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模型_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_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
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
行伟波李善同
摘要:区域间贸易反映了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在贸易理论中,一般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并且可以通过估计边界效应来分析各种难以量化的地区间贸易壁垒对区域贸易的影响。本文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的结构以及省际边界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同时较大的边界效应也反映了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另外,本文也估计了中国省际分行业贸易的边界效应。最后的灵敏度检验指出内部贸易距离的设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
关键词:区域间贸易;引力模型;本地偏好;边界效应;投入产出表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也迅速融入全球经济,进出口贸易屡创新高,逐渐成为世界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但是,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经济全球化之前往往要先进行国内市场和经济的一体化。克鲁格曼(2000)认为,“理解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最好方法就是从研究国家内部的情况开始。”因此,在参与全球市场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国内市场是逐步一体化还是持续分割、哪些因素引起了或阻碍了市场一体化、地区间的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是否明显改变,以及市场分割是否增加了省际收入不平等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内部市场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关键的意义,其好处显而易见。例如,通过保障货物自由流通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竞争和增进社会福利,而且能够扩大市场规模,进而扩大有效需求和化解失业等问题。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中,出现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各地区的保护主义非常严重,出现了棉花大战、汽车大战和啤酒大战等区域经济冲突,即所谓的“诸侯经济”。近年来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促进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性,先后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以及《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等反对地方保护的法规,试图逐步走上协调区域经济和市场整合的道路。
但是,随着改革的进行,在现实中地区间依然存在许多障碍,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跨省际边界商品的流动,全国缺乏合理布局的市场一体化进程。例如,The Economist(2006)的一项报道显示,从中国商品零售业来看,几乎没有全国范围内的零售商和全国性的品牌,大多数零售商都是从大量的小供货商采购货物。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中国内部的省际贸易也获得了更快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国家实施的一些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也推动了省际贸易的发展,如对重复建设的控制促使区际分工,对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促进了空间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日益增多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则加深了区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区协调发展及区域政策分析模型研究”(70233002)。
行伟波: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100081电子信箱:xingweibo@;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32
-
和商品的交换。
区域间贸易能够直接反映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现实中,影响省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地理距离、产业结构、区域差距、要素流动、市场垄断、价格差异、信息不充分、地方保护主义和财政分权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各国学者提出了很多种估计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方法。其中,一种经典的方法是直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流量,特别是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设定下,分析中国省际边界对省际贸易的阻碍作用有多大。本文就是试图在引力模型的一般设定下,根据几类不同理论基础设定多种实证模型,以分析中国省际贸易显示的内部市场一体化程度。
本文的数据来自2002年各省投入产出表,这是关于产品及服务在中国省际之间流动的最新数据。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本文的重点在于:第一,采用从2002年全国30个省级区域投入产出表中估计出的地区间调入调出量,因此统计口径较为全面;第二,本文是对Young(2000)、Poncet(2003)以及行伟波和李善同(2009)的延伸研究,用新的数据和方法分析中国的市场一体化问题;第三,检验了引力模型的各种设定,包括基本模型、加入双边阻力的模型、具有严格微观基础的“多边阻力”模型以及泊松回归模型等;第四,本文也估计50个产业水平上的省际贸易;第五,通过改变内部贸易距离的定义进行灵敏度检验。
二、文献回顾
按照研究方法的差异,讨论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用地区间贸易直接测量地区间贸易壁垒的大小,例如运输成本以及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如果地区间贸易壁垒增加了,则认为市场的分割程度扩大。第二,相对价格的变动也能提供间接的证据。从分割的市场到一体化的市场意味着不同地区同类产品的价格差异会趋向于零,即“一价法则”。第三,通过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来考察一体化的程度。如果产业结构的差异缩小,则认为市场的分割程度加大,反之则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提高。第四,分析各地区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如果相关程度高,则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高。
本文主要根据第一种方法即贸易量法分析地区间贸易。研究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地区间的贸易量会显著增加。反之,较大的贸易量也反映了地区间市场整合的程度。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地区间进行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例如,Heckscher-Ohlin模型指出贸易由地区间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当贸易壁垒下降时,地区专业化增强,相互间的贸易量更多。新经济地理理论则强调经济规模是地区间贸易的驱动力之一。但是,无论哪类贸易理论都认为地区间贸易会受到空间距离、各类非关税壁垒等运输成本的显著影响。
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力模型是研究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工具。引力模型是指两个国家(或区域)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Tinbergen(1962)最先使用了这一方法,随后该模型在很多实证分析方面得到了成功的验证。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引力模型的文献。另外,已有不少论文试图给出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如Bergstrand(1989)、Deardorff (1995)、Head and Mayer(2000)和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3)等。Silva and Tenreyro (2006)则认为通常的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存在着较大误差,应该采用泊松回归的形式。特别地,Mac-Cllum(1995)采用了边界效应方法研究美国和加拿大省际间贸易壁垒。随后,许多学者开始使用这一方法来研究国内市场一体化问题①。
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问题②。一些研究发现,中国国内的市场并没有在改革过程中走向整合,相反却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的迹象。World Bank(1994)认为中国各省市场被各类人为的壁垒分割开来,像各种独立经济体的简单集合。Young(2000)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后反而出现了更加零碎分割的内部市场。Poncet(2003)依据1987、1992和199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认为中国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甚至大于欧盟内部的国家间市场。银温泉和才婉茹(2001)指出行政性分权是地方市场分割的深层原因,而传统体制遗留的工业布局、地方领导的业绩评价等因素也强化了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