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论文素材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论文素材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论文素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以及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关素材支持。

一、经济增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 人口流动: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

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纷纷涌向经济发达的城市,从而导致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变化。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就是由于长期以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其他地区流入,使得该地区的城市快速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增长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

城市需要更多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来支持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就是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3. 就业机会:经济增长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此外,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城市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这进一步刺激了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1. 产业集聚效应:城市发展促进了产业的集聚与聚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例如,硅谷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创新与创业:城市的发展通常与创新与创业密切相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创新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需求,为创新与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例如,伦敦的金融城就成为了全球金融创新与创业的重要中心。

3. 人力资源集聚:城市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形成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这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才集聚不仅提供了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储备,也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三、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1. 互补与相互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又提供了支撑和保障经济增长的基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化国家。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经济与社会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不同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首先,城市化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和能源等方面的投资,为经济提供了支撑。

例如,高速铁路的建设连接了各大城市,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市场的扩大。

同时,城市化还增加了人口密度,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来源,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次,城市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增长。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能力增强。

这使得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激发了消费和投资的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长期支持。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可能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

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问题突出。

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削弱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最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住房过度供应等问题,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进而引发金融风险,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

为了确保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以引导城市化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土地管理和房地产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城市化进程又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的类型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指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当一个地区的城市人口超过该地区总人口的50%时,我们就称该地区已经完成了城市化。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1. 城市化可以加速城市的发展,促进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源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城市化可以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消费水平和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城市化还可以提高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城市化的类型根据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自然型城市化:指的是由于自然条件导致的城市化,比如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

这种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微弱,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难以得到优化和改善。

2. 技术型城市化:指的是由于技术条件导致的城市化,比如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等。

这种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大,主要是由于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化的进程,进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 政策型城市化:指的是由政策导致的城市化,比如政府制定的城市规划和政策等。

这种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大,主要是由于政策的引导可以促进城市化的进程,进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也会相应地扩大,这就会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是当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 城市化推动了经济增长城市化作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中出现了更多的企事业单位,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效减缓了就业压力。

其次,城市化也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城市化还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这些建设项目不仅为城市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 城市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流动,而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工业化的推进使得城市中的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业产值的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服务业的兴起也给城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金融、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因此,可以说城市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3. 城市化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体现在人力资源的整合方面。

随着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城市化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广阔的人才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各个领域之间的合作与创新,推动了技术和生产力的提升。

其次,城市化还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使得人才得以更好地匹配岗位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城市化也使得人们更容易获取教育和培训资源,提升了整体人力资本的素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趋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它可以提升生产效率,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资源配置和转移,提高创新和创造力。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人口过剩、土地和环境压力、社会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治理。

本文将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其利弊得失和影响机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其具体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因地区、时间、政策等因素而异。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城市化对GDP增长的正面贡献比较显著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城市化对GDP增长的贡献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提升生产率和创新能力。

城市化可以聚集人才和资源,促进产业分工、信息交流和技术升级。

研究表明,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每年增长率可提高0.03-0.1个百分点左右。

(2)扩大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

城市化可以使市场容量和需求量增加,促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

研究表明,城市内人口每增加1%,GDP将增长0.5-1%左右。

(3)优化资源配置和转移。

城市化可以实现资源的集聚和配置,将有利资源向有需求的地区和行业倾斜,促进效率和公平。

研究表明,城市化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财政收入和社会福利。

2. 城市化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缓解的贡献有限尽管城市化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但其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缓解的贡献较为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市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和分化较大。

城市化可以提高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但也会带来就业安全的问题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化。

研究表明,城市化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劳动力市场影响比较有限,尤其是农民工和外来流动人口。

(2)城市化对土地和环境的压力和冲突较大。

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供应,但也会带来土地流转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研究表明,城市化对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的影响比较大,而农村居民和环境问题则相对较少。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作者:胡迩瀚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04期摘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政府和学术界都在讨论的热点问题,其研究的热点好主意集中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直接的作用过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因素问题等等,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也出现了很大的争议,本文此次主要是对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因素前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这两个词在政府报告以及文件中频繁出现,而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了政府和学界普遍关系的问题,经济发展是全球都在关注的问题,而城市化也逐渐成为了我国普遍关注的词汇,城市化的发展也就成为了我国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大形势下,回顾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梳理当前对二者研究的难点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1作用过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过程一般分为两种,分为单向传导和双向作用,其中单向传导的过程就着重突出了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这一过程认为城市经济发展才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而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第二、第三产业的整体产值也会随之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也逐渐向着城市聚集,导致城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城市化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满足人口对城市工作以及城市生活的实际需求。

而双向作用过程则任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传导,而是复杂的相互作用论。

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造就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旋律,也就是说一旦作用过程达成了共识,那么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愈加的紧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也更加的匹配,一旦发生偏离就会使城市化带来极大的损失。

1.2作用机理首先,技术带动经济发展,运用全兴的科学技术手段来不断的创新生产方式,提升产品的质量,提纲劳动生产率,让更多的劳动力从简单繁重的劳动者解放出来,并在城镇地区进行集中,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市场需求,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物质产品。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

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

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鲜明的城市化特征是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城市不断壮大,相应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因为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1.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城市化又是经济增长的一种推动力。

有些国家的城市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例如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它们的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

这些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远高于其他一些国家,这意味着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城市化可以加速贸易、投资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本积累和企业竞争力,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高素质的劳动力聚集在城市,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1.2 经济增长对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这进而促进了城市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增长被视为是城市扩张的基础和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城市经济的重心主要在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和矿业城市,而现在城市经济的重心逐渐转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和,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域和高新技术园区出现。

1.3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因为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工作。

在这个阶段,城市化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和现代化的发展。

但在一些欧洲国家,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因为它们在过去的城市化阶段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现在更多关注的是发展知识经济和高端产业。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作者:刘建伟来源:《商情》2017年第25期(河南工程学院)【摘要】对于现在的社会面貌,可以算的上是小有成就。

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必须制定有力的战略方针。

由于现在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面积也越来越大,所以很多经济发展都是以城市化为主要准则,制定相关的建设方案,进行实施性规划,确定发展的战略方针。

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的综述。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研究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从经济的时局中,可以知道发达国际的城市化建设都非常的完美,且人民的人均水平高,那么,对于一般的城市化发展的国家,相对的经济水平也比较低下。

所以,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方法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展开一定的研究。

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性。

目前,城市化的发展,对经济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各界人士都认为两者之间的联系方式有两种,其一就是只是单向性的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建设的关键步骤,但是也有部分的人认为它们属于双向性的影响。

意思就是说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的,两者相辅相成,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就会出现局限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只有将两者更好的运用起来,共同的发展。

2.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均的收入不断的提升。

由于过去的人口结构在不断的变化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员搬迁,重点在于人口大量的涌向城市,导致人口数量急速增加。

更要懂得利用两者之间的优势,更好的带动双方面的发展,必须要懂得循序渐进,结合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更好的分析其中的利与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发展方案。

3.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主要观点。

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迅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前所未有。

由于现在的城市与农村的人口比例越来越悬殊,且深受传统的思想理念以及发展的影响。

与发展比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主要的方向在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以及地域的特色,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这也是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迅猛,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城市作为现代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到底如何,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内在机制和政策启示。

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地理和生态等多个方面。

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了理论分析。

1. 产业空间结构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空间经济学中,产业空间结构被认为是影响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产业空间结构不同的地区,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效应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将产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可以缓解城市中的资源瓶颈和经济压力,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产业向城市聚集,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和网络效应,进而推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2. 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程度是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化程度越高,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大。

此外,城市化对于人力资本和创新等方面的提升也会促进经济增长。

3. 城市化下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化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影响也值得重视。

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土地失耕等问题;同时,城市工业和交通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消耗也会影响到生态平衡。

因此,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应当考虑到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提倡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全球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全球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68%,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更高,预计将达到75%以上。

这说明城市化已经成为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述评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述评


城 镇 化 与 城 市 化 的概 念 辨 析
从 时 间 上 来 看 , 城 市 化 及 城 市 化 的 相 关 概 念
出现 于我 国 2 0 世纪 7 0年代 ,由于其 过程 的复 杂 性 和关 联性 , 人 口、 经济 、 地理等 不 同学科 , 从不 同 角 度对 城 市化 进 行 了研 究 和定 义 ( 王振 亮 , 2 0 0 0 ;
发展 、 经 济增 长的健康 持续 , 同样 能够推 动 区域协 调 发展 , 促进社会 全 面进 步 。 为明确城 镇化 与经济
增 长 之 间 的作 用 机 制 、 探 究 进 一 步 的研 究 方 向 , 必 须 对 已 有 成 果 进 行 了解 并 梳 理 ,本 文 将 首 先 界 定
我 国城 镇 化 水 平 与经济 增 长 关 系研 究述 评
柳 江 , 李 东方
( 兰 州 商 学院 经 济 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
【 摘 要 】 有 关城镇 化 与经济增 长 的研 究 由来 已久 ,在 我 国全 力建 设新 型城 镇化 的 当下 ,有 必要 结合前 人
聚、 农 村 人 口向城 镇 集 中 的 自然 历史 过程 , 其 核
心 是 人 口就 业 结 构 、经 济 产 业 结 构 的转 化 过 程 和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 3 1 【 基金 项 目 】 2 0 1 4年兰州 市社 科规 划项 目“ 推进 兰州 城镇 化和 农业 现代 化相互 协调 问题 研究 ” ( 1 4 一 O 0 5 B) 【 作者 简 介 】柳江 ( 1 9 7 5 - ) , 男, 江苏 东海人 , 经 济学 博士 , 兰 州商 学院经 济 学院 副教授 、 硕 士 生导 师, 研 究方 向 : 中国 转型 中的增 长 问题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

经济纵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王若晰一、引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与乡村间的差异日益明显,这种差异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该地区城市化的过程。

具体说来,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过程。

1.文献综述。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伴生现象,虽然在我国起步晚于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在我国受到了政学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现将其研学情况综述如下:对于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价,单菁菁,武占云(2020)从结构改革、动能转换、风险防范、制度环境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深入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就及问题,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和经验,系统评价了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状况,从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经济风险防范以及城市经济制度环境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了推动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化的人口因素,辜胜阻,刘传江,钟水映(1998)从马克思主义人口城市化理论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特点,段杰,李江(1999)针对当时关于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发展前景所在。

关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快速发展关系,陈淑清(2003)通过对建国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源动力,科学城市化是我国加快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关于我国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郭松(2006)从实证研究入手,利用定量分析法对样本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建立直观的城市化综合评价模型从发展关联度、可比性与协调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二者的重要因果关系,并指出了二者协调发展的思路选择。

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程开明(2007)通过模型分析述评指出,城市化的动因与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是我国发展城市化经济的现实要求。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作者:王津津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1期摘要:利用2001—2010年中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认为就长期而言,城市化水平可以决定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不能决定城市化水平。

通过估计不同地区的城市化产出弹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省、市、自治区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出西部区域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大,中、东部区域部分城市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抑制经济增长。

据此建议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优化城市规模结构、重视城市化质量来提高城市化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52-05引言城市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动态转化过程。

传统经济学观点下,“劳动力流动会改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出”是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现代化理论为第三世界走出贫穷困境带来了新的希望。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活力的城市是经济增长最好的发动机”成为一种新的共识[1]。

与大多数国家不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分散工业化模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城市病”,但是城市化滞后导致的交易效率低、工业布局分散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经过反思,中共中央将城市化提升到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上来,并提出在“十五”期间将全面推进城市化,“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将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5%,而到了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34.3%。

与之相对应,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也从1978年的381元增长至2012年的35 181元。

至此,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现实数据都表明城市化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与产业转移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现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处理好城镇化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课题。

可见城镇化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

城镇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城镇化的基本学科,以城镇化建设问题为研究重点,国外学者从区位理论方面开展;对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众多。

国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就是城镇化过程,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一个次要因素。

但对于我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基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提出以城镇化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确定了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化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城镇化(费孝通,1986;辜胜阻,李正友,1998)。

这些文献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尤其表现在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方面。

对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国内学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进行梳理。

自上而的下模式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动力机制一般是从国家投资、政策、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以及大中型城市扩张等方面(薛凤旋,杨春,1995;刘红星,1987;齐康,夏宗玕,1985;张庭伟,1983);自下而上模式从农村富余的农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发展(刘传江,1999;费孝通,1984);李强等(2012)从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将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归纳为以下七类: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边雪等(2013)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及推进城市化政策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及推进城市化政策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及推进城市化政策研究从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经济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城市化反过来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种推动力却难以维持,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急需转变。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二者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好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提供新的发展方向,而明确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则需探索二者间的互动作用机制。

众所周知,城市化本质上是各种人员、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高度集中过程,是一种集聚经济。

目前,在面临经济增长减速、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下,把技术创新、集聚经济与经济结构三个变量作为中介因素,研究它们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为充分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二者间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探讨技术创新、集聚经济与经济结构三个变量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中的理论研究时,采用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

而实证分析与定量分析则被应用在对理论机制的检验与实际效果的测算中。

在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下,较为全面的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内在的作用关系。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首先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通过回顾国内外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开展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构思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明确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基础,围绕城市化、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研究理论,提出城市化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经济增长理论,考察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中介变量。

第三部分,针对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一般性分析。

探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轨迹及空间特征,结合经济增长演变及主要特征,描述总结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发展历程。

关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一个简单综述-4页word资料

关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一个简单综述-4页word资料

关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一个简单综述以下是本人博士论文文献综述的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版本,刚刚完成,很不完善,请大家多提意义,也希望对大家的研究有点启示吧。

关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一个简单综述Qimans(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问题直接来源于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但是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模型虽然可以分析城乡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的效率问题,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人口和经济活动会向城市聚集,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而经济增长理论着重于探索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但新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注意到知识外溢性所导致的经济活动在空间的聚集、以及空间聚集对于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前者是经济增长如何影响城市化方式的问题,而后者是城市化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的问题(Black and Henderson,1999)。

而这两个问题也构成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命题的重要内容。

聚集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城市生产报酬递增是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

Rosenthal and Strange (2003)指出这类外部性至少在三个维度上存在:产业范围、地理维度和时间维度。

产业范围指在一个地区或城市里同类产业内部或者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外部性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效应在地理维度上的重要特征就是它与空间密度正相关,且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而迅速减弱。

时间维度是指聚集经济效应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而从微观经济主体的层面,可以归纳出聚集经济产生的六个来源:投入品共享(Input Sharing)、知识外溢(Knowledge Spillovers)、劳动力市场汇集(Labor Market Pooling)、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消费(Consumption)和寻租(Rent-Seeking)。

Duranton and Puga (2003)则进一步将上述聚集经济的不同来源进行了理论上的抽象和归纳,指出不同来源的微观机制可以归结为:共享、匹配和学习等三种机制,为城市聚集经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微观理论支持。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作者:赵宝山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10期摘要:经济发展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大国梦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制定各项国策的战略指导方针。

随着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城市化已经作为经济发展程度体现的重要指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存在盲目城市化的现象,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城市化规模并不匹配。

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重点。

在国家的第十二五年计划中,明确的指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路线。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状况来看,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较低,可以说,经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城市化实现的历史。

关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运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可借助文字、图形、表格、数学模型等种种手段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互相作用的类型分析现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学术界一般认为存在单方影响和双方互相影响两种类型。

在单方影响的类型中一般理论会认为是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是带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人们会从第一产业的发展中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去,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人口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口会出现大量的迁移,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慢慢地推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的建设。

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会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但是单方影响中仅仅只是肯定了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双方互相影响的理论内涵中不仅仅会肯定经济发展会带动城市化的发展,相反的,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水平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会为经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空间基础。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 经济因素对城市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推进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发展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城市化能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那么,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且具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应当协调发展,过度城市化将不利于城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表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同时介绍了国内外综述与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作出了说明。

由城市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城市的诞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正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迈向现代文明。

城市化的进程是由工业革命出现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该理论指出工业增长要求农业剩余的不断增长,由此体现出了结构转变的思想。

 第三部分研究了自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以及经济增长的轨迹。

建国前的中国开埠城市比较多,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不平衡,中国的城市发展受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

建国后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工业化水平很低的基础上起步的,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城市化发展道路属于政府主导型,缺少必要的市场调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经济增长效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事实表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投资的增加,扩大了国内需求。

人力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要求城市化要以提高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为目标。

通过分析发现,经济增长的过程要求城市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并与之相适应,只有转移到较高增长率的部门,社会资本和劳动才能被充分利用。

  第五部分提出了对于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

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

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2014年可能超过50%,预计2020年为57%,2023年则会超过60%。

许学强利用散点图选配对数曲线,借助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1981年151个国家的资料,得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存在高度相关性。

高佩义于2004年对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人均GDP进行对比、排序,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

孙立平、郭熙保、叶裕民等人分别把中国与其他不同类型的国际进行对比后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要滞后于这些国家,即中国处于一个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状态。

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则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其他国家,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偏差。

史进川教授于2006年通过分析一个含有土地要素的城乡两部门的动态增长模型发现,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同年,许月丽和战明华将城市化水平内生化,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在长期中,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小于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要素。

冯俊新从跨国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省、州经济首位度历史变化趋势的对比,发现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程度都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上升。

同时利用世界上最大的14个经济体长时间序列的区域经济数据,采用区域间泰尔熵来衡量经济活动集中程度,通过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集中程度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从而对中国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发现中国经济活动集中程度变化趋势也符合这一模型的预期,而且中国经济已经到达了这条倒U形曲线的拐点附近,接下来,按照模型的预期,中国的经济活动分布会趋向于分散。

程开明根据转型期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横截面及面板数据,选用不同的统计和计量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开展多角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互为促进的相关关系,且其相互作用的内在基础是集聚经济,在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总体上我国城市化水平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较强,但也存在部分不协调,比如: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正向作用强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反向作用力,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度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等。

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Berry于1965年利用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进行分析,得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教育、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证明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

随后Moomaw and Shatter通过对世界上9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到了和Berry相一致的结论。

Henderson通过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对数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并最早将城市化的理念内生到经济增长模型里去。

之后Lucas对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外溢是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而这一外溢现象最容易在空间上较为接近的多个个体之间发生。

因此,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就通过技术和知识的外溢效应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政府在通过制定城市化政策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

Renaud在分析了110个国家的相关数据之后,发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程度密切相关。

Ronald and Shatter通过回归分析,于1996年提出城市化率随人均GDP、工业化程度、出口以及外国援助的增长而上升,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McCoskey and Kao于1998年利用30个发展中国家以及22个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与人均产出、人均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得出长期均衡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Lampard也曾在《经济发达城市发展历史》中指出,美国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进程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Chenery和Syrquin通过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数据进行横截面回归分析后,得出一个人口为1000万的代表性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一个关系,进而作为其他国家的参照物。

对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可以发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应有的一个标准。

Dharmendra Dhakal,Pawel Mensz和Kamal 于2010年发表了《南亚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文中通过将南亚的五个国家的数据建立方程,得出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4 总结
综上所述,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存在一个显著的正相关性。

而且不仅是经济增长引起城市集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存在明显的推动作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 程开明.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冯俊新.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化\经济集聚和地区差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陈明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3(8):16-23.
[4] 乔依德.中国的城市化:目标\路径和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 周牧之.大转折——解读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6] 加藤弘之,吴柏均.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