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模型_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_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
引力模型
(18.10)*** 0.14
(3.54)*** 0.08
(1.79)** -0.78
(-12.32)***
(4) -13.84 (-14.25)*** 0.95 (18.96)*** 0.96 (18.19)*** 0.15 (3.67)*** 0.10 (2.48)*** -0.78 (-12.34)***
尽管表述形式比较简单,但是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已经在国际贸易实证研 究中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它被广泛应用于测算贸易潜力、鉴别贸易集团的效果、分析贸易模 式以及估计边界成本等领域,并较好地的实证结果,确实是国际贸易实证分析中罕见的现象,以 致 Leamer 和 Levinsohn(1995)称其为“……经济学中仅有的明了而又显著的实证发现之 一”。
Ұɺ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起源于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 量成正比,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 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他们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 济总量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 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 贸易的阻力因素。接着,Linnemannn(1966)又将人口变量加入引力模型。随后,经济学家 为了检验贸易政策、历史等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限制措施、 殖民关系、文化联系等指标加入到引力模型中来。这些变量可以被分别归结为助力和阻力因 素两类,它们的加入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引力模型的内涵与应用范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工具。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其建设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为双方带来了显著的贸易效应。
深入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对于理解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以及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引力模型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的工具,能够有效地揭示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通过引力模型,我们可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如两国的经济规模、地理距离等,从而更准确地估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流量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进口以及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引力模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阐述其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适合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静态贸易效应的模型。
接着,我们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
我们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自贸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在促进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静态贸易效应作为评估自贸区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自贸区成立后对成员国间贸易流量的直接影响。
深入研究CAFTA框架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对于评估自贸区建设成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优化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引力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在CAFTA下的静态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doc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一一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彭景文章采用20022015年,屮国与世界上173个国家的农产品出门相关数据,运用加入固定效应的引力模型来分析影响区域贸易协议签订的因素以及测算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带来的贸易效应。
这解决了传统引力模型估计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分析结果表明,CAFTA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增长主要来自贸易创造。
关键词:CAFTA;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W定效应;贸易效应;基金: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创新基金资助一、引言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己经证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井同繁荣与发展的成功之路。
到2015年底,地区或双边层次的自由贸易协议(FTA)己达299个,区域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來,随着对外开放的领域在不断拓展,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与周边相邻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了国际区域合作的新局面,其中区域贸易合作占非常重耍的地位,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贸易合作组织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早在2000年11月,我国就提出建立CAFTA的设想,但直到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屮国 ----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才正式开始了自贸区的建设。
CAFTA的建设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共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2002~2010年,从2002年11 双方签署以CAFTA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到2010年1月1H,中国对东盟有93%的产品贸易实现零关税;2.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201广2015年,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緬甸四国在内的东盟成员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部分产品的关税为零,与此同时,双方也实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3.巩固阶段:2016年至今,自由区功能不断优化升级。
引力模型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效应分析和定量研究
一、文献综述(一)引力模型的提出和基本构架Tinbergen(1962)和Poyhotnen(1963)最早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贸易引力模型。
简单来说,这个模型表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特征,是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这一特性与物理学引力经典模型的共通之处使它得名。
引力模型的基本表达形式为Tij=AY i Y j/D ij。
其中T ij为j国和i国两国的贸易量,A为常数,Yi 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Dij为两国间的距离。
Tinbergen在运用双边贸易流量模型的简化形式和最小二乘法时间回归分析系列技术时,先对15个发达国家和3个最不发达国家共18个国家1959年的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后选用了42个国家的样本做了同样的计算,均发现国家间距离对于贸易的扩张效用具有很强的作用,可以解释所谓名义贸易值的75%。
Poyhonen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截面数据(panel data)对1958年欧洲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了整理计算。
通过建立结构性的通用国际商品交换模型(general model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goods),他得出了与Tinbergen相似的模型。
Linnemann(1966)在随后的研究中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在模型构造和变量设计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路径和学术思想。
Bergstrand(1985)则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易量的因素。
他根据SITC把贸易量分为9个行业,对1965、1966、1975、1976年OECD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行业分析,发现不同行业的回归系数差别很大,但单个行业的历年回归系数相对稳定,他同时指出,系数差别可能是因为不同行业资本或劳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造成的。
(二)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随着对引力模型的重视和发展,对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是以Anderson(1979)、Wincoop(2003)为代表的独立理论推导引力模型;另一派是以Bergstrand(1989)、Deardorff(1995)、Evenett和Keller(2002)为代表的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推导引力模型。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影响因素探究——14个国家面板数据的
[1]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8-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 . [2]林玲,王炎.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和政策含义[J]. 世界经济研究 .2004 年第 7 期 . [3]何金秋.贸易引力模型的演进与中国出口贸易[J].财经分析.2018年 第7期.
三、政策含义
(一)决定中国出口贸易额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
26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19.8
规模与地理距离。地理距离、国土面积、两国国内生产总值这些 因素直接地影响了两国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进而间接地影响了 双边贸易额。
(二)一国的国土面积对于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 额存在着阻碍因素。在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中,国土面积 是中国进行双边贸易较为显著的的阻碍因素(其系数为 -0.22)。 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大致有两点。第一,一国的国土面积越大, 进出口贸易在一国国内之间进行运输的成本就越高,导致国际贸 易的减少。第二 , 一国国土面积越大,其资源也就越丰富多样。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这些国家发达的国内贸易可能会取代部分国 际贸易。
二、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及实证检验
(一)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本文将以过去学者对 于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及探索为基础,建立能够准确反应中国双 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同时也要考虑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 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基本国情。主要的扩展及修正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1. 在 GDP、人口、地理距离这三个基本变量的基础上, 引入国土面积这一新的解释变量。2. 将是否加入贸易优惠协定这 一变量细化。引入 OECD 及 ASEAN 两个虚拟变量。
(四)中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优惠协定可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贸易伙伴国是否加入经济合作发 展组织 (OECD) 对于双边贸易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其原因可 能有:第一,OECD 成员国基本为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与其地理 距离较远,加大了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进而阻碍了两国之间 贸易的发展。其二,中国的许多贸易伙伴,如韩国、东盟等都 不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个虚拟变量的阻碍作用也恰好 反映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表明中国进一步融 入世界经济一体化。
基于引力模型的CAFTA边界效应分析
(二)样本选择及变量处理
出 口 贸 易 额 Xij 为 从 自 贸 区 成 员 国 i 出口到成员国 j 或贸易伙伴国 j 的贸易。
Xii 即国内 贸 易 流 , 本 文 采 取 国 内 生 产 总 值减去净出口作为一国与自己发生的贸
易额。 经济规模 Yi 和 Yj 用 GDP 来衡量。 而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其出口成正相关,故 预 期 gdp 的 系 数 为 正 。 距 离 dij 主 要 使 用 两国的首都距离表示。有学者提出用国家 间的航海费用所表示的经济距离代替地
二、边界效应模型的构建 (一)边界效应模型的构建 边界效应模型在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下不断拓展 。 McCallum(1995)首先将 “边 界” 作为一个虚拟变量引入贸易引力模 型中,研究边界对贸易量的屏障效应;在 此之后的很多学者都以引力模型为基 础, 添加可能影响贸易量的变量 (如人 口、国内生产总值、是否使用共同的语言 等)拓展引力模型,研究边界对贸易量的 真 实 影 响 。 Anderson 和 Wincoop (2001) 认 为 McCallum 的回归 模 型 (及 他 之 后 的 后续研究)存在省略变量,其结果是有偏 的,故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垄 断竞争框架下引入代表两个贸易伙伴各 自面对的备选贸易机会程度的解释变量 “多边阻力”。 该模型假定:两种商品的替 代 弹 性 (CES) 连 续 , 且 商 品 因 原 产 地 而 不同。 将约束条件带入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函数,得到:
与贸 易 伙 伴 国 贸 易 时 ,变 量 值 为 1;其 他
72 2010.06 (上)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集体经济·学术探讨
贸 易 时 为 0。 预 期 该 变 量 的 回 归 系 数 为
中印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基于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
次,第二次,第六次,这三次显示税率调整前后 200 个交易日内, 上证 A 股收益率方差存在显著差异,即拒绝原假设,从而表明股 市波动存在明显的变化。 而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七次以 及第八次,Levene 检验表明方差相等检验的结果不显著,表明股 市波动不明显。
说明: 表中的 ** 表示符合 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符合 1%的 显 著 性 水 平
根据拟和的结果,可以得到经验方程:
公 式 (7)可 以 写 成
(8) 公 式 (8)表 明 了 各 变 量 的 弹 性 值 :若 其 它 条 件 不 变 的 话 ,中 国 的 GDP 每增加 1%,那么印度出口中国贸易值将要增加 4.203%; 印度的 GDP 每 增 加 1%,印 度 出 口 中 国 贸 易 值 将 要 增 加 1.38%; 中国 人 均 GDP 增 加 1%, 印 度 出 口 中 国 贸 易 值 减 少 0.764%;印 度人均 GDP 增 加 1%,印 度 出 口 中 国 贸 易 值 将 要 减 少 0.48%;其 余变量的情况也同样可以据此推导出来. 五、回归分析结果的解释 1.论中国出口 印 度 ,还 是 印 度 出 口 中 国 ,两 个 模 型 的 拟 和 度 都 很 高 ,超 过 了 90%,超 出 了 本 文 的 设 想 ,说 明 本 模 型 能 较 好 的 说明中印两国的贸易基本情况。 2.以上两个模型中,中国 GDP 的弹性系数比印度 GDP 的 弹 性系数大的多,说明中印双边贸易受中国经济总量影响较大,而 受印度经济总量影响较小。 3.无 论 在 中 国 出 口 印 度 模 型 中 ,还 是 印 度 出 口 中 国 的 模 型 中 ,贸 易 额 都 与 中 印 两 国 的 人 均 GDP 成 负 相 关 ,这 与 本 文 的 设 想截然不同。 从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印 两 国 人 均 GDP 差 距 不 大 。 产 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两国相近的收入水平代表了相近的需求结 构,相似的需求结构代表了较大的贸易机会。 ”这一理论适于发 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但对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却缺乏解释 力。 正如模型回归结果所显示的,中印两国相近的需求结构非但 没有创造贸易机会, 反而还阻碍了双边贸易。 从总的需求结构 看,发达国家间的相互需求集中在生活消费品,而发展中国家则 不然。 发展中国家肩负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进口首先是为满 足生产需要。 中国与印度都处于经济复兴时期,两国相近的人均 国民收入一方面代表了相似的进口需求结构, 而这种需求都不 能从与对方的贸易中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相近的国民收入也代 表了相近的出口结构, 使得两国在美国、 欧洲市场上存在着竞 争。 4.中 国 出 口 印 度 的 模 型 回 归 结 果 中 ,中 国 对 印 度 的 出 口 额 与 印度进口自由度成很强的负相关。 也就是说印度进口自由度增 加的同时,会减少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额。 印度改革后,不断开放 国内市场,进口量逐年涨幅很大,使得印度的进口自由度逐年递 增。 印度进口自由度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印度进口对任何国家都 一视同仁。 由于印度对我国出口商品一定的歧视性, 就造成了中国出 口额与印度进口自由度成负相关的结果。 5.印 度 出 口 中 国 的 模 型 回 归 结 果 中 ,印 度 对 中 国 的 出 口 额 与 印度出口自由度成负相关。 也就是说印度出口自由度增加的同 时,会减少印度对中国的出口额。 6.本 模 型 虽 然 拟 和 度 较 高 ,但 显 然 有 一 些 影 响 中 印 贸 易 的 因 素没有被引入模型中,其中主要是无法量化的双边历史、政治及 社会因素。 一直以来,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中国西藏问题是制 约两国关系的直接诱因,某种程度上成为双边关系的晴雨表,印 度对中巴友好关系耿耿于怀,并将中国视为潜在竞争对手,这些 深层的因素妨碍了中印贸易的发展。 此外,根据国际贸易实践,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
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
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
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
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
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
中日双边贸易边界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日双边贸易边界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的开
题报告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对于两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中国是日本
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日本也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体规模差
异较大,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
本研究旨在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探究中
日双边贸易的边界效应,以寻找缩小贸易不平衡的可能途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中日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引力模型是一种基于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预测地理区域间的贸易流量。
在该模型中,贸易流量的大小受到距离、GDP、人口等因素的影响。
(3)数据来源: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日两国的贸易统计数据、GDP数据和人口数据。
3. 预期结果和意义
(1)预期结果:通过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将探究以下问题:中日之间的距离、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等因素在双边贸易中的作用;中日之间的双边贸易是否存在边界
效应,即贸易流向是否受到国界的限制;在双边贸易中,中国和日本所扮演的角色是
否相同等。
(2)意义: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将有助于了解中日双边贸易关系的实际运作情况,有助于制定适当的政策,以促进中日之间的贸易平衡。
此外,本研究的结论还可以为
类似的贸易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新形势下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讨论
整部作 品中 , 既不曾独立存在 , 不是 出于被单独创造的 目的。 也 作品不 能失去角色 ,角色脱 离作 品也更是会失去意义和价值 。
正是因为这 一点之前 的各 国著 作权 法未 曾赋予 “ 角色” 以独立
客体地位 。 但随着商 品经济的发展 , 人们意识的改变。 角色也开 始具有商业价值。角色是否应 当从作品中独立 出来 , 成为单独 财产权利的客体也就不 断成 为学者们的追问对象 。 更多的时候 角色商品化更适 为放在实务 的权利保护层 面探讨 , 作为立法归 属, 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著作权法作为一个以客体为中的法 律, 立法之本就是在完整 的作 品之上 。而提及商标 法或不正 当
2 模 型 .
影响因素的解释和流量 的估计 ,对 于新形 势下 中国双边 贸易
的发展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1 文 献 综 述 .
根据对引力模 型的回顾 , 本文将采用 以下模型 :
21 模 型 一 : 本 的 引 力 模 型 对数 形式 . 基
贸易引力模 型最早  ̄Tnegn16 年) oh nn16 年) ibre ( 2 和Py oe ( 3 9 9 提出, 模型指出, 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
续进行 , 当然 贸易摩擦 和贸易战也无处不在 , 对双边 贸易额 的
汉林 , 涂艳 ,0 7 等 区域贸易组织效应 , 20 ) 但是随着贸易的发展 , 影 响贸易的 因素及其影响的程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 为此我们将 针对 当前的贸易发展 , 将扩展后的引力模型应用于中 国的双边
贸易流量的解释中去。
技术与市场
第1卷第 1 0 9 6 期2 0 年
专 题 璐 囊
新形势 下中国双边贸易流量 的实证研 究
最新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1论文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1)论文内容论文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论文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
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
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
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
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
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区作为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平台,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亮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东盟国家共同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其成立不仅对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分析框架,探讨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作为一种经典的国际贸易流量分析工具,能够较好地解释国家间贸易规模与地理距离、经济规模等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分析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本文首先将对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理论影响。
接着,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框架,选取适当的变量和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的贸易数据,本文旨在揭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实际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政策启示。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与发展对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东盟这一重要经济集团的代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而且可以为未来区域合作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引力模型这一经典的国际贸易分析工具,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
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 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
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建立模型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
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
Y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
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二,数据来源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
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 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表1国家香港贸易总额(亿美元)3414.9GDP(亿美元)2436.7距离(公里)1973印度664.7 19467.7 3781 日本3294.5 59844 2102.4 韩国2563.3 11512.7 1106 台湾1689.6 4740.2 1700 印尼662.2 8948.5 5228 泰国697.4 3769.9 3207.9 英国631.1 24337.8 8146.7 德国1611.3 33666.5 7364 法国510.2 25804.2 8225 意大利417.3 19804.4 8136 荷兰676.1 7702.2 7828 俄罗斯881.6 19535.6 5801 南非599.5 3909.1 12974 巴西857.2 24250.5 17330 加拿大513.7 17700.8 8460 美国4846.8 156760 11159.4 澳大利亚1223 15420.6 9028由于GDP和两国的距离对于两国的贸易额会产生影响,属于多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结果,所以选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中菲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实证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测算分析
中菲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实证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
型测算分析
首先,贸易引力模型是一种描述国际贸易模式和趋势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基于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和经济规模等因素,分析贸易双方之间的贸易流动情况。
在中菲自由贸易区的情境下,我们可以利用贸易引力模型来衡量双方之间的贸易潜力和效应。
其次,中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有助于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量和贸易价值。
在贸易引力模型中,距离和规模是影响两国贸易潜力的重要因素。
中菲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缩短两国之间的贸易距离,提高贸易效率,同时通过加大市场规模,吸引更多投资和资源流入双方国家。
这将带动双边贸易的增长,并推动两国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菲自由贸易区还将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在贸易引力模型中,贸易潜力的增加将促进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
通过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双方产业将得到升级和转型,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这将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升级和发展,促进双方国家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总的来说,中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双方带来诸多经济效益。
通过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菲自由贸易区的潜力和影响,为双方的贸易合作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推进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双方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优质文档】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毕业生们已经在准备毕业论文了,面对论文的要求,很多人都束手无措。
不过只要有个例文,就好写多了。
以下是由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范文大全。
摘要:首先介绍了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以及其理论发展概况。
而后采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我国201X年与33个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性的测算,发现两国之间的经济总规模、地理距离、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贸易潜力的测算。
最后,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引力模型;贸易潜力;政策建议1 文献综述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
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 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而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究。
金哲松(201X)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
盛斌和廖明中(201X)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
林玲、王炎(201X)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流量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分析
优秀奖(共26篇)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流量效应:-- 基于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分析蔡宏波黄建忠内容提要:20世纪后半叶,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
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速度和建设规模均令世人瞩目。
以此为背景,本文以香港、韩国、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智利、新西兰与我国的双边贸易为对象,应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测算我国与上述7个代表性经济体构建自由贸易区产生的贸易流量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作出国别比较,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制定对外自由贸易战略提供一定政策参考。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贸易流量;引力模型一、问题的提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中国并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热情倡导者和主要发起者。
自1997年初开始与《曼谷协定》成员的双边谈判,中国似乎再没有进行其它任何对外自由贸易合作。
世纪之交,正值全球区域化浪潮风起云涌,即使过去曾对区域化嗤之以鼻的东亚各经济体也越发重视多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合作。
日本与新加坡正式缔结经济协作伙伴协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s,EPA),与菲律宾在2004年达成EPA初步协议,与泰国、马来西亚的EPA分别于2005年初完成,与香港的FTA正在协商之中,与墨西哥的双边FTA已于2005年正式生效。
东盟各成员国除谋求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外,也对日本、印度先后提出的与之缔结双边FTA的愿望给予了积极回应,并就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FTA达成了初步协议。
到21世纪初,东亚地区快速的区域化进程已经使中国陷入了地区FTA网络的包围,中国一度对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以不同方式表达的缔结FTA的意向作出的消极反应让这一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随着WTO多哈谈判回合数次陷入僵局,开展区域自由贸易的愿望便更加迫切,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自贸区建设进程。
目前,我国已经签署并正在完善,或者处于对外商谈阶段的双边自贸区共有14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情况分析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情况分析作者:肖瑶来源:《对外经贸》2012年第09期[摘要] 利用2000—2008年中国与25个OECD成员国之间双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面板数据,构建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服务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并与货物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选取的解释变量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比对货物贸易的影响大,同时,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 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引力模型[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019-04作者简介:肖瑶(1990-),男,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
一、引言虽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很多显著的不同特征,但在分析贸易流动和它们对资源分配与国民福利的影响时,却没有理由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区别开来(Lee和Loyd,2002)。
因此,原则上任何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包括引力模型。
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大多都局限于对货物贸易的研究。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实际的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对服务贸易却没有一个可比较的分类,因此这两种贸易流量长期以来一直是分开计算的;其次,2002年以前国际上一直没有具有可比性的服务贸易数据。
直到经合组织(OECD)秘书处于2002年发布了1999年和2000年关于26个成员国的服务贸易总额的数据,才逐渐出现相应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Grunfeld和Moxnes(2003),Kimura(2003),Mira和Nicoletti(2004)是率先使用最新的OECD关于双边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的学者,他们都使用了引力模型来评估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
学者Fukunari Kmiura和Hyun-HoonLee(2006)选取了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1999—2000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数据,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因素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得到两个结论:一是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用引力模型加以解释会更加充分;二是货物出口和服务进口存在互补关系。
中国_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_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来,引力模型已成功地运用于分析双边贸易 30 余年。
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量取决于其经济量以及其相互间的距离。引力模型
的基本形式如下:
lnXij=!0+!1ln(YiYj)+!2lnDij+uij
(1)
其中 Xij 表示 i 国出口到 j 国的出口额, Yi 和 Yj 表示 i 国和 j 国的 GDP, Dij 表示 i 国和 j 国之间的
t
t
EX_CAFTAcj的弹性。ucj是误差项。当 !4 为负时,表明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二)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实证结果为
t
t
t
t
lnIMPcj=- 3.60+0.92ln(GDPcGDPj)- 0.91lnDISTcj- 0.06ln(AcAj)- 0.42EX_CAFTAcj
(- 6.66) (25.01) (- 14.53) (- 2.14)
力模型中,贸易转移效应可以通过虚拟变量来度量自由贸易区对减少从非成员国进口所产生的影响。
(一)考察贸易转移效应引力模型的建立
根据基本引力模型和上面给出的考察贸易创造效应的引力模型,构造实证分析贸易转移效应的引
力模型如下:
t
t
t
Hale Waihona Puke ttlnIMPcj=!0+!1ln(GDPcGDPj)+!2lnDISTcj+!3ln(AcAj)+!4EX_CAFTAcj+ucj
关键词: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引力模型;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
一、引言
2002年 11 月,在第六届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 10 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区的协议。通过双方的努力,双边贸易额已由 2000 年的 39.5 百万美元上升为 2004 年的 105.9 百万美 元。2005 年,双边贸易额达 130.4 百万美元。现在,中国和东盟都已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否会提高中国的福利将会影响中国所采取的政策,所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是非常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行伟波李善同摘要:区域间贸易反映了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
在贸易理论中,一般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并且可以通过估计边界效应来分析各种难以量化的地区间贸易壁垒对区域贸易的影响。
本文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的结构以及省际边界效应。
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同时较大的边界效应也反映了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
另外,本文也估计了中国省际分行业贸易的边界效应。
最后的灵敏度检验指出内部贸易距离的设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
关键词:区域间贸易;引力模型;本地偏好;边界效应;投入产出表一、引言近十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也迅速融入全球经济,进出口贸易屡创新高,逐渐成为世界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但是,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经济全球化之前往往要先进行国内市场和经济的一体化。
克鲁格曼(2000)认为,“理解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最好方法就是从研究国家内部的情况开始。
”因此,在参与全球市场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国内市场是逐步一体化还是持续分割、哪些因素引起了或阻碍了市场一体化、地区间的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是否明显改变,以及市场分割是否增加了省际收入不平等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内部市场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关键的意义,其好处显而易见。
例如,通过保障货物自由流通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竞争和增进社会福利,而且能够扩大市场规模,进而扩大有效需求和化解失业等问题。
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中,出现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各地区的保护主义非常严重,出现了棉花大战、汽车大战和啤酒大战等区域经济冲突,即所谓的“诸侯经济”。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促进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性,先后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以及《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等反对地方保护的法规,试图逐步走上协调区域经济和市场整合的道路。
但是,随着改革的进行,在现实中地区间依然存在许多障碍,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跨省际边界商品的流动,全国缺乏合理布局的市场一体化进程。
例如,The Economist(2006)的一项报道显示,从中国商品零售业来看,几乎没有全国范围内的零售商和全国性的品牌,大多数零售商都是从大量的小供货商采购货物。
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中国内部的省际贸易也获得了更快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国家实施的一些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也推动了省际贸易的发展,如对重复建设的控制促使区际分工,对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促进了空间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日益增多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则加深了区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区协调发展及区域政策分析模型研究”(70233002)。
行伟波: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100081电子信箱:xingweibo@;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32-和商品的交换。
区域间贸易能够直接反映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
现实中,影响省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地理距离、产业结构、区域差距、要素流动、市场垄断、价格差异、信息不充分、地方保护主义和财政分权等。
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各国学者提出了很多种估计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方法。
其中,一种经典的方法是直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流量,特别是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设定下,分析中国省际边界对省际贸易的阻碍作用有多大。
本文就是试图在引力模型的一般设定下,根据几类不同理论基础设定多种实证模型,以分析中国省际贸易显示的内部市场一体化程度。
本文的数据来自2002年各省投入产出表,这是关于产品及服务在中国省际之间流动的最新数据。
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本文的重点在于:第一,采用从2002年全国30个省级区域投入产出表中估计出的地区间调入调出量,因此统计口径较为全面;第二,本文是对Young(2000)、Poncet(2003)以及行伟波和李善同(2009)的延伸研究,用新的数据和方法分析中国的市场一体化问题;第三,检验了引力模型的各种设定,包括基本模型、加入双边阻力的模型、具有严格微观基础的“多边阻力”模型以及泊松回归模型等;第四,本文也估计50个产业水平上的省际贸易;第五,通过改变内部贸易距离的定义进行灵敏度检验。
二、文献回顾按照研究方法的差异,讨论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用地区间贸易直接测量地区间贸易壁垒的大小,例如运输成本以及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
如果地区间贸易壁垒增加了,则认为市场的分割程度扩大。
第二,相对价格的变动也能提供间接的证据。
从分割的市场到一体化的市场意味着不同地区同类产品的价格差异会趋向于零,即“一价法则”。
第三,通过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来考察一体化的程度。
如果产业结构的差异缩小,则认为市场的分割程度加大,反之则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提高。
第四,分析各地区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如果相关程度高,则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高。
本文主要根据第一种方法即贸易量法分析地区间贸易。
研究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地区间的贸易量会显著增加。
反之,较大的贸易量也反映了地区间市场整合的程度。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地区间进行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
例如,Heckscher-Ohlin模型指出贸易由地区间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当贸易壁垒下降时,地区专业化增强,相互间的贸易量更多。
新经济地理理论则强调经济规模是地区间贸易的驱动力之一。
但是,无论哪类贸易理论都认为地区间贸易会受到空间距离、各类非关税壁垒等运输成本的显著影响。
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力模型是研究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工具。
引力模型是指两个国家(或区域)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Tinbergen(1962)最先使用了这一方法,随后该模型在很多实证分析方面得到了成功的验证。
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引力模型的文献。
另外,已有不少论文试图给出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如Bergstrand(1989)、Deardorff (1995)、Head and Mayer(2000)和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3)等。
Silva and Tenreyro (2006)则认为通常的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存在着较大误差,应该采用泊松回归的形式。
特别地,Mac-Cllum(1995)采用了边界效应方法研究美国和加拿大省际间贸易壁垒。
随后,许多学者开始使用这一方法来研究国内市场一体化问题①。
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问题②。
一些研究发现,中国国内的市场并没有在改革过程中走向整合,相反却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的迹象。
World Bank(1994)认为中国各省市场被各类人为的壁垒分割开来,像各种独立经济体的简单集合。
Young(2000)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后反而出现了更加零碎分割的内部市场。
Poncet(2003)依据1987、1992和199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认为中国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甚至大于欧盟内部的国家间市场。
银温泉和才婉茹(2001)指出行政性分权是地方市场分割的深层原因,而传统体制遗留的工业布局、地方领导的业绩评价等因素也强化了-33-地方市场分割倾向。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国国内市场是存在整合的趋势(如Naughton,1999;白重恩等,2004;陈敏等,2005;行伟波和李善同,2009)。
Rozelle,Park,Huang and Jin(1997)根据食品价格数据,指出自由化政策与商业运行可能激励农产品交易商通过交易获得利润,这种成功产生了相当一体化和高效率的农产品市场。
周一星和杨家文(2001)从货运比重的角度指出各省区运输联系的开放性在不断增强。
范剑勇(2004)利用两位数水平的制造业数据,发现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已有提高,但中国现阶段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较低,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
Li等(2003)认为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将面临一个竞争性越来越强的市场环境,在国内采取分割市场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昂,最终促使地方政府逐渐减少分割市场的活动。
三、数据与统计1.数据本文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这是一种横截面数据。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涵盖了中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投入产出核算。
其中每个省的每个部门都有调入、调出该省的核算值,这可以视作是区域间的“进出口”贸易。
用该区域的总产值减去调出值大约为该地区的区内贸易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研究部根据分地区投入产出表估计出了30个省区间相互的调入调出值(即区域间贸易),以及各省区的内部贸易值,这直接反映了2002年一年中中国区域间和区域内的贸易量。
2002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是50个部门的核算平衡表,总的样本是30*30=900个。
这50个部门是对三大产业的细分。
因此,不仅可以得到地区间和区域内总贸易额的估算值,也可以得到地区间和区域内每个部门产品的贸易额。
这样既可以估计总的区域贸易模式,又可以估计各类产品部门的区域贸易空间分布。
这时总样本是50*30*30=45000个。
来自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有如下优势:第一,由于部门中既有农业和制造业又有服务业,因此数据的统计口径既包含了产品贸易也包含了服务贸易,而很多贸易统计数据往往只包含产品贸易;第二,投入产出数据是根据平衡方法核算出来的,能够满足经济体系的平衡,是一种较为自然地衡量区域贸易的方式。
事实上,包括Poncet(2003)在内的很多相关研究都是采用投入产出数据估计出的区域贸易额。
但是,投入产出数据也存在不足。
特别是由于贸易额来自调入调出的估算,因此可能与真实的贸易流有差距。
除了贸易数据之外,本文还采用了其他各类宏观统计数据。
首先是2002年省级的GDP、地区工资以及其他宏观变量,用来反映经济规模,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其次是贸易距离,采用省会城市间的最短铁路客运距离,数据来自铁道部;最后是各省区的面积,用来计算内部贸易距离,目的是进行灵敏性检验。
2.描述统计本部分采用统计方法对中国区域间和区域内贸易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
首先来分析每个省的省内贸易、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各自的相对规模。
每个省区的总产出流向三个方向:满足本地的需求(省内贸易)、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出口(省际贸易)、向国外出口(国际出口贸易)。
其中,各省的“本地需求”等于该省总需求减去从国外进口和从国内其他地区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