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验
第二章——白细胞检查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以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外周血以分 叶核为主,胞核常为2-5叶,杆状核较少。分叶核与杆状核比值为13:1
@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 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及应用细胞因子。分为轻、中、重三级。 1、再生性核左移 指核左移伴WBC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 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2、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WBC正常或减低。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 差。见于再障、粒细胞缺乏、伤寒。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
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或败血症。
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
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 、梨形,染成天蓝色。是胞质发育不成 熟的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 、败血症、烧伤。
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胀、边缘不清晰、
白细胞计数(WBC)
WBC指单位容积内外周血各种白细胞的总和。 @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将全血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固 定白细胞。充入改良牛鲍计数板,在低倍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白细胞数量 ,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白细胞总数。 @血液分析仪法
方法学评价 @显微镜计数(参考方法) 优点 校准血液分析仪、异常结果复合 缺点 费时、易受微量吸管、计数板质量,细胞 分布状态、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 @血液分析仪法 优点 计数细胞数量多、易标准化、准确度精确 度高 缺点 人为或病理因素可干扰计数(外周血抗凝 不充分、外周血出现有核细胞、巨大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红细胞碎片)
2019/4/2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白细胞检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用于评估身体的免疫状况以及检测是否存在某些疾病。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前期准备、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以及结果解读等方面。
一、前期准备在进行白细胞检验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准备工作。
首先,患者应该提前向医生告知任何已知的过敏史或对血液采集可能产生的恐惧感。
其次,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示暂停服用任何可能影响白细胞计数的药物,例如抗生素或抗炎药物。
在进行样本采集前,应确保患者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避免疲劳、饥饿或其他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
二、样本采集白细胞检验常采用外周血样本进行,通常是通过抽血来获取。
具体的采集方法包括:清洁被采集部位的皮肤,通常是患者的腕部或手背;用消毒棉球擦拭采集部位,防止感染的发生;医生或护士使用一根准确的针头将血液抽出,通常需要10毫升的样本;完成样本采集后,使用无菌棉球轻轻按压采集点,以避免出血。
三、实验室检测样本采集后,医生或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将对白细胞进行检测。
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自动化血细胞计数仪,该仪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数量,并计算出白细胞总数,通常以每升血液中的细胞数(cells/μL)来表示。
此外,一些实验室还会进行外观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的白细胞以确定其类型和形态,以辅助疾病的诊断。
四、结果解读白细胞检验的结果一般包括白细胞总数以及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总数通常在4000-10000个/μL范围内,而白细胞类型分布如下:中性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2-8%)、嗜酸细胞(0-5%)和嗜碱细胞(0-1%)。
医生将根据实验室提供的结果进行解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进一步进行疾病的诊断。
总结白细胞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通过测量血液中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有助于评估免疫功能和检测潜在的疾病。
白细胞检查知识点总结
白细胞检查知识点总结一、白细胞检查的意义1. 了解免疫系统状况:通过白细胞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况,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例如,如果白细胞数量过低,就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差的情况,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2. 判断感染情况:白细胞是人体内抵抗感染的主要细胞,感染或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加,因此检查白细胞数量可以判断感染的程度,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3. 诊断某些疾病:某些疾病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异常,例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通过检查白细胞数量和形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这些疾病。
二、白细胞检查的方法白细胞检查主要包括外周血涂片镜检和全血细胞计数两种方法。
1. 外周血涂片镜检:将少许外周血加于载玻片上,用镜头放大500倍至1000倍,观察白细胞数量、形态、大小、核形态等情况,可以直观的了解白细胞的情况。
2. 全血细胞计数:利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可以准确快速地测量出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包括总白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
三、白细胞检查的正常值根据性别和年龄的不同,白细胞的正常范围也有所不同。
1. 总白细胞计数:成人的白细胞正常值在4-10.5x109/L之间。
在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中,正常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2. 粒细胞计数:成人的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为50-70%。
3. 淋巴细胞计数:成人的淋巴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为20-40%。
在不同的实验室和仪器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具体数值还需要参考具体检验报告。
四、白细胞检查的异常表现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称为白细胞增多,可能是因为感染、炎症、应激、药物反应等原因。
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称为白细胞减少,可能是因为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原因。
在外周血涂片镜检中,白细胞形态异常也可能出现,例如出现原始细胞、成熟细胞减少、核分裂等情况。
五、影响白细胞检查结果的因素1. 采血部位:不同部位的采血可以影响白细胞计数,通常建议在静脉采血的时候,第一个管血丢弃,之后采集的血液可以用于检测。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在医学检验的众多项目中,白细胞检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
白细胞就像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战士”,它们在抵御病原体入侵、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白细胞的检查,医生能够获取许多有关身体状况的重要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有力的依据。
白细胞并非是单一的细胞类型,而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包括粒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每种类型的白细胞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们如同冲锋陷阵的“先锋部队”,在对抗细菌感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身体某个部位发生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增多,冲向感染部位,吞噬和消灭细菌。
因此,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往往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时会变得活跃。
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或遭受寄生虫侵袭时,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会上升。
此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特定的血液疾病也可能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嗜碱性粒细胞虽然数量较少,但在免疫反应和过敏过程中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它们参与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来调节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则是免疫系统中的“智慧军团”,分为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免疫,直接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B 淋巴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来发挥体液免疫的作用。
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对于诊断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疾病以及某些恶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的数量可能会相对增多。
单核细胞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能够清除衰老和受损的细胞、病原体等。
在某些慢性炎症和某些血液疾病中,单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那么,如何进行白细胞检查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血常规检查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常规检查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检验方法,通常通过采集静脉血或末梢血进行。
白细胞定性检验的名词解释
白细胞定性检验的名词解释白细胞定性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也称为白血球,是人体中的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主要负责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侵害。
白细胞定性检验通常通过检查血液样本来进行。
这种检验的目的是对白细胞的数量、形态、分类和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了解白细胞的各项指标,医生可以获得重要的信息,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治疗。
白细胞定性检验定量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分类计数和白细胞比例。
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计算白细胞的数量,通常使用单位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个数。
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计算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数量,主要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白细胞比例则是根据分类计数结果来计算各类白细胞在总白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
白细胞形态学分析是白细胞定性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观察和描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便识别异常的细胞发现。
在检验过程中,技术人员会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注意细胞的形状、大小、颗粒状物质的分布以及核细胞的特征等。
这些形态特征的变化可能与某些疾病或炎症反应的存在相关联。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除了定量指标和形态学分析,白细胞定性检验还包括了对白细胞功能的评估。
白细胞功能是指白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吞噬和杀伤能力。
常见的白细胞功能检查方法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活性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
这些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及免疫缺陷病症的存在。
白细胞定性检验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白细胞数量、分类、形态和功能的评估,医生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白细胞定性检验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复发情况,帮助医生调整治疗策略。
临床检验基础_白细胞计数
临床检验基础_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项指标,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情况。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的基本原理、检验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基本原理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类型。
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每立方毫米的白细胞数量,通常以10的乘方形式表示。
白细胞计数可以通过显微镜计数法或自动计数法来进行。
显微镜计数法是指将血液样本制成薄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手工计数。
自动计数法则是通过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自动计数和分析。
二、检验方法1. 显微镜计数法首先,取适量的患者血液样本,以乙醇溶液进行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本均匀涂布在玻片上。
接着,将玻片放入染色剂溶液中染色,待染色完成后,利用显微镜逐个计数每个方格中的白细胞数量,最后乘以一个修正因子得出最终结果。
2. 自动计数法自动计数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白细胞计数方法。
操作者将血液样本注入计数仪中,计数仪会自动对样本进行稀释、混匀、计数和分析。
最终,计数仪会给出每立方毫米的白细胞数量。
三、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在临床诊断和监测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炎症反应:白细胞计数在炎症反应的监测和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通常伴随着白细胞数量的增加,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通过监测白细胞计数,可以及早发现炎症反应,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判断感染程度:感染是引起白细胞计数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来评估感染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3. 监测免疫功能:白细胞计数也可以用于评估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
在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白细胞计数会偏低,如艾滋病、免疫缺陷病等。
4. 辅助诊断疾病:白细胞计数可以作为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伴随着白细胞数量异常的变化,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是我们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可以抵御病毒、细菌等外来入侵,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白细胞计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检查项目,可用于检测我们身体免疫力的水平。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测量白细胞计数,进而了解免疫力水平。
实验原理:
白细胞计数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其原理是利用荧光显微镜或血球计数板,对染色的外周血片进行计数,得出医学意义上的白细胞计数。
实验步骤:
1.将血液样本收集在抗凝剂管中,并摇匀。
2.将样本均匀涂在干燥的玻璃片上,并晾干。
3.制作Wright染液,将玻璃片在染液中浸泡5-10分,取出后用纯净水冲洗干净。
4.将玻璃片擦干,并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计数,在镜头下
将白细胞进行计数,并用计算器记录下细胞数量。
实验结果:
经过检测,共计算出600个白细胞,平均白细胞数为100个/ul。
按照临床标准,该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免疫力水平良好。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白细胞计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物
学指标。
合理、准确的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我们身体的免疫状况,外来威胁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这项检查可以为我们的健康提供
可靠保障。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第四章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第一节白细胞功能的检验一、墨汁吞噬试验【目的】掌握墨汁吞噬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墨汁吞噬试验(ink phagocytosis test)是依据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细菌、异物等具有吞噬作用,在一定量的肝素抗凝血中,加入一定量的墨汁,经37℃温育4h,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从而协助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
【材料】1.器材试管、移液管、微量移液器、载玻片、37℃水浴箱、显微镜等。
2.试剂(1)肝素:配成6U/ml水溶液。
(2)制备墨汁:于普通砚台上加生理盐水5ml,以优质中国块墨或印度墨,以100r/min 研磨3min。
所得墨汁经普通滤纸过滤3次备用。
(3)瑞氏染液等。
【方法步骤】1.取小试管1支,加肝素20μl,加外周血100μl,混匀。
2.加入过滤墨汁10μl,混匀,加塞。
3.置37℃温育4h。
4.取温育后样本,推制成血涂片,干燥后,瑞氏染色。
5.油镜下观察计数幼稚细胞或中性成熟粒细胞100个;计数单核细胞20个。
6.判断结果根据细胞吞噬墨粒多少及大小,可定为下列程度:阴性:细胞内未见吞噬墨粒。
阳性:(+) 细胞内吞噬有小墨粒1~5个。
(++) 细胞内吞噬有大小不等墨粒10个左右。
(+++) 细胞内吞噬有大墨粒10个左右,小墨粒较多。
(++++) 细胞内吞噬有多数大颗墨粒,并有块状、球状,小墨粒很多,但细胞核清楚。
7.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吞噬率(%)= ×100%吞噬指数=【注意事项】肝素剂量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影响,肝素用量过大,细胞形态异常,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肝素用量过小,影响抗凝。
以每100μl血用0.3U肝素为最适宜。
【参考范围】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59~89%,吞噬指数66~186;成熟单核细胞吞噬率90~100%,吞噬指数227~399。
【临床意义】临床上可利用该试验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白细胞检验(共67张PPT)
〔3〕 Pelger-Huet畸形
〔4〕 Chediak-higashi畸形
〔5〕 Alder-Reilly畸形
〔6〕 May-Hegglin畸形
临床意义
▪ 中性粒细胞分化发育
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响:
▪ 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
6月-2岁:〔11-12〕×109/L X/4×10 ×20 ×106/L=白细胞/L 2、及时混匀但不可过分振摇。 能冲浑稀释液〕,混匀。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也可呈阳性。 〔2〕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原理: 用稀乙酸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 液中白细胞总数。 1、标本不能放置过久; 四、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器材同红细胞计数。 只有找到典型的吞噬体才能报告为阳性。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 常规考核标准 〔RCS〕 〔1〕异形淋巴细胞:Ⅰ型〔空泡型〕
〔5〕 Alder-Reilly畸形
要求:分化阶段、外周血白细胞与骨髓的关系、各种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血液稀释20倍,计数区域为两个计数池各四角及正中的五个大方格共10个大方格,静置时间为2~5分钟。
1、血液稀释后应在0.
采血→ 制作血涂片→枯燥后染色 →LPF观察→枯燥后油镜下 进行分类计数→ 计算→出报告
[质量控制]
1、血液稀释后应在0.5-1小时内完成计数。
2、及时混匀但不可过分振摇。
3、采血时间要固定。
4、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浓度应恰当〔如乙醇 应在30~35%〕,否那么计数结果偏低。
[参考值] 〔0.05~0.5〕×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脑垂体ACTH释放↑→肾上 腺皮质激素↑→阻止骨髓释放E及促进E向组织 浸润→血液中E减少 2、病理性变化: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表〕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及大手 术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扮演着保卫机体免受外来病原体侵害的关键角色。
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反映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潜在的疾病情况。
因此,白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讨论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并探讨其在常见疾病诊断、疾病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重要性。
一、常见疾病的诊断白细胞检验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是否存在。
感染时,常见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会刺激免疫系统,导致白细胞数量增加。
白细胞计数异常高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白细胞分类计数来进一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如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增多则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
另外,白细胞检验也可用于某些血液病的诊断。
例如,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其特点是白细胞异常增多,并伴有异常细胞的存在。
通过对白细胞形态、分类计数和细胞表面标志物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种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疾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在疾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白细胞检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可以用于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化疗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如果明显下降,则可能出现药物毒性反应,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此外,通过连续监测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复发或进展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三、预后评估白细胞检验还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某些疾病的预后评估中起着关键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白细胞计数异常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相关。
例如,冠心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升高与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此外,某些白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也与肿瘤预后相关,如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异常变化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总结起来,白细胞检验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在疾病诊断、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2.吞噬指数= 200个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总数/200 个(中性粒细胞);正常人为1.06±0.05
第一节
【临床评价】 吞噬细胞分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两大类。前者 包括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血循环中的大单核细胞,后 者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本试验可了解中性粒细胞的吞 噬功能。如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增高,反映中性粒细胞 吞噬异物功能的增强,常见于细菌性感染。对疑有中 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低下者,有帮助确诊的价值。
第一节
【临床评价】
1.用于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功能异常的过筛鉴别和辅助 诊断儿童慢性肉芽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髓 过氧化物酶缺乏症和 Job综合征,硝基四氮唑蓝(NBT) 还原试验阳性。 2.用于细菌感染的鉴别 3.器官移植后发热的鉴别 4. 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镰状细胞病、恶性营养不良等 NBT还原阳性细胞比例可降低。 5 .新生儿、小儿成骨不全症、心肌梗死急性期、淋巴 肉瘤、NBT还原阳性细胞比例可增高。
第八章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主要内容
一、白细胞功能检验 二、白细胞代谢及其产物检验 三、白细胞动力学检验 四、白细胞免疫标记及血清粒细胞抗体检测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T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
B细胞 NK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白细胞检验:运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核医学的相关技 术对白细胞的功能、代谢及其动力学进行的检验。
第一节
【临床评价】 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仅限于成熟阶段,单核细胞幼稚型和 成熟型都具有吞噬能力。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为弱阳 性,M5b吞噬指数明显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原始及幼 稚细胞多无吞噬能力,吞噬试验为阴性。急性粒 - 单核细 胞白血病呈阳性反应,对鉴别有一定价值。慢性粒细胞白 血病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明显减低。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引言:白细胞计数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程度。
通过对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测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
本实验旨在了解白细胞计数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所需材料:血液样本、计数室、显微镜、染色剂等。
b. 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2. 血液样本的采集:a. 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常用的有指尖、耳垂或静脉。
b. 使用无菌技术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转移到采血管中。
3. 白细胞计数的操作:a. 将血液样本与染色剂混合,使细胞核染色。
b. 将染色后的血液样本加入计数室的计数盘中。
c. 在显微镜下,使用高倍镜观察计数盘中的细胞。
d. 根据细胞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将白细胞与其他细胞区分开来。
e. 使用计数室的计数规则,统计每个小方格中的白细胞数量。
f. 根据计数规则计算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000-11,000个/μL。
2. 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3. 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抑制。
讨论与分析:白细胞计数作为一项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机体正在经历感染或炎症反应。
这时,医生可以进一步针对病因进行诊断和治疗。
2. 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暗示着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抑制。
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用药、免疫系统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论:白细胞计数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临床检验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程度。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白细胞计数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探讨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白细胞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检验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过敏等疾病。
下面将从白细胞检查的意义、方法、结果分析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白细胞检查的意义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主要起着抵抗外界病原体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因此,对白细胞进行检查可以反映人体的免疫功能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白细胞检查通常包括白细胞计数、分类、形态等项目,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炎症、过敏等情况。
白细胞检查的方法白细胞检查通常通过血液检验来完成,检验方法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等。
其中,血常规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和形态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骨髓穿刺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检查方法,通过从骨髓中获取标本来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对某些疑难病例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白细胞检查的结果分析在白细胞检查的结果分析中,主要需要关注的指标包括白细胞总数、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形态特征等。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在4-10×10^9/L之间,其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最高。
如果白细胞总数偏高,可能表示存在感染、炎症等情况;反之,白细胞总数偏低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注意事项在进行白细胞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避免检查前进食脂肪食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其次,护士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最后,在解读检查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指标,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白细胞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重视白细胞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白细胞检查的意义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白细胞检验
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s
Nst
二、外周血正常白细胞
Neutrophil granulocyte
胞体圆形,直径10~15 μm; 胞质丰富,粉红色,含较多细
小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 细胞核染色质粗糙不匀,排列
紧密,为深紫红色。
分叶核与杆状核划分标准: 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为分叶核 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为杆状核
感染、炎症、组织坏死或损伤、中毒、贫血。 结缔组织病、骨髓抑制【放射性损伤、抗甲亢治疗、
免疫抑制剂等】。 恶性肿瘤、白血病、骨髓
造血性疾病等。
常规检验项目!
第二节 白细胞检验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
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一、白细胞计数
手工显微镜法
结果计算
N/4×10 ×106×20 /L = 白细胞/L -------------------------------------------------------------公式中:
在法定计量单位制中用△. △ △ ×109/L表示。 N: 为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4: 为每大方格(即0.1 μ l)内白细胞平均数。 ×10: 1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μ l,换算成1 μ l。 ×20: 血液的稀释倍数。 ×106:将μ l换算成L。
RCS = 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数平均值
×100%
评价:
白细胞≤ 4×109/L者, 白细胞在(4.1-14.9)×109/L者 白细胞≥15 ×109/L者 超过上述标准者为不合格
RCS<30% RCS<20% RCS<15%
外周血细胞检验—白细胞检验(临床检验课件)
显微镜下依次计 数四角大方格共4 个方格内的白细 胞数目。对压线 细胞按"数上不数 下、数左不数右" 的原则进行计数
。
计数原则
计算
参考区间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 ~ 20×109/L
注意事项
1
2
玻片
推 片
3
4
5
玻片
推 片
推 片
采血时不能 稀释液要过滤, 挤压过甚, 试管、计数板 因此针刺深 均须清洁,以 度必须适当。 免杂质、微粒
等被误认为白
细胞
有核红细胞 计数误差和固 影响:校正 有误差的影响。
后=X ×100/100+Y
充池要均匀, 不能有气泡混 入、溢出或不
满
思考题
请认真书写实 验报告
临床检验基础
第五讲 白细胞计数
手工法
目录
CONTENTS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试剂 操作步骤
计算 参考值 注意事项 思考题
实验原理
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按一定倍 数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再充 入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范围 内白细胞数,换算求出每升血液 中白细胞的数量
试验器材、试剂
试验器材
显微镜、改良 Neubauer血细胞计
数板等
试剂
白细胞稀释液:2% 冰乙酸溶液
改良牛鲍氏计数板
操作步骤
01
02
03
04Βιβλιοθήκη 取试管1支,加 白细胞稀释液
0.38ml。
用清洁干燥微量吸管 取末梢血20μl ,擦去 管外余血后加至白细 胞稀释液底部,再轻 吸上层清洗吸管2-3次
立即混匀。
混匀后,用干净 微量吸管将白细 胞悬液充入计数 池,不得有空泡 或外溢,充池后 静置2-3 min后计
临床检验基础考试备考知识点:白细胞检查
临床检验根底考试备考知识点:白细胞检查临床检验根底考试备考知识点:白细胞检查导语:白细胞旧称白血球。
血液中的一类细胞。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
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
白细胞一般有活泼的挪动才能。
我们白细胞检查是指什么吧。
1粒细胞起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母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2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
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6~10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3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驶防御功能1~2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时,骨髓释放新生的粒细胞补充周围血而保持白细胞数量相对稳定4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才能5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计数6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7嗜碱性粒细胞内的颗粒含有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响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8嗜碱性粒细胞在整个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过敏反响9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吞噬和清理功能,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10淋巴细胞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11 B淋巴细胞可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抗体,参与体液免疫12在胸腺,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依赖胸腺素发育成熟者称为T淋巴细胞13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假设出现大量该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14血液检验中,白细胞计数指标参考值无性别差异15正常人外周血涂片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为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变化16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进展白细胞计数时,通常汲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17正常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占1.5%~5% 18正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以3叶核居多19感染,理化损伤,血液病,脾功能亢进,免疫性疾病可见中性粒细胞减低20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原幼粒等细胞21再生性左移是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响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22退行性左移是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23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那么称为核右移24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形成的原因是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25淋巴细胞数量减低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26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27Dohle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存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1~2u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28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的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u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29瑞氏染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质呈浅紫红色30瑞氏染色嗜碱性粒细胞胞质呈蓝黑色31外周血小淋巴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匀,深紫红色颗粒32瑞氏染色单核细胞,直径10~20um,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33异型淋巴细胞按其形态学特征分为3型:1型(空泡型,浆细胞型),2型(不规那么型,单核细胞型)3型(幼稚型) 34淋巴细胞受电离辐射后出现形态学改变: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淋巴细胞(胞质中主核旁出现小核) 35火焰状浆细胞见于IgA型骨髓瘤血液分析^p 仪及其临床应用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p 仪检测原理包括血细胞计数原理(库尔特原理),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血红蛋白测定原理三种2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脱水,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450fl白细胞,分为256个通道3电阻抗法分析^p 血液时,位于90~160fl单个核细胞区的.细胞称为中间型细胞4血液分析^p 仪血红蛋白测定原理中,应在波长530~550____下比色5白细胞经过氧化物酶染色后,胞质内显示细胞化学反响,过氧化物酶活性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核嗜碱性粒细胞无过氧化物酶活性,这是血液分析^p 仪白细胞分类的根底6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在35~450fl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三群,左侧峰又高又陡为淋巴细胞峰7正常白细胞直方图中,左右两峰间的谷较平坦,为单个核细胞峰8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有核红细胞,血小板凝集,宏大血小板,未溶解红细胞,疟原虫,冷凝集蛋白,脂类颗粒,异形淋巴细胞9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主要原因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形淋巴细胞10在白细胞直方图中,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主要原因是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1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36~360fl范围内分布两个细胞群体,从50~125fl区域有一个两侧对称,较狭窄的曲线,为正常大小的细胞,从125~200fl区域有另一个低而宽的曲线,为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当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时,峰可左移或右移,或出现双峰12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在2~30fl范围内分布,呈左偏态分布,集中分布于2~15fl内,当有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时,直方图显示异常13ICSH分布的血液分析^p 仪评价方案包括:可比性,准确性,总重复性,精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14精细度分为批内,批间两种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检验
发表时间:2011-04-20T16:11:53.0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李月英隋夙彤
[导读]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
血液中的一类细胞。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李月英隋夙彤(黑龙江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150010)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387-02
【摘要】白细胞旧称白血球。
血液中的一类细胞。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
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
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关键词】白细胞免疫检测
一白细胞检验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1)静脉血:成人(3.5~9.7)×109/L
(2)末梢血: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1.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
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1.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
2.病理性减少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二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见于感染、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
伴白细胞总数增加的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少的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如伤寒、中毒性休克的白血症。
(2)核右移: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
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毒颗粒(toxic granules):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变性(vacuoles):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3)核变性(degeneration ofnucleus):临床意义同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
(4)杜勒体(D6hle bodies):是疾病严重的标志,有时伴中毒颗粒出现。
(5)棒状小体(Auer's bodies):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6)Peulger-Hu?t畸形:即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亦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治疗后。
(7)Jordan异常:即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形成,见于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增多症。
(8)Mary-Hegglin畸形:即中性粒细胞胞浆内蓝斑形成。
见于猩红热、球菌感染及某些烧伤早期病例。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称异形淋巴细胞,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I型(空泡型)、II型(不规则型)、III型(幼稚型)。
除以上-3型外,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风疹、原虫、螺旋体感染等;疟疾、过敏性及免疫性疾病等。
三血小板检验
(一)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后、脾脏切除后。
2.减少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刺激等;破坏增加见于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血小板消耗过多见于DIC。
(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参考值】
9.4~12.5fl
【临床意义】
MPV需与PLT变化结合分析才有临床价值。
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减少;当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 MPV正常。
2.MPV增大是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一个较早期指标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MPV减
少;当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大常先于PLT升高。
(三)血小板比积(PCT)
【参考值】
男0.108%~0.272%女0.114%~1.282%
【临床意义】
PCT与PLT与MPV正相关,所以PLT、MPV的增减可使PCT发生变化。
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血小板减少症等。
参考文献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00.
[3]张新友,许瑞莲,吴铬,等.以全血细胞减少或高白细胞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9):1189. [4]孙丽明,李世雪,张运智,等.长期生存的白血病8例分析[J].临床内科学杂志,2005,22(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