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笔记打印版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
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造性原则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撰写实验报告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基本过程二、结构教学观(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原则三、发现学习观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一)动机阶段(二)领会阶段(三)习得阶段(四)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六)概括阶段(七)作业阶段(八)反馈阶段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榜样学习实验‘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影响因素:1榜样行为的特性(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模仿。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打印版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7)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7)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7)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7)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7)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8)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8)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一、研究的方法★ (8)二、研究的步骤 (9)三、研究的有效性 (9)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9)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9)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9)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10)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1)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11)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1)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12)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12)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12)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13)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 (13)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13)一、教师的角色★P77 (13)二、教师的特征 (13)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13)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13)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14)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14)第三节师生互动 (14)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14)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14)三、师生的相互作用 (14)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14)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14)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15)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 (15)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15)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 (16)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16)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 (16)一、学习的界定 (16)二、学习的作用 (16)三、学习的分类 (16)四、学习的相关概念 (17)第二节学习与脑(略) (17)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17)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17)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17)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 (17)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7)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 (17)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17)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7)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17)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7)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7)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17)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17)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7)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17)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8)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 (18)二、强化理论 (18)三、行为的学习 (18)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18)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 (18)二、观察学习 (18)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18)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18)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8)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1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 (1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9)一、认知表征理论 (19)二、认知结构理论 (19)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9)四、发现学习 (19)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9)一、有意义学习 (19)二、认知同化过程 (20)三、接受学习 (2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2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 (20)三、教学事件 (2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2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2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20)二、建构主义分类 (21)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21)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2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 (2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 (2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 (22)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2)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 (22)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22)三、支架式教学 (22)四、建构主义评析 (22)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2)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22)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 (23)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23)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23)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23)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23)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23)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23)一、强化论 (23)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23)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23)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23五、控制点理论——罗特 (24)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24)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 (24)八、自我价值理论 (24)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 (24)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4)一、教学吸引 (24)二、兴趣激发 (24)三、反馈与评定 (24)四、奖励与惩罚 (24)五、合作与竞争 (24)六、归因指导★ (24)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 (24)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24)二、知识的分类 (25)三、知识的表征 (25)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25)第二节知识的理解 (25)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 (25)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25)三、概念的学习 (26)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 (26)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26)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26)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 (26)四、为概念转变而教 (27)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 (27)一、迁移及其分类 (27)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27)三、为迁移而教★ (27)第十章技能的学习 (27)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27)一、技能及其特点 (28)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 (28)三、技能的分类 (28)四、技能的作用 (28)第二节动作技能 (28)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 (28)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28)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29)第三节心智技能 (29)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29)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29)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30)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30)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30)一、问题及其分类 (30)二、问题解决的界定 (30)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 (30)一、问题解决的模式 (30)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30)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31)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 (31)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31)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31)第四节创造性思维 (31)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 (31)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2)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 (32)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32)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32)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32)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 (32)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32)第二节认知策略 (33)一、复述策略★P370 (33)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33)三、组织策略 (33)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33)一、元认知的结构 (33)二、元认知策略 (34)三、资源管理策略 (34)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 (34)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 (34)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34)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34)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34)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34)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34)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34)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35)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 (35)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35)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35)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35)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35)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35)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36)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36)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36)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36)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36)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37)第十四章教学设计 (37)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37)一、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 (37)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37)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37)四、教学目标的设计 (37)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P453 (37)一、直接教学 (37)二、探究学习 (37)三、基于问题学习 (37)四、合作学习★P465 (37)五、个别化教学 (38)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 (38)一、课堂空间 (38)二、教学组织 (38)三、教学媒体 (38)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39)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39)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 (3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 (3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 (3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 (3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 (3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3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 (3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40)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40)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4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4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 (4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 (4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 (4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 (4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 (4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 (4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 (4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 (4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 (4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 (41)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41)三、测验的新进展 (41)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 (41)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 (41)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 (41)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 (41)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 (41)五、学习理论的启示 (41)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 (41)一、真实性评定★ (41)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 (42)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心理学》课堂笔记
《教育心理学》课堂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永恒的社会生活范畴。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揭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研究表明,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这是著名的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2、(从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目的性、长期性出发),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涉及方法论上的一般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和教育性,也涉及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实验研究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的两个主要特点:被试随机指定;其他变量的控制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以下几种: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托尔曼以老鼠为被试,但其实试验情景同样具有高度的人为性,并且实验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
实验室实验既有利也有弊。
最大的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有很高的内部效度。
局限在于实验情境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实验结果难以推广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
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古德和格洛伍斯曾采用随机化实验检验“密苏里数学计划”的有效性。
现场实验由于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其外部效度高于实验室实验。
缺点:控制不如实验室实验严格。
实验室实验主要用于建立并检验教育心理学理论,而随机化现场实验则是对实际应用中的教学方案、程序或教学效果的改善情况作的决定性检验3、单一个案实验首先,对单个被试的行为进行连续几天的观察,记录其行为的基线水平,然后,引入某种特殊的程序或教育措施,连续观察并记录该学生的行为反应,最后,撤除所引入的程序,继续观察并记录行为。
教育心理学大题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学生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心理学理论指导,提高教育质量。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包括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2)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迁移等。
(3)教育方法与心理:包括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管理心理等。
(4)教育测量与评价:包括心理测量、教学评价、教育评价等。
二、学生心理发展1.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感知阶段:婴儿期、幼儿期。
(2)记忆阶段:幼儿期、学龄前期。
(3)思维阶段: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4)语言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2. 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理因素:遗传、生理成熟等。
(2)心理因素: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动机等。
(3)社会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
3. 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社会适应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道德品质:诚实、守信、勤奋、团结等。
(2)人际交往:合作、竞争、友谊等。
(3)社会责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治观念等。
三、学习心理1.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内在动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
(2)外在动机:奖励、惩罚、竞争等。
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思维策略等。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等。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等。
3.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偏好和习惯。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视觉学习风格:偏好通过图像、图表等视觉信息进行学习。
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笔记精编WORD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笔记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着《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着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推荐5篇)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推荐5篇)第一篇: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说明:本精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大纲编写,作为同学们复习的主要知识线索,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理解)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理解)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笔记《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识记]P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与其开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包含:〔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2〕学校教与学情境中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题,都是心理与行动的承当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X畴;〔3〕教育心理学不但应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应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开展的促进策略.〔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根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广义的教育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从空间X畴分,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内容X畴分,它包括社会规X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狭义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开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与其开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开展的有效策略.〔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心理学既重视根底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X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心理科学的特点和规X,又是教育与心理有机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所以教育心理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综上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根底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规定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二重性特点,如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符合心理科学的规X和要求,又会带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特点既反映出教育心理学存在的独特价值又是教育心理学复杂性的表现.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可分为学科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内容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根底理论——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点;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前提;关于学生开展特点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构建的依据.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和交互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开展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全开展.学科理论——只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领域理论、具体问题理论.〔2〕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哲学体系、科学背景〔科学思想的影响和科学技术的引入〕、方法论原如此和实证研究方法〔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开放性〔不断吸收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动态体系〕渐进性〔是一个相对稳定又不断扩展的渐变过程〕包容性〔从未因强调主要内容而排斥其他〕〔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价值1、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交叉性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具体分为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首先,教育心理学从学科属性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其理论任务在于揭示教与学的根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开展心理科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事实;从教育科学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还应研究怎样遵循教与学的心理规律去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效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教育心理学从学科任务看,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作为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开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推动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开展.〔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已任,主体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总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与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与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2、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价值A、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即首要任务> 是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为教育服务.〔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为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开展作出贡献.B、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价值〔1〕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2〕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开展.〔3〕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如此,提高教育效益.3、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根底之上.具体说来,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根底〔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根底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识记]P19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辩证观、人性观和系统观.〔一〕辩证观辩证观主X用开展的眼光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事物,反对经验论和机械论,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多元辩证的、科学的认识路线.辩证观是一切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思想方法,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二〕人性观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界定为人性之科学.人性观,是指对人〔总体〕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观点.生物本性.社会本性.独特的意识性.〔三〕系统观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教育系统的整体出发,上下联系,全方位探讨主体心里发生开展的机制和规律.一要把握主体心理的整体性;二是了解主体心理的层次性;三是分析主体心理的动态性;四是增强主体心理的自主适应性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原如此〔一〕客观性原如此客观性原如此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性原如此是进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二〕教育性原如此教育性原如此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开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根本伦理道德原如此.<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如此教育心理学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原如此是其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遵循这一原如此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开展呈现出的趋势——即研究重点由根底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倾斜.三、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1、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教育教学过程并记录下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最根本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内部心理、外显行为等资料.调查法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如通过面谈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的情况,通过作品〔如教师的评定,学生的作业,日记,诗歌,作文,成果等〕对学生学习状况进展分析.调查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3.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展研究的方法,有时也与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系统记载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开展状况,某些教学心理问题产生与开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种方式比拟适合于特例研究,如对超常儿童、特殊才能儿童、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与品德不良儿童等.<二>实验性研究方法1、实验性研究方法是指实验者有意控制某些因素,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 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长处.3、教学心理学的自然实验的三种根本形式:〔1〕单组实验;〔指同一组被试先后两次承受不同试验因素的影响;〕〔2〕等组实验;〔根据试验条件,奖杯时随即分成条件一样的多组作为实验对象进展研究;〕〔3〕循环组试验〔单组和等组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各试验因素在各组中轮流施行〕.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程序的规X化:1、理论探讨;2、课题选择;3、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查阅;4、提出研究假设;5、研究计划的制定、6、研究方法和对象的选择;7、研究的具体实施;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9、研究结果的检验;10、撰写研究报告〔二〕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一般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来判定,具体评判步骤如下:1、研究中被试的分组是否做到了随机同质;2、无关变量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鉴别与控制;3、研究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合理的控制;4、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处理是否做到了客观可靠;5、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具有可代表性和重复性.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开展展望中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学记》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一〕诞生的背景1、社会背景:〔1〕西方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期待;〔2〕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开展;〔3〕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2、哲学背景:〔1〕经验主义哲学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洛克"白板说〞强调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律和行为主义强调的条件反射都是以洛克的联想主义为哲学根底的.〔2〕理性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笛卡尔和赫尔巴特强调天赋观念.〔3〕实证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孔德强调人类的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试验的经验事实根底上;桑代克正式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促进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产生.〔4〕实用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詹姆斯和杜威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3、心理学背景:〔1〕教育心理化运动——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根底;意义是:第一使广阔教育工作者了解了教育科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促进了结合;第二提供了可供直接研究的课题.〔2〕心理测量运动——从思辨走向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手段〔3〕儿童研究运动——为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创造了条件〔4〕冯特的科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5〕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证明了人类的高级心理是可以改变和促进的〔6〕动物心里研究——达尔文进化论4、科学理论——进化论〔二〕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创立者是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林说"詹姆斯和杜威给教育心理学以哲学支持,但霍尔的富有鼓动作用的动力学推动了它,后来的桑代克和其他学多人接上去〞才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学科.1、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1〕詹姆斯的教育心理学观点——主要贡献是:实用主义哲学和1899年出版的《给教师的谈话》一书;〔2〕杜威的教育心理学观点——主要影响在教育理论方面,但他的教育理论总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提倡教育心理化;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生长论〔儿童开展观〕、"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如此、课程和教材心理化、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心理等2、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在此根底上扩展成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分别是《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个别差异与其原因》.该书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开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二、教育心理学的开展〔一〕教育心理学开展的阶段1、创立阶段〔20实际20年代以前〕2、迷茫阶段〔20实际20-50年代〕3、选择阶段〔10世界60-90年代〕4、整合阶段〔20世界90年代后〕〔二〕教育心理学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见人见智2、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3、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模糊4、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5、对教与学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亟待加强三、教育心理学开展的根本趋势〔一〕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X式、认知X式向情景X式转变〔二〕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1、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并重:〔1〕教与学的心理动力的深入研究——包括成败归因、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研究;〔2〕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包括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和问题解决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3〕专家系统与专家型教师研究——对专家型教师研究主要集中在:专家型教师的知识构成、教师教学专长的根本特点、教师教学专长的开展阶段、专家型教师的培养;〔4〕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包括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解释、乐队诊断与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阅读理解教学策略;〔5〕创造性与其培养研究——三种有关创造性的研究取向:一是人格特质的研究取向、二是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向、三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6〕教与学评价研究;2、认知研究与非认知研究并举3、新兴领域与传统领域互补——目前新型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2〕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3〕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4〕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三〕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四〕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五〕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第二章心理开展与教育心理开展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心理功能的变化.第一节认知开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与教育〔一〕认知开展的实质1、皮亚杰认为,认知〔能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示的根底上,通过内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开展.2、图示:指儿童用来适应环境的认知结构.3、同化: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示中的认知过程.4、顺应: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或形成新的图示〕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5、平衡: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6、儿童的认知就是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循环的过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开展. 〔二〕影响认知开展的因素1、成熟;〔可能性〕2、练习与习得经验;〔必要条件〕3、社会经验;〔必须而重要的因素〕4、平衡化;〔决定因素〕〔三〕认知开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开展阶段理论包括:一是"阶段〞的具体含义;二是具体的开展阶段2、皮亚杰提出认知开展的阶段的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3、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和形式运算思维阶段;4、认知开展与教学——教育教学应注意:一是提供活动;活动不仅包括物理活动,还应包括内化的心理活动——第一教师既应为学生创设大量的物理活动,也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活动机会;第二,在形式运算阶段钱,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物体和事件中学习的机会.二是创设最优的难度;三是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四是认识儿童认知开展水平的有限性;五是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开展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开展重的作用,所以被称为文化历史开展理论.〔一〕文化历史开展理论1、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2、社会起源的观点:〔1〕两种工具的理论:一种是物质工具;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一方面精神工具随着物质工具的使用二产生和开展;另一方面,精神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物质工具的进一步开展.〔2〕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文化历史开展的结果〔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二〕心理开展的本质1、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开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根底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2、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开展的标志的五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4〕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开展的重要标志〕〔三〕认知开展与教学一是教学的含义;"创造"着学生心理的开展.二是强调活动;三是最近开展区;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开展的可能性,"教学应当走在开展的前面;"四是学习存在着最优期;五是认知开展的内化说;内化是指将外部实践活动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反思体验的理论依据就死内化说.反思体验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和练习的根底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全节课的学习过程进展反思.第二节人格开展与教育一、人格开展的含义与影响因素〔一〕人格开展的含义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根底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个体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个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二〕影响人格开展的因素1、气质:指个体在情绪反响、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托马斯和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慢活跃型2、家庭:家庭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父母〕与其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开展将产生长期的、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鲍姆林德分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无视型.3、学校——学校对儿童人格开展的影响:〔1〕课堂教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2〕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合作、大公无私等人格特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3〕教师;榜样作用.二、人格的开展与培养——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开展的八个阶段三、自我意识的开展与培养1、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2、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总体认识,学生的自我概念包括非学业和学业两个方面;自我评价——个体经自我感觉、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后对自身所作的评价.自尊——个体对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重要的一种体验,包括自尊心和尊重感.第三节社会性开展与教育一、社会性开展的内涵〔一〕社会性的本质:广义的社会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性的综合,包括人的社会心理特性、政治特性、道德特性、经济特性、审美特性、哲学特性邓,它是和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相对而言的.〔二〕社会性开展: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根底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X,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开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社会性开展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二、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与教育〔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合作等.个体亲社会行为开展的过程就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丰富的表现.〔二〕亲社会行为的开展阶段——艾森伯格利用两难故事情景,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开展.〔三〕亲社会行为的习得途径1、移情反响的条件化——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具体方法有听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扮演角色等;2、直接训练——指教师利用一切学习和游戏活动,引导训练儿童在实践中表现出合作、谦让、共享等良好行为.3、观察学习——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进展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开展.一方面,成人的亲社会行为会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诱导出儿童相似的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儿童经常受到榜样的引导,更有可能内化利他性原如此,从而有助于利他倾向的开展.三、攻击行为的开展与教育〔一〕攻击行为的含义——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和品德的开展有着消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走向犯罪.〔二〕攻击行为的分类1、按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身体攻击〔利用身体动作〕言语攻击〔通过口头语言〕间接攻击〔借助第三方间接进展〕2、按攻击行为的起因:主动型攻击〔未受激惹的情况下主动发动〕反响型攻击〔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后而作出的攻击反响〕3、按攻击行为的目的:敌意性攻击〔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非攻击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三〕改变攻击行为的方法1、消退法——不加理睬2、暂时隔离法——为了抑制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而让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强化或远离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3、榜样示X法4、角色扮演法四、同伴关系的开展与培养〔一〕同伴关系的含义——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开展起来的一种个体之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二〕友谊的开展1、儿童友谊的开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2、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开展五阶段阶段1〔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游戏同伴关系〕阶段2〔4-9岁〕单向帮助关系;阶段3〔6-12岁〕双向帮助关系;〔交互性和功利性〕阶段4〔9-15岁〕亲密的共享;〔友谊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阶段5〔12岁以后〕友谊开展成熟.〔三〕如何促进同伴关系的良好开展1、开设相关课程,进展交往技能训练;2、丰富课堂教学交往活动;。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化的过程。
3.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自然实验);调查法(谈话、问卷、产品分析
法);测验法
第二章心理及发展
1.脑: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2.神经系统结构:神经元;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脑;
脊髓)内分泌系统
3.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左半球与言语、推理、理智和分析的思维相联系;右半球与感知、空
间主体知觉、直觉的思维相联系。
4.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动反映;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
5.心理发展
含义:广义: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持续性与阶段性;顺序性与方向性;不均衡性(个体特点和速
率);差异性
6.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决定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第三章注意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第五章记忆
第六章想象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第九章意志
第十章需要、动机与兴趣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气质
第十三章性格。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对于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学生的面前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
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
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
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学问高深且神秘的学科,它能够洞悉人类的内心深处,熟知不为人知的关于人内心世界的秘密。
但在认真学习之后发现,它是科学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难以触摸的。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
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
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第一,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第一,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教我们数学。
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很讨厌他,因为他骂人毫不留情,够狠,够绝。
其实如果他教得不好但人很和善可亲的话,也许同学们也不至于那么讨厌他,也许会试着听听他的课,试着接受他。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笔记
《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解读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8)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二、高校教师的心理?(P10)1.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心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主要阐明高等教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1)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3)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4)如何协调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社团.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主要包括:(1)如何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3)如何培养大学生高水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2.高校教师的角色心理和心理品质3.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P14)(一)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二)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三)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四)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15)(一)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率(三)有助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四)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德育的水平(五)有助于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做好领导工作五、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18)(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 (三)联系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五)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六、什么叫测验法?有哪些分类?(P21)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叫测验法.按测验内容可以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态度测验和成就测验;按测验形式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心理测验采用的题目叫测验量表,它由一些要求回答的问题构成。
第二章认识自我:高等学校教师心理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怎么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P26)(1)热心、幽默、关心学生、勤奋努力的老师。
(完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补充打印笔记
补充之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1)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社会文化互动。
(2)研究层面纵深化:与脑科学研究结合。
(3)研究内容复杂化化:研究真实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复杂的认知、学习和人际互动过程。
(4)研究范围宽广化:研究不同学科的学习和教学问题,研究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和教学问题,以及研究学校以外的各种情境中的学习问题(如成人学习、基于工作的学习、终身学习等)。
(5)研究方法多元化。
(6)研究问题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7)研究途径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
补充之二: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心理发展:指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涉及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发展不是简单量的增加,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结果事物具有了新的规定性,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指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人一生是生理、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心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相对一致的年龄区间。
②定向性和顺序性。
在正常发展条件下,个体人格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
指心理各成分发展速度不同,到成熟所需时间以及发展高峰出现年龄不同。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特定时期、适当条件下才会出现。
④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遵循着较为一致的顺序和规律,但各种心理机能发展的具体年龄、发展速度、水平以及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会有所不同。
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关系:( 1 )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作为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
(2 )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特点为依据。
教学要遵循准备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原有准备状态进行教学,学生在从事学习时,应保证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经济而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才一起。
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西方第一本已“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化研究四个方面。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被称作“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
俄国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第一,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30年代末):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
维果斯基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阶段(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第二,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活动”理论;第三,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起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
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20年代初廖世承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课,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及本特点:1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随着自我意思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自相矛盾的情感;少年的热情与冲动;选择友谊的建立;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个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热情。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内部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p28)▲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自我为中心③思维的片面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本阶段的儿童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发展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关于教育1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儿童的两种发展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2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首先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其次维果斯基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最后维果斯基强:学习信任的阶段、成为自主者的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变的勤奋的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显示充沛感的阶段、达到完善的阶段。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p46页)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有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孟编订的,“比纳——西孟量表”。
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IQ=100+15×(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1言语智力2数理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体能智力6社交智力7自省智力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1从总体水平上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2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存在性别差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p68)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p30)▲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二、奥苏贝尔的分类: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三、我国心里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因此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强化、消退、惩罚、逃避、回避(p80)4班杜拉的社会信息理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彼此之间是相互的。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1有意义学习、2意义的同化(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3组织学校的原则与策略:逐渐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
4接受学习。
三、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四、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的新发展——建构主义1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山香版p295)第四章知识的学习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的结果。
能动的反映活动的主体和作为反映对象的客体是知识得以产生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这缺一不可。
知识点种类:1根据指示的概括水平划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2根据知识点功能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知识的作用:▲知识的表征存储: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34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
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学习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3知识的学习与品德的学习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知识学习的总类1根据头脑内的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1知识学习是学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2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3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
▲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认知结中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的观念;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课辨别性。
3学习材料的内容:学习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
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
要素:名称、内涵、外延。
概念学习的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1概念分析,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4变式,5比较。
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第一常用的直观形式(事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第二提供直观时注意的事项:首先要注意直观对象呈现的模式,特别是对象呈现的空间位置、实践先后顺序、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及对象各部分的强度;注意词与形象的结合;注意培养学生对直观对象的分析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方法:顺序观察法、素描观察法、连续观察法、实验观察法、操作观察法、比较观察法。
2运用变式与比较,3知识的系统化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是指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
包括识记、保持、再现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