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评估膈肌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肌电图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 膈神经传导和膈肌电位的影响

肌电图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  膈神经传导和膈肌电位的影响

肌电图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膈神经传导和膈肌电位的影响肌电图(EMG)是一种记录肌肉电活动的医学检查方法,可以用来评估神经传导功能和肌肉收缩情况。

在临床上,肌电图常常用于评估肌肉疾病、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神经阻滞治疗效果的观察。

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用于麻醉和镇痛的常见技术,但其对膈神经传导和膈肌电位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文旨在通过肌电图观察,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膈神经传导和膈肌电位的影响。

需要了解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膈神经传导和膈肌电位的可能影响。

锁骨上臂丛是一个重要的神经 plexus,它包括了在肩膀和手臂中提供了关键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通过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地实现局部麻醉和镇痛的目的。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能会对膈神经传导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膈肌的收缩情况。

接着,我们将针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膈神经传导和膈肌电位的影响进行肌电图观察。

通过选取一组受试者,使用肌电图仪器对受试者进行膈肌电位的记录,然后对其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在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后,再次使用肌电图仪器对受试者进行膈肌电位的记录。

通过比对两次记录的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电位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观察到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能对膈神经传导造成的影响。

在肌电图观察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确保对受试者的膈肌进行正确的电极贴附,以保证肌电图记录的准确性。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实施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需要对肌电图记录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对,以获取客观的观察结论。

通过上述肌电图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初步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膈神经传导和膈肌电位的影响。

这些观察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作用机制,进而指导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使用。

这些结果也有望为膈神经传导和膈肌电位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指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区域麻醉学组近年来,超声在区域阻滞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腋路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腹腔神经丛及星状神经节阻滞也有报道。

已经证实,使用超声引导可明显降低成人、儿童及临产孕妇神经轴阻滞的难度。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来定位神经,有可能针尖或注药位置不理想而导致阻滞失败;在解剖定位困难的病人,反复穿刺和操作时间的延长导致病人不必要的疼痛,并使操作者产生挫败感。

在区域阻滞中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神经结构及神经周围的血管、肌肉、骨骼及内脏结构;进针过程中可提供穿刺针行进的实时影像,以便在进针同时随时调整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以更好地接近目标结构;注药时可以看到药液扩散,甄别无意识的血管内注射和无意识的神经内注射;此外,有证据表明,与神经刺激器相比,使用超声引导可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神经损伤。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技术的基础是超声图像的获取和组织结构的辨识。

在日常区域阻滞工作中熟练使用超声,需要熟练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超声仪器的使用方法,熟悉扫描部位的解剖结构,并能选择适宜的扫描技术获得更好的超声影像,且熟练掌握进针技术,使穿刺针能顺利到达目标结构。

一、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超声知识1.超声仪的基本结构2.各类超声探头成像特点3.超声仪各功能键的使用4.了解医学领域超声波的常用频率及不同超声频率与穿透性和成像质量的关系5.超声波与组织接触后发生的声学反应及生物学效应6.理解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的含义及人体不同组织、结构表现在超声图上的回声特点7.熟悉脂肪、肌肉、骨骼、血管、神经、肌腱等常见组织的超声影像学特点8.了解超声实时成像、血流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的基本原理9.常见伪像的识别10.能够对静态影像及动态视频进行存储及记录,并能将其归档二、推荐操作者需掌握的操作技能(一)超声仪器常用的参数设置1.图像深度的调节选择适宜的深度可更好地显示目标结构。

膈肌导航标准

膈肌导航标准

膈肌导航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膈肌导航标准是指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腹腔导航技术来准确定位和辨识膈肌,并对其进行精准手术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膈肌导航标准已成为腹腔镜手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膈肌是腹腔和胸腔之间的重要分隔器官,定位精准、处理得当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膈肌导航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腹腔镜手术中对膈肌的操作和处理,保证手术安全和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制定膈肌导航标准时,应考虑到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膈肌的结构、功能及解剖位置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规范和处理标准。

膈肌导航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膈肌的定位和识别: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首先要准确定位和识别膈肌的位置和形态。

膈肌是一块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特殊肌肉组织,其位置相对固定,形态也有一定的规律。

通过合理的解剖切口和逐层逐步解剖的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膈肌的位置和形态,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精准性。

2.膈肌的保护和处理:在腹腔镜手术中,对膈肌的保护和处理至关重要。

膈肌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和解剖结构,其受损或损伤可能引起呼吸困难、食管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

在手术中应尽量避免对膈肌的直接损伤,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使用膜覆盖或填塞物等,保证膈肌的完整性和功能。

3.膈肌的修复和重建:如果在手术中不慎造成膈肌损伤或缺损,应及时进行修复和重建。

对于小范围膈肌损伤,可以采用缝合或黏合等简单方法进行修复;对于较大范围的膈肌缺损,则需要进行膈肌重建手术,包括使用自体组织或人工膈肌修复材料等。

4.膈肌的功能评估和术后护理:术后应及时对膈肌的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呼吸功能、食管运动等。

针对不同情况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术后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膈肌导航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提高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膈肌导航标准,可以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摘要:随着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广泛使用,可以使临床麻醉更安全、有效,在便利麻醉医师工作的同时也使患者得到更舒适的医疗服务关键词:超声技术;麻醉科;应用一、围术期超声运用的历史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应用是由麻醉医生在处理心脏手术时首次发现的,他们利用心外膜超声心动图获取了更为精确的心排出量。

1994年,Kapral和其同事在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首次观察并报道了局麻药物在臂丛神经周围的扩散情况。

这种操作客观上消除了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从而奠定了超声在麻醉领域应用基础。

近年来,随着麻醉领域可视化呼声的增高,超声在麻醉领域的应用更是如火如荼,超声作为一种麻醉辅助工具,从应用于局部麻醉到术中监测,是一个自然进程,更多的麻醉超声专用器械也必将逐步面世。

二、超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1、经食道超声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经食道超声技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冠状动脉移植术和瓣膜手术中,经食道超声可补充诊断指数,引导血液动力学处理,同时也可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让不完整的手术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矫治。

经食道超声探头近距离的接近心脏,可以清楚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其功能,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对于冠状动脉移植术、瓣膜成形及替换术、胸主动脉瘤手术以及先心病手术等的治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冠状动脉移植术中经食道超声可以检测和诊断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

在手术中出现心肌缺血的患者多数在手术后会发生心肌梗塞,手术中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不能有效预测心肌缺血,并且诊断心肌缺血经食道超声比其它的检测方法都敏感,经食道超声对心肌梗塞的预测非常准确。

体外循环后很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和术后并发症,其中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桥的异常、冠状动脉进气和冠状动脉痉挛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处理时应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治疗,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应共同商量如何对患者进行处理。

当出现心肌缺血时,通过经食道超声可以看到心室壁节段运动异常。

经食道超声对节段性心室壁运动异常的部位进行确定,然后根据节段性心室壁运动异常部位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部位。

麻醉科超声可行性报告

麻醉科超声可行性报告

麻醉科超声可行性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评估麻醉科超声技术的可行性,并对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归纳总结,我们发现麻醉科超声技术在麻醉监测和麻醉操作中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引言在麻醉科学领域,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麻醉科超声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其可行性和应用优势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评估麻醉科超声技术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麻醉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二、麻醉科超声技术的可行性评估麻醉科超声技术旨在通过超声成像技术对麻醉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为临床麻醉师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和操作指导。

对比传统的麻醉监测手段,麻醉科超声技术具备以下可行性特点:1. 非侵入性:通过超声成像手段,可以实现对患者的无创、非侵入性监测,减少对患者的不适和风险。

2. 实时性:麻醉科超声技术能够提供实时的生理数据,及时反馈麻醉效果和患者状态的变化,有助于麻醉师进行精确的调控和干预。

3. 准确性:通过高分辨率的超声成像,可清晰显示麻醉患者的组织结构、器官形态和功能状态,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降低操作风险。

4. 多功能性:麻醉科超声技术可用于心脏、肺部、血管、神经和组织等多个方面的监测与评估,对麻醉操作提供全面支持。

三、麻醉科超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基于麻醉科超声技术的可行性评估,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麻醉监测:通过超声成像,可以实时观察患者的心脏、肺部、血管和神经等器官的运动状态和解剖结构,评估麻醉效果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

同时,可以检测心肺功能、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指标,提供全面的麻醉监测。

2. 麻醉操作指导:麻醉科超声技术可为麻醉师提供实时的解剖图像,准确定位和标定靶区,有助于精确的穿刺置管和神经阻滞等操作,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3. 麻醉并发症监测:通过超声技术对麻醉患者进行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并分析可能的并发症,如气胸、气管插管误吻合等,从而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体外膈肌起搏对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的有效性研究

体外膈肌起搏对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的有效性研究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4), 1889-1894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4272体外膈肌起搏对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的有效性研究王晓红1*,单亮1,徐祥美2,张超凡1,刘鑫1,李连弟1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青岛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病中心,山东青岛收稿日期:2021年3月22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0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7日摘要目的: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在临床应用呼吸机患者中普遍存在,与ICU患者的脱机拔管及病死率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全麻术后转入ICU继续应用呼吸机患者应用体外膈肌起搏器刺激膈神经来间断锻炼膈肌功能,通过超声、呼吸肌力学指标来评估对膈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全麻术后转入ICU 继续呼吸机治疗的患者,试验组间断应用体外膈肌起搏器,对照组不予膈神经刺激,在0 h、5 h、10 h、15 h、20 h分别在PSV模式下测量膈肌增厚率、最大吸气负压来评估膈肌功能。

结果:t0时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膈肌增厚率:(15.47 ± 0.67)%、(15.48 ± 0.44)%和最大吸气负压:(−4.29 ± 0.61) cm H2O、(−4.30 ± 0.52) cm H2O,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5 h、10 h、15 h、20 h时试验组TFdi依次为:(17.59 ±0.50)%、(22.98 ± 0.83)%、(24.95 ± 0.63)%、(28.28 ± 0.58)%;对照组为:(17.36 ± 0.64)%、(22.55± 0.92)%、(24.69 ± 0.94)%、(28.04 ± 0.61)%;两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 0.05)。

麻醉科超声技术使用可行性报告

麻醉科超声技术使用可行性报告

麻醉科超声技术使用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了更好地评估麻醉科超声技术的使用可行性,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二、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概述(一)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够清晰地显示神经的位置、走行以及周围的解剖结构,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二)血管穿刺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时,超声可以实时显示血管的位置、管径和深度,有助于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降低误穿动脉等风险。

(三)围术期心肺功能评估超声能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估,如心腔大小、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等,还可以监测肺部的情况,如肺水肿、气胸等,为麻醉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其他应用超声还可用于引导椎管内麻醉、评估胃内容物、诊断创伤等。

三、麻醉科超声技术的优势(一)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传统的麻醉操作主要依靠解剖标志和操作者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而超声技术能够提供实时的可视化图像,使麻醉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定位目标结构,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组织和器官。

(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操作的准确性提高,相应地减少了出血、神经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

(三)缩短操作时间在超声引导下,能够快速找到目标结构,减少了尝试次数和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便于教学和培训超声图像直观清晰,有助于年轻医生和实习生更好地理解解剖结构和操作技巧,加快学习曲线。

四、麻醉科开展超声技术的条件(一)设备需求需要配备高性能的超声设备,包括便携式和台式超声仪,以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同时,还需要配备不同频率的探头,以适应不同部位和深度的检查。

(二)人员培训麻醉医生需要接受系统的超声技术培训,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培训内容应涵盖超声的基本原理、图像解读、操作技巧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复训和考核,以保证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操作空间和环境应设立专门的超声操作区域,保证操作空间充足、光线适宜、环境整洁。

《超声在麻醉科应用》课件

《超声在麻醉科应用》课件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 作,共同推进超声技 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和发展。
加强科研和临床研究 ,探索超声在麻醉科 应用的更多可能性。
05
结论
超声在麻醉科应用的意义
提高麻醉效果
通过实时监测,超声可以精确指 导麻醉药物的注射,确保药物准 确到达作用部位,提高麻醉效果

降低并发症风险
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和周围组 织的结构,有助于避免麻醉过程中 的血管损伤和神经阻滞,降低并发 症风险。
超声在麻醉科应用的前景
超声在麻醉科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不仅限于诊断,还将用于指导 治疗和监测。
超声将与麻醉技术结合,实现精准的麻醉和疼痛管理,提高手术效果和 患者舒适度。
超声将为麻醉科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患者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 诊断和治疗方案。
如何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
加强超声技术培训, 提高医生操作技能和 诊断水平。
优化手术流程
通过超声引导,麻醉科医生可以更 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为手 术提供更为精准的麻醉管理,优化 手术流程。
对临床麻醉工作的启示和建议
01
02
03
加强培训与教育
对于临床麻醉医生,应加 强超声技术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医生对超声引导麻 醉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和完善超声在麻醉科 应用的操作流程和规范, 确保技术的安全有效应用 。
多学科合作
加强与其他相关科室的合 作,如影像科、外科等, 共同推进超声技术在临床 麻醉中的应用。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技术优化与改进
针对超声技术的局限性, 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技术, 提高其在复杂病例和特殊 情况下的应用效果。
临床实践与验证
开展更多的临床实践和对 照研究,验证超声在麻醉 科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麻醉科超声可行性报告

麻醉科超声可行性报告

麻醉科超声可行性报告超声影像技术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发展迅猛,为各个科室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新思路。

本报告针对麻醉科中的超声影像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旨在探讨其在麻醉过程中的应用潜力和临床意义。

一、引言麻醉科旨在为手术操作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而超声影像技术作为无创且实时性强的影像诊断手段,为麻醉师提供了诸多优势。

本报告将针对超声在麻醉科中的应用范围、技术特点以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二、超声在麻醉科中的应用范围1. 麻醉前评估:超声技术可用于评估患者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情况,包括心脏结构和功能、肺部病变等。

通过超声检查,麻醉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确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2. 引导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超声在麻醉科中广泛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过程中的实时引导。

通过超声引导,麻醉师可以准确定位静脉,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3. 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能够准确定位神经结构,提高阻滞精确性和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这对于术后镇痛和手术期间的无痛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超声在麻醉过程中的技术特点1. 实时性:超声影像是实时显示的,能够直观地观察患者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提高手术期间的操作精准度。

2. 无创性:超声检查不需要刺破皮肤,避免了传统检查手段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

3. 高分辨率:超声影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显示细微结构的变化,对异常情况的发现更为敏感和准确。

4. 多功能性:超声技术可以实施多种模式和技术,如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四、超声在麻醉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 提高麻醉操作安全性:超声技术可以观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病变,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麻醉操作提供更安全的环境。

2.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超声引导下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和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准确定位,避免血管和神经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提高麻醉效果: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可以精确定位麻醉药物的注射位置,提高麻醉效果,降低用药量。

膈肌超声应用

膈肌超声应用

膈肌疝:膈肌出现缺损,可能导致腹腔内脏器进入胸腔,可能与外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有关
2
膈肌超声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膈肌病变诊断
1
膈肌病变类型:包括膈肌麻痹、膈肌撕裂、膈肌肿瘤等
2
超声检查方法:包括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等
3
诊断标准:根据病变的形态、位置、血流信号等特征进行诊断
4
诊断价值: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实时、准确的特点,对膈肌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膈肌功能评估的方法:超声检查、呼吸功能测试、肌电图等
膈肌功能评估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评估膈肌功能有助于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膈肌功能训练
膈肌功能训练的目的:提高膈肌功能,改善呼吸和运动能力
膈肌功能训练的方法:包括呼吸训练、膈肌按摩、膈肌收缩训练等
膈肌功能训练的效果:改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04
膈肌疾病预后:根据膈肌疾病的类型和程度,预测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膈肌手术研究
膈肌手术类型:包括膈肌修补术、膈肌成形术、膈肌切除术等
手术目的:改善膈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手术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方法:采用超声引导,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手术创伤
谢谢
02
检查角度:选择适当的检查角度,以便更好地观察膈肌的运动情况。
04
检查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时间,以便更好地观察膈肌的运动情况。
检查结果分析
正常膈肌:膈肌厚度、形态、运动正常
膈肌增厚:膈肌厚度增加,可能与炎症、肿瘤、纤维化等有关
膈肌运动异常:膈肌运动受限或增强,可能与神经肌肉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有关
膈肌运动:呼吸运动、消化运动等

膈肌超声评估ppt课件

膈肌超声评估ppt课件
• 高频探头➡侧胸壁➡膈肌厚度及变异率➡20% • 低频探头➡肋弓下➡膈肌活动度➡1cm
28
29
诊断-透视检查
8
诊断其他
• CT和MRI • 肺功能、气道压和气流 • 食道压和跨膈压 • 膈肌肌电图 • 膈肌超声
9
膈肌超声的用途
监测膈 测量膈 预防膈
肌的运 肌的收 肌的无

缩度

10
膈肌的超声检查
• A anterior axillary line 将超声探头置于腋前线
• B breathing 深吸气 • C caudally and perform21膈肌Fra bibliotek动范围22
膈肌活动度与脱机
23
膈肌位移时间指数
24
注意事项
• 膈肌的活动度受很多外在 因素影响
• 单纯依靠膈肌运动诊断膈
肌麻痹存在一定的假阳性
和假阴性的情况,结合膈
肌厚度的检查可以提高阳
性率
25
膈肌功能不全的传统诊断
26
膈肌功能不全的预防和治疗
27
Take Home Messages
向下移动 • D diaphragm 膈肌 • E Evaluation 评估
11
膈肌厚度的检查
• 检查部位:膈肌的对合区 (Diaphragm Zone of Apposition),腋前线 7/8,8/9肋间,腋中线 8/9肋间
• 高频探头:5-15MHz,
分辨率0.1-0.2mm
12
认识超声下的膈肌
容忽视
神经病
肌病
感染
5
膈肌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 单侧膈肌麻痹很少在休息时引起 症状性呼吸困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临床麻醉与监测治疗中的应用讲解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临床麻醉与监测治疗中的应用讲解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临床麻醉与监测治疗中的应用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麻醉科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史宏伟一TEE的发展史国际发展1954年瑞典医师ELDER首次应用超声波记录心脏结构运动,近50年1971,GUY医学院SIDE和GOSLING探测胸主动脉DOPPLER效应美国FRAZIN提出M型1979,日本HISANAGA观察血流DOPPLER1980, 日本HISANAGA改进,第一代切面超声心动图(TEE)1982,德国SCHLUTER相控阵食管探头1988,ALOKA公司,儿童食管探头(4.5-6.8㎜),双平面彩色DOPPLER食管探头1990,ACUSON,ATL,HP,TOSHIBA公司,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1992,HP公司多平面探头------目前广泛应用.我们HP5500型TOM TEC公司---------三维重建中国发展1989,上海中山医院率先开展TEE1992,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 三维重建1993,山东医科大学首先报道多双平面彩色DOPPLER食管探头1996术中TEE检查,上海中山,阜外,福建心血管病研究所,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开展TEE,1997北京空军总医院和浙江邵逸夫医院报道,我院2001开展二TEE的基本设备和原理概述1构成TEE探头(换能器),主机器和图象记录系统2探头:单平面、双平面、多平面和三维重建TEE探头3类型:M、二维(2-D)、脉冲或连续多普勒、彩色血流多普勒TEE和胃镜外型、结构相仿,其前端是一多普勒传感器,操作部分有两个控制转钮,外层转钮控制探头前后运动,内层转钮控制探头左右屈曲以获得心脏不同平面影像资料。

多普勒超声探头分三种:单平面探头只能提供心脏水平切面的图像资料(与食管轴线垂直),可以评价心脏结构间的垂直关系;双平面探头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多普勒传感器组成,可以同时得到两个心脏平面的影像资料(平行或垂直于食管轴线),获得较单平面探头更多的信息。

麻醉科超声应用feasibility报告

麻醉科超声应用feasibility报告

麻醉科超声应用feasibility报告麻醉科超声应用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麻醉科作为医疗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科室,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对于提高麻醉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并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本报告旨在探讨麻醉科超声应用的可行性,包括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适用范围、操作要点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二、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优势(一)提高穿刺成功率在进行神经阻滞和血管穿刺等操作时,传统方法主要依靠解剖标志和操作者的经验,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而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神经、血管的位置、形态和走行,实时引导穿刺针的进针方向和深度,显著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二)减少并发症通过超声的可视化,可以避免穿刺针误伤到周围的重要结构,如神经、血管和胸膜等,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血肿、神经损伤、气胸等。

(三)优化麻醉药物的分布在局部麻醉中,超声能够帮助观察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确保药物在目标区域均匀分布,提高麻醉效果,减少药物用量。

(四)评估患者病情在术前,超声可以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血管情况进行评估,为麻醉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在术中,可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肺功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三、超声在麻醉科的适用范围(一)区域神经阻滞包括上肢的臂丛神经阻滞、下肢的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等,适用于四肢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

(二)血管穿刺如中心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等,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输液、输血治疗。

(三)椎管内麻醉辅助确定穿刺间隙和进针深度,提高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

(四)疼痛治疗用于诊断和治疗慢性疼痛疾病,如肩周炎、腱鞘炎等。

(五)心肺功能评估如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胸腔积液、肺水肿等。

四、超声在麻醉科的操作要点(一)设备选择应根据麻醉科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超声设备,包括便携性、图像质量、探头类型等。

(二)探头选择和操作技巧不同的操作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探头,如线阵探头常用于浅表结构的检查,凸阵探头适用于深部结构。

麻醉科超声技术使用可行性报告

麻醉科超声技术使用可行性报告

麻醉科超声技术使用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麻醉科作为医疗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科室,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于提高麻醉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本报告旨在探讨麻醉科使用超声技术的可行性,为麻醉科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超声技术在麻醉科的应用现状(一)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已成为麻醉科的重要手段。

通过超声图像,麻醉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神经的位置、走向以及周围的组织结构,从而实现更精准的神经阻滞,减少局麻药的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血管穿刺在中心静脉置管和动脉穿刺等操作中,超声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快速定位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损伤。

(三)围术期评估超声还可用于术前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估,术中监测心脏功能和容量状态,以及术后对疼痛区域的评估和诊断。

三、麻醉科使用超声技术的优势(一)提高麻醉效果精准的神经阻滞和血管穿刺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

(二)减少并发症超声引导下的操作可以避免对周围神经、血管和组织的损伤,降低出血、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

(三)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准确的定位和操作能够节省时间,提高麻醉医生的工作效率,使手术能够更顺利地进行。

(四)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创伤,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对麻醉过程的满意度。

四、麻醉科使用超声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一)技术可行性目前,超声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性能日益完善,操作也越来越简便。

麻醉医生经过专门的培训,能够熟练掌握超声技术的应用。

(二)经济可行性虽然超声设备的购置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通过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和缩短手术时间等方面带来的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设备成本。

此外,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设备价格也有望逐渐降低。

(三)人员可行性麻醉科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通过参加专业的超声培训课程和实践操作,能够快速掌握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应用_林育南

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应用_林育南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年11月第16卷第11期J Clin Ultrasound in Med ,November 2014,Vol.16,No.11·综述·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应用林育南(综述)刘敬臣(审校)摘要目的麻醉学是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过程中。

随着今年来超声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其在麻醉领域中的运用日益普遍化、正规化。

本文对目前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麻醉学;超声技术[中图法分类号]R614;R445.1[文献标识码]A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nesthesiaLIN Yunan ,LIU Jingchen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21,China A BSTRACTAnesthesiology is the study of clinical anesthesia,life function regulation and intensive monitoring for paintreatment and diagnosis.It is often used in surgery or emergency.Wit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ultrasonic technology and progress,it is used with increased gener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in the field of anesthesia.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nesthesiology.K EY WORDS Anesthesiology;Ultrasonic technology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研课题(Z2013015)作者单位:530021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通信作者:刘敬臣,E-mail :sccdlqmx@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麻醉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无痛、安全,到追求微创甚至无创。

麻醉科超声应用feasibility研究

麻醉科超声应用feasibility研究

麻醉科超声应用feasibility研究麻醉科超声应用可行性研究在现代医疗领域中,麻醉科的作用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声技术在麻醉科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麻醉科超声应用的可行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麻醉科超声的基本原理超声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技术。

在麻醉科中,通过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体表,声波能够穿透组织并反射回来,形成实时的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清晰地看到神经、血管、肌肉等结构,从而为麻醉操作提供准确的引导。

二、麻醉科超声应用的主要领域1、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麻醉科常见的操作之一,用于在手术中提供局部麻醉。

传统的神经阻滞方法主要依靠解剖标志和医生的经验,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可能导致阻滞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够让医生直接看到神经的位置和周围的组织结构,从而更精准地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目标神经周围,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减少药物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

2、血管穿刺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动脉穿刺等操作时,准确找到血管的位置至关重要。

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走行、管径和深度,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角度,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如血肿、误穿动脉等。

3、围术期评估超声还可以用于围术期对患者心脏功能、肺脏情况等的评估。

例如,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手术风险;肺部超声可以帮助诊断肺水肿、肺不张等肺部疾病,为麻醉管理提供依据。

三、麻醉科超声应用的优势1、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如前所述,超声能够提供实时的可视化图像,使麻醉医生在进行各种操作时更加准确地定位目标结构,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的组织和器官。

2、减少并发症精准的操作能够降低神经损伤、血管破裂、血肿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3、缩短操作时间在超声引导下,医生能够更快地找到目标结构,完成穿刺或阻滞等操作,从而减少手术等待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评估膈肌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全文)膈肌是重要的呼吸肌,肺总吸气量的75%由膈肌负担,膈肌受损会防害通气和氧气输送。

膈肌还有其他功能,例如增加腹内压帮助排尿、排便、呕吐,在食管裂孔处施加压力而预防胃-食管反流。

膈肌功能不全是呼吸困难、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常见病因,上腹部手术、创伤、肿瘤、机械通气、慢性肺部疾病、肌间沟神经阻滞等均会导致膈肌功能不全。

观察和测量膈肌的运动对于膈肌功能的评估十分重要,传统评估膈肌功能的方法有胸部X线片、直立位荧光透视、MRI、膈肌肌电图、肺功能实验和测量跨膈压力等。

超声图像评估膈肌相较荧光透视和肌电图可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如膈肌的形态、活动度及收缩功能等。

1.超声评估方法Haber等首次提出采用M型超声或B型超声评估膈肌功能,此后超声的应用越来越多。

患者的体位影响膈肌的位置和活动,相同潮气量平卧位时膈肌移动度最大。

有研究证实,超声于患者平卧位评估膈肌功能时具有可重复性高、左右两侧及整体差异小等优势,膈肌无力在平卧位时更容易被发现,严重膈肌无力的患者不能耐受平卧位,这些患者通常采用45°半卧位。

目前,超声评估膈肌功能包括膈肌运动幅度及收缩幅度。

B型超声:患者平卧位,将7~18MHz高频超声探头垂直肋骨长轴放置于腋前线第7~9肋间隙,可以获得相应的矢状图像。

B型超声提供膈肌的二维图像,膈肌在超声图像上显示为两条高回声线(腹膜和胸膜)之间的低回声膈肌,位于肋间肌深层,测量两条高回声线之间的距离即为膈肌厚度,通常测量3张不同图像的膈肌厚度取平均值。

为了确保膈肌厚度测量的准确性,要求超声束与膈肌成角90°,膈肌下部厚于膈肌上部,测量厚度时应先确立标准肋间隙再进行测量。

静息时膈肌厚度的平均值为0.34 cm(变化范围0.12~1.18 cm)与BMI成正相关。

膈肌距体表的深度因人而异,深度的平均值为1.9 cm(变化范围0.8~5.0 cm)。

患者深呼吸时,肺下移会掩盖膈肌,因此正确选择肋间隙和指导患者慢慢呼吸对观察膈肌十分重要。

B型超声下观察患者膈肌收缩程度,测量膈肌厚度及膈肌厚度比率[(吸气时膈肌厚度-呼气时膈肌厚度)/吸气时膈肌厚度×100%],测量患者呼气末膈肌厚度,均可以帮助鉴别膈肌萎缩。

M型超声:M型超声借助肋骨下、剑突下、肋间隙等径路可以观察膈肌运动。

患者平卧位时,低频凸阵探头放置于锁骨中线及腋前线肋骨下水平,超声探头向内侧、头侧、背侧移动使膈肌后1/3显像,M型超声能提供膈肌的运动模式,可量化膈肌的正常和异常运动,容易发现膈肌的矛盾运动。

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头尾向的移动在超声图像中显示为正弦波形。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部位膈肌运动幅度不同,检查时应先用B型超声选择运动幅度最大的膈肌,再转用M型超声测量,M型超声测量移动度时应保持探头位置不变。

患者坐位时,将超声探头放置于肋骨下后侧区域,可以从矢状面评估膈顶。

剑突下路径常用于患儿,可同时观察左右半膈的运动。

左右侧膈肌移动度均可用M型超声进行评估。

ABCDE法:ABCDE法使操作者更容易用B型超声评估膈肌。

首先将10~15MHz高频探头放置于乳头下腋前线(anterior axillary line)水平,观察到两肋骨之间可辨识的标志例如呼吸(breathing)时膈肌上方的胸膜运动,将超声探头沿腋前线向尾端(caudal)下移至能看到膈肌(diaphragm)增厚,并依此进行评估(evaluation)。

计算膈肌厚度比率,可以反映膈肌做功。

ABCDE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呼吸运动时胸膜下缘向尾端移动;(2)胸膜在膈肌上方滑动,帮助区分膈肌和肋间肌;(3)随着探头向尾端移动,可以在胸膜边缘的下方观察并测量膈肌厚度;(4)呼吸运动时膈肌不再隐藏于胸膜下,使操作者在患者呼吸运动时更容易观察到膈肌,ABCDE法左右侧均可观察膈肌运动。

2.超声评估膈肌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超声不仅可以作为诊断工具,也可用于指导临床操作,例如膈肌肌电图检查时,在超声引导下插入电极可以减少气胸的发生。

膈肌麻痹、器官肿大、腹部肿物等情况均可造成膈肌抬高,超声可以帮助鉴别。

近年来,超声用于慢性疾病的评估,如神经肌肉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超声可以提供脊髓侧索硬化和脑卒中患者通气功能障碍的相关信息,可用于评估危重患者的膈肌功能。

诊断膈肌功能不全:膈肌功能不全表现为膈肌麻痹或膈肌无力,胸片中膈肌抬高是诊断膈肌功能不全的首要线索。

膈肌功能不全的部分患者可发生膈肌萎缩、变薄。

正常的膈肌随着呼吸运动向下移动,左半膈的活动度轻微大于右半膈,但左右半膈的移动度几乎相等。

单侧膈肌麻痹可引起矛盾运动。

B型超声和M型超声用于评估膈肌运动的方向,测量膈肌移动度,评估膈肌无力的恢复程度,且单侧或双侧膈肌功能不全均可由超声诊断。

ABCDE法测量并计算膈肌厚度比率,正常人该比率在28%~96%,而膈肌麻痹的人比率在-35%~5%。

诊断及预防肌间沟及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所致膈肌瘫痪:由于臂丛神经和膈神经解剖位置相近,大部分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时会影响膈神经功能,其影响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膈肌瘫痪所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肺部感染的患病率。

肌间沟神经阻滞后膈肌瘫痪发生率为92%,锁骨上神经阻滞后膈肌瘫痪发生率为65%,超声能及时发现膈肌不正常运动,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时,采用低剂量(5ml)、低浓度局麻药注入臂丛神经旁4mm左右可降低膈神经阻滞发生率。

预测上腹部手术后的肺功能障碍:上腹部手术如肝叶切除术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肺功能障碍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包括限制呼吸生理(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的降低)、低氧血症、增加呼吸做功等。

膈肌功能不全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超声下测量膈肌吸气时活动幅度有助于早期发现肺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预测机械通气患者的拔管时机:超声下测量膈肌厚度可用于评估及监测机械通气患者膈肌萎缩及膈肌不活动。

Goligher等提出,吸气时膈肌厚度反映部分辅助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的吸气做功,可预测患者能否成功脱机拔管。

吸气时膈肌收缩导致脏器下移,脏器下移>1.1 cm是预测拔管的敏感指标,M型超声结合B型超声评估可能提高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Flevari等测量M型超声中膈肌移动度,可作为辅助工具预测患者困难拔管,左侧膈肌移动度<7mm、右侧<10mm则提示困难拔管。

拔管失败的患者ICU停留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高,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此膈肌超声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诊断小儿心脏手术后膈神经损伤: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常造成膈肌异常运动,发病率为0.3%~12.8%,常继发于Norwood术、Blalock -Taussig分流术、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动脉转位术。

随着膈肌运动异常发病率日益升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此类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患者平卧位时超声探头放置于剑突下区域可同时观察双侧膈肌,或将探头头端指向腋窝放置于腋后线水平对比左右两侧膈肌运动情况。

单侧膈肌运动分为以下4类:(1)正常运动,吸气时M型超声中膈肌移动度>4mm并且左右两侧膈肌移动度差异<50%;(2)运动功能减退,M型超声中运动幅度<4mm且左右两侧膈肌移动度差异>50%;(3)运动不能,膈肌不运动且M型超声中显示为直线;(4)矛盾运动,吸气时膈肌向远离超声探头方向运动。

膈肌运动功能减退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临床症状,因此正常运动和运动功能减退为阴性结果,运动不能及矛盾运动为阳性结果。

Tsui等报道ABCDE法扫描膈肌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患儿膈肌评估方法。

3.传统超声评估方法及ABCDE法的优势和局限性传统方法的优势:以往评估膈肌功能采用胸部X线片、直立位荧光透视和MRI等,需要将患者转运至检查室进行评估,限制了其在危重患者中的使用。

MRI诊断准确率高,但由于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超声可实时监测患者膈肌功能,床旁操作无需转运患者,且其价格合理,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监测膈肌功能、诊断膈肌的病理改变。

超声在发现膈肌功能不全、量化呼吸做功、检测机械通气患者膈肌萎缩等方面准确度高。

小儿及青少年患者膈肌评估时倾向于超声,其他检查方法有暴露射线的危险。

超声既可对膈肌进行形态学评估又能功能评估,M型超声结合B型超声能更客观地评估膈肌运动。

传统方法的局限性:传统M型超声和B型超声能床旁实时观察膈肌和肺的活动度,但是这两种方法有一些限制:(1)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与经验;(2)超声成像花费时间长,Testa 等研究记录超声扫描膈肌所需的时间,经验丰富的超声检查者用肋骨下前区径路辨认右侧膈肌平均需要10min左右,无经验的超声检查者平均需要17min;(3)脾作为声学窗较小等使左侧膈肌成像受限,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超声检查者采用肝脾声学窗的路径仍需要很长时间;(4)受超声束深度的影响,肥胖患者膈肌的超声成像不清楚;(5)胃肠内容物及肺部气体会干扰膈肌的超声成像。

ABCDE法的优势:寻找肝脾声学窗通常很困难,限制许多临床医师应用超声评估膈肌,ABCDE法无需声学窗,通过肋间隙寻找呼吸时的胸膜运动便可观察到膈肌,呼吸时膈肌厚度增加代表膈肌收缩,对比双侧膈肌活动度及测量膈肌厚度比率,便可早期确诊膈肌功能不全。

ABCDE法能帮助临床医师学习使用超声快速辨认膈肌并进行临床诊断及监测,研究表明该方法成功率高。

Khurana等研究了BMI对成功率的影响,当BMI<30kg/m2时,右侧膈肌成功率为100%,左侧成功率为97%;当BMI>30kg/m2时,右侧膈肌成功率为94%,左侧成功率为97%。

ABCDE法用腋前线和乳头等简单的体表标志来指导操作,滑动超声探头来寻找胸膜与膈肌交界处。

ABCDE法的学习曲线表明,操作成功率不随操作数量的增加而升高,操作所需时间随操作数量增加无明显变化,说明初学者容易掌握ABCDE法。

ABCDE法观察膈肌的成功率与患者BMI及左右侧无明显关系,且在超声引导下辨认膈肌的时间短。

ABCDE法的局限性:ABCDE法仍以有一些方面需要完善:(1)测量膈肌移动度方面只能主观对比双侧变化,没有将膈肌移动度量化;(2)该方法仅限于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尚缺少研究;(3)不能确定同侧胸膜运动是由同侧膈肌收缩或运动产生,因为对侧肺和膈肌的矛盾运动可能会造成同侧胸膜运动。

4.小结超声是一种无创、实用、简单、可重复性高的膈肌评估方法。

麻醉科医师掌握超声评估膈肌方法对围术期管理和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ABCDE 法可以帮助麻醉科医师更快定位膈肌位置、观察膈肌运动,M型超声可量化膈肌运动,更客观地进行评估。

目前还没有文献对比ABCDE法与传统超声方法的有效性在评估膈肌方面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