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

1.N2、O2、F2与H2的反应能力依次增强,从键能的角度如何理解这一化 学事实。(利用课本表2-1的相应数据分析) 从表2-1的数据可知,N—H、O—H与H—F的键能依次增大,意味着形 成这些键时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所以N2、O2、F2与H2的反应能力依次 增强。
2.键长、键能对分子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 一般来说,分子中共价键的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2)判断分子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结构相似的分子,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分子越 稳定 。 (3)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 ΔH= 反应物 总键能- 生成物 总键能
二、键长和键角
1.键长 (1)概念:构成化学键的两个原子的 核间距 ,因此原子半径决定共价键的 键长, 原子半径 越小,共价键的键长越短。 (2)应用: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往往键能越大,表明共价键越 稳定 ,反之 亦然。 2.键角 (1)概念:在多原子分子中, 两个相邻共价键 之间的夹角。 (2)应用:在多原子分子中键角是一定的,这表明共价键具有 方向 性,因 此键角影响着共价分子的 空间结构 。
(3)试根据空间结构填写下列分子的键角
分子的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形 平面形
键角 _1_0_9_°_2_8_′__
_1_2_0_°_
三锥形 V形(角形)
直线形
107° _1_0_5_°_ _1_8_0_°_
实例 CH4、CCl4 苯、乙烯、BF3等
NH3 H2O CO2、CS2、CH≡CH
(4)部分键角图解
归纳总结 (1)键长与分子空间结构的关系:键长是影响分子空间结构的因素之一。 如CH4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而CH3Cl只是四面体而不是正四面体, 原因是C—H和C—Cl的键长不相等。 (2)定性判断键长的方法 ①根据原子半径进行判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成键原子的半径越小, 键长越短。 ②根据共用电子对数判断。就相同的两原子形成的共价键而言,当两个 原子形成双键或者三键时,由于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增大,原子之间的 核间距减小,键长变短,故单键键长>双键键长>三键键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课件13张PPT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课件13张PPT

新知学习
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
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______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C.固体传声快
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道: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够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声速大小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煤油(25℃) 1324 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在测距离时需注意的是:回声通过的路程为所测距离的2倍。
水(常温) 光的速度远大于声音的速度。
s=vt=340 m/s×0.
1500
铝(棒) 铁(棒)
5000 5200
不一定比在液体中大。
C.固体传声快
第二章 声现象 声音遇到大的障碍物时,会被吸收一部分,还会被反射一部分。
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耳朵所用的时间 历史上第一次测出空气中的声速,是在公元1708年。
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新知巩固
【例1】 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
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当游客在圜丘顶层
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 历史上第一次测出空气中的声速,是在公元1708年。
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两船的距离为13847米,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 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两船的距离为13847米,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

7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1节第2课时经线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湘教版

7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1节第2课时经线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湘教版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2课时 经线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习目标:1、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经纬线的区别。

学习重点:1、经线的特点2、东西半球的划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阅读P18内容并结合地球仪,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1、在地球仪表面,连接___________并垂直于_____的弧线,叫经线。

经线指示____方向,各条经线长度都_____。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经度的起点线.经线以东为_____ (用E 表示),以西为______ (用W 表示)。

2、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_______。

经度之和为_____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_____的两个半球。

180°E 和180°W 是一条经线吗?________。

学习任务二: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弄清经纬线的区别。

1、国际上习惯用_________________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界限二、合作共建1、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点是A 、经度0°、纬度0°B、经度180°、纬度0° C 、160°E、纬度0 ° D 、20W°、纬度0°2、经度和纬度都是0 °的地方位于 A 、东半球 B 、西半球C 、南半球D 、北半球 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 、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 、纬线长度都相等C 、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与120E 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A 、60°WB 、60°EC 、120°WD 、180°5、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A 、180° B、0° C、160° E D、20°W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都是0的地方位于A 、0°和180°之间B 、20°W 以西到160°EC 、20°W 到160°W 之间D 、20°W 以东到160°E7.与160°E 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A .100°WB .80°WC .120°WD .20°W8.本初子午线是指:A .0°经线B .180°经线C .东经90°经线D .西经90°经线9、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应当说的房子是可能的,你认为应该建在A .北极点上B .赤道和0°经线的交叉点上C .南极点上D .赤道和180°经线的交叉点上10、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A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B 、麦哲伦环球航行C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 、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四、诊断评价1.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称作:A、子午线 B、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C、180°经线D、东一区的中央经线2.表示地球某一点经纬度的正确写法是:A、35°,115°B、45°N,120°WC、南纬30°S,东经70°ED、60°S 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A、赤道上B、北极点上C、南极点上D、本初子午线上4.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A.西经30度,北纬30度B.西经10度,北纬10度C.东经170度,南纬30度D.东经175度,北纬10度5.本初子午线是:A.南北纬度的分界线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6.某地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

第2章第1节第2课时-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教学PPT

第2章第1节第2课时-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教学PPT
(3)同一反应,图中虚线Ⅱ与实线Ⅰ相比,活化能降低;但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活 化能同等程度地降低,生成物的总能量和反应物的总能量之差即反应热不变,对反应 热无影响。
返回目录 24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答案 (1)放热 需要 E2-E1 (2)409.0 kJ·mol-1 (3)降低 无影响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改变反 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之差,即反应热不改变
返回目录 6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实验探究Ⅰ: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影响因素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比较
结论
在试管壁外侧贴“+”
字标签,向两支试管中先
浓度
后滴加指定浓度的
反应物浓度增
后者出现浑浊
Na2S2O3 和 H2SO4 溶液, 的时间短
返回目录 21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3.在化学反应中,能引发化学反应的分子间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这些分子称 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用 kJ·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返回目录 22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的。
返回目录 16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2)温度的影响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同理,降低温度会使化学反应速率__减__小__。
返回目录 17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3)催化剂的影响
催化剂改 _活_变 _化_反 _能_应 __的 _→历提程高,_降 __活低 __化反 __分应 __子的 ___百分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新知识·预习探究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新知预习
1.把_一__种__(_或__多__种__)_物__质__分散在另__一__种__(_或__多__种__)_物__质_中所得 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2.胶体的分类 常见的胶体分类方法是根据分散剂的状态进行分类,有 三种:固溶胶(如有色玻璃、宝石、珍珠之类),液溶胶(如牛 奶、豆浆之类),气溶胶(如云、雾、烟之类)。 3.胶体的性质 (1)胶体是介稳性的分散系 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最不稳定的分散系,胶 体的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2)根据分散质的直径不同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 散系。列表比较如下:
分散系 举例
分散质粒子组成
分散质粒子直径 外观特点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扩散
溶液 NaCl溶液
离子
<1 nm 均一,稳定
稳定
悬浊液 乳浊液
胶体
泥水
牛奶
Fe(OH)3胶体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解析】 选项A,空气是由N2、O2及一些尘埃等组成 的混合物。选项B,胶体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即介 于1.0×10-9~1.0×10-7 m之间,所以微粒直径为2.5微米的细 小颗粒物不属于胶体。选项C,实施绿化工程,树木能吸附空 气中的尘埃,从而有效防治PM 2.5污染。选项D,PM 2.5表面 积大,吸附能力强,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质。

八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2课时

八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第2课时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4.参照图2.2,找出每一级阶梯主要的地形区,完成28页活动2。

学友指图展示,师傅补充点评,教师抽查。

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二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5.读图交流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的影响。

师友合作,逐项归纳展示地势对气候、对交通的影响,教师引导点评。

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较多的降水。

交通: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2:教师点拨】读图观察思考:(1)说说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

(2)从地势、水能资源的角度,说明这些地方为什么能建大型水电站?师友交流展示:(1)我国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

(2)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地势对水能资源的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第三步互助巩固【环节1:教师梳理】第三步互助巩固【环节2:师友巩固】出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师友先共同检查掌握情况,然后教师再明确答案。

1.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有什么特点?2.我国一、二级阶梯,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3.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及交通、水能资源产生了什么影响?第四步互助提高【环节1:师友检测】1.下列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是()A. B. C. D.2.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产生巨大的水能,其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 B.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山区面积广大 D.山脉纵横交错,大致呈见网状分布3.下列山脉中,为我国陆地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太行山 B.祁连山 C.贺兰山D.雪峰山读“中国沿32°N纬线地形剖面图”,请完成4~6题。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V↑
a.充入反应物气体 压强 C↑ V↑
②恒温恒容 b.充入惰性气体
压强
C反不变 V不变
a.充入反应物气体 ③恒温恒压
V
P不变 C不变
V不变
b.充入惰性气体 V P不变 C反 V
减小压强,气体体积增大,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对无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改变压强时,化学反应
速率基本不变。如MgO+2HCl===MgCl2+H2O。
【注意】
①P增大→C成比例增大,P减小→C成比例减小。
②压强只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的速率有影响。
例题.增大压强(缩小反应容器体积)对下列反应
的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C1
压强增大
C2
V1
n1
V2=1/2V1
V2 n2
(Ⅰ)
(Ⅱ)
C1=n1/V1
C2=n2/V2=n1/(1/2)V1=2C1
压强增大 →浓度增大 →单位体积内n活↑ →有效碰撞↑
【结论】
压强 增大
体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 其他条件不变
→C增大 →V↑
【规律】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大压强,气体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1)(3)
2021/7/29
20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3】 试验中发生了如下反应: 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实验现象: 温度高的溶液先出现浑浊。
实验结论∶
1.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规律】
2、一般说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 增加2-4倍。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探究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探究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mol/LNaHCO3溶
液,然后逐滴加入0.5mol/L盐酸,观察现象。
2.往点滴板 号凹槽中加入
0.5mol/L盐酸,然后
逐滴加入1mol/LNaHCO3溶液,观察现象。

操作
现象
离子方程式
往NaHCO3溶液中逐滴加盐酸
往盐酸中逐滴加NaHCO3溶液
演示实验2: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盐酸的反应
在微波炉中同时加热三个大小相同但配料不同的馒头,
探 一分钟后取出,观察现象。 究
3


定 性
馒头①: 30克面粉、
馒头②: 30克面粉、
馒头③: 30克面粉、
15克水、
15克水、
15克水
1克Na2CO3
1克NaHCO3
课堂巩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碳酸钠,可采用加热的方法 B. 往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可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
演示实验1: 在一个空的塑料瓶中注入约四
分之一体积的可乐,轻轻振荡。再 往瓶中加入碳酸钠固体,盖上瓶盖, 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请分别谈一谈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认识:
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化学性质
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究 2
10mL1mol/L HCl

10mL 1mol/LHCl




5mL 1mol/LNaHCO3
5mL 1mol/LNa2CO3
都加了几滴酚酞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治疗胃酸过多,通常用小苏打,而不用苏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是“运用示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先要给学生介绍三大类岩石,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读懂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正确、完整的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思路本课以黄山石猴的故事作为学习情境,设置了“石猴从哪里来”、“石猴到哪里去”、“蹲坐山巅的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型的石猴”三个探究问题,从石猴的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来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进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一:(承转)“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高3米,宽1.5米左右。

这只石猴是人类搬上去的吗?当然不是。

石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岩浆说起。

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常见的岩浆岩及特点(讲解)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花岗岩是岩石圈中最常见的侵入岩。

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

(讲解)岩浆岩有哪些主要特点呢?玄武岩有气孔构造,花岗岩质地坚硬。

(小结)组成石猴的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课后习题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精子、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

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课后习题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精子、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

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染色体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第2课时精子、卵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时期和原因分别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B.减数第一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C.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D.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2.与人体精子的形成过程相比较,人体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特有的变化是()A.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B.成熟生殖细胞的形成需经过变形过程C.一个卵原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A项不符合题意;成熟精子的形成需经过变形过程,卵细胞不需要变形,B项不符合题意;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而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可形成4个精子,C项符合题意;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项不符合题意。

3.下图是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示意图。

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A.③⑥④①②⑤B.⑥③②④①⑤C.③⑥②④①⑤D.③⑥④②①⑤,①为后期Ⅱ,②为后期Ⅰ,③为前期Ⅰ,④为末期Ⅰ或前期Ⅱ,⑤为末期Ⅱ,⑥为中期Ⅰ。

由以上分析可知,减数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③→⑥→②→④→①→⑤。

4.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丙两细胞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B.图中的细胞均处于细胞分裂后期C.可能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甲、乙、丁D.乙、丁两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A项正确;甲、丙两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丁两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项正确;甲、乙两细胞的细胞质都不均等分裂,分别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丁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而丙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是初级精母细胞,因此甲、乙、丁三个细胞可能属于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细胞,C项正确;由于乙、丁两细胞中着丝粒均分裂,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因此乙、丁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相等,D项错误。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 教案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 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共价键2.1.2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教案【教材分析】本章比拟系统的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拟丰富。

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根底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根底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键的极性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那么等。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键参数解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教学难点:通过键参数解释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课前准备】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教学过程】【新课导入】N、O、F非金属性依次增强,N2、O2、F2与氢气的反响能力依次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其原因是什么?不同分子空间构型不尽相同,其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共价键的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讲授】共价键的强弱可用键能来衡量。

1.键能概念:气态分子中1mol化学键解离成气态原子所吸收的能量。

单位:kJ•mol-1条件:键能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但更多的是推算获得的,通常是、100kPa条件下的标准值,获取平均值。

【过渡】键能可以估算化学反响热效应,某一化学反响是吸热反响还是放热反响,键能数据可以查出相关化学键的键能,通过计算便可知道。

【展示】展示某些共价键的键能【学生活动】1、N2、O2、F2与氢气的反响能力依次增强,从键能的角度如何理解这一事实?2、1mol H2分别与1mol Cl2、1mol Br2(蒸气)反响,分别形成2mol HCl和2molHBr,哪一个反响释放的能量更多?如何用计算的结构说明氯化氢分子和溴化氢分子哪个更容易发生热分解生成相应的单质?3、总结键能的应用。

【答复】1、N—H、O—H、H—F的键能依次为kJ•mol-1、kJ•mol-1、568 kJ•mol-1,键能依次增加,分子的稳定性增强,故N2、O2、F2与氢气的反响能力依次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

2.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3.了解胶体的性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1)按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不同,共有9种分散系。

(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①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是溶液;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的分散系是浊液;③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1)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2)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淀粉溶液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D.豆浆答案 A解析A为浊液,B、D为胶体,C为溶液,答案选A。

例2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来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答案 D解析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液滴构成的,小液滴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所以雾属于胶体。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1)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5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例3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将氯化铁稀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自来水中,继续加热煮沸B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C .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中D .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答案 D解析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若选用自来水、氢氧化钠溶液,或用玻璃棒搅拌、长时间加热等,都会容易产生氢氧化铁沉淀,而不能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特别提示——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的注意事项(1)要选用蒸馏水、饱和氯化铁溶液;(2)不能用玻璃棒搅拌、不能长时间加热。

2.胶体的性质3.胶体粒子的带电规律(1)胶体粒子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吸附阴离子或阳离子而带电。

(2)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粒带正电荷。

(3)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的胶粒吸附阴离子,胶粒带负电荷。

(4)固体胶粒、蛋白质胶粒、淀粉胶粒等不吸附离子,不带有电荷。

4.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例4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 m)恢复了磁性。

“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其分子直径比氯离子小B.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C.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D.“钴酞菁”分子不能透过滤纸答案 C解析分散质“钴酞菁”分子的直径(1.3×10-9 m)介于1~100 nm之间(大于氯离子的直径),为胶体粒子,其分散系为胶体,能透过滤纸,具有丁达尔效应。

例5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B.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氢氧化铁胶体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溶解答案 B解析A项是胶体的电泳;C项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D项是胶体的聚沉。

胶体性质的应用(1)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

(2)胶体的介稳性常用于涂料、颜料、墨水的生产等领域。

(3)电泳现象可用于静电除尘、电泳电镀、分离蛋白质与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等。

(4)胶体聚沉可用于明矾净水、制肥皂、制豆腐和果冻等。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云、雾、烟属于胶体()(2)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3)氢氧化铁胶体为无色透明的液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4)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定溶液与胶体()(5)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钠()(6)胶体久置会聚沉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7)胶体都带电,通电时可以作定向移动()(8)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与胶体的性质无关()(9)水泥厂、冶金厂等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是因为烟尘微粒带电荷()(10)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时会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答案(1)×(2)×(3)×(4)√(5)×(6)×(7)×(8)×(9)√(10)√2.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 m之间的是()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答案 B解析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0-9 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0-9~10-7 m之间,悬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 m,乳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 m。

3.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A.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分散系B.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得到的无色溶液答案 A解析分散系中最不稳定的是浊液。

A项,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氢氧化铜浊液;B项,得到氯化钠溶液;C项,得到氢氧化铁胶体;D项,得到碳酸钠溶液。

4.下列分散系不属于胶体的是()A.淀粉溶液B.有色玻璃C.烟D.碘酒答案 D解析碘酒属于溶液,淀粉溶液属于胶体。

5.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B.都是混合物C.都是无色、透明的溶液D.都呈红褐色答案 B解析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两种分散系,都属于混合物;氯化铁溶液为棕黄色,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6.回答下列问题:(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

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

A.能全部透过滤纸B.具有丁达尔效应C.所得液体呈胶状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2)把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水溶液和淀粉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

答案(1)AB(2)用一束可见光分别照射两种无色液体,从侧面可以看到有一条光亮通路的为淀粉胶体[对点训练]题组一分散系及其类别1.下列关于硫酸铜溶液和泥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都是混合物B.都是分散系C.分散剂相同D.分散质粒子相同答案 D解析硫酸铜溶液和泥水两种分散系都是混合物,它们的分散剂都是水,但分散质粒子不同,硫酸铜溶液的分散质粒子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泥水(悬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是固体小颗粒。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是否能通过滤纸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答案 C解析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3.下列对溶液、胶体和浊液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三种分散系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顺序:浊液>胶体>溶液B.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稳定存在C.溶液和胶体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而浊液不透明D.胶体能透过滤纸答案 C解析溶液和胶体不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

4.下列物质不属于分散系的是()A.食盐水B.酒精C.盐酸D.泥浆答案 B解析酒精是乙醇的俗名,是纯净物。

5.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A.溶液B.悬浊液C.胶体D.乳浊液答案 C解析胶体微粒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题组二胶体的制备与性质6.若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分别滴入下列物质中,能形成胶体的是()A.冷水B.沸水C.氢氧化钠浓溶液D.氯化钠浓溶液答案 B解析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7.(2017·大同高一检测)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鉴别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用丁达尔效应B.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溶液现象是先形成沉淀后沉淀消失C.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中其胶体粒子移向阴极D.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用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制取答案 D解析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因吸附阳离子带正电荷,选项C正确;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选项D不正确。

8.下列有关胶体的性质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澄清透明,胶体浑浊不透明B.加热和搅拌不可能引起胶体聚沉C.将一束强光通过淀粉溶液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大气中PM2.5(直径≤2.5×10-6m的可吸入颗粒),一定属于胶体答案 C9.(2017·唐山高一检测)有一胶体,在电泳实验中其胶粒向阴极移动,对这种胶体进行下列处理,不发生聚沉的是()A.加硫酸钠溶液B.加热C.加硅酸胶体D.加氢氧化铁胶体答案 D解析由题意可知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加热、加电解质溶液、加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硅酸胶体)都能使其聚沉。

题组三胶体的相关综合与应用10.(2017·广州高一检测)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并煮沸一段时间,可得到红褐色液体,此液体不具有的性质是()A.光束通过该液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B.插入石墨电极通直流电后,有一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C.向该液体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沉淀产生D.将该溶液加热、蒸干、灼烧后,有氧化物生成答案 C解析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属于混合物,因含有氯离子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11.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A.用光照的方法鉴别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B.用稀硫酸来鉴别氯化钡、氯化钠、碳酸钠三种溶液C.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来鉴别硫酸钠和硝酸银两种溶液D.用四氯化碳来鉴别氯化铁溶液和溴水答案 C解析硫酸钡和氯化银均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2.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都为胶体B.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C.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与胶体的性质有关D.明矾能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可用作净水剂答案 A解析硅酸和氯化铁溶液不属于胶体,选项A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