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合集下载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书中,康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著名的“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的概念,试图解决人类认识的根本问题。

读完这部书,我深感受益匪浅,对康德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不需要通过经验来获得。

康德将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这三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

在康德看来,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并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条件。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

而康德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其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的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是也容易陷入错误。

康德将理性的错误分为两种:幻相和谬误。

幻相是由于理性的先验知识结构导致的,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错误;而谬误则是由于理性的运用不当导致的,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上。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试图超越经验范围,探索宇宙根本原理的学问。

然而,由于人类的理性受到先验知识结构的局限,形而上学往往陷入幻相和谬误之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 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试图通过对理性的批判,揭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为形而上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理性,而是要揭示理性的局限性,使理性得到正确的运用。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zui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

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目录[题辞]维鲁兰姆男爵培极《伟大的复兴》序[献辞]致宫廷国务大臣冯·策特里茨男爵大人阁下第一版序第二版序第一版目录导言一、先验要素论第一部分先验感性论第一节空间第二节时间第二部分先验逻辑导言先验逻辑的理念第一编先验分析论第一卷概念分析论第一章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线索第二章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第二卷原理分析论导言论一般先验判断力第一章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第二章一切粹知性原理的体系第三章把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理由附录由知性的经验性运用与先验的运用相混淆而引起的反思概念的歧义的注释第二编先验辩证论导言第一卷纯粹理性的概念第二卷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第一章纯粹理性的谬误推论第二章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第三章纯粹理性的理想先验辩证论附录二、先验方法论第一章纯粹理性的训练第二章纯粹理性的法规第三章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第四章纯粹理性的历史德汉术语索引人名索引汉德术语对照表精彩书摘在前章中,吾人仅就“先验判断力在其下始能正当使用纯粹悟性概念于综合判断”之普遍的条件,以论究先验的判断力。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理性 批判
认知
康德
著作
纯粹
人类
理性 经验
西方
批判
影响
哲学
道德
认识
科学
了解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的重要性和影响无需多言,可以说,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不 可能全面了解西方哲学。 在这本书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批判。他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认知结构的限制。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而这个 经验世界是由人类理性所构建的。因此,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义”的概念,即人类的认知必须先 于经验而存在,并且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 康德还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的情感、欲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 类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他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理性的局限 性和缺陷,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该部分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分为六章。在第一章“超越论 对象概念”中,康德探讨了对象和观念的关系,认为对象是观念的超越。第二 章“超越论感性与纯感性学说”则进一步探讨了感性知识的本质和超越性。第 三章“超越论逻辑”则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超越论逻辑才能真正揭示 知识的本质。第四章“超越论方法论”则总结了超越论知识的局限性和意义, 并提出了对未来哲学的展望。
精彩摘录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 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纯粹理性批判》中 的一些精彩摘录,以展示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为:对人类理性本质及其辩证关系进行的一部哲学论述。

这本书包括了康德对人类理性的基本概念、关系和功能的阐述,并对人类理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哲学。

他认为,人类理性本质上是纯粹的,即不受外界感性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内在的推理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康德还认为,人类理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理性与感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感性是人类理性的基础,理性则是感性的提升和完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还对人类理性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人类理性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对人类理性本质、关系和功能进行的综合性论述,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袁鸿杰.期末思考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种传统。

在康德之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形而上学的历史,康德指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高目的等的学说,具体说来就是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有。

在形而上学的论争中,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西方现代精神的精华。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一切知识只能从经验获得,并能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关于认识来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双方各自有理有据,但是它们的局限性也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逐渐暴露了:唯理论走向了独断论,独断地认为他们掌握了世界的终极真理;经验论则发展成为怀疑论,怀疑一切知识的可靠性,世界也不过是一场梦魇。

形而上学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却又无法给出答案,使得它自身逐渐走向了尴尬的命运。

康德想要结束过久的纷争,他说,理性陷入困境是因为运用经验性原理向最高原理晋升时发现自己的无能,而求助于超验原理,却跌入黑暗和矛盾之中,知道有根本性的错误却又找不出来。

于是康德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尝试,结束一切纷争,找到那根本的错误,所以《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才诞生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一部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首次出版于1781年的这部巨著,作为康德哲学三部曲的开篇,为我们揭示了理性与认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深入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康德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它包含了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旨在使形而上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它强调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试图通过批判的方式为形而上学找到一条通往科学的道路。

在书中,康德详细阐述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畴。

他通过对认识的探讨,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而经验又受到感觉和理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的。

这种对认识局限性的认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性,也让我更加谦虚地面对知识和真理。

康德在书中还指出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的重要性。

先验原理论主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先验方法论则关注认识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康德试图为我们提供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认识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尽管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仍然具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自由和选择的全新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启示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同时,康德在书中所展示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doc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doc

康德的哲学思想——纯粹理性批判沈宝祖康德简介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

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

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其创建的批判哲学推翻了当时流行于德国和欧洲各大学的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在德国发起了一场哲学革命,从而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指从康德开始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康德的哲学思想时期是以1770年发表的论文《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而划分的。

以这一年为界限,康德的哲学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

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清香的新自然观。

康德的新自然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说”中。

第一个假说是“潮汐假说”,即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的摩擦而逐渐减慢的假说。

这一假说的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了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是运动的,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假说是“星云假说”,即关于宇宙中诸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假说。

康德认为宇宙中无数的恒星和天体系统都是按照给定的运动规律形成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不断生成又不断毁灭的永恒的运动过程。

二、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在“批判时期”,康德的研究重点已从自然科学领域转向哲学领域。

在《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中,康德首次提出了先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基本思想。

此后,循着这一思路,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康德相继发表了著名的“三大批判”,逐步建立起他的完整的批判哲学体系。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被誉为西方哲学思想的里程碑之一。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哲学观点,对人们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思考。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他的“先验认识论”观点,他认为真实世界与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之间存在一道障碍,即“先验概念”。

康德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了解是基于先验概念的,这些概念由人的直觉和经验所塑造,是人类思维的基础。

然而,康德也指出了这种先验概念的局限性,认为它们无法使我们对事物的本质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因此,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的概念,试图突破先验概念的束缚,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康德的观点给我带来了深思,他的思想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领域。

通过对康德的著作的阅读,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是否受到了先验概念的束缚。

我意识到,人们所接受的观念和想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这些观念和想法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康德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力让我明白,我们需要思考和质疑我们所接受的常规思维模式。

我们应该试图超越先验概念的限制,以更客观和全面的视角来认识世界。

只有不断质疑和反思,我们才能逐渐接近真实的本质。

《纯粹理性批判》也让我思考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康德在书中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科学是现代社会主导的知识形态,但科学仍然受到着一定的限制和局限性。

康德的思想给予了科学以新的思考方向,帮助我们意识到科学的局限性,促使我们对科学方法和结论持怀疑态度。

只有通过综合运用理性和经验,并不断对科学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我们才能够逐步突破科学的边界,迈向更深层次的认知。

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康德对人类认知的审视和思考,我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认知主体的局限性,也认识到了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模式的不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的“第一批判”,主要研究认识论。

它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总问题,并将其分成四个问题、四个层次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数学是关于形式上的计算和演算,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感性具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直观对象的条件,也是数学对象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没有空间和时间,我们就无法感知和理解数学对象。

第二个问题是“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它以数学为基础,通过知性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认识。

康德认为,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知性具有先天的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必然性等。

这些范畴是我们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学问,它试图超越自然科学的范围,探讨那些超出我们感性经验的对象,如上帝、灵魂、自由等。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有一种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倾向。

然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无法完全把握那些超出我们经验范围的对象。

第四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我们的理性追求的目标,它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科学。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可能的,但需要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以确定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只有通过这样的批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将认识分化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其中感性是接受性的,知性是自发性的,理性是更高级的能力。

感性提供对象,知性形成概念,理性则是对知性形成的概念进行综合和统一。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纯粹理性批判篇1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

《纯粹理性批判》不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而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

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提供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

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哲学中,一直以来,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也探索了知识的范围和限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理性只能处理经验的事物,而对于超越经验的事物,如上帝、灵魂等问题,理性是无法回答的。

这种限制使我们意识到,理性虽然强大,但也有其边界,不能无限扩展。

其次,康德提出了“自我订立限制”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依靠理性来认识世界,还需要借助于经验。

理性和经验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告诉我要保持理性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验的重要性。

此外,康德还就知识的范围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提出了“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区分,并强调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层面,而无法触及本体层面。

这种观点使我明白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感知来获得表象,而不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最后,康德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不只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普遍的原则。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私利,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道德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道德的高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类理性和知识的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被康德所强调的道德观点所深深触动。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启迪,让我对人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一:《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可是自己一直都不知如何下笔。

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

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

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己当初是多么肤浅。

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知道了我以前一直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己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己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

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己。

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后来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可是到现在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可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

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可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己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可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己,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篇二: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

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新的中译本,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3)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3)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著作,该书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巨著之一。

本书对理性的本性和限度进行探讨,揭示了理性批判的方式和范畴,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局限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理性与认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了理性的本质以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然而,理性的运作也有其固有的限度,主观的认知方式难以超越这些限度。

康德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揭示了人类认识的三个重要要素:感性、概念和判断。

感性是我们获得经验的方式,概念是我们对经验进行抽象和归类的工具,而判断则是我们通过概念建立起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的认知能力。

然而,康德指出,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条件的限制。

我们只能通过感性来感知世界,但感性又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我们只能通过这些结构和形式来理解感性给予我们的材料。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总是受到主观的限制,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纯粹理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康德进一步探讨了纯粹理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他认为,尽管我们无法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但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追求一种可能的普遍真理。

纯粹理性通过概念的运用和逻辑的推理,试图探究事物存在的规律和本质。

然而,康德也指出了纯粹理性的局限性。

纯粹理性过于依赖于概念和概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认知局限于概念所能描述的范围。

我们无法通过纯粹理性来得知事物的存在是否真实,只能通过实践和经验来验证我们的理性思考。

此外,康德还指出了理性的自相矛盾性。

理性追求普遍真理,但同时也存在自相矛盾的概念和判断。

这表明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存在,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完美。

启示与思考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我们对待知识的谦虚和谨慎态度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之中,阐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以及规定源流、范围和界限.但是康德于第二版序之中,反而不是着重于进行理性批判的条件,而是改变了知识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一新概念,导致康德发动了哲学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在导言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总纲:纯粹理性的总任务是要解决“先天的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并按这总问题细分了以下的四个问题:1.数学如何可能?2.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康德把全书大致的分为了五部份:“1.先验感性论,2.先验逻辑论,3.先验分析论,4.先验辩证论,5.先验方法论”1.先验感性论“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2.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3.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4.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5.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知识论要义与其他: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自在之物:指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其次,作品的情节和角色设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康德以一种极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方式展开论述,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得引人入胜。康德的角色就是他自己的思想,他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索。这种独特的角色设定,让我感受到了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智慧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主题、情节、角色以及作者意图的影响。这些元素不仅使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个人感受和反应。
首先,作品的主题引发了我对人类认知能力和认识局限性的深刻思考。康德在书中对先验理性的探讨,使我意识到我们的认知并不是直接来自于经验,而是基于先验的知识和逻辑结构。这种观点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启示,让我开始反思人类认知的边界和局限。
此外,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身”的区分,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知与现实的关系有着惊人的相似。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直接认识物自身。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知论相呼应,即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只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而不是现实的本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康德的道德哲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康德提出的“普遍性法则”和“人格尊严”原则,实际上是对人类道德判断心理的一种探讨。他试图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这种准则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心理机制。
第二篇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审视
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哲学巨著,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心理的深刻揭示。康德在书中对先验理性的探讨,实际上是对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剖析。他用理性的框架,揭示了人类在认识世界时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局限。
康德的“先验理性”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基础。这种认知结构,是由人类大脑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它影响着我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例如,康德提到的“时空观念”,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大脑对世界进行分类和理解的一种工具。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出版于1781年,被誉为哲学领域的“圣经”,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理性认识的能力和范围,以及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知性概念之间的关系。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和理论,如“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方法论”等,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可以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

感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它通过感官获取外界的信息;知性是人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的能力,它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知性概念;理性则是人类对知性概念进行综合和推理的能力,它可以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

然而,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不能超越感性经验和知性概念的范围。

如果人类试图超越这些范围进行认识,就会陷入“先验幻相”,即对理性认识能力的误用和误解。

康德的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深刻的哲学问题和理论,但如果我们不深入思考和分析,就很容易陷入“先验幻相”,从而对这些问题和理论产生误解和偏见。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能力,避免陷入“先验幻相”。

此外,康德的“先验方法论”也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认识应该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则,不能随意发挥和滥用。

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和证据,遵循逻辑和推理的原则,以确保我们的理性认识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哲学经典。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理性认识的能力和范围,以及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知性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1《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的一座丰碑,它宛如一座深邃的思想迷宫,每一次深入其中都能感受到康德对人类理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知识边界的严谨探索,为我们理解认识的本质、理性的能力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要探讨的是知识的来源问题。

他提出知识是由感性、知性和理性共同构成的。

感性为我们提供直观材料,这是知识的起始点。

例如,我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感知到外部世界的各种现象,这些直观的印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然而,仅有感性是不够的,知性则是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能力,它通过范畴来整理和统一感性杂多。

就像我们看到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感性材料),知性的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等)使我们能够理解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有意义的知识。

这种对知识构成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知识不是简单的经验堆积,而是有其内在的结构和形成机制。

在对理性的批判方面,康德指出了理性在追求知识过程中的限度。

理性有一种超越经验界限去追求无条件者的倾向,比如对宇宙整体的思考、对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等问题的探讨。

然而,当理性超出经验范围时,就会陷入二律背反。

例如,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推理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这使我们明白,人类理性虽然强大,但不是无所不能的,它在形而上学领域有其无法突破的局限。

这一观点对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它告诫我们不能盲目地运用理性去探究那些超越我们经验的事物,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思辨。

先验要素论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内容之一。

康德提出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知性论为我们理解知识的先天条件提供了重要视角。

先验感性论中,他指出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这意味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在空间和时间的框架内进行的,它们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感知经验的前提条件。

先验知性论中,知性的范畴是先天的概念,它们使我们能够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数学的判断mathematische Urteile全部都是综合的synthetic /synthetisch。这条定理似乎至今尚未被人类理性的分析家们注意到, 甚至恰好与他们的一切推测相反,尽管它具有无法反驳的确定性并有 非常重要的后果。
[例如休谟认为人的一切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关于对象的知识都是综合 的,却除了数学与学就是根据人造的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里面所包含的最初 我们放进去的东西,把它分析出来、引申出来。]
[康德认同“数学家的推论全都是依据矛盾律进行的”,但他不认同数 学也是出于矛盾律而被承认的。一个数学原理一旦形成、被承认,它当然就 要符合矛盾律,即是说它不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含义,不能前后不一致,在推 论中必须要严格的遵守逻辑的一贯性。但其确定性并不依赖于所谓的矛盾律, 它只是应用矛盾律来展开自身。
只可以说两个综合命题根据它们之间包含的这个关系,一个从另一个里 面引出来。]
[必要的澄清:康德讲的五个手指,五个点,不是着眼于五个手指 的经验本身,也不是这五个点的经验本身,而是着眼于它在空间中的 直观,是借助于相应的直观,不一定是指手指,手指只是一种例子, 它代表的是空间中的直观。]
要把5加在7之上,这一点我虽然在某个等于7+5的和的概念 中已经想到了,但并没有想到这个和等于12这个数。所以算术命 题arithmetical propositions永远都是综合的;对此我们越是取更 大的数目,就越是看得更清楚,因为这样一来就明白地显示出, 不论我们怎样把我们的概念颠来倒去,我们若不借助于直观而只 借助于对我们的概念作分析,是永远不可能发现这个总和的。
首先必须注意的是:真正的数学命题总是先天判断judgements a priori,not empirical 而不是经验性的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无法从经验 中取得的必然性。但如果人们不愿接受这一点,那么好,我将把自己 的命题局限于纯粹数学pure mathematics,这一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它不包含经验性的知识empirical knowledge,而只包含纯粹的先 天知识pure a priori knowledge。
V.在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中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
[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综合判断 被定义为是建基于经验的,但将其称之为“先天的”就意味着它并不依赖于 经验。于是,康德从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即上述“一切理论科学”) 中指出,我们的确在作着一些不仅是先天的而且还是综合的判断。本节围绕 此展开。]
[我们要借助于直观,并不能事先通过分析某个概念而先天地得出 它的结果。这种直观是先天的直观,而非后天的、经验性的直观(数 手指一例),而是比如时间和空间,这样一个先天的结构。为了达到 7、5和“加”这些概念的综合,直观行为是必须的。]
同样,纯粹几何学pure geometry的任何一个原理也不是分析性 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一个综合命题。因为我的直straight[直 线]的概念决不包含大小的概念quantity[量的概念(数量、长短)], 而只包含某种性质quality[质的概念(特性、性质)]。所以“最短” 这个概念完全是加上去的,而决不能通过分析从直线这个概念中引出 来。因此在这里必须借助于直观intuition,只有凭借直观这一综合才 是可能的。
[纯粹的数学命题(真正的数学命题)都是先天的判断,从经验中找到 的命题都无法达到数学命题所要求的必然性与普遍性(eg:测量术PK欧式几 何)。]
[纯粹数学“这一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重在“纯粹”,纯粹,即是不 包含经验性的知识和经验性的东西]康德将在下一段举例说明
虽然人们最初大约会想:7+5=12这个命题是一个单纯分析命题 analytic proposition,它是从7加5之和的概念中根据矛盾律推出来的。 然而,如果人们更切近地考察一下,那么就会发现,7加5之和的概 念并未包含任何更进一步的东西,而只包含这两个数结合为一个数 的意思,这种结合根本没有使人想到这个把两者总合起来的惟一的 数是哪个数。12这个概念决不是由于我单是思考那个7与5的结合 union of 7 and 5就被想到了,并且,不论我把我关于这样一个可能 的总合的概念分析多么久,我终究不会在里面找到12。
[康德认为数学判断是综合的,并认定这一结论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后 果”。即是在认识论的领域里先天综合判断将会成为一条基本原则,指出了 人的这种先天综合能力。]
这是因为,人们由于看到数学家的推论全都是依据矛盾律 the principle of contradiction/Satze des Widerspruchs进行的(这是 任何一种无可置疑的确定性的本性所要求的),于是就使自己相信, 数学原理也是出于矛盾律而被承认的;他们在这里是弄错了;因为, 一个综合命题synthetic proposition/ synthetische Satz固然可以根据 矛盾律来理解,但只能是这样来理解,即有另外一个综合命题作为前 提,它能从这另外一个综合命题中推出来,而决不是就其自身来理解 的。
[在概念上说它是完全不能引出来的,它不是一种分析性的包含关系, 必须是由于别的原因使它们能够得以用一个式子的两边连接起来。
[“7+5=12”这个命题首先是先天的,因为它具有必然性与普遍性。康德在 此处重点探讨该命题也是综合的,即在该命题中谓词对主词的概念增加了新 的东西。
我们必须超出这些概念之外,借助于与这两个概念之一相应的 直观intuition,例如我们的五个手指,或者(如谢格奈在其《算术》 中所说的)五个点,这样一个一个地把直观中给予的五的这些单 位加到七的概念上去。因为我首先取的是7这个数,并且,由于我 为了5这个概念而求助于我的手指的直观,于是我就将我原先合起 来构成5这个数的那些单位凭借我手指的形象一个一个地加到7这 个数上去,这样就看到12这个数产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