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资料课件3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第一章3PPT课件

水文地质第一章3PPT课件

.
51
如果断层横穿或斜穿背斜或向斜,同时在断层两 侧核部宽窄(或相当翼间的距离)发生显著变化, 则在背斜中变宽的一盘为上升盘;变窄的一盘为 下降盘。在向斜中恰好相反,变窄的一盘为上升 盘,变宽的一盘为下降盘。如果两盘核部(或相 当翼间的距离)只有水平错开而无宽窄大小的变 化,则为平推断层。
3.断层时代 根据断层与不整合的关系、断层与岩 体岩脉的关系和断层交叉错断与被错断的关系等 确定
.
52
1.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之间的几何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类
纵断层——断层走向
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
造线基本一致( F1 )
横断层——断层走向 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
F2
F1
造线基本直交(F2) 斜断层——断层走向
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
造线斜交( F3 )
F1
.
F3
53
.
54
.
11
二、岩层产状要素
岩层的产状有三个要素:
①走向:岩层的层面与水 平面交线的延展方向 (AB)
②倾向:岩层面上垂直走 向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 投影线的方向(CD)。
③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 的夹角(∠CDE)。
.
12
•以北或南(0º)为准,N——北,S——南,W—— 西,E——东。
•象限—倾向方位角—倾角,SE120º<30º
.
16
.
17
火成接触
.
18
断层接触
.
19
四、褶皱
概念:岩层受到垂直压力或水平挤压力而发生各种弯曲,称 为皱褶构造。皱褶构造中的单个弯曲称褶曲 褶曲的形态要素有:核、翼、轴面、枢纽。
.
20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3地下水赋存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3地下水赋存
水文地质学基础 2
包气带水的特点
包气带水的来源:大气降水的入渗,地表水体的 渗漏,由地下水面通过毛细上升输送的水分,地 下水蒸发形成的气态水。 包气带水的赋存和运移受毛细力和重力的共同影 响:重力使得水分下移,毛细力则将水分输向空 隙细小的与含水量低的地方。 包气带的水、溶质的时空分布及迁移转化规律受 边界条件影响很大:气象因素,天然和人工植被、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水文地质学基础
24
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和承压含水层的给水度存在很大的区别, 你知道为什么吗? 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上,承压含水层具有哪些特点? 在无入渗补给而有蒸发排泄的条件下,如果潜水含水层地下水 水位逐渐下降,其上部包气带的含水量将 ,而地下水 蒸发强度将 。
水文地质学基础
25
这组地层是含水层还是隔水层?
A B
为布设引水、排水工程的 位置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学基础 15
3.5 承压水(Confined Water)
3.5.1 定义: 充满于2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水。
承压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 16
3.5.2 基本要素
承压含水层:赋存承压水的岩层; 隔水顶板;
隔水底板;
承压含水层厚度(M); 承压高度(H):含水层某点的承压高度等于该点的测压高度; 测压水位线(面):测压水位的连线(面),此线是虚拟的; 补给区和排泄区;
理解不同埋藏条件的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水文地质学基础
23
(1)对比概念:
毛细水带与包气带; 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排泄区与补给区; 上层滞水与潜水。 (2)辨析:
思考
在排泄区,地下水不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只有测压水位高于地面的地下水才叫承压水; 地面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包气带扩散到潜水中,但不 会影响承压水。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CONTENTS•水文地质学概述•岩石中水存在形式与性质•地下水流动系统与补给排泄条件•孔隙裂隙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渗透性影响•不同类型含水层特征及其富水性评价水文地质学概述01水文地质学定义与研究对象水文地质学定义研究地下水分布、运动、形成、变化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以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质学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历史从19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经历了描述性、定量化和系统性三个阶段。

现状当前水文地质学已发展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广泛应用于水资源评价、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

水文地质学与其他学科关系与地质学的关系地质学为水文地质学提供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则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水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与水文学的关系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都研究水的循环和分布,但水文学更侧重于地表水的研究,而水文地质学则更关注地下水。

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为水文地质学提供了宏观的研究视角和综合分析方法,水文地质学则为环境科学提供关于地下水环境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岩石中水存在形式与性质02岩石中水存在形式吸附水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或矿物晶体内部的水分子,受固体表面吸附力作用。

毛细水存在于岩石毛细孔隙中的地下水,受毛细力作用上升。

重力水在岩石大孔隙或裂隙中,受重力作用自由运动的水。

岩石中水物理化学性质溶解性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水溶液,改变水的化学性质。

密度与温度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4°C时密度最大,具有热传导性。

粘滞性水的粘滞性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影响地下水的流动。

表面张力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滴呈球形,影响毛细水的上升高度。

岩石中水运动规律达西定律描述水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的关系。

渗流基本方程描述非饱和带与饱和带地下水流运动的偏微分方程。

地下水流系统由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层次性。

地下水资源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等,对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

水文地质学基础共40页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共40页PPT课件

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




由于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流动,一般情况下,潜水面不水平,是一个向排泄区微微倾斜的曲面 。 该曲面往往与地表面一致,但起伏比较平缓 。 潜水面首先受地表水文网密度和切割深度的控制。 在地形切割强烈地区,地下水补给河水,潜水面向河道倾斜;在河流的下游,河床往往高于地面,河水位高于潜水位,河水补给潜水,则潜水面向河流外侧倾斜。 潜水面形状还受含水层岩性及过水断面大小影响 含水介质透水性越强,其中潜水水面越缓;介质透水性越差,潜水面越陡。在均质的介质中,当潜水流经较大的过水断面时,其水力坡度变缓。
3.3 地下水分类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潜水
孔隙潜水
裂隙潜水
岩溶潜水
承压水
孔隙承压水
裂隙承压水
岩溶承压水
上层滞水(a) 、潜水(b)、承压水(c)
a
b
c
一、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水。 自由表面—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隔水顶板,与大气直接相通,除大气压强外不受其它任何附加压强。 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与上层滞水区分。 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 建筑房屋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潜水)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一、基本概念 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的划分: 含水层(Aquifer): 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各类砂土,砂岩等 隔水层(Aquifuge): 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弱透水层(Aquitard): 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

专门水文地质学PPT课件(共12章)第三章水文物探

专门水文地质学PPT课件(共12章)第三章水文物探

水文物探
水文地质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 物探方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水文地质人员在物探工作中的任务
水文地质人员在物探工作中的任务
1.掌握物探方法的使用条件
物探方法是一种先进的地质调查技术。但它能否取得好效果, 还取决于一系列自然与人为因素。当能满足下列使用条件时, 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1)探测对象(岩层或含水带)与围岩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物性差异; (2)这种物性差异,要有一定的异常幅度,并能在所探测的深度内能 被目前使用的物探仪器测量出来; (3)探测对象呈现的异常现象,能与其他自然和人为干扰因素引起的 异常现象很好地区别开来; (4)还要求探测对象有一定的规模(厚度或范围),埋藏不能太深, 其他自然和人为干扰因素(地形坡度、切割程度、浮土厚度、工业地电、 地下金属管道等)的影响不能太强烈。
物探方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1)电阻率法 岩石的电阻率与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孔隙度、含
水量及地下水的矿化度有关。主要应用: ① 确定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及埋深、寻找古河道、古冲洪
积扇等; ② 寻找断裂破碎带和岩溶发育带的分布、位置、圈定富水
带,确定覆盖层及风化层的厚度等; ③ 划分咸淡水界面,寻找淡水透镜体; ④ 估算水文地质参数等。
物探方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地面物探方法,已被证明是探测地下岩性、划分地层和确定 构造的有效手段之一,几乎所有地面物探方法均可用于寻找地 下水和判定某些水文地质特征。但是,绝大多数物探方法并不 是直接地测定出地下水的物性显示,而是通过测定出岩石或裂 隙、空洞的物性显示,去判断是否有含水层和富水带的存在。 当然,岩石本身的物性显示在一般情况下又比水强烈得多,因 此,准确地说,多数的物探方法均是间接的找水方法。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2024)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2024)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2024/1/29
18
地下水运动规律与
05
数学模型
2024/1/29
19
地下水运动基本方程和定解条件
地下水运动基本方程
描述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运动的基本方程,包括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和状态方程。
定解条件
确定地下水运动方程的解需要满足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如初始水位、流量边界、水头边界等。
解析法和数值法
通过建立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利用解析解 或数值解来求解地下水资源量。
16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2024/1/29
开发利用现状
全球范围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 度不断提高,但存在过度开采、污染 等问题。
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提高,未来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将更加注重可持 续性,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实 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9
地下水循环过程及补给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循环过程
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等通过入渗、径流等方式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再通 过蒸发、泉流、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大气或地表。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凝结水等,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流、 蒸发和人工开采等。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024/1/29
29
工程设计中考虑因素及防范措施
地下水对工程影响预测
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下 水问题,如突水、涌水等,并制定相 应的防范措施。
工程降水与止水设计
根据工程需要,设计合理的降水或止 水方案,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024/1/29
地基处理与加固措施
针对不良地基条件,采取地基处理或 加固措施,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

2024年水文地质学课件-(含)

2024年水文地质学课件-(含)

水文地质学课件-(含附件)水文地质学课件一、引言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涉及到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分布、运动、化学成分以及与岩石、土壤等地质体的相互作用。

水文地质学对于理解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本课件旨在介绍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2.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储存和传递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壤层,而隔水层则是指不能储存和传递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壤层。

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和性质对于地下水的流动和储存具有重要影响。

3.地下水流动:地下水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岩石和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重力、压力差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其流动速度较慢,通常以米/天或米/年为单位。

4.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循环是指地下水从地表水体、降水等水源进入地下,经过流动、储存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返回地表水体的循环过程。

地下水循环对于维持水资源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地下水勘探:地下水勘探是指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试验等方法,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性质和储量等信息。

地下水勘探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地下水模拟:地下水模拟是指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模拟地下水的流动、传输和化学反应等过程。

地下水模拟可以帮助预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是指通过监测井、水位计、水质分析等手段,对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温等参数进行长期观测和分析。

地下水监测可以帮助了解地下水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四、水文地质学的应用1.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水文地质学可以为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包括确定水源的位置和储量、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优化水资源配置等。

2.环境保护和治理:水文地质学可以帮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地下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废物处置场的选择和管理等。

水文地质学第三章课件

水文地质学第三章课件
在含水层水平渗流,穿到弱透水层中为
K1
垂直渗流。
K2
渗流折射只发生在界面附近,穿越界面
一定距离后,则受边界制约。
K1
29
3.5.2 层状非均质介质中渗流问题的解法
分段法、等效渗透系数法、等效厚度法等。 分段法的实质:将渗透性突变的非 均质渗流区划分为若干简单渗流亚 区的组合问题求解。 例1:流线与层状界面平行 流网特征: 层面为流面,总流量可看成分层
q q
故:q q1 Wx
q1
q
q1 q Wx
q1 0; 且q 0;
q1 q1;
q q
故:q q1 Wx (1)
15
3.3.2 流量方程(续2)
引如Dupuit假设:q Kh dh dx
代入以上(1)式得:
Kh dh dx
q1
Wx
q1
K
(h12
h22 ) 2l
W 2
l
(2)
对于潜水面上无垂直补给、排泄的剖面二维稳定流, 潜水面是流面,因此潜水面上任意点的渗流速度
vs
K
H s
K
H x
用 H 代替 H
x
s
实质:垂直分流速Vz远远小于水平分流速Vx或Vy,可
忽略Vz,即假定等水头面是铅垂面,称为裘布依假定。
这样: 铅直面可近似为等水头面或过水断面
H 0,则A B h z
tg1 K1 tg2 K2
2 K2
^
1 K1
(1)当K1= K2时,1= 2, 即,均质岩层中不发生折射。
(2)当K1 K2 0时,若1=0,则2=0;即,渗流垂直穿
越界面时不发生折射。
28
3.5.1 非均质岩层中渗流的基本特征和渗流折射定律 (续4)

《水文地质》课件

《水文地质》课件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水文地质的基本 概念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 的学科,通过对地下水系统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 于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中。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未来的 重要方向。
地下水运动规律
地下水循环
描述地下水在地球 中的循环方式
地下水排泄
解释地下水的排泄 方式
01 矿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在矿区中的流动特点
02 矿产开采影响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03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的影 响
矿产开采活动可能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紧缺,地 下水质污染等问题。矿产开采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较大,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合理控制,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学习方法
结合理论与实 践
多进行案例分析
加强动手能力
多进行田野调查和 实验
评估方式
课堂测验
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作业与实验报告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参考书目
《水文地质学》
深入了解水文地质 领域的理论知识
《水文地质与 水文地质工程》
应用水文地质知识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 02
第2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 04
第4章 地下水与地质环境
岩溶地质特点
岩溶地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其特点包括岩溶溶蚀作用 强烈、地下水流动通道复杂等。岩溶地质景观丰富多样,例 如溶洞、溶岩地貌等,对地下水运动有重要影响。
岩溶地下水运动规律
溶蚀作用影响
溶蚀作用形成的裂 隙是地下水流动通

水文特性
地下水水位波动大, 水质多变
能够运用水文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2024)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2024)

01
02
03
04
水均衡法
通过计算区域水均衡要素,评 估地下水资源量。
解析法
利用数学物理方程描述地下水 运动,通过解析解计算资源量

数值法
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地 下水运动过程,评估资源量。
综合法
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考虑地质 、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综
合评价。
2024/1/29
16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定义
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形成、运动 、化学和物理性质及其与周围环 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特点
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预测 性。
4
水文地质学研究意义
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
为水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水资源的合 理开发和利用。
工程地质问题
研究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预测和防治 工程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问题
物探
2024/1/29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法、磁 法、重力法等,间接推断地下水的分
布和埋藏条件。
钻探
利用钻探设备向地下钻进,获取岩芯 、水样等资料,揭示地下水的赋存状 态。
化探
通过采集和分析地下水、地表水、土 壤和岩石等样品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 物,了解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21
水文地质图编制和成果表达
2024/1/29
8
地下水循环过程
01
02
03
地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 水等通过包气带下渗,成 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2024/1/29
地下水的径流
在重力作用下,地下水由 高处向低处流动,形成地 下径流。
地下水的排泄
通过泉、人工开采、蒸发 等方式排泄到地表或大气 中。

水文地质学课件ppt版3

水文地质学课件ppt版3

有利于岩溶发育。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1 2 3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岩溶地区地下水以溶洞水、裂隙水和孔隙水等形 式赋存,具有动态变化大、水力联系复杂等特点 。
水文地质结构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结构复杂,包括溶蚀裂隙、溶 洞、暗河等,对地下水的运动、储存和排泄具有 重要影响。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岩溶地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复杂,受岩石成分、气 候、地形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具有水平分带 和垂直分带的特点。
化肥的使用量,同时加强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降低农业活动对
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04
工程地质问题中的水文地质因素
工程地质概述及与水文地质关系
工程地质学定义及研究内容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密切关系 水文地质对工程地质的影响
工程建设中遇到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01
地下水对工程 建设的影响
02
渗透变形问题
VS
措施
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掌握动态变化 情况;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效 率;加强污染源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改 善水环境质量。
03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
地下水污染来源及途径
工业污染源
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以及化工、 冶金等行业的渗漏。
农业污染源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废 水。
新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应用前景
新技术种类及特点
包括遥感技术、GIS技术、数值模 拟技术等,具有获取信息快速、 处理数据高效、模拟过程逼真等 特点。
新技术在水文地质领 域应用现状及挑战
目前新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已有 广泛应用,如遥感技术用于获取 区域水文地质信息、GIS技术用于 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等,但仍面 临数据获取精度、模型验证等方 面的挑战。

水文地质学课件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课件ppt课件
岩石水理性质的意义
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运动特征以及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
达西定律是描述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它表明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而与地下水的粘滞性成反比。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
包括含水层的渗透性、地下水的粘滞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等。
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因素
生物性污染
加强污染源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
源头控制
采取工程措施,如截污沟、防渗墙等,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过程阻断
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如抽出处理、原位修复等。
末端治理
04
CHAPTER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
03
研究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01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水文地质学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如地下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等。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水文地质学将与更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为综合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水文地质学的国际化发展。
02
预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水文地质测绘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测量,收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等资料,编制水文地质图件。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卫星、航空等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地表信息,提取与水文地质相关的特征信息,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提供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探测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差异,推断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运移规律。

水文地质学课件pdf

水文地质学课件pdf
水文地质学课件pdf
目录
• 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 •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特征与工程问题 • 裂隙岩体水文地质特性与工程应用 • 专门性话题讨论与前沿动态分享
01
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Chapter
水文地质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水文地质学定义
研究地下水分布、运动、形成、 变化及与周围环境相互关层、隔水层、地下水流、水质、 水温等。
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类
赋存条件
地下水的赋存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构 造、岩性、地貌、气候等条件。
分类
根据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 、承压水;根据含水层性质可分为孔 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06
专门性话题讨论与前沿动态分 享
Chapter
海量数据处理在水文地质领域应用前景
大数据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水文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揭示地下水运动规律和水资 源分布特征。
数据驱动的水文地质模型
基于海量数据,构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水文地质模型,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管理和保 护提供科学依据。
岩溶地区地下水水质一般较好, 但易受污染,且污染后治理难度 较大。
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岩溶问题探讨
01
02
03
地基稳定性问题
岩溶地区的溶洞、溶蚀裂 隙等导致地基承载力降低 ,易引发地基失稳问题。
渗漏问题
岩溶地区的溶蚀裂隙、管 道等构成地下水的运移通 道,易引发工程渗漏问题 。
突水突泥问题
在隧道、矿井等地下工程 中,岩溶地区的突水突泥 问题严重威胁施工安全。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
Chapter
地下水污染来源及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The Occurrence of G.WBasis of Hydrogeology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勇博士、教授本章内容3.1 包气带与饱水带3.2 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含水系统3.3 地下水分类3.4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3.5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3.1 包气带与饱水带一、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划分地下水面(水位):包气带与饱水带地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一个自由水面,以海拔高度表示称之地下水位(一般通过打井,地下开挖来确定)包气带与饱水地下水位带3.1.2 包气带包气带(zone of aeration or zone of unsaturation)特点:①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②是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介质水的存在形式(多样)结合水、毛细水(各种)、重力水、气态水包气带水的垂直分带土壤水带,中间带(过渡带)支持毛细水带,毛细饱和水带包气带是饱水带中地下水参与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通道;“重力水”通过包气带获得降水、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补充),部分水又通过包气带将水分传输,蒸发,消耗出去。

3.1.3 饱水带饱水带(saturation zone)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是二相介质(固相+液相水)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①重力水②结合水重力水:连续分布(孔隙是连通)→传递压力→在水头差作用下,地下水(空隙中的水)可以连续运动。

地下开挖,坑道,巷道,基坑,打井在此带均有重力水涌出来!3.2 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含水系统一、基本概念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的划分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含水层(Aquifer):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各类砂土,砂岩等 隔水层(Aquifuge):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弱透水层(Aquitard):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Aquifer-store & transmit–Unconsolidated deposits sand and gravel,sandstones etc.•Aquiclude–store, don’t transmit–Clays and less shale–Impervious boundaries of aquifers •Aquitard–transmit don’t store–Shales and less clay–Leaky confining layers of aquifers •Aquifuge don’t store don’t transmit3.2.2 概念的相对性定义中的模糊概念—“相当水量,微不足道,较大水力梯度”等严格的“是与非”的逻辑思维,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和模糊的概念相对性的意义: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划分的相对的性——相当水量满足需要就可以了。

如在某处一口井出水量80m3/d,作为1万人的供水,非含水层;作为饮料厂、装瓶生产则为含水层。

又如一个小泉水流量0.11/s≈8.6m3/d,大厂——非,村用——是。

从理论意义来看——微不足道微不足道,有时空尺度的制约。

如华北平原早期地下水开采就是典型的例子,深层水与浅层水的开采有一粘土隔水层;后开采深层,水量大,水位降低快,浅层水向深层“越流”--粘土层成为“透水层”。

现在进行水文地质计算、模拟时,不再简单二分了,而是用模糊学的研究方法,给个隶属度1,0之间,可以为0.8,0.7,…0.3,表示“透水性”?时间的相对性①②③④54321概念的思考?1.这组地层是含水层还是隔水层? 1. 2.煤层开采,巷道(矿坑)会否有水? 3.如果需要修水库,建坝后库水是否渗漏? 4.如供水的需要——如何布置勘探?大坝AB3.2.3 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Groundwater aquifer system地下水含水系统:™ 是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 的含水岩系 ™ 含水系统:包含多个含水层和弱透水层,或局部隔水层 ™ 含水系统:可以进行子系统划分含水系统的划分™ 含水系统的定义是从大的空间尺度研究含水层、隔水层 与弱透水层的组合关系,是从地质成因角度对岩层的水 文地质特征进行划分的分析方法(或给出的概念)含水层系统 补给区 径流区 排泄区• 含水层岩组为同一时期隔水层泉不透水边界• 统一的水化学场含水 层隔水层• 有水力学联系.™含水系统层次划分—系统与子系统AB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含水系统丘陵 倾斜平原区 低平原含水层系统类型• 水平台地型• 倾斜岩层型 • 褶皱型向斜型 背斜型• 断层型 • 接触面型不整合面型• 风化壳型3.3 地下水分类™ 广义地下水: 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饱水带中的水) subsurface-water,under groundwater, groundwater ™ 狭义地下水:地表以下饱水带岩层空隙中的水—重力水 ™ 地下水分类: 主要依据——含水介质的类型(赋存空间) 埋藏条件(赋存部位) ™表3-1含水介质三类,埋藏三分,组合共分为9类 孔隙水 包气带 潜水 承压水 上层滞水 孔隙潜水 孔隙承压水 裂隙水 上层滞水 裂隙潜水 裂隙承压水 岩溶水 上层滞水 岩溶潜水 岩溶承压水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1.包气带水(土壤水) ——从地面到地下水面(潜水面)之间的地带(包气带、不饱和 带)所含的非重力地下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水 等状态存在。

2 .潜水 ——埋藏在地面以下,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 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潜水的表面称为潜水 面,随地形起伏而变化, 具有潜水流。

同时因季节 变化而升降,雨季、旱季 潜水面的不同而形成一个 暂时饱和带。

潜水(b)、承压水(c)、上层滞水(a)透水层(d)(a) perched water (b) unconfined aquifer (c) confined aquifer (d)permeable layer d a b c分析下图可能错误的地方?3.4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3.4.1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水自由表面—即设有隔水层限制,与大气直接相通,除大气压强外不受其它力。

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示区分上层滞水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屋建筑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潜水)二、基本要素(专业术语) 潜水面(water table)潜水位(water level )潜水含水层(unconfined aquifer) 含水层厚度(thickness)潜水埋深(Depth)3.4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潜水要素图2345 678D1M潜水与潜水含水层图Sketch map of unconfined aquifer1-潜水含水层2-隔水层3、4 潜水面潜水位M-含水层厚度D-潜水埋深5-大气降水入渗6-蒸发7-流向8-泉3.4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三、主要特征—学习P30~31,总结补给(recharge):降水入渗,河湖入渗排泄(discharge):泉,(河)泄流,蒸发补给或排泄通过含水层厚度变化而储水与释水!动态(regime):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明显,变化快(水量、水位季节性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也显著,易污染水循环交替迅速(updating):水循环周期短,更新恢复快 潜水研究基本方法—绘制潜水等水位线图—获取信息-资料的手段——调查、勘探,分析实习: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contour of water table河流河流一、承压水定义充满于2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之。

(图P31,图3-6)二、基本要素与特征①承压含水层;②隔水顶板;③隔水底板;④承压含水层厚度(H );⑤埋深(D )⑥测压水位线(面):测压水位线的连线(面)—此线是虚拟的(如图有压管)⑦承压高度;⑧补给区;⑨承压区;⑩排泄区⑾自溢区—测压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连接区绘制一张承压含水层的等测压水位线图(加地形等高线)3.5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Confined aquifer承压水要素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①承压含水层②隔水顶板③隔水底板④承压含水层厚度(M)⑤埋深(D)⑥测压水位线(面):⑦承压高度-H⑧补给区⑨承压区⑩排泄区⑾自溢区3.5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特征:补给与排泄有限区域与外界联系,水循环迟缓些,水交替慢,平均滞留时间长(年龄老或长)——恢复性差水化学变化较大,矿化度一般要高点,可以保留“古老”的水动态要稳定些,如果分布面积大,厚度稳定—则调节能力很强 问题?承压含水层的变化:在储水与释水时,含水层厚度是不变的,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是如何进行的?!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弹性给水度μe承压含水层中当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1个单位,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较体所释放(或储存)的水量测压水位降低导致1)含水层孔隙中水的压力降低—水体积膨胀释水,水的膨胀系数约为1/200002)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层颗粒间承受压力增加—骨架被压缩•颗粒不变—骨架压缩= 空隙体积减小(排列改变)———发生释水(挤出来)水这两部水很有限,所以μe 很小;与重力给水度μd 相比要小10-1 ~ 10-33.5.3 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承压含水层的弹性给水度从理论上来看:弹性给水度是可以恢复的实际上弹性是有限恢复的越过含水层弹性范围(限定),将产生一次性的变形—即永久性不可恢复的变形最终导致含水层的弹性给水与释水能力降低3.5.4 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在自然或实际条件下,潜水与承压水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在复杂条件下,很难将某些含水层中的水划定为潜水或承压水几个例子:山区基岩互层一个较厚的含水层一个封闭的含水层—潜水?¾开采前—潜水含水层¾开采后—承压含水层开采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例: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3.6 上层滞水介绍内容——上层滞水(perched water)—要求自学P35这是包气带中唯一有实际利用价值的重力水上层滞水前第一、二、三章,是水文地质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要求掌握后几章将着重介绍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有关地下水运动的内容,请参考学习《水力学》中有关水头、水力梯度的概念。

第三章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