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自动保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内容提要:关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向来有无数种观点。一般认为鸦片战争不是简单的一、两种直接因素所导致的,而是不同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所组成的一个合力推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尤其是在中英贸易,特别是鸦片贸易曾经相安无事将近70年之久,任何一个方面的因素都无法可以说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唯一因素。而且就战后英方所做出的反应来说,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有预谋的,但爆发的原因又不单单是英国或中国中的一方所能预见到的。
一.中英贸易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爆发的诱因是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平衡被中国政府打破,英国贩卖至中国的主要盈利商品鸦片被强制销毁,从而导致英国商人在华的利益受损,促使当时的鸦片商人逃回伦敦,并要求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最后在1840年4月7日英国议会的上,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对华战争的议案,鸦片战争开始。显而易见,中英贸易的平衡被打破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动因,也是英方唯一能摆在台面上的战争发动理由,那么在战争之前中英贸易又处于何种状态呢?
英国与中国的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英方输出的商品主要是由工业革命致使产量大肆扩张的棉毛纺织品。但这由于中国发达的自然经济,棉毛纺织品在中国的销量并不如英国商人预料中的那般美好。相较于英方的纺织品,中国方面出口的茶叶、生丝、棉花、蔗糖、大黄在英国市场上具有良好的销路。尤其是茶叶,英国方面乃至整个欧洲都曾对这一商品迷恋不已,甚至在18到19世纪成了中西往来的一大重要商品。而销售到欧洲的茶叶,又以英国为最,可以说中国茶叶的最大出口国就是英国,英国人对于茶叶的依赖已经上升到日常必须品的地位,最后到达了中英贸易中其他商品都无足轻重的地步。
而且在当时中国茶叶的竞争力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日本虽也种植茶叶,但其国家仍处于较中国更为严格的闭关锁国之中。而印度的土壤虽适于茶叶的种植,英国人却还未如后来般开设茶园。所以在鸦片战争前的时间段内中国商品对英国无疑拥有着巨大的优势。
这种优势使得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存在着中国对英国巨大的出超。这一点是英国商人无法接受的,于是英国商人利用其特有的优势对中国输入鸦片,以此来挽回其白银外流的状况。
这里我们需要额外提一下鸦片,中国人在英国输入鸦片之前,并不是对于鸦片一无所知,相反中国民间在很早就有认识和应用鸦片的原材料罂粟的记载,郭橐驼《种树书》中提到“莺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种之,花必大,子必满。”雍陶《西归斜谷》诗谓:“马前初见米囊花。”“莺粟”、“米囊”都是罂粟的别名。郭橐驼是长安人,雍陶是成都人。可知唐朝时,陕西、四川已种罂粟。另外宋时将罂粟当作补品。可见苏辙《种田苗》诗:“罂粟可储,实比秋谷,研作牛乳,煮为佛粥,老人气衰,调肺养胃…..”宋代乃至后代的医书中都有提到,鸦片以及鸦片的制作方法。
可以看到鸦片在中国古代一直扮演着药物、营养品、观赏品的角色。而真正成为一种瘾品,是始于南洋土着居民发明将鸦片与烟草混合的吸食方法,此后以荷兰人为媒介,传入台湾,再由台湾传入中国沿海的厦门等地。
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之前,由葡萄牙商人垄断。而在
此之后,英国商人开始成为向中国贩卖鸦片的主力,一开始中国视鸦片为药品,与其他货物一样经行商之手,收取关税,公开买卖。后来在认识到鸦片对于吸食者身心的危害后,最早是在嘉庆五年,中国开始禁止鸦片的正常贸易。英国商人为应对这种态势,贿赂澳门政府,在澳门囤积烟土,再由货船驶入黄埔,在船上进行鸦片的走私贸易。这也标志着鸦片贸易由公开买卖走向走私交易,开启了中国政府与鸦片商人之间长达40年的对抗。
在这40年的对抗中,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对华鸦片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东印度公司开始时不直接参与鸦片贸易,但对船员或公司内的职员、散商携带鸦片的行为暗中支持。1781年公司开始正式进行鸦片贸易,将孟加拉生产的鸦片卖往中国,并由东印度公司垄断。后来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的专卖权,没有了东印度公司在英国商人和中国官员中间充当缓冲作用,反而造成英国散商与中国广州十三行的直接冲突,造成后来中英关系恶化,进一步发生战争的后果。
清朝政府虽然严禁鸦片的贸易,却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嘉庆五年到十六年(1800年到1811年)年平均4016箱。嘉庆十六年到道光元年(1811年到1821年)鸦片的年平均进口增长到了4490箱。道光元年以后,禁烟措施更加严厉,但英国商人又通过快船走私,或是通过武装护卫来经营鸦片贸易,加上当地民众建立“窑口”销售使鸦片贸易虽明令禁止,暗地里却逐年扩大。
正是在鸦片的输入之下,中英原本的贸易出超变为了贸易入超,茶叶、生丝、大黄的贸易盈利都不足以弥补鸦片贸易日渐扩大的差额,到道光七年(1827年),中英贸易的入超已达千万元以上了,至战前一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年)入华鸦片数已达40200箱。
鸦片的走私使社会上的风气极端恶化,对于吸食者的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清政府为防止鸦片吸食人群的扩大化,决定终止鸦片贸易,并在广州命令林则徐收缴英商鸦片并销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虽站在毫无质疑的道德制高点上,但这一举动直接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英国在华领事义律表面上接受林则徐的要求,表示不在向中国贩卖鸦片,一方面为获取英国政府支持,策划了林维喜事件等,蓄意挑起中英战争。
可以说,中英之间的贸易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由于鸦片和茶叶分别给输出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又由于鸦片的商品性比之茶叶更强,而最终导致中英贸易的不平衡。中国的自然经济又缺乏将贸易重新拉回到同一水平线上的能力,故此只能申诉于强制性手段,最终导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中英双方以及中英双方各自内部的信息不对等
中英双方的贸易固然是重要的因素,是导致战争的直接因素,然而我们发现双方在事件发生初期其实都不愿意诉诸武力。最终致使事件导向战争深渊的是双方以及双方内部的信息不对等。也就是说,不仅中国人不了解英国人的状况,英国人不了解中国人的状况,连他们各自的内部也充斥着以下瞒上和信息混乱的情况。
1.中英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首先是中方对英方的信息不对等,这已经到达了近乎无知的地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清政府的满朝文武没有一个知道与天朝上国通商的“英吉利”究竟处于哪个具体位置。对于英方的印象大概是来自西边小小岛国之上的土着蛮夷,甚至在琦善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用“夷性犬羊”来形容英人,对于英国的名词往往加上“口”字边旁以显示区分。不论是英国的政治状况还是经济水平,军事力量都是混沌一片。
这不难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收到地理的影响极大,中华文明的感知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