苻坚D.北魏孝文帝3. 北魏孝文帝改革“胡风国俗”后,鲜卑人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在北魏的鲜卑贵族青年可能经历( )①学汉语②穿戴汉族服饰③改汉姓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4.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

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A.说汉语B.穿汉服C.改汉姓D.以法治国5. “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颁布这一诏令的帝王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6.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7. 北魏孝文帝改革( )A.是古代汉族政权实施的改革B.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C.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D.为唐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8. 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曹魏、北魏B.西晋、北魏C.前秦、北魏D.前秦、东晋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

”——《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则材料都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2)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迁都,这一问题在哪一年得到解决?(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华师大版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第九十八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华师大版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第九十八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华师大版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第九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上述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成吉思汗统一蒙古D、清朝文字狱【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对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等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C、唐朝时出现了“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

D、清朝统治者实行学术自由,对外开放的政策。

【答案】:【解析】:第3题【问答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步骤一:了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1)举例说明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和战各举一例)(2)北魏时哪一历史事件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列举唐太宗时期为汉藏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人物。

(4)北宋与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和之事?北宋与一少数民族签订什么和约?此后很长时间保持和平局面。

步骤二: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5)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由史及今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答案】:【解析】:第4题【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说说汉光武帝振兴国家的措施有哪些?材料二反映的两个中心问题是什么?“北语”、“正音”各指什么?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案】:【解析】:第5题【材料分析题】改革往往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闪光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材料二:在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下,变法改革也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

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北方各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北方各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的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较晚内迁的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措施,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并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目标1.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了解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3.通过北魏陶俑、敦煌莫高窟壁画等,理解北方各族交融的表现及历史意义。

4.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然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是否有历史上曾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预习检查1.说说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2.说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述北朝更替的过程。

4.说说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并讲述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人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吗?你想了解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起了解北朝的历史。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教案
◆自主学习二(阅读P115-116内容,归纳梳理)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①北魏建立后定都在(今),后迁都到。
②迁都原因:
③积极意义: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①措施:
二次备课
孟匠中学课堂导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教案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协作教师
设计时间
授课时间
总课时序数
授课人
学习内容
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
学习
目标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认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习准备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一(结合P114-115第一目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前秦瓦解后,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
2、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
3、简述此时黄河流域的发展形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主要讲述了在我国北方地区,从东汉末年到北魏时期,各个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迁徙、通婚等方式,逐渐实现了文化的交融和民族的融合。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北方民族的迁徙与交融、民族矛盾与战争、民族政策的调整以及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历史人物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对于北方民族的交融这一主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理解和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认识北方民族战争与交融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2.教学难点:北方民族战争与交融的关系,民族政策的调整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方民族的交融。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北方民族战争与交融的关系,民族政策的调整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讲解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事件、重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5.讨论法:学生就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北方民族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王猛
壹 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阅读课文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语或典故: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影响: 淝水之战是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 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形势图
D
肆 课堂练习
3.(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
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
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
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D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汉族 农耕 封建社会 定居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 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 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 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思考 合作探究
民族交往:和平与武力并存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 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 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优质课件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优质课件

3、“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改革者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
•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历史的发展。
三、民族大融合
看 图 学 史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北齐《校书图》中胡床
回答问题: 1、图片中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些表现?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俗。 2、结合所学知识,民族交往中还有哪些现象? 材料:…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 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汉 化 措 施
民 族 交
当堂检测
1、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 胡食”等民族大交融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C ) A.商鞅 ①迁都洛阳 A.①② B.③④ B.张骞 C.北魏孝文帝 D.班超 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D ) 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 C. ①④ D. ②③ 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评价: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女 政治家之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
减少改革的阻力
材料一 : (太和)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2)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基础: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 相同: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3)试比较以上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3、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 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B.学习汉族先进文 D.促进民族大融合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地点: 淝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结果: 东晋获胜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北方再度陷 入分裂混乱
淝 水 之
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 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选自《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有 优
投鞭断流 ——房玄龄《晋书·载纪》
魏晋 牧畜画像砖
习畜牧经验
②生活方式的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族食用烧烤食品
汉人席地而坐
胡床
椅子
方凳
宽袖袴褶装
北魏帝王出御图
Hale Waihona Puke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上衣下裳
上衣下裤
③文化的交融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 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北魏洛阳城平面图
说汉语: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穿汉服:有利于鲜卑族和汉族加深认同,巩固统治 改汉姓: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通汉婚: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百姓殷阜,年登俗乐……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 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胜(较)数。
——《洛阳伽蓝记》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风声鹤唳 ——房玄龄《晋书·列传》
刚愎自用 不听劝阻
骄傲轻敌
临阵怯战
劳师远征 指挥不当
军无斗志 将无战心
二 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北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方民族的交融]华师大版习题精选
[含答案解析]六
第1题【单选题】
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
A、蒙恬北击匈奴
B、孝文帝改革
C、昭君出塞
D、澶渊之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

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哪些王朝因为大肆分封同姓王而导致战乱( )
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
A、秦孝公
B、汉光武帝
C、汉武帝
D、北魏孝文帝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北魏建立后,______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实行汉化,这些措施促进了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材料分析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过程即充满了残忍的流血战争,又不时碰撞出友好的火花,促进了各族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突篇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
和平篇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

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四: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说:“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十八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融汇篇
材料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次著名的战役?图一战役汉军的领军人物是谁?
材料三中的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
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材料中“鞑靼人”是指什么人?他们的回归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影响如何?
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一谈如何处理现在的民族关系?
【答案】:
【解析】:
第8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三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福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生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君变法的主要措施.其中,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是?并用材料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变法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迁都”的作用.除了迁都外还有哪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材料三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哪个重大历史事件?材料三中提到日本向他国学习的特点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有?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人类的改革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一中改革的名称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次改革的哪一项内容反映了此次改革是建立封建土地制度,同时也说明了此次改革的性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目的?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