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折射系列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

一. 课题名称:光的折射系列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

二. 实验教学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特点。

(2)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用“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折射特点,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

三. 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光的折射系列实验(包括引入实验、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方形玻璃鱼缸一个、泡沫板一块、PVC管一小段、竹竿一根、玩具小鱼一个、带有刻度的圆形光盘一个、平面镜一个、玻璃砖一块、激光笔一个、铁架台一个、

带刻度的半圆形容器、水等。

实验装置:将方形玻璃鱼缸一个、泡沫板一块、PVC管一小段、竹竿一根、玩具小鱼一个组成如图1所示的渔夫叉鱼的实验器材。其他器材如图2——9.

四.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1.书本以漫画的形式引入新课,笔者将渔夫叉鱼的现象再现到课堂上,作为课堂引入,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在学完后对本课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进行解释。

2.添加了图4实验装置进行学生的探究实验,不仅可以直观的看出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还可以既探究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又探究水中射入空气中的折射现象;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究。

五. 实验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

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

线传播的,那么,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

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又将如何

呢?设计渔夫叉鱼的实验引入新课。在

装有水的鱼缸里有一条鱼,请学生到讲

台先用瞄准器对鱼瞄准,再用激光灯通

过瞄准器照射,检验学生是否瞄得准确,

接着用鱼叉去叉鱼,结果却叉不到鱼。(装置见图1)这是为什么?(说明: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为使学生看清水中的鱼,教师用电筒把鱼照亮)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点燃其求知的欲望。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一】:一个同学将一束激光射至空烧杯的B点并保持不动,然后另一个同学向烧杯内注水,注意观察:烧杯底部的光斑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见图2、图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分析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板书)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学生回答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那么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又有哪些特点呢?

2、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学生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情况(图4、图5)。

〖提出问题〗: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学生实验的做法。实验后由学生归纳

【演示一】:①电脑课件模拟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改变入射角度,在电脑上直观显示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演示二】:利用自制光的折射仪演示:光在水和空气中的折射情况,重点演示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况(图6、图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初步归纳光的折射特点。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将向哪个方向偏折?当该光线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出射光线又会向哪个方向偏

学生活动后,画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光路图。

【演示三】:多媒体课件演示,边分析边讲解得出结论。(板书)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开篇的问题:渔夫为什么叉不到鱼?怎样才能叉到鱼?[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解决问题、首尾呼应)

通过学生猜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整堂课通过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亲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探寻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

六. 说明:本课设计曾作为笔者参加通州区优课评比的课题,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在

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对渔夫叉鱼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疑问:能看到鱼,也能用光照射到鱼,问什么就叉不到?上课的气氛非常的好,在场听课的专家也点头称叹。增加的图4图5的光在空气和水中的折射探究实验,丰富了本课内容,让学生的探究可行,易行,使之与玻璃砖的实验一起总结出来的光的折射规律更具有一般性、可信性,印象更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