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面价值剩余价值形成原理论文

合集下载

2022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3篇

2022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3篇

2022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3篇2022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12022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相关学科。

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重要的经济思想流派之一,被广泛关注和倡导。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产生方式这一重要理论进行阐述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生产者在生产商品过程中用于生产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减去工人维持和再生产自身所需要的价值,即经济学中所称之为必要劳动。

剩余价值的创造,是经济剥削的实体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根本经济原因。

其次,剩余价值产生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一般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

一般剩余价值是指生产中,不仅要求工人完成必要劳动,还要求工人完成多余的劳动,来创造企业的增值价值,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

而绝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方式,实现剩余价值的创造,这种方式是使用更多的人工和手工生产方法,或者通过使用机器设备来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一般剩余价值还是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生产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产生方式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来实现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作为特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而工人则是按资本家的要求,花费一定时间来生产商品。

由于工资水平的低效和过分的劳动压力等原因,工人只得到必要生活所需的工资,从而剩余部分作为利润归资本家所有。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产生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体现。

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3篇

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3篇

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3篇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家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是一种常态,而这也是工人罢工的一个主要原因。

所以,劳动时间是资本家和工人博弈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一个生产纺纱的工厂、资本家购买了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到资本家的工厂进行劳动。

纺纱工人利用纺纱机器等其他生产工具加工棉花、最后生产出纱产品,包括纱线、布料等。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也是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而劳动产品也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与此同时,这个生产纱产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增殖的过程,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纺纱工人的劳动过程,就是劳动力商品实际使用本身的过程,就是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也是价值增殖的过程。

假定一个纺工人劳动力的价值需要6个小时就可以生产出来、也就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劳动力的工资。

但是,由于工人把劳动力卖给了资本家,劳动也隶属于资本家,资本家就可以要求工人工作8个小时、那么,多出来的2个小时所创造的价值就归资本家所有。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纺纱工人6个小时的劳动看做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2个小时的劳动看做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这就说明,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所以,资本家要尽可能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以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对工人的剥削也就越严重。

生产剩余价値的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掲露了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

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利润,绞尽脑汁,发明了多种方法,但最基本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浅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分配

浅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分配

浅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分配一、绪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竟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马克思指出: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 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至少有两种: 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 “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 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 没有一点剩余, 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 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 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 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 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区别仅在于: 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 具有普遍适用性, 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 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 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 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 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

如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 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 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价值”[内容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团队生产理论和企业间接定价理论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剩余价值”进行了剖析。

在团队生产条件下,通过授予监督团队生产的监督者以剩余索取权,团队生产才可能有效率。

在企业间接定价理论中,剩余索取权起着给管理知识间接定价的作用,从而把交易效率极低的管理知识的生产卷入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剩余价值;剩余索取权;团队生产;间接定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容忍”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再被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

然而,在马克思的经典着作里,非公有制经济,即私有制经济是“万恶之源”。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非公有制经济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存在剥削关系的经济形式,亦即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劳动。

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此进行了揭示,这就是以其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产生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价值,也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它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个劳动量又“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假定一个工人每天所需的生活必需品需要他劳动6个小时才能生产出来,那么当他把他的劳动力按劳动力的价值出卖给资本家后,他每天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劳动6小时所新增的价值,恰好补偿他的劳动力价值。

这样一来,资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等价交换,不存在剥削。

然而,资本家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就有权消费和使用——就像开动一台机器去消费或使用它一样,资本家会迫使工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6小时,譬如达到12小时。

这12小时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6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用来补偿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6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工人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就是剩余价值。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与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我的理论视频讲解的是剩余价值理论,所以本次研读《资本论》,继续学习剩余价值,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的产生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商品的价值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从原材料和工具中转移过来的价值;二是工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

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出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付给工人7元工资,资本家所付的工资,只是工人作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但是工人却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他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就好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延迟工作日或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情况下,则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

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改变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比例的,叫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力成反比。

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

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

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由于劳动是价值增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通过牺牲工人的劳动条件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

于是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把利用体现生产力的机器代替活劳动,以使其缩减为必要劳动。

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论文

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论文

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学习心得摘要: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提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对剩余价值的认识;对剩余价值论的思考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一、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认识1.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生产物资资料的劳动过程具有三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还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过程,所以这里主要介绍下值增值的过程。

价值增值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一定点而形成的价值这一过程。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宁向东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

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剥削规律;加之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因而使人们一直不敢对剩余价值加以问津。

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联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发展的现实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再认识.我们只有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对剩余价值及规律进行探索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剩余价值及规律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意义和作用,自觉地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对于什么是剩余价值,传统的经济理论一直这样定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①我认为,对剩余价值这样的定义讲的只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狭义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剩余价值。

因此,这个定义并没有揭示和反映出剩余价值最一般最本质的内涵.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我认为,所谓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物化在剩余产品中的价值.它包括这样几层含义:(1)剩余价值是一般劳动超过必要劳动的余额.就是说,只有当人们的生产劳动除满足人类自身生存需要外还有剩余劳动来提供剩余产品的时候才能存在剩余价值.它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余额.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本身无非是一般劳动超过必要劳动的余额.”②(2)在质上,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的物化,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量上,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完全相等.马克思说:“剩余价值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③“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完全相等.”④(3)在形式上,一方面剩余价值是剩余产品的价值形式,而剩余产品则是剩余价值的物化形式;另一方面剩余价值又是劳动者的活劳动的外在化客观化的表现形式一一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剩余价值和价值在本质上与形式方面并没有什么区别,区别仅仅在于量的方面.价值(撇开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外)是劳动者全部活劳动在产品中的凝结,剩余价值则是活劳动中剩余劳动的凝结.因而两者只是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大学马哲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大学马哲论文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其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分析,阐述了剩余价值的主要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的必要条件。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分析,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然基础,是指劳动的自然生产率。

马克思在分析自然劳动生产率与剩余价值的关系过程中,把决定自然劳动生产率的自然条件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并把外界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

认为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资本家也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

显然,马克思把由自然条件的优劣、劳动社会结合的合理与否、科技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看成是剩余价值存在的条件之一。

从商品经济运行角度分析,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凝结,是指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的分析中,把商品的价值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通过劳动者具体劳动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即劳动者过去劳动凝结的价值;其二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即劳动者必要劳动的凝结;其三是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在这里之所以把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剩余劳动称之为剩余价值,其出发点就在于,他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点来分析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从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角度分析,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作为产品的一个部分,表现在剩余产品中”。

马克思依据他所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在确立商品价值构成三部分的同时,又从所生产的产品量角度,把产品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表现在产品的相应部分上,即把所生产的产品量划分为三个量:一部分产品量代表生产资料中包含的过去劳动;一部分产品量代表生产过程中新加进的必要劳动;最后一个产品量代表同一过程中新加进的剩余劳动。

虽然马克思在这里对产品量的划分,是为了从产品构成的角度阐述剩余价值率的又一表现形式;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产品销售数量对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但其中的分析包含着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物质承担者的基本思想。

剩余价值的来源

剩余价值的来源

剩余价值的来源内容摘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基和本质。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表明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其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对剩余价值的本质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本质。

关键词:剩余价值资本劳动力商品正文:在资本主义关系下,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所在,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力。

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可以从追逐剩余价值中得到诠释。

那么,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什么,剩余价值是否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呢?要了解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就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劳动成为商品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①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它并不都是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的所有者,能够在市场上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且按一定时间一次一次地出卖,不是一次就把劳动力全部卖完,否则就是卖身为奴隶,而不是出卖劳动力了。

其次,劳动者失去了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当做商品来出卖,别无其他谋生之道。

假如劳动者自己由生产资料就会像个体手工业者和农民一样进行生产,出卖劳动产品,不会出卖劳动力了。

把劳动力做为一个商品进行买卖,只是一种历史个案,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一切历史共有的现象与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其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具有天特殊性,一般商品在使用和消费时,使用价值随之消失,其价值或逐渐消失或逐渐转移到其他商品中去。

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就是一种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种劳动能力,在生产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同时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新创造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大学马哲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阐述——大学马哲论文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其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分析,阐述了剩余价值的主要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的必要条件。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分析,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然基础,是指劳动的自然生产率。

马克思在分析自然劳动生产率与剩余价值的关系过程中,把决定自然劳动生产率的自然条件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并把外界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

认为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资本家也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

显然,马克思把由自然条件的优劣、劳动社会结合的合理与否、科技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看成是剩余价值存在的条件之一。

从商品经济运行角度分析,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凝结,是指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在商品价值形成过程的分析中,把商品的价值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通过劳动者具体劳动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即劳动者过去劳动凝结的价值;其二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即劳动者必要劳动的凝结;其三是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在这里之所以把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剩余劳动称之为剩余价值,其出发点就在于,他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点来分析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从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角度分析,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作为产品的一个部分,表现在剩余产品中”。

马克思依据他所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在确立商品价值构成三部分的同时,又从所生产的产品量角度,把产品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表现在产品的相应部分上,即把所生产的产品量划分为三个量:一部分产品量代表生产资料中包含的过去劳动;一部分产品量代表生产过程中新加进的必要劳动;最后一个产品量代表同一过程中新加进的剩余劳动。

虽然马克思在这里对产品量的划分,是为了从产品构成的角度阐述剩余价值率的又一表现形式;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产品销售数量对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但其中的分析包含着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物质承担者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研究论文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研究论文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研究论文关键词:剩余价值创造性劳动剩余计量价值一、剩余价值中的矛盾:剩余价值是总体的存在还是个别的存在1、根据价值规律,从整个部门或社会来看,不存在剩余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商品的价值量是(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即以使用价值为前提,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其中一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

并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由此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说,恰好就处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因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也就是说,就个别企业来说,可能由于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它仍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或价格出售,所以,它能获得剩余价值。

但对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说,就不存在剩余劳动时间,没有剩余价值!从直观上来看,这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亏损的。

从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的盈余的总和恰好等于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的亏损的总和,两方面相抵,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零!这就使得部门结构分析与整体分析在剩余价值上产生了一个内在的矛盾。

这表明,个别企业可能存在剩余价值,但整个部门、整个社会可能并不存在剩余价值,特别是从长期来看更是如此。

4、“总体分析”所隐含的前提是一种均衡的市场结构,采用的静态均衡的分析方法。

第1节的整体分析中,其隐含的种种条件是,一个部门有许多企业,它们生产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展开充分的竞争,市场供求相等,生产的所有产品正好全部能卖出去,价格也刚好达到均衡价格,实际上它等于价值。

所以,存在一个“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的条件,存在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总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剩余价值理论论文剩余价值理论论文【1】摘要: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是贯穿《资本论》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

从前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学说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意义;剩余价值理论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了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马克思从对劳动过程一般的分析入手,考察了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指出了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这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

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具有二重性,它既是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互相结合,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生产要素的社会形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互相结合的过程。

这二重性的关系是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也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但不是简单商品生产过程,它是在简单商品生产过程基础上扩展了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

因为简单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也是劳动二重性生产W’二重性的过程,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是价值增殖的手段;价值增值过程,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并使资本增殖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摘要:资本和剩余价值均属商品经济的范畴,它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商品经济统治地位的确立而确立。

其具有两重属性,即一般性和特殊性。

深刻认识剩余价值的本质、属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剩余价值存在的合理性,不仅有利于促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而且也是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运动规律,而且也蕴含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学习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必将起到应有的指导意义。

一、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社会主义资本”作为当前经济社会的基本范畴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除了老一辈著名的经济学家宋涛、蒋学模、卫兴华等早在10多年前在各种报刊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外,近几年来有更多的中青年经济学家试图寻求对这一范畴的正确理解。

影响较大的有简新华、杨圣明、李炳炎、侯廷智、杨志、于金富等。

武汉大学的简新华教授和马迪军同志写了《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刊登在《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上,引起侯廷智、于金富等人的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资深研究员杨圣明在《人民网》2005年12月9日发表的《论社会主义的资本问题》(源自北京日报),在各大网站广为流传。

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志教授在“中国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网”2004年11月25日发表的《“资本论”:创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思想源泉》,也有较大的分量。

江苏省委党校的李炳炎教授则将自己的专著直接定名为“社本论”即“社会主义资本论”,200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还有众多的中青年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和题目论及这一问题,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资本》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资本存在的理论基础。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价值”[ 内容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团队生产理论和企业间接定价理论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剩余价值”进行了剖析。

在团队生产条件下,通过授予监督团队生产的监督者以剩余索取权,团队生产才可能有效率。

在企业间接定价理论中,剩余索取权起着给管理知识间接定价的作用,从而把交易效率极低的管理知识的生产卷入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剩余价值;剩余索取权;团队生产;间接定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容忍”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再被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

然而,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里,非公有制经济,即私有制经济是“万恶之源”。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非公有制经济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存在剥削关系的经济形式,亦即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劳动(即剩余劳动)。

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此进行了揭示,这就是以其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产生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价值,也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它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1)。

这个劳动量又“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2)。

假定一个工人每天所需的生活必需品需要他劳动6个小时才能生产出来,那么当他把他的劳动力按劳动力的价值出卖给资本家后,他每天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劳动6小时所新增的价值,恰好补偿他的劳动力价值。

这样一来,资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等价交换,不存在剥削。

然而,资本家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就有权消费和使用——就像开动一台机器去消费或使用它一样,资本家会迫使工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6小时,譬如达到12小时。

这12小时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6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用来补偿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6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工人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就是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论文--论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经济学论文--论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

论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内容摘要】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问题。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上,按要素分配有其合理性,但真正的按要素分配既不等于按资分配,也不等于按劳分配,而是资本(土地被视为资本的一种)和劳动共同参与的剩余价值分配。

这种分配方式,既是有效率的,也意味着在第一次分配领域里引入了公平的因素。

【关键词】剩余价值资本生产分配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但剩余价值不能离开生产要素而产生。

因此 ,并非只有劳动力才有获取剩余价值的合理性 ,其他要素都有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 ,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种要素在获得工资、利息、地租等必要价值补偿后 ,都可依据其要素贡献份额分享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并不是因为其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而遭非议 ,而是因资本剥夺了劳动力分享剩余价值的权利而遭非议 ,因此 ,判定分配制度的合理与否 ,关键看其要素红利是否与其要素贡献相符。

一、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配的看法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流行着两个口号:一是按要素分配,此即劳动得到工资,土地得到地租,资本得到利润;二是分配的份额应当完全由市场决定,因而这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这两个主张容易让人联想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发达国家抛弃了的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分配模式,因而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1】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这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公平的分配方式是由劳动者占有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却凭借自己的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了这种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是资本的无偿劳动,因为它为资本家形成剩余价值,一个无须他花费任何等价物的价值。

”剩余价值虽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但它并不是资本所有者能够单独占有的。

[2023春期]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2

[2023春期]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3春+试题B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答: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与其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资本家所获取的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阶级矛盾的根源。

本文将从劳动力价值、生产过程和商品交换等方面阐述剩余价值的产生原因。

一、劳动力价值决定剩余价值的产生劳动力是劳动者的一种商品,其价值由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决定。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化的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的资料。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所支付的工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而不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价值和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异。

二、生产过程决定剩余价值的产生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产生的主要场所。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来组织生产,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出的价值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等价物价值,即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即劳动者所创造的超过等价物价值部分的价值。

资本家所获取的利润就是剩余价值的体现。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使用方式来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

资本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规模等方式来提高剩余价值的产生率。

例如,资本家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

三、商品交换决定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只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要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实际的利润,还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面价值与剩余价值形成原理摘要:企业商品生产经营的实质是通过创造商品的全面价值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

文章论述了全面商品价值论下的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面价值分析计算原理,其是具有非常实际应用作用的理论原理。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and achieving the residual valu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alculation principle of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theory, which is a very practical theoretical principle.关键词:全面价值;剩余价值;形成原理;商品生产经营key words: comprehensive value;residual value;forming principle;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commodity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125-031 全面价值论对于商品的价值问题,目前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并没有给出一个全面最终的定义与判断方法,尽管国内外的世界经学大家们一再强调,商品价值论是经济学理论核心,但是,具体商品的价值的全面内容到底是什么,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比较常见的有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等,而每一种价值论形成相应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如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形成整套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事实上只是研究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的价值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而每一种商品价值论都只是商品的某一部分的价值的判断,却当成全部价值来判断,所得到的理论体系必然是以片面理论当成全面理论加以使用,结果无法应用于企业商品生产经营实践当中去,现实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企业家是只按商品的劳动工资及福利来计算商品的价格价值的,也找不到任何一个企业家只算成本,不算利润作为商品的价格的价值加以认定的,更找不到只算商品的利润作为全部价格加以计算与使用的。

而都无一例外地都使用成本(含费用)加利润的价格的全面价值进行分析计算,决定生产哪种商品,能够带来多少利润的。

由于经济学理论上的各种片面商品价值论带来各种资产价值评估计算方法上的片面性,把各种资产的商品的某一部分的价值作为全部价值来认定,这样,就形成了资产价值评估中的成本法、收益法及市场法等。

这样,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只是资产的某一部分价值,则资产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部财富的家底,如果这个数字搞不准,则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就缺少最基础的数据,如同釜底抽薪一样。

全面商品价值论,就是在总结此前的经济学理论中的全部的商品价值研究成果,系统全面概括出来的结果,即成本加利润的全部价格的价值论。

由于近代纸币社会以来,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交替进行连续不断,所以,单独使用纸币下的货币的价格来定义商品的全面价值有些不确定性,这样,就需要在成本加利润的价格的价值定义下,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摆脱出来,找到一切商品的去掉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影响的商品本身的固定的价值定义及计算方法,即把商品的成本价值延伸为生产要素投入、把商品的利润价值延伸为效用,这样,一切商品的全面价值就是:一切商品的全面价值=生产要素投入+效用这一公式,揭示了一切商品的全部价值内含,当生产要素投入及效用使用某种货币来度量时,就形成了该国货币价格下的价值,而在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某种“实物”货币(如以牛为货币或以黄金、白银为货币),由于该种实物本身的生产要素投入与效用与其他各种商品的投入加效用在数值上是处处相等的,所以,商品的货币的价格完全等于商品的价值。

而在纸币社会年代,由于纸币的数量可以人为地任何确定,主要是各国政府通过各种金融政策来宏观调控的结果。

这样,纸币的数量与实际的投入加效用的价值的数量相脱离,即在各种商品的固定的投入加效用的数量下,以超过这个数量来发行纸币,就形成了通货膨胀,并且超过这个固定数量增加纸币发行的数量的比率,就是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是整个社会国民经济最基本的指标,是纸币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离不开的判断指标。

目前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也只是按一蓝子消费品抽样统计的结果给出的,并不能真正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

这样,要真正体现商品的全面价值,除了要有全面内含以外,还必须规定出去掉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因素的商品本身的独立的价值单位,如同长度、重量、温度等通过本身的度量单位来度量才能具体反映量的大小一样。

那么商品的价值单位是什么呢?根据《第四代西方经济学新体系-高级经济学》(周天华,周京著,周天勇主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1第一版)中给出的度量单位,是将各国货币统一换算为美元价格后,再除以14.225,就是一个价值单位,称为“黄金-美元1946-2008价值体系”实际应用上,如果美元/人民币=1/7时,可以近似地将人民币数去掉两个零,就是一个价值单位,用tianhua表示。

如某种商品的价格为200元,在美元/人民币=1/7时,大约是2tianhua价值。

这样,使用商品的价格表示的价值结果就是:一切商品的全面价值=成本+利润=价格的价值单位2 企业商品生产经营中的全面价值形成根据上面所述,商品的全面价值在数量上就是货币价格换算为价值单位的结果。

在进行各种资产价值评估时,就要既计算成本价值,也要计算利润价值,即统一于“全面价值法”。

这样,在企业商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就要从商品的成本与利润两方面确定其总价值。

3 企业商品生产经营中的剩余价值形成过程分为企业本身生产经营中的剩余价值形成与宏观经济调控影响带来的剩余价值盈亏。

3.1 企业本身生产经营中的剩余价值形成原理根据上面所述,企业的商品的剩余价值就是总价值-投入的差,或价格-成本的结果。

商品剩余价值=总价值-投入或商品的剩余价值=价格-成本即剩余价值就是价格减成本的价值单位结果,这样,企业要想通过商品生产经营来获得剩余价值时,就要最大限度地获得价格减成本的差利润来实现。

企业一切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及管理都要围绕这一固定的剩余价值模型来进行。

具体来说,要从企业作为一个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到项目建设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战略、人、财、物、产、供、销全过程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的制度加人情化的科学化管理的一点一滴中形成的。

决策要进行市场调查、国内外环境分析、规模、选址、技术分析、财务经济效益分析、多项目优选、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风险分析,找到能够具体获得多少收益净现值npv及获得这个收益净现值npv是相对于哪个折现率意义的结果及具体的概率有多少,一般情况下,要获得收益净现值npv的数量越大,其概率值往往越小。

项目建设要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时间进度表,保证工期与质量,包括从进料到施工设计,与外部城市的对接、环保、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市场变化等等。

企业商品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企业战略剩余价值形成。

既然已经有了前期的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为什么还要进行企业战略调整呢,这是因为,企业,作为一个投资项目而言,前期的投资决策分析,是一种项目的胚胎,只是一种预测,如同人的优生一样,而作为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至少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的企业,在长时期中,整个社会的市场、政治、经济、文化及各方面变化非常之大,甚至与决策时的分析判断会大相庭径,如同一个小孩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样,所以,项目投资决策能够大致的判断市场,并决定企业的位置、基本建设,包括土地、厂房、设备、技术等硬件,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依据这样的硬件基础设施进行不断的调整,如调整产量、产品技术性能、质量、成本,而一旦发生市场重大变化,就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包括多元化经营及生产产品,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等。

这些都是战略上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战略调整,生产出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来,而不适应市场的商品,不论怎样管理,也难以销售出去,形成沉没成本,甚至由于商品销售受阻,缺少流动资金会出现全军复没,或背上银行的高息利息成本而被压死,没有回天之力。

②人事管理剩余价值形成。

几乎所有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企业成败在人,没有人才,什么也做不成,而有了人才,没有做不成的事。

而作为企业人事管理最核心的观点是任人唯才、唯能。

这是选人,搞五湖四海,不搞小宗派,而我国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沿袭着国营企业的管理理念,奉行家族式管理,或者变相的家族式管理。

按关系用人和分配,因此企业管理效率在世界上算是最低的。

则相应的人才到了企业也会变成一只小虫子一样,没有脊梁骨。

这样,引进了人才却没有当作人才来使用,结果人才在这个企业也不成其为人才了,而企业蒙受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损失及工资等成本支出。

因为每个岗位都是生产经营商品所必要的环节,职工的岗位奉献,就是对商品的价值的投入,通过企业的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投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要与岗位职责实现的程度结合在一起,员工只是干到多少活,拿到多少钱,而作为企业承担风险利润。

则如果岗位职责没有发挥作用,企业商品生产经营的投入与产出就会打折扣,影响到利润的形成,如质量出了问题,商品价格要下降,甚至长期怠工带来的产量的减少,导致企业利润的无法形成。

企业的本质,是一种经济联合体,职工出劳务或技术,企业出资金等。

实践中,香港及市场经济社会成熟的国家,对于人才使用得较好。

所以,市场经济社会成功的国家,人才解放,人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最基本的一条。

③财务管理剩余价值形成。

由于企业的本质是通过商品的生产经营来获得商品利润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资本投资与分配,决定了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资本成为企业商品生产经营的骨髓,或者说,做企业本质就是做钱,就是做财务。

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商品剩余价值形成的具体模型化体现。

财务剩余价值模型,按此进行理财,进行融资、投资及分配等。

融资要考虑综合资金成本率,投资主要是考虑到风险性及特定的收益净现值npv期望值。

分配体现股利的留存比例,根据商品市场前景做为判断的依据,通过职工聘用使用,确定企业与职工的分配关系。

而最成功的企业沃尔玛,则是职工入股制,职工作为劳动者,获得工资加福利的收入,而作为股东,分享股利分红,这个企业是职工全体的企业,职工是货真价实的企业的“主人”,这一点不论计划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做不到的,我把这种模型简单地定义为“标准市场经济社会”的分配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