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总结//酱油坊本资料来源不明,可靠性未知实验诊断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晚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成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也可出现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出现5业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回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3、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

包括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及核变性。

4、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一个或数个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故称为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则可见到。

5、异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以见到的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成为异性淋巴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可以分为泡沫型(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3型。

异性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尔可以见到,但不会超过2%。

6、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细胞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织装细胞而得名。

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其参考值为: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x(10)9/L。

其增多表示骨髓增生旺盛,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7、A 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机体相对缺氧→骨髓储备池释放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2)病理性增多
③急性大出血 可高达20×109/L (内出血)
④急性中毒
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增高 正常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大细胞均一性 大细细非均一性
部分再障 巨幼细胞性性, MDS
正常细胞均一性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障, PNH
减低 症
PPT文档演模板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球形细胞增多
临床意义:
造血物质不足或骨髓造血功能↓所致。常见于营养性巨 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与慢粒的区别
类白血病反应
慢粒白血病
明确的病因 临床表现 白细胞数及分类
嗜碱及嗜酸性 粒细胞中毒 粒细胞及血小板 骨髓象
中性粒ALP Ph’染色体
有原发病 原发症状明显 <100 ×109/L,以分 叶及杆状核为主
常见于VitB12、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
5 RBC大小不均:RBC红细胞之间大小相

悬殊,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常见于各

增生性贫血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PPT文档演模板
(二)红细胞形态异常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 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复习要点 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复习重点1、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中,外周血涂片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1)各种溶血性贫血;(2)红白血病;(3)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4)其他,如骨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2、小红细胞:直径<6µm,如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直径>10µm,如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3、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经染色后细胞内呈现蓝色的网织状而得名4、红细胞增多症: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高于参考值的高限。

按病因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癌等(2)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5、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6、什么是血沉?血沉: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与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有关。

正常值:男0-15/1h末女0-20/1h末7、白细胞最多组成部分是中性粒细胞8、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9、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10、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p259多能查出原发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增多骨髓象无明显变化原发病好转或解除后迅速恢复正常。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格式不良却给力板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格式不良却给力板

========================================第1页========================================血液检查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2、RBC病理性↓的意义:(1)生成不足:a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b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c慢性病性贫血:恶性肿瘤晚期、慢性肾病。

2)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3)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3、贫血的3个诊断指标:Hb、RBC、Hct四个鉴别诊断指标:MVC、MCH、MCHC、RDW、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离散程度)的参数。

RDW能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

临床:缺铁性贫血----RDW升高地中海贫血-----RDW正常5、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临床: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Ret多↑↑6、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即血沉。

(一定条件:a血沉管:直立b一定时间:1小时c一定温度:室温25℃)临床:结核、风湿、肿瘤。

、中性粒细胞(N)病理性升高:细菌感染、创伤、中毒、溶血出血及肿瘤。

8、N病理性降低:病毒感染、脾亢、血液病、自身免疫病及药物理化作用。

9、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5%),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见于严重感染。

10、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叶核及以上者大于3%,或多数为4~5叶核,称为核右移。

见于巨幼贫。

11、嗜算性粒细胞(E)↑: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寄生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12、淋巴细胞的病理变化(1)病理性相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2)病理性绝对↑:病毒疾病及结核病13、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血液学检查(一)红细胞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得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见病理性减少:见各种贫血:①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外在异常②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③红细胞丢失过多二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2、病理性增快:风湿热、结核病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黏液水肿3、血沉减慢: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临床意义较小四血细胞比容HCT/PCV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用于计算补液量的参考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五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主测,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一管——次测,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临床意义: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ABO血型与器官移植;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的鉴定;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二)白细胞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三)血小板的计数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四)凝血因子检测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细胞因子Ⅷ、Ⅸ、Ⅺ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物质和异常抗凝血物质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第二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一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二尿液标本的收集:(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1 首次尿:清晨首次尿2 随即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3 24小时尿:清晨8点(此时的膀胱刚刚被排空)到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做最后一次的采集)4 餐后尿: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三尿液标本的保存1 冷藏2~8摄氏度保存6~8小时2 加入化学试剂:甲苯、甲醛、麝香草酚、盐酸、冰乙酸四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增多: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减少: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尿液外观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以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快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脓尿和菌尿:尿内含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乳糜尿和脂肪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3.气味:正常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的酸性物质;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有机磷中毒,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尿有鼠臭味4.尿液比密:是指在4摄氏度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

2019年实验诊断考试重点知识点大总结非常给力版.doc

2019年实验诊断考试重点知识点大总结非常给力版.doc

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学: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值范围。

3.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4.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是在基因水平上对疾病或人体的状态进行诊断。

它是以遗传物质为检查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查基因的结构或表达量的多少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5.肿瘤标志物: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和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

这类物质可反映恶变各阶段表型及基因特征性,存在于细胞、组织或体液中。

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肿瘤普查、辅助诊断、观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6.PCR:聚合酶链反应是利用DNA聚合酶在体外催化一对引物间的特异DNA片段合成的基因体外扩增技术。

PCR反应体系包括:模板、引物、DNA聚合酶、dNTP和PCR反应缓冲液。

7.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1全能干细胞是指具有无限分化潜能,能分化成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干细胞。

也就是具有形成完整个体分化潜能,如胚胎干细胞。

2能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成各种细胞潜能的细胞,但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是典型的例子,它可分化出至少十二种血细胞,但不能分化出造血系统以外的其它细胞。

8.粒/红比: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9.补体: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它由传统的9 种成分C1(C1q、Clr,、C1s)一C9,旁路途径的3 种成分及其衍生物,B、D、P、H、I 等因子组成。

补体、体液因子与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灭活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也参与破坏自身组织或自身细胞而造成的免疫损伤。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及答案实验诊断学★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答:1.急性感染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某些传染病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12.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原因?答:1.血浆中的各种蛋白的比率改变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红细胞减少时血沉加快.球形红细胞增多.血沉减慢.答: 1.各种炎症性疾病: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性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15..试述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检测的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实验诊断学重点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名词解释1.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2.贫血、RDW、MCV、MCH、MCHC、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3.全能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红比例4.内源凝血系统、外源凝血系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5.隐血试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尿管型6.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渗尿、自由水清除率、肾小管性酸中毒7.血清总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8.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标准碳酸氢盐、剩余碱、阴离子间隙9.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10.Tumor marker, TAA, TSA,AFP, ANA,RF,Westernblotting, ENA11.性传播性疾病、医院感染、耐药性、MRS、PRSP、VRE、ESBL选择题1、在诊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最没必要做的检测是 D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B.红细胞渗透脆性孵育试验C.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D.异丙醇沉淀试验E.酸化甘油溶血试验2、血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下列那项不符合发育规律: CA. 细胞体积由大到小。

B. 细胞质由少到多。

C. 细胞核由小到大。

D. 细胞质由蓝到红。

E. 细胞核由松到紧。

3、正常骨髓象中,粒细胞系统一般可占有核细胞的: DA.10~30% B.20~40% C.30~50% D.40~60% E.50~70%4、被称为中性粒细胞标志性酶是下列那一个细胞化学染色: EA.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C.糖原染色(PAS)。

D.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

E.特异性酯酶(SE)。

5、一患者骨髓象呈增生极度活跃。

粒红比值明显增高;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粒细胞常见大小不一,核质发育失衡,和分裂象易见;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第一章、血液学1、红细胞(RBC)计数(选择)【参考值】成年男子:4.0-5.5成年女子:3.5-4.0新生儿:6.0-7.0临床意义:(1)生理上:新生儿、气压降低、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年龄与性别差异、妊娠(2)病理上:1)RBC↓:贫血A.急、慢性RBC丢失过多;B.RBC寿命↓:溶血;C.造血原料不足;D.骨髓造血能力↓。

2)RBC↑:A. 原发性RBC↑:骨髓增生性疾病;B.继发性RBC↑:机体缺氧;C.相对性RBC↑:体内水分丢失。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底线。

以血红蛋白(Hb)为标准:成年男子HGB<120g/L,成年女子HGB<110g/L轻度:90——110(120)中度:60——90重度:30——603、网积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有嗜碱性物质(RNA),是表明骨髓造血能力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临床意义:(1)反应骨髓造血能力:1)增多:表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能力低下,再生性障碍、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4、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率,沉降速率和红细胞本身、血浆成分相关,后者为主要因素。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1)生理上:老人、儿童、孕妇。

2)病理上: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5、血细胞比容(PCV):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比值。

临床意义:增高:血液浓缩;减少:贫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L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用g/L表示。

7、粒红比例:是指粒细胞系的百分数÷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所得的比值,正常值为(2—4):1。

8、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因某些刺激产生的类似于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第一章血液学检查(一)红细胞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得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见病理性减少:见各种贫血:①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外在异常②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③红细胞丢失过多二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2、病理性增快:风湿热、结核病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黏液水肿3、血沉减慢: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临床意义较小四血细胞比容HCT/PCV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用于计算补液量的参考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五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主测,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一管——次测,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临床意义: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ABO血型与器官移植;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的鉴定;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二)白细胞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三)血小板的计数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四)凝血因子检测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细胞因子Ⅷ、Ⅸ、Ⅺ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物质和异常抗凝血物质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第二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一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二尿液标本的收集:(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1 首次尿:清晨首次尿2 随即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3 24小时尿:清晨8点(此时的膀胱刚刚被排空)到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做最后一次的采集)4 餐后尿: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三尿液标本的保存1 冷藏2~8摄氏度保存6~8小时2 加入化学试剂:甲苯、甲醛、麝香草酚、盐酸、冰乙酸四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增多: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减少: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尿液外观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以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快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脓尿和菌尿:尿内含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乳糜尿和脂肪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3.气味:正常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的酸性物质;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有机磷中毒,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尿有鼠臭味4.尿液比密:是指在4摄氏度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

实验诊断学重点电子版

简答题: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

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

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

3、渗出液、漏出液?答: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清蛋白低于25g/L,常见于晚期肝硬化、重度营养不良等;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常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③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一级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答:主要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肿瘤标志物。

①蛋白质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组织多肽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②糖类:癌抗原15-3、72-4、50、125、242,糖链抗原19-9。

③酶类: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α-L-岩藻糖苷酶。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成人:0.005~0.015(0.5~1.5%)新生儿:0.03 ~0.06(3~6%)绝对值:24~84×109 / L2、溶血性贫血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原始→成熟[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胞浆] 量:少→多染色:深蓝→浅蓝→浅红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核型:规则→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核仁:有→无核膜:不明显→明显[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4、粒红比值的定义: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5、造血干细胞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1-10%)(0.5-1%)(<0.5%)临床意义:增生极度活跃:亢进增生明显活跃:旺盛增生活跃:基本正常增生减低:减低增生极度减低:衰竭7、骨髓各细胞比例:名称比例(%)粒细胞系统40-60红细胞系统20淋巴细胞系统20单核细胞系统<4浆细胞系统<2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8、尿液比重参考值: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临床意义: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

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1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用系统学理论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各个环节,制定措施加以控制11 参考值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值范围。

12 医学决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 ,MD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二)引言概述:实验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对不同疾病患者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和诊断,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原因和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实验诊断学的知识点进行大汇总,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技术。

正文:一、血液学检查1. 血红蛋白检测- 血红蛋白浓度测试- 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血红蛋白病的诊断- 血红蛋白异常的鉴定2. 血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红细胞计数与测定- 血小板计数与评估- 血比容与血细胞压积测定- 血涂片的制作和鉴定3.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D-二聚体的测定- 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测定4. 骨髓检查- 骨髓穿刺技术- 骨髓片的制作和染色- 骨髓象的分析与判读- 骨髓增生与骨髓抑制的判定- 骨髓液细胞的分类和计数5. 其他血液学检查- 血型鉴定与配型-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血浆脂肪谱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外周血片的鉴定与诊断二、生化学检查1. 肝功能相关检查- 肝酶谱的测定- 胆红素检测- 肝细胞功能指标的测量- 葡萄糖酸脱氢酶测定- 胆汁酸测定2. 肾功能相关检查- 血肌酐浓度的测定- 尿素氮浓度的测定- 尿酸的测定- 尿液分析- 尿蛋白定量的测定3. 血脂检测-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 磷脂、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血浆脂肪酸谱的检测- 脂蛋白电泳的测定4. 其他生化学检查- 血糖的测定- 血尿酸的测定- 单胺氧化酶的测定- 血硫酸软骨素的测定- 骨碱性磷酸酶的测定三、免疫学检查1.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A(IgA)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G(IgG)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M(IgM)定量测定-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检测- 免疫复合物检测2. 自身抗体检测- 抗核抗体的检测- 抗细胞小器官抗体的检测- 抗核糖体抗体的检测- 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 抗髓鞘抗体的检测3. 细胞免疫学检查- 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术后抗感染免疫功能的测定- 血清胸腺素测定- 分子免疫学的应用- 细胞因子检测4. 过敏反应检测- 皮肤过敏原测试- 血清技术过敏原检测- 免疫法过敏原检测- 放射免疫法过敏原检测- 组织细胞过敏原检测5. 免疫功能检查- B细胞功能的测定- T细胞功能的测定-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测定- 相互作用结合试验- 免疫球蛋白转录程度的检测四、微生物学检查1. 细菌检查- 常规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形态学观察- 革兰氏染色-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临床微生物培养方法2. 病毒检查- 病毒分离与培养方法- 病毒形态学观察- 免疫电镜技术- 核酸扩增技术- 免疫学检测方法3. 真菌检查- 真菌培养方法- 真菌形态学观察- 看自学真菌生长条件- 鉴别方法-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4. 寄生虫检查- 常规寄生虫检测技术- 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和分离- 寄生虫生活史和细胞感染- 血液寄生虫的检测和鉴定- 寄生虫免疫学检测方法5.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环境菌株敏感性试验- 临床分离菌株敏感性试验- 耐药菌株检验与鉴定- 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的判读- 具体病原体敏感性测定五、遗传学检查1. 色谱技术与远程转位技术2.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3.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4. 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5. DNA测序技术总结:实验诊断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血液学、生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检查,为医生提供疾病的客观数据和诊断依据。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一)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一)2024

实验诊断学知识点大汇总(一)引言概述: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很多诊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

本文将对实验诊断学的知识点进行大汇总,并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实验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对临床实验的理解和操作水平。

一、实验诊断学概述1. 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2. 实验诊断学的分类3. 实验诊断学的发展历程4.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二、实验室常规检验1. 血液学检验a. 血常规检验b. 凝血功能检验c. 血型鉴定d. 共享病原体检验2. 尿液学检验a. 尿常规检验b. 尿妊娠试验c. 尿液有形成分检验d. 尿培养和药敏试验3. 生化学检验a.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b. 肝功能检验c. 肾功能检验d. 电解质检验e. 血脂检验三、免疫学检验1. 免疫学基础知识a. 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b. 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功能c. 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d. 免疫系统的器官和组织2. 免疫学检验方法a. 免疫荧光法b.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c. 免疫电泳d. 免疫沉淀法e. 免疫组化方法四、微生物学检验1.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a.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特征b.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c.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2. 常见致病微生物的检验a. 革兰氏染色b. 细菌培养和鉴定c. 真菌培养和鉴定d. 病毒检验e. 寄生虫检验五、分子诊断学1. 分子诊断学基础知识a. DNA的结构和功能b. RNA的结构和功能c. PCR技术原理d. 基因测序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e. 基因表达和基因组学2. 常见分子诊断方法a. 荧光定量PCRb. 基因芯片技术c. 基因重组技术d. 蛋白质质谱法e. 基因编辑技术总结: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实验诊断学进行了大汇总。

从实验诊断学的概述开始,我们深入了解了实验室常规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和分子诊断学的知识点。

实验诊断学期末复习总结

实验诊断学期末复习总结

实验诊断学期末复习总结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将临床医学和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学科,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期末复习阶段,对这门学科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对实验诊断学的期末复习总结。

一、血液学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升高常见于感染、炎症、应激等情况;白细胞减少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化疗等有关。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寄生虫感染等。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多可能与炎症、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有关。

2、骨髓细胞学检查了解骨髓增生程度,判断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等系统的发育情况。

对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如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

凝血因子测定: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用于判断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

二、尿液检查1、一般检查尿量:增多可能与糖尿病、尿崩症等有关,减少可能与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有关。

外观: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蛋白尿可能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

2、化学检查尿蛋白定性与定量:定性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蛋白情况,定量检查能更准确地反映蛋白排出量。

尿糖:阳性可能与糖尿病、肾性糖尿等有关。

3、显微镜检查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的出现可能提示相应的疾病。

管型:如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等,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三、粪便检查1、一般性状检查颜色与性状:黑色柏油样便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脓血便常见于肠道炎症、肿瘤等。

2、显微镜检查细胞: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肠道炎症,红细胞提示肠道出血。

3、隐血试验用于检测消化道少量出血,对消化道肿瘤的筛查有一定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2)肾小管性蛋白尿:尿圆盘电泳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有尿2-M、溶菌酶增高,尿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定性+ ~ + +。

临床意义:小管间质病变、中毒性小管间质损害、一些中草药引起。

7.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答:(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①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②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2)是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3)是病情观察的指标8. 试述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变化:孕妇、儿童、老人等(2)病理性变化:①炎症性疾病②组织损伤和坏死③恶性肿瘤④高球血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9.何为乙肝大三阳,简述其临床意义。

答:大三阳:HbsAg(+) HbeAg(+) HbcAb(+)临床意义: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期,病人处于高度的传染性,感染性特别强。

10. 何谓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核右移,各多见于何种情况?答: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早右粒细胞)的百分率>5%称为核左移。

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反应。

部分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可出现极度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核分5叶或更多分叶>3%称核右移。

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和造血干细胞功能减退。

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11. 正常成人血沉的参考值时多少?试述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参考值:男性:0—15mm/1小时女性:0—20mm/1小时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孕妇、儿童、老人等(2)病理性变化:①炎症性疾病②组织损伤和坏死③恶性肿瘤④高球血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12.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答: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等引起的感染。

2.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移植排斥反应13.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DIC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14.骨髓像中粒/红比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有哪些?答:参考值:2—4:11.比值正常见于(1)正常骨髓像(2)粒红两系以外的造血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

(3)粒红两系同时增多或减少,如白血病、再障等。

2.比值增高见于(1)粒系明显增多,如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化脓性感染(2)红系严重减少,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3.比值减低见于(1)红系明显增生,如各型增生性贫血(2)粒系明显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

16.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的临床意义见于:1.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2.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3.血管性血友病4.维生素C 或P 缺乏症17.简述红细胞比容测定的临床意义答:1.升高: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使红细胞绝对增多;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15.试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答: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2.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

3.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

4. 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

5. 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7. 风湿性疾病18.简述粒/红比例增高的临床意义答:可由粒细胞系增多或红细胞系减少所致。

常见于1.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急性化脓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

3.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9.简述粒/红比例减少的临床意义答:可由粒细胞系减少或红细胞系增多所致。

常见于1.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2.各种增生性贫血,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生多症。

20.APTT与PT均延长见于什么情况?答: 1.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2.肝素治疗PT与APTT也都相应延长;3.严重肝病各种凝血因子均合成减少可至APTT与PT均延长。

21.简述蛋白尿的种类答:1.生理性蛋白尿2.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假性蛋白尿。

22.简述病理情状况下脑脊液可有何颜色改变?红色:因出血引起,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黄色: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椎管阻塞等。

乳白色:因白细胞增多所致,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绿色:见于绿脓杆菌引起的脑膜炎。

其他: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23.简述葡萄糖检测的参考值及升高的临床意义参考值:3.9----6.4mmol/L,增高见于:生理性增高: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病理性增高:1.各型糖尿病2.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巨人症、皮质醇增多症3.应激性高血糖如颅脑损伤、心肌梗死等4.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5肝脏和胰腺疾病如严重肝病等6.其他如高热、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等。

24.简述血尿的临床意义红细胞数量超过3个/高倍,而尿外观无血色为显微镜血尿.不同来源的红细胞可出现不同形状.肾小球性血尿出现多形性,肾以下部位出血时红细胞形态正常.常见血尿原因有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

25.IgG增高或降低有何临床意义?增高:多颗粒性增高: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肺结核、淋巴瘤、自身免疫疾病单克隆性增高: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IgG型降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26.血尿素氮增高的原因肾性---由于肾脏疾病导致,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衰竭等。

肾前性----由于肾血流量灌注不足,尿量减少所致,如脱水、水肿、失血、休克等。

肾后性----指输尿管、膀胱、尿道的排尿受阻,引起血浆尿素氮升高,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大等。

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如发热、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甲亢等。

27.试述漏出液和渗出液的发生机制答:漏出液: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或潴留在浆膜腔而形成积液。

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症、重度营养不良。

2.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使过多的液体滤出,液体进入浆膜腔形成积液。

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栓塞3.淋巴管阻塞,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渗出液:1.感染性:化脓性细菌、分枝杆菌、病毒等2.非感染性:外伤、化学性刺激(血液、尿液、胆汁、胃液等)、肿瘤、风湿28.试述常用的采血部位及注意事项答:1.毛细血管采血:采血部位应无炎症或水肿,切忌用力挤压2.静脉采血:注射器或容器必须干燥,抽血时应避免产生气泡.3.动脉采血:用于血气分析.采得的血标本必须与空气隔离,立即送检.29.简述同时测定ALT、AST及ALT/AST的临床意义。

答:临床意义主要在于鉴别肝脏损伤与心脏损伤,用于判断肝炎的严重程度。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1,是诊断病毒性肝炎重要检测手段。

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转氨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在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显著升高,如症状恶化,出现“胆酶分离”现象,预后不佳。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ALT/AST>1,若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可能。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且ALT/AST<1。

30.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1。

嗜碱性点彩: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贫血2.染色质小体: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等3.卡-波环: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白血病4.有核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等31.简述APTT检测的临床意义答:延长:见于VIII、IX、XI明显减少,如血友病A,血友病B和XI因子缺乏症,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抽血时混有组织液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