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基本理论之探讨

第二章基本理论之探讨

第二章 基本理論之探討2.1 模型架構與共線性之影響 首先將文中的線性迴歸模型定義如下:εββ++=X Y 10Y (2.1.1)),0(~2n n I N σε其中: n ×1的觀測值向量X : n ×的迴歸矩陣,且經過標準化,即k 1,02==∑∑ij iij i X X0β:未知的常數項1 : n ×1的向量其元素均為1β:×1的參數向量k ε: n ×1的隨機誤差向量令X =[,此處的為]k x x x ,,,21L j x X 的第行,也就是說包含了第個自變數的n 個選定值。

經由j j x j X 的行向量間線性相依的關係可對「共線性」的概念下一個定義。

如果存在一組不全為零的常數使得k 21k 21t t t ,,,L 01=∑=j k j j x t(2.1.2)則稱向量有線性相依的關係。

若(2.1.2)式對x x x ,,,L X 的某些行向量剛好成立時,X X '的秩(rank) 便會小於,也就是說k X X '為不可逆矩陣。

通常(2.1.2)式的等號右邊只會是一個接近於零的向量,此時稱X X '有近似線性相依關係(near-linear dependency),而多重共線性(multicollinearity)也就發生了。

但在實務上,完全線性相依的關係很少在資料中出現,反而是近似關係較常見。

因此,共線性是一種程度輕重的問題,而非存在與否的問題。

考慮模型(2.1.1)中β的最小平方估計Y X X X ')'(ˆ1−=β(2.1.3) 及其共變異矩陣(covariance matrix)12)'()ˆ(−=X X V σβ(2.1.4) 當自變數間的線性相依關係很強時,的元素會急速膨脹,直接對最小平方估計及其變異數造成了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稍後會加以介紹。

1)'(−X X 由於共線性帶來的影響相當嚴重,統計學家乃至於一般研究者從事研究工作時,都會設法儘可能減輕資料中的共線性。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2.按照社会进化学说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认为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是:原始群——民族——已进化 (图腾)社会——部落社会——民族社会——国家。
3.强调正确运用比较法,认为只有那些在演进程度上 属于同一阶段的现象才能进行比较。
27
三、对法国社会学派的简评
1.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实证性,在研究过程中大 量运用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查资料,并将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引入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之中, 为文化人类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认为社会结构与社会实体无关,社会组织的模式和社会行为 都是由人类的认识结构所决定的。他试图揭示人类的深层思维 结构,建立“人类心理”的普遍原理。 2.人类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性,即倾向于分类,人类先天 就有心智能力去整理和类分经验世界。而人类思维基本上是二 元的(binary),即思维是成对的。 3.各个民族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该社会的历史和环境影 响到了社会成员的思想结构,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 差异。
1.代表人物
(1)格雷布雷尔(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1934) 《大洋洲的文化圈及文化层》(1905) 《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1909)
(2)施密特(Wilhelm Schmidt,1868-1954) 《神的观念的起源》 (1912) 《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
12
三、美国传播学派
(American School)
1.代表人物
(1)威斯勒(Clark David Wissler,1870-1947) 《北美平原印第安人》(1912)、《美洲印第
安人》(1917) (2)克罗伯(Alfred Louis Kroeber,1876-1960)
《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宗教》(1907)、 《文化人类学》(1948)、 《文化:概念与定义的辨 析》(1952)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一)中国课程的词源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

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

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

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

第二章 学习理论

第二章 学习理论

以试误说概括所有的学习,轻视意识, 4. 以试误说概括所有的学习, 轻视意识,轻视主观 能动作用。 能动作用。 生物学化的倾向。 5. 生物学化的倾向。 6.强调原本趋向的作用,低估学习的作用。 强调原本趋向的作用,低估学习的作用。
20
二、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其人
21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
22
建立经典条件反射的一般程序 和主要特点
US(无条件刺激) US(无条件刺激) CS(条件刺激)+US(无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US(无条件刺激 CS(条件刺激)+US(无条件刺激) CS+US的重复 强化) 的重复( CS+US的重复(强化) CS 经典条件反射(一 经典条件反射 一) UR(无条件反射) UR(无条件反射) UR(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UR(无条件反射) UR CR(条件反射) CR(条件反射)
23
条件反射形成之前 入口的食物 US,无条件刺激) (US,无条件刺激) 唾液分泌 UR,无条件反谢) (UR,无条件反谢)
蜂鸣回声 CS,条件刺激后) (CS,条件刺激后) 条件反射形成之后
张嘴, 张嘴,吸吮等 CR,条件反射) (CR,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 唾液分泌(CR) 蜂鸣回声(CS) 蜂鸣回声(CS) ——机能性联系 、什么是学习
学习的本质与类型
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 而获得, 而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 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 指学生的学习, 指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 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 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 、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

第2章-色谱基本理论a-塔板理论

第2章-色谱基本理论a-塔板理论

选择因子
在定性分析中, 在定性分析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作为标 ),然后再求其它峰 然后再求其它峰( 准(s),然后再求其它峰(i)对这个峰的相对 保留值.在多元混合物分析中, 保留值.在多元混合物分析中,通常选择一对最 难分离的物质对, 难分离的物质对,将它们的相对保留值作为重要 参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用符号α表示: 参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用符号α表示:
4.死体积 VM
指色谱柱在填充后, 指色谱柱在填充后 , 柱管内固定相颗 粒间所剩留的空间、 粒间所剩留的空间 、 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 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 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 . 当 后两项很小而可忽略不计时, 后两项很小而可忽略不计时 , 死体积可由 死时间与流动相体积流速F min) 死时间与流动相体积流速 F0 ( L / min ) 计 算:
一、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 一、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
1.分配系数K .分配系数K
色谱的分离是基于样品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 反复多次地分配或吸附--脱附过程。 --脱附过程 反复多次地分配或吸附--脱附过程。 分配系数是描述分离过程中样品分子在两相间分配 的参数,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的参数,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
L u = tm
保留时间t 2.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 点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 点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如 O′B. 图2-1 O′B.它相应于样品到达柱末端 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图2-1 色谱流出曲线
3.调整保留时间tR′ 调整保留时间t
2—3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3
目的: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 目的: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组分要达到完 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 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 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 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热力学性质有关 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但是两峰 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 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以致彼此 重叠,还是不能分开。 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的宽或窄是由组分 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 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即与色谱过 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因此, 动力学性质有关 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因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 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为。 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为。

第二章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PPT

第二章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PPT
较为先进得缺口模型就 是敏感性缺口模型与持 续期缺口模型,二者都 就是对利率风险进行度 量。
2、2、1 市场风险得测度方 法 ⑷ VaR法
Value at Risk 可以译为受险价值或风险估值。
VaR就是指在正常得市场条件、给定得置信 水平与给定得时间间隔内,某项资产或者某 一项资产组合预期可能发生得最大损失。
1、2、1 金融风险管理对微观经济层面得意义
可以使得经济主体以较低得成本避免或减少金融风险可能 造成得损失
可以稳定经济活动得现金流量,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免受风 险因素得干扰,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经济主体作出合理决策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金融机构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2 金融风险管理对宏观经济层面得意义
分散策略可以用于管理证券,也可以用于管理汇率风险及银行 得信贷风险。
3、4 金融风险得转嫁策略
转嫁策略
就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将其 承受得风险转移给其她经济主体。资产 多样化只能减少经济主体承担得非系统 性风险,对系统风险则无能为力。
经济主体可向保险公司投保,以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 司。如出口信贷保险、存款保险制度、投资风险保险。
2、2、2 信用风险得测度方法
•信用风险具有不同于市场风险得一些特性,表现为: 其一,市场风险得概率分布通常可以假定为正态分布。
而贷款具有收益、损失不对称得特点,使得信用风险得 概率分布不适合于正态分布得假设。
其二,借贷双方存在显著得信息不对称。 其三,信用风险得观察数据不易获取。 •信用风险得计量方法很多,传统得方法侧重于定性分析, 如专家评定、信用评级、贷款分类等。新得度量方法 更加注重建立技术性很强得数学模型,如KMV模型与信 用度量制(CreditMetrics)等。

第二章电阻率法基本理论

第二章电阻率法基本理论

­11­第二章 电阻率法基本理论在地球表面,除了存在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极向地下供 直流电以建立稳定电场,然后测量电极附近的电场分布。

由于此电场与地下介质的 性质及分布有关,因而可以据此研究地下介质的分布状态及变化规律,这类方法称 为直流电法。

直流电法中以岩、矿石电阻率差异为基础,通过研究稳定电场在地下 半空间的分布规律来寻找矿产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方法,称为电阻率法。

1.2.1 稳定电流场一、 稳定电流场的基本定律导电介质中的稳定电流场遵守欧姆定律及克希霍夫定律等基本定律。

这些定律 又分为积分形式和微分形式。

电法勘探中,由于电流呈不规则三度分布,故必须应 用这些定律的微分形式。

1.欧姆定律一段均匀导体上的电流强度 I 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位差ΔU 成正比,而与其电 阻成反比,即R UI D = (1.2.1)这就是宏观形式的欧姆定律,其应用条件是,这段均匀导体的横截面内,电流密度 是均匀的。

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是: 导电介质中任意一点的电流密度矢量 j , 其方向与该点 的电场强度矢量 E 一致,其大小与电场强度成正比,而与该点电阻率ρ成反比,即rE j = (1.2.2) 此公式适合于任何形状的不均匀导电介质和电流密度不均匀分布的情况。

2.克希霍夫定律根据电磁场理论中的电荷守恒定律,由任何闭合面流出的电流,应等于该面内 电荷(q )的减少率,即ò ¶ ¶ =× t q dS j (1.2.3)上式即为电流连续性方程的一般形式 对于稳定电流场,由于空间各处的电荷分布不随时间改变,故有0 = ¶ ¶ tq 因此(1.2.3)式变为­12 ­ò = × 0dS j (1.2.4) 这就是克希霍夫定律的积分形式,它表明在稳定电流场中的任何一个闭合面内,没 有正、负电荷的积累,即电流是连续的。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精品课件
• 5、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
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
略。
•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
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 (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 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 得到消极后果。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 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 就会削弱。
• (2)练习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 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 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 (3)准备律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 一、学习的实质
• (一)学习的定义:
•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
•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
的过程。
精品课件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 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 择倾向。
精品课件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学习结果的分类
一、智慧技能 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性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问题解决) 二、认知策略 三、言语信息 四、动作技能 五、态度
例子
辨别己、已和巳的区别 从不同颜色的立体图形中识别圆柱体 根据定义进行分类 解答例题,演示先乘除后加减 运用规则生成复杂问题的解法 采用复述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练习 陈述新中国成立的时间 手写(执行)26个字母 志愿(选择)参加公益活动

第二章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人口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变动、人口结构演变和人口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口数量变动人口数量变动是人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人口数量的变动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数量的增长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时,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导致失业率上升,工资水平下降;相反,当人口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时,则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水平上升。

其次,人口数量的变动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需求产生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将增加,同时老年人口对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这对国家财政和社会资源的压力是巨大的。

二、人口结构演变人口结构演变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职业结构等方面。

首先,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年龄结构中的青少年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变化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性别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

由于不同性别的从业结构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性别结构的改变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问题。

最后,职业结构的演变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类职业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传统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对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都会产生影响。

三、人口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人口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是人口经济学的最终目标。

人口发展包括人口素质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以及人口迁移等方面。

首先,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水平。

最后,人口迁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旅游消费者行为(第二章 基本理论)

旅游消费者行为(第二章 基本理论)
18
第五节 环城游憩行为理论
图2-7 环城游憩体验价值结构体系
19
第五节 环城游憩行为理论
二、体验价值内部具有层次作用关系
三、体验价值与游客满意度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嵌套作用机制
(1)功利类体验价值直接正向影响情绪类体验价值,情绪类体验价值承担着功利类体验价 值对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向影响的中介作用。 (2)体验价值各维度与游客满意度的作用关系为:情感价值、情境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具有 直接正向影响;经济价值对游客满意度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功能价值通过情境价 值和情感价值对游客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认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没有影响。五维度中情 感价值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最强烈。 (3)游客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的作用关系为:游客满意度直接正向影响行为意向。 (4)体验价值各维度与行为意向的作用关系为:认知价值直接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功能价 值、经济价值、情境价值、情感价值在前述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的基础上必须经过游客满意 度对行为意向产生间接影响。
9
第一节 旅游购买行为理论
边际效用递减律的特点: (1)边际效用的大小与人的需要强弱成正比。对一个商品的需要 越强,其边际效用越大。反之,则边际效用越小。对某商品没有需 要,则边际效用为零。 (2)边际效用的大小与商品的稀缺性成反比 (3)边际效用递减律只在特定时间内有效。由于需要具有再生性 、反复性,因而边际效用也具有时间性。连续地消费某一物品,从 某一点以后边际效用才开始递减。 (4)在正常情况下边际效用永远是正值。虽然在理论上边际效用 会出现负值,而实际上如果不是被不可抗拒的外力所控制,当一种 物品的边际效用趋于零时,个体就会放弃对它的消费,而转向其他 物品。
24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二章  基本理论
(3)刑事法律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款: 刑法 规定“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4)其他:公司法、证券法中有关条款
4、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 效力仅低于宪法和法律
依据《立法法》,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制定环境与 资源保护行政法规:①为执行环境保护法律规定需要 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②宪法89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 理职权的事项。
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 环境与资源,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破坏。
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范畴:直接确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 护环境与资源行为准则的法律规范、其他部门法中有关环 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此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要控制的是可事前预见的人为原 因导致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其他预防事前不可预见、 不能克服和不能避免的自然灾害的规范,不属于此法范畴。
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包括我国)的最终目的:可持续 发展【我国当前的环保法的最终目的就是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传统法律部门对救济环境侵害时,属于事后救济、个案救 济、分散救济。环保法着重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整体 解决。
1、环保法与民法的关系:
联系: ①环保法出现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靠民事侵权救济机制。
(4)综合性: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公法与私法的融合; ②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融合;③是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融合。
3、目的:
基础的直接目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 (各国基本一致)
最终目的:目的一元论:保护人类健康或环境优先
目的二元论:不仅保护人类健康,还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4、环境法与刑法:用刑罚手段保护环境是各国共同做法, 但用刑罚保护环境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学龄前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探索对其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理论体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知理论、认知理论、情感理论、语言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感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根据感知理论,学前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来捕捉世界上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感知周围环境,并通过感觉轨迹在大脑中形成感知的信息。

感知理论认为,感觉影响认知和情感的形成。

认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和思考过程。

根据认知理论,学前儿童通过感知获取信息,并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组织,形成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情感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情感理论,学前儿童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感等。

情感理论认为,情感的发展是与环境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环境中,学前儿童的情感得到塑造。

语言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语言理论,学前儿童具有特定的语言习得能力,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语言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模仿、语言输入和与他人的互动等途径实现的,同时,语言的习得过程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学前儿童具有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并通过社会互动来认识世界和自己。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环境对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

第二章《社会保障基本理论》[1]
1、宗教思想。西方的宗教都主张慈爱、向善,又被 称为慈善之母。许多宗教团体还直接设立了一些慈 善机构,从事慈善事业。这些思想和实践表达了平 等、博爱、互助的精神,为后来的社会保障理论与 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空想社会主义论
5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学、社会学、 政治学。 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经济学是一种研究各种经济学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 理论与 实践、甚至社会保障的各种具体措施都会产生 影响和制约。这种相互关联决定了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保 障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福利经济学
• (1)旧派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其主要观点认为, 人的主观效用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任何物品带给人的 效用都是边际递减的;国家应该积极进行干预,调节生产 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以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 (2)新派福利经济学起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为英 国的卡尔多、希克斯和美国的勒纳、萨谬尔森等人所倡导。
1、概念:福利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寻求社会经济福利、增 进社会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
6
2、内容:福利经济学主要讨论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提高效 率、如何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如何进行 集体选择才能进一步增进社会福利等等。 3、学派:一般分为旧派福利经济学和新派福利经济学两个派 别。
12
(一)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论者提倡给予市场更加重要的角色,对政府则应严 格控制,他们认为政府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实现财富的分配模式, 必然会越来越向极权主义体制靠近,这样的政体不可能使社会 福利达到最大化。
(二)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首先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比其它体制更为有效 的运行体制,它的一部分内容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认为自 然权利的主要目的就是社会公正,而政府是弥补市场不足、维 护社会公正的首要力量。自由主义者支持福利国家的制度。

第二章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第二章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第二章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有限元分析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广泛应用于结构分析、流体力学、热传导等工程领域。

它通过将连续的物理问题离散化为有限个简单的子问题,再通过数值方法求解这些子问题,最终得到原始问题的近似解。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离散化、加权残差和求解方法。

首先是离散化。

离散化是指将原始的连续问题转化为离散的子问题。

有限元分析中常用的离散化方法是将求解区域分割成有限的子域,称为单元。

每个单元内部的场量(如位移、温度等)可以用其中一种函数近似表示。

离散化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单元形状和适量的节点,使得子问题的离散解能够较好地近似原问题的解。

接下来是加权残差方法。

加权残差方法是有限元分析的核心思想,用于构造子问题的弱型方程。

弱型方程是原始问题的一种积分形式,由应力平衡和边界条件推导而来。

在加权残差方法中,我们引入加权函数,将弱型方程乘以权函数,再对整个求解区域进行积分,从而将连续问题转化为离散问题。

通过选择合适的权函数,可以使得该离散问题具有良好的数学特性,比如对称、正定等。

最后是求解方法。

有限元分析的求解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法和迭代法。

直接法适用于小型问题,通过对离散问题的系数矩阵进行直接求解,得到场量的离散解。

而迭代法适用于大型问题,通过迭代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得到场量的近似解。

迭代法的常用算法有雅可比法、高斯-赛德尔法、共轭梯度法等。

在求解中还需要注意计算误差的控制和收敛性的判定。

除了这三个基本理论,有限元分析还有一些相关的概念和技术。

例如,网格生成用于生成离散化的单元网格;后处理用于对离散解进行可视化和数据分析;材料模型用于描述材料的本构关系。

这些概念和技术在具体的有限元分析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包括离散化、加权残差和求解方法。

离散化将连续问题转化为离散子问题,加权残差方法用于构造子问题的弱型方程,求解方法用于求解离散问题。

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基本理论(萧鸣政等编著《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件

第二章 基本理论(萧鸣政等编著《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件

Page 11
第三节 人员分析
测评什么?量化什么? 测评什么?量化什么? 人员分析:对工作人员以及与工作有关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 人员分析:对工作人员以及与工作有关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 寻找成功地从事某项工作的个人特征。 寻找成功地从事某项工作的个人特征。 目的: 目的:找到最适合某项工作或者说是保证某项工作绩效最高的个人特 事得其人)。 征(事得其人)。 人员分析的结果:个人的能力清单。 人员分析的结果:个人的能力清单。
Page 17
一、DOL系统 系统
教育与培训: 教育与培训:某一特定职位对任职者应具备的一般学历教育与特殊职 业培训的平均要求量。 业培训的平均要求量。 才能: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从事或学习从事某项任务的能力。共列出 才能: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从事或学习从事某项任务的能力。共列出11 种才能,各种才能又分为5个水平 个水平。 种才能,各种才能又分为 个水平。 气质:指与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要求相适应的个体特征。 气质:指与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要求相适应的个体特征。气质的描述是 工作场所对行为要求的体现。 工作场所对行为要求的体现。 兴趣:个体对某种类型的工作活动或经验选择的内在倾向, 兴趣:个体对某种类型的工作活动或经验选择的内在倾向,同时具有 排斥与之相反的活动或经验的倾向性。 排斥与之相反的活动或经验的倾向性。 身体要求:工作对身体的要求及工作者必备的身体能力要求。 身体要求:工作对身体的要求及工作者必备的身体能力要求。 环境条件:是与身体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环境条件:是与身体要求联系在一起的。
Page 18
二、职能分析系统
普通教育量表:比美国劳工部系统中的同类量表更短, 普通教育量表:比美国劳工部系统中的同类量表更短,更接近实际生 更口语化。 活,更口语化。 个人技能分类方法: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的技能。 个人技能分类方法: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的技能。 的身体上的、交往上的、 (1)适应技能:个体根据工作中存在 的身体上的、交往上的、组织 )适应技能: 上的安排和情况来处理不变的和变化的工作要求的能力。 上的安排和情况来处理不变的和变化的工作要求的能力。 (2)职业技能:个体根据个人偏好和能力水平综合形成的处理事务 )职业技能: 、数据、人际关系的技能。 数据、人际关系的技能。 (3)特殊技能:个体根据业务需要的标准来从事某一特定工作的能 )特殊技能: 力。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1
新闻:中国式节能减排冲刺:限电 限产
截止目前,离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只剩下最后一个季度的时间,尚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地方心急如焚,强制 性限电措施大有蔓延之势。尽管发改委出面点名批评了部分地区超乎寻常的做法,但同时仍强调,国务院要求各地 对落后产能坚决依法关停淘汰,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对于此轮强制性色彩浓重的节能减排风暴,业内议论纷纷。争议主要集中于限电限产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是否具有 可持续性?上述问题的答案显然毋庸置疑,但最关键的还是,政府已明确将节能减排的完成情况与地方官员的考核 挂钩,目前时间紧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拉闸限电。 不过,节能减排显然不是简单的拉闸限电。 “节能减排”是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如对高耗能企业执行较高的电价增加这些高耗能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步淘汰这 些能耗高而产出又低的企业,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既然是好事,但也需要科学的办法加以配合和引导。 目前的矛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要依赖高耗能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完成上级的 指标。某种程度上讲,当下污染严重、减排任务紧迫,正是由于很多决策者平时盲目追求地方GDP、不惜透支能 源环境资源,没能做到科学发展造成的。 启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页,产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2
3、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1)资源代换的客观基础和条件
资源代换原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资源要素随着社会发展程度 的不同而逐步升级,基本趋势是高级资源要素提到低级资源要素。
资源代换发展顺序:
采集和渔业时期 农牧业时期 工业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实际情况则是,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以 钢铁和水泥等为代表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不降反增,直接加大了减排的难度,也导致减排任务陷 入了尴尬境遇。

第二章职业生涯基本理论

第二章职业生涯基本理论

R岛上的人喜欢运动,有 机械及动手能力,喜欢在 工作里接触实物、机械、 工具、动植物,及在户外 活动
I岛上的人喜欢观 察、学习、探究、 分析、评估及解 决问题
A岛上的人有艺术、 创新和直觉能力,喜 欢不规则的环境,运 用自己的创作和想象 力
S岛上的人喜欢与他人 在一起工作,帮助、 训练、教导、关怀和 医治别人
E岛上的人喜欢与他人一 起工作,影响、说服、管 理和领导别人,为工作单 位争取经济回报
六种人格类型


Realistic(技术型/实用性) Investigative(研究型) Artistic (艺术型) Social(社会型) Enterprising(企业型/管理型/功利型) Conventional(传统型)
I型代表人物
16
A艺术型人(CREATOR)的特点
喜欢以个性的方式自我表达 有想象力
内省
追求美感价值 创造性的 感觉寻求 编辑、作家
工艺美术工作者
A型代表人物
18
S社会型人(HELPER)的特点
喜欢帮助别人
对人感兴趣 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 社区服务取向 教师
企业型E
市场与销售 策划与经营 规划与运作
常规型C
沟通与记录 财务工作 物流配送
霍兰德人格六角形模型
R现实型
Realistic
Holland ,1997 I 研究型
Investigative

C常规型
Convention a
概念
A 艺术型
Artistic
资料
E企业型
Enterprising

S 社会型
喜欢和人在一起的 工作 —— 基于组织 或经济收益,去影 响说服人们或从事 任务的执行、领导 或管理

《弹性力学》第二章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

《弹性力学》第二章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

平面问题研究方法
01
02
03
解析法
通过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和边界条件,求解出满足 条件的应力、应变和位移 分量。
数值法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 如有限元法、差分法等, 求解出弹性体的应力、应 变和位移分布。
实验法
通过实验手段,如光弹性 实验、应变电测实验等, 直接测定弹性体的应力、 应变和位移。
02 基本方程与定解条件
物理方程反映了材料的力学性质,是弹性力学中的重要基础。
03
定解条件(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01
02
03
定解条件是弹性力学问 题中必须满足的附加条 件,包括边界条件和初
始条件。
边界条件描述了物体边 界上的应力、位移等物 理量的已知情况,是求 解弹性力学问题的重要
依据。
初始条件描述了物体在 初始时刻的应力、位移 等物理量的已知情况, 对于动态问题和瞬态问
04 平面问题解法及实例分析
按位移求解平面问题
位移边界条件
在位移边界上,物体受到的约束可以 转化为在给定位移边界上各点的位移。
平衡微分方程
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可以建立 以位移表示的平衡微分方程。
应力边界条件
在应力边界上,物体受到的面力可以 转化为应力边界上各点的应力分量。
求解方法
通过联立平衡微分方程和应力边界条 件,可以求解出位移分量,进而求得 应力分量。
复杂应力函数求解技巧
复杂应力函数的特点
复杂应力函数可能具有复杂的数学形式和边界条件,求解难度较大。
求解技巧
针对复杂应力函数的求解,可以采用变量分离法、积分变换法、复 变函数法等数学工具进行简化处理,降低求解难度。
实例分析
以一个复杂的弹性力学问题为例,介绍如何运用上述技巧求解复杂 应力函数,并给出相应的应力分量分布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普通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重视意义的教学;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 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从言语入手,注重听说读写等言 语技能的训练。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 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注重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为 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1)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法翻译法
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 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 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
(2)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听说法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 在描写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时,特别注重分析各种对立成 分。
特点: a. 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
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索第二语言教学 路子。 b. 在重视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四项 技能的基本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2. 60’s初—“文革”之前: 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 钟梫执笔的《15年汉语教学总结》
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 “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b. 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相对)直接性原则。 c. “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 主要教学原则。
② 语法是生成的,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 法。婴儿就是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 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
③ 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结构和 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意义)通过转换规则 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3、汉语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所教授的特定语言(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可以为第二语言教学吸收和利用。
(3)社会语言学与交际法
①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 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 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
②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 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 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4)转换生成语法与认知法
① 语言是创造的,也即获得语言并不是去学会特 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无限的 句子。
a.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 b.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展开 了全面研究;
c.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5. 90’s以来,理论研究深化。
a.专题研究得到加强(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 等)
b.对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更加自觉,与相关学 科的结合更加紧密,与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理 论的结合更加密切。
3. 70’s: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a. 在论述具体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 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b. 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
c. 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 行了分开教学。
4. 80’s: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吕必松、盛炎等 为代表。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概述
1.20世纪50年代:主要讨论教学实际问题
1953年,周祖谟《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 一些问题》(第一篇论文)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1、能够支撑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有关理论,就是对 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2、学科理论基础是一门学科赖以形成的基石,是学 科发展的原动力,是学科理论体系的有力支撑。
3、基本组成: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 论(哲学、文化学)
(一)语言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性的理论基础
(3)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理论是语言学家彭菲尔德在1953年代提出 的, 他认为自然的语言学习只能在语言学习的“关 键期”即10岁前进行,伦尼伯格(1967)在其著作中 赞赏上述观点,并认为关键期是2~13岁 。
2、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
(1)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2)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1、语言的生理—心理基础 (1)语言功能区——在大多数人的大脑左半球 上有四个语言功能区: 布洛卡区(运动语言区、语言前区) 韦尼克区(听觉语言区、语言后区) 视觉语言区 书写区
(2)大脑语言功能的侧化——孩子出生后两侧大脑 半球均参与语言活动。大脑的语言功能是随着孩子 的发育,逐渐定位于大脑的左半球。
①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 率达到56%,以后就逐渐放慢,31天后遗忘 79%,到一定能够程度就不再遗忘。——复习 要及时,并且要经常复习。
② 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遗忘得慢。——先整体了 解,在对各个部分识记,再整体把握,要注意 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衔接部分的识记。
③ 识记的数量越大,遗忘的就越多。——每次学 习,材料不宜过多。
① 小孩在床上跳。小孩跳在床上。
② 我跑到学校
我跑到学校两次
我很想家
* 我很想家两次
干净鞋
* 干净净鞋
干干净净一双鞋 * 干净一双鞋
(二) 教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 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主体结构(教学活动四大环节 ):包括总体设计、
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上层结构:指教学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
强调两个方面:
教师为主导——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 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学生为中心——上述决定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 要出发;学生是课堂中主要的活动者。
(三)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3)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必须了解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注重交际文化的 培养;用汉语直接进行教学。
(4)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 用语言的生理基础
语言是可以学会的;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 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注重研究第二语言的 学习过程和规律。
2、语言学分支学科与对外汉语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