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也”的用法

合集下载

古文中也字的用法

古文中也字的用法

古文中也字的用法一、也字的普通用法在古代文章中,也字是常见且重要的一个字。

它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下面将就其普通用法展开讨论。

1. 表示副词“也”在句子中,也字常常充当副词,表示“也是”、“亦是”的意思。

例如,《论语·子罕》中有一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聪明人不会困惑,仁慈的人不会担忧,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2. 表示转折关系在一些对比或转折的句子中,也字可以引出一个相对而言的事物。

比如《鲁迅全集》里有一篇名为《狂人日记》的小说中提到,“强盗看前面已经没有动静了:呵!——他轻轻地吐了口唾沫。

”3. 表示疑问或反问在古文中,也字还可以表达疑问或反问之意。

例如《桃花源记》开篇:“自京华东南之去五十里, 间山✝□乎?棘□美焉☿乎。

”作者通过使用也字,表达了对山林美景的疑问和惊叹。

4. 也字用于表示整体在一些描述整体或总结的句子中,也字可以引导该事物所有相关的内容。

例如《资治通鉴》提到:“明君贵则国富民强, 明圣益则天下至治。

”这里的也字仿佛是一个统领词语的标志,将所有与明圣相关联的修辞展开了详细说明。

二、也字在比喻句式中的应用除了以上常见的普通用法外,在古文中,也字还经常出现在比喻句式中,起到丰富表达和增强修辞效果的作用。

1. 通过类比加强比喻效果通过使用也字来进行类比和配合其他修辞手法,使得古文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就使用了大量的也字。

其中有一句“峨嵋山下少人行: 红掌拨清波!”作者通过使用“红掌拨清波”的描写方式,来形容琵琶声音婉转动听如同水波荡漾。

2. 引申意义丰富语言内涵古代文人为增加语言的变化和趣味性,常常通过引申意义,借助也字来丰富语言内涵。

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中有一句“吾与汝畴昔志国矣, [...]冠盖悲歌而附会于彼人者,亦已起矣。

”这里的也字在句中引出了一个更加广阔且复杂的语境。

三、也字引导典故的应用也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被用作引出典故或讲述故事的信号词,起到打开思路和启迪读者意识的作用。

古文中也字的用法和意思

古文中也字的用法和意思

古文中也字的用法和意思一、引言(简述也字在古汉语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在古代汉语中,也(yě)是一个非常常见而重要的字。

它具有广泛的用法,并且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文中也字的用法和意思,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境。

二、表示程度或改动在古文中,也可以表示程度或改动。

例如在《诗经·小雅·车辖》中,“氓也扣鼓”表达了反复敲打鼓声之多。

这里的“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都”的意思,强调数量之多;而在《尚书·虞夏传》中,“雩降厥灵保赐无忒有匪企矣楮矣”,其中“亦”就表示了由“惟”到“亦”的转变,强调事情上出现了某种改变。

三、表达停顿或悬峙另外,在一些应对话筒位置挑战越级长传球打无球可阻挡、深远发起进攻等足球技术性对接比赛应对时,中国男足并未在技战术准备层面精细到位处事中,也可以用来表示停顿或悬峙的意思。

例如在《左传·宣公十年》中,“又曰,我前人遭乱止于国,释社稷焉以赴危亡。

聚民物而别乡,自非犹逢辄恶今之钧也”,这里的“也”就表示了一个停顿的效果,给了读者一种思考问题的空间。

四、表达推测和疑问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也还经常被用来表达推测和疑问。

例如在《论语·季氏》中,“由!天下!”中的“也”就是对未知情况的一个推测和疑问,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呢”。

在这个例子中,“也”强调了对事情发展结果的不确定性。

五、引出结论或总结最后,在古文中,也还可以被用来引出结论或总结全文内容。

例如在《管子·周有德》一章中,“故鲁颠不在丧礼”,其中“也”扮演了引出结论与总结全文的作用。

通过使用“也”,给读者以明确信息。

六、小结(总结古文中也字的用法和意思)综上所述,古文中的“也”字具有多种用法和意思。

它可以表示程度或改动,在语境中强调数量之多或事物发展上出现的变化;它还可以表达停顿或悬峙的效果,使文章更加富于节奏感和层次感;同时,也被用来表达推测和疑问,给读者以一丝思考空间;最后,也常常被用来引出结论或总结全文内容。

文言文中也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也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也字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也”字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词语可以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而在文言文中,“也”字作为副词,常常表示程度、时间或转折等意义,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和修辞的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也”字的主要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二、表示程度1. 表示程度上的增强或加强。

例如:- 《左传·昭公十九年》:“扣人之嗅亦如嚼蜡。

”(形容难闻的气味)- 《论衡·述异篇》:“虎啖而鹿不疑者,固心知兽之死而不能夸者也。

”(强调肯定无疑)2. 表示程度上的减轻或降低。

例如:- 《荀子·性恶篇》:“丈夫由内至外皆然,则力能乡其情,去其欲也。

”三、表示时间1. 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已经结束。

例如:- 《论语·里仁篇》:“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对曰:‘圣则吾不能已已;’‘富而可求已已;’‘主于仕难已已’。

”(表示过去的动作)2. 表示将来发生的动作。

例如:- 《孟子·尽心上》:“飯疏食、水漱色、乃曰:‘盍尔辟如也?宗庙备急乎?”(表示将来的动作)四、表示转折1. 强调前后句的对比或差异。

例如:- 《荀子·劝学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者不耳。

”- 《汉书·匈奴传》:“夫儿女之别亦人之常情,幽厉饶文。

”2. 表示修辞上的转折。

例如:- 《论语·八佾篇》:“听其言而观其行;没有事而除其宜。

”(前后为对应关系)- 《孔雀东南飞》:“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五、其他用法1. 表示责任或义务。

例如:- “司马牛舌犹见州牧诸候,叔孙通未抵都下门户”。

(表示义务和责任)2. 表示推测或假设。

例如:- “扶不起的阿斗这是在暗指谁呢?”六、举例说明1. 表示程度的用法:- “天下人皆知有常望,即南面虽不见尧,立即曰尧”(刘向《说苑·下行上中》)2. 表示时间的用法:- “先君犹念之未已也?”(《左传·宣公元年》)3. 表示转折的用法:- “又大事将要定时,凡贤明者去死而易生。

文言文中也字的用法及意思

文言文中也字的用法及意思

文言文中也字的用法及意思一、“也”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意思在古代汉语中,词语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而其中一个常用的词语就是“也”。

本文将介绍“也”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其意思,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献。

二、“也”字的基本含义在古代汉语中,“也”字可以表示肯定、反问、疑问等多种含义。

下面分别进行详细解释:1. 肯定含义:在肯定陈述句或肯定疑问句中,“也”字常用来表示同样的意思。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textbf{都}能使人生畏。

”(《论语·孟子》)这里的“都”可以被替换为“也”,表示同等级别的肯定意思。

2. 反问含义:有时候,“也”字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反问的意味,起到强调和加强对比效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textbf{岳阳楼记})这里使用了两次的“也”,突出了原作者对壮美景色愈发迷恋的情感,也暗示了一种反问的情绪。

3. 疑问含义:在疑问句中,“也”字用来表示不确定或思考的意味。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这个句子表达了对一个人没有诚信的疑虑和怀疑之情。

三、“也”字的其他特殊用法除了基本的使用方法外,“也”字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用法,下面进行具体介绍:1. 连接上下文:在文言文中,有时候“也”字可以用来连接上下文,使意思更加连贯。

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textbf{也}是代代当励志和追求的目标。

”这里的“也”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起到过渡作用,并且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推测推理:有时候,在推测和推理方面,“也”字可以表示一种揣测、估计或假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只愿以群\textbf{书}共度余年。

\textbf{恐怕}已是枉然。

”(\textbf{朝中措·贾岛})这里的“恐怕”完全可以被替换为“也”,表示作者的一种猜测或假设。

四、总结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也”字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及意思。

古文中也的用法及意思

古文中也的用法及意思

古文中也的用法及意思古代汉语中,词语“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助词,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多变的意思。

在古文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也”的出现,并且它往往承担着重要的语义功能。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讨古文中“也”的用法及其多样化的意思。

一、表示强调、加强语气首先,“也”在古代汉语中常常被用来表示强调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它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使得动作更加显著,突出了时间或状态的变化。

例如《论语·学而》中提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的“盼”字就通过加上助词“也”,使得眼睛的动作更加明显。

而在《红楼梦》中也有不少使用“也”来强调语气的例子。

比如贾母对宝玉说:“别人犯罪死已经算了,何况是你?!”这里,“你”之后紧跟着一个呢助词“也”,使得整个问句更具力度。

二、表示转折、反问除了表示强调外,“也”还常被用来表示转折或反问的意思。

当“也”放在句子的结尾时,往往与其他副词连用,表达出对前面内容的质疑、否定或反驳。

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中有句话:“黄帝之妻曰温山氏,哺苏而生高阳。

”这里的“而生高阳”,通过加上助词“也”,表示了一种转折的语气。

同时,它也起到了强调“黄帝之子”的作用。

在《红楼梦》中,“也”经常和其他语气词如“可惜”、“都”等连用来表示反问。

比如宝钗对黛玉说:“你倒闲跑去寻他干什么?我的两只眼睛不是好的!”这里的“两只眼睛不是好的”,通过加上助词“也”,产生了强烈的反问语气。

三、修饰副词、形容词此外,在古文中,“也”还常常被用来修饰副词和形容词,增强其程度或程度和方式的含义。

当“也”放在副词或形容词前面时,可以使得描述更具体、更准确。

举个例子,《诗经·周南·桃夭》中有句话:“维叶萋萋,求之不得。

”这里的“萋萋”通过加上助词“也”,增强了描述桃树叶子的程度和方式。

在《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说:“我只念书本久了些,身体不大好了。

”这里,“久了些”通过加上助词“也”,使得时间更具体化。

文言虚词《“也”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也”字的用法》

初中文言虚词“也”的用法一、《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表判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表陈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表陈述)二、《山市》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表判断)三、《伤仲永》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表判断)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表舒缓语气)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知也。

(表陈述)彼其受之天也(表舒缓语气),如此其贤也(表感叹),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表陈述)四、《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表判断)五、《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表判断)六、《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表舒缓语气),天下为公,七、<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表判断)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表陈述)八、《五柳先生传》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判断)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表陈述)九、《马说》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之称也。

(表陈述)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表舒缓语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陈述)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感叹)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表感叹)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十、《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表舒缓语气)十一、《岳阳楼记》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判断)2.登斯楼也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表舒缓语气)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表舒缓语气)十二、《满井游记》1.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也(表陈述)2. 山峦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表陈述)3.始知郊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陈述)十三、《陈涉世家》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也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也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也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的“也”的用法和例句在文言文中,“也”是一个常见的助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下面将介绍“也”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进行说明。

1. 表示转折关系“也”可以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是、却”。

例如《论语·子罕》中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也”就表示了转折意味,表达了虽然前后情况不同但却并列存在的关系。

2. 表示推测或推断“也”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推测或推断的意思,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大概、恐怕”。

例如《左传·昭公十五年》:“公奔逃以从之,及游吴墟。

”这句话中的“也”表明了一种猜测,在这个情境下可以理解为“大概”。

3. 表示倒装结构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于倒装结构中,常与否定副词连用。

例如《礼记·曲礼上》:“内肆布射弩者正四人而已,中、侧瞄之者不也数欤?”这句话中,“也”连用了否定副词“不”,形成了倒装结构。

4. 表示语气的加强在文言文中,“也”还常用于加强语气,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真、实在”。

例如《孟子·告子下》:“君子有九绪焉:所畏送人之礼也。

”这句话中的“者”和“也”都起到了语气加强的作用。

5. 表示情态动词在一些句子中,“也”可以表示情态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能够、可能”。

例如《庄子·马蹄下》:“道德虽然求,溺明行有喻。

从考究奇怪内外难制之事,传闻知其灵异乎?未可云奈何;细结审察其果因物证验信矣。

”其中,“未可云奈何”就是使用了“也”的情态动词用法。

二、文言文中运用“也”的例句解析1. 转折关系:例句:“岁饥民饿,则恐无年积之财矣,而尔私有书藏封众万卷!”(唐·张说《唐书·卷之二百八十·纪五》)解析:文中的“而尔私有书藏封众万卷”是对前文“岁饥民饿,则恐无年积之财矣”的转折说明。

2. 推测或推断:例句:“夫功成者必于人,何则不以天下与善?”(明·顾悅《纪效新书·讲通经者之耶律申告胜传》)解析:这句话中的“何则不以天下与善”表示一种推测,可以理解为“大概他就能将天下都变好”。

初中文言文也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也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也”的用法:一、表示判断语气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也”在这里表示判断,意思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解析:判断环滁周围都是山。

二、表示肯定、强调语气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解析:强调子子孙孙没有穷尽。

4.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解析:肯定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三、表示疑问语气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解析:这里“也”表示疑问,询问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为“文”。

6.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解析:询问被绑着的人是什么人。

四、表示感叹语气7.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解析:表达对苛政的强烈感叹。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解析:此处的“也”加强感叹语气,感慨人们不识千里马。

五、表示停顿,舒缓语气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也。

(《鱼我所欲也》)-解析:这里“也”起到停顿、舒缓语气的作用,使句子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10.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解析:“也”使句子节奏放缓,强调作战靠的是勇气。

六、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1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解析:“也”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强调师道不传已经很久了。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解析:“也”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叙述作者从师时的情景。

七、用在句末,表示反问语气13.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解析:反问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也”加强反问语气。

1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也。

(《狼》)-解析:“也”在句末加强反问语气,强调禽兽的狡诈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八、表示祈使、命令语气15.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解析:这里“也”表示祈使语气,嘱咐不要向外人说。

也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也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也字在古文中的用法一、也字在古文中的基本用法古代汉语中的也字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在句子中充当副词、助词或者连词。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也字在古文中的基本用法。

1. 表示同样的意思也字可以用来表示“同样”、“一样”的意思。

例如,“其贵言也不可犹否也”(《左传·定公十八年》),这句话中的“言也”就表示“言语一样”。

2. 用于肯定或否定在句子中,也字可以用于肯定或者否定前面所说的内容。

例如,“孔子曰:‘唐虞之际,斯文考文’。

颜渊曰:‘不然。

’孔子曰:‘则夫子之教我与?’”(《论语·颜渊》),这里的“不然”和“则夫子之教我与?”两个回应分别表达了对前面话语肯定和否定态度。

3. 表示转折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也字可以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引出相反或者对比的内容。

例如,“性相近也。

”(《论语·为政》),这里的“性相近也。

”表示了与前文一致的性相近的观点。

4. 表示递进关系另外,也字还可以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引出更深一层次的内容。

例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匮则威,威则不恃;不恃则临。

”(《左传·哀公十四年》),这里的“民生在勤”和后面的“勤则不匮”、“不匮则威”等起到了展开叙述、逐渐加深的作用。

二、也字在句子结构中的运用除了以上基本用法之外,也字还常常在句子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能够协调句子成分并使句子更加连贯流畅。

1. 加强主语或者宾语也字可以加强主语或者宾语,突出其重要性。

例如,“君子贫乎无罪也”(《荀子·劝学》),这里的“贫乎无罪也”通过使用“也”,强调了贫困状态下没有罪过。

2. 引导状语从句也字可以引导状语从句,表达附带条件或者目的。

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雍也》),这句话中的“然后知”引导了一个状语从句,表达了在岁寒时才能意识到松柏后凋的道理。

3. 引出对比或转折在句子结构上,也字可以引出对比或者转折的内容。

也字文言文用法和意义

也字文言文用法和意义

也字文言文用法和意义也字是一个汉字,同时也是一个常用的连词,在文言文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以下是对其用法和意义的详细解释:一、用法1. 连词也作为连词使用时,常常表示"并列"、"转折"、"递进"、"选择"、"比较"等意义。

比如:例句1:吾闻食糗者,欲之也梁氏春秋。

意思是:我听说吃糯米饭的人,就喜欢梁氏春秋。

例句2:人生七十古来稀,犹得贪欲也吕氏春秋。

意思是:人生七十岁已经很少见了,还有人贪心不足,好像是吕氏春秋记载的一样。

2. 副词也可以作为副词使用,表示"也是"、"亦是"、"同样也"等意义。

比如:例句1:年逾半百之年,身丧子嗣,亦张子房也。

意思是:年过半百,失去儿子,同样也是张子房。

例句2:汝之父母亦我之父母也程颐家语。

意思是:你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正如程颐所说的一样。

3. 助词也可以作为助词使用,在祈使句或反问句中使用较多,能够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比如:例句1:也将好生听从教诲,不可违反也论语。

意思是:要好好听从教导,千万不能违背,这是《论语》所说的。

例句2:玩物丧志,不是吗也?庄子。

意思是:沉迷于玩物会失去志向,是这样的吧?就像庄子所说的一样。

二、意义1. 表示"也是"、"也可以"、"也有"等同样的意思。

例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孰不我兄也",就是说天地与自己同生,万物也是自己的兄弟。

2. 表示转折的意义。

例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就是区别也",表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追求的不同。

3. 表示强调的意义。

例如:墨子曾经说过"仁义礼智忠信,此五者者,君子所谓之德也。

",用也字强调这五种品德是君子所追求的。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5、表示判断语气。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 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欲也《孟子·告子上》
用在因果句句尾煞句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感谢观看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句末语气词 用在用在因果句句尾煞句
一、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1、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
季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
负大舟也无力 语气词“也”字在单句或
复句中表示停顿
用在时间副词或表道《孟子许行》 当时是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若匹夫匹妇之谅也《论语宪问》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句末语气词
1.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当用在命令句的句尾时,“也” 字则不再单纯地表示祈使,而是 带上了肯定的语气

古代汉语中也字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也字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也字的用法一、古代汉语中也字的基本意义及常见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也字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首先,也可以作为副词使用,表示程度上的转折或强调。

例如,在《论语·公冶长》一章中,“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里的“也”就起到了加强反问的作用,使得说话者更加强调自己对于须臾之所学的重视。

其次,也可以用来表示时态上的转折,在表达过去或将来与现在相对应场景时常被使用。

比如,在《孟子·告子上》一篇文章中,“孟子而为庄白游者谓之阆苑;既与贵贱同食乎人间,适足以观天地之藏名物色而已矣。

”这里的“以观天地之藏名物色而已矣”即是指将来发生的事情与现在进行时发生事件相比进行转折。

此外,也还可用作连词、助词、感叹语等等。

二、古代汉语中也字作为连词和助词使用1. 连接并列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也常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

例如,在《荀子·警劝》一篇文章中,“天子以仁人备位,与沟壑同也。

”这里的“与沟壑同也”表示天子与沟壑之间是并列关系。

2. 表示转折关系古代汉语中的也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在《山海经·东山经》一篇文章中,“水君者,古之冥主也。

少昊时,冥凼出焉,谓之都江。

”这里的“少昊时,冥凼出焉”表明了两件事情之间的转折关系。

3. 强调修饰在古代汉语中,也可用作助词来强调修饰前面的词语或短语。

例如,在《论语·泰伯》一章中,“公羊高、舍亲而孝;邦无道、丘隐而耻”。

这里的“公羊高、舍亲而孝”和“邦无道、丘隐而耻”都使用了也字作为助词进行强调修饰。

三、古代汉语中也字作为感叹语使用除了上述用法外,古代汉语中的也还可以用作感叹语,表示强烈的情感或感叹。

例如,在《诗经·邶风·击鼓》一首中,“冯唐易老,杨广留住,吕蒙击鼓,蔡琰救兵。

”这里的“吕蒙击鼓”和“蔡琰救兵”后都有一个也字,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总结:在古代汉语中,也字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中也字的用法及意思

古汉语中也字的用法及意思

古汉语中也字的用法及意思一、也字在古汉语中的基本用法也(yě)字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它在古代汉语中有着多种用法和意思。

首先,也可以作为副词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它通常放在句子中间或末尾,并起到强调、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如,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住扎也是个庆丰年”这样的句子,其中的“也”强调了“住扎”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也字在这里起到了修辞加强效果的作用。

此外,也还可以表示转折或条件关系。

比如,《韩非子·税务》中有这样一句话:“树风共时而动,禽兽共时而言也。

”其中,“言”后面的“也”表示了前后所述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

二、也字表示推测和疑问除了以上基本用法外,也还可以表示推测和疑问。

当“亦”(yì)字发展演变成“也”的时候,就多了表示疑问或不确定意义的含义。

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话:“君子不器。

”在这里,“不器”是表示否定的,但加上“也”的话,就变成了一个疑问句:“君子是否不器?”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也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非常多样化,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

此外,也还可以用于表达猜测或推测的意思。

比如,《左传·闵公元年》中有一句话:“河渠至此較已。

”其中,“較已”表示对前面说法的推测:“可能已经挖通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也字作为一种副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起补充、推断、猜测等作用。

三、也字表示程度和肯定另外,也还可以表示程度和肯定的意思。

比如,《红楼梦》中有一句话:“琴曰:‘何如?’宝玉笑曰:‘背位儿岂有此佳音?’曰:‘好得无与此相配者!’”在这个例子中,后面的“好得无与此相配者”就是一种肯定或程度强调的表达方式。

再者,在《论语·阳货》中有一句:“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其中,“言可复也”表示言语可以再次重复,这里的“也”起到了加强程度的作用。

总之,古汉语中的也字具有多种多样的用法和意义。

它不仅可以表示修辞加强、转折关系等基本含义,还可以表示推测、疑问、程度和肯定等复杂概念。

古汉语也字的用法 -回复

古汉语也字的用法 -回复

古汉语也字的用法-回复古汉语的“也”字在使用中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含义。

它不仅仅是一个语气词,还承担着表示肯定、补充、呼应等功能。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也”字在句子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下面将对其不同用法逐一进行解释。

首先,古代汉语中的“也”字常常用于表示语气的增强。

在古代,为了使句子听起来更加坚定、有力,人们常常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加上“也”字。

比如在《论语》中有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里的“绚”就是用来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加上“也”字后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也”字还可表示肯定的意义。

在古代,为了使句子更加明确、具有确定性,人们常常在句首或者句中加上“也”字。

比如在《史记》中有一句“天生以勇力也”,这里的“也”就是用来表明作者对某人的评价,认为对方天生就具备勇力的特质。

古代的“也”字还可以用于表示补充的意义。

在许多古代文章中,为了在叙述时增加语气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经常会出现“也”的重复使用。

比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上窗也,下窗也,窗外柳絮飞舞”,这里的“也”字的重复使用就是为了使修辞更加丰富、形象。

此外,古代的“也”字还可以用于表示呼应的意义。

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意象或者词语,并通过“也”字的使用来实现呼应。

比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一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可以看到,这里的“冷”与“寒”,“短”与“长”都通过“也”字的呼应而达到修辞的效果。

最后,古代的“也”字还可以用于表示转折的意义。

在古代《尚书》等经典文献中,我们会发现“也”字常常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末尾,以表示转折关系。

比如在《论语》中有一句“君子有终身之病也”,这里的“也”字就是用来表示作者的转折思维,意味着人人都有犯错误或者犯过错的时候。

总结起来,在古代汉语中,“也”字的用法非常丰富多样。

它可以表示语气的增强、肯定的意义、补充的含义、呼应的功能以及转折的关系。

古汉语也字的用法

古汉语也字的用法

古汉语也字的用法一、引言古汉语是中国古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也字是古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虚词,它的用法和意义丰富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也字的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汉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1. 用于句中,表示语气上的转折或并列。

例如:“吾亦爱吾师,吾亦爱真理。

”这句话中的“亦”表示并列关系,强调了两个选择的重要性。

2. 用于句末,表示补充说明或强调。

例如:“汝知之乎?亦有其事也。

”这句话中的“亦”用于句末,强调了补充说明的必要性。

3. 用于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转折或对比。

例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的“亦”表示转折关系,强调了另一面的存在。

4. 用于判断句中,表示肯定的语气和强调。

例如:“此亦兵家之常谈也。

”这句话中的“亦”用于判断句中,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5. 古汉语中的“亦”也可以表示“也”的意思,用于肯定句中。

三、也字的语法功能也字在古汉语中可以充当多种语法成分,如副词、连词、助词等。

1. 作副词,表示语气上的转折、并列、补充说明、强调等。

2. 作连词,连接词或短语,表示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

3. 作助词,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或强调。

4. 作名词,用于名词前,表示“同样”、“也”的意思。

四、也字的常见搭配也字在古汉语中有许多常见的搭配,这些搭配使得也字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1. 与动词搭配,表示动作的反复或持续。

例如:“亦步亦趋”、“亦趋亦步”等。

2. 与形容词搭配,表示程度的加深或减弱。

例如:“亦庄亦谐”、“亦苦亦甜”等。

3. 与名词搭配,表示同一类人或事物。

例如:“英雄亦人”、“王者亦霸”等。

4. 与疑问词搭配,表示对疑问的回答或补充说明。

例如:“汝知之乎?亦云何也。

”等。

五、举例说明以下是一些使用也字的古汉语例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也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也”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没有像现代汉语中的“也”这个词,但是却有一些表示同样含义的助词和副词。

这些助词和副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用于表达概括、加强和修饰等语境。

下面将介绍文言文中“也”的基本用法。

1. 表示转折关系在句子中,“也”可以出现在前置或后置的位置,并表示转折关系。

比如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不知命者谓之云霄,欲与之言者谓之贻厥矣。

”其中,“也”位于句首,表示对前面所说内容的转折。

2. 表示加强语气“也”还可以用于增强句子的语气,在文言文中充当副词。

例如,在《红楼梦·第七回》中,曹雪芹写道:“那日鸳鸯打点了帐房人夏奶奶三十两银子备用。

”这里,“也”用来加强动作的肯定性和认可度。

3. 用于修饰名词或形容词除了上述用法外,文言文中的“也”还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或形容词,并赋予其一种具体含义。

比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乌夜啼为祟,盗跖充为鬼。

”其中,“也”修饰“祟”,表示这个神灵是以乌夜啼的形象示人。

二、文言文中“也”的常见固定搭配除了以上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的“也”还与其他词汇构成一些固定搭配,在古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固定搭配。

1. 与“而已”连用在古代汉语中,“也而已矣”是一个常见的结构,表示事情已经到此为止,没有更多发展或改变。

例如,在《论语·季氏》中,子路对孔子说:“回之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里的“帅也而已矣”,意思是做一个军队的统领已经足够了。

2. 与“无非”、“皆”连用“也无非”和“皆(都)……也”的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表示所有选择、情况或可能性都是如此。

例如,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司马迁写道:“方今之时也无非兵法。

”这里的“无非”表示所有方案都只能通过运用兵法来解决。

3. 与“宁可”连用在文言文中,“宁可……也”,表示对于两个选择或情况,更愿意选择前者。

《论语》中虚词“也”用法考察

《论语》中虚词“也”用法考察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f the Word "Also"
Uses Study
作者: 王涛
作者机构: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出版物刊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96-9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论语 虚词 也 语气词 助词
摘要:虚词"也"在《论语》中共出现519次(依张玲、康风琴合编的《论语》统计而得)。

就词类而言,主要分为语气词、助词(具体而言为语气助词)两种;就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而言,主要分为句中、句尾两种;就具体的句子而言,主要用于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反问句等各类句子中。

"窥一斑而见全身"——仅此一个"也"字就可以让我们领略《论语》高深的语言艺术。

古文中也的用法及意思

古文中也的用法及意思

古文中也的用法及意思一、“也”的基本意思和用法在古文中,“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副词,其基本含义是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助词。

它可以用来加强肯定的语气,表示真实、确定的情况。

同时,“也”还可以表达推测、猜测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或事实的推测。

以下是”也”的几种基本用法:1.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例如《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这里的”也”用来加强对前面的描述的确认和肯定,表达说话者对美丽的女子的赞叹之情。

2.表示推测、猜测的语气:例如《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话:“位卑未敢忘忧世之志,眷依在古之道也。

”这里的”也”表示庄子推测说话者眷恋依附于古代道德理念的可能性。

3.用于反问句中:例如《孔子家语·里仁》中的一句话:“子之不仕,民何恃也?”这里的”也”用于反问句中,表示说话者对前提命题的怀疑和反问。

二、“也”的用法扩展除去基本的意思和用法,“也”在古文中还有一些扩展的用法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1. 表示表示转折、让步的语气:有时候,“也”可以表示转折、让步的语气。

它表示一种情况的发生与说话者的意图或预期相悖。

例如《左传·桓公九年》中的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秀于渊,泽必先之。

”这里的”也”表示让步的意思,表示尽管树木在林中生长时会受到风的破坏,但堆在渊中的树木会先行受到泽水的滋润。

2. 表示对事物性质、特点的概述:有时候,“也”还可以表示对事物性质、特点的概述。

它常常用来引出总结性的话语,表达作者对某事物的看法、评价或总结。

例如《史记·皇甫世家》中的一句话:“犹射也失金,如泽也求鳖。

”这里的”也”用来引出作者对狩猎的总结,表示射箭时会有失误,如同在湖泽中捕捉乌龟一样。

3. 表示时间、条件的推测:“也”还可以表示对时间、条件的推测。

它常常用来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猜测,暗示某种情况的发生产生的原因或结果。

例如《庄子·秋水》中的一句话:“黄金虽多,不如己有也。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使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文言文中,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它有着丰富的用法和意义。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也”的用法进行详细介绍,并给出相应的例句及翻译。

一、作副词使用1. 表示递进关系:在某事或情况之外还有其他相似或相关的内容。

例如:孟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告子下》)翻译:孟子说:“人如果没有诚信之德,就不知道他能够做成什么事情。

”2. 表示转折关系:在一种情况之后接着来另一种情况或观点。

例如:曹学究不及明老师,然亦当恕弟子薄才也。

(清·纪晓岚《读书杂志三上》)翻译:曹学究就算比不上明老师,但也应该宽容地对待学生才能浅。

3. 表示排比结构中的并列关系。

例如:不闻亦知,勇而无谋也;起居懒于功名操劳,则下情所能及者也。

翻译:就算没有听说过,我也知道他是个勇猛而无谋的人;只有在生活中懒于追求功名和辛劳,才能接触到他。

二、作为句首助词使用1. 强调句子前面的内容。

起居无常,饮食不节也。

翻译:他起居无规律,饮食不节制。

2. 表示反问或怀疑的语气。

例如:夫子朗言之难也。

(《论语·述而》)翻译:夫子(指孔子)说话真有深度啊。

三、作连词使用1.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是”、“或者”等等。

例如:崔府君虽贫,家无多物也。

翻译:崔府君虽然贫穷,但家中也没有多余的物品。

2.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纵然”、“即使”等等。

例如:既不能自持建功立业于国家社稷以报父母之养育之恩典,则将忠貌奉事天地山川而背叛冤亲债主之温恩也。

翻译:即使不能为国家社稷建功立业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至少应该忠敬天地山川,而不是背叛对我的恩情。

四、作连词和语气助词结合使用1. 表示强调、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的”、“就是”等等。

求益者不钧乎利也,虽得其志必常释然;求能者不钧乎智也,虽得其志必常达然。

(《庄子·养生主》)翻译:追求利益的人不仅只追求个人利益,即使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也会时常心安理得;追求能力的人不仅只追求聪明才智,即使达到了自己的愿望也会时常通达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中虚词“也”的用法船本09中文1班吴彩燕 20099120118摘要:虚词‚也‛是《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是最常见的语气词之一,既能用于句末,也可以用于句中,依据不同的句义表达不同的语气。

本文将根据‚也‛在句子中的位置来描述它在《论语》中的性质和用法:浅谈它在句末表达判断、陈述、疑问、感叹时的不同语气,以及在句中做助词时的表停顿或舒缓语气的作用。

最后就是它与其他语气词连用的妙处。

关键词:论语;虚词;也;语气Discussion o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function words "also"Abstract:The function words "also" i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use function words, is the most common one of the tone of the word, not only can be used for the end of a sentence, can also be used for the sentenc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ntence meaning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tone.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also" position in a sentence to describe it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nature and usage: talking about it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statement, question, expressing judgment when plainting different tone, as well as in the sentence do particle surface pauses or soothing tone effect. Finally it is compared with other mood word for beauty.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Function word; Also; The tone浅谈《论语》中虚词“也”的用法引言《论语》的语言距今已有千年,读起来难度极大。

要想精确把握《论语》的思想内容,不仅需要我们了解《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而且需要我们了解文言词汇的意义及语法结构,尤其要弄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论语》中虚词“也”的运用频率极高,以杨伯峻的《论语释注》为范本,统计前后出现有528次。

由此可见,了解“也”在《论语》中的用法,对于理解《论语》至关重要。

“也”在句子的位置很灵活,可用于句尾,也可用于句中,主要作用是表示停顿。

“也”字刚出现之时,并不是作为虚词而沿用至今的,它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化“虚”的转化过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到:“也,女阴也。

”[1](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也阐明了这一观点:“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

”[2]《古代汉语字典》曰:“也,象形字,像古代用来洗手时盛水的器具。

”[3]沈光海《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也言:“也,像蛇形,‘也’、‘它’古同字。

假借作语气词。

羊者切。

”[4]可见,“也”字刚开始是作为实词而存在的,后来才被假借为语气词,以至于使其逐渐化为“也”的基本义,而对其本义不用或少用。

一、“也”用于句末“也”用于句末(不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连用者)共有399例,占出现总次数(528次)的76%,此种用法最多分别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A、用于判断句中,此类用法共有32例(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7》)(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

(《论语〃述而3》)(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5》)(4)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13》)(5)政者,正也。

(《论语〃颜渊17》)(6)鲁卫之政,兄弟也。

(《论语〃子路7》)以上六例,均属判断句。

例(1)、(2)、(3)、(4)是同一类型的判断句,“也”用在判断句句尾,明显地看出它表判断的语气;例(5)“者……也”相搭配,“者”表停顿的语气,“也”帮助判断句表示判断的语气;例(6)是比喻性判断句,说话人把鲁国卫国的政治比喻为兄弟二人,既形象又生动。

句末又用一“也”字,加强了判断的语气。

B、用于陈述句中陈述句又叫一般叙述句,是用来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后面用句号,语调一般是平的。

[5]根据所表达的语气不同可把陈述句划分为三类:表示肯定语气的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否定句,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语气的双重否定句。

就《论语》中的“也”字而言,主要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中,但也有极个别的用于双重否定句中。

那么就重点探讨前两种用法。

1、用于肯定句中,此类用法共有97例(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 (《论语〃公冶长1》)(2)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18》)(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5》)(4)或问子产,子曰:‚代惠人也。

‛ (《论语〃宪伺9》)(5)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 (《论语〃阳货4》)(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

(《论语〃子罕28》)(7)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论语〃八佾25》以上七例,都是“也”在肯定句中的用法。

例(1)一个“也”字,表明孔子对公冶长为人的侧面肯定;例(2)(3)的“也”起着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例(4)句尾“也”,加强了说话的语气,它表明说话人对子产由衷的敬佩;例(5)“也”加强了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对堰所说的话的正面肯定;例(6)从字面意思上, 它只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但人们可以看出,说话者是在赞美那经霜傲雪的松柏,如果去掉“也”字,肯定的语气就显得不够强烈;例(7)“也”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它表明了说话者对韶乐的赞美与喜爱。

2、用于否定句中。

“也”在《论语》中此类用法居多,前后共101例。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12》) (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22》)(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24》)(4)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论语〃八佾9》)(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4》)(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9》)以上6例,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C、用于疑问句中疑问句主要是询问一些自己未知的事情,以得到对方的回答。

它的作用是提出问题,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也”在《论语》中的此类用法共有21例。

例如:(1)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23》) (2)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论语〃雍也26》)(3)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15》)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治长15》)(5)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26》)(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1》)(7)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论语〃子张12》)(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26》)如上可见例(1)(2)都是单独的疑问语气。

下面几例无论是“也”与疑问代词“孰”、“焉”、“何”相搭配,还是同疑间代词作介词宾语的“何为”、“何以”等相呼应,“也”都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

例(8)是一个肯定式的反问句,句尾加“也”又加“者”两个语气词连用,使反问语气变得短而有力。

D、用于感叹句中所谓感叹句,顾名思义,就是带有感叹语调的句子,它的作用主要是表达说话人丰富的情感。

“也”在《论语》中的此类用法共有52例。

例如:(1)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论语〃先进26》)(2)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10》)以上两例,明显地看出“也”是用来表达感叹语气的。

例(1)表明说话人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例(2)句尾“也”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它表明说话人对病者的惋惜和悲叹。

以上两例,是一般的感叹句,和现代汉语感叹句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

但是《论语》中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则更多地运用了倒装句式的感叹句,从而大大加强了语气。

如:(1)野哉,由也!(《论语〃子路3》)(2)久矣哉,由之行诈也!(《论语〃子罕12》)(3)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子路3》)(4)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论语〃颜渊8》)以上四例,都是主谓倒装句。

“哉”、“乎”都表示感叹语气,而“也”在帮助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的同时,还兼表肯定的语气。

没有“也”,句子的语气会明显地减弱。

“也”用在句末所表达的语气当然不仅仅是这些,比如还有反问、祈使等语气,只是把其中一些归纳到了陈述句中的肯定语气中了,没有再严格区别出来。

二、“也”用于句中“也”用在句中就是一个助词,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主要作用是表停顿或舒缓语气,并没有实际意义。

此类用法在《论语》中前后有87例。

例如:(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学而2》) (2)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19》(3)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3》)(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3》) (5)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论语〃颜渊22》)以上例(1)(2)是放在主谓之间表停顿以舒缓语气;例(3)“也”用在副词“必”之后,表语气的停顿;例(4)(5)用在时间副词“今”、“乡”后,也表语气的停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