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 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解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其 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 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0.9米的排水沟 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 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
汉长安城内以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 筑为主体,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 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东宫)、未央 宫(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 )等。贵族宅第分 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 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 个“闾里(25家一闾)”。著名的“长安九市”则 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 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 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相比《周礼考工记》,《管子》一书在城市规划领域对 《周礼》进行了否定,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 拘一格。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和提出城 池选址的原则。
要“因天才,就地利”,认为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 土地等级来考虑。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 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 城大水住近市山而,河“国方室与之沟这流上一百之山下 防 样 居地,里都川, 省 就 住方千,四环必 。 可 ,八室万。十之室下境于 以 这”里都之地因广 有 样(,四国方素川充就在万。一百的之足可室中,二地关上的以之地千十势系。用省较上高水去高,毋;修的负的人十百提近在沟担城口里里地出阜地渠一市的见见方而势堤“座和城方方不水 较 防凡上四镇的的在万座。上中用 低 的立接户上需等等足 的 事国近人千要土土, 地 了都口户八地地高下 方 。,;;丘毋 不非居)近 靠于
第二章 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6.隋唐长安
宇文恺规划 完整体现了《周礼· 考 工记》的城市形制规 则 先测量定位,后筑城 墙、埋管道、修道路、 划定坊里。
宫城居中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形式采用坊里制, 108坊。坊门坊墙,东 西两市。
7.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三套方城:内城、皇 城、宫城 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宫城居中
结合街道景观建设的需要形成标准的住房平面及街道设施;
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城市美化运动
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入城市中,出现了围绕 城市公园布置联列式住宅的布局方式;
奥姆斯特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
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 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全面推广。
6.有机疏散理论——分散主义理论
1943年沙里宁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主要思想:
(1)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 ;
(2)城市规划是动态的 ; (3)城市的功能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当分散的离心 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发展的现象; (4)他认为,以往的城市是把有秩序的疏散变成无秩 序的集中,有机疏散可以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 的分散。 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
(2)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人口3万人,占地4404.7hm2,城市外围有 2023.4hm2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生产用; (3)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 地20 hm2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其中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 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再外一圈为住宅,最外围建设各类工场、仓库和市场 ;
2.古罗马时期 建造大量的营寨城 (提姆加 得)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课件
2.古典城市时期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 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于城市形制也有相应的严 格规则,《周礼•考工记》记载为:“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因此周代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 的时代是可以肯定的,但还没有考古结果能够证实西周的 城制是否已经遵循了《周礼•考工记》。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表现为两大类: • 完全的西方学说与应用,直接由西方人进行规划,
例如大量的租界城市; • 引入西方的学说并进行“中西结合”的实际应用,如
上海规划、南京首都规划等。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三、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建国以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城 市规划基本断绝了与西方的联系,而完全照搬前苏 联的模式,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重物质生产、轻社 会生活,并将城市规划视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空 间地域上的延续。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因此,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 代:既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 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为城市形 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 想,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理念。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二、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近代中国具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近代 中国城市的发展是围绕着两条基本脉络展开的: 1.西方外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及其相伴随的新的城市物质 要素和结构形式的渗入,由点及面,由渐及盛的扩展过程。 2.本土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在外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 的强大影响下,逐步解体,并被动地重构新型城市的艰难过 程——表现为对西方模式的照搬或“中国化处理”。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进展与评述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进展与评述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汪建0224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国古代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其中有代表性的思想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管子》,《商君书》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点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2.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字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还有一些著作如《建筑十书》和《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等。
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如居住拥堵、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疾病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种种设想。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这种思想太过于理想化有点不切实际。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新协和村”(4)傅里立叶的理想社会是以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的公社,生产与消费结合,不是家庭小生产,而是有组织的大生产。
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重点章节)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的形成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
2、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城市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具体地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按照行政区划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
第2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都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
在中国的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其中蕴含了无数传统文化精华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城市规划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渊源。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到城市的防御功能外,还注重将城市利用起来的方便性、经济作用以及文化意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生活美学,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商时期,城市建设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的模式,如夏朝的边境城市、商朝的都城商丘等。
到了周朝,诸侯国发展迅速,都城的建设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周王朝本身也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更新的发展思路。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开始进入了全国性的发展阶段。
在战国时期,城市规划几乎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核心。
在中部地区,鲁国的都城曲阜,齐国的都城临淄,魏、赵、燕、楚的首府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都综合考虑了城市的防御以及各个方面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城市的规划面貌进了更加明显的变化。
秦朝时,中国开始提倡重视规划建设。
例如,秦始皇曾经下令将各个城池、宫殿、居民区域、道路、水渠等规划成为明确的几何图案。
汉朝时,各地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汉武帝时期,在长安、洛阳等主要城市均有规划建筑修建,规划的创新内容则包括了军事、政治、文化及经济的发展。
此外,汉朝还鼓励农业发展,城市的规划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规划中不仅考虑城市安全和经济,也注重生活便利和环境保护。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后世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路体现了文明的创造性,表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代城市规划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文化、人文关怀、艺术美感和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齐头并进,让城市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土。
城市规划思想理论ppt课件
里,西南距二里头遗址六公里。有内城、外城,其平面大
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100m,东西宽约740m.
可编辑课件PPT
4
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 的都城遗址,坐落在郑 州商代遗址中部,即今 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 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 。商城近似长方形,北 城墙长约1690m,西墙 长约1870m,南墙和东 墙长度均为1700m,周 长近7km。
帝王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城市各处散布公共浴池和斗兽场。如威尼斯广场
可编辑课件PPT
39
古罗马北非 城市提姆加 得城平面图, 公元一世纪
可编辑课件PPT
4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社会和政治背景:中世纪的欧洲--众多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战争频仍 --城堡的出现。
城市典型特征:中世纪欧洲的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 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使中世纪的欧洲城 市景观具有独特独特的魅力。
可编辑课件PPT
5
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有宫殿宗 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 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 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 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
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安阳殷墟
可编辑课件PPT
6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可编辑课件PPT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三、其他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商周时期)
商代: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墟等。
周朝: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 严格的规则。《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 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如周王城。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标准(36 课时+思政)2023
中等职业学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专业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整个城市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它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理论课,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专业教学的核心成分;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美学、城市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般掌握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知识;掌握城市空间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理;强调基本功的培养,掌握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路径、方法,初步具备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的文本与图件编绘的技能。
了解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理解城市规划的实施与运行机制。
二、课时总课时36 ,(理论课时30、实践课时6 )三、学分2学分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规划研究方法与发展战略。
(2)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3)能够初步掌握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
(2)能够独立思索城市规划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创新的能力。
(5)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分享、评价的学习能力。
(三)职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2)培养学生诚恳、虚心、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4)培养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标准和规范意识以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创新的能力。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思想及对现在城市规划及及影响
我国古代城市营建思想及这些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的影响摘要: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城市营建方面的思想,其中礼制营国制度、环境实用的思想、以及象天法地的思想。
本文主要概括这三种思想以及介绍分别代表这三种思想的城市。
在最后论述这些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对于当今城市规划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现代城市规划影响The Construction Thoughts of Chinese Ancient City and Its Influence to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Abstrat:In ancient China,there are many ideas about urban construction.The etiquette thoughts,the thoughts of people be in hamony with environment and xiangtianfadi.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d the three thoughts and its typical cities.And in the last I will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thought.Keywords: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 thoughts, modern city planning,influence1前言我国城市型居民点最早诞生于的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城市从最初的雏形演变成现今的城市形态已经走过了大概3000~4000年的时间,可谓历史悠久。
传说从夏代开始便有了“筑城以卫君,选郭以守民”的说法。
当时的城和郭所圈定的范围便是我国最早期城市的位址。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而有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于是就有了固定的交换的场所,这就是“市”。
古代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地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地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地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地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夏代(公元前21 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地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地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地排水管地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地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地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地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地城市建设规划思想地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b5E2RGbCAP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地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地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地位于今天郑州地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地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地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地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地城镇空间布局. p1EanqFDPw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地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地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地城市规划事件. DXDiTa9E3d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地《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地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地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地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地郊、田、林、牧地地相关关系地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地周代城市建设地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地时代. RTCrpUDGiT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战国时代,《周礼》地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 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地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地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地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地高超技巧.越国地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 临淄城地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 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地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地分布并不对称. 赵国地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地特点,高台建设,壮丽地视觉效果与城市地防御功能相得益彰. 而江南淹国国都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战国时代丰富地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5PCzVD7HxA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地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地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地创造. 《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地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地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地发展是城市发展地前提. 对于城市内部地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地制度,以发展城市地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地也是极为重要地著作,它地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地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地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jLBHrnAILg另一本战国时代地重要著作《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地角度,对城市地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地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地关系,开创了中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地先例. xHAQX74J0X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地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地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称之为“王城”地小城. 列国都城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布局模式,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地社会要求. LDAYtRyKfE秦统一中国之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进行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地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秦国都城咸阳虽然宏大,缺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贪大求快引起国力衰竭. 由于秦王朝信神,其城市规划中地神秘主义色彩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 同事,秦代城市地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地城市交通系统,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地意义. Zzz6ZB2Ltk汉代国都长安地遗址发掘表面,其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地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互相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汉朝并没有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体现. 王莽代汉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地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地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地规划建设中有充分地表现. 洛邑城空间规划布局为长方形,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整个城市地南北中轴上分布了宫殿,强调了皇权,周礼制地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地体现. dvzfvkwMI1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公元213 年营建地邺城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地布局方法. 邺城地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地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地状况. 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图2-1-2 ). 邺城地规划布局对此后地隋唐长安城地规划,以及对以后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rqyn14ZNXI图2-1-2 曹魏邺城平面图三国期间,吴国国都原位于今天地镇江,后按诸葛亮军事战略建议迁都,选址于金陵. 金陵城市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地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 “形胜”是对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地典范. EmxvxOtOco南北朝时代,东汉传入中国地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地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突破了儒教礼制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理念一统天下地格局. 具体有两方面地影响:一方面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地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另一方面城市地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自然环境地整体和谐,强调城市地信仰和文化功能. SixE2yXPq5隋初建造地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地经验并有所发展. 除了城市空间规划地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地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地坊里. 6ewMyirQFL 建于公元7 世纪地隋唐长安城(图2-1-3 ),是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地. 长安城地建造按照规划利用了两个冬闲时间由长按地区地农民修筑完成. 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 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地指导思想. 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地东西两市. 整个城市地道路系统、坊里、市肆地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地布局. 有些方面如旁三门、左祖右社等也体现了周代王城地体制. 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地布局模式以及与城市道路地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 而108 个坊中都考虑了城市居民丰富地社会活动和寺庙用地. 在长安城建成后不久,新建地另一都城东都洛阳,也由宇文恺定规划,其规划思想与长安相似,但汲取了长安城建设地经验,如东都洛阳地干道款到较长安城缩小. kavU42VRUs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 年)关于改建、扩建东京(汴梁)而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发布地诏书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地一份杰出文件. 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地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地问题:城市人口及商旅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等. 它提出了改建、扩建地规划措施,如扩建外城,将城市用地扩大4 倍,规定道路宽度,设立消防设施,还提出了规划地实施步骤等等.此诏书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 地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文献. y6v3ALoS89图 2-1-3 唐长安复原图宋代开封城地扩建, 按照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地诏书, 进行了有规划地城市扩建, 为认识中国古代城市扩建问题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案例 . 随着商品经济地发展,从宋代 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千年地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页地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地街巷制. 这种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地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地新发展. M2ub6vSTnP图2-1-4 ).图2-1-4 元大都复原图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地都城——大都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工记》上记载地王城地空间布局制度. 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地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地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地地形地貌特点. 0YujCfmUCw 中国古代民居多以家庭聚居,并多采用木结构地低层院落式住宅,这对城市地布局形态影响极大. 由于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尊卑,从而产生了中轴线对称地布局手法. 这种南北向中轴对称地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扩大到大型地公共建筑,再扩大到整个城市. 这表明中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地儒家思想地深刻影响.除了以上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地、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地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中国古代文明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地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地规划理念,体现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地观念. 大量地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理、地貌地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地,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地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地内在联系. eUts8ZQVRd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地和谐,强调严格有序地城市等级制度. 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地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地城市建设实践. sQsAEJkW5T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 GMsIasNXkA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 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TIrRGchYzg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t 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 7EqZcWLZNX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lzq7IGf02E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copyright. zvpgeqJ1hk。
第2章_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米列都城三面临海, 四周筑城墙,城市路 网采用棋盘式。两条 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 中心通过。中心开敞 式空间呈 “L” 形, 有多个广场。市场以 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 港湾的附近,将城市 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公元前的300年间,罗马几乎征服了全部的 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 的营寨城。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 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 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街道交点附 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 的中心广场。
霍华德的理论比傅里叶、欧文等人的空想 进了一步,他把城市当作整体来研究,联 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 规划问题,对人口经济,城市经济、城市 绿化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今天的规划界 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理论的提 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3)卫星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
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 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问题。霍华 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昂温 (Unwin)进一步发展了规划理论,提出 了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 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波尔西巴城建于公元 前3500年,空间特点 是南北向布局,城市 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 城市中心有一个“神 圣城区”,王宫布置 在北端,三面临水, 住宅庭院则混杂布置 在居住区。
乌尔的建城时间约在公 元前2500年到2100年, 该城有城墙和城壕,面 积约88hm2,人口约3万 ~3.5万,平面呈卵形, 王宫、庙宇及贵族僧侣 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夯 土高台上,与普通平民 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 墙分隔,夯土高台共七 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 之下有宫殿、衙署、商 铺和作坊,内有大量耕 地。
巴比伦城始建于公元前 3000年,作为巴比伦王国 的首都,公元前689年被 亚述王国所毁,新巴比 伦王国重建了巴比伦城, 并成为当时西亚的商业 和文化中心。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为强调给公民判断的居 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 街坊。居住街坊面积小, 贫富居民混居,但用地 大小及住宅质量有区别。
•(2)古罗马城市:
•(5)卫星城的实践
–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 住城市(含生活服务设施) “卧城”
–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大赫尔辛基规划, 主张在卫星城镇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魏林比
–1928年,在编制大伦敦规划时,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与 地区的工业与人口分布的规划相结合。
明清北京城规划特点:
a)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 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b) 城市布局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 宏伟的壮丽景象。
c) 北京城内的街道,以纵横主干道为骨架,连接次要干 道、支路,进而连接各院落式住宅构成的居民区。
d) 北京的居民区在皇城四周。
直改明
•19世纪开始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 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制度等方面的基础;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90年“工人住 房法”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 •乌托邦
•傅立叶的“法郎吉”
•查勒斯•傅立叶(法 1772—1837)1829年 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建立 1500—2000人的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减 少家务劳动。建设可以容纳400个家庭(1620 人)的巨大建筑(“法兰斯泰尔”)。 •1871年,戈定按照傅立叶的理论在盖斯建设 了“法兰斯泰尔”。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
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城规原理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
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二、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中国城市规划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 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几经演变:
1.西周——礼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形制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重要时代,形成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对于
明朝拆毁了元大都城的皇宫“以杀王气”,另行建造了皇宫紫禁城。 由 于此时北京城的范围相比元大都城有所变化,全城格局的中心亦相应地 南移。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2)城市格局特征: 第一,中轴线对称布局;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就成了北京城中轴
线的新起点。中轴线仍然是用于设计北京都城格局的依据,紫禁城内象 征皇权的前后六大殿也都在这条中轴线上;
侧,以与居民住宅区别开; 第三,此前都城建设忽视商业集市。如汉长安城内宫殿占了全城面积
约三分之二以上,但是唐长安城宫殿、衙门只占全城面积10%。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2.元大都 从1267年到1274年,元朝在北京修建新的都城,命名为元大都。元大
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形制,是自唐长安城以后中国古代 都城的又一典范,并经明清两代的继续发展,成为至今存留的北京城 。
明朝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 北京城沿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向内缩进了2.5公里,到了安定门和德胜门一 带,又将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九门城楼修建完成以后,分别改定 以前的名称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 称沿用至今,其涵盖的范围也即旧日所说的北京内城。嘉靖三十二年 (公元1553年)又在北京城的南面修筑外城,使得北京城变成了“凸”字 的形状。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 (1)
长乐宫 建章宫 未央宫
曲江池 终南山
礼制建筑
汉长安复原想象图
四、三国至隋唐时期 1.三国、南北朝 军事和宗教思想对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邺城:古代第一个比较全面实施礼制的都城。 南京城: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南北朝寺庙石窟 :形胜、整体环境的协调
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 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 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 将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扩展到整个城市; 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 房,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2.隋唐
它严格遵守尊统于一思想,先修城墙,后开 辟干道,再建里坊; 城市生活区规划更有章法,里坊制得到进一 步发展; 宗教影响增大,在规划中得到较多反映;
长安城(重点掌握) 总体布局 道路系统 里坊(居住区) 商肆
总体布局
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 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 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 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 分隔,体现“官民不相参”。
阖闾大城 阖闾城碧铺青草,鸟鹊桥红带夕阳。处处 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鲁国的济南城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 泉水,户户垂扬。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特点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 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
五、宋代 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兴起。 变唐代封闭的里坊制为街巷制,城市整体布 局变化不大。 东京城:总体布局、道路系统、居住区、商肆
东京城(开封)(重点掌握) 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不甚规整,三套城墙。宫城 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 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 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 要作防御之用。
中国古代的都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都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古文明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体系,充满了智慧和美学。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中国的城市规划起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的城池建设。
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防御敌人的攻击,开始筑城。
这些城池往往位于战略位置,配有城墙和护城河,以保护城市内的居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堡垒,也成为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发展。
二、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1. 方形格局: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以方形格局为主,城市被划分为一系列大小相等的区域,如格子状的市场、街道和住宅区。
这种规划方式可以保持城市的整齐和方便性,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流。
2. 城墙和护城河:城市建设中的城墙和护城河是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墙的建造可以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略,而护城河则提供了进一步的防御措施。
城墙和护城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和形态。
3. 宫殿和寺庙:宫殿和寺庙在古代城市规划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宫殿往往作为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行政中心,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
寺庙则是宗教信仰的中心,是人们祈祷和参拜的场所。
这些建筑物的位置和布局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风貌起着重要作用。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现了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尊重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古代中国城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内的道路、河流和建筑物都被设计成符合自然的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些特点对现代城市规划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例如,方形格局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布局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
城市的绿化规划和环境保护同样也源于古代中国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
一些古城和古建筑物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城市风貌,在旅游业和文化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就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城市规划的发展也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迁和风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当时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围绕着国家统治和军事防御展开的。
在此期间,城市的布局一般都是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原则,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四周筑城,设有城门、城墙等构筑物的城市规划形态。
这些古代城市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和实践。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推行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和七十二个县,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修建和规划。
秦始皇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修筑,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通便利程度。
汉武帝时期,开始兴建长安城,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布局和建设,使得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都市之一。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还体现在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上,唐代的长安和宋代的东京(今北京)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城市规划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宫殿、寺庙、市场和住宅等为主要建筑,城市的各个区域功能明确,规划布局合理,为后来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可以说是在西方规划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规划理念和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规划开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开始进行了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引进了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更新为主要内容,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道路交通规划、住宅社区规划等概念和方法,致力于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
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