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分布

合集下载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广袤的国土,土壤的分类及分布情况多种多样。

本文将对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二、中国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等因素,中国土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份。

红壤呈红色或棕红色,富含氧化铁、铝和有机质,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常用于农田耕作。

2. 黄壤黄壤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

黄壤呈黄色或浅黄色,富含砂粒和粘粒,透水性较好,但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有机肥料来改良土壤。

3. 黑土黑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有土壤,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黑土呈黑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4. 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湿地地区,如长江流域、东北平原等地。

沼泽土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湿度高,适宜水生植物的生长,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5. 砂土砂土是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

砂土颗粒较大,透水性好,但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有机肥料和水分来改良土壤。

三、中国土壤的分布根据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形成过程,土壤在国土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点:1. 南方地区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分布着红壤和沼泽土。

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呈现出条带状分布的特点。

沼泽土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湿地地区,如江苏的洪泽湖、江西的鄱阳湖等。

2. 北方地区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着黄壤和黑土。

黄壤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特点。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点。

3. 沿海地区中国沿海地区主要分布着砂土和盐碱土。

砂土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等省份的沿海平原地区,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点。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的土壤类型进行基本介绍,并探讨其分布特点。

一、黄土土壤黄土是中国土壤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类型。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区。

它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暗棕色,质地疏松,富含粘土颗粒和砂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黄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施肥和改良。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台湾等地。

红壤的颜色呈红褐色,质地较重,富含铁氧化物。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宜种植酸性作物如茶叶、柑橘等。

然而,红壤同时也面临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需要适当的保护与管理。

三、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

盐渍土的主要特点是含盐量较高,对植物生长不利。

这种土壤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排盐和淋洗等处理措施,方便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盐渍土的形成与水分蒸发和排水不畅有关,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对改良盐渍土具有重要作用。

四、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湿润地带,如黑龙江、云南等。

沼泽土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残酷物的分解和富集。

沼泽土常常被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是某些特殊农作物(如水稻)的理想生长环境。

五、中性土中性土是中国土壤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如华中平原、华北平原等。

中性土的酸碱度适中,质地较好,富含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多数是中性土分布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六、其他土壤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土壤类型之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壤类型,如砂壤、粘壤、石砾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合理的耕作措施。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1.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多样,西部地区土壤类型单一。

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包括盐碱土、紫色土、黄褐土、红壤等多种类型,而西部地区主要以草地土、棕壤、山地土为主。

2.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东南多,西北少。

东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而西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少。

3. 土壤侵蚀程度东南轻,西北重。

东南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轻,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重。

4. 土壤pH值东南偏酸,西北偏碱。

东南地区的雨水较多,土壤酸度相对较高,而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土壤碱度相对较高。

5. 土壤质地东南细,西北粗。

东南地区降水充沛,土壤颗粒较小,土壤质地相对较细,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颗粒相对较大,土壤质地相对较粗。

总之,中国土壤地理分布具有区域性和差异性,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1 -。

土壤分类及中国土壤分布(29页)

土壤分类及中国土壤分布(29页)
灰暗 化棕 土壤
西
垂直地带性
土壤垂直地带性就是指所着山体高度的增加,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带的相关性示意图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结构。
上图为红壤景观
上图为红壤剖面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等人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柑枯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开发利用:植树造林,保持水 土的同时,可以修建石坎梯田,种植经济林木。上图为石灰(岩)土剖面
上图为石灰(岩)土景观
沼泽土:是指地表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高(在1m 以上),具有明显的生草层或泥炭层和潜育层,但厚度不足50cm ,且全剖面均有潜育特征的土壤。
上图为沼泽土剖面
上图为沼泽土景观
土地利用:种植水稻,结合渔业与畜牧业生产,开发旅游资源。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黄 棕 暗 灰棕 壤 棕 化壤 壤 土

(2)经度地带性:指随着经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我国西北受干旱内陆性气候影响,所以我国西北部土壤具有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东向西的主要土壤类型为:
灰色森林土
黑钙土
栗钙土
棕 灰 灰 棕灰钙 钙 漠 漠棕土 土 土 土漠土
盐土:大陆季风型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壤蒸发蒸腾量大于降水量,使得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含量高到使作物不能生长的土壤。可溶盐在土壤中的分布呈表聚型。
盐土的利用:农林牧综合发展,耐盐作物,种稻改盐。
上图为盐土剖面
上图为盐土景观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中国土壤分布》课件

《中国土壤分布》课件
《中国土壤分布》ppt课件

CONTENCT

• 引言 • 中国土壤类型概述 • 中国土壤分布的地理因素 • 中国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 中国土壤退化与保护 • 结语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中国土壤的分布特点、形成 原因及影响
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 之一,土壤分布的差异对农业生 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水文过程
地表水、地下水等水文过 程对土壤的水分状况、物 质迁移等产生影响。
水质
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影响 土壤的性质和发育。
04
中国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东部湿润区土壤分布
总结词
广泛分布、类型多样
详细描述
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 沛,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且多样。典型土壤有红壤、黄壤、棕壤、褐土等。这些土 壤在丘陵、山地和平原上均有分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土壤退化会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 加剧水土流失,影响生态平衡,破 坏生物多样性。
威胁人类健康
土壤退化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污染 ,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土壤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农业生产中,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 开发和过度耕作,保护土地资源。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和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0%
温度
温度的变化影响土壤的冻融作用 、风化作用等,从而影响土壤的 发育和分布。
地形对土壤分布的影响
地形类型
平原、山地、丘陵等不同地形 类型的土壤分布不同。
地势高度
地势高度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 配,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分 布。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中国的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黄壤、红壤、赤壤、黑土、棕壤、灰化土、草甸土等。

每种土壤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布区域。

黄壤是中国最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

黄壤色泽黄褐,肥沃且排水良好。

这种土壤富含养分,适合农作物种植,是中国的“粮仓”。

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等地。

红壤呈红色,贫瘠且排水性差。

由于长期风化和水蚀,红壤对养分的流失严重,因此不太适合耕种,但适宜用于茶叶、橡胶、桑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赤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地区。

赤壤呈红褐色,肥力较差,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铁,适合种植柑橘、蔬菜和茶叶等农作物。

黑土是中国的特色土壤之一,多分布于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黑土呈黑色,贫瘠但肥力极高。

这种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种植大豆、小麦和玉米等作物,被誉为“中国的谷物仓库”。

棕壤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

棕壤呈棕色,肥沃但含水量较高,通透性良好。

这种土壤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尤其是水稻和小麦。

灰化土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尤其是草原地区。

灰化土呈灰色,含有较高的石灰和盐类,肥力较差。

这种土壤适宜用于畜牧业和草坪的建设。

草甸土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区。

草甸土呈灰褐色,肥沃且通透性良好。

这种土壤适合牧场的建设,是养殖业的重要基础。

除了上述主要土壤类型,中国还有其他一些土壤类型,如褐土、钙土、沙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各有特点,分布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中国的农业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的土壤

中国的土壤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1、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5、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原因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原因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原因
1.分布规律
在中国,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强烈,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并呈东西向伸展,西侧直抵横断山系。

长江以北,因东南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方向偏转,加之华北平原横亘其间,暖温带棕壤带呈东北一西南向延伸;在东北地区,土壤带的这种偏转更为明显,由东南而西北依次排列着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带。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东南季风势力更弱,所以,土壤带大致呈东北一西南向延伸、东西向排列,由东而西依次出现褐土、黑垆土、栗钙土与棕钙土。

在中国西部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和高大山系的屏障作用,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其土壤地带谱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排列,即由南疆到北疆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与灰漠土三个土带。

2.主要原因
广域土壤分布形式决定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大地形的综合作用。

中国是显著的季风气候国家,冬季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广大地区干燥而寒冷,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东部及中部地区高温而多雨,这种气候类型使中国东部地区出现纬度地带性的湿润土壤系列,由北向南分布的土壤依次为灰土、淋溶土、铁铝土和富铁土;中部地区形成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由均腐土、干润淋溶土、新成土和雏形土构成的干润土壤系列;西部则因地处大陆内部,再加受青藏高原和高山的影响,其土壤主要由正常干旱土、正常盐成土、寒性干旱土、寒冻雏形土构成的干早寒冻土壤系列。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分别为,黑色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色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红色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带,白色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青色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
东北平原中土壤中的有机分解较慢,长期沉淀,形成了黑土,与此相反的是黄土里有机物含量较少,多呈现黄色。

在我国东部地区,因为排水系统不良导致农田长期被淹,原本的红土中物质氧化铁遇水反应成氧化亚铁,土壤便形成了青绿色,而在西部地区镁、钠等含量较高的盐碱土呈白色。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适宜栽种的农作物不同,例如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等等。

中国土壤5种颜色,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分别在东、西、南、北方位上,呈现出来的5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既代表整个中华大地,又体现了中国疆域地大物博。

中国主要土纲的水平分布规律

中国主要土纲的水平分布规律

中国主要土纲的水平分布规律
中国主要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指的是中国土壤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形剖面上随着高程变化呈现出的规律性。

由于中国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土壤分布也相应复杂,但在不同地形剖面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概括如下:
1. 在山地沿海陆架剖面上,土壤大多由浅到深,沿海边缘由金属土壤转变为深层砂砾性土壤,而沿山脉由高原森林般的砂质红壤转变为深层砂砾性土壤。

逐渐向山谷内部深处移动时,土壤依次发生过渡变化,从山脉边缘森林般的砂质红壤转变为深层黏性红壤,沿山谷河床发生平缓的变化,黏性红壤逐渐转变为浅层黄壤,然后转变为深层黏性黄壤,最后转变成深层砂砾性黄壤。

此外,在山地区域,有时会出现沿山脊的过渡带,由砂质红壤转变为砂质黄壤。

2. 在平原剖面上,由于河流的侵蚀力强,在低洼处,土壤大多由深层砂砾性土壤转变为深层黏性黄壤,而在高处,土壤大多由浅层黄壤转变为砂质红壤,然后转变为深层黏性红壤。

另外,在中部沿海地区,由于海水潮汐的作用,土壤表面发生变化,土壤由深层砂砾性土壤转变为浅层砂砾性土壤,有时还会出现深层黏性红壤。

3. 在沙漠剖面上,土壤由浅层砂砾性土壤转变为深层黏性黄壤,然后转变为深层砂砾性黄壤。

中国土壤类型

中国土壤类型

中国土壤类型我国由南向北土壤分布状况: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我国由东向西土壤分布状况:黑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1.砖红壤: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云南和台湾南部,是我国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能发育于任何母质上。

基本特征: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盐基高度不饱和,呈强酸性。

2.赤红壤:形成条件:分布于南亚热带,是砖红壤和红壤的过渡性土壤。

基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深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 红壤、黄壤: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形成于中亚热带条件下,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强烈的脱硅富铁铝作用下形成的。

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均可发育。

基本特征:粘粒多,品质差,养分贫乏,酸度高,土层厚而耕层浅。

4.黄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形成于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在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常绿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基本特征: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5.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形成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基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6.暗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形成于弱酸性淋溶过程和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基本特征: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7.漂灰土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山地的垂直带上部,形成于寒温带湿润地区明亮针叶林或暗针叶林的条件下基本特征:土壤酸性强和有效养分少8.黑土形成条件:分布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东部广大平原上,形成于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的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基本特征: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灰褐土形成条件:分布在山西的五台山、吕梁山,内蒙古的大青山等,形成于温带山地旱生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基本特征:土层薄,坡度大,石块多栗钙土形成条件: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所造成的水热条件有利于矿物风化及粘粒的形成基本特征:殖质含量比黑土少,是比较肥沃的土壤棕钙土形成条件: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形成于腐殖质积累过程和石灰质、石膏和易溶盐类的淋溶与淀积基本特征:旱化,生物量低,有机质含量低;钙积作用强灰漠土形成条件:分布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银川平原的西北角基本特征:土壤的砾质化程度很弱。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栗钙土 :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干 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旳土壤,具有 较薄(20~30cm)腐殖质层,1m内 有钙积层。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主要依据土壤的颜色、成分、结构、质地、水分状况、酸碱度、肥力等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黄土:黄土是中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广泛。

它主要由粒径较大的砾石、沙粒和细粒的粘土组成,呈黄色。

黄土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肥力较高。

2. 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呈红色。

它主要由铁氧化物和含铝的粘土组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红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作物。

3. 灰褐土:灰褐土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它主要由深灰色的粉砂、砂和少量的粘土组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灰褐土肥力一般,适合种植农作物。

4. 棕壤:棕壤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呈棕色。

它主要由深褐色的粘土和有机质组成,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肥力。

棕壤适合种植茶叶、水稻等作物。

5. 湿地土壤:湿地土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北沿海地区,呈黑色。

它主要由有机质和淤泥组成,具有较好的肥力和保水性。

湿地土壤适合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外,中国还有其他土壤类型,如盐碱土、沙质土、石质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因此土壤分类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各地区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

中国各地区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

中国各地区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及原因摘要:通过分析得出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中等温度、中等适度地区暨温带草甸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由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向温带荒漠区和南方高温高湿区过渡,土壤有机质含量都逐渐降低。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主要是有机质的供应量及有机质的转化量。

关键词:土壤 有机质0 引言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可分为两大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前者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和施入的有机肥及翻压的绿肥。

后者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作用下形成的,含有多种功能团的带芳香族核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主要是有机质的供应量及有机质的转化量。

影响有机质供应量的主要因素是植物、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质地与酸碱性、有机物质的组成等。

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生产者,植物的种类、数量和成分不同会影响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及合成的类型;动物是土壤有机物的利用者,死亡的残体进入土壤参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有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

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1 不同地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 图1 中国部分地区土壤表层有机物含量分布图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宁夏银川碱土山西草原风沙土风沙土山西草甸盐土盐土四川大竹紫色土新疆玛纳斯灰漠土新疆准葛尔盆地棕钙土上海滨海盐土上海水稻土上海潮土黑龙江查哈阳农场草甸土湖南桃园红壤内蒙翁牛特旗黑钙土南京黄棕壤嫩江黑土珠峰地区灰化土辽宁千山棕壤有机质/%A层B层C层由图1可以得到表层土壤分布的总体规律:中等温度、中等适度地区暨温带草甸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由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向温带荒漠区和南方高温高湿区过渡,土壤有机质含量都逐渐降低。

另外,在同一地区,同种土壤的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也有很大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部干润土壤系 列
中国中部干润土壤系列
土壤类型变化:自西南向东北,依 次出现的土壤组合为: * 干润雏形土—干润淋溶土; *黄土、干润正常新成土-干润淋溶 土/雏形土; * 干润均腐土-冷凉淋溶土。 在这个土壤系列范围内,以旱 地为农田的基本形态,发展一套以 经营旱地为主的节水农业生产管理 机制,只有在有灌溉的地方才可以 发展水稻,故水田呈斑块状分布。
中部:过渡性土壤地带
谱 西部:干旱内陆性土壤 地带谱
秦岭—淮河以南土壤 分布
秦岭—淮河以南土壤分布
秦岭一淮河以南 地区属亚热带至热带, 由于受湿润季风的影
响,热量和雨量自北而
南递增,土壤带基本 上随纬度变化,自北 而南出现黄棕壤、红 壤和黄壤、砖红壤性
红壤和砖红壤。
秦岭—淮河以南土壤分布
但由于区域地形的影响,使士壤类型在同一纬度地带内产生分异。例如,在中 亚热带,由于湘、鄂山地地势较高,云雾多,雨量大.以黄壤为主;在云贵高原, 由于东面和西南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而高原中心则具有
中国暖温带至温带地 区的土壤分布
中国暖温带至温带地区的土壤分布
发生学分类强调生物、气候因素,其土壤分布大都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
特点:我国暖温带至温带地区十分广阔,正好位于季风交替区,土壤分布规律 与欧亚大陆西部明显不同 成因: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湿热气团活跃,气温普遍升高,高温多雨: 冬季盛行西北风,干燥而寒冷,气温普遍较低。 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由东南向西北更替。东部沿海表 现为湿润海洋性土壤、西部为干旱内陆性土壤。
发生学分 类制的中 国土壤分 布
中国土壤 系统分类 制的中国 土壤分布
土壤发生学分类与 系统分类的参比
土壤发生学分类
定义:主要根据土壤发生演变规律划分土壤类型。
基本观点: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结合成土 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
故南部的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
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越往北降水量减少、冬季 温度越低,其风化淋溶作用越弱,质地越加粘重,肥力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 碳酸钙淀积。至东北地区,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钙、镁、钾、钠等 无机养分和腐殖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土壤肥力高。
VS
2
土壤系统分类方法侧重于以土 壤本身属性进行分类,建立了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系统,各级 分类单元有明确的分类指标, 且还有明确的检索系统,有利 于定量测定。 可以参照土壤地理学P-123
中国土壤分布概况
中国土壤分布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冬季在西北气流的控制下,广大地区寒 冷干燥,夏季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温多雨。
中国东南部湿润土壤 系列
中国东南部湿润土壤系列
• 我国大兴安岭—太行山—青藏高原边缘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气候湿润,干燥度<1, 而温度条件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发育着各类森林植被下的土壤。
中国东南部湿润土壤系列
中国东南部湿润土壤系列
中国东南部湿润土壤系列
自南向北依次出现的 主要土壤组合是:湿 润铁铝土—湿润富铁 土,湿润富铁土—湿 润铁铝土,湿润富铁 土—常湿雏形土,湿 润淋溶土—水耕人为 土,湿润淋溶土—潮 湿雏形土,冷凉淋溶 土—湿润均腐土,寒 冷雏形土—正常灰土。 东南部湿润土壤系列 分布区是我国农业精 华地区和主要林区。
土壤系统分类
定义: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谱系式的定 量土壤分类。
基本观点: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属 性,土壤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土壤发生学分类与系统分类的比较
1
土壤发生学分类方法虽是以 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 属性三方面为依据,然而更 侧重于成土因素,尤其是生 物、气候因素,而对土壤本 身属性注意不够,分类指标 不具体,所以它是一个定性 分类。
在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土壤类型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分布和
垂直地带分布的特点。
中国土壤分布概况
东部:纬向排列的湿 润森林植被下的土壤 系列 中部:自东北向西南 延伸、以干润森林草 原和干草原为主植被 下的土壤系列、 西部:主要是荒漠化 草原和荒漠植被下的 土壤系列
中国土壤分布概况
东部沿海:湿润海洋性 土壤地带谱
中国土壤分 布
第五学习小组
中国土壤分布
01 02
ADD YOUR TITLE HERE
One should give up anger; one should abandon pride; one should overcome all fetters. One should gup anger; one should abandon pride
比较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因此云贵高原的土壤水平分布有别于亚热
带东部地区,在黔中高原(贵阳)一带分布黄壤,而滇中高原(昆明)一带则为红 壤,往西至下关逐渐过渡至褐红壤,继续往西南,在芒市镇则分布砖红壤性红 壤。
秦岭—淮河以南土壤分布
秦岭—淮河以南土壤分布
秦岭—淮河以北地 区土壤分布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土壤分布 黑土、白浆土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主要土纲分布模式
中国西北部干旱土壤 系列
中国西北部干旱土壤系列
分布地区
气候条件
植被类型 土壤组合 农业发展类型
问题来了?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 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 • 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 然植被随之变化,土壤也会发生变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
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
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THANKS
Please enjoy your work!
第五学习小组
北部林下可见灰化土
棕壤
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
灰化土 北 暗棕壤
棕壤 黄棕壤 红壤
上东 与部 纬土 度壤 地 带带 相性 一分 致布
规 律

砖红壤性红壤 砖红壤
基 本
--
问题来了?
中国东部土壤地带性是如何分布的?成因? • 中国东部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 红壤性红壤-红壤-红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 • 成因:中国东部为季风气候,热量和雨量自南向北递减。南方降水量多,温度高,
中国暖温带至温带地区的土壤分布
中国暖温带至温带地区的土壤分布
暖温带土壤演替顺序
东部棕壤向西北更替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干荒漠 地带则更替为灰钙土、向西延伸至欧亚大陆的干旱中 心,则更替为棕漠土。
温带土壤演替顺序
冬被背部东辽平原的黑土、白浆土、自东向西排 列,向西气候逐渐干旱,相继出现黑钙土、暗栗 土、栗钙土、淡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 漠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