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重点】1. 积累文言字词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资料助读】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一、语言积累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找出你认为需要识记的重点字(音形)教师推荐(给加点字注音)陋室铭.德馨.苔.痕鸿儒.案牍.2.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按要求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你认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词及理由,找出来并翻译找出文章的重点句并翻译。
教师推荐:3.熟读课文及注释,解释词义。
有仙则名.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劳.形..之乱.耳无案牍4.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整体感知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陋室铭》的主旨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保持已身。
积累拓展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点拨:先熟读,再背诵。
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
默写时,字体要工整,并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答案: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助词,的。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指陈元方。
5.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2022年部编版《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后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穿、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以下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成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稳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比照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根底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2018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与作业课件及答案解析
(rú ) 鸿儒 . yū( 淤 )泥 (亵 )玩 xiè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6 分) (1)有仙则名 ( .
出名,有名
)
)
(2)谈笑有鸿儒 ( 博学的人 .. (3)无案牍 之劳形( ..
官府文书 )
(4)世人甚 爱牡丹( 非常 ) . (5)香远益 清( 更加 ) . (6)宜 乎众矣(应当 ) .
名师导练
【阅读】
整体感知: 1. 《陋室铭》中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①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②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高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
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是一个淡泊名利、安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道的人;作者是一个追求高雅生活情调,品德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不同流合污,正直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2. 内容梳理
《陋室铭》全文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山不在高”至“惟吾德馨”):以山 水类比起兴,引出陋室因自身道德品质高尚而不觉 得简陋的观点。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描写居室环境的日常生活,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陋室铭》(导学案和答案)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4、背诵默写短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到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学生复习上学期学过的诗歌。
3、根据课下注解掌握“铭”的文体知识。
自学检测一:1、本文作者(),字梦得,()代文学家。
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诗歌《》。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属于古代的骈体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爱莲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二、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3.以花喻人的含义。
三、学习时间 4课时四、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
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
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二)题目和作者1、什么是“说”?“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关于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三)初读课文,完成问题1、给加点字注音蕃fán 淤yū濯zhuó涟lián 蔓màn 亵xiè噫yī鲜xiǎn 予yú2、解释加点的词语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翻译下列句子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1)》 含答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字词】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二、学习新课【整体感知】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明确:(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言语句,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保持高尚的节操。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纵观历史,高洁如颜回者,不胜枚举。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二、预习设计及检查(一)熟悉有关资料1、题目解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官至监察御史。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3、背景资料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
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七年级《陋室铭》《爱莲说》导教案学习目标 :1、增强朗诵训练,提高朗诵能力。
累积一些文言字词。
掌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认识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足领会作者的情怀。
3、学习《陋室铭》,感觉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味,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感觉其文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要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赏识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拥有哪些美好质量的人材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托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 772~ 843)字梦得,唐朝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辅助王叔文执政,采纳一些改革举措,受抵达官显贵的排斥打击,最后导致失败,但一直不屈。
他一世创作了许多交口称赞的诗词散文,遇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尊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子。
听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筑的。
有一正房,两配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此刻安徽和县仍保留着。
周敦颐( 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廉洁方正,傲岸不屈,他热爱莲花,亲身带领下属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永垂不朽或戒备自己的文字,以后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类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短,句式工整并且押韵,内容上有歌颂或戒备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能够说明谈论,也能够记述事物,但都是用来论述作者对各样问题的看法。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绘和表达,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意向。
托物言志,马上个人之“志”依靠在某个详细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拥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向或理想的寄望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理想;“泥土”常用于抒发谦虚的情怀;“蜡烛”常用于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篇 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获奖完美实用
前言: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16短文两篇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陋室铭》(导学案和答案)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4、背诵默写短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1、掌握作者的相关情。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到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固有的审美取向,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学生复习上学期学过的诗歌。
3、根据课下注解掌握“铭”的文体知识。
自学检测一:1、本文作者(),字梦得,()代文学家。
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诗歌《》。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属于古代的骈体文。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
第16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同步导学案
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4、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短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一、导语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2.作品背景:3.文体:铭4.读准下列划线字音: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西蜀()铭()三、整体感知(一)听磁带,多诵读,反复诵读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1.解释划线词意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斯:惟吾德馨:惟: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劳形:德馨: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苔痕上.阶绿( )3.重要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于厅事之东北角渔人甚异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找出课文中对偶句5.找出课文中押韵的字6.翻译全文7.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的情怀。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导语二、探究细品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三、品析语言,领悟意境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6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难点】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第一课时《爱莲说》【导学过程】一、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篇
第16课 短文两篇
课内精读
爱莲说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多。 )。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 只。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而不妖. ( 艳丽。 ),
第16课 短文两篇
课内精读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文章开头点出世人对牡丹的态度是“ 甚 爱 ”,
后面接着点明其原由是“ 牡 丹 ,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最后以“ 牡 丹 之 爱 ,宜 乎
众 矣 ”一语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
鄙视。(用原文语句回答)
第16课 短文两篇
2.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D)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 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 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中通外直,不蔓. (
横生藤蔓。
)不枝.
第16课 短文两篇
课内精读
( 旁生枝茎。 ),香远益. ( 更加。 )清, 亭亭净植. ( 竖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 (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 ( 少。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 ( 应当。 )乎众矣。
七下语文导学案16《短文两篇》(含答案)
七下语⽂导学案16《短⽂两篇》(含答案)16《陋室铭》主备李万彬审核语⽂组班级:姓名:⼩组:第⼀课时【学习⽬标】1、有节奏的朗读课⽂并读出韵味,并背诵课⽂。
2、掌握重点⽂⾔词,疏通⽂意。
(重点)【学习过程】⼀、⾃究1、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题⽬中的“陋室”是指:“铭是指:。
修辞⼿法上多⽤⽐喻,对偶,排⽐,⽂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
(2)作者及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洛阳⼈,唐代诗⼈,家。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集》。
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第,授监察御史。
唐顺宗时,热⼼赞助王叔⽂的政治⾰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2、朗读课⽂2⾄4遍,⽤笔圈点出感受深刻的词句和不理解的地⽅。
3、下⾯的词语你认识吗?(请为加点字注⾳)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西蜀.()调.()4、⾃学课⽂,借助书下注解和⼯具书以及已有的⽂⾔知识,翻译课⽂。
(1)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解释。
(2)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及其翻译。
(3)还有哪些词或句不会理解的呢?请摘录下来。
⼆、互究1.听“陋室”:要求:听清停顿、重⾳。
2.读“陋室”:(1)读准字⾳,读准节奏。
(2)本⽂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读来朗朗上⼝,极富⾳韵美。
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韵美。
注意句尾押韵的字,朗读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中押韵的字是:(3)“往来⽆⽩丁;⽆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读得轻些,才有韵味。
(4)⽤肯定的语⽓,⼤声的语调读“孔⼦云:‘何陋之有?’”。
(5)熟读课⽂并背诵。
三、深究3.说“陋室”(翻译课⽂)(学习⽅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已学过和知识,先⾃学然后⼩组交流)(1)学⽣⾃⾏结合注解疏通课⽂,圈出不懂的词句。
①理解重点词词义德馨..斯.惟.鸿儒..丝⽵....⽩丁案牍....素琴②翻译重点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背诵默写全文.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赏析写作特色,体会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加点字的字音德馨.( ) 苔.痕( )鸿儒.( ) 案牍.(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有龙则灵.( )②斯.是陋室( )③惟.吾德馨( )④鸿.儒( )⑤无丝竹之乱..耳( )( )⑥无案牍之劳.形( )⑦调素.琴( )3.从原文中选出相关的语句填空①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②表示主人在陋室的活动的句子是:③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④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⑤文中表现中心的语句是:二、整体感知,初识陋室你认为文中能够概括主旨的语句是什么?围绕这一主旨可将这篇短文分为几个层次?三、解读探究,走进陋室1.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2.选出你喜欢的一句来欣赏,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文中有两处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是哪两处吗?四、推荐阅读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轻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高于科学的时间性,也高于浪漫的文学性.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出入的环境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xīn tái rúdú2.①灵验②这③只④大⑤表示缓舒语气使……乱⑥使……劳累⑦不加装饰的3.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二、整体感知,初识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三、解读探究,走进陋室1.屋子外表简陋,因为主人的雅趣与“德馨”,使屋子不再显得简陋.2.例如:我喜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3.第一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第二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爱莲说学习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过程第一步:认读(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大声朗读课文,对于读不准的字词或你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字词在书上做好标记.第二步:译读(要求:明白字句,把握文言基础.)默读课文,借助文中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在有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第三步:品读(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朗读)2.作者描写莲花的语句赋予莲花哪些品格?(依据示例讨论)示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赋予了莲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二)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作者喜爱莲花却先写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2.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小组讨论完成表格.第四步:赏读品味欣赏,并轻声跟读.(注意听描写莲的句子要读出的钦佩、赞扬的语气,文章结尾的“三叹”要读出的作者的惋惜、赞扬和鄙视的情感.)第五步:诵读【自主阅读】(一)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二)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cháng),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 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四)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这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参考答案第三步:品读(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具体描写莲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作者描写莲花的语句赋予莲花哪些品格?(依据示例讨论)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濯清涟而不妖——仪态庄重;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独立高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二)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作者喜爱莲花却先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其中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2.花的种类喻义作者感情菊隐逸惋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含解析)16.短文两篇陋室铭【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字词】
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
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
二、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
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4、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舍物质享受,取精神追求(联系孟子“舍生取义”)。
你们是怎么看待物质与精神的?
第二课时
一、学前准备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创始人,有《周元公集》。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光风霁月是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样子,这里比喻作者开阔的胸襟。
“说”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议论。
《爱莲说》就是抒发一下对莲花的喜爱。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疏通文意。
(先全班交流,有疑问指出来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字词。
)
三、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学生小组活动,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方法,释疑)
四、请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五、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