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同步练习:1.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同步练习:1.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先天弊病”是指A.贵族执政B.代远情疏C.尊卑有秩D.层级严密2.“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B.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基层组织D.宗法关系定封建等级3.“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
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
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史记》中有关早期分封制的记载A.属于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B.是司马迁对上古时期历史的杜撰C.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提供某些借鉴D.比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更为可信8.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
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是由中央王朝分出的。
“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A.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B.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D.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9.《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
如此则民治行矣。
”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A.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B.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C.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D.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10.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1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课时作业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 )A.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解析:根据“商朝晚期”“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说明宗法世系观念大大加强,故A项正确。
2.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于陈(地名,今某某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
这表明“陈”姓源于( C )A.出生居住地 B.古代的官职C.周朝分封制D.父祖辈的字解析: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这说明陈姓源于西周的分封制,故C项正确;“陈”不是陈姓出生居住地,故A项错误;“陈”也不是古代的官职,故B项错误;“陈”不是父祖辈的字,故D项错误。
3.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C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
“西周初年”,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需到秦某某央集权确立,故D项错误。
4.西周夷王在位时,诸侯多不来朝,并且互相攻伐。
这种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C )A.分封制彻底崩溃B.宗法制彻底瓦解C.周王室趋于衰微D.礼制已不复存在解析:诸侯不朝见天子,相互攻伐不断,反映出周王室的衰微,而此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依然存在,因此,A、B、D三项说法错误,C项符合题目要求。
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一上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卷
高一上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卷这就决定了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C.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D.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C8.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曾朝贡周王三次,朝觐齐国十一次,朝贡晋国二十次,朝贡楚国二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正逐步地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A9.下面是两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们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
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宗法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禅让制A10.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A11.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
这说明商朝社会A.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B.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C.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D.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B12.周天子与绝大多数的诸侯都是亲戚关系,同姓诸侯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子侄,异姓诸侯通过婚姻与他形成甥舅之亲。
这体现出A.家国一体B.天下共主C.等级森严D.世卿世禄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四子争位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
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材料二 2019年2月《文化共识网》:“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巩固1在中国历史上,对开创“大人世及以为礼”的政治局面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是( ) A.夏禹 B.夏启C.周武王D.周成王答案B2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
封国面积很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这有利于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
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A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授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民D.人民和铁犁答案C4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B.财产关系C.信仰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D5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
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禅让制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权的政治制度,从王族(皇族)到平民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依据宗法制度,父系家长在家族中居统治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子女只能服从。
故C项正确。
答案C6某班同学在讨论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关系的时候,产生了以下四种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导致宗法制产生的根源B.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C.宗法制是导致分封制产生的根源D.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不同性质的制度答案B7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同步练习卷: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选择题《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候之叔)于曲沃。
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
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师服意在A. 离间宗亲关系B. 取消分封制度C. 维系统治秩序部D. 建立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体现出分封制等级关系,“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说明该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C正确;A与材料中宗法关系作用不符合;此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B错误;前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错误。
选择题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种变化说明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错误。
故选B。
选择题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
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
这本质上说明A. 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 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C. 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D.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显然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不予遵守,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体现出对于先王的尊崇,故A错误;B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意图;C中各国说法绝对,材料是模仿周天子制度。
选择题《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廊(无)常,惟德是辅”,周公营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使“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他是( )答案 D解析“天下为家”反映的是国家的出现。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是大禹,故选D项。
2.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下列对其王位继承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世袭制 B.父死子继C.兄终弟及 D.举荐制答案 A解析由图片可知,王位在一个家族中传递,这说明夏王朝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故选A项。
3.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
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故B项正确。
A、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 C解析根据“鲁、卫、晋、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可以看出,这是周初分封的对象。
因此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故选C项。
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可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 D.奴隶和铁犁答案 C解析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给自己的亲族、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故选C项。
6.分封制使西周统治阶层内部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D.周王—大夫—士—卿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西周统治阶层内部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故选B 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限时35分钟)一、选择题1.据史书记载,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约471年。
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约496年。
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封邦建国B.王权至上C.王位世袭制D.宗法制2.周初,“天下未集”。
有商朝遗民“作乱叛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
之后,部分商朝遗民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A.燕地B.鲁地C.宋地D.楚地3.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
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A.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B.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C.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D.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4.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
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C.出征作战D.交纳贡赋5.西周夷王在位时,诸侯多不来朝,并且互相攻伐。
这种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分封制彻底崩溃B.宗法制彻底瓦解C.周王室趋于衰微D.礼制已不复存在6.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
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皇帝制7.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齐集诸侯在葵丘(开封)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誓:不准以邻为壑;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为妻。
材料反映了当时() A.王室衰微,诸侯挑战中央权威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宗法制度受到挑战D.分封制瓦解8.周宣王晚年,干涉鲁国立太子之事,使得鲁国发生内乱,从而引起许多诸侯不满,结果是“诸侯多畔(叛)王命”。
这说明当时()A.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B.诸侯已不承认周王为共主C.王位世袭受到诸侯的威胁D.周朝中央集权受到威胁9.《殷周制度论》中写道:“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 所谓“天”就是天理C. 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D. 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的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3、“传说,周幽王宠爱美女褒姒。
为博得她的欢心,幽王派人无故点燃起骊山的烽火,示警有敌人进犯。
各地诸侯纷纷带兵来到骊山,准备与敌人厮杀,保卫周王。
”材料中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皇帝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内阁制4、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传统的影响B.封建政府的提倡C.小农经济的稳定D.儒家思想的流传5、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的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专制皇权披上神权外衣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靠军功选拔人才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的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庭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7、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A.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C.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D.统治具有松散性8、“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 分封制B. 宗法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王位世袭制2.高一历史课上,历史老师让学生归纳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下列同学的发言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上②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③天子居于统治地位,等级森严④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B.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年发展而来的C. 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D. 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4.《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 )A. 宗法等级制B. 皇权专制C. 中央集权制D. 分封制5.体现早期政权和神权结合的历史现象是A. 城的出现B. 大规模祭礼活动的举行C. 王的产生D. 贫富分化的加剧6.史载周公制作礼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
以下说法,最为恰当的是()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为另外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7.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D.“别子为祖,继别为宗”8.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9·山西太原高一期中)《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一记载反映了()A.分封制开始出现B.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解析材料“天下为家”体现了“家天下”的开始;“大人世及以为礼”体现了世袭制成为定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9·湖北武汉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观点作者、出处“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C.启最终继君主位D.益最终被启所杀解析“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位”与材料中“益干启位,启杀之”信息明显不相符,不能认定“诸侯推举”,故A项错误;“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可得出禹当初不是直接将君位传给启的,故B项错误;“为夏后帝启”等信息说明“启最终继承了君位”,故C项正确;“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无法判断启是否直接杀益,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9·福建厦门高一期末)《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答案 B7.(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模拟)西周建立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建立宗法制度的初衷是() A.巩固统治秩序 B.安抚商代贵族阶级C.确保分封实施D.强化血缘亲疏关系解析西周建立的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宗法制维护分封制,巩固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对商王后代进行分封属于安抚商代贵族的举措,宗法制无此影响,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并不能确保分封制实施,故C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实施可以强化血缘亲疏关系,但这并非西周建立宗法制度的初衷,故D项错误。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1.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A. 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 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 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A.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D.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3、《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群雄并起4、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周幽王为取悦褒姒,命人点燃烽火,诸侯见烽火报警,蜂拥而至勤王。
这典故体现了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是()A.缴纳赋税 B.定期朝见C.提供军赋 D.提供力役5、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6、马克思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这材料说明()A.周王与诸侯纯粹是主从关系B.西周并没有真正实行分封制C.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在主权分割时代周王从不约束诸侯7、在西周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受到天子的宠遇事,他们会说万家保我万宗铭文中有记载万家保我万邦。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12: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①封邦建国②加强中央集权③嫡长子继承制④世袭制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③ D.②④2.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与鲁的关系是() A.父子B.兄弟C.平等D.大宗与小宗3.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科举制4.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B.分封制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C.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D.分封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5.蒋家媳妇蒋方智怡计划将两蒋(蒋介石和蒋经国)移灵至浙江奉化安葬的消息曾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
蒋方智怡这种文化情结源于中国古代的()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6.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鲁国的大夫D.鲁国的士7.我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封地、封国的名称,如齐、韩、赵、秦等姓氏。
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和礼乐制C.郡县制D.察举制8.史书记载,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9.西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然而血缘纽带在几代之后就会松弛和疏远,这在政治上带来的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是()A.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B.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C.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D.贵族普遍转化成为庶人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两幅图片:请回答:(1)两幅图片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哪两种制度?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2)这两种制度在西周前期分别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3)这两种制度为什么不能起到长期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材料二《孟子·告子》:“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时练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时练及答案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3.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4.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5.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第 2 页第 3 页13.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时训练(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这些“遗产”不包括( )A.统治权B.指定继承人的权力C.财富与爵位D.封地与人口2、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 )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政治态度3、山东省的“富民兴鲁”政策深得民心,齐鲁大地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这一称谓来源于( )A.山东半岛自然地理特征B.宗法制下嫡长子的族姓C.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母系的族姓D.西周的分封制4、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原配夫人皇后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继承皇位的应该是( )A.李建成B.李世民C.李玄霸D.李元吉5、电视剧《三国》中有这样的场景:曹操向汉献帝引荐刘备,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让人查看宗族世谱印证,刘备为叔,自此人皆称刘备为“刘皇叔”。
其中宗族世谱记录的内容所反映的制度是( )A.分封制B.礼乐制度C.宗法制D.世袭制6、“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A.嫡长子继承制B.君主专制制度C.禅让制D.分封制7、著名学者程平山所著的《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一书,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历史资料证实了楚国是西周时周王分封的诸侯国。
回顾历史,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赋8、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垄断神权的目的是( )A.敬酬鬼神B.强化王权C.控制方国D.扩大地盘9、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妻(正配)10、认为生微子启时母亲为妾,生纣王时母亲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
后来纣成为商王。
这说明商朝时期( )A.宗法制度影响很大B.分封制度有待完善C.神权观念十分浓厚D.内部权力争斗激烈11、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 )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D.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2、中国人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非常多,比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大( )A.分封制 B.宗法制C.等级制 D.礼仪制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检测: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检测: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小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一记载反映了( )A.分封制末尾出现B.阶级矛盾尖利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D.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解析】资料〝天下为家〞表达了〝家天下〞的末尾;〝大人世及以为礼〞表达了世袭制成为定制,故D项正确。
【答案】D2.商朝时,以下官员可与商王一同掌管政务的是( )①侯②伯③相④卿士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中央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活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答案】 D3.〝周代实行宗法制度……用宗法把封建诸侯勾搭在周王周围,各诸侯按宗法所确立的原那么,排成一种等级附属关系,头头是道。
〞资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完成了宗族外部的勾搭 B.与分封制共同维系社会次第C.确立了对等的社会关系 D.是一种落后保守的政治制度【解析】依据标题中〝各诸侯按宗法所确立的原那么〞,可以判定标题资料所反映的〝勾搭〞远远超出了宗族的范围,因此,A项的表述是不确切的;依据资料中的〝等级附属关系〞,可以判定C项表达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相配合,构成了〝头头是道〞的社会次第,B项表达正确,D项表达错误。
【答案】B4.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
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笼络并控制商贵族C.稳固中央集权体制D.确立自己的民主威望【解析】西周分封商代的贵族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势力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其周围分封同姓诸侯那么是为了增强防范。
【答案】 B5.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浩荡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仪式,海外外炎黄子孙满怀忠诚与敬重之情拜谒礼祭黄帝。
与这一现象亲密相关的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解析】题干中〝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是关键信息,A项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资料中没有表达;B、D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试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题一、单选题1.“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
”这可以表明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2.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
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
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中央集权制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A. 财产继承的原则B.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C. 任人唯才的要求D. 兄终弟及的传统4.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谈到中国古代早期形态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他意在强调古代早期政治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以血缘关系构建国家政治结构C.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D. 以宗法关系为基本特征5.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时期)只有取得了“天下共主”地位的邦国,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王国,但非帝国。
还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国王制度,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据此可见夏商周时期实行()A. 分封制下的王位世袭制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 宗法制下的中央集权制D. 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制6.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
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
这说明商朝后期()A. 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B. 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C. 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D. 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1/ 5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8.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题: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二、单选题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下列观点或事实符合题意的是A. 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B. 纣母生纣兄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故立纣C. 文王之舍伯邑考(武王同母长兄)而立武王也D. 周公制礼,立嫡之制始也【答案】D【解析】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大宗。
2.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间争霸战争频繁【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C项符合题意。
3.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答案】C【解析】据材料“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兄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根深蒂固,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选项正确;儒家三纲五常思想形成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而宗法等级制度在周代已经存在,故A选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已经被秦朝后的官僚政治所取代,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差序格局”是社会等级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下列观点或事实符合题意的是A. 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B. 纣母生纣兄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故立纣C. 文王之舍伯邑考(武王同母长兄)而立武王也D. 周公制礼,立嫡之制始也【答案】D【解析】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大宗。
2.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间争霸战争频繁【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C项符合题意。
3.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答案】C【解析】据材料“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兄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根深蒂固,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选项正确;儒家三纲五常思想形成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而宗法等级制度在周代已经存在,故A选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已经被秦朝后的官僚政治所取代,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差序格局”是社会等级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4.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 )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昭穆之制是古代的宗法制度,通过昭穆数量的多少来象征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A项正确。
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封建新秩序”表述错误。
5.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强调的等级秩序在礼仪上的体现。
材料中明确可以看出诸侯僭越用了天子的礼仪,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因此AB项错误。
C项说法绝对化,材料只是冲击了天子的权威。
6.《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
这种规定主要反映了( )A. 王位世袭制下君王地位尊贵B. 以礼乐制度来彰显等级尊卑C. 宗法制分封制得到持久延续D. 封建君主专制凸显高低贵贱【答案】B7.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
这是因为此做法( )A. 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B. 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C. 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D. 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答案】C【解析】宗法制严格规定统治集团内部的血缘等级秩序,材料中孔子认为不符合“礼”指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故选C;材料中只是违背了正常的神主排位,没有从根本上破坏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B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集团的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D。
故选C。
8.“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宗法关系的依据B. 制礼作乐导致了宗法制度的形成C. 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D. 宗法制度仅适用于天子和诸侯【答案】C【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C符合题意。
宗法关系的依据是血缘关系,排除A;礼乐制度是宗法制度的工具,排除B;宗法制度适用于各级贵族,排除D。
9.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C.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答案】D10.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D.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答案】C【解析】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周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与之相适应的贵族统治逐渐被新兴的封建地主统治所取代,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时代特征故A项论述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争霸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朝初期继续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体现了分裂割据统一王朝转变的时代特征,故B项论述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周朝时期,采用礼乐制度,神权政治基本被废除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神权政治向世俗文明的转变,但与材料所给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不符,故C项论述错误。
商鞅至秦皇汉武之间,铁制工具不断推广,逐渐代替青铜工具,故D项论述正确。
1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2019年清明节期间,秦皇岛市文明办为弘扬传统文化,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
这种习俗源自( )A. 禅让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D12.《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
其主要依据应是( )A.禹死后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答案】A【解析】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这一状况开始的标志是禹死后,其王位由他的儿子启夺得。
故A项符合题意。
13.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了原始的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
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14.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曾提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只有古代商周间的一段。
”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B.禅让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提示信息“商周间”可知,“封建制度”应是分封制。
15.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少数民族C.周朝百姓D.商代遗民【答案】D【解析】商的都城曾在“殷”,故商代也称殷商。
西周时期,“殷民”是指商代遗民,故D 项正确。
16.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表明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占主体,实行的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
17.《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
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该规定沿袭的是()A.禅让制B.宗法制C.礼乐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材料信息“先尽嫡长子孙”相符。
故B 项正确。
18.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这反映了()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答案】 D19.阅读下面西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信息有(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体是王族,①正确。
从表格中姬姓贵族分封的地理位置可知,②正确。
从表格中地理位置和所学知识可知,③正确。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故④说法错误。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姓氏和血脉、家族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21.“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
”该观点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君权受制于族权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家族私有性”强调了家族观念,故答案为B项。
22.有人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特征是:国王的税收一部分来自国王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进贡;国王无权直接对渚侯领地进行征税。
据此,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阐释正确的是()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答案】A【解析】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治结构和文化心理认同,A符合题意。
根据“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可以得出当时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对应的是分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